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自然景物描写的文化内涵及教学价值取向.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自然景物描写的文化内涵及教学价值取向.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自然景物描写的文化内涵及教学价值取向.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自然景物描写的文化内涵及教学价值取向.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自然景物描写的文化内涵及教学价值取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大自然不仅孕育了人类,而且是人类反思自我的精神家园。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 系的基本准则是“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对自然规律的积极探 索。语文是中国文化的承载体,富含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文化。本文试图以人教版初中语 文教科书为例,探讨自然景物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对初中生 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 论文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一、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描绘自然的课文及分类。将9 8 篇表现热爱自然的文学作品 按天文、节气、地理、生物分类,以此展现教科书中的大自然美景带给我们的灵感和诗 意。 二、教科书中自然景物的文化内涵。首先,从哲学思想和实际生活两个方面简要的 介绍中华民族的热爱自然的文化传统。其次,从五个方面分析教科书中自然景物的文化 内涵。第一,以陶渊明的诗歌为例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根基农耕经济对文化的 影响。第二,以古典诗文为例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对中国文人的 影响。第三,简要介绍教科书中关于自然崇拜的风俗习惯,以此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 大生命力。第四,透过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审视自然景物中的文化内涵。第五,浅柝描绘 自然的诗文中包涵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直觉顿悟。 三、教学价值取向。首先,浅祈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缺失。其次,从继 承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丰富情感世界、端正审美追求、提高语文素养五个方面阐 述自然景物中的文化内涵对初中生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然景物;文化;教学价值取向 a b s t r a c t t h en a m r en o to m yh a sb r e dt h eh 啪a n i 吼m o r e o v e ri st h es p 砸t 1 1 a lh o m et h a th u m a i l i t y r e c o n s i d e r sm es e l ft h ec h i n e s ep r o c e s s e st h eh u m a na i l dt h en a t i l r er e l a t i o i l s h i pb a s i co n ” 天人合一”,n 锄e l ye m p h a s i z e d 血eh 哪a na n dt l l en a t t i r a lh a n i l o n i o u su n j 矗c a t i q 玛p a y sg r e a t a :c t e i m o nt ot h ep o s i t i v ee x p l o r a t i o n t ot 1 1 en a t u r a ll a wt h e1 a n g u a g ei st h et h ec a r r i e rc 1 1 i n e s e c i l l t i l r e ,c o m a i n e dm ec 0 1 0 如1n a t i l r a lc u l t u r er i c h l yr 1 1 1 i sa n i c l ea n e i n p t st a k e 恤ej u l l i o r m i d d l es c h 0 0 11 a n g u a g et e x t b o o kw h i c ha r ep u b l i s h e d 舶mp e o p l ee d u c a t i o n a lb o o kc o n c e m a st h ee x a i l l p l e ,w 1 1 i c hd i s c r s st h ei n n u e n c eo f 也ec u l t mc o n n o 诅t i o n 锄彻gt h en 砒a l s c e n e r vf o rt h ej u n i o r 血d d l es n l d e m s e m o t i o n ,t h em 锄o ra n dm ev “u e s t h ep a p e fi sc o m p o s e db yt h eb e l o wm r e ep a n s : f i r s t ,c l a s s i 每l l l et e x t st h a td e s c r i b en a t u r ei nt 1 1 et e ) 【t b o o k ,i oc l a s s i 每t h ed e e p l y1 0 v e s t h en a t u r a ll i t e r a r yw o r k9 8p e r f o n n a i l c e sa c c o r d i n gt om ea s m m o m y ,t h es o l a rt e 册s ,t l l e g e o g r a p h y ,m eb i o l o g i c a l ,w h i c hl l i 面1 d si n s p i 嘶o na n dt h ep o 甜cs e n t i m e n tt 描n gb yt h e n a t l l r eb e a u t i f h ls o e n ei nt h et e x t b o o k 。 