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衡创作新变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衡创作新变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衡创作新变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衡创作新变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衡创作新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衡创作新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张衡创作新变研究张衡创作新变研究 姓名:姓名:孔英民导师:导师:韩晖 教授专业:专业:古代文学方向:方向:先秦两汉年级:年级:2003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张衡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一直以来对于张衡创作的研究,多把重点放在赋上,侧重从 心态变化及对其赋的影响方面,宏观、宽泛地把握其赋创作。另或取张衡的单篇作品进行 单一的解析;或对张衡的作品分诗、赋两类进行分类研究,而少见专论张衡创作特质的文 章。本文侧重从文学自觉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把握张衡创作的三个新变特质:讽谕、情感、 文体,进而分析其创作新变于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意义,以给张衡的文学创作以全新的定 位。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文史互证、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张衡的创作新变。文章由 正文和附录构成: 正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张衡创作新变的表现;第二章,张衡思想对创作新变的 影响;第三章,张衡的创作新变于文学自觉时代的意义。正文后有三个附录:一,张衡职 官系年考证;二,简略年表;三,作品系年。 第一章张衡创作新变表现。分讽谕、情感、文体三个方面来论述,三节内容皆是按 照先论在张衡之前的创作的特点,再论张衡创作特点的思路来进行,以在对比中突出张衡 创作新变独特之处。第一节讽谏,张衡之前的讽谏以婉为主,而张衡的讽谏具有“直”的 特点,主要表现在契合现实、广角式的暴露、切直明确三个方面。第二节情感,张衡之前 作品中的情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诗经 、 “大赋” “汉乐府”为代表的官化情感,一类 是以楚辞为代表的骚情,张衡作品中尽致的抒情,质朴、本真的凡人情感,以道情统 骚情三个方面体现了张衡创作中的情感新变特点。文学作品最自然之处莫过于情景交融, 张衡的作品在汉代作品中比较注重以景传真情。第三节文体,从赋、诗两方面分别论述张 衡的文体新变,张衡的赋打破了以前赋单行句的模式,多用骈俪句,推动赋朝着骈化的方 向发展。在诗作方面,五言诗注重押韵且温雅细腻,充分体现了文人创作纤巧的特点;七 言诗打破了楚骚句式并注重押韵,格式规整,手法娴熟。 第二章张衡思想对创作新变的影响。本章分四节,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文学思 想、科学思想四个方面论述张衡的思想对其创作新变产生的影响。第一节张衡的儒家思想 与文学新变,张衡受儒家思想的浸润较深,张衡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征 实疾虚、一为入世致用,儒家之心建构了张衡的求实、入世之心,使他的赋更多地契合现 实、反映社会问题,赋中的讽谏也由此增多,且峻直、有力。第二节张衡的道家思想与文 学新变,张衡的道家思想以放达、超逸,质朴、求真为主要特点,而这两个特点对于其作 庵彩即铌尤謦 ii 品中独特的骚情及本真情感的表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节张衡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新 变,张衡的文学思想以讽必有用,作以渲情、娱情为主要标志,张衡强调大赋应发挥有补 于风规的作用,并秉以创作传情、娱乐的文学思想。第四节张衡的科学思想与文学新变, 张衡的科学思想以宇宙可知、天弄于人为主要特点,张衡的科学思想打破了前人宇宙不可 知的迷信,突破了汉人副于天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人的意识的觉醒。 反映到创作上,其创作多突出人为主体的一面,作品多重写人性、抒真情。 第三章张衡创作新变于文学自觉时代的意义。文学自觉的端倪在汉代就已出现,但 真正的文学自觉时代应在魏晋,文学自觉时代的特点是此时作家对文学与非文学有严格的 区分,作家有自己的文学创作理论和自觉的文学创作追求,作家的创作具有独立性和私人 性,此时有以文学创作为目的的创作群体。张衡的创作具有意识创作及真情发抒的私人化 两个特点,张衡的文学新变更接近文学自觉的必备因素,是文学自觉时代到来前的有益探 索。 