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本体与存在:王阳明哲学的一体两面.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本体与存在:王阳明哲学的一体两面.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本体与存在:王阳明哲学的一体两面.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本体与存在:王阳明哲学的一体两面.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本体与存在:王阳明哲学的一体两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鼍5 0 4 6 6 0 失搞毵j 纠 受出 f 性是宇宙的大本太源 心是思的统合体 在性体系统中安顿思 还是在心体 系统中橙明性 表现为哲学的不同蕲向与阶段 一 在朱子哲学中 理被对象化 实体化 成为认知的对象 虽然不少学者指出 朱子是理气并重的 但究竟理成为最根本的 成为超验的本体 理作为对象 所 对 被完全揭示出来 但作为能对的人本身 却被遗忘了 认识活动一开始对人 的承诺并没有被遵守 人的价值反而被吸纳进了 理 中 成为一种依附性的价 值 王阳明哲学导致理学思潮的转向 为这些问题的推进提供了契机 q 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是与常识相悖的 他将存在者的始源追至 心 这就 打通了接近存在之路 与贝克莱以感觉消解存在者的纯客观幻象不同 阳明直接 诉诸于 心 这一先验的存在者 但 心外无物 并不意味着取消世界的客观性 而是要拆散世界的纯客观幻象 从而发现 生活世界 为回到 生活世界 做准 备 阳明说的物并不限于感官知觉之所在 还包括其他 切 意之所在 者 可见 物是在生活世界中的存在 生活世界是意义世界 因此物是必然带有意义的 物 即是事 这样 我们说阳明发现了生活世界 可能不算夸张 心外无理 确立了人的本体论地位 由此而把物带入敞开状态 但这只是 一个开始 如何使存在得以澄明 乃是要进一步追问的 追问的结果便是 心之 本体 的呈现 即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作为圣人的存在境界 是指向 知 行本体 的 良知成为本体 意味着阳明在本体论追问中选择了道德作为方向 道德活动 中的善恶评价问题成为关键问题 致良知 是对本体的追问 良知致 是存在 的澄明之境 这是对学人来说的 对于圣人来说 致良知本身就是知与行的合一 这就使理性原则成为存在的原则 这一选择是基于深刻的本体论洞见的 但本体 毕竟不仅仅是道德 如何通过善恶评价而突破善恶 成为阳明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 善恶都是难免以某种文化的方式出现 而使良知处于某种洞穴之中 但圣人 却可以超越文化符号和外界物质形态等经验层面的制约 而达到澄明的境地 创 造性的达到人类意义上的善恶共通境域 存在的澄明状态是人所特有的 但也不 是普遍现成的 要达到这种状态 须要一系列艰苦的努力 并且 也不可能是剥 离物的意的澄明 而是物通过人的一体同现 这便是四句教所表达的内容 本体功夫合一 并非要将本体消融进功夫中 本体和功夫是澄明之存在的 两个维度 二者的一体并不表示本体可以被忽视 本体是生存的面向 也是存在 的状态 同时作为一种理想 是内在于存在的 厶 咖 关键词 王阳明哲制本体存在 2 a b s t r a e t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x i n g i s t h et r u eo r i g i no f c o s m o sa n dt h em i n di s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t h i n k i n gs e t t i n gt h et h i n k i n gi nt h es y s t e mo f t h ec h a r a c t e ro r s e t t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i n t h es y s t e mo f t h i n l d n gi sp r e s e n t e di nt h ed i f f e r e n td i l e c t i o n sa n d s t a g e so f p h i l o s o p h y i n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o f c h uh s i t h el i p r i n c i p l e i ss u b j e e t i f i e da n do b j e c t i f i e dt ob e t h es u b j e c tt ot h ek n o w l e d g e a l t h o u g hm a n ys c h o l a r ss a i dt h a tc h uh s iw a sn o to n l y a t t a c h e di m p o r t a n c e0 nt h el ib u t a 1 s o o nt h ec h i m a t e r i a lf o r c e t h el iw a st h em o s t o r i g i n a lt ob e c o m et h e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o n t oa tl a s t a ss u b j e c t t h el iw a sb r o u g h tl i g h t o nc l e a r l y b u tt h em a n b e i n gm a s t e rw a sf o r g o t t e n t h ea c t i o n so fk n o w i n gh a dn o t k e p