s e c o n d ,n a t l l r a ls c e l l e r yc 脚t i 】r a lc o i l n 删o ni nt e x t b o o k f i r s t ,舶mt h ep h j l o s o p b y u l o u 曲ta 工1 dt h ep r a c t i c a ll i f et w oa s p e c t sb r i e fi n 廿o d u c e dt h e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廿a 伍右o nl o v et h e n 咖a ic u l t u r a ld e e p l yn e ) ( t ,a n a l y z e st h e 姐n h _ a ls c e n e r yc u l 仙融c o l l l l o t a t i o nf 幻m 五v ea s p e c t s m 血et e x t b o o k e 1 d b o m t e st h ec k n a 仃a d i t i o n a lc 1 曲l r ec c o n o m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 一一 a g r i c u l 删e c o n o m yt a :k et a o l a 岫g sp o e t r ya st h ee x 锄p l e t 0t h ec u l t l l r et h ei 1 1 f l u e n c e d e m o n s 仃a t e s 也eb a s i cs d m t “天人合一”o fc 场n a 恤匝t i o n a l 砌t u r et a k em ec l a s s 砌 p r o s ea s 也ee x a r n p l e 也et o 也em u e n c ec 1 1 i n e s ew d t e r s 蹦e n yi n 椭d u c e d 血d b o u t 也e 1 1 a 打明1w o r s h i pm a 工l n e r sa n dc u s t o m si nt l l et e x t b o o k ,m a l l i f e s t sm ef b n n i d a m ev m d i t yi 工lm e c h 协at m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p e n e 缸锄e s 仕l ec h i n e s e 订a d j _ t i o ne s t h c t i ct h o u g h tt oc a r e f m l y e x a m i n em ec u l t u r a lc o 帅o t a = d o ni 1 1t l en 砷1 r a 】s c e n e m a n a l y s i sc k n e s e 订枷t i o t h j n k j n g m o d e 嘞m m o ns u d d e ne n l i 曲t e n m e mb r i e n yc o n t a i n si n 吐1 en a n l r a lp r o s e t h i r d ,t e a c h i l l g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f i r s t ,a n a l y s i sm e 打a d m o n a lc u l n l r ef l a wu n d c rt l ” i m p a c tw i t hm a s sc u l t u r e n e x t ,t oe l a b o r a t e 血ei n 丑呦c et 0t h e j u i l i o r1 1 1 i d d l es c h 0 0 1s t u d e m s i nt h en a t l l r a ls c e n e r yc u l t u r a lc o r m o t a t i o n 勘mi n h e r i t st h ec u l 删仃a d j t i o n ,b r i n g sh o n 。rt o m en a t i o n a ls p i 咄t h er i c he m o t i o nw o r l d ,出es t r a i g h te s m e t i cp u r s u e ,e n h a l l c e st h el a n g u a g e a c c o m p l i s l l 工n e mf i v ea s p e c t s k e yw o r d s :j u i l i o r l i d d l es c h o o lc h i n e s e l a l l g u a g e ; na _ 眦a l s c e n e d r ; c u l t u r e t e a c l l i n g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u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盐日期: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 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 日 学位论文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作者签名:塑指导 期:湖:1 日 作者毕业后去向: :诬幽盘地乖& 匿 :礅龇出举逢越瞄d 墨 教师签名: 期: 电话:彦雌蝴e 仰 邮编: a 丛d 引言 “语文”名称确定后,对其性质就一直存在不同意见。经过半个世纪的争论,“语 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 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接受。但人们在讨论两者关系的同时,却忽略了 这样一个问题,即两者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得到有效统一。尤其是语文科如何有效丰富学 生的文化素养问题更值得关注。因为人们对语文工具性的关注比较久,且对语文工具性 教师较容易操作与评价。相比之下,语文科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究竟 有多大,这在复杂的学校和社会环境中越来越难以准确衡量。