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国文化下的内隐自尊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thesis submitted in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master s degree of education the effect of implicit self esteem a reaserch in chinese contest candidate yu quan lei majo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upervisor prof chen jian we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he second section reviews the proposal measurement and research advancement of implicit self esteem the third section proposes the purpose of present study based on section two the forth section is three studies aiming to solve the questions made in the section three in study 1 we collected the valence words in chinese culture by using open questionnaire and rating questionnaire and compiled two ise tests respectively with eastern and western valence words to measure participants implicit self esteem the results of study 1 indicated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se and ese which was stimulated by valence words in chinese cultur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western culture also the present study compared and analyzed two methods of evaluating is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se and ese suggesting that ratio d evaluation was higher than d measure from above results we can deduc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the valence words in chinese culture used in iat instead of the words in western culture were suitable for chinese participants second as two scoring algorithms of ise ratio d evaluation was better than d measure last but not least the individualism in iv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people s cultural tendency was able to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se and ese study 2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 esteem by using iat and open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high score group of ise ese can predict subjective well being significantly but in the low score group the prediction of ese did not reach a significant level besides in the high score group of ese the direction of the prediction from ise to life satisfaction is positive although sometimes the prediction did not reach the significant level but in the low score group of that the direction is negative although sometimes prediction did not reach the significant level conclusion individualism can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 esteem study 3 measured the ese ise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of 86 college students by the means of using self report questionnaire and iat results showed that 1 ise cannot significantly predict subjective well being 2 ses can predict subjective well being significantly 3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se and ese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subjective well being life satisfaction further exploration found that in the high score group of ise ese can predict subjective well being significantly but in the low score group the prediction of ese did not reach a significant level besides in the high score group of ese the direction of the prediction from