ti t sp r o m i s em a d ea t s t a r tt ot h em a nh i m s e l f a n dt h ev a l u eo fm a nh a db e e n a b s o r b e di n t ot h ev a l u eo fl ia sas u b j e c tv a l u e t h ew a n g y a n g m i n g sp h i l o s o p h y t u r n e d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t h et h i n k i n gt i d eo f 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s o n g m i n gd y n a s t i e s n o n s u b s t a n t i a ls u b s t a n c eo u to ft h em i n d i sr e v e r t d et oc o n l m o p s e n s e w h i c h w e n tt h eo r i no fb e i n g sb a c kt ot h em i n da n dm a d ei ta c c e s s i b l et ot h ew a yt ot h e b e i n gb e i n g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g e o r g eb e r k e l e y 1 6 8 5 1 7 6 3 w h ou s e ds e n s i b i l i t yt o d i s p e r s e t h ei l l u s i o no f p u r e o b j e c t i v e w a n gy a n g m i n ed i r e c t l yr e s o r t e dt ot h em i n d a p r i o r i h o w e v e r n o n s u b s t a n t i a ls u b s t a n c eo u to f t h em i n d d o e s n tm e a nt or u l eo u t t h eo b j e c t i v eo f w o r l d w h i c ho r d yt of i n dt h el e b e n s w e l ta n d t op r e p a r ef o r r e t u r n i n g t o i tt h e s u b s t a n c e i nw a n gy a n g m i n g sp h i l o s o p h yd o e s n to n l yi n c l u d ew h a tt h e s e n s i b i l i t yi sa t b u ta l s oa l lo f w h a tt h ei d e a si sa t t h e r e f o r e t h es u b s t a n c ej u s ti st h e b e i n g sb e i n g i nt h el e b e n s w e l t t h el e b e n s w e l ti saw o r l dw i t hm e a n i n g s ot h e s u b s t a n c ei ni tm u s tb er e l a t i v et om e a n i n ga n db et h ee v e n ti nt h i so p i n i o n i tm a yn o t b ee x a g g e r a t e dt os a yt h a tw a n g y a n g 蛐n g f o u n dt h el e b e n s w e l t n o n s u b s t a n t i a ll io u to ft h em i n da n dn o n s u b s t a n t i a lt h i n go u to f t h em i n d m a d ei tc l e a rt h a tt h em a ni st h eb a s eo f t h eo n t o l o g i e a sm a d et h et h i n g ss t a r tt oo p e n t ot h eb e i n g h o w e v e rt h i si sn o tm o r et h a nas t a r t h o wt od i s e l o s et h eb e i n gi s a p r o b l e ms h o u l db ef u r t h e ri n q u i r i n g t h er e m i to fi n q u i r i n gi st h ee n l i g h t m e n to f t h e o n t oo ft h e 缶n d t h eu n i t yo fk n o w l e d g ea n da c t i o n t h eu n i t yo fk n o w l e d g ea n d a c t i o ni s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b e i n go fs a g ea n dd i r e c t st ot h eo m o o f k n o w l e d g ea n d 3 a 0 1 o n l i a n g c h i h t h e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o ft h eg o o d i sm a d et h eo n t o w h i c hm e a n s w a n gy a n g m i n g h a dc h o s e nt h em o r a l sa st h ed i r e c t i o ni nt h e c o u l s eo f m e t a p h y s i c a l l