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专业论文)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pdf_第1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pdf_第2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pdf_第3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pdf_第4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 在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口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期: 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 中文摘要 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 中文摘要 给事中封驳制度是中国古代皇权限制的一部分,这一职官从秦时的加官逐渐演变 到唐时专职封驳定员的成熟状态,拥有对百官奏抄及皇帝诏敕的封驳权,它的发展是 君主制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然而到了宋代,给事中制度却发生了重大变革。本文以 大量史料及现有学术成果为基础,试图对宋代封驳权职的变迁、变革中封驳制度的一 般实践状况、变革中的制度共性特点及其原因和变革导致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力求 客观的认识这一制度在宋代的发展变化。给事中封驳制度是君主政治制度下的权力制 约机制,专制体制就早已决定其最终的结局。 关键词:给事中封驳元丰改制 作者:何非 指导教师:方潇 t h er e f o r mr e s e a r c ho fr e v i e w i n gp o l i c ya d v i s e ri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r e f o r mr e s e a r c ho fr e v i e w i n gp o l i c y 一一 一 a d v i s e r s o n gd y n a s t y a d v i s e r i n5 0 n g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t h ed o c u m e n tr e v i e w i n gf u n c t i o no ft h er e v i e w i n gp o l i c ya d v i s e ri so n ep a r to ft h e a c t i o n st ol i m i te m p e r o r sp o w e r i td e v e l o p e df r o ma ne x t r ao f f i c a li nq i nd y n a s t yt o s p e c i f i cp o s i t i o nw h i c hh a st h ep o w e ro fd i s a l l o w a n c eo fa l lt h ea d v i c ef r o mo f f i c i a l sa n d t h ed e c i s i o n so fe m p e r o r s b a s e no nh i s t o r i c a lm e t e r i a l sa n dm o d e ma c a d e m i s a c h i e r e m e n t s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r e s e a r c hi n t o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p o s i t i o n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g e n e r a lp r a t i c ea n dr e s u l to ft h i se v o l u t i o n :t h ec o m m o nf e a t u r eo ft h ec h a n g i n go f p o s i t i o n s ,a n dt h er e a s o n s f o ri t t h eo b j e c t i v eo ft h i sp a p e ri st or e c o g n i z et h ec h a n g i n go f t h i ss y s t e m t h ed o c u m e n tr e v i e w i n gf u n c t i o ni sar e s t r i c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i nm o n a r c h y ,t h e a u t h o r i t a r i a ms y s t e mh a da l r e a d yd e t e r m i n di t so u t c o m e k e yw o r d s :r e v i e w i n gp o l i c ya d v i s e r ,d o c u m e n tr e v i e w i n gf u n c t i o n ,y u a nf e n g r e f o r m w r i t t e n b y :h ef e i s u p e r v i s e db y :f a n gx i a o 目录 引言1 一、给事中一职在宋以前的沿革3 二、宋代给事中封驳权职的变迁及其原因8 ( 一) 给事中封驳权职的变迁8 1 、知给事中事时期编次、封驳制敕、举奏条贯等8 2 、门下封驳司( 封驳事) 时期审查编敕、封驳诏敕和奏章等9 3 、给事中时期制度上专司审驳之事j 1 1 ( 二) 封驳权职恢复及其后屡废屡兴原因分析1 6 1 、宋太宗淳化年间恢复封驳权的原因1 6 2 、恢复封驳权职后屡废屡兴的原因1 8 三、变革中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一般实践状况2 4 ( 一) 元丰改制前封驳实例分析。