ise to life satisfaction is positive although sometimes the prediction did not reach the significant level but in the low score group of that the direction is negative although sometimes prediction did not reach the significant level the forth section mainly discuss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 esteem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meaning of coherence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 esteem key words implicit self esteem explicit self esteem sujective well being 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 v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目目 录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i 1 自尊的概述 1 1 1 自尊的定义及其结构 2 1 2 自尊的性质与起源 5 1 2 1 自尊的情感模型 5 1 2 2 自尊的认知模型 6 1 2 3 自尊的社会学模型 7 1 3 自尊的测量 7 2 内隐自尊的概述 9 2 1 内隐自尊现象 9 2 1 1 实验性内隐自尊效应 10 2 1 2 原生性内隐自尊 11 2 1 3 次级内隐自尊效应 11 2 2 内隐自尊的测量方法 12 2 3 内隐自尊的研究进展 16 2 3 1 内隐自尊的普适性 16 2 3 2 内隐自尊的稳定性 18 2 3 3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相关研究 19 2 3 4 内隐自尊的预测性 21 vi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3 问题的提出 24 3 1 研究背景 24 3 2 问题的提出 25 4 实验研究 29 4 1 研究一 中国文化下的内隐自尊效应 29 4 1 1 引言 29 4 1 2 方法 31 4 1 3 结果与分析 34 4 1 4 讨论 36 4 1 5 小结 37 4 2 研究二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的关系 个人主义的调节作用 37 4 2 1 引言 37 4 2 2 方法 40 4 2 3 结果与分析 43 4 2 4 讨论 45 4 2 5 小结 46 4 3 研究三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6 4 3 1 引言 46 4 3 2 方法 49 4 3 3 结果与分析 52 4 3 4 讨论 56 4 3 5 小结 57 vii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5 总讨论 58 5 1 效价词对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关系的影响 58 5 2 不同赋值方法对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关系的影响 58 5 3 个人主义文化倾向性对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关系的影响 60 5 4 外显自尊问卷的选取对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关系的影响 61 5 5 外显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内隐自尊的调节作用 61 5 6 内隐自尊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外显自尊的调节作用 62 6 结论 64 致 谢 65 参考文献 67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0 附录二 研究中所用到的问卷 81 1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 自尊的概述自尊的概述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现代化强烈地冲击着西方社会 人的精神意识中也出 现了过度物化和丧失人性的倾向 重视人主体性的自我心理学因此应运而生 作为 自我的核心命题之一的自尊一直是人格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关注的 热点和焦点 有关自尊的研究和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的w james 他发现 个体对与自我有关的事物有着普遍的积极评价偏好 如个体总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孩 子比别家的孩子更为聪明 自家酿的酒也比别家的要香 james曾用 self love 来描 述人们的这种评价偏好 他将自尊看作是人格特质的一个重要特性 社会心理学家 c h cooley 1902 和g mead 1934 也曾对自尊进行过研究 但是随之时间的推 移 心理学家对自尊的关注与研究却越来越少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行为主义成为 主流后 作为一种内省结果的自尊被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之外 另一方面 可能是 由于对自尊的评价困难以及后来认知革命对自我情感 动机等方面的忽略所致 到二十世纪中后期 自尊才又重新回到主流心理学的研究行列 进入了飞速发 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 自尊成了自我领域研究最多的心理现象之一 1990年夏 在 挪威的奥斯陆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自尊大会 来自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 心理治疗师 教育学家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参加了这次演讲和讨论 虽然在不同的文化视角 下对自尊的概念和结构有着不一致的看法 但研究者们还是共同揭示了自尊作为个 体自我系统中的核心成分之一 其发展状况与个体的心理健康 焦虑 抑郁 主观 幸福感等 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时人们已经普遍的认识到 