v i n q u i r i n g a n dt h ev a l u a t i o no fg o o da n de v i lc a m et ob e i n gav i t a l p r o b l e m t h e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i sb a s e do nad e e pm e t a p h y s i c a li n s i g h t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t h eo n t oi s n o t u n l yt h em o r a l sa f t e ra l l h o wt og ob e y o n dt h eg o o da n de v i lt h r o u g ht h ev a l u a t i o no f g o o da n d e v i lh a db e e nt h ep r o b l e m w a n gy a n g m i n gh a d t ot h i n ko f t h e g o o da n d e v i lc o u l d n tn e v e rb ep r e s e n ti ns o m ek i n do f f o r m s o f c u l t u r et h a t m a d el i a n g c b i hl y i n gi ns o m ek i n do fg a v e s b u tt h e s a g ec o u l dg ob e y o n dt h e e m p i r i c a lb o u n d a r yo fc u l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sa n de x t e r n a l m a t t e r s t ot e a c ht h ef i e l d d i s c l o s e d a n dt oc r e a t i v e l yr e a c ht h ec o m m o nf i e l do ft h eg o o da n de v i li nt h eh u m a n m e a n i n g t h ec l e a r l i g h tf i e l do fb e i n gi so n l yd u et oh u m a nb e i n g s b u t i ti sn o t u n i v e r s a la n do nh a n d t or e a c ht h ef i e l d o n em u s th a v ed o n eas y s t e mo fh a r dw o r k s i na d d i t i o n i tc a n tb et h ec l e a r l i g h t o fp u r ei d e ai n s u l a t e df r o mt h e t h i n g s b u tt h e p r e s e n to f t h a to fm a na n dt h i n g st o g e t h e rt h r o u g ht h em a n t h a ti st h et e a c h i n go f f o u r s e n t e n c e t e a c h i n g t h e u n i t yo f o n t oa n d b e i n g g o n g f u i s n o tt ot a k et h eb e i n gi n s t e a do ft h e o n t ob e c a u s et h eo n t oa n dt h eb e i n ga l et w oa s p e c t so ft h ec l e a r l i g h tb e i n g t h eo n t o a n dt h eb e i n g b e l o n g i n gt oo n eb o d y d o e s n ti n d i c a t e st h a tt h eo n t oc o u l db en e g l e c t e d t h eo n t oi sn o to n l y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 t h ee x i s t e n c e t h e b e i n go f h u m a n b u ta l s ot h e 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b e i n g a n da sa p e r f e c td r e a mj u s tl i e si nt h eb e i n g k e yw o r d w a n gy a n g m i n g p h i l o s o p h y o n t o b e i n g 4 引言 i 厶 a 喝扩 当人不是作为人类学的对象 而是作为形上学的基础来被思考时 揭示人的 本体性存在乃是这种思考既定的指向 朱熹 1 1 3 0 一1 2 0 0 年 肯定 性即理 从 而揭示了存在的理性品格 但被揭示出来的理性遮蔽了存在本身 使人的本体性 存在处于被遗忘的危险之中 如何使存在得到澄明从而重建本体 成了理学的内 在使命 明初理学以批判朱子哲学的方式使这一使命得以初步展开 但直到王阳 明 1 4 7 2 1 5 2 9 年 哲学出现 才使理学思潮得到了决定性的推进 开辟出了新 的哲学境界 f 一 本体论方向的确立 龙场悟道 i 性是宇宙的大本太源 心是思的统合体 在性体系统中安顿思 还是在心体系 统中澄明性 表现为哲学的不同蕲向与阶段 周敦颐 太极圈说 太极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 1 太极是化生万 物的终极根源 实可涵融理 气 但朱子却说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 2 又说 太极只是一个 理 字 同上 朱子 太极图说解 云 盖太极云者 