2 4 1 、宋太宗时期。2 4 2 、宋真宗时期2 4 3 、宋仁宗时期2 5 4 、宋英宗时期。2 6 5 、宋神宗时期。2 7 ( 二) 元丰改制后封驳实例分析2 8 l 、宋哲宗时期。2 8 2 、宋高宗时期3 0 3 、宋孝宗时期3 1 4 、宋光宗、宋宁宗时期。3 2 5 、宋理宗时期3 2 四、变革中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具体操作之共性及其原因“。3 4 ( 一) 变革中给事中封驳制度具体操作的共性3 4 1 、从封驳的独立性看,制度上基本保持其相对独立性3 4 2 、从封驳的方式看,宋代取消了唐代时“涂归”的做法3 5 3 、从封驳的具体内容看,多为除授非人之封驳3 6 ( 二) 共性的原因3 7 l 、抑制相权3 7 2 、封驳职能重心转移到百官3 8 五、变革导致的结果给事中制度在元明清的发展4 l 结语4 4 参考文献4 5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4 7 后记4 8 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引言 引言 古代皇权有多项限制,封驳权就是其中一项。对于何谓封驳权,学者祝总斌概括 为:“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皇帝颁下诏书差不多都以制诏二字开端,反映经过前 述简单程序,即成正式语书,交宰相机构执行,毋需再经什么部门审核了。而从东晋 初年开始,诏书开端逐渐改用门下两字,意思是在形成正式诏书、实行之前,要先交 门下省审署,门下省有权对内容提出异议,请皇帝重新考虑是否修改或取消这一诏书, 这就是后来习惯称呼的封驳权。”1 在中国古代,封驳权这一执掌由给事中掌控。在官 僚政治体系中,给事中一职历经变化,从秦时的加官逐渐演变到唐时专职封驳的定员。 新唐书百官志载唐代给事中封驳职权为:“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 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d , n 百司奏抄,大到皇帝诏敕给事中 皆有封驳的权力,甚至还可以涂改皇帝诏书,在君主言出即法的专制社会存在这项对 抗皇权的权力实属不可想象。然而到了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确发生了重大变革,最终 导致清朝的科道合一给事中并入都察院,职能遂废。宋代可以说是给事中封驳制 度的转折点,本文将对宋朝给事中封驳职权的发展及其实践中的行使状况做一番细致 的梳理和分析,一方面了解宋代给事中制度在不断变革中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也有 助于将给事中制度的整体发展脉络梳理清楚。 学术界关于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研究大多附于政治制度史或监察制度史之内, 通史中有张晋藩中国监察法制史稿、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略有阐述给 事中制度发展史,但并不细致。2 断代史中有贾玉英的宋代监察制度,书中提供了 有助于本文研究的大量史料,列出专门的封驳章节,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宋代的封驳机 构和封驳官的演变、封驳官的职能和选任制度,封驳制度的作用和局限性,但更多的 是从史学角度阐述一项制度,缺乏系统的变革分析。3 关于研究宋代封驳制的论文也 有不少,1 9 8 0 年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金圆宋代封驳制度考就对宋代给事中制度的 发展做了概述,并从权力制约角度进行了分析,但是对于变革的脉路及原因缺乏具体 1 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北京大学学报1 9 8 8 年第2 期,第3 3 页。 2 参见张晋藩:中国监察法制史稿,商务印书馆2 0 0 7 年版,第2 6 页以下;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上海人民j 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4 页以下。 3 参见贾云英:宋代监察制度,河南人学j | 版社1 9 9 6 年版。第2 1 6 - 2 6 5 页。 引言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 的分析。4 2 0 0 1 年中国政法大学陈秋云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研 究把封驳纳入言谏系统里,阐述其在整个皇权社会中的发展史。该文是从宏观角度 谈及了宋代的封驳制度,虽对于变革缺乏详细的论证研究,但对于笔者从历史角度认 清整个给事中制度发展史提供了方向。