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中的“武德”培养与提升[权威资料]_第1页
中国武术中的“武德”培养与提升[权威资料]_第2页
中国武术中的“武德”培养与提升[权威资料]_第3页
中国武术中的“武德”培养与提升[权威资料]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武术中的 “ 武德 ” 培养与提升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 要: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具有浓厚的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 “ 习武先习德 ” 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是武术最直接、最理性的精华。本文探析了如何培养 “ 武德 ”的问题。 关键词:武术;武德;教育 G852 A doi: 10.3969/j.issn.1672-3309( x) .2013.02.56 1672-3309( 2013) 02-141-03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把科学技术作为本国的发展重心。而大量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无疑是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可以说, 21 世纪就是科技的世纪、人才的世纪,武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武术传承传播发扬光大的先决条件。而武术人才是要通过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培养的,作为教育活动主体之一的武术人就责无旁贷的担负起了这一重任。因此,武术人本身的素质程度对于武术人才的培养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 “ 武德 ” 的培养与提升是其中的重点。培养高素质的武术人才需要高素质,有 “ 武德 ” 的武术人,如 何成为一名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武术人,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释义 “ 武德 ” “ 武德 ” 一词,最早见于左传 .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言: “ 武有七德 ”“ 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 。这里的 “ 武 ” ,指的是军事。由于军事与武术是同根共源,交叉发展的,后来武术也就将 “ 武德 ” 纳为己有了。古人云: “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 , “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 孔子办学设四科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也以 “ 德行 ” 为首。武德,是指 “ 止戈为武, 尚武崇德 ” 的精神。我国古代对 “ 武 ” 的理解是泛指军事行动。说文解字上说要 “ 止戈为武 ” ,它的意思是要以武禁暴治乱,止息干戈,而求得安定和平。 “ 武 ” 的原意并不是叫人们去“ 穷兵赎武 ” 而称王称霸,恃强凌弱,灭人国家,占人土地,夺人财物,奴役人民。如果那样做的话,就不是“ 武 ” ,而是 “ 侵略 ” 了,侵略是不配称 “ 武 ” 的。 “ 武 ”的含义是正义,如古代周武王讨伐元道之纣王,死后被誉为“ 武王 ” ;岳飞抗击金兵,死后被封为岳武穆王飞,这种冠以 “ 武 ” 的都是具有赞美和颂扬意义的美称。因此,武术一直将有无优秀的品德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让它 指引武术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一直置优秀的品德于首要地位,让它成为武术的灵魂;一直将有无优秀的品德当作评价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标准,激励习武人士:一直用优秀的品德为有力的武器,鞭挞武林中的不良风气与败类武德,顾名思义就是武术道德,即习武者道德品质的修养。这是传统的习惯提法。实质上,武德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它不仅是个人体现武术伦理规范的主体,侧重于个人意志的选择,而且包含了在整个武术社会活动以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时的秩序规范,并且,个人的武德只有适应社会实践才能决定其品格的高低,同时,武德也只有在社会共识的秩序规范 中,才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对武德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武术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始终贯穿于习武者整个的练武、援武、用武、比武等一系列的武术社会活动中。所谓 “ 武德 ” ,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培养武德,可以使武术人了解武术的文化涵蕴,培养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良好的习武品质和习武观念。 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 “ 道 ” 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 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 “ 德 ” 即得,人们认识“ 道 ” ,遵循 “ 道 ” ,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 德 ” 。 “ 道 ” 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 “ 德 ” 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 “ 道德 ” 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 “ 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 。 二、 “ 武德 ” 培养 通过对 “ 武德 ” 在词源上发展变化来对武术人 “ 武德 ” 进行释义,对武术人 “ 武德 ” 概念进行界定,在对武术人道德重新释义的基础上,阐释武术人 “ 武德 ” 的内涵,进而提出 “ 武德 ” 设目标要自我发展与 “ 武德 ” 发展同步。“ 武德 ” 建设内容要个体道德与 专业道德兼顾, “ 武德 ” 建设方法要主体反思与团体互助结合和 “ 武德 ” 建设途径要规范制约与职场实践并重的主张,视 “ 武德 ” 建设为武术人职业生命历程的理解与诠释, “ 武德 ” 建设不是对武术人道德的约束而是一种促进,也是对 “ 武德 ” 武术人职业生活的提升。 武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代汉语词典中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 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弘扬武术文化需要依靠教育的渗透,要从娃娃抓起,世代学习。因而武术教育是中华武术之树常青的重要保证,是一项全社会关注的系统工程。 武术本身是有武德相约束的,武林各门派均强调重武尚德,具体内容如下,热爱人民,精忠报国;弘扬武术以德为先;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强身健体,文武兼备;遵纪守法,伸张正义;维护公德,尊师爱生;爱岗敬业,勤学苦练;团结友爱,谦虚谨慎;诚实守信,知行统一;仪表端庄,礼貌待人。 (一)自我培养 “ 武 德 ” 在日常的武术教学实践活动中,武术人不仅进行着武术教学劳动,而且还承担着育人的重要功能,与其他劳动不同的是,这种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并且受着千变万化客观环境和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由此决定了武术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示范性、长周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从而也决定社会对武术人的素质要求的高标准和全面性。武术人的 “ 武德 ” 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要求,而且涵盖了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自身的修养,修养则体现在生活活动中,外在规范表现告之了道德主体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武术人从外在的道德规范到自我的道德意识,再到道德行为 ,这一过程离开了“ 武德 ” 主体的内化和践行,而离开了道德主体的德行修养,武术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就是空话。