本然 之妙也 动静者 所乘之机也 太极 形而上之道也 阴阳 形而下之器也 3 这 就把太极转换成了本体 而又把本体纯化为理 理取代太极而升越为本体 则太 极所涵的创生性便失落了 理的单向凸显是不足以达到圆融的 因此朱予不得不引入气 朱子理论架构的 撑开 实有赖于气与理的共显 理气的共显必然产生理 气关系的问题 周敦颐 太极图说 中太极与阴阳本是单向序列的概念 按朱子的解释 阴阳 气 则 成了横向歧出的概念 但朱子有时又认为 理生气 这两种关系在朱子体系中是 纠缠不清的 牟宗三指出 朱子之理是静态的 只存有而不活动 是简化的 存 有 义与 所对 义之理4 朱子之 理 字的用法固然有多个层次 但其哲学的 总体面貌仍须如此贞定 毕竟这是朱子的本髫所在 题突出出来 怕死之情随之而生 亦可触景而生 因此 阳明 胸中洒洒 并非 是达到太上忘情了 正如阳明后来所批评的 静坐之法运用不当 就会养成矫惰 之气 这针对的就是道家和佛教 实际上 阳明 求静一 之后 不但没有养成 矫惰习气 反而表现出异乎常人的积极态度 而从者皆病 自析薪取水作糜伺之 又恐其怀抑郁 则与歌诗 又不悦 复调越曲 杂以诙笑 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 患难也 同上 因此 阳明的 端居默澄 被理解为类宗教体验或神秘体验是 不够的 但是这种修养确实使他的心情平静下来了 也使他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回到当下的情景中 忽中夜大梧格物致知之旨 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 不觉呼跃 从者皆惊 阳明这种悟道的经历 在外部看来 的确是令人感到疑惑的 但是 把其视为故 为妄诞或神秘主义是要冒险的 龙场悟道以后 从阳明的行为动作和所阐发的哲 学见解来看 他内部的确发生了某种奇异的转变 这种奇异的转变我们无法清晰 确切的了解 但这种转交的后果 在龙场悟道之后 逐渐展露出来 这里需要解除一种误解 龙场悟道 这个词汇本身似乎表明 阳明的所有问 题都己经解决了 实际上 这种理解既不符合事实 也不符合阳明哲学的精神 我们毋宁说至此阳明的问题开始了正确的解决 龙场悟道主要在于他思维方式的 转变 而非问题一劳永逸的解决 以后只用去尽量把所见之道阐述得清楚一些 更清楚一些 二 存在的澄明 b o o 理与知行合一 龙场悟道之后 见诸于阳明言论的 心即理 与 知行台一 似不分先后 但从义理考究 心即理 为阳明哲学的起点当无问题 如此 史据亦恍若可证 如 年谱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始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 于事物者误也 全集 三十三 第1 2 2 8 页 格物致知之旨即是求之于内 后 来阳明回忆龙场悟道云 及在夷中三年 颇见得此中意思 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 格者 其格物之功 只在身心上做 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 便自有担当了 全 7 集 三 第1 2 0 页 格物之功 只在身心上做 这己与 心即理 的立场完全 相同了 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所著的 五经臆说 既有 正心 之说 如云 故元 年者 人君正心之始也 全集 第9 7 6 页 心即理 是阳明哲学的基础 主要有两层含义 1 心之体即理 心之体 即性 性即是理 全集 第2 4 页 又 心之体性也 性即理也 全 集 一 第3 3 页 这表明 阳明似乎并非像一般所理解的 是主观唯心主义或唯 我主义 他也注意到了存在的客观维度 性 作为存在者 也具有客观性 也正 因为如此 性才可与天相通 夫心之体 性也 性之原 天也 全集 一 第4 3 页 但是 阳明对性的了解 并非象朱子那样 是纯客观的呈现 他对性体 的了解乃是基于对心体的洞见 2 心外无理 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 心外之理乎 全集 第2 页 又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心 外无义 心外无善 全集 四 第1 5 6 页 按照常识 外界事物的存在是完全 客观的 与心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因心存在与否以及心的状态而有所改变 阳明 的 心外无理 是与常识相悖的 他将存在者的始源追至心 这就打通了接近存 在之路 与贝克莱 g e o r g eb e r k e l e y 1 6 8 5 1 7 6 3 年 以感觉消解存在者的纯客观 幻象不同 阳明直接诉诸于 心 这一先验的存在者 对 心外无理 的论证 阳明是通过对 意 的分析来进行的 传习录 上 爱日 昨闻先生之教 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 今闻此说 益无可疑 爱昨 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 皆从心上说 先生说 然 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 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与事亲 即事亲便是 物 意在与事君 即事君便是一物 意在于仁民爱物 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 意 在与视听言动 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 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 无心外之物 中庸 言 不诚无物 大学 明明德 之功 只是个诚意 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全集 一 第6 页 诚意 与 意之所在即是物 二者之中的 