5 2 0 0 6 年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李全德封驳制 度与北宋政治、2 0 0 7 年东北师范大学宋靖的论文封还词头与北宋的封驳制度、 2 0 0 8 年河北大学孟宪玉的博士学位论文北宋通进银台封驳司研究三文中就较为 系统的对北宋时期元丰改制前代掌给事中封驳职权的通进银台司和同掌封驳权的中 书舍人做了系统研究,这些论文举出了不少实例,对于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方向提供了 一定的思路,但缺乏对整个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分析。6 。总之,上述这些材料从元丰改制前通进银台司所掌封驳权到元丰改制后门下后省 给事中恢复封驳权力的一系列变化提供了一些详实的史料,但这些研究基本上停留在 历史与静态层面、缺少对整个宋代给事中封驳变革问题的系统研究,正是由于这些不 足,本文的写作才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这篇论文的构思与写作也大 大得益于这些前辈之功。 4 参见金圆:宋代封驳制度考,1 i - 海师院学报1 9 8 0 年第l 期,第1 1 0 - 1 1 5 页。 5 参见陈秋云: 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研究,2 0 0 1 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7 4 页以下。 6 参见李全德:封驳制度与北宋政治,中国史研究动态2 0 0 6 年第1 2 期,第5 2 - 5 5 页;宋靖:封还词头与 北宋的封驳制度,史学月刊2 0 0 7 年第l l 期,第4 6 - 5 2 页;孟宪玉:北宋通进银台封驳司研究,2 0 0 8 年 河北入学博士学位论文,第8 1 页以下 2 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一、给事中一职在宋以前的沿革 一、给事中一职在宋以前的沿革 给事中,据通典载:“给事中,加官也,秦置,汉因之。所加或大夫、博士、 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侍中、黄门,无员。以有事殿中,故日给事中。 汉东京省。7 由此可知:给事中这一官名大约初创于秦,职属加官,西汉沿袭,东汉 未设。 那何谓给事呢? 汉书张安世传载:“用善书,给事尚书。师古注日:“于尚书中给事也; 给,供也。” 汉书李延年传载:“延年坐法腐刑,给事狗监中。 师古注日:“掌天子之 狗,于其中供事也。 “据此,给事就是供事,在尚书中供事的就叫做给事尚书,在狗监中供事的就叫 做给事狗监中,因而在禁中供事的,当然也就叫做给事中了。 8 汉代的给事中虽无正员,但其所掌职能可说是后代给事中职能的渊源,册府元 龟载:“诸给事中,日上朝谒,平尚书奏事,分为左右曹o ogoe i t 多名儒国亲为之,掌 左右顾问。 9 给事中出入禁中,是伴随君主左右应对诏问的近臣,对皇帝的政令颇有 影响,但此时并不拥有“封驳 职权,这是因为在诏书正式形成之前的诏问过程中给 事中已参与己意。汉朝虽有大臣封驳诏书之事,但非专职封驳。日知录封驳载: “汉哀帝封董贤,而丞相王嘉封还诏书。后汉钟离意为尚书仆射,数封还诏书,自是 封驳之事,多见于史,而未以为专职也。 1 0 后汉自章帝以后,废给事中一职。曹魏又复置给事中,隶属于侍中寺,侍中寺是 专门的言谏机构,寺中官员职掌偏重于谋议和谏诤,可以看出给事中在此时已属于言 谏系统的属官。此期的给事中“或为加官,或为正员。 1 1 由于侍中寺官员常伴天子左右,参与国家政务大事机会较多,因而在西晋时期逐 7 通典卷2 1 职官三给事中。 8 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4 2 - 4 3 页 9 册府元龟汉仪注。 1 0 【清】顾炎武:f j 知录,甘肃民族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4 4 1 页。 通典卷2 l 职官三给事中 一、给事中一职在宋以前的沿革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 渐发展成为门下省。门下省作为一个专职言谏机构由门下、散骑、侍中三省组成。率 属于散骑省的给事中也在这一时期始为正员,不再仅为加官。晋书百官志载: “给事中魏世后置,至晋不改,在散骑常侍下,给事黄门侍郎上。无员。 唐六典 又载:“晋代无加官,亦无常员。隶散骑省,位次散骑常侍。晋令云品第五,武 冠,绛朝服。故历代职官表载:“晋给事中设有定品,册府元龟载武帝授张 建陈劭二诏,俱不言以某官给事中,可知并非加官。是给事中之为正员,始自晋始也。 东晋时门下省职权大为发展,“东晋以来,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 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1 2 可见,门下省己与尚书台、中书 省一样成为国家中枢部门,更重要的是东晋门下省首创了诏书须经门下省审查与下发 的制度,即诏书必须先经门下省审查,门下省无异议后再由其下发,这一制度称为“驳 诏 。“驳诏”制度加上前文所述“平尚书奏事 即后来的“驳奏 制度,说明东晋时 期已经初步形成给事中封驳制度。 南朝刘宋时期,散骑省从门下省中分离出来,变为与门下省平行的集书省,率属 到集书省的给事中品秩与职掌较前代也更趋于确定。唐六典载:“给事中宋、齐隶 集书省,位次诸散骑下,奉朝请上。梁、陈秩六百石,品第七。”通典载:“宋、 齐给事中隶集书省,梁、陈亦掌献纳,省诸闻奏。”至萧梁时,集书省属官给事中始 掌封驳。隋书百官志载:“梁集书省有给事中,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省诸奏 闻。