关键词:关键词:张衡张衡新变新变思想思想自觉自觉 iii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zhang heng s creation specialty: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orientation:literature of pre- qin and han grade:2003,name: kongyingmin,supervisor:professor han hui abstract zhangheng is one of the four most popular scholars in han dynasty. people always lay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rhyme- prose about zhangheng s works. besides, the research angle always lays in the change of psychology and the influence of it, to grasp the style creation, or analyze one of his works, or analyze by classified research of poem and rhyme- prose, but there is few that discuss the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zhangheng. the article stresses from the literary conscious angle to grasp the three new chang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developing sight, which are allegory, emotion, style, then analyze the new change of the creation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a literary consciousness time, which can give his literary creation a band- new position. the article will analyze zhangheng s creational change from three methods, which are the text analysis, th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proving the methods to each other, the criticism. the article is made up of the main text and the appendix. the main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chapter one, the expression of the new change of creation; chapter two, zhangheng s thought has an influence on the new change of creation; chapter three, the new creative change s significance to the literary conscious time. there are three appendixes after the main text, firstly, the year during which zhangheng was an official; secondly, brief timeline; thirdly, the time of his works. chapter onethe expression of the new change of the creation. this chapter will discuss from the admonishing, the emotion and the literary style. the thinking of the three parts keep the same, at first,discuss the creature before him, then discuss the creative creature. through contrasts, the new change of the creation can be seen clearly. the first section is admonishing. the admonishing form the characteristic of “ euphemism”before zhangheng. his admonishing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 straight” , mainly displayed in agreeing with reality, the wide- angle exposition, clear- cut. the second section is the emotion. the emotion in works before zhangheng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ne is official emotion,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 books of odes” , “ rhyme-prose” , “ han yuefu” . the other is taking the lisao as representative. iv zhangheng s works are from the three parts to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the completely expressing emotions, plain and true feeling, lead “ sao”feeling to moral feeling. the most natural place of the literary work in no better than fitting together, zhangheng s works always emphasize