一个合格的武术人,必须是一个自觉进行 “ 武德 ” 修养的武术人。随着我国武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武术教育的要求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更多的要求是培育学生自身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武术教育的过程是武术人与学生互动的形式。武术人作为 “ 武德 ” 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对学生的品格、德行的塑造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媒体与 “ 武德 ” 传播 互联网络是由无数个网络站点互相连接而成的,网站就成为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各种 网络信息如影视、文学、游戏等通过网络在站点之间传递,如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中对中国武林和其精气神 “ 武德 ” 的视听刻画。武术“ 武德 ” 在网络中通过调查可知,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教育科研机构网站、商业网站、其它非赢利机构网站等,教育科研机构网站主要指高校武术院系的网站。武术借助媒介得以保存、发展、传播,对武术的传承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时至今日,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且也承载着武术 “ 武德 ” 传播的历史重任,武术 “ 武德 ” 传播正在逐渐步入网络时代。目前,互联网上的武术网站数量成千上万,武术论坛、武术博客等数 量也相当可观,它们的内容缤纷多样,在网络中共同构建起了缤纷绚丽的武术文化。美国当代人类文化学家本尼迪克特曾经说: “ 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即它们共同所具有的观念和准则 ” 。中国武术不但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它还是中国人的一种思想道德方式。在中国 “ 武德 ” 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等。 (三)文学与 “ 武德 ” 传承 武侠小说包含武德的传承基因。武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轨迹,从淮南子 本经训 载的羿射十日;山海经 海外西经载的刑天舞干戚,虽为神话却已孕育着武侠小说的因子。汉魏六朝出现了微型武侠小说。搜神记中的李寄斩蛇、世说新语中的干将莫邪、周处,标志着武侠小说的萌芽。到了清代,武侠小说出现了石玉凰的三侠五义小说中的侠客义士都是除暴安良的英雄,故事曲折离奇、语言通俗流畅,受到普遍的喜爱。此外,还有小五义、续小五义、七剑十三侠、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等作品出现。当代主要代表作家有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大量的文学作品树立豪侠形象,为了在天地间树 立一种浩荡正气,为千千万万侠义之士以及民众伸张正义,夸赞忠胆义肝,宣扬江湖以及民间的侠骨柔肠的 “ 武德 ” 精神。 (四)武术比赛与 “ 武德 ” 体现 在武术比赛中,逐渐培养武术人的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武术人的崇尚以武会友、切磋技艺、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武德武风,培养学生努力向上、积极拼搏、精益求精、不怕失败的精神,也培养武术人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集体观念和良好的作风。学武术要讲武德,如比赛前,比赛双方施 “ 抱拳礼 ” ,这一礼节集中体现了 “ 武德 ” 的精髓,左掌表示德、智、体、美 “ 四育 ” 齐备,象征高尚 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 “ 老大 ” 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 “ 勇不滋乱 ” , “ 武不犯禁 ”“ 止戈为武 ” ,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立掌如月,握拳如日,日月并出,意思为大明,反手推出,意思为反清。 “ 抱拳礼 ” ,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上;并步的同时,两手环抱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向左手,拳顶对着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拇指弯曲,两手手心 向外前推。抱拳礼,又称 “ 拱 ” 、 “ 揖礼 ” ,汉族传统礼仪中一种相见礼,源于周代以前,有 3000 年以上的历史,是汉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用左手抱右手,这称作 “ 吉拜 ” ,相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 “ 凶拜 ” 。 武术比赛,一方面凝聚了武术人之间认同与交流交融,寄托武术人对于标志国家富强的象征的渴望;另一方面,它也是武术人寻求圈外人的了解和寻求了解武术圈外的愿望的体现。借助武术比赛,让国内外人民了解中国武术的技术与文化,尤其是武术的精髓即 “ 武德 ” ,在比赛中,中国武术 “ 武德 ” 所体现的和平、安宁和寻求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愿, “ 和而不同 ” 、 “ 天人合一 ” 理念的真谛,经历百年沧桑的东方文化的神韵。 三、结语 “ 武德 ” 建设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就会影响 “ 武德 ” 建设的实践,任何理论研究都要基于概念的界定。 “ 武德 ” 建设要遵循武术道德发展客观规律,要发挥武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的选择性,将“ 武德 ” 发展融合在武术人的自我发展与专业成长之中。“ 武德 ” 建设要在武术人的职业生活世界中展开, “ 武德 ”建设是对武术人职业生命历程的理 解和诠释,是对武术人职业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任何道德最终都要从自身表达出来才是真正的道德,对武术人个体来说,武术人道德是促进武术和武术人成长的,而 “ 武德 ” 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武术和武术人道德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文泉 .武术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金优敏,谭炳春 .武德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实施的研究 J.中华武术(研究), 2011,( 03) . 3 张瑞林 .武术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 刘维芳 .武术教学 中的德育研究 J.搏击 武术科学, 2007,( 11) . 5 巩若刚 .浅谈武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J.教育前沿, 2006( 4) . 6 陈益群 .高校学生习武过程中的武德教育 J.搏击 武术科学, 2006,( 08) . 7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 .中国武术史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8 王联斌 .中华传统武德发展史略 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1. 9 张煜 .武德的发展与演变 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8. 阅读相关文档 :论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 分析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关于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探析 刍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浅议传统财务困境预警指标体系 新时期完善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有效措施 论股东派生诉讼是否适用于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