文书意异者,随事为驳。陈承梁,皆循其制官。 集书省脱离门下省独立置署, 给事中“随事为驳 ,意味着给事中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北朝北魏给事中包括中给事中、给事中给事及北部给事中、南部给事中、主客给 事中,但对于他们的职掌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北齐时,给事中职掌、员额都很明确。 隋书百官志详载北齐给事中的职掌:“后齐集书省掌讽议左右,从容献纳,给 事中六十人。 通典载:“北齐给事中亦隶集书省,凡六十人。”唐六典又载: “北齐集书省署给事中六十员,从第六品上。 自秦代起,给事中员额一直无具体规 定,北齐规定给事中的具体员额,无疑是给事中制度的重大进步。后周时期又把给事 中改为给事中士( 六十人) 率属天官府,唐六典载:“掌理六经,及诸文志,给事于 帝左右。其后六宫之外,又别置给事中四人。 1 2 文献通考职官四。 4 朱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一、给事中一职在来以前的沿革 到了隋朝,“给事中 重新划归门下省。门下省在隋初为侍奉谏议机关,掌侍从 皇帝个人起居、审查政令及封驳诸事。直至大业三年,隋炀帝改革官制,精简门下省 机构,把城门、殿内、尚食、尚药、御府等五局从门下省中分离出来,将其供奉之职 归入殿内省,从此门下省摆脱了侍从皇帝的性质,彻底走出内廷,成为与中书、尚书 二省并行的宰相机构,三省制度初步建立。门下省专掌谏诤、封驳,封驳这一职权也 主要由“省读奏案”的“给事郎 来行使。隋书百官志载:“高祖受命,置门下 省,有给事二十人,掌部从朝直。开皇六年,吏部又别置给事郎,散官番直,常出使 监检。炀帝即位,移吏部给事郎为门下之职,位次黄门下,置员四人,从五品,省读 奏案。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隋文帝的父亲名讳杨忠,故给事中在隋朝称给事或给事 郎,至唐武德三年( 6 2 0 年) 又重新改回给事中。龙朔二年( 6 6 2 年) 又改称西台舍 人,咸亨元年( 6 7 0 年) 再次改为给事中,自此以后给事中这一名称沿用不变。 唐代给事中仍属门下省,一般定额四员,正五品上,此时的给事中制度达到成熟 状态,封驳权包括对上行文书( 百官奏抄) 和下行文书( 诏敕) 两方面的封驳,但诸 史对其记载有所不同。唐六典载:“给事中掌侍奉左右,分判省事。凡百司奏抄, 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 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 唐六典肯定了给事中有读署奏抄,驳正违失的权 力,与前代基本相似,但对封驳诏敕没有明确提到。白居易在论及给事中说:“给事 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 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率是而行,号为称职。 固不专于掌侍奉赞诏令而已。 1 3 由此得出,给事中对于不便于时的制敕又有了封奏 的权力。唐会要载唐玄宗开元十九年( 7 3 1 ) 四月二十六日的敕文日:“加阶入三品, 并授官及勋封甲,并诸色阙等进画,出至门下省重加详覆,有驳正者,便即落下墨涂 讫,仍于甲上具注事由,并牒中书省。”玄宗时期门下省可以通过墨涂的方式驳正诏 敕,也就是说“涂归 这一封驳方式在制度上被许可。新唐书百官志也载:“凡 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其实, 唐代给事中除了沿袭前代的驳正上行文书之外,是逐渐取得对下行文书诏敕覆奏、封 奏或涂归的权力,出现这样的变化反应了不同时期给事中制度的状况。 1 3 臼居易集卷4 8 郑覃可给事中制敕,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8 7 8 页。 5 一、给事中一职在宋以前的沿革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 唐初,高祖沿用隋制,此时给事中只有驳正百司奏抄的权力,而无封驳诏敕之职 责。诏书主要由中书审核,覆奏,然后宣行于门下,中书省在文书的颁行过程中起决 定性作用,门下无所封驳。直到贞观初,太宗认识到一人不可独断天下之事,要充分 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从而不断完善三省制度,形成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 行的中枢体制,门下省也逐渐取得并健全了审核、封驳诏敕的职能。贞观政要载: “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硅日: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 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 沃,勿上下雷同也。 又载:“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 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 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 何烦简择,以相委付? 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 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从此封驳诏敕在制度上成为门下省的经常省 务,给事中的封驳权趋于成熟。