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对此束 手无策。笔者仍坚信在语文熏陶感染的作用下,学生会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性的和 谐发展,关键在于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选取适合的角度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增强语 文学科人文性发挥的有效性。当然,这种角度有很多,本文仅针对现代社会部分学生“自 我的迷失”和“情感的冷漠”,试图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描绘自然的诗文为例, 从“热爱自然”的角度浅析语文课程文化教育的现实性。 一、教科书中描写自然的课文及分类 赞颂大自然,既是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 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十分注重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笔者仅以人教版 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筛选出9 8 篇描写自然的作品进行粗略分类,以此展现多姿多彩 的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灵感和诗意。 天文 节气 地理 ( 春夏秋冬雨雪阴 生物 ( 日月星辰)( 山水田园) 晴) 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 西江月春山中访友生命生命 课辛弃疾宋( 7 0 页)朱自清( 5 2 页)李汉荣( 6 0 页)杏林子( 1 1 页) 静夜济南的冬天观沧海 紫藤萝瀑布 郭沫若( 1 4 8 页)老舍( 5 6 页)曹操东汉( 6 7宗璞( 1 6 页) 八年级下册:秋天 页)行道树 短文两篇日、何其芳( 6 4 页) 次北固山下张晓风( 3 1 页) 月天净沙秋思王湾唐( 6 8 页)七年级下册: 巴金( 6 9 页)马致远元( 7 0 页)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 水调歌头钱塘湖春行黄河颂 味书屋 苏轼宋( 1 8 4白居易唐( 7 0 页)光未然( 4 3 页)鲁迅( 2 页) 页)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题: 珍珠鸟 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桃花源记冯骥才( 1 9 6 页) 星星变奏曲张岱明末清初( 2 0 5 陶渊明东晋( 1 6 5八年级上册: 江河( 1 0 页)页)页) 爱莲说 八年级下册: 望岳周敦颐宋 雪杜甫唐( 1 8 0 页)( 1 7 1 页) 鲁迅( 5 6 页)三峡九年级下册: 白雪歌送武判官回郦道元北魏( 1 9 4 谈生命 京页)冰心( 6 8 页) 岑参唐( 2 0 9 页) 答谢中书书那树 陶弘景南朝梁王鼎钧( 7 3 页) ( 1 9 7 页) 九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2 沁园春雪苏轼味( 1 9 8 页) 毛泽东( 2 页)观潮 雨说周密昧( 2 0 0 页) 郑愁予( 6 页)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东晋( 2 0 9 页) 渡荆门送别 李白培( 2 l o 页) 游山西村 陆游宋( 2 1 1 页) 八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 吴均南朝梁 ( 1 6 8 页)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1 9 1 页) 岳阳楼记 范仲淹宋( 1 9 4 页) 醉翁亭记 欧阳修宋( 1 9 9 页) 满井游记 袁宏道盟( 2 0 3 页) 饮酒其五 陶渊明东晋( 2 0 6 页) 九年级上册: 望江南 温庭筠唐( 2 0 4 页) 综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七年级下册:七年级下册: 合楚辞天问惠崇( 春江晚景) 将迸酒房兵曹胡 性屈原楚( 1 0 8苏轼宋( 8 1 页)李白唐( 7 5 页) 马 学贞j水槛遣心赠裴十四杜甫唐( 2 2 8 习一百五日夜杜甫唐( 8 2 页)李白唐( 7 5 页)页) 对月杜甫唐绝旬凉州词 ( 1 0 8 页)僧志南唐( 8 2 页)王之涣唐( 7 5八年级上册: 梦天鸟鸣涧页)古诗十九首 写李贺唐( 1 0 8王维唐( 8 2 页)登鹳雀楼其六( 1 8 8 页) 作页)临江仙王之涣唐( 7 5西洲曲 木兰花慢晏几道宋( 1 1 8 页)页)南朝乐府民歌 口 辛弃疾宋( 1 0 8使至塞上( 1 8 9 页) 语页)王维唐( 7 5 页)书怀赠江夏 交八年级上册:韦太守良宰 际枫桥夜泊李白唐( 1 8 9 张继唐( 1 2 5 页)页) 绝句漫兴其 七杜甫唐( 1 8 9 页) 晓出净慈寺 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 1 9 0 页)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 春雨后( 宗璞散文选 孟郊唐( 6 3 页)集) 序 丽春陈素琰( 1 9 页) 补 杜甫唐( 7 4 页) 山塘樟歌 白 杨韫华清( 1 1 8 页) 4 九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 参读文章:霞金陵酒肆留别早发白帝城h 算子咏 冰心( 7 1 页)李白唐( 7 4 页)李白唐( 1 9 6 页)梅 课 乌夜啼酒泉子陆游宋( 7 4 页) 后李煜晚唐( 7 4 页)潘间宋( 2 0 3 页) 练 江雪 习柳宗元唐( 2 0 8 页) 八年级下册: 瑞鹤仙 黄庭坚宋( 2 0 2 页) 课九年级上册 文香菱学诗中引 中 用: 引送邢桂州 文王维唐( 1 6 9 页) 七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 滁州西涧过故人庄赠从弟 韦应物唐( 2 3 6 页)孟浩然唐( 1 7 5刘桢汉( 2 1 5 约客页)页) 赵师秀南宋( 2 3 9题破山寺后禅 页)院 八年级上册:常建唐( 1 7 6 页) 课 浣溪沙浣溪沙 外 苏轼宋( 2 2 5 页)晏殊宋( 1 8 0 页) 古 八年级下册:如梦令 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李清照宋( 1 8 2 词 八员外 页) 背 