to express the true feeling through the scenery in han dynasty. the third section is literary style. the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new change of the literary style from rhyme- prose and poems. the rhyme- prose which is written by zhangheng, broke the model which is sing- line sentence. he always use parallel sentences, so that they can impels the rhyme- pose to parallel sentences. in the poem aspect, the five- character poem, which are rhymes and implicit, completely embody the delicate characteristics. the seven- character poem has broken the “ lisao”sentence style and emphasize the rhyme ,the neat form and adept technique. chapter twozhangheng s thought influence the new change of the creative work. this chapter will discuss from four parts, which are the confucianist thought, the taoism though, the literary thought, the scientific thought. the first section is zhangheng s confucianist thought and the new change of literature. zhangheng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onfucianist thought. his confucianist thought mainly manifests in two aspects, one is drawing close to the reality, another is functional. the heart of the confucianist constructed zhangheng to strive for realism, to be entry the heart, which conjunct reality to his fu, and often reflect society question by his fu. so in his creation allegory increase and change into erectful and powerful. the second section is zhangheng s taoism thought and the new change of literature. his taoism thought characterize unconstrained, graceful, plain, true. beside, these two characteristic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unique sao emotion and the revealed emotion in his literature. the third section is zhangheng s literary thought and new change of literature. his literature thought is marked with satirize and amusement. he emphasize that the rhyme- prose should display the style function, then grasp the literary thought of expressing emotion through creation and entertainment. the fourth section is zhangheng s scientific thought and the new change of literature. his scientific thought characterize the known universe and people s domination heaven. zhangheng s scientific thought broke the blind faith that the universe is unbelievable, make a breakthrough of heaven dominating people, and affirm the main role of the people appear the human s supreme consciousness, the self- awareness is strengthened in his creation. whichmade his creation personal. chapter threethe significance of zhang heng s new creative change s to the literary conscious time.the clue of the literary conscious time has appeared in han dynasty. but the true literature aware time should be in wei jin, the literature conscious time has his