到了唐代中后期,封驳权更是作为给事中的主要职掌 正式确定下来并且制度化。元和十五年( 8 2 0 ) 闰正月,宪宗日:“谏官给事中,若除授 有司,政乖允当,各令论驳,举其职业。 文宗太和三年( 8 2 9 ) 八月敕:“凡制命颁行, 事有不可,给事中职合封进。省审既毕,宣布百司,稽停晷刻,皆著律令。”开成三 年( 8 3 8 ) 八月文宗又敕:“给事中封驳制敕,宜令季终具所驳闻奏;如无,亦宜闻奏。 1 4 由此可见,给事中封驳制度在唐代中后期的时候仍得到了法律上的保障。在实践当 中,给事中的封驳事例也多见于史。如新唐书李藩传载:“李藩为给事中时, 河东节度使王愕,贿权近兼宰相,宣宗密诏下中书、门下日:王愕可兼宰相。藩随 取笔,灭宰相二字,而署其右日:不可。已而事得寝。”这是“涂归 诏书的 典型例子。唐会要载:“元和三年,以国子司业李藩为给事中。时制敕有不可,遂 于黄敕后批之。吏日:宜别连白纸。藩日:只是文状,岂日批敕! 裴洎言之,上 以为有宰相器。俄而郑姻罢免,遂拜藩门下侍郎、平章事。”黄敕是以皇帝的名义下 发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文件,李藩批改制敕,更被认为有宰相器。这种情况如果发 生在其他朝代就是犯上作乱,而在唐朝因为制度上的许可则成为合法合理的行为。 除了封驳职能成熟之外,给事中在封驳权力行使上也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文宗 大和八年,给事中郑肃、韩次封还李仲言的任命敕书。他们的长官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王涯假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之命,让给事中不要封敕。次日,他们向李德裕说 到此事,德裕便言,“德裕不欲封还,当面闻,何必使人传言? 且有司封驳,岂复禀 唐会要卷5 4 省号上给事中。 6 室垡竺皇! 塾墼型壅塑壅兰翌壅二:坌兰生二娶垄塞些垫塑塑苎 宰相意邪! ”由此可看出给事中的封驳权可抗宰相之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册府 元龟卷四六九台省部封驳也载:“袁高为给事中。贞元元年正月癸丑,以吉 州长史卢杞为饶州刺史,高宿直当草杞制。遂执以谒宰相卢瀚、刘从一日:”, 唯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皆不悦,遂改命舍人草制。乙卯,诏书,高又执之不下。 袁高能够不服从其长官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卢翰的命令,同样也体现了给事中的独立性。 唐代给事中还拥有除封驳权之外的其它多项权力。一是部分司法权。给事中可以 援引法律或案例就司法部门处理狱案时刑名不当或畸轻畸重的情况予以裁正,这就是 新唐书百官二所说的“三司详决失中,则裁其轻重 ,三司指刑部、大理寺、 御史台三法司,它们联合会审某些皇帝交办的重大案狱。给事中司法权还表现为可以 另外与中书舍人,御史组成“三司,越过司法部门在朝堂受理天下冤案,昕其诉讼。 这- - $ u 度称之为“三司受事 ,也就是白居易所说的“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 理之 。二是人事审查权。唐代铨选制度规定:“五品以上不试,上其名中书门下,六 品以下始集而试。 1 6 凡六品以下文武官铨选考试、量才拟官后,必须上报门下省, 由给事中负责审查其资历、德行、才艺。若官非其人,理失其事,则报告侍中而退回, 重新量才拟官。此外,若文武官员进级至三品、五品,给事中要负责核查其入仕之品 阶,汇总所有材料上奏裁决。1 7 此外,给事中还与门下侍郎一道负责审查发驿遣使事宜;每年派一人担任监考使; 考查弘文馆图书缮写、校仇情况。 综上所述,唐代给事中具有集谏官、宪官、法官的特征于一身的特点,而唐代给 事中制度的成熟,更使得唐代上自君主的行政决策下至百官的行政建议和执行都在一 种协调和监控机制下进行,这种机制使得唐王朝取得了古代王朝的政治盛世,后世也 纷纷以唐朝为标准进行制度设计,顾炎武就高度评价了唐代的封驳制度,认为其造就 了唐代“人臣执法之正,人主听言之明的政治清明局面。1 8 唐代给事中封驳职掌直到唐武宗时发生变化,时任给事中的韦弘质上疏言“中书 权重,韦弘质因而“坐贬官”。1 9 从此,给事中封驳现象大为减少。唐末到五代时期, 门下省给事中封驳制度更是废弛。正如燕翼诒谋录所载:“唐朝职掌,因五季之 乱,遂至错乱,或废不举。 1 5 资治通鉴卷2 4 5 文宗太和八年八月。 1 6 新唐书卷4 5 选举志下。 1 7 庸六典卷8 门下省。 1 8 h 知录封驳。 1 9 庸会要卷5 4 省号上。 7 二、宋代给事中封驳权职的变迁及其原因 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 二、宋代给事中封驳权职的变迁及其原因 ( 一) 给事中封驳权职的变迁 宋初承唐制,仍设三省,但尚书、门下两省迁于皇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 为政事堂。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位版,流外较考,诸司附奏,挟名而已 ,2 0 已 被排斥在中枢机构之外成为闲散机构,门下省的侍中“不与朝政,侍郎和给事中“不 领省职 ,2 1 演变为寄禄官。这样一来,银台司、通进司、发敕司等机构掌管了给事 中所拥有的审查( 出纳) 章奏、诏敕之权。具体分工是:“银台司掌受天下奏状案牍, 抄录其目进御,发付勾检,纠其违失而督其淹缓”;“通进司掌受银台司所领天下章奏 案牍及阁门京百司奏牍、文武近臣表疏以进御,然后颁布于外”;“发敕司掌受中书、 枢密院宣敕、著籍以颁下之 。2 2 此时银台司、通进司隶属于枢密院,发敕司隶属于 中书。 