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摘 要 i 浙中地区农民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摘 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 我们国家现阶段建设农村的主要任务,发展新农村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学术 上对新农村体育的研究也已不少,但对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的研究还不多,研究的内 容也还不够深入。因此,对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进行研究也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现 实意义。 本文以浙中地区农民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 专家访谈法、逻辑归纳法、数理统计法对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目前浙中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论述了发展浙中地区农村体育 的战略意义; 根据浙中地区农村体育的特点, 提出了发展浙中地区农村体育的新建议。 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促进浙中地区农村体育的健康发 展。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浙中地区农村体育锻炼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常用形式:与朋友一起锻炼 (62.3%),个人锻炼(45.0%),与家人一起锻炼(22.4%),参加本村组织活动(31.3%),体 育辅导站、俱乐部的锻炼(14.1%)。 2. 浙中地区体育锻炼群体经常参与的项目是:长走与跑步占 61.2%;足、篮、排 球占 53.1%;乒乓球、羽毛球占 51.0%;登山占 30.6%;健身器活动、体操占 22.4%; 游泳占 20.4%;气功、太极拳、武术占 14.3%;跳绳占 12.2%。 3.影响农村体育人口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文化水平、 家庭状况、 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体育的影响。 4. 部分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仍是不足,体育健身意识依然淡薄;有超过半数 的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体选择延续学生时代形成的体育习惯。 5. 浙中地区有 54.8%的农村居民对本村的体育场地设施情况不满意; 农村的体育 消费较低;但是,农村体育消费有比较大的潜力;农村体育项目的特点体现了内容广 泛性、主体的选择性、团体异质性、负荷的适应性。 摘 要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ii 关键词:浙中地区;农村体育;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作 者:李永刚 指导老师:宋元平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摘 要 iii the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villagers physical exercises in central area of zhejiang on the 5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6th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the communist party brought up an important idea of “building the new countrysi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the success of holding 2008 olympic games nowadays, it is necessary to do the research on countryside physical education,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achievement of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building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the main task at this stage in china, and the countryside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part of it. there was similar study before, but not in the post-olympic-era and not deep enough.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illagers physical exercises in central area of zhejiang and analyzes the survey on it. it compared the different contents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tradition by using various ways: questionnaire, documentation, interviews with the experts, comparative analysis, logical induc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anwhile, this essay concludes the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yside physical education, so as its strategic significance. it also gives some inventional suggestion on developing countryside physical education in central region of zhejia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is research could become the reference of the government when they are making decisions and help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physical education to fully grow. the conclusions are below after research: 1.the common forms of the participants physical activitiesin the rural areas of central area of zhejiang:exercise with friends(62.3%), personal training (45.0%), exercise with their families(22.4%),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of village organizations (31.3%), sports counseling stations and clubs training(14.1%). 2.the common projects of the participants physical activitiesin the rural areas of central 摘 要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iv area of zhejiang: a long-distance walking and running (61.2%); foot, basketball, volleyball (53.1%); table tennis, badminton(51.0%); climbing (30.6%); fitness activities, gymnastics(22.4%) ; swimming (20.4%); qigong, tai chi, martial arts (14.3%); skipping( 12.2%). 3.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formation of the population of rural sports are: cultural level , family status, organized sports activities, sports facilities and school sports. 4.some villagers is still lacking in the awareness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weak in the awareness of physical fitness; more than half of the groups select to continue the physical activities which is formed in students period. 