自尊水平越高则意味着 对个体越有利 自尊水平越低则意味着越有心理有问题 baumeister 1998 因为高 自尊能够有效的应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 对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失败的经历起到一定 的缓冲作用 dodgson koole fazoi et al 1986 在该类任务中 首先呈现给被试 态度启动词 200ms 左右 紧接着呈现一个目标词 要求被试尽快地判断目标词是积极或消极并进 行相应的按键反应 启动词包含两类 自我词和非我词 而目标词也包含两类 积极词和消极词 启动词与目标词逐一组合并随机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要求被试 按要求做出反应 按目标词的属性分类 如积极词按 d 消极词按 k 计算 结果时 反应时高于 1500ms 的以 1500 计 然后把原始分数进行对数转换 在 剔除错误反应的反应时以后 对两类启动 目标对的反应时求平均 最后 把自 13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我 消极对的平均反应时减去自我 积极对的平均反应时 其差作为内隐自尊指 标 2 阈下态度启动任务阈下态度启动任务 subliminal attitude prime task 这种实验范式是 spalding schmukle kobayashi yamaguchi greenwald sd 10 98 显著低于西方人 m 22 63 sd 12 14 t 276 6 74 p 0 001 而且在内隐层面上东方人的自尊 m 0 24 sd 0 19 也显著低于西方人 m 0 37 sd 0 22 t 200 4 87 p 0 001 蔡华俭 2003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范式研究发现中国人的内隐自尊也都显著 的低于西方人 中国人的内隐自尊效应值 miat1 0 88 miat2 0 35 而西方人的内 隐自尊效应值 miat1 1 46 miat2 1 38 内隐自尊起源于欧美 内隐自尊的研究范式也是从欧美发展而来 但是东 方人与西方人不同的自我结构和特点 西方人的自尊水平高于东方人可能是由 于文化的影响使然 kobayashi 和 greenwald 2003 以美国和日本两国跨文化研究 表明 美国被试和日本被试对 i best friend 均有显著的积极评价倾向 而对于 17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日本人而言 对 i 的评价偏好程度与对 best friend 的评价偏好程度不存在显著差 异 而对于美国被试则不同 美国人对 i 的评价偏好程度显著大于对 best friend 的评价偏好程度 所以 在东方和在西方可能在能够充分代表自我的词或是标识 物上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与日本同属东方集体主义文化 中国人是否也存在着 对 i 我 不敏感呢 在西方的研究中 大多是以 i 或 me 来作为标识物的 而 将本研究本土化之后 是否 i 的中文意思也能够如在西方的研究中一样能够充 分的代表自我还尚未可知 黄希庭 2002 认为 探测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不应 过分依赖西方的概念和理论 只停留在西方自我概念量表的使用上 而应从中 国人的实际情况出发 建立中国化的概念和理论 台湾学者余思贤与孙蒨 茹 2004 认为 我 字对中国人而言可能代表的更多寓意是社会脉络下的角色定 位 而不是像西方人所代表对自己的评价想法 他们提议在研究内隐自尊的范 式中可以将个体的姓名作为自我词来研究 杨红升和黄希庭 2007 也认为个体的 姓名能够作为研究自我的标识物 实证研究也表明个体的自我姓名比 我 字所 产生的内隐自尊效应区间更大 余思贤 孙蒨如 2004 杨福义 2006 内隐自尊不仅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 而且性别因素也会影响到被试的自尊 水平 shinobu kitayama 和 mayumi karasawa 1997 对日本的 219 名日本大学生 的姓名字母偏好和生日数字偏好进行了测量 结果发现他们对自己姓名中所包 含的字母以及生日中所包含的数字具有显著的偏好倾向 同时还发现男性对他 们家族姓氏所包含的字母的这种偏好程度要显著的高于女性对此的偏好 研究 者对此性别差异的解释是日本的风俗文化使然 在日本国度里 当女性成年出 嫁以后 她们的姓氏将改为配偶的姓氏 故而女性对自己原生姓氏的偏好程度 或认同度要显著的低于男性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 自尊 内隐自尊 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普适性 全世界 的个体均有一种自我增强的需求 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自尊的水平又出 现了些许变异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加强 跨国交流越来 越频繁和密切 理解不同文化下的心理差异也将显得十分重要 18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3 2 内隐自尊的稳定性内隐自尊的稳定性 brown和dutton 1995 用问卷测量的方法研究了失败挫折对外显自尊的影响 结果发现 高自尊组个体的自尊水平没有显著变化 而低自尊组个体却发生了显 著的改变 表明低自尊组的自尊水平不如高自尊组稳定 bongers 等人 2009 也发 现在被试受到失败操作后 会提高自我防御机制 从而对自尊进行保护和修复 自尊水平有所提高 研究者认为内隐自尊是在大量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潜 意识 自动化的自我评价 只有通过新经验的积累发生渐变 pelham jones pelham irenbegr hetts sakuma mise 0 23 sd 0 30 正常组 被试的内隐 外显自尊则最高 mese 26 80 sd 2 28 mise 0 50 sd 0 28 而亚临 床 bdd 组居中 mese 20 10 sd 5 58 mise 0 35 sd 0 31 并且研究还发现对于对 低内隐自尊的个体而言 个体的内隐自尊水平与个体的 bdd 外显症状和内隐症 状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表明自尊水平能够作为 bdd 病人诊断的一个较好的预 测源 buhlmann 2009 dehart 等人 2009 采用日记追踪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美国大学生的内隐自尊 水平 人际交互以及饮酒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高内隐自尊水平的大学 