1 、知给事中事时期编次、封驳制敕、举奏条贯等 直到太宗淳化四年( 公元9 9 3 年) 才开始恢复封驳制度。 由于雍熙年间伐辽失败,淳化四年又爆发农民起义,宋朝内外焦困,面临统治危 机,宋朝皇帝及其下属官员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坐稳江山,前代统治者的治世经验有 何可取之处。依照唐制,“军国大事,中书舍人各陈所见,谓之五花判事,而宰相审 之,此会议之始也;敕旨既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则抄参封驳之始也。 2 3 制 敕可行者,经门下省签发给尚书省执行。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 ,在宋太宗和士 大夫看来与这些制度无疑有莫大关联。于是不少大臣上疏请求恢复封驳制度。田锡上 疏言:“案六典给事中职在封驳诏书,封谓封还不行,驳谓驳正所失迩来谏 官废职,制诏有所未当,给事中不敢封还驳正愿陛下择才任之,使各司其局,此 大体之二也。”2 4 左谏议大夫魏羽也言:“建议有唐以来,凡制诏皆经门下省审,有非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一七。 2 1 文献通考卷4 7 职官一 2 2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二六。 2 3 【清】乇失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5 8 0 页。 m 长编卷2 2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辛巳。 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二、宋代给事中封驳权职的变迁及其原因 便者许其封驳,请遵故事,择名臣专领其职。”2 5 燕翼诒谋录也载淳化四年宋太 宗曾考给事中封驳废职始于唐末,可知宋太宗也研究过给事中封驳制度。 于是淳化四年( 9 9 3 年) 六月,宋太宗下诏恢复封驳制度,命“左谏议大夫魏庠, 司封郎中、知制诰柴成务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未便,宜准故事封驳以闻”,2 6 但 此时无封驳机构。长编又载:“同知给事中事所下制敕悉具编次,事当举行者, 条奏之。从左谏议大夫魏羽之请也。”知给事中事除了拥有封驳职能外,还包括编次 制敕,举奏条贯( 法律) 的职能,而编敕是宋代最主要和最具特色的立法方式,敕也是 宋代最主要的法律形式,能够编次制敕,进行条奏封驳,一方面体现了知给事中事的 设立不仅仅是对唐朝给事中封驳职能的简单恢复,更是对其职能因时而变的结果;另 一方面则体现了宋代慎重立法的态度。 2 、门下封驳司( 封驳事) 时期审查编敕、封驳诏敕和奏章等 由于宋初中枢体制已变,门下省演变为闲散机构,给事中又是寄禄官,故封驳职 能虽恢复,却不能隶属旧属,难以切实履行封驳职能。通进、银台司已职掌诏敕、章 奏之出纳,与唐代给事中出纳章奏、诏敕之职能相一致,再兼领其诏敕之封驳自然成 为最合理的安排。因此,淳化四年八月,负责内外关奏的通进、银台司开始独立于枢 密院之外另设官员治理,且对内外章奏、案牍出入勾稽,不再留滞。不久,银台司又 兼领了发敕司,这样一来,就为通进、银台司掌封驳职能做好了铺垫。淳化四年( 9 9 3 年) 九月,宋太宗下诏“停废知给事中封驳公事”,“令枢密直学士向敏中、张泳点检、 看读、发放敕命自是始,封驳司隶银台。 2 7 宋名臣奏议也载余靖言:“国朝 淳化中,始自枢密院分出银台、通进二司兼领门下封驳事,令两制已上主判,凡制敕 有所不便者,准故事封驳。 也就是说淳化四年九月通进银台封驳司取代了给事中正 式成为封驳机构并且独立于宰相机构之外。淳化五年时又设置“勾当通迸银台司封驳 公事”官一员。 同知给事中事一样,封驳司不单单能封驳诏敕,同时对于“编敕 册文也具有审 查之权。至道元年( 9 9 5 年) ,宋太宗诏:“三司及内外官起请擘画钱谷、刑政利害文字, 令中书、枢密院,检详前后条贯,同共进呈,每月编其应行条敕作策,送封驳司。如 2 5 宋史卷2 6 7 魏羽传 2 6 长编卷3 4 淳化p q 年六月戊寅。 2 7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四二 9 二、宋代给事中封驳权职的变迁及其原因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 所降宣敕重叠及有防碍,并委驳奏,仍于门下省差令史二人专掌簿籍。 2 8 封驳司拥 有封驳中书、枢密院检详前后的整编成册编敕法条的权力,同时对财政决策、司法决 策及内外官员的考核差遣是否得当,都拥有审查驳奏的权力。 宋真宗咸平四年五月,吏部侍郎陈恕知通进银台司,陈恕上疏言“封驳之任,实 给事中之职,隶于左曹,虽别建局官,不可失其故号。 并垦求将封驳机构的名称改 为“门下封驳司 ,以显示其职掌由来。真宗许可,将“通进、银台封驳司”改称为 “通进、银台门下封驳司 ,依旧隶属银台司。四同年九月,陈恕请求铸造本司官印, 真宗没有同意,下诏云“如有封驳事,取门下省印用之。 因而又改知门下封驳司为 “兼门下封驳事”。如 此时的门下封驳事继承还具有监督司法决策的职能。宋会要辑稿职官二载: “门下封驳事王嗣宗言,京朝官受差谴者,其中有苛刻违犯逾法虐民之人,倘朝廷未 能审察复有差委,臣等不能举驳,深非沮劝之道。乞今后风闻滥状,许臣于审官院取 索家状,案其由历,知得事实,特许一言,从之。九月诏续降宣敕,令大理寺写本送 封驳司看详。 尽管封驳司有一定的封驳权力,但在真宗中期的时候已面临困境,史载:“景德 三年二月封驳司言,中书枢密院,多至午未方送到文字,比置此局,责要审详,况诸 处文字皆有常限,或及旬日,一月以来商量施行,若当司各不看读,便即发遣,乃是 发放之司,岂日封驳之职? 望自今除急速文字外,其余道数稍多,看详未及,许至次 日发遣。又近日多有直发文字不由当司,欲望非涉机密,皆依旧制,从之。 