5. there are 54.8% of the rural residents of the village i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sports facilities; the consumption of rural sports is low; however, there is a relatively large potential for consumption in rural spor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ports projects reflect the wide range of contents , the selective of the subject, groups heterogeneity and the adaptabilityof the load. key words: central area of zhejiang; rural area sports; physical exercises;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written by: li yonggang supervised by: song yuanping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1 前 言 1 1 前 言 1.1 选题依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最关键的 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这一基本国情,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 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指导意义。1995 年 6 月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的第十条明确规定提高农民 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 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农村体育 先进县活动,推进农村体育的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了到 2010 年的奋斗目 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 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同年十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 育法中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农村应当发挥村民委员会、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作用,开 展适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国家体育法规以及法规性文件的制定,使我国农村体育 的开展逐步走向了法制化的轨道。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有了革命性的提高,我国大部分 农民已经从繁重的体力活动中解放出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 间,他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使体育进入农民生活形成他们生活方式一部分成为可 能。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提出,国家今后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以顺应时代的 发展要求,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现在,北京奥运会也顺利的举办了,但北京奥 运会的影响还要继续, 我们的体育工作者甚至还要把它扩大、 加深, 使得 “后奥效应” 对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起到更大的积极作用。经济促进了体育的发展,体育折射出经 济的繁荣,如今,在浙江的许多农村都可以看到体育健身场所设施,浙江农村已从温 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需求迅速扩大。浙中地区地处浙江省中部, 经济发达,贸易频繁,对外交流甚多,受各种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冲击较多,但农 村区域经济相差较大,如果还是以过去单一的、传统的行政模式来指导管理农村体育 1 前 言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2 工作,势必会阻碍该地区农村体育的发展。本文就浙中地区农民体育锻炼现状等进行 研究分析,以期为农村体育工作开展提供借鉴,从而促进浙中地区农村体育的更好、 更快发展。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研究 1.2.1.1 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陈旧而又崭新的概念,从历史文献来看,早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就提出和使用过这一概念,60 年代以后这一概念也在中央文件中出现过。改 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被多次的使用。虽然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概念多次被提到, 但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新的内涵却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 全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并把新农村建 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 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战略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2006 年中央 1 号文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蕴含的各个方面都有科学内涵。 它体现在六个“新”上:其一,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 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其二,农民生活水平 要实现“新提高”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其三,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 居住房,房屋建设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 电信等配套施要俱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在环境卫生处理能力上要 体现新的时代特征, 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其四, 是乡村治理要健全 “新机制”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 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其五,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 。加强农村精文明建设,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型农民, 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是新农村建设的要内容。其六,是乡村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1 前 言 3 发展要健全“新制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关注是民生问题,它更体察的是民 情。不但要体察老百姓的诉求,而更主要的是不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农 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特别是上学、就医、劳动保障等问题,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共享发展成果的目的。 1.2. 