(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先秦儒家的道德自律思想研究.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先秦儒家的道德自律思想研究.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先秦儒家的道德自律思想研究.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先秦儒家的道德自律思想研究.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先秦儒家的道德自律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先秦儒家的道德自律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 位 代 码 10445 学号 2007020078 分类号 b222 研 究 生 类 别 全日制硕士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先秦儒家的道德自律思想研究 学科专业名称学科专业名称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作作 者者 姓姓 名名 李宁宁李宁宁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马永庆马永庆 教授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论文提交时间 20102010 年年 6 6 月月 8 8 日日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 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 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1 (一)本文的选题意义 1 (二)本文的研究现状 4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7 一、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确立基础9 (一)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9 1道德自律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9 2道德自律思想产生的政治基础 11 3道德自律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12 (二)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14 1先秦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 14 2先秦伦理政治思想 15 3先秦“礼法”规范 18 4先秦儒家的“人性论” 19 二、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基本内容 22 (一)先秦儒家道德自律的内涵与地位 22 1先秦儒家道德自律的内涵 22 2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地位 24 (二)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特点25 1过程和目标一致性 25 2内化和外化一致性 26 3情感和理性一致性 27 4客观和主观一致性 28 (三)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目标设计29 1理想的人格范式圣人 2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现实的人格范式君子 30 (四)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实现途径33 1 “学以致其道”33 2 “内省” “慎独” 35 3 “克己复礼”36 4 “仁者爱人”37 5 “志于仁,无恶也”38 6 “力行近乎仁”40 三、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价值评析42 (一)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历史评析42 1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积极意义 42 2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45 (二)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现代启示48 1道德要从他律到自律,实现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发展 48 2重视道德践履,培养成己成人的社会责任感 52 3提高道德素质,塑造理想人格 54 结语 57 注释 58 参考文献 62 后记 6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先秦儒家的道德自律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秦儒家道德思想的突出地位和特殊意义尤为引人瞩目,先秦儒 家道德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初具雏形并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而道德自律思想是先秦 儒家道德体系的精髓,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先秦儒家不仅在人性论的基 础上,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外在“礼”的内化,使道德自律思想在“仁”的理 论支撑之下更加丰富和厚重,而且其道德自律思想中蕴含了道德自律实现路径的重要内 容,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对于解决当代道德问题无疑具有某种借鉴价值。 本文系统考察了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人性论基础,在对先秦儒家 道德自律思想进行正确定位的基础上,论述先秦儒家道德思想实现的目标导向和实现路 径,进而挖掘其对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形成,立足于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现实 社会状况,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背景三个方面追溯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形成的 社会历史背景,并探讨了其道德自律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其道德自律思想得以产 生的人性论依据。 第二部分运用道德自律的一般原理,对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进行定位,并概括分析 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基本特点。作为先秦儒家道德体系的目标实现机制,其道德自律思 想是对道德的一种本义回归。先秦儒家以“圣人”和“君子”作为目标范型,提出了道德 自律实现的途径,具有鲜明的特色,为后世道德理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我们必须运用历史辩证法以理性的态度来审视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对其进行客观 的评析。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对主 体和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文章主要从主体和社会运作机制评析了先秦儒家道德 自律思想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历史价值,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其真正在现今 社会发挥有益的指导作用。 第三部分展开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现代启示的总结。对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内 容的研究、思想的评析,最终落脚点还是为了能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和人的道德自律产生 启示,这些启示能够帮助现代人确立符合理想道德人格的道德自律机制,迎接转型期时代 对人们道德自律提出的新挑战。 