生只有在出现正性或积极性的人际交往事件时才会出现大量的饮酒行为 而对 于低内隐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出现大量饮酒行为往往是在负性或消极性的人际交 2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往事件出现时 研究者对以上现象的解释是 高内隐自尊的大学生之所以在正 性或积极性的人际交往事件出现时才出现饮酒行为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学生将饮 酒行为作为提升自我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 而对于低内隐自尊的学生之所在负 性或消极的人际交往事件才出现饮酒行为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学生将这种饮酒行 为作为一种负性的补偿 almut rudolph 等人 2010 对内隐自尊的预测效度低而外显自尊的预测效度 高进行了解释是 之所以会出现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预测效度的分离主要原因是 因为在通常的研究中我们所选择的效标是外显的 根据 strack 和 deutsch 2004 的双过程理论 dual process approach 可以将人的行为系统分为两种 冲动性系统 impulsive system 和反思性系统 reflective system 冲动性系统的行为是自动化 的 直觉的 下意识的 如内隐自尊 而反思性系统是可控制的 可意识的 如 外显自尊 所以 rudolph 等人假设外显自尊对反思性行为的预测效度更大 而内 隐自尊对冲动性行为的预测更大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研究者采用 load 范式测量 了被试的内隐自尊 并通过词汇法和访谈法测量了被试内隐焦虑 结果发现外显 自尊水平对通过自陈式报告范式所测量的焦虑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0 23 0 74 内隐自尊水平水平对通过词汇法和访谈法所测得的内隐焦虑水平有 显著的预测作用 0 19 0 29 vater 等人 2010 发现虽然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的相关很低或根本就不 存在相关 从这一点也足以表明二者有可能分属不同的自我结构 但自我又是统 一 复杂 和谐的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一旦出现不一致或分离有可能会造成自 我人格不能进行很好的统合 进而表现人格分裂 通过实证的研究分析证实了该 假设 结果表明低内隐自尊 高外显自尊 破坏型自尊 高内隐自尊 低外显自 尊 易碎型自尊 个体比高内隐自尊 高外显自尊 安全型自尊 低内隐自尊 低外显自尊个体更容易患人格分裂 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对自尊与行为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明了 但是从以上的文献分析来看 自尊对行为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异常行为 和异常心理 很少有研究关注自尊与积极心理之间的关系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 23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的提高 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需求 而更多的将会是对幸福心理和幸福生活 的追求 今后的研究应在关注国民异常心理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国民的积极幸福心 理 24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3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3 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内隐自尊是个体对与自我有关的刺激或客体进行积极评价的一种倾向 与 他人相比 个体更倾向于将自我与积极刺激或客体联系在一起 这种特性得到 了诸多相关研究的支持和验证 greenwald kitayama kobayashi yamaguchi s greenwald a g banaji m r murakami f chen d shiomura k et al 2007 自从内隐自尊提出以后 研究者们就开始用各种方法探索和检验内隐自尊 和外显自尊之间的关系 就其特点而言 外显自尊是经过理性思考的 相对受 控制的 自陈式的自我信念 而内隐自尊是无意识 直觉 的 相对不受控制 的 过度学习而形成的 自动化的 自我联结 greenwald koole greenwald nosek 2005 andrew et al 2009 buhrmester blanton 2011 认为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可能反映着自尊的同一结构 olson fazio schr der ab rudolph wilson lindsey greenwald mcghee schwartz 1998 姓名首字母偏好测验 name letter test nlt bossnom et al 2000 启动 25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任务 spalding buhrmester krizan suls 2008 krizan 2008 可能是由于中国姓名是由汉字而非字母所组成 所以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很 少见到 nlt 的研究 最为常见的是 iat 但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有关内隐自 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关系的研究几乎均没有发现二者之间显著的相关 耿晓伟 郑全全 2005 时金献 谭亚梅 2008 田录梅 张建玲 2009 吴明证 杨福 义 2006 杨福义 2006 周凡 王登峰 2005 即使有极少数的研究达到显 著水平 也只是与个别量表存在十分微弱的相关 蔡华俭 2003 就总体而言 中国人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的相关程度要低于西方人 3 2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内隐自尊的研究范式一般是将自我词分别与积极词和消极词进行连接 测得 其反应时上的差异值即为内隐自尊效应 这种逻辑假设是建立在激活扩散模型基 础之上的 