2 有关农村体育的研究 1.2.2.1 农村体育概念的研究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农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人聚居的地方,而“农民” 是指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现代汉语词典2002 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 2003 第 934 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和农民的概念有所延伸,但是,以农为业, 以农为本,仍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农村范围的界定,据 2003 年出版中国农村统计 年鉴 普查对象是: 全国范围内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村庄住户、 乡镇企业、 行政村和乡镇。从我国行政的执行方面来看,我国农村政策涵盖了乡镇,也涵盖居住 在镇、乡、行政村的非农业户口的居民。由此可知,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指向目标应 涵盖留守农民(含农村户口学生)、流动农民以及农村居民中城镇户口人群。农村体育 应是指在县以下广大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主要参加对象,以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大众性 体育活动。农村体育不仅是我国大众性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也是农村“两个文明” 建设的重要内容。 1.2.2.2 有关农村体育的研究方法 关于农村体育实践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大板块。对农村体育的研 究方法比较多。主要有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趋势外推法、问卷调 查法等。其中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1.2.2.3 有关农村体育现状的研究 (一)农民对体育的价值认识落后 体育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体育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总的认识和评价。体育价值观, 不仅直接影响人们对体育所持的观点、态度,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又能间接反映人们对 自身体育发展的需求和内容。 长期以来, 农村居民对体育目的、 作用、 意义认识不清, 部分农民认为“劳动即体育” “体育是有钱人的事” , “体育与自己无关” ,认为无非就 1 前 言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4 是日常的劳动,在劳动中所做出的体力劳动完全可以代替城里人的锻炼了,根本没有 必要再去花时间和精力在体育健身方面浪费了。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现阶段可能还无 法有效地引导农民思想观念的迅速转变,但新时期如何使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 观,是我们有效开展农村体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农民体质状况堪忧 由于农村的经济落后,农民的生活水平较差,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所以长期以 来农民的体质状况不如城镇人口。郑艳芳,洪卫星撰写的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体育 发展对策研究论文中指出 1998 年公布的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结果表明,农民的身 体形态、机能、素质等大部分指标低于科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工人等人群,部分 地区的农民仍然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的高发人群。农村体育作为新农村 建设与发展、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提高农民素质,树立文明风尚的重要内 容。农村体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农民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而且有利于创造文明和谐 的社会环境。 (三)农村体育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还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经济与城市经 济相距甚远,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成了无源之水。 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第十二条规 定 “农村体育事业经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应当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 划,并随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 。经费不足是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最 大困难,但仅靠财政拨款也不是工作开展的唯一依托。政府各级部门应充分认识体育 运动对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应为发展农村体育献谋献计,对农村体育发展,政 府应不遗余力的加大对农村体育的资金投入。 (四)缺乏从事农村体育指导的体育社会指导员 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建立一支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 员队伍,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的锻炼。我国在目前体育社会指导员严重不足,农村更是 少之又少。2008 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07 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 查公报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城乡居民在锻炼过程中接受过健身指导,但接受过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比例较低,仅为 5%左右。农民的文化水平较底,因此他们受 到的体育教育也比较少,要想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参与是必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1 前 言 5 不可少的。这说明我国现在农村的体育指导员依然还很少,因此我们可以说农村体育 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体育社会指导员。 .(五)农村体育人口数量较少 在广大农村,农民终日忙于农作或外出打工,丰产丰收或经济上的收益是他们追 求的目标。体育对个体、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和功能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对体育错误地 理解为狭义的强健身体,认为农事劳作同样可以达到体育锻炼目的。这种不正确的认 识使农民从事体育锻炼的动力不足,从而也导致农村的体育人口偏少。 中国群众体 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指出,我国城镇中有 50.8%的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而农村人口 中参加过体育活动的仅为 26.9%。2008 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07 年中国城乡居 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2007 年全国有 3.4 亿城乡居民参加过 体育锻炼,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 28.2。城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比 例比乡村居民高出 24.1,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是乡村的 2.7 倍。这些 数据反映出我国体育人口偏少,而农村体育人口比例偏低更为突出。因此,要提高我 国体育人口的数量,增加农村体育人口的数量是工作的重点。 (六)农村体育资源匾乏 体育资源是农村体育发展的物质保障,是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但是由 于我们国家长期对农村体育的投入不足,使农村的体育资源严重匾乏。 中国群众体 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指出占我国国土面积 16.5%和人口 29.92%的城镇(包括城市郊区) 占全部体育场馆的 78.8%, 而占国土面积 83.5%并拥有 70%以上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 却只占 20.2%的体育场馆资源,存在着明显的“城市优势”现象。