characteristic, first, the writer has the strict discrimination in the literature and the non-literature; second, the writer has his own literature theory and the pursue of the literature with conscious; v third, the writers creation is independence and personal, last, there are community which take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as the goal . zhang heng screation has two characteristics: one is conscious creation, the other is expressing true feelings personal, the new change about zhang heng s creation approaches the necessary factor of the literature consciousness, so we can call it a prelude before literature conscious time arrive. key words: zhang henginnovationthoughtconsciousness 庵彩即铌尤謦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 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 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1 引引 言言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少见的文理兼综的博才,他“数术 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炳焕,与神合契” (崔瑗河间相张平 子碑 ) ,在数术、制造、文学、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关于张衡的生平记载,今可寻的惟有后汉书张衡列传及其同庚友人崔瑗的河 间相张平子碑 ,再有是散见于收录其作品的集子中的补序、题解、注解等。 张衡一生著述颇丰, 后汉书本传载: “著周官训诂 ,崔瑗以为不能有异于诸儒 也。又欲继孔子易说彖,象残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诗、赋、铭、七言、 灵宪 、 七辩 、 巡诰 、 悬图凡三十二篇。 ”张衡的作品,后世各家各有著录,今人张荫麟和孙文青 分别在张衡著作考 (民国十四年四月学衡第四十期)和张衡年谱附表四张 衡著述、著录年表中对张衡著作作了详细考证,张荫麟认为张衡的作品“凡诗文存者二 十二篇,残缺者十四篇” ,孙文青认为张衡的作品“三十三篇,比范传为多” ,今存张衡作 品之所以比范传为多,两人的共识是“必有当时未收入集者” 。收录张衡作品的集子,今 可见者有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的张河间集 ,分类收录张衡作品 14 类 39 篇; 严可均全后汉文中收录张衡文 4 卷共 38 篇;今人张震泽的张衡诗文集校注 ,以严 可均的全后汉文和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为根据, “文依严辑,诗依逯本, 再参他书,册补并合,完残俱收,凡得四十一篇” ,并从文学角度出发选材,不录天文学 专著灵宪 、 浑仪图注 、 漏水转浑天仪注 、 玄图 ,只录“韵散诗文三十七篇” ,是 今较为权威的校注本。 最早对张衡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张荫麟,他于 1924 年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纪元 后二世纪间我国第一位大科学家张衡 (21 卷 23 号 8998 页 1924 年 12 版) ,1925 年 4 月于学衡上发表了张衡别传两篇文章,对张衡的生平、著述及科学成就作了系统 评说,拉开了现代张衡研究的序幕。建国后的研究,据许结统计,有六本介绍张衡的小册 子,分别是澄明的大科学家张衡 (上海三联出版社 1954 年版) ,曹增祥的张衡 (中 华书局 1961 年版) ,赖家度的张衡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谭一寰的张衡 (贵 州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王兆彤的张衡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邓文宽的我 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张衡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4 年版) 。另有孙文青的张衡年谱属 于考证性质,对张衡的生平、著述作了详细的考证。 关于张衡研究的现状,雷立柏在探讨张衡研究的现在情况 (中国文化 2001 年第 17 期)一文中分七个方面:关于张衡的文化背景的研究,关于张衡本人的研究,关于张衡 的文学成就,关于张衡的发明、技术和科学成就的研究,关于张衡思想的根源的一些说法, 关于张衡与古代宗教神话关系的看法及新的研究方向,对近代、现代张衡的研究角度与状 况作了详尽的综述。 2 作为一位文学家,张衡的文学成就无疑是突出的,崔瑗评其“瑰辞丽说” ( 河间相张 平子碑 ) ,祢衡评其“下笔绣辞” 、 “扬手云飞” ( 吊张衡辞 ) ,此外陆机、沈约、刘勰、 李白及诗谱 、 竹林诗评 、 物理论对其单篇作品皆有中肯的评价。 