关键词:先秦儒家 道德自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分类号:b22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the research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self-discipline of moral thinking abstrac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and the prominent position of pre-qin confucian moral thought is particularly eye-catching. pre-qin confucian moral thinking is taking shap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thical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stage to maturity. the self-discipline of moral thinking is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 moral system, and reflects the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n the basis of human nature, not only pre-qin confucian theory pays attention to giving play to peoples initiative and to achieving external li in internalization, to make the self-discipline of moral thinking more rich and thick under the support of the theory benevolence, but also contains important contents including the path of achieving moral self-discipline, having a certain practical operability, which will undoubtedly hav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address contemporary ethical issu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basis of human nature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self-discipline of moral thinking. based on the correct positioning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self-discipline of moral thinking, i discussed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goal-oriented path achieving the pre-qin confucian moral thinking, and then mining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reference for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morality. the first mainly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self-discipline of moral thinking.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particular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economic bas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which are the basis of three aspects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self-discipline of moral thinking, are traced a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its formation. otherwise, its moral self-form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ideas is explored, revealing the base of the human nature idea that can be generated. the second part uses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moral self-discipline to locate the pre-qin confucian self-discipline of moral thinking, and analyze generally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self-discipline of moral thinking. as the achieving objective mechanism to confucian moral system, its moral self-discipline thinking is a kind of literal sense of moral regression. as saints and the gentleman as the target paradigm, pre-qin confucianism proposed ways to achieve moral self-discipline, laying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f moral theory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we must use the historical dialectics in a rational manner to look at the pre-qin confucian self-discipline of moral thinking and carry out an objective assessment. the pre-qin confucian self-discipline of moral thinking has played a catalytic role in improving self-initiative of moral self-cultiv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sound moral character. however, due to historical and class limitations, the pre-qin confucian self-discipline of moral thinking had som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chinese society with the inevitable limitations. the articles asses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self-discipline of moral thinking, mainly from the subject and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nly taking the essence and discarding the dregs, it will truly play a useful role in guiding modern society. the third part starts the summary of the modern enlightenment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self-discipline of moral thinking. the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on the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idea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self-discipline of moral thinking can be able to produce inspiration in the building of the modern social ethics and human moral self-discipline. the revelation could help people to establish the moral self-regulatory mechanism in line with ideal of moral personality to meet new challenges