意 是不同 的 诚意 是就意之本体来说的 而 意之所在即是物 的 意 则类似于纯粹 的意 是意的全体 并没有对意本身有价值的判断和期望 阳明没有否定 心 和 物 的实存性 因此不可能想象阳明象康德 i m m a n u e l k a 吐1 7 2 4 1 8 0 4 年 那样清晰明确的批判了形而上学 当然 康德也坚持物自体 的实存 但他以不可知论一定程度上对其实存性进行了悬置 即使如此 阳明以 意 来界定心和物 也多多少少肯定了经验原则 意 一方面是 心之所发 另一方面 意 又必然着在物上 意未有悬空的 必着事物 全集 三 第 9 1 页 这样 意 就颇类似于康德的 现象 由于阳明没有把 意 作为哲学 的中心点 而是立足于 心 来建构世界 这就又带上了某种形上学的色彩 但 这似乎并没有妨碍阳明对经验原则的强调 当他说 身 心 意 知 物是一件 时 无疑以他独特的方式达到了令人惊异的深度 又比康德哲学更深一层 阳明说 意在于视昕言动 即视斫言动便是一物 时 他象乔 贝克莱和康德 一样 把外部世界存在的依据归结为感官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的确 外部世界是 一个整体的 客观的存在 只不过是人们常识中的幻象 认真的反思便会发现世 界是不能外于人的经验的 传习录 下 先生游南镇 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日 天下无心外之物 如此花树 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日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全集 三 第1 0 8 页 这里触及的便是 心外无物 与常识相冲突的问题 从常识的角度看 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直观的 不待证 明的 说 心外无物 是明显的荒谬 但 心外无物 并不意味着取消世界的客 观性 而是要拆散世界的纯客观幻象 从而发现 生活世界 为回到 生活世界 作准备 阳明说的物并不限于感官知觉之所在 还包括 事亲 事君 仁民爱物 等一切 意之所在 者 可见 阳明的 意 与康德的 现象 也不尽相同 而 更与胡塞尔 e h u s s e r l 1 8 9 5 1 9 3 8 年 的 意向活动 类似 物作为 意之所 在 者 不再是纯客观的存在 而是在生活世界中的存在 生活世界是意义世界 因此物是必然带有意义的 物即是事 这样 我们说阳明发现了生活世界 可能 不算夸张 心外无理 确立了人的本体论地位 由此而把物带入敞开状态 但这只是 一个开始 如何使存在得以澄明 乃是要进一步追问的 追问的结果便是 心之 本体 的呈现 即 知行合一 心即理 作为阳明哲学的基础 在与朱子学说 进行比较时 使心学的特质更明显的凸显出来 朱子认为 致知在格物 圣人之 道在于对外在事物的理的认识 理是外在的既定标准 人的价值仅在于他有认识 理的能力 虽然朱子也说 惟于理有未穷 故其知有不尽也 但是人的创造性 是先天命定于一定的范围的 人也只有依附于存在事物之中的理才能得到自我实 现 我们看到 这种方向势必产生严重的后果 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 人异化于 外在世界而最终导致人的分裂 自由的意义在于彻底放弃自由 阳明的 心即理 从根本上确立了圣人之道的主体性原则 圣人之道是一个仓q 生的过程 人是从内 部不断自我生成的 圣人意味着他投入了一个完全的存在过程 针对 专求本心 遂遗物理 的指责 阳明指出那正是由于不明白 心即理 的原因 从物上求理 导致心与理的分离 使知与行处于分裂的状态 从心上求理 则正是避免了理的 幽暗不明状态 使心与理恢复本来的一体状态 即知与行的完全一体 知行的分离和合一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 阳明提出 知行合一 某种程度上 也的确是基于对 知行分离 问题的思考 但若把阳明的 知行合一 理解为与 普通 知行分离 相对的概念 那么 知行合一 的价值似乎仅限于对现实的批 判而已 事实并没有这麽简单 龙场悟道之前 物理吾心 判而为二 己成为一 个普遍的有关存在的问题 知行合一 正是针对这 问题的解决 而不是指日常 的知行相符合的情况 阳明深信自己重新发现了圣人之道 知行合一 便是对圣人的存在状态的描 绘 知行合一 是与 心即理 密切关联的 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两层 1 心外无理与知行合一 理 物 义 善等组成的意义世界 皆是与心相依的存在 世界由纯客观的物被还原为 意之所在 的事 在 事 的世界中 知 和 行 都与传统意义上的知行大相径庭了 知 己非传统意义上的认知活动 行 也 非传统意义上的行为活动 知 和 行 皆是 意之所在 就意之灵明说是 知 就意之着实活动说是 行 传习录 上 某常说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 夫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 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 只说 个行 已自有知在 全集 一 第4 页 这便是在此层面上说的知行合一 这只是恢 复了知行在意义世界中的本体论地位 2 心之本体与知行本体 阳明说 心之本 体即性 性即是理 又说 圣人无所不能 只是能个天理 所谓的 知行本体 也正是 心之本体 和 天理 皆是圣人的存在境界 圣人已至于澄明廓清的境 1 0 域 心之本体自然呈现 满心所发 无非天理 在此境域 意之知已通透无碍 意之行己实实落落 知行本体呈现无遗 知与行本来的一体状态被揭示出来 心即理 和 知行合一 的提出和探讨 使阳明面临着两重任务 1 如何 与理学传统中的 至善 相协调 2 在自己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前进 探索如何 达到知行本体的合一 为圣人之学的目的是成为圣人 大学 的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乃成为圣人的内在规定 