韩愈唐( 2 2 1 页)七年级下册: 诵 九年级上册:山中杂诗 月夜吴均南朝梁( 2 3 1 刘方平唐( 2 1 7 页)页) 商山早行竹里馆 温庭筠唐( 2 1 8 页)王维唐( 2 3 2 页) 破阵子峨眉山月歌 晏殊宋( 2 2 1 页)李白唐( 2 3 3 页)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唐( 2 3 8 页) 八年级上册: 望洞庭湖赠张 丞相 孟浩然- 唐( 2 1 9 页) 鲁山山行 梅尧臣北宋( 2 2 4 页) 黄鹤楼 崔颢唐( 2 2 l 页) 八年级下册: 登飞来峰 王安石宋( 2 2 4 页) 以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涉及到自然景物描写的9 8 篇诗文( 见表格列举) ,充 分展示了含蓄的中国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虽然教科书的内容是有限的,但对大自然的 赞美却是真诚而无尽的。 6 自然景物中反映的文化内涵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文化历经数千年,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自然文化作为 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至今仍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教科书秉承 这种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文化传统,为学生寻找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提供了媒介。 中华民族的自然文化传统 1 思想认识传统: ( 1 ) 儒家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绵亘中国数千年的主导文化,其最基本的要义是肯定自然和精 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 基本命题,又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精神的特征,同时也使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态度和中 国古典诗歌的哲学境界出现了二元统一倾向: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乐天安命的豁达 态度的共存。 ( 2 ) 道家的“返归自然” 道家有“五戒”、“十善”之说,其中“五戒”中有“不得杀生”,十善中有“慈心万 物”“放生养物,种诸果林道边舍井,种树立桥”等教义,以自然教化为旨趣,践行 “道法自然、慈爱和同”,体现了对自然的回归和生命的期盼。 ( 3 ) 佛家的“爱惜生灵”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以不杀生为修行方式,主张慈 悲为怀,以求正果。 2 实际生活中的传统体现 自然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诗文使自然变得灵气飞动,绘画使自然变 得形象传神,宗教使自然变得深沉含蓄,传说使自然变得温馨浪漫可以说没有自然 的养育,人类生活便缺少了根基与源泉;没有人类精神的滋润,自然也缺少了灵动和韵 味。我国历代民众的实际生活中,无处不体现这种崇尚自然的精神,以致形成传统。 ( 1 ) 文学作品中 文学作品的创构,是使客观事物作主观情思的象征。人的内心情思起伏,波澜变化, 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的,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 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作者胸襟里的灵感气韵。因此,大自然成了文人抒写情思的 媒介。纵观古今,没有大自然影现的文学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同样,我国不但有极多的 崇尚自然的文学家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柳宗元等,而且在每一个文学繁盛的时期, 关于山水、田园、记游的诗文都非常丰富。和西方的文学家重风景写实不同的是,中国 文学家重主观写意,通过对古道西风、夕阳西下、烟雨苍凉、青山碧云、鱼跃雀飞、风 7 霜雨雪、艳花绿草等主题的吟咏,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自我的反思,展现出 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质。 ( 2 ) 绘画中 绘画中成就最高的,当推山水。山水画在中国画史中兴起的原因,是佛老崇尚自然, 使得士大夫们的眼界扩放于山水之中。在中国绘画史上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即唐宋时 代第一流的山水画家,往往多是第一流的文学家,原因在于画家借重了文学的意境和汉 字的表意性来表现宇宙万物的变化。在西方艺术史上,还很少有这样的范例。除山水画 外,中国画家对花、鸟、梅、菊、兰、竹也有偏好,名人雅士往往以此寄兴,所以有“四 君子”的美称。 ( 3 ) 音乐中 音乐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合,礼记乐记中有“乐者,天地之和也”的论述。 直到今天古琴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唢呐曲百鸟朝凤,二胡曲空山鸟语二 泉映月,古筝曲渔舟唱晚等所创设的自然意境仍使很多现代人陶醉不已。 ( 4 ) 建筑中 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为有情的宇宙观。在有情的宇宙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 主流。因此,无论宫殿、寺庙、园林还是民居,中国的建筑亦处处以符合自然为原则。 尤其中国园林,更是极尽模仿自然之能事。明代人有首小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建筑的这 种“自然意蕴”: 一琴几上闲, 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 春风自吹入。【“ 这个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是有了窗子,窗外的竹子和春风就成为房间的的一幅 画。