in moral self-discipline raised by of the transition era. key words: pre-qin confucian moral self-discipline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言 (一)本文的选题意义 道德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先秦儒家作为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道德 自律思想影响了后世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故研究先秦儒家的道德自律思想具有重要的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政治、经 济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潜在影响,并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东亚各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儒 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如“礼、义、廉、耻、仁、爱、忠、孝” ,一直是指导中国人日常 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中华民族推己及人、温良忠厚和注重自我修养的气质,也是在儒家 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作为先秦诸子之一的儒学,确实具有合理的积极成分,诸如 尊重人格和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自强不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现实主义观念以及 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等,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五千年文化的延续不断起过正面效应,因 此有可能在秦汉之际遭到灭顶之灾的情况下逐步战胜其他学派而跃居国家意识形态的主 导地位。 ” 1 道德,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始终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所关注的问题 之一就是通过道德修养,确立理想人格。在这方面,儒家思想特别是先秦儒家的道德理论 颇有见地,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注重伦理道德修 身,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可以说,先秦儒家道德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 族的道德状况和道德实践,并且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世人所继承和发展。先秦 儒家主要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对道德进行了大量的论述,既有宏观的叙述,又 有微观的细致的分析;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实践的指导,使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我 们重新梳理先秦儒家道德思想,对于当今道德理论研究,会有很多启迪。先秦儒家的道德 思想非常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从内在心理机制发掘塑造道德品质的出路,这条出路就是 道德自律,以道德自律来内化外在道德规范,也就是“礼” ,以此来增强道德规范的有效 性和道德教育的效果。 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通过自 我约束方式和社会的外在约束方式结合而实现的,道德人格的培养同样也需要道德自律和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他律的矛盾运动来实现。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是统一的,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两个重要阶 段,二者不可分离,缺一不可。只有道德自律而无他律,道德就会缺乏借以自律的道德准 则的客观依据;只有道德他律而无自律,道德准则就难以实现,会成为不现实的虚拟的规 定。因此,道德他律是道德自律的客观基础;道德自律是道德他律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其中,道德自律具有终极意义,是道德他律应该达到的有效结果,如果道德他律不能提升 到道德自律的水平,那么,道德教育便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从道德自律对人的行为 约束方面来讲,可以称其为是心性伦理或称德行伦理,主要针对个人道德内在机制发挥作 用,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道德自律是通过实践道德他律内化而来的,是 一种自我立法和自我约束。马克思中学论文中就说过: “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因素 的人,又怎能抗拒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 2后来马克思讲的人的自 由发展,这里的“人”就应该是善于自律的人。通过个体的道德自律,道德规范和道德原 则才能成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并形成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 以“自律”这一外来概念来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 “很难摆脱西方文化基于其 地域特殊性产生的局限” , 3影响了对概念范畴的理解, “要么以某种先在的范畴术语的内 涵规定,去扭曲性地解释其所概括的对象的意义;要么在对所概括对象特点之适应的努力 中,使概念范畴的规定性发生不自觉的异变,以致造成使用上的混乱。 ” 4我们要通过研究 找寻人类文化在精神渴望层面的相通之处,追求人类的终极价值,“这种终极性关切主要 地并不是体现为对外在存有界之本原诸如此类的西方哲学式提问的思考,相应地也主要不 是借助一套思辨性的概念范畴和推理规则来表达自己。” 5所以,道德自律从根本上来说 要求主体在一定道德理性基础上,以自觉自主的行为,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表 现出为主体的道德自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先秦儒家道德思想中蕴含着大量的道德自律 的因子,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可以加深对其道德体系的认识,领会其道德体系的价值 意义。 先秦儒家道德思想中的诸多因素已经达到了道德自律的境界,其思想中始终贯穿着道 德自律的精神,可以说,道德自律是先秦儒家学说的真正价值所在。孔子处在礼崩乐坏的 时期,他第一次提出了“德政”的思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 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认为应该通过 重建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 促使其德行的觉悟和完善, 主张从人心着手, 从而提出了 “仁” 。 “克己复礼为仁” 6,这体现为个体对道德的自觉追求。 “我欲仁,斯仁至矣”7, “为仁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由己” 8,孔子认为仁,只要我们真心想去追求,就能实现,他主要从志向、为人、行事、 处事等方面阐述道德自律的具体内容,其中,孔子提出仁的实现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 础之上的。 “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但是孟子更加偏重于内圣,认为外王之道必须建 立在内圣之学的基础之上, “以德定王” ,必须以“德教” , “德化”作为保证,因此,孟子 依然强调的是道德自律的作用。 “内圣之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慎独” , “君子至德,嘿然 至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 ” 9荀子认为,君子“至德”的实 现是遵循“慎独”的结果。虽然说儒家道德自律思想不同于西方道德自律,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说西方道德自律是建立在个体完全平等独立地位基础之上的,但是中西方文化的共通 性决定了二者之间存在某些共性,特别是儒家伦理学提出了一些普遍性原则。 