今人论张衡文学成就的专著仅见杨清龙的张衡文学研究一部,此书分为六章,第 一章为导论,对张衡的成就作了综述;第二章为家世与生平;第三章为思想与人生观;第 四章、第五章为文学作品,对张衡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及辞赋创作进行了分析;第 六章为著作系年。此外许结的张衡评传中亦有部分章节论述了张衡的文学成就。 新时期以来,关于张衡的文学创作,研究的单篇论文出现了不少,周健的论张衡的 文学成就 (暨南学报 1988 年第 3 期)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张衡的文学创作情况,认为张衡 的赋创作前期以大赋为主,作品有鲜明的讽谕之义;后期以小赋为主,并从突破大赋的铺 采镂金、铺张扬厉,继承古代神话、寓言、楚辞浪漫主义手法,语言技巧三个方面论述张 衡小赋的成就。对于张衡的诗歌,文章从四言、五言、七言三个方面论述。综观学界对张 衡创作的研究,多把重点放在张衡的赋上,侧重从心态变化及对其赋的影响方面宏观、宽 泛地把握其赋体创作,如张衡的矛盾心态与创作 (秦彦士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1993 年 第 1 期) 、 张衡的心态及创作道路 (蓝旭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4 期) 、 张衡的 赋作与其心路历程 (王渭清,张弘.唐都学刊 2004 年 20 卷第 4 期) 、 儒道处世哲学与张 衡的人生成就(刘周堂 求索 2004 年第 4 期) 。 此外或取张衡的单篇作品进行单一的解析, 主要侧重研究其具代表性的作品如二京赋 (大赋的绝响) 、 归田赋 (抒情小赋的开山 之作) 、 思玄赋 (言志) ;或对张衡的创作进行分类研究:赋作研究,诗歌研究,而少见 专论张衡创作特质及新变的文章。 汉赋中的讽谕在汉代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虽多数赋家赞同“赋中有讽” ,但在讽 谕上真正做到按理论进行实践,使大赋的创作动机与阅读效果能相统一的则是张衡,张衡 的讽谕与之前赋家相比,有很大不同。今人专论汉赋讽谕的文章,以康金声的论汉赋的 讽谕 、 再论汉赋的讽谕两篇文章最见力度,康金声对汉赋讽谕的类别及“以颂为讽” 的讽谕特点作了详细论述。关于张衡的讽谕,刘周堂的论张衡的二京赋对汉大赋讽 谏艺术发展的贡献 (中国文学研究 1987 年第 4 期)从讽谏的内容、对比手法、夸张、史 证、揭露阴暗面、直接议论六个方面作了详细论述。许结张衡评传第八章讽谏一 节,从厚实的历史观引领现实、诗人的比兴观寄托讽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张国宁的浅 论二京赋的讽谕意义 (青海师专学报 1994 年第 3 期) ,从切中时弊方面论述。前人 对张衡讽谕的论述虽然透彻,但显得零散、不够系统,笔者结合张衡的讽谏理论及其创作 实践,从文学自觉的角度把握张衡赋的讽谕特点,并和张衡之前婉曲的讽谕进行比较,以 察张衡讽谕的独到新变之处。 关于张衡作品中的情感,许结张衡评传第八章第四节幽深逸迈的审美情感 , 从颂德、讽谏、骚怨、逍遥四个方面论述,角度是从赋入手,以二京赋 、 思玄赋和 归田赋三篇赋为例;第五节哀怨缠绵的诗歌创作 ,以五言诗、七言诗为例概括了 3 张衡诗歌哀怨、缠绵的特点。此外龙文玲汉诗的期待视野与张衡的诗歌超越 (广西师 范学院学报 1998 年第 3 期) ,以定情赋和同声歌为例分析了张衡诗歌发抒真情的 特点。汪祚民的民歌传统与文人创作的融合 (南都学坛 1990 年第 2 期) ,以同声歌 为例提及张衡诗歌中的情感真率、大胆的特点。观前人的研究多分诗赋两类分别论述张衡 作品中的情感。张衡作为东汉中后期一个自我有所觉醒的人,其作品中的情感与之前从属 于官方意识的情感和骚情相比,有自己真率、个性化的一面,笔者拟从尽致抒情,本真、 质朴的凡人情感,以道情统骚情三个方面论述张衡作品中的情感特点,并且打破诗赋的界 限认为其尽、凡的情感在诗、赋中皆有所体现,力求对张衡创作中情感的研究系统、深入。 张衡创作讽谕与情感新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重点从思想方面探讨影响张衡创 作新变的因素。关于张衡的思想,许结的张衡评传从哲学思想、政治改良思想、自然 哲学观及天文理论等方面进行论述,所论全面、深刻。学界对张衡思想的研究多把重点放 在张衡的哲学思想上, 如刘周堂的 儒道处世哲学与张衡的人生成就 。 此外沈金灵的 灵 宪与张衡的自然哲学观 (六安师专学报 1993 年第 3 期) 、张涛的张衡易学思想初探 (山东大学学报 1999 年第 2 期)等文章对张衡的自然观及易学思想也作了一些探讨。张 衡作为一个文理兼综的博才,其思想是多面的,且对其创作新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其 哲学思想、文学思想、科学思想。关于张衡的文学思想,因张衡并无专论文学思想的文章, 所以其文学思想多被学界忽略,笔者希图结合其作品及作品前的序探讨对张衡文学新变产 生影响的其讽必有用,作以渲情、娱情的文学思想。关于张衡的科学思想,前人多有探讨, 但很少有把张衡的科学思想与其文学创作结合起来的,笔者重点从张衡的科学思想对其文 学创作新变的影响方面把握张衡的科学思想。 关于张衡创作的意义,学界的分析多走向模式化,多分诗赋两方面分别探讨,诗作方 面,认为张衡的同声歌 、 四愁诗是后世文人五、七言诗的开山之作。赋作方面多把 目光集中在张衡的二京赋 、 归田赋上,多从大赋的登峰造极之作、小赋的开山之作 方面探讨张衡赋作的意义,而少见从文学自觉角度入手系统探讨张衡创作意义的文章。 对于汉代文学对魏晋文学自觉时代的意义,学界多从散文、大赋、汉代文学批评、古 诗十九首几个角度入手探讨,而少见以张衡创作为角度进行探讨的文章。张衡创作新变充 分体现了张衡的意识创作思想及创作私人性、独立性增强两个特点,而这正是文学自觉的 必备因素,可以说张衡的创作新变具备了更多文学自觉特点,他的创作新变是魏晋真正文 学自觉时代到来前夕的有益探索。笔者试着把张衡创作新变与文学自觉结合起来,探讨张 衡创作新变的意义,力图对张衡创作新变有一个更切实、系统、深入的认识。并拟从对文 学自觉时代的贡献方面给张衡的文学创作以一个全新的定位。 