在我国城乡分割的 二元社会结构中,城乡居民对体育政策安排的约束权数相差十分悬殊,市民的利益表 达渠道和强度都远胜于农民,他们凭着政治压力上的优势获得更多的体育资源和利 益,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是无法改变体育资源分配上的城市倾斜政策,这在客观上造 成了城乡居民享有体育资源的不平等、不均衡。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地区经济 水平、国家资源原始积累制度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密切关系。农村体育资源 匾乏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又一个瓶颈。 (七)农村体育消费水平还较低 体育消费是大众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消费之后, 1 前 言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6 追求发展和享受等方面需求的个人消费行为, 其消费的前提是人们具备一定的经济基 础才能实现的。目前虽然我国体育消费总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农村体育消费水平 依然不高,据统计,我国 70%的农民,体育消费额仅占体育消费总额的不足 30%。 康建敏在探索我国农村体育消费的新思路一文中分析了影响农村体育消费的主要 因素是收入低、体育意识淡薄、政府投入少与组织措施不完善三方面,并针对问题提 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韩亚萍、 曹荣芳论文 北京市农村体育市场开发问题的思考 认为农村体育市场规模尚未形成,农民体育消费意识需加以引导。农村体育消费低, 自然与农民收入低有直接的关系,也与农民体育观念、意识和生存环境的文化氛围有 着间接关联。 1.2.2.4 有关农村体育管理模式研究 构建合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是新时期加快发展农村体育的重要因素, 但是我 国现行的管理模式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不利于农村体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一)职责不清,分工不明,机构松散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 是中央 8 号文件对构建中国特色全民 健身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而目前的状况是经费难以保障,甚至无专门的体育管理机 构。比如在机构改革中,不少县区撤销了体委或将其合并为文体局。在这种情况下, 乡镇一级就更不可能设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郑文海论文乡镇社会体育组织及体育 活动开展以西北地区为调研个案认为,政府中体育机构文化(体)站、群众性体 育组织和民间体育组织三类,有一半以上的乡镇社会体育组织人员属于兼职。由于农 村体育管理机构比较松散,从而导致了行政决策和制度化管理的效能较弱,缺乏社会 活力,有依赖政府对乡镇体育的领导、管理乃至操办的心理。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在 很大程度上应属于公益性事业,必须强化政府行为的指导与规范,保证必要的体育事 业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 (二)农村体育竞赛制度不完善 竞赛具有带动群众体育工作的作用,具有引导或指导、规范群众体育活动方向的 作用。经常的、固定的开展一些有特色常规赛事,可以保持农村体育活力,保证农民 体育活动的有序展开。高维岭、崔立新等撰写的论文安徽省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对策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1 前 言 7 (二) 指出我国现阶段的农村体育竞赛制度还不完善,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软件还有 待与进一步加强。王捍东撰写的论文创立我国群众体育新型管理体制模式一文认 为群众体育政府管理系统是由政府专门管理系统和政府非专门管理系统组成, 应提高 非政府因素对群众体育竟赛的参与程度。 (三)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 由于我们国家长期对农村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因此造成了专门农村体育管理的 人员很少。陈济川在撰写的论文21 世纪我国乡镇体育管理模式的构想中指出从 农村体育管理人员的配备情况来看,大致分为 3 种类型:第一种是在乡镇政府设 1 一 2 名专职体育干部,具体负责组织和协调全乡镇的体育活动开展。但这些政府专职 体育干部都是没有正式编制的。第二种类型是所谓的“兼职专干” ,这类人员由政府 指定占用其他事业性编制(多数为教师、文化站工作人员)或在某乡镇企业领工资,而 实际上专门从事体育工作。第三种类型则是由政府选聘兼职干部,大都由政府文教部 门的工作人员或中小学体育教师担任,这些同志只能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前提下, 义务地从事体育工作。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主要在农村体育思想意识、体育消费水平、体育场地器材情 况以及体育管理体制等方面。为此本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对浙中地区新 农村体育现状进行研究,为决策部门切实掌握农民体育的现状,科学合理促进农民的 身体健康提供可行的依据,进而促进浙中地区农村体育健康的发展。 1.3 发展浙中地区农村体育的战略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一个全面的目标, 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 必须按照 “生 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农村体育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发展浙中地区 农村体育就是要发展农村体育文化, 从而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 需求。因此,发展浙中地区农村体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3.1 发展农村体育有利于为浙中地区塑造素质好、体格硬的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 中国能否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关键是农业现代化,而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化、 农民的知识化则是保证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条件。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 1 前 言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8 村人口占绝对主体的国家来说,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促进农民知识化更具有特殊的意 义,它不但关系着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 进程。 ”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亿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对发展新 农村体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同样适用于浙中地区。 因此要培育出 “有意识、 懂技术、 会锻炼”的新型农民,就要积极实施“科教兴国” 、 “科教兴农”发展战略,积极创新 浙中地区农村体育发展模式,使更多农民成为农村体育的参与者,从而为浙中地区新 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素质好、体格硬的建设主体。 1.3.2 发展农村体育有利于浙中地区农村的和谐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 1000 美元到 3000 美元的阶 段既是发展机遇期, 又是矛盾凸显期。 当前, 浙中地区农村经济正处在这一发展阶段, 农村社会结构正发生变化,各类文化并存。多元文化的发展也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素质 与之适应,需要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承受能力、抗干扰力和鉴别力。