阳明 大学问 至善者 明德 亲民之极则也 天命 之性 粹然至善 其灵昭不昧者 此其至善之发见 是乃明德之本体 而即所谓 良知也 全集 二十六 第9 6 9 页 这虽是阳明晚年所发 但亦显示出理学传 统为圣人之学规定了 至善 作为确定不移的方向 阳明的 心即理 重建了人 的本体论地位 使人的主体性挺立 而使圣人的至善性面临危机 传习录 上 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 全 集 一 第6 页 这句话旨在说明 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也即心即理 根据这 句话 我们可以把心即理的命题追溯至身 心的关系 身心之学的根本意旨在于 身和心的合一 按阳明的方法 身和心本来就是一体 身心的分离是二者的不正 常状态 而把心规定为身之主宰 一定程度上又回到了朱子的立场 按朱子的性 理系统 身 应该划归于物 与心处于对立的状态 心统性情 性无不善 因此 心必然为身之主宰才不致情失中和 这与孟子的性善的预设是相符合的 但这是 以体系的先天缺陷为代价的 按阳明的心即理系统 则性善与身心合 产生严重 的冲突 意之所在即是物 则身是在意向对象的意义上与心为一体的 意之本体 便是知 则身是在与意的主宰为一体约意义上与心为一体的 心之所发便是意 但是心不能被理解为意的本体 心只有与身体联系起来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心 与身本为一体 身不应该是在对象的意义上被纳入意向之维 不仅心而且身也应 该成为意向的主体 心即理只有在排除外部事物的干扰 使意得到纯化的情况下 才能成立 但是阳明此时的身被规定为心之所主宰者 意图在于符合孟子的性菩 预设 这种 身 心 意 知 的结构成为一个自足的圆环 传习录 上 另 处记载 问 身之主为心 心之灵明是知 知之所发时意 意之所着为物 是 如此否 先生日 亦是 全集 一 第2 4 页 此处身 心 意 知 物 的关系是一贯到底的 充分显示出这一结构对 至善 指向的吻合 这就使 恶 在这一结构中难以被容纳 当时的学者既己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困难 传习 录 上 或日 人皆有是心 心即理 何以有为善 有为不善 先生日 恶 人之心 失其本体 全集 一 第5 0 页 阳明的答案不能被视为是有效的 恶人之心 失其本体 等于说恶之所以恶是因为它是恶 这反证出 心即理 的缺陷 心即理 的 心 只有被理解为心之本体才是有效的 恶人之心 的 心 并非是本体之心 我们很难理解这两个 心 竟然是一个 心 同样 知行合一 作为圣人的存在境界 与 至菩 相一致是确定的 知 行合一 只有圣人才可以做到 作到了知行合一 就意味着步入了圣人的境地 达到了 至善 之境 但究竟什么是 知行合一 阳明并没有正面阐述清楚 知 行合一通过 知行本体 的概念与 心即理 联系起来 传习录 上 又如知 痛 必己自痛了 方知痛 知寒 必己自知寒了 知饥 必已自知饥了 知行如 何分得开 此便是知行的本体 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全集 一 第4 页 知同时 就是行 行同时就是知 不是先知了然后依知去行 这意味着学做圣人既不是从 道理上讲求明白 也不是仅仅依照所讲的道理去做 而是依据本心自然而然的去 做 这里没有间断的地方 本心始终处于清醒的状态 行只能被视为是这种状态 的外部反映 知与行是浑然没有分别的一体 我们看到 阳明所说的 知行合一 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做到了知行合 就意味着步入了圣人的境地 但是 我们关 心的问题是 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即为什么人们往往知行不能合 传习 录 上 爱日 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 兄当弟者 却不能孝 却不能弟 便 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日 此己被私欲隔断 不是知行的本体了 未有知 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 圣人教人知行 正是要复那本体 不是者你恁 的便罢 故 大学 指真知行与人看 说 如好好色 如恶恶臭 如今苦 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 是甚么意 某要说做一个 是甚么意 若不知立言宗旨 只管说一个两个 亦有甚用 同上 对徐爱的问题 在阳明本人来说固然可 以化解 但要把此道理讲出来却是很困难的 仅仅说 不是知行的本体 并没有 从理论上解决知行分离的问题 如果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似乎很容易陷入说 不清的境地 因此 阳明直接跳过去 讲知行合一是什么样的 以略示光景 故 大学 指真知行与人看 说 如好好色 如恶恶臭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 为何 好好色 不是知行合一 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回到心即理的问题上 阳明会 说 此是失却心之本体 他一再说 知行本体 但 知行本体 为何物从未明言 这并非是因为表达 能力的问题 而是因为 知行本体 作为存在境界 是超越名言的 传习录 上 刘观时问 未发之中是如何 先生日 哑子吃苦瓜 与你说不得 你 要知此苦 还须你白吃 时日仁在旁 日 如此才是真知 即是行矣 全 集 一 第3 7 页 只有引导学人自己达到 知行本体的合一 他才能真正理解 什麽是 知行合一 这样 什么是知行合一 的问题就纳入了 如何达到知行 合一 这一问题中了 如何达到知行合一 便是所谓的 教法 问题 对学人来说即是为学之道 致良知 提出之前 阳明对为学之道进行了多方探索 概括言之 有立志 静 坐 格物致知 存天理 去人欲 诚意等 立志即是要立必为圣人之志 是确立为学的根本方向 在道德修养中 亦有强 调意志因素的意义 是阳明始终不断强调的 