4 第一章第一章张衡创作的新变张衡创作的新变 张衡是东汉中后期一个个性逐渐觉醒的代表人物,其个性觉醒使其在诗赋领域积极开 拓,进而使其创作带有了新变的特点,其创作新变主要表现在讽谕、情感和文体三个方面。 一讽谏 讽谕被汉赋家视为赋的价值所在, 汉书艺文志云: “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 及扬子云,竞为侈丽宏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 ” 【1】 汉书司马相如列传称: “相如虽 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于节俭,此亦诗之讽谏何异。 ” 【2】汉赋作家的讽谕往往带 有“以颂为讽”的特点,张衡的讽谕与之前的汉赋作家及先秦作品中的讽谕相比,具有不 同的特点。 (一)张衡之前作品中的讽谏 广雅卷四释诂曰: “讽,谏也” 【3】 ,又谓: “谕,谏也” 【4】 ,讽、谕、谏实则义 同。 “风与讽同” 【5】 ,关于风, 毛诗序这样作解: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 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 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以风其上, 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 【6】 毛诗序认为风实则是谲谏,因讽、谕、谏义同,则讽、 谕、谏皆具有不直接的特点。 讽谕在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是在诗歌中,臣子于君有一种忠爱之心,他们认为表达的 最好方式就是诗歌, “夫先王之世,君臣上下有如一体。故君上有令德令誉,则臣下相与 诗歌以美之。非贡谀也,实爱其君有是令德令誉而欣豫之情发于不容已也。或于颂美之中, 时寓规谏, 忠爱之至也。 ” 【7】诗中的规谏之词往往是臣子忠爱之心的表现, 在先秦时期, “用 诗来讽谏是一种普遍意识” 【8】 , “瞽朦: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 ” 【9】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 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 史教诲, 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 【10】 “吾闻古之言王者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 使勿兜。 ” 【11】 诗经中有一些直言为谏的诗篇,如陈风墓门 :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止。 ” 【12】 大雅板 :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 【13】当臣子遭遇峻严之主时,臣子往往选择婉谏的方式劝上保国, “依违谲谏,不直言君之 过失,故言之者无罪。人君不怒其作主而罪戮之,闻之者足以自戒。人君自知其过而悔之, 感而不切,微动若风,言出而过改,犹风行而草偃。 ” 【14】因婉讽于臣于君的特殊效用而成 为儒诗教的传统,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5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5】 ,具有怨刺的特点。 诗经比兴手法兼用, 毛诗正义卷一释 曰: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 劝之。 ” 【16】 诗经这部儒家经典之所以在文学领域影响深远,成为后世诗学的典范,主要 是它比兴手法的运用,婉而不露的谏说方式使其具有无尽的艺术魅力, “倾向应当从场面 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他指点出来” 【17】 ,虽然诗经还没有成 熟的场面和情节描写,但温柔敦厚的讽谏语言已使它的艺术性尽显。 战国时代是一个文化交流的时代,楚国虽然地处僻壤,但楚民族的开拓和兼收精神使 楚文化具有了多元的特点,屈原是楚文化的代表,屈原既有楚人的浪漫精神又有一种儒家 的入世情怀。对于屈原来说,怀才不遇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但他纵有满腔的悲怨和不满, 在作品中却未对国君指斥怒喝,而是用“比”来表明自己的美政志向和对国君的期盼, “离 骚者,屈原之所作也。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及于正道而还己 也。 复作 九章 , 援天引圣以自证明, 终不见省, 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 遂赴汨罗。 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 【18】,“屈原履忠被谗,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 , 上以讽谏,下以自慰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 【19】 离 骚的创作目的虽是要警醒国君,而手法却极其委婉。 史记屈原列传中也有“宋玉、 唐勒、景差之徒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20】之语,认为屈原创作的特点是从容、婉曲。 由上可知,先秦作品中的讽谏以婉为主,并最终形成了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婉讽的传 统。 