使人不出户不出园就可以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 ( 5 ) 医学中 中医认为人与万物都是凝气而成,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种,因此审度人与自然的关 系就成为探察病因病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同时这种诊疗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 “天人合一”的精神也是相承相通的。 教科书中自然景物的文化内涵 了解了中华民族在思想认识上和实际生活中所蕴涵的崇尚自然的传统,再来分析教 科书有关自然描写的诗文,我们就不难理解它们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了。 1 农耕经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如果不了解这种 文化背景,就无法体会中国人务实求稳的人生态度和朴实内敛的精神风貌。中国文人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完美的艺术自然的创造者,他们除了对田园农家生活进行 描写以外,还将对物候变化的细致观察融入诗文中,使自然景物、农家生活和探索自然、 反思人生合而为一,开创了文学作品新的文化视角和审美领域。如陶渊明的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同田居其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目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其五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毅然自乐。 桃花源记 一缕晨曦、一轮明月,一池豆苗、一束雏菊陶渊明在为官和劳作的对比中寻找 到别样的精神归宿。以至于一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厌倦官场或人生失意的人从他的身上 寻求精神慰藉,体悟人生真谛。我想这种精神得到传承的主要原因是生机蓬勃的田园, 生生不息的耕作,务实求稳的生活可以带给人以收获的喜悦、平和的心境和无限的希望。 ( 1 ) 歌颂农家生活,赞美淳朴民风。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浣溪沙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囤,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自三代以来,农家人以其特有的同甘共苦、安贫乐道的精神,使不成熟的中国农耕 社会得以延续下来,从而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在这个过程中,衍生出中国人特 有的交际方式热情好客:“酒困”“漫思茶”时可以随意敲门“试问野人家”;做客 时,主人会在“莫笑农家腊酒浑”式的谦辞中“具鸡黍”、“足鸡豚”,“开轩面场圃,把 酒话桑麻”,用自家最好的酒菜真心实意地款待你,让你分享他们收获的喜悦。 ( 2 ) 体察物候变化,探索自然规律。 我们还可以在一些作品中体会到作者对物候变化的细致观察。这种观察既是作者形 象写作的基础,更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积极探索。如: 竹外桃花三两枝,壹堑壅睦蟹盘翅。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 春江晚景) 盔羹雁直座,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墓擅盟互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2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0 “天人合”强调“人与自然”、“生命的欲望与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的统一,是 中国人综合思维模式的最完整的体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 孩童。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 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 自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展现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引自严友春的敬畏自然) 中国是以农耕经济为社会发展根基的,就必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对自然规律 的探索。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自然成为中国文人释放情感、寄托理想、寻求人 生真谛的精神家园。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的7 7 篇描绘自然的古典诗文是传承“天 人合一”思想的最佳文本。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 仁者寿”( 论语雍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 。 中国古代文人以独特的审美视角观察宇宙,探索自然,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中 国文化基本精神刻在字里行间,维系着华夏儿女的民族归属感。 试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描写自然的古典诗文中的“意象”加以分类和简单赏 析,来回应自然的感召,探访诗人的心灵。 ( 1 ) 天文方面:日月明月星汉玉轮日暮白云白日长河曦月皓月北斗南斗 初日落日夕阳斜阳斜晖云脚云楼 ( 2 ) 节气方面:秋风风清风西风北风春春红春雨丽春大雪雾凇江雪淫 雨细雨微风小雨暮雨霜夕露新社花朝节中秋重阳清明 春社 ( 3 ) 地理方面:碣石青山高峰小桥古道小园香径万仞山大漠南山燕然山岱 宗三峡白帝城白沙堤岳阳楼醉翁亭满井飞来峰深林峨眉山 竹林寺鲁山沧海清流浙江之潮洪波绿水钱塘湖水溪头流水 小石潭黄河东海西湖悬泉瀑布绿潭平羌江清溪 ( 4 ) 生物方面:树木百草暖树乱花浅草绿杨稻花枯藤老树柳林花梅草 枝条桃李枝绿树桑麻菊花藕花松梢菊牡丹莲豆苗征蓬 桃花落英芳草桑竹青林翠竹枫芙蓉杏笋荷花梨花柳条 麦田芦松柏烟柳枳花杨花归雁早莺新燕鹊蝉昏鸦瘦马 玉兔虾蟆燕鸥鹭胡马高猿沉鳞飞鸿游鱼沙鸥锦鳞鸭河 豚黄鹂黄鸡子规 从以上列举可以看出,无论是悲伤的意象归雁、枯藤、老树、征蓬、落英、子 规,清幽的意象小石潭、小园香径、微风、小桥流水,壮美的意象黄河、万仞 山、大漠、长河、星汉、三峡、悬泉瀑布,还是高洁的意象荷、梅、菊大干世 界,自然万物都可以落入诗人的笔端,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古代文人简单、稳定的心灵 世界正是在这种天人合一式的宇宙观中得到充实,在动静相生的审美方式中得以建构。 3 拜月赏荷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 关系中约定俗成的文化信念。作家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文学作品又是作者生活的艺术 1 0 提炼。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当然会有一些与自然崇拜有关的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 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描绘自然的诗文 中所涉及的民俗文化有: ( 1 ) 拜月习俗 卢梭说,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故乡,人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灵魂才能得到净化, 情感才能获得自由。月,作为地球最忠实的伴侣,与多情善感的诗人有一种与生俱来、 绵延千载的亲情。月亮东出西落的移动、阴阳圆缺的变化以及广照人间的永恒,与儒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道家追求不老不死、超凡脱俗的理想和佛家慈悲 为怀、普渡众生的观念极其吻合。因此,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悬挂在文学世界的上空, 灌注着中国人悠远的心灵空间。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 屈原楚辞天问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李贺梦天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辛弃疾木兰花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峨眉山月半轮秋 更深月色半人家 共看明月应垂泪 李白月下独酌 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月夜 一夜乡心五处同。 自居易望月有感 1 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 影子。 巴金月 一轮古月,通过无数诗人的文字而承载,又通过一代代人的解读而传承,使中华民 族的成员之间有了一份天然一致的文化联系。它似乎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把 “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浪漫,“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孤寂,“从今若许闲乘月”的闲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洒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月下飞天 镜,云生结海楼”的思念全部灌注在中华民族个体的情感空间,成为中国民俗的承 载体和人生理想的寄托。 ( 2 ) 赏荷习俗 莲,茎叶袅娜可爱,花朵娇嫩雅致,香气沁人心脾,成为中国人洁身自好的审美象 征。另外,在中国古代民间还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因此,我们在初 中语文教科书中依然可以充分欣赏到莲的魅力: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古诗十九首六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西洲曲南朝东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糁径杨花铺自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杜甫绝旬漫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曰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 3 ) 踏春习俗 春天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留下出门踏春的动人诗篇, 传承着中国古老的踏春习俗: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 2 苏轼浣溪沙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自居易钱塘湖春行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杜甫丽春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 孟郊春雨后 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 杨韫华山塘棹歌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水槛遣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僧志南绝句 月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 王维鸟呜涧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 笼之鹄 袁宏道满井游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 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朱自清春 ( 4 ) 节气习俗: 在快节奏的现代信息社会里,简洁、方便已逐渐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主旋律,传统节 日的文化内涵正在他们心底里慢慢淡化。