国内有关内隐自尊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用了国外的研究范式 但东方文 化有别于西方的文化模式 用西方文化下的研究模式来研究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东 方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是否合适 这些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从以往 的国内研究中 我们不难发现 内隐联想测验中所使用的效价词基本上是沿用西 方研究中所用的效价词 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 他们强调独立 性和独特性 而东方社会是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 他们强调人际关系和 谐 团结互助 奉献等 西方学者在研究内隐自尊时 所选取的效价词一般能 体现该社会文化中核心价值体系 以期能激发更高的内隐自尊效应 进而产生 一定的区分效度 如果对内隐自尊进行本土化研究 直接将国外研究所使用的 积极词和消极词翻译过来 未必能体现东方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观 所以笔者质所以笔者质 疑疑内隐联想测验中所使用的内隐联想测验中所使用的效价词效价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隐自尊的内容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隐自尊的内容效 度 进而造成内隐自尊之间的相关较低 度 进而造成内隐自尊之间的相关较低 内隐自尊的研究范式是 用自我词与消极词的联结强度 用个体的反应时进行 26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量化 减去自我词与积极词的联结强度即为内隐自尊强度 但是以上的自尊赋值法 的研究发现 这种自尊效应与被试的反应速度存在着中度相关 即被试的反应速度 越快 个体的内隐自尊越弱 而反应越慢 个体的内隐自尊效应越强 faust balota spieler ratcliff spieler cai sriam greenwald 2004 于全磊 陈建文 张秋颖 辛鹏 印刷中 为了提高内隐测验的效度 kobayashi和greenwald 2003 建议在计算不相容组和相容 组平均反应时差值的基础上 再除以这两组反应时的融合标准差而获得内隐自尊d值 为内隐自尊效应值 这种计算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但并没有完全排除个体反 应速度的影响 cai sriam greenwald 2004 如何进一步减弱个体反应速度上所带来的 差异进而造成的干扰 也许是改进内隐自尊效度的一个路径 所以笔者笔者提出第二个提出第二个 问题 问题 内隐自尊效应值在计算内隐自尊效应值在计算d的基础上除去被试的平均反应时 从而缩小或消除的基础上除去被试的平均反应时 从而缩小或消除 机体状态 唤醒水平等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机体状态 唤醒水平等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 是否能够是否能够提高内隐自尊测验的效度提高内隐自尊测验的效度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从不同的意识水平上构建了 自尊 这座大厦 而内隐自尊与 外显自尊的关系到底如何 从内隐自尊提出那天起 研究者们一直都在探索着 内隐 自尊和外显自尊同属于自尊 二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共同结构 但是它们又分属在不同 的意识水平下 所以二者又应该有所不同 所以由此推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应 该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 但诸多研究结果却显示二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微弱的相关甚 至是零相关 只有极少数的研究得到了二者之间显著相关值 蔡华俭 2003 hofmann gawronski gschwendner le pelham et al 2005 hofmann et al 2005 内隐自尊是无意识的 相对不受控制的 过度学习而形成的 自动化的 自我联系 而外显自尊是经过意识思考的 相对受控制的 自陈式的自我评价所引 起的情感体验 二者均是对自我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态度评价 只是意识水平 27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不同而已 如按照以上的逻辑推理 若被试群体对自我概念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将会呈现显著的相关 而按照 triandis 2001 的文化分类 西方 国家是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特征的 他们强调的是独特性和独立性 自我实现 等 关注的是内心世界 而东方国家是以集体主义为价值核心特征的 他们强调的 是群体间的和谐 团结互助 奉献等 更为关注外部世界 所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下 的群体比集体主义价值观下的群体有着更为倾向的自我意识 所以笔者假设在个人所以笔者假设在个人 主义观念较突出的群体 他们的内隐自尊水平与外显自尊水平之间可能存在着显著主义观念较突出的群体 他们的内隐自尊水平与外显自尊水平之间可能存在着显著 的相关 的相关 以往的研究表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在结构是分离的 即使有些研究结果发现 二者着显著的相关 这些相关也不会超过 0 6 而心理学家一直将自尊看作是现代生 活的万能药 将其看成是无法成功 犯罪和药物滥用的解毒剂 将其看成是经济收 入 健康和个人实现的钥匙 brown 2004 外显自尊 内隐自尊以及内隐自尊和外 显自尊的这种结构上的分离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而过去的大 量研究都集中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对病态性心理或行为的预测研究 很少将视角转移到积极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上 没有心理疾病则不代表着心理幸福 而心理治疗只是一个过程 心理服务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心理幸福 而本研究提出的 中国文化下的内隐自尊测量模式 