格物和致知是就朱子的格物说进行 辩论 强调 正心 和致知在身心上作的为学方向 阳明亦尝试过颇有宗教色彩 的 静坐 如正德五年在常德辰州教学人静坐 兹来与诸生静坐僧寺 使自悟 性体 故恍恍若有可即者 全集 三十三 第1 2 3 0 页 但静坐一者易于有流 入枯槁之病 二者也不是完整的教法 阳明教学人静坐 只不过是 欲以此补小 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 是引领学人入门的 种权法罢了 在发现 诚意 的重要性时 阳明似乎找到了解狭的办法 如果我们顺着 意 最初的好恶去好恶 则所好者即是善 所恶者即是恶 顺初意之好恶着实去好恶 便是诚意 辨明初意并使之不失便是致知 去其所恶而存其所好便是格物 传习 录 上 大学 工夫即是明明德 明明德只是个诚意 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 知 若以诚意为主 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 即工夫始有下落 即为善去恶无非是 诚意的事 大抵 中庸 工夫只是诚身 诚身之极便是至诚 大学 工夫只 是诚意 诚意之极便是至善 又 为学工夫有深浅 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 无恶 如何能为善去恶 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 全集 一 第3 4 页 诚意是 着实用意 是对 行 的强调 但诚意只是解决了意的 诚 的问题 中庸 诚 明两进 还有一个 明 的问题 意本身是昏暗的 有时还表现出可怕的不 可控制的力量 因此 意似乎是不可靠的 意之好恶的确是善恶评价的根源性的 因素之一 但 诚意 似乎不能做到恰当的评价 存天理 去人欲 即是省察克治之功 似乎是主张一个 渐 的过程 与朱 子的立场很难说有何不同 这些为学方法只是对学人而言的 为学方法是与圣人之道有差异的 为学方 法是学圣人之道 但还不是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不是一个最终完成的目的 而是 进入了 纯亦不已 的正途 只有圣人才能体会到这一点 而一般的学者并不能 体会到此 一般学者开始的学习应以体会到圣人之道为目的 问题是怎样保证这 种学习的有效性 即怎样确定自己确实开始了向圣人之道的进步 即正确的为学 方法是什么 并且 又怎样确定在哪一点上 为学的过程才转入圣人之道的过程 实际上 圣人之道无非就是正确的为学方法 这使我们陷入十分迷惑的境地 为 学方法与圣人之道之间到底是 个 渐 的关系还是一个 顿 的关系 二者之 间似乎有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 即正确与错误的根本区别 在以 心外无理 为基础展开的本体论追问中 知行合一 是存在的澄明境 地 知行合 意味着理性与存在的完全合一 既没有理性对存在的压抑 也没有 存在对理性的反抗 知和行在本体上是一体的 这就是完全的自由 但如何达到 知行合 阳明虽然做了多方探索 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三 理性的选择 致良知 阳明对 心即理 和 知行合一 的阐发 皆源于他对本体的洞见 心之本 体与知行本体是从不同的方面对同一本体的指代 但它究竟是什么 阳明没能阐 述清楚 一方面是因为阳明所指的本体是超越名言的 是存在与非存在的统一 另 方面也是由于他对通向存在之路的探索还不成熟 致良知 的提出 使这一 问题的解决获得了转机 不能把 致良知 的提出仅仅视为阳明找到了自己思想的合适表达 这实际 上主要是他思想发展的结果 将致良知与其前期的各种理论相较 之间的不同是 很显然的 致良知 将知行合一 诚意 存天理去人欲等前期的诸端打并归一 一齐收摄 不仅如此 良知的发现使宋明的内圣外王之道真正具有了现实的基础 孟子 尽心 上 孟子日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 者 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 无不知爱其亲者 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 仁也 敬长 义也 无他 达之天下也 良能良知是与四端相连的 良能即是 仁之端 良知即是义之端 扩而充之 可以达于天下 宋儒所论良知皆不出孟子 之意 也没有创见 至阳明 则良知学说乃大明 年谱 五十岁条 先生自南都以来 凡示学者 皆令存天理 去人欲以为 本 有问所谓 则令自求之 未尝指天理为何如也 间语友人日 近欲发挥此 只觉有一言发不出 津津然如含诸口 某能相度 久乃日 近觉得此学更无有 他 只是这些子 了此更无余矣 旁有健羡不已者 则又日 连这些子亦无放 处 今经变后 始有良知之说 全集 三十五 第1 2 7 9 页 心之本体 知行 本体 意之本体 这些都是和天理相同的 阳明虽然不断的谈论这些概念 但究 竟所指的是什么 他内心似乎却有所指 却始终难以表达 只能以 此 来指代 这正如不可道之 道 一样 道 严格来说并不是 道 本身的合适表达 道 之概念并不能表明 道 是什么 而 此 也只是指明有这么一个可以确证的存 在者 但它究竟是什么 是无法表明的 用 此 和 这些子 来指示阳明所确 证的存在者 使学者很难了解究竟 此 是什么 因此阳明说 连这些子亦无放 处 经过宸濠之乱 张许之变后 阳明始有良知之说 良知 就是天理 是对 此 和 这些子 的说明 杜维明对此评价说 看来 一旦找到了要找的词并作出正确的辨别 体验就 象突然迸发的洪水一样势不可挡 当然 关键不是词的辨别而是他的经验基础 实际上 阳明之所以能用或是敢用良知来表达 是与他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密切相 关的 年谱 五十岁条载 与邹守益书 日 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 真圣门正 法眼藏 往年尚疑未尽 今自多事以来 只此良知 无不具足 譬之操舟得舵 平澜浅濑 无不如意 虽遇颠风逆浪 舵柄在手 可免没溺之患矣 全集 三 十三 1 2 7 8 也 又说 某于此良知之说 