先秦儒家的道德自律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先秦儒家通过大量对道德自律实现 的途径、目的和意义的论述,构筑了相对完整的道德自律思想。它以个体道德为出发点, 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上,更加突出个体的道德能动性,在个体 道德主动性的发扬中来实现完善人格。先秦儒家之后,儒家继承并发展了道德自律思想, 认为只有经过道德修养才能达到道德自律,实现道德上的最高境界,才能实现一种“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宋明的理学家们更是按照道德自律的要 求进行修炼。先秦儒家道德思想为后世的道德思想提供了理论源泉,开启了中国思想家重 视反省、修养、践履的先河,亦对现世培养社会主义的新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他律性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这就意味着人们在生 活各个领域自由性程度相应提高,道德价值选择趋于多元化,这对个体的道德自律提出了 很高的要求,但是,整个社会的道德自律却不断弱化,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呈现了“道德 淡化”的趋势,并且道德评价标准发生了异化。研究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具有重要的社 会现实意义。 首先,对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当前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现。党的 十五大提出了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于 法律与道德的显著区别,法律对道德的依赖以及法律本身的局限性,使道德成为法治秩序 形成的“瓶颈” 。这就决定了法治社会的构建更加有赖于道德自律精神的培养,尤其是需 要大幅度提升个体道德自律的内在要求。美国哲学家伯尔曼指出: “法律只有在受到信任, 并且因而并不要求强力制裁的时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统治者无需处处都仰赖警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总之,真正能抑制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根植于一种深切而热烈的信念之 中。 ” 10因而,通过对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研究,吸收其积极因素,融入当代公民道 德建设中,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基,才能不断提升个体道德自律的要求,将法律 的精神深化到个体的内心,形成社会成员的自觉自主行为。 其次,对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个体的道德自律水平。 这是我国实现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国家的良性运转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 道德自律。我国提出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价值体系,比如“社会主义 荣辱观”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只有内化为主体的道德自律意识,才能真正发挥作 用,因此提高和实现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性要求尤为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 的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商品交换的法则侵蚀了人们的精神领 域,致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因此,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离不开个体的道德自律,当前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的遵守,在很大程度上 依赖于个体的自觉参与和道德自律。 没有道德的自律,一切道德规范和原则就都成为虚设,而不能成为实存的社会行为和 道德风尚,个体道德自律的水平真实地反映着社会道德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要求,就必须积极培育和增强人们的道德自律,如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育健全 的道德人格、加强主体的自我道德修养。通过先秦儒家的道德自律思想的研究,可以加深 个体道德自律形成规律的认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个体修身进德指明方向,其 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 资源。先秦儒家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道德认识水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1从而加深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产生道德情感上的倾向性,如果认同社会构建 的道德规范,就会内化为主体的道德信念,以意志力来保证道德内化的效果,排除一切外 在干扰,最后通过外在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主体自觉的内省,通过自 己“打官司”的方式,用道德要求来衡量自己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从而对自己不符合 道德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修正。道德主体经过反复的道德自律过程,道德自律的内在要 求才会不断提升,道德意识不断增强,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二)本文的研究现状 至今为止,关于先秦儒家的相关研究不少,在一些专著中,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分来研究,如张岂之的中国儒学思想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 、陈谷嘉的儒 家伦理哲学 (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朱贻庭主编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 罗国杰主编的 中国伦理思想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这些专著大多依照主要代表人物进行研究,主要涉及其生平、伦理思想、政治思 想、道德修养论等,道德方面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先秦儒家的人性论、 “仁” 、道德修养的途 径与方法、理想人格以及政治与道德观等相关问题,在道德方面主要研究先秦儒家道德修 养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充分发掘先秦儒家道德思想的价值目 标,从深层次挖掘道德规范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尚未发现学术界明确以先秦儒家道德自 律思想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专著。中国道德自律思想本身有丰富的内容,对中华民族道德观 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先秦儒家道德自律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关于 先秦儒家道德自律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研究。国内关于儒家德育思想的专著不多,主要有刘和 忠的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李兆祥的儒家教育思想 研究 (中华书局,2003 年版) 。在一些专著中仅将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作为章节的内容 来研究,如唐贤秋的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檀传宝的德育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邓球柏的中国传统文 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 比较德育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朱永新的滥觞与辉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年 版)等。