3 1 一是 门下封驳司不及仔细看读公文,二是涉密紧急公文不经过门下封驳司直接颁下,结果 封驳之司对于政令的纠驳作用十分有限,只得沦为发放之司。 至宋仁宗初期,封驳机构虽依然存在,但形同虚设。天圣七年,群牧判官司马池 上疏言:“唐制,门下省诏书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今门下虽有封驳之名,而诏书 一切自中书下,非所以防过举也。 3 2 景j ;占三年( 1 0 3 6 ) 龙图阁直学士李纥执掌银台司 时,由于“宣敕札子皆不经本司,封驳之职,遂废不举。”李纥请求恢复旧制,仁宗 许可,并于十二月戊申严宣敕经银台司法,“诏宣敕札子非经通进银台司,毋得直下 憩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i ! l l - - 。 挣参见长编卷4 8 宋真宗成平四年五月辛卯。 参见长编卷4 9 宋真宗咸平四年九月乙已。 3 1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四三。 3 2 t - l 编卷1 0 7 天圣七年三月癸未。 l o 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二、宋代给事中封驳权职的变迁及其原因 诸处”,3 3 可是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皇佑年间,谏官包拯就上疏指出:“窃睹国家循 旧例,置门下封驳司,以近臣兼领,未尝见封一敕,驳一事,但有封驳之名,而无封 驳之实。 3 4 直到嘉佑四年( 1 0 5 9 年) 四月,吏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何郯同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 驳事,当时“封驳职久废 。他上疏宋仁宗言:“本朝设此司,实代给事中封驳之职, 乞准王曾、王嗣宗故事,凡有诏敕,并由银台司”,”宋仁宗许可,这样一来,通进 银台门下封驳司又成为封驳机构。 但到嘉佑六年时封驳之职似乎又被取消,因为依照惯例在知通进银台司的任命敕 书上都会有以下文字:“如有制敕不便,依故事封驳。自余寻常公事,依例施行。及 点检两司公事,应诸处申奏文字,一依先降敕命进入。侯降出,看详分明,批凿合行 指挥事件,送中书、密院、三司及逐处疾速施行。如有迟滞去处,并仰举奏,当议重 行朝典。更有合行提举事件,并委条奏以闻。”以它来确定其封驳职能,而此时龙图 阁直学士周沆为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其任命敕书未见这段文字,亦不见“兼 门下封驳事 的职衔,当时的宰执更上疏请求“今后所差官宜令银台司依此施行。 3 6 至英宗治平三年,在濮议之争中,执政虽然有了罢黜御史的敕书,却担心知通进 银台司的韩维封驳敕书。“故事,知杂御史解官,皆有诰词,时知制诰韩维当直,又 兼领通进银台司门下封驳事,执政恐维缴词头,不肯草制及封驳敕命。遂径以敕送吕 诲等家,仍以累不遵禀圣旨赴台供职为诲等罪。 此时,韩维职称虽有“门下封驳事 一项,但敕书不经过通进、银台司而直送吕诲等家,封驳司无法封驳,尽管韩维辞职 抗议,朝廷却置之不理。3 7 直到神宗即位,范镇知通进银台司时才恢复旧制,在所授告敕后重新写上封驳之 职。“故事,门下封驳制旨,省审章奏,纠举违滞,皆著所授敕,后乃刊去。镇始请 复之,使知所守。”神宗准其所奏。邛 3 、给事中时期制度上专司审驳之事 神宗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出现重大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导致了宋朝的内外交 3 3 参见长编卷1 1 9 景佑三年十二月戊申。 3 4 包拯集编年校补卷3 请复封驳,黄山书社1 9 8 9 年版,第1 6 5 页。 弱参见( - k 编卷1 8 9 嘉佑四年四月丙予。 拍参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三九。 3 7 参见长编卷2 0 7 宋荚宗治平三年春正月壬午。 3 0 参见 宋史卷3 3 7 范镇传。 二、宋代给事中封驳权职的变迁及其原因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 困的局面。为此,神宗于元丰年间进行官制改革。 元丰三年( 1 0 8 0 年) 八月,诏令取消空名官职,使省、台、寺、监之官实任其职。 元丰五年( 1 0 8 2 年) 四月,又依唐六典重建三省制度,恢复了“中书省取旨,门下 省覆奏,尚书省施行的行政体制。此时门下省的机构编制有了一些变化。历代职 官表卷1 9 都察院下载:“门下增设后省,以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 左正言、给事中为门下后省属官、设案六。 给事中也实任其职,文献通考载:“元丰五年四月,知谏院舒直试给事中,自 是给事始除为职事官。元丰五年五月丁亥,又取消给事中关报御史台,谏院之制。给 事中舒直言:旧制,应差除及更改事件到封驳司,限当日抄录关报御史台、谏院。 新制,拨封驳司归门下省封驳房。如合依旧关报御史台、谏院,不知以何宫司为名, 恐内省无关报外司之理。诏更不关报。 3 9 同年五月七日原率属银台司的封驳司划拨 门下省为封驳房。这样一来,恢复了封驳职能的给事中与门下封驳房发生了冲突,于 是新除授的给事中陆佃上疏说:“三省、枢密院文字已读讫,皆再送令封驳,虑成重 复”,宋神宗就下诏罢去了封驳房。元丰六年三月又诏罢银台司取索举奏令。“故事, 银台司凡奏状诸处以施行者,有著令得取索行遣看详,若有不当听举劾。时官制行, 封驳悉归门下省,故罢之”。4 0 自此门下省封驳房不复存在,给事中独掌封驳。宋史职 官志载:“给事中四人,分治六房,掌读中外出纳及判后省之事。