而他们当中更多的 是长期生活在比较封闭的环境里,与外界联系少,小农意识仍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一些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浊流,腐蚀和毒害着广大劳动人民,摧残着青少年 一代,严重威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就新农村建设而言,体育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 取代的作用,也就是体育的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可 以说,发展农村体育是农村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可偏废的重要维度,是农村社 会运行的润滑剂,夯实了政治和谐、人际和谐、家庭和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通过 发展农村体育既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社会承受能力、抗干扰力和鉴别力,抵制各种 非主流思想侵害,维护思想和社会秩序稳定,又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眼 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各种关系,实现农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利益的双丰收,从而保持 浙中地区农村社会稳定,逐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1.3.3 发展农村体育是浙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浙中地区城镇化和市场化的加速,浙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的生活 也正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已实现或正实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下的新农村。 从事农业的人数不断减少,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农民的业余 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升,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对建设体育设施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经 济的发展带来农民观念的改变, 农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与经济的发展程度成正相关关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1 前 言 9 系。 1.3.4 农村体育是浙中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勾画浙中地区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 面貌,建成和谐新农村,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在 广大农村要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新文化, 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文化。 体育作为一种亚文化, 在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将会起到重大作用。因此在传播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过程中, 应传播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将体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传授给 浙中地区的农村居民,引导他们对身体、生命、环境和体育的的关系形成正确认识, 明确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作用,从深层次上理 解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形成全社会重视体育、 参与体育的热潮。 1.3.5 浙中地区农村体育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体育市场 加快浙中地区农村体育市场的培育,以广大农村为巨大的、潜在的体育市场来促 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是一条很好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浙中地区农村经济有了很大 发展,农民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浙中地区农村已有了相当程度的 经济基础,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全面开发浙中地区农村体育市场迎来历 史契机。加快浙中地区农村体育人口的培养,增强广大群众的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 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运动,必将促进浙中地区体育产业的大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10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浙中地区农民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 注: 标注 区域为浙中地区,地处浙江省中部,包括婺城区、金东区、义乌市、永康市、 兰溪市、东阳市、武义县、浦江县、磐安县 2 区 3 县 4 市。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查阅有关农村体育和农民体育锻炼的相关文献, 以农村体育为关键 词,共检索到相关文章 610 篇,同时参考了有关部门下发的关于农民体育问题调查、 指导性文件、制度和法规,以及近期权威科研单位关于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以及相关网 站的部分研究成果。 2.2.2 调查问卷法 2.2.2.1 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参考了 2001 年中国群众体育课题调查组制定的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 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访问者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健康状况等。第二部 分为体育锻炼状况,共设计了 18 个内容,每个内容有不同答案,被调查者根据自己 真实情况对其进行选择。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2.2.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本人邀请 8 位专家对问卷内容、结构的效度进行审核评价,然后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 修改和补充。专家审核结果认为问卷设计的问题简单易懂,能反映问卷主题,结构也 较合理。 2.2.2.3 问卷的发放、回收 对浙中地区随机抽选 65 个行政村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浙中地区籍学生的协助下, 共发放问卷 650 份,回收问卷 578 份,回收率为 95%,其中有效问卷 518 份,有效率 接近 80%。调查对象性别与年龄结构见表 1、学历层次见表 2,锻炼时间见 3,锻炼 频率见 4。 表 1 调查对象的性别和年龄结构特征一览表 1629 30 39 4049 5059 60 以上 小计 岁 岁 岁 岁 岁 女 49 55 63 52 29 248 男 62 61 72 48 27 270 小计 111 116 135 100 56 518 表 2 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一览表 文盲或半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小计 女 45 61 63 52 29 248 男 39 59 75 65 32 270 小计 84 120 138 117 61 518 注:文盲或半文盲的调查对象是在调查员协助下完成问卷的 表 3 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统计表(min) 小于 30 3060 大于 60 女 162 57 29 男 184 50 36 比例 66.9 20.5 12.6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12 表 4 参加体育锻炼频率一览表(次周) 0 次周 12 次周 3 次以上周 女 163 49 45 男 142 65 54 比例 58.9 22 19.1 2.2.3 专家访谈法 走访相关专家、教师、文体局里的有关人士,为该研究工作提出细致、有益的见 解和建议。 2.2.4 数理统计法 利用计算机 excel2003 对浙中地区农民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调查问卷数据进行 统计分析,用客观数据分析浙中地区农村体育建设及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 2.2.5 逻辑归纳法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下的农村体育进行逻辑归纳,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全 面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浙中地区农民体育锻炼现状。