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和平统一的国家,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汉帝国财富 国强,国力蒸蒸日上,此时汉天子需要歌功颂德的谀贊之词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在汉 代,士人所处位置尴尬,士人一贯有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凌云之志,而高祖平定天下之后 再也不需要四处游说、高谈阔论、拿捏风云的纵横家,士人成为被社会、被皇帝闲置一边 的人物,在对自己期望过高而又被皇帝轻视之时,在尴尬的境地中他们找到了创作汉赋这 条捷径以接近皇帝。在汉代特有的君臣样式下,士人转型为文人,创作和汉帝国强大声威 相匹配的以极致为主要特点的汉赋。 汉赋吸取了之前文学创作的精华和受汉代以极致为至审美观的影响,多铺采摛文、过 度夸张,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欣赏性,但在大赋之中却始终有政治意味的讽谕存在。讽谕 参与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汉赋的创作主体是转型为文人的士人,士人天生有一种自重的心态,把自己视为维护 皇权的主要力量, “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等有纪,此非天子所为,人之所设 也。 ” 【21】士人认为只有自己参与其中,皇权才不致偏离轨道,但现实已提供不了他们实现 干政愿望的条件,在皇帝重赋需要用赋宣扬功德之时,他们把自己的努力重心转向汉赋, 以此来取悦皇帝并想伺机有所作为。 但汉赋作家多被皇帝置于俳优之位, 被视为文学弄臣, 多数赋家并不甘心如此,枚皐曾悔言: “为赋乃俳,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 ” 【22】扬雄认为 赋家: “颇似俳优淳于髡、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 ” 【23】汉赋作家有士人的特有心态,想在 6 政治上有所作为而不愿沦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沦入俳优之流,因此他们时常在大赋的丽辞 中寓有讽谏以示自己的责任和作用。 因有训勉的意味在其中,汉儒“以禹贡治河,以洪节察变,以春秋决狱,以 三百篇当谏书” 【24】 ,诗在汉代备受儒家推崇。汉赋作家常常在赋中寓有讽谕,以使赋类于 诗,进而抬升赋的地位。在汉代这个经学氛围颇重的时代,司马相如的雕琢浮华之作之所 以能被社会接受,主要原因是他的赋中寓有讽谕,班固汉书司马相如列传言: “相 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于节俭,此亦诗之讽谏何异?” 【25】賦因有讽就被汉 儒提高到与儒家经典等同的位置,促进了汉赋作家创作含有讽谕的作品。 汉代是一个经学氛围颇为浓厚的时代,经学家占据高位,统领学术思想,重实而不言 “怪、力、乱、神” 【26】 ,对于加入了想象的靡丽、风雅尽失的赋,他们竭力反对,认为这 只会让皇帝更加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认为赋应有讽谏,而且应加重比重,扬雄曾 说: “ 赋可以讽乎?曰: 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 ” 【27】认为没有讽, 汉赋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就失去了价值,在社会价值取向为推崇讽谏之时,汉赋中讽谏的 意味越来越浓。 汉赋中讽谏的风行还和皇帝的默认和提倡有关。汉宣帝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 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毂,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愉悦耳目。辞赋比之,尚 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闻之观也,贤于倡优博弈远矣” 【28】 ,皇帝认为作赋是正经事,并 把有讽的汉赋提高到与诗等同的位置。皇帝溺于靡丽的汉赋,本不合皇帝本职,而认同赋 有讽可使赋同于诗,于皇帝而言,他可以因此名正言顺地收养文人创作汉赋,来满足自己 的需求,加之“在享乐之后申述若干限制无限欲求勿使危及政权的劝善之言,使帝可获得 情感和理智的平衡” 【29】 。因为赋中的讽谏可以帮助皇帝消除外界的舆论和内心的压力,汉 帝对于讽谕可谓是青眼有加,皇帝对讽谏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赋作家,使他们在 创作时比较注重讽谕。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讽谕多参与赋中,并成为赋的特征之一。 汉代皇帝多好辞赋,尤其是武帝。枚乘因赋而名,武帝时虽乘年事已高,武帝犹征之, “武帝自为天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莆轮征乘,道死。 ” 【30】汉帝重赋给 文人提供了一条很好的仕进途径,枚乘之子枚皋在武帝时“因赋殿中” 【31】 ,司马相如只因 汉武帝读了他的天子游猎赋而得入朝廷, “上读子虚赋 ,而善之,曰: 朕独不得 与此人同时哉! 得意曰: 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上惊,乃召问相如。 ” 【32】因为司 马相如等人因赋而官的典范作用,赋家纷纷把献赋作为自己得仕的途径,而那些已有爵禄 之人尝到了献赋的甜头之后,更是乐此不疲地作赋、献赋, “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 如、虞丘寿王、东方、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夫,御史大 夫倪宽时时间作。 ” 【33】汉士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借赋求仕、保仕的心理。 士人的天性使他们时刻不愿放弃惩劝人主,但皇帝因居高位而常具有喜怒无常的特 点,士人深知伴君如伴虎,反其欲而行之会招致杀身之祸的道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赋 7 家往往“主文而谲谏” 【34】 ,司马相如作的天子游猎赋目的是让君不要溺于靡侈,劝君 主以政为要,而行文的安排却是把全文的内容统一于子虚、乌有、亡是公的辩论中。此文 的思路是逐层推进式,子虚洋洋自得的渲染被乌有先生完全压倒,亡是公的对天子苑囿巨 丽的描述又压倒了乌有,而亡是公的高于现实、天马行空的描述,是为了引出天子的自悟, 进而引起当今圣上的深思,司马相如的讽谕手法是极其曲折隐晦的。对于皇帝来说,在叙 事性的辩论体中,在天马行空的夸饰中,能体会到司马相如的良苦用心,亦非易事。司马 相如的这篇赋是杨得意呈上去的,帝读之后立刻召见相如, “上读子虚赋而善之, 上惊,乃召问相如。 ” 【35】帝之所以召见相如只是爱赏其文而已。由于与司马相如相似的处 境与心态,以论辩形式逐层推进表讽谕成为汉赋作家常用的讽谕方式。这种讽谕是比较隐 晦的,需读者的自悟才能把握作者的讽谕意图,康金声把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这种讽谕称 为“以颂为讽” 【36】 ,认为汉赋中“绝大部分讽谕之作都有假设的宾客,假设的启发劝诱和 假设的辩难。这种种假设更是代替作者直陈意见的婉言告谕或取譬婉讽。而且,每一种讽 谕,都对受谏者及受谏者爱好的事物进行歌颂、赞扬、美化,而在歌颂和美化时注入作者 的希望,把现实拔高,以此诱导对方体察和采纳自己的意见” 【37】 , “以颂为讽”的特点是拔 高现实、诱导对方,是一种更为婉曲、隐晦的讽谕。 以颂为讽的特点在于诱导,帝王往往体会不了赋家的良苦用心,大赋作品的阅读结果 常常是欲讽反谀,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本意是讽帝的求仙之举,而皇帝读后的反应却是 沉浸于赋中描绘的逍遥境界, “缥缥有凌云之志” 【38】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对隐晦 的汉赋讽谕加以评论: “丽辞雅意,符采相胜,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 赋之大体也。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遂使繁花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规,莫益劝 戒,此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榖也” 【39】 ,认为这种讽谕既无补于风规,又起不到 劝戒作用,毫无效果可言。 一些身为经学家的汉赋作家对这种不能真正发挥效用的讽谕有所不满,认为不是真正 意义的讽谕,扬雄发出这样的感慨: “ 赋可以讽乎? ,曰: 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 不免劝也。 ” 【40】并对汉赋讽谕进行有目的的革新改造。在扬雄的一些赋中出现了直接的劝 戒之词,扬雄的长杨赋是一篇反对狩猎的文章,文中有“且人君以玄默为神,淡泊为 德,今乐远出以露威灵,数摇动、疲车驾,本非人主之急务也”一些直讽帝王之语。扬雄 在作品中也尝试用反语的方式讽谕, 甘泉赋中: “般垂弃其剞厥兮,王尔投其钩绳,虽 方征侨与偓佺兮,犹仿佛其若梦。 ”这一段话的本意是要借能工巧匠的赞叹表现帝大兴土 木行为的过分,进而鉴戒帝王,但因扬雄并没处理好大赋“铺采摛文”与讽谕的关系,其 含有新意的讽谕往往淹没于汗漫无边的铺排之语中,根本起不到讽的效果。 针对汉赋中讽谏的华而不实,身为经学家的汉赋作家开始排斥赋,认为赋存在的价值 是能否有益于教化, 既然汉赋 “以颂为讽” , 收到相反的效果, 那么就应否定汉赋。汉书 艺 文志载: “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宏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 是以扬子悔之。 ” 【41】扬雄在意识到汉赋根本收不到讽谏的效果时,对汉赋极度鄙夷甚至完 8 全否定。 “或问: 吾子少而好賦。 曰: 然!童子雕虫篆刻。 俄而,曰: 壮夫不为也。 ” 【42】扬雄弃而不为汉赋的做法固然过激,却反映出汉赋一个长久以来不可调和的矛盾,即 创作动机与阅读效果往往不能统一,如班固虽然认为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是“虚词 滥说” 【43】 ,并且在创作两都赋时,于序里言明作此文是惧世祖“不能尊先王之法” 【44】 , 是要有所讽,但贯穿全文的赞颂之言与司马相如的“虚词滥说”无异。 汉代以拔高现实、诱导读者为特点的“以颂为讽”讽谕方式,因为隐晦曲折而没有发 挥汉赋家渴求的政教讽谕功用,虽也有扬雄直讽的尝试革新,但并没改变汉赋讽谕动机与 效果相悖的状况。在汉赋的讽谕遭遇争议,汉赋遭遇争议之时,如何定位汉赋中的讽谕成 为此期赋家面临的首要问题。 总体而言,张衡之前作品中的讽谏以婉为主,特别在汉代,由于讽谏的风行及赋家特 有心态的影响,大赋中的讽谏更是曲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二)张衡作品中的讽谏 张衡所处之世已是东汉中后叶,此时权臣逾侈,社会危机四伏,原来国昌政明的时代 已经远去,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士人,面对王朝颓势,张衡的心态和全盛时期的赋家心态 截然不同,反映到创作上,他赋中的讽谕具有了新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契合现实 汉赋拔高现实的讽谕往往大而无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