特殊自我词 中国文化下的效价词 是否一定程度 上优于西方文化下的测量模式 一般自我词 西方文化下的效价词 是需要数据来 证实的 鉴于此 笔者提出第四个问题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否也能显著的预测鉴于此 笔者提出第四个问题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否也能显著的预测 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呢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交互作用是否也能显著地预测主观幸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呢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交互作用是否也能显著地预测主观幸 福感 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深入探索 福感 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深入探索 基于以上阐述 本研究主要探讨一下几个问题 1 使用中国文化下的效价词是否比使用西方文化下的效价词所编制的内隐联 想测验与外显自尊之间的相关更高 2 在尽量排除或减弱被试的机体状态 反应速度所产生的影响后 比率 d 值赋值法是否比 d 值赋值法所求得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相关更高 3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的相关是否受到个人主义主义文化倾向性的调节 28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作用 即在个人主义高分组中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的相关要高于在个人主义 低分组中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相关 4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是否能够显著的预测到主观幸福 感 29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4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 本研究将针对以上四个问题展开三个相关的研究 研究一主要针对问题 1 和问题 2 探索适合中国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内隐自尊测验 同时通过改进内隐 自尊的赋值方法 进一步增强内隐自尊测验的效度 进而解释为何在中国文化背景 下所得到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的相关水平低于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所得到的 有关研究结果 针对问题 3 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 探讨文化倾向性对内隐 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关系的影响 进一步解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相关水平的 东西方差异 研究三则针对问题 4 在前两个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分析了内隐自 尊和外显自尊一致与不一致所蕴含的寓意 4 1 研究一 中国文化下的内隐自尊效应研究一 中国文化下的内隐自尊效应 4 1 1 引言引言 如前所述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有关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研究几乎均没有 发现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 耿晓伟 郑全全 2005 时金献 谭亚梅 2008 田录梅 张建玲 2009 吴明证 杨福义 2006 杨福义 2006 周 凡 王登峰 2005 而原因何在呢 首先 就内隐自尊测验程序而言 iat的核心假设就是自我与积极词连接更为 容易 而不情愿与消极词进行连接 因而自我词与积极词放在一个类别 相容类别 中时反应时较快 自我词与消极词放在一个类别 不相容类别 中反应有可能较慢 被试在这两个反应类别中的差异即为内隐自尊 所以内隐测验中使用的效价词是否 是被试文化中所珍视的核心价值观 有可能是影响内隐自尊测验效度的一个因素 进而影响到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相关关系 西方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 他们强调独立性和独特性 而东方社 会是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 他们强调人际关系和谐 团结互助 奉献等 bobbio 30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chiou 2001 christopher 2005 santanu 2009 taras triandis 2001 相比较而言 集体主义文化的个体不仅看重个人的成就和发展 而 且具有强烈的家庭 种族 地域等观念 由此来讲 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有可能 拥有着比个人主义文化的个体更为宽广的价值观 oyserman coon cai sriam greenwald 2004 故笔者在这里提出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 若在计算 d 值的基础上除去被试的平均反 31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应时作为个体的内隐自尊强度 从而减少或消除机体状态 唤醒水平等其他无关因 素的干扰 能进一步提高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的相关关系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是一个十分具有争议的问题 hofmann et al 2005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在 什么时候 和 为什么 存在相关 dijksterhuis et al in press hofmann et al 2005 koole et al 2001 pelham et al 2005 krizan suls 2008 