若政令有失当, 除授非其人,则论奏而驳正之。凡章奏目录日以进,考其稽违,而纠治之。即分治吏、 户、礼、兵、刑、工六房,专司审驳之事。 对于封驳的详细情形,元丰五年之诏载:“中书省面奉宣旨事,别以黄纸书,中 书令、侍郎、舍人宣奉行讫,录送门下省为画黄;受批降若复请得旨,及入熟状得画 事,别以黄纸亦书,宣奉行讫,录送门下省为录黄。枢密院准此,惟以白纸录送,面 得旨者为录白,批奏得旨者为画旨。门下省被受录黄、画黄、录白、画旨,皆留为底, 详校无舛,缴奏得画,以黄纸书,侍中、侍郎、给事中省审读讫,录送尚书省施行。 4 1 给事中审读文书包括中书省画黄、录黄和枢密院的录白、画旨。不论画黄、录黄、 录白、画旨,都必须经过给事中审读,才能交付尚书省执行。 另外,元丰改制后的给事中还统领通进司与进奏院两个机构,宋史载通进司 够长编卷3 2 6 宋神宗元丰五年五月丁亥。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七。 4 1 长编卷3 2 3 神宗元丰五年二月癸丑。 1 2 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二、宋代给事中封驳权职的变迁及其原因 与进奏院的隶属与职权为:“通进司,隶给事中,掌受三省、枢密院、六曹、寺监百 司奏牍,文武近臣表疏及章奏房所领天下章奏案牍,具事目进呈,而颁布于中外。” “进奏院,隶给事中,掌受诏敕及三省、枢密院宣札,六曹、寺监百司符牒,颁于诸 路。凡章奏至,则具事目上门下省。若案牍及申禀文书,则分纳诸官司。凡奏牍违戾 法式者,贴说以进。”这样一来,给事中就收归了银台司的所有职能。 经过一系列措施,给事中制度似乎回归,机构更有扩张之势,然而现实却是封驳 之权受到了另一职官的侵夺。上文提到元丰改制后给事中从北宋前期的寄禄官变为职 事官,取代了北宋前期门下封驳司的封驳职能,中书舍人同样也经历了这些变化。 元丰改制前,中书舍人“为所迁官,实不任职,复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主行词 命,与学士对掌内外制, 4 2 即中书舍人的词命之权由由知制诰与直舍人院代行之。 至仁宗时,富弼任知制诰时又衍生出封还词头的新职掌。据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 十一记载,仁宗康定二年,“内侍刘从愿妻遂国夫人王氏以罪夺封,至是复命之,弼 缴还词头,封命遂寝”,并称“舍人缴词头盖自弼始”。 元丰改制后,中书舍人实任其职,不再以他官代行词命职责,“掌行命令为制词, 分治六房,随房当制,事有失当及除授非其人,则论奏封还词头”,4 3 并且知制诰封 还词头的职权也由中书舍人沿用。这样一来,中书省和门下省皆有封驳职能,“凡政 令之失中,赏罚之非当,其在中书则舍人得以封还,其在门下则给事中得以论驳 ,4 4 唐朝以来门下省驳正中书违失的制度大为变化。而门下省虽有封驳之名,确无封驳之 实:一方面,门下省封驳官大大减少。依唐制,门下省的侍中、侍郎、给事中等皆为 封驳官,侍中掌“审署奏抄,驳正违失 ,“总判省事 ;侍郎“掌侍从,署奏抄,驳 正违失,通判省事”;给事中“掌读署奏抄,驳正违失,分判省事。4 5 宋代元丰改制 后,虽制度上规定仍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实际中因三省长官秩高虚而不除授,“以 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职,别置侍郎以佐之”,4 6 侍中、侍郎已成为执政官参与 决策,因此不能“自驳已奉之命者 ,从而使门下省侍中、侍郎的封驳之职“殆成虚 文也”,“惟给事中封驳而已。4 7 也就是说宋代元丰改制后门下省中只有给事中为实 4 2 文献通考卷5 1 职官五 叼宋史卷1 6 1 职官一。 4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七九、八十。 ”通典卷2 1 职官三。 4 6 文献通考卷5 0 职官四。 4 7 石林燕语卷3 ,转引自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河南火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2 2 5 页。 1 3 二、宋代给事中封驳权职的变迁及其原因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 际封驳官;另一方面,元丰改制后,“三省并建,而中书独为取旨之地 ,4 8 南宋徐自 明解释说:“官制行,以中书造命行无法式事,门下审覆行有法式事,尚书省奉行; 三省分班奏事,各行其职,而政柄并归中书。”4 9 门下省虽有“驳议,必须却中书取 旨,中书或不舍前见,复行改易,因此“门下省一官殆为虚设。”5 0 这样一来,作为中书省属官的中书舍人,封驳职权自然也随之扩大,不仅可以封 还词头,而且“制敕有误,许其论奏而 ,”宋哲宗元祜元年八月时,中书舍人苏轼 不书录黄反对恢复青苗法,奏日:“今已行常平粜籴之法,惠民之外,官亦稍利,何 用二分之息,以贾无穷之怨? 5 2 。不书录黄本为给事中之职,中书舍人不书黄即为 侵夺给事中封驳之职,此后中书舍人封驳事权大增。 至哲宗绍圣年间,中书舍人常兼领给事中,当时叶祖洽就上疏反对,“如此则中 书舍人即是给事中,给事中即是中书舍人,不惟名实混淆,而给事中职事遂废,但 未改正。5 3 绍圣末年,中书舍人又行使给事中的职权,哲宗诏“凡给事中不肯书读者 , 命直学士院徐铎“代行之。5 4 自此,给事中行使封驳之职,必须经中书舍人审核签 字才能执行。“元符三年( 1 1 0 0 ) 八月乙未,秘书少监邓洵武除国史院编修官,给事 中龚原,叶涛驳奏,以为洵武不宜滥厕史笔。朝廷乃令中书舍人徐绩书读行下 ,巧翰 林学士曾肇痛心疾首,上疏言:“门下之职,所以驳正中书违失,近日给事中封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