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不得己与人一口说 尽 只恐学者得之容易 把作一种光景玩弄 不实落用功 负此知耳 往年尚 疑未尽 同上 说明阳明非不知也 是信不及 龙场虽然悟得 圣人之道吾性自 足 但从现在来看 那时对这一点的信心尚不够 一方面对自己的信心不够 时 有怀疑 另 方面是对学人信心不足 虽然人的圣性是内在圆满的 但那么多 人的行止与此相背甚远 是不是意味着这一点不足恃呢 经过宸濠张许之难后 阳明的信心大增 实际上 这种信心似乎增长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提出致良知 之教 表明正式把人性的自足作为他整个学说的基点 对阳明良知说的众多批评 主要之点在于对良知先验性的批评 湛甘泉的批 评是很典型的 良知事亦不可不理会 观小儿无不知爱亲敬兄是常理 然亦有喜 怒不得其正时 恃爱打詈其父母 胗兄之臂而夺之食 岂可全依靠他见成的 今说至良知 以为是是非非人人皆有 知其是则极力行之 知其非则极力去之 而途中童子皆能 岂不害遵 子等慎之i 甘泉文集 二十三 第2 8 页 这表 明湛甘泉并没有真正理解良知说 而在先验性上的见解不同 正是湛 王二人的 分野 良知作为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内在的圣性 永远不会丧失 并不因这个人的所 作所为而减损或增加 良知对于人来说是先在的 只要一个人开始了生命历程 他内在的良知就注定了 这便是本体意义上的良知 揭示这一点有着非凡的价值 传习录 中 性无不善 故知无不良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即是廓然大公 寂然不动之本体 人人所同具者也 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 故须学以去其昏蔽 然于良知之本体 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 全集 二 第6 2 6 3 页 良知不 仅不会因为物欲的昏蔽而受到损失 即使一个人做好事时 也并不意味着良知会 因此而增加些什么 良知作为人的圣性是永恒不变的 这就意味着圣人不仅仅是 一部分人的可能性 而是所有人的可能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阳明才说 个个 心中有仲尼 在虔与于中 谦之同侍先生 日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只自信不 及 都自埋倒 因顾于中日 尔胸中原是圣人 于中起 不敢当 先生e l 此是尔自家有的 如何要推 于中又日 不敢 先生日 众人皆有之 况 在于中 却何故谦起来 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 又论 良知在人 随你如何 不能泥灭 虽盗贼 亦自知不当为盗 唤他作贼他还忸怩 全集 三 第9 3 页 这里于中的形象是很典型的 阳明称他胸中有个圣人 于中以原先的思维自 然不敢接受以至于推脱再三 才勉强接受 实际上 于中笑乃授 并不表示他真 正接受了或真正领悟了阳明的意旨 但是对于中来说 产生的巨大震撼和鼓励是 可想而知的 这种情形不只于中一人 阳明对良知先验性的揭示引起的思想震动 是很广泛的 尤其是到王门后学泰州学派时 产生了更加广泛的社会效果 良知的先验性并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现实的是一个圣人 因为他的良知可能 被私欲所蒙蔽 这种情况下 似乎良知只是作为一种内在的准则发挥作用的 良 知即天理 似乎仅仅表明良知是与天理相符合的 反过来天理在人心中的反映便 是良知 一个人要成为圣人 似乎必须求助于良知之外的某种力量 良知只是 本体 致良知才是功夫 或者说良知是体 致良知则是发挥良知之用 如果这样 那么很难说这与朱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 乃是因为漏 掉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就是良知的能动性 良知的先验性并不是指人的本质是某种可以得到确切的描述的东西 它只是 表明人作为人所特有的结构性存在 一切的可能性限定在人的范围以内 圣人只 是这种结构得到了完全的展现 良知的结构本身就包含着它有自我实现的冲动 正是在这一点上 阳明才与朱子明显地区别开了 也与康德区别开了 答欧阳崇 一 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 良知亦能知得 若是私意安排之思 自是纷 纭劳扰 良知亦自会分别得 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 全集 二 第7 2 页 良知有一种自动的检查功能 这种功能永远不会丧失 圣人之知如青 天之目 贤人如浮云天日 愚人如阴霾天日 虽有昏明不同 其能辨黑白则一 虽昏黑夜里 亦影影见得黑白 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 困学功夫 亦是从这点明 处精察去耳 全集 三 第1 1 1 页 因此 不管心处于何种状况 良知的自知 功能始终发挥作用 凡意念之发 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 其菩欤惟吾心之良 知自知之 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 全集 二十六 第9 7 1 页 良知的 自知功能又叫独知 诚意之本在于致知也 所谓人所不知己所独知者 此正吾心 良知处 良知不仅能自动的知 它还有更重要的行动功能 传习录 下 庚 辰往虔州再见先生 问 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 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1 7 先生 日 尔那一点良知 是尔自家底准则 尔意念著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