从而解释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能 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有关自尊的理论和结构 单一结构vs 双重模型 而本部分将探 讨以上两个方面因素对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关系的影响 4 1 2 方法方法 4 1 2 1 被试被试 从武汉等地 5 所高校选取 70 名大学生参与开放式问卷的调查 其中男生 31 名 从以上 5 所高校另抽取 120 名大学生参与等级问卷的评定 其中男生 47 名 实验被试 从 2 所武汉高校抽取 105 名大学生参与实验 男生 41 名 参与实 验的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均为右利手 均熟悉计算机操作 实验结束后被试 将获得一定的实物报酬或心理学课程部分学分 4 1 2 2 研究工具研究工具 4 1 2 2 1 外显自尊的测量 对外显自尊的测量采用以往学者使用较频繁的三个问卷 rosenberg的 自尊 测量问卷 coopersmith 自尊调查表 以及tafarodi和swann 2001 编制的 二维自 尊量表 slcs r the self liking self competence scale slcs 陈建文 王滔 2006 rosenberg自尊量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量整体自尊的工具 共有10个题 项 大量研究表明 该量表信 效度良好 fleming和courtney 1984 曾报告该量 表的 系数为0 85 bosson等人 2000 发现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 80 张文新 1997 曾作了该量表和coopersmith自尊调查表的相关 发现二者相关非常显著 r 0 4583 n 176 李海江 杨娟 贾磊 张庆林 2011 报告该量表的 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0 83 3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和0 75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系数为0 85 分半信度为0 82 coopersmith 自尊调查表 也是测量整体自尊的一个有效工具 共有58个题项 并且研究也发现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 效度 coopersmith曾报告前后间隔五周的重 测信度为0 88 间隔三年的重测信度为0 70 demo 1985 发现该量表与rosenberg自 尊量表的相关为0 55 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系数分别为0 825 分半信 度为0 839 tafarodi 和 swann 2001 编 制 的 二 维 自 尊 量 表 slcs r the self liking self competence scale slcs 由陈建文和王滔进行本土化修订 2006 该 量表包括两个维度 自我能力感 self competence sc 和自我喜欢 self liking sl 每 个维度有8个题项 共包含16个题项 该量表也可用来测量整体自尊 global self esteem 陈建文和王滔 2006 对该量表的中文版的信 效度分析发现两个维度的 重测信度分别高达0 84和0 80 cronbach s 系数也分别高达0 86和0 84 验证性因素 分析结果也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gfi 0 91 nnfi 0 90 nfi 0 90 rmsea 0 07 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系数分别为0 654和0 786 分半信 度分别为0 677和0 811 4 1 2 2 2 内隐自尊的测量 对内隐自尊的测量使用目前研究中最为流行的 iat 程序 内隐自尊测量中的自我词主要包括我 自己以及被试的姓 被试的名和被试的 姓名 而他人词主要包括他 他人 他人的姓 他人的名 他人的姓名 他人的姓 名信息由研究者统一设定 内隐自尊测量中的效价词主要包括两类 西方文化下的效价词和东方文化下的 效价词 西方文化下的效价词主要借鉴 greenwald 和 farnham 2000 研究中所使用的词 语 积极效价词包括 聪明 成功 有价值 高尚 强壮 自豪 可爱 诚实 漂 亮 有能力 积极属性词语 健康 快乐 善良 幸运 和平 真理 热情 爱抚 黄金 积极情感性词语 消极效价词包括 愚蠢 丑陋 失败 讨厌 无能 卑鄙 罪恶 笨拙 虚弱 可耻 消极属性词语 谩骂 痛苦 袭击 残忍 尸体 死亡 33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折磨 呕吐 杀人 消极情感性词语 东方文化下的效价词语选取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获得 第一步 以发放开放式问 卷的方式收集能描述个体积极 消极属性的词汇及积极 消极情感的词汇 第二步 从每一类词语中分别选取开放式问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 20 个词语 共 4 20 80 个词 语 鉴于 80 个词语容量较大 若要求被试对所有词语进行评价 被试的疲劳 厌 烦情绪可能会影响到被试作答的有效性 故研究者根据评价性词语和情感性词语的 划分分别编制一个七点等级评定量表 并分别发放给另外两批被试 每批 60 人 要求其根据个人的感受对这些词语进行评定 第三步 根据被试的评定计算每个词 语的平均等级 分别从四类词中选取评定等级最高的 10 个词语作为东方文化下的效 价词 所选取的词语如下 积极情感词 高兴 温馨 平安 善良 家人 温暖 和睦 成功 朋友 阳光 消极情 感词 强奸 杀人 自杀 绝望 背叛 车祸 贪污腐败 血淋淋 灾难 欺骗 积极属性词 真诚 有内涵 孝顺 善解人意 有责任心 有气质 有思想 自信 优雅 聪明 消极属性词 卑鄙 虚伪 没诚信 恶心 做作 自私 无能 无知 懦弱 轻浮 鉴于以往的研究发现情感词和属性词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故本研究将其合二 为一 根据东西方文化下效价词的差异 研究者分别编制两个 iat 测验 分别是 iat 东方文化和 iat西方文化 内隐联想测验主要包括七个部分 第一步 类别词语辨别 自我 词 vs 他人词 第二步 效价词辨别 积极 vs 消极 第三步 相容联合辨别练习部 分 积极词 r 0 340 df 49 p 0 05 故在有关内隐自尊的研究中 减少或消除被试的反应速度的 干扰是十分有必要的 4 1 3 2 外显自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外显自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 