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13 3 结果与分析 3.1 浙中地区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 3.1.1 体育锻炼群体的基本情况 3.1.1.1 性别分布:在参加体育锻炼群体中,男性占 57.4%,女性占 42.6%。男性 仍然占参加体育锻炼总数的 1/2 以上,但与 2001 年中国体育人口性别比例相比有了 很大改善。这在农村女性体育发展方面是非常可喜的数据。 3.1.1.2 文化程度分布:在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体中,大专以上学历占 36.7%;中专 (含高中)占 30.6%;初中小学占 28.6%;识字不多占 4.1%。呈现出农民参加体育锻炼 数量与文化程度正相关的特性,与我国各种调查的结论基本相同。 表 5 体育锻炼群体的文化程度及年龄现状 文化程度 比例 年龄(岁) 比例 大 学 36.7% 1625 46.2% 高中(中专) 30.6% 2640 30.6% 初 中 28.6% 4155 4.5% 小 学 4.1% 55 以上 8.7% 3.1.1.3 年龄分布:参加体育锻炼群体中,年龄段为 1625 岁的数量占 46.2%;年 龄段为 2640 岁的数量占 30.6%;年龄段为 4155 岁的数量占 14.5%;55 岁以上的为 8.7%。 与其他农村体育调查结果相似, 说明农村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状况依旧不容 乐观。 3.1.1.4 余暇时间分布:参加体育锻炼群体中,一周余暇时间在 26 小时之间的 占 57.1%,在 6 小时以上的占 24.5%,仅有 18.4%的余暇时间少于 2 个小时。参加体 育锻炼的群体的总体平均余暇时间为 4.95 小时, 其中男性余暇时间平均为 4.79 小时, 女性余暇时间平均为 5.36 小时。 但在调查对象中仅有 22.3%的农民把体育活动作为一 种主要的余暇活动。 3 结果与分析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14 3.1.2 体育锻炼群体锻炼时间安排与项目、场地选择现状 表 6 体育锻炼群体锻炼时间及形式分布现状 锻炼时间 比例 锻炼形式 比例 清晨 68.5% 朋友一起 62.3% 上午 14.3% 个 人 45% 下午 72.6% 家 人 22.4% 晚上 36.2% 有组织的 31.3% 此次调查显示浙中地区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集中在清晨(68.5%)和下午、傍 晚(72.6%),上午参加体育活动的占 14.3%,晚上参加体育活动的占 36.2%,还有 2.2% 的在中午参加体育活动。农村体育锻炼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常用形式:与朋友一起锻 炼(62.3%),个人锻炼(45.0%),与家人一起锻炼(22.4%),参加本村组织活动(31.3%), 体育辅导站、俱乐部的锻炼(14.1%)。与普通人群相比,朋友陪伴和个人锻炼依然是 最主要的形式,说明在新农村中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不多,业余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 缺乏。 表 7 体育锻炼群体参加锻炼项目现状 体育锻炼项目 比例 慢走或慢跑 61.2% 足、篮、排球 53.15 乒、羽 51% 登山 30.6% 健身器活动 22.4% 游泳 20.4% 气功、武术 4.3% 跳绳 12.2% 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体经常参与的项目是:长走与跑步占 61.2%;足、篮、排球 占 53.1%;乒乓球、羽毛球占 51.0%;登山占 30.6%;健身器活动、体操占 22.4%; 游泳占 20.4%;气功、太极拳、武术占 14.3%;跳绳占 12.2%。在浙中地区农村中, 长走与跑步的无器械项目是最容易参加的活动,而球类项目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 受农村居民的喜爱。根据浙中地区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调查调查显示:农村体 育项目的特点体现了内容广泛性、主体的选择性、团体异质性、负荷的适应性。内容 广泛性包括:耍龙灯、踢毽子、太极拳、气功、健身舞蹈、各种球类活动等。主体选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15 择性:参加者以自己的需求为主。团体异质性:男女老少可以混合在一起活动。负荷 的适应性:参加者以自己适应为主,不强调大运动量、大强度练习活动。所以,浙中 地区新农村体育要坚持与生产劳动、文化生活相结合,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 的原则,因地制宜,利用节假日、赶集日等开展武术、球类、赛龙舟、拔河等农民容 易接受、参与程度高的体育活动。 表 8 体育锻炼群体对锻炼场所的选择现状 体育锻炼场所 比例 免费场馆 59.2% 自家庭院 49% 树林、河流边 28.6% 马路边 24.5% 收费场馆 18.4% 体育锻炼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常去场所依次是免费的体育场馆(59.2%),自家庭 院或室内(49.0%),树林、河流湖泊(28.6%),公路边(24.5%),收费的体育场馆(18.4%)。 免费体育场馆是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第一选择,其次是树林、河流湖泊,收费体育场 馆是最少的选择,说明农民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希望有专用的场馆,但费用又是一个 比较大的影响因素。 3.1.3 浙中地区农民体育锻炼意识与体育消费现状 表 9 农民体育锻炼意识现状 体育锻炼认识 没有必要锻炼 生产可代替 锻炼影响生产 可以适当锻炼 人数 38 128 115 281 比例 7.3% 24.7% 22.2% 54.2% 浙中地区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调查表明:农民对体育锻炼认识主要表现在 对体育的关注度低。调查显示,有 7.3%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有 24.7%的 人认为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有 22.2%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从调查 中可以发现部分农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依然淡薄。端正农民对体育健身的态度,提高 农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是当前发展农村体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农村体育的突破 口。 3 结果与分析 浙中地区新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16 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模具农机配件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鳄鱼龟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脂肪族聚胺酯丙烯酸酯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油密封座圈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准分子激光系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中国纸塑自动成筒制袋机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镂花机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接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纸箱纸板包装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舒适型自行车鞍座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现代企业管理》期末考试复习题(附答案)
- 湖南省长沙市师大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
- 南充市嘉陵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叠山理水(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2025版)
- 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办法全文
- 在全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Berg平衡量表
- 室外供热管道施工方案
- SMARO型自动络筒机常见故障分析及操作说明ppt课件
- 黑价联字前期收费(共7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