这些专著对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概括性描述。现有的期刊文章中有一些 关于道德教育的研究,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题名”为检索项,以“儒家道德教育”为 检索词,在 1979 年至今的期刊文章、优秀硕博论文以及重要会议论文中进行模糊搜索, 检索结果为 127 篇,和道德自律关联度较高的很少,比如儒家自我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 道德教育的启示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年第 4 期) 、 论儒家道德教育中自律与他 律的思想及其对当前德育的启示 (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3 期) 2、关于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研究。道德修养是先秦儒家道德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先 秦儒家著作中有大量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因此,关于道德修养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主要 集中在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提供借鉴意义,专著较少,比如郑淑媛的先秦儒家的 精神修养 (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期刊文章很多,比如先秦儒家道德道德修养学说 浅论 (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1999 年增刊) 、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方法及其时代价值 ( 伦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理学研究2009 年第 3 期) 、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论及其现代意义 (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8 卷第 1 期) 。和道德自律思想关联度相对较高的有孔子的自我道德修养理论 及其借鉴意义 ( 盐城师专学报 ,1992 年第 3 期) 、 孟子性善论及“反求诸己”的道德 自律意识 (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10 期) 3、关于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研究。先秦儒家塑造了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君子” 和“圣人” ,在理想人格中,包含了道德自律的道德要求,但是相关研究并没有对道德自 律对理想人格的价值进行深刻挖掘。专著有成云雷的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 (上 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版) 、 朱义禄的 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李晃生的儒家的社会理想与道德精神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年版) ,这些 专著主要将理想人格与社会秩序与中国文化相联系,与道德自律关联不多。在中国知网数 据库中以“题名”为检索项,以“儒家理想人格”为检索词,在 1979 年至今的期刊文章、 优秀硕博论文以及重要会议论文中进行模糊搜索,检索结果为 102 篇,和道德自律关联度 较高的有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独立意志说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年第 2 期) ,没有直接探究理想人格中的道德自律要求的相关文章。 4、关于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研究。关于儒家伦理是否属于自律的范畴,虽然不 少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结论却是莫衷一是。真正意义上将儒家伦理思想 与康德式的道德自律进行比较分析的大概是从牟宗三先生开始的。在心体与性体一书 中,牟宗三先生认为儒家心学虽然没有道德自律的字眼,但是其理论学说的核心与康德是 相通的。之后,儒家伦理与道德自律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代很多哲学家争论的焦点。一些学 者认为两者是不相容的, 一些学者则认为相反, 还有一些学者没有采用道德自律这一概念, 而是笼统的论述先秦儒家道德方面的相关内容。从已出版的著作来看,有些书目虽然对先 秦儒家的道德自律有所反映,但都没有系统、充分论述。而从清华学术期刊中检索的结果 看关于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论述也不是很多,仅有 10 余篇,主要有宁新昌的儒家 的道德自律及其意义 ( 现代哲学 ,1999 年第 2 期)刘玉宇的儒家伦理中的自律 ( 现 代哲学 ,2006 年 6 月) ;周晓明的 “人”与“天”前期儒家与自律精神的确立 ( 华 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 年 9 月) ;王云萍的儒家的道德人格是自律的吗?-一种比较分 析的视角 ( 孔子研究 ,2002 年 1 月) ;杨泽波的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的困难及其出路 (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4 期)等 在阅读、整理所掌握的材料的基础上,我认为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在以下方面存在欠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缺或尚未涉及: (1)对先秦儒家的道德自律思想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涉及很少,尚未对先 秦儒家的道德自律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进行论述。 (2)先秦儒家道德体系中的道德自律的因素尚未深入挖掘,以此来论证先秦儒家道 德思想是自律的,先秦儒家道德自律实现的途径还需要再研究。 (3)对先秦儒家的道德自律思想与先秦儒家的其他思想理论体系尚未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发现其内在的联系。 (4)通过对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意义没 有深入探讨,在对当前道德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中得出的启示还 需深入研究。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创新之处 首先,论文创新点主要在于通过对先秦时期的时代背景进行详尽的论述,从而发掘先 秦儒家自律思想产生的原因,论证其产生的必然性,认真分析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 子、荀子关于道德自律方面的主要思想,并对先秦儒家自律思想的局限性进行理性分析, 从而使先秦儒家自律思想的有关论述更加具有系统性。 其次,与相关著作研究角度不同,本论文不仅仅将研究视野局限在道德修养方面,而 是将道德修养上升到个体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将之概念化、一般化,而不是零散的经验式 的条目,梳理先秦儒家优秀道德资源在道德形成过程的内在机理,充分发掘先秦儒家思想 中的优秀道德资源,吸取精华为我国公民道德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借鉴。 再次, 发掘道德自律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契合点。 对西方道德自律概念进行适当的变通, 使之更加符合中华文化的特点。通过中西方自律概念的比较分析,发掘中西方自律概念的 相通之处,以人类终极道德价值追求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符合人类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 势。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 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鉴于本文研究内容主要通过对先秦儒家主要代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表人物的思想的研究来展开,那么通过研究论语 、 孟子 、 荀子等古籍可以更加准 确的把握先秦儒家道德思想,并形成对于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一般印象,尽可能的还 原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全貌。 (2)运用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论述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 义道德建设的现代价值,以个人道德养成的发展规律,延续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在道德 养成方面的理论优势,从而使先秦儒家的道德自律思想更有研究价值。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一、 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确立基础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都有其产生的“源” , 同时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这是理论体系 形成的“流” 。同样,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 下,吸收前人特别是西周礼乐文化。外在的历史文化条件决定了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形 成的必然性,同时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也有赖于先秦儒家思想形成的内在的人性基础和 整个思想体系。 (一)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列宁说过: “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 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 12因此,要正确分析一个理论体系,就必须把它放在特定 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否则就不能观察到理论体系本身的全貌。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产 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方 方面面发生了巨大的、新的变化。 1道德自律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先秦儒家之所以能够提出较为系统的道德自律思想,其内在的动力是面对礼崩乐坏, 重新建立社会秩序。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动时期, “一个社会陷于失范状态,通常 是急剧的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后果。 ” 13这种急剧社会变迁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 的变迁。 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使新的封建关系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西 周立国开始,生产力呈现大解放和大发展,这是导致奴隶制日后瓦解的根本因素,这种因 素在缓慢积累,而新的封建生产关系日益在奴隶制的母体中成熟。在生产条件方面,铁的 冶炼和铁制工具的推广,铁农具的普遍使用,使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有了巨大 进步,使生产力大大提高,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和手工业、商品交换和商业、 城市和交通以及科学技术都有很大的发展,贸易随之高度发展,商业活动频繁。 汉书货 殖传有云: “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一都会也。 ”又说: “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 货物交易所也。 ”凡此种种,都是生产力发展在不同领域内的体现。这些因素使西周晚年 成为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在生产方式方面,土地国有和采邑主土地所有制向土地私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有制演变,伴随着旧的籍田制的废除和租税制的实行,生产采取一家一户为单位、分散的 个体生产,从而奠定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正 如郭沫若所说: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一家一户为单元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 农阶层(佃农和自耕农) ,有了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 ” 14春秋中叶以后,随着土地私有制 的逐渐建立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工商业部门逐渐离开官家的豢养,向私人经营发展, 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和独立个体手工业者。 一方面,经济基础所发生的变化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财富重新分配和人们 社会地位的重大变化,重新调整了奴隶主和奴隶、奴隶主和新兴地主阶级的之间的关系。 广大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逐渐成为奴隶制度瓦解的助推器,并推动者新兴地主阶级进 行改革。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使他们在政治上展开了向奴隶主阶级的夺权 斗争。不但强大的氏族和公社冲突严重,而且诸侯与诸侯之间也相互吞并攻杀。除此,经 济基础的变化产生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人们的社会地位极其不稳定,或由贫贱而富贵,或 由富贵而贫,这使人们在心理上表现出极度的不平衡。与此相一致,必然产生适应新的经 济基础的思想、观念和制度等,道德关系方面的问题也需要重新设计,比如如何看待贫与 富、贵与贱、义与利等,道德观念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调节正在发生变化的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孔子作为春秋末年一个过渡性的伟大的伦理思想家,面对奴隶社会末期的动 荡局面,一方面想要维护当时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看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残暴统治, 他又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依靠道德人格的力量治理国家。另外, 对于奴隶暴动、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采用何种手段效果更持久,孔子认为法律和政治只 是外部力量,只能使老百姓因害怕惩罚而不敢犯罪,只有用道德来指导他们,通过道德感 化和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达到道德自律的境界,才能形成人们自觉维护等级 制度的坚定的内心信念,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先秦儒家道德自律思想得以产生的根本经济基 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生产方式的重大调整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成 为可能,从而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序幕。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除盐铁之外, 一般不须外求,生活比较稳定,安土重迁,知足常乐,这就决定了个体思想的内向性和独 立性, “土地的所有权是这种生产方式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工具的所有权是手工业 生产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样。在这里,土地的所有权是个人独立发展的基础。 ” 15在经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济上,个体家庭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物质条件的满足,这就形成了中国农民自强不息的人 格特点;物质需求满足的条件映射到道德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