1 外显自尊的描述性统计及其各个量表之间的相关关系 n 101 m sd 1 2 3 4 5 1 slcs 51 65 8 96 2 sc 27 13 5 71 0 928 3 sl 24 52 4 23 0 864 0 615 4 rse 29 57 3 92 0 777 0 755 0 626 5 cse 94 98 7 60 0 799 0 767 0 657 0 679 注 表示p 0 001 slcs表示二维自尊量表 slcs r 得分 sc表示自我能力感维度得分 sl表示自我喜欢维度 得分 rse 表示rosenberg的自尊测量问卷得分 cse 表示coopersmith的自尊调查表得分 下同 由表1可知 各个量表之间的两两相关均达到了极其显著水平 表明外显自尊 自尊问卷具有较高的聚合效度 在性别 学科以及生源地等变量上 自尊各个量表 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4 1 3 3 内隐自尊的描述统计分析内隐自尊的描述统计分析 表 2 内隐自尊测量各个组的平均反应时 单位 ms n 101 m不相容组反应时 sd m相容组反应时 sd 东方文化效价词 794 42 134 59 634 05 90 27 西方文化效价词 871 29 168 86 683 72 128 12 对反应时进行 2 文化 东方文化效价词 vs 西方文化效价词 2 处理 不相 容组 vs 相容组 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 文化效价词因素主效应显著 f 1 98 11 30 p 0 001 实验处理组主效应显著 f 1 98 85 44 p0 05 以上结果表 明中国被试对东 西方文化下的效价词的反应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无论是在相容 组中在不相容组中 被试对中国文化下的效价词的反应要快于对西方文化下的效价 词的反应 从相容组合不相容组的反应时差异来看 在两种文化下均表现出了一致 性的差异 即个体更倾向于将自我与积极词联结在一起 而非与消极词相联结 这 一点与之前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蔡华俭 2003 耿晓伟 郑全全 2005 杨 福义 2006 周帆 王登峰 2005 4 1 3 4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的关系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的关系 从表 3 中可知 由东方效价词编制的内隐自尊测验与外显自尊测验的相关程度普 遍地高于由西方效价词所编制的内隐测验与外显自尊测验之间的相关程度 对于内 隐自尊的不同赋值方法 无论由中国文化效价词所编制的内隐自尊测验还是由西方 文化效价词所编制的内隐自尊测验 在比率 d 值赋值法下所求得的内隐自尊与外显 自尊之间相关都高于在 d 值赋值法下所求得的二者之间的相关 表 3 两种文化效价词下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的关系 n 101 东方文化效价词下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的相关 n 52 西方文化效价词下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的相关 n 49 slcs sl sc rse cse slcs sl sc rse cse d 值 153 154 123 245 218 120 159 031 228 179 比率 d 值 169 179 127 247 278 131 165 046 258 183 注 表示 p 0 05 表示 p 0 1 4 1 4 讨论讨论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以往有关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关系的研究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JJF 2316-2025光伏用反射标准板校准规范
- GB/T 17616-2025钢铁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体系
- 2025年杭州市上城区望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编外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骨伤科研究所广西骨伤医院招聘实名编制人员(高级职称)3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包头市东河区招聘政府专职消防员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年绥化市庆安县急需紧缺教师校园招聘36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国有四大银行远程银行中心诚聘客服代表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小学安全培训体会博客课件
- 2025江苏南通市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立发办事处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湖南湘能多经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约90名高校毕业生(第三批)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机加工安全生产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班组级)(精)
- 电梯从业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第二十四届上海市青少年计算机创新应用竞赛 python校内选拔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武汉商学院公开招聘辅导员笔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册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 2025年《传染病防治法》综合培训试题(附答案)
- 储能电站项目实施方案
- 墙布工厂工程定制方案(3篇)
- 2025年工勤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新鲜的牛肉采购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年中国室内亲子游乐场行业市场评估分析及投资发展盈利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