然而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这种与农事相关的节 13 气习俗却被很好的记载下来,它不仅丰富着学生的文化世界,而且维系着中国人的民族 认同感。 箫鼓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袁宏道满井游记 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 杨韫华山塘棹歌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青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 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公( 土地神) ,祈求丰收,也称新社。 中秋:阴历八月十五,为中国传统的团圆节,节俗为赏月,吃月饼。 花朝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清明:公历四月五日,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叫寒食节。既有祭扫坟冢生死离别 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节俗为登高、赏菊、采艾草。 黄梅时节: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季节。 4 比德、意境中国传统审美思想 ( 1 ) 比德 审美,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天然需要,是人的心灵的一种天然趋向力。在中国传统 哲学中,儒家倡导“天人合一”,道家效法“回归自然”,佛家祟尚“闲静空灵”,决定 了中国传统审美方式强调文化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认为自然万物都有其各自的生命情 态,并能与人的生命体验楣沟通。孔子曾说:水无私地滋润万物,“似德”;它使生命蓬 勃旺盛“似仁”;由高向低流,舒缓湍急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 似智”:孔子以水流的不同自然状态与人的精神品质比拟,从而揭示出“水”的不同象 征意义。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也有许多自然景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如: 梅:中国是梅花的王国,梅花树姿苍劲,花色清丽,风韵洒脱,暗香沁人,以“韵 胜格高”的品性成为文人墨客经常歌咏的对象。南宋诗人陆游更是爱梅成癖,咏梅诗作 在百首以上,h 算子咏梅就是作者以梅花的劲节自比的一篇典型词作。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阕写梅花开放在荒野,兼有风雨的打击,似受排挤,又感寂寞;下阕写梅花的“品 性”:“无意”可见其光明磊落,“一任”更见其坦荡胸怀,即使“零落”“碾成尘”依然 “香如故”。这首词里梅与人似乎不易被分开,“梅”沾染了人性,人被赋予了“梅节”, 这样把梅与人等同起来,深深地嵌入了中国诗人的审美意识。 松柏: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嫩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这首诗通篇为松柏之赞歌,赞颂松柏能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 荷花:荷花花色自然,清洁透彻,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另外,它还是高沽的象征, 成为最有情趣的咏诗作画的题材之一。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滔其五 菊花简单朴实,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水仙的淡雅,但在陶渊明的笔下,菊花成为 高情远志的象征,建构着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理想。 ( 2 ) 意境 建构“意境”是中国艺术最突出的特质,也是对世界文化最大的贡献。简单地说, 意境就是“睛”与“景”的结晶,也就是作者将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 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艺术意境。和西方 以人体美、理性美建构艺术境界不同,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意境的建构与自然山水有着 不解之缘。尤其是中国诗歌,它所营造的朦胧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清代人叶燮说过:“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热爱自然的诗歌是作者 在特定的情境下触发灵感的情感结晶,“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乍看起来,呈现在 面前的只是几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自然景物,读者一旦涵咏其问,与之浑然一体时就 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那么,中国诗歌的朦胧“意境” 究竟是怎样营造出来的呢? 第一,意象刚柔相济 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风格的差异,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美的形态也是多姿多彩的。 从美学的角度看,阳刚美和阴柔美是中国诗歌两种主要的艺术风格形态。也正是在这两 种美的形态的矛盾统一中诗歌的意境得以魅力再现。 阳刚美:雄伟壮丽的崇山峻岭,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肥沃辽阔的大地原野,渺茫 1s 无边的宇宙星河,席卷千里的风雨雷电都使人产生一种肃穆巍峨、崇高伟大的美感, 也使诗文穿越时空,涤荡今人的心神。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李白的诗歌对这种阳刚美表 现得最淋漓尽致。洒脱不羁、傲岸独立的李白将很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置 身于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夸张勾勒,营造出雄伟奇丽的诗歌意境,突现了李白诗歌特 有的抒情方式:一触即发、一泻千里。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旧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 朝辞向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发白帝城 阴柔美:有些诗歌内容婉转含蓄,感情缠绵细腻,意境空灵深远,充满一种缥缈深 远的阴柔美。如赵师秀的约客语近情遥,通过绵雨和蛙声含而不露地表现出作者的 寂寞心情;晏殊的词浣溪沙是伤春感时之作,但感伤情绪并不浓郁,只是透过“无 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传达出一缕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意韵幽微,淡雅温 厚,情致绵绵;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则因禅意而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阴柔美。在万 籁俱寂中重重花木掩映弯弯小路,袅袅钟鸣衬托出空空的心灵,一切是那样的深远和幽 静。 第二,语言生动凝练 从视觉的角度看,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风格或华美或朴素,都给人以美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暗淡伤感;小桥流水人家,温馨和谐;古道西风瘦马,孤苦寂寞。 作者用2 8 个字创设了三组九种意象,在秋日黄昏的白描中塑造了一个浪迹天涯的孤寂 人形象,“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 王国维( 人间词话) ) 从听觉的角度说,诗歌注重停顿、音调的轻重抑扬和押韵的和谐,具有音乐美。 如: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自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押韵指在一首诗中按照一定的规律使诗句句尾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重复。通过押韵可 以把涣散的声音组合成整体,读起来有一种和谐浑圆的韵律美。这首诗的韵脚是“楼” “悠”“洲愁”,通过押韵使诗歌一气流转,流淌出断断续续的愁思,增添出一种无 1 6 尽缠绵的美。 第三,手法一情景交融 古典美学理论认为,自然美具有强烈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感染性,它不直接诉 诸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人的情感:芳草长堤,红桃翠竹,大漠落日,绿水洪波,日月风 霜,春华秋实都会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诗歌是表达诗人审美理想和内 心情感的语言外壳,是诗人触物起兴,借助典型意象表现民族审美意识的语言艺术,所 以它具有一个基本的艺术特征,就是“抒情性”。如: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訾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大自然把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身上,层云在山中回荡,心胸在绝顶上开阔。全 诗气骨铮铮,抒发了登临泰山的豪情。没有“情”在,泰山的美就干巴巴的;没有“情 景交融”,诗歌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另外,在这类古典诗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典型 性情感,它可以跨越时空,与读者内心情感发生共鸣,引起精神的愉悦。这也是直到现 在我们的心仍被这类诗文深深打动的原因。如: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这首词写的是在黄昏时分,作者把酒听词,感叹着花开花落,时光飞逝。没有呼唤, 没有呐喊,伤感和惆怅之情却在字里诗间随意的流淌。在自然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 转眼即逝,这是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宇宙规律。因此,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 人们是以昼夜的轮换、四季的更替为生活节奏,以花鸟树木等自然景物为时序标志的。 晏殊正是凭借“无可奈何花落去”这种自然规律来抒发时光如流、生命可贵的情感,构 建了中国人共有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诗歌既揭示了诗人个性化的人生经历,又包容着 人们普遍的情感体验。因此,即使读者没有“把酒听词”的经历,也会陷入“似曾相识” 的迷茫,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 第四,想象思接千载 想象是文艺创作的翅膀,也是艺术审美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没有丰富的想象,不 可能创造出优美的诗歌意境,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文之思也,其 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 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艺术想象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诗歌意境具有无限 广阔和丰富的内容,从而使鉴赏者获得余味无穷的审美感受。中国诗歌尤其古典诗歌意 境的最大魅力也就在于这种艺术想象产生的“景外之景言外之意”。 奇妙想象可以使意境瑰丽浪漫。借助神奇瑰丽的想象可以把读者带入具有浓厚浪漫 主义色彩的意境当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