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毕高速公路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施工配合比优化设计研究[权威资料]_第1页
遵毕高速公路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施工配合比优化设计研究[权威资料]_第2页
遵毕高速公路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施工配合比优化设计研究[权威资料]_第3页
遵毕高速公路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施工配合比优化设计研究[权威资料]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遵毕高速公路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施工配合比优化设计研究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针对遵毕高速沿线粉煤灰和集料的性质,设计了适合其结构类型的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级配 (遵毕推荐级配 ),对规范推荐的水泥稳定碎石级配和遵毕推荐级配作比较研究,确定了该公路的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施工配合比设计,对以后该类公路的设计和施工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粉煤灰; 碎石级配;配合比设计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fly ash and aggregate along Zun Bi Highway, recommend gradation of Zun Bi is designed to suit for the structure type. Then compare the cement and fly ash stabilized macadam grading of standard and Zun Bi, and confirm the road cement and fly ash stabilized macadam base construction design of mix proportion, and there are directive functions to this kind of highwa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Flash ash; gravel gradation; mix proportion desigh F540.35A 0、引 言 随着贵州省火电工业的快速发展,粉煤灰的排放量与利用量之差距的日益扩大,粉煤灰这个 “ 包袱 ” 已成为制约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贵州省落实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如何研究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大宗利用、消耗粉煤灰是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依托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 “ 贵州高速公路粉煤灰筑路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 ,对遵毕高速沿线粉煤灰的材料性质和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技术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遵毕高速公路路面工程第二十七标段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施工配合比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 。 1、 遵毕高速公路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设计结构类型 为满足使用要求,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混合料必须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刚度和强度,还应具有适宜的施工和易性,为达到这一目的,应在经济适用的原则下进行混合料最佳配合比设计。 水泥粉煤灰碎石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与它的结构特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混合料的结构是指混合料各组成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相对位置分布及相互联系的状况。因此,混合料的结构特性与其材料力学性能、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密切相关,混合料受力变形特性是各结构特性 组成因素的综合反映,即混合料力学特性与结构特性成对应关系。当组成水泥粉煤灰碎石混合料结构特点的各因素发生变化时,混合料的力学特性也会发生变化。混合料的结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合料的内摩阻力和粘结力 1。在混合料中,各结构组分的变化,会对整个混合料受力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使混合料具有不同的变形特性。为满足工程需要,本设计推荐使用悬浮骨架 -密实结构,具有强度高、抗裂性能好、水稳性和抗刷性好的优点。 为了获得更好的悬浮 -骨架密实结构,本设计研究同时采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推荐的水泥稳定碎石级配 ()2 和根据遵毕高速公路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混合料结构类型而设计的遵毕推荐级配 () 作比较研究。详见表 1 表 1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的集料颗粒组成范围 2、 遵毕高速公路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现以遵毕高速公路第二十七合同段室内配合比及试验段的施工情况为例对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 2.1 混合料的组成设计 1)设计要求 遵毕高速公路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的 7d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 3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的 规定。详见表 2。 表 2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 7d无侧限抗压强度 2)结合料与集料最佳比例的确定 结合料(水泥、粉煤灰)以及集料中 4.75mm 以下的颗粒组成可以称之为混合料中的粘结性基体。要想达到较高的压实密度,粗集料的间隙必须用足够的基体材料填充密实,这对于混合料的强度和耐久性非常重要。为了保证混合料为悬浮骨架 -密实结构,当集料在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级配范围内变化时,结合料与集料的比例 4可在 9.5%:90.5%14.0%:86.0%之间选取。为了提高抗冲刷能力和强度,结合料中水 泥剂量应宜 1.5%; 为了减轻干温缩性,水泥剂量不可过大,应宜 2.5% 。粉煤灰是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合料用水采用外加,变化水泥与粉煤灰的比例,分别进行试验,详见表 3。 表 3 水泥粉煤灰与碎石比例 在集料级配一定的情况下,当结合料剂量过大,就会使集料悬浮在其中形成悬浮 -密实结构 5时,混合料最大干密度会减少;当结合料剂量过小不足以填充集料间隙而形成骨架 -空隙结构时,混合料最大干密度也会减少;只有当结合料剂量为恰好填满集料间隙而形成悬浮骨架 -密实结构时,混合料最大干密 度才会达到峰值。 3)混合料矿料配合比设计 如前所述,本研究在表 1 中规范推荐碎石级配范围( I)内也设计一种水泥粉煤灰碎石基层混合料,记为混合料1。同时在表 1 中遵毕推荐碎石级配范围( )内,设计一种悬浮骨架 -密实结构的水泥粉煤灰碎石基层混合料,记为混合料 2。然后按照表 3 中水泥粉煤灰与碎石比例进行对比试验研究。 按照表 1 级配范围,进行合成级配计算,在规范推荐级配( I)下的碎石级配为:碎石 10 31.5mm:碎石 510mm:石屑 0 5mm=37%: 19%: 44%,其合成级配曲线图 见图1。 图 1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集料合成级配曲线(混合料1) 按照表 1 级配范围,进行合成级配计算,在遵毕推荐级配( )下的碎石级配为:碎石 10 31.5mm:碎石 510mm:石屑 0 5mm=40%: 34%: 26%,其合成级配曲线图见图2。 图 2 粉煤灰稳定碎石集料合成级配曲线(混合料 2) 参照 SMA混合料中骨架嵌挤结构是否形成的判别标准,即 ,对两种级配的骨架结构进行检验。参照相关规程测定得到两种级配中粗集料的间隙率为 41.3%,由试验测定和计算得到混合料 1 中粗集料 间隙率为 42.6%,混合料 2 中粗集料间隙率为 34.3%。由此可知,混合料 2 满足 的要求,即混合料 2 形成了悬浮骨架 -密实结构。 4)击实试验及结果 选择表 3 所列的配合比,碎石级配采用规范推荐级配 () ,做击实试验结果见表 4,其中选取代表性的一个配合比,给出击实曲线图见图 3。 表 4 混合料击实试验结果(混合料 1) 图 3 击实试验曲线图(混合料 1) 由表 4 可知,水泥剂量为 1.5%时,最大干密度为2.288g/cm3,最佳含水量为 6.0%;水泥剂量为 2.0%时,最大干密度为 2.285 g/cm3,最佳含水量为 6.1%;水泥剂量 2.5%时,最大干密度为 2.287 g/cm3,最佳含水量为 6.2%。 选择表 4 所列的配合比,碎石级配采用遵毕推荐级配 () ,做击实试验结果见表 5,其中选取代表性的一个配合比,给出击实曲线图见图 4。 表 5 混合料击实试验结果(混合料 2) 图 4 击实试验曲线图(混合料 2) 由表 5 可知,水泥剂量为 1.5%时,最大干密度为2.294g/cm3,最佳含水量为 5.7%;水泥剂量为 2.0%时,最大干密度为 2.289 g/cm3,最佳含水量为 5.9%;水泥剂量 2.5%时,最大干密度为 2.292 g/cm3,最佳含水量为 6.0%。 对比表 4 和表 5 数据可得,当水泥剂量为 1.5%、2.0%、 2.5%时,混合料 2 的最大干密度均大于混合料 1 的最大干密度,说明混合料 2 形成的悬浮骨架 -密实结构强于混合料 1 的骨架结构。 2.2 施工配合比确定 经过试验调整后确定该标段试验配合比为:水泥:粉煤灰:碎石 =2.0%:9.0%:89.0%,碎石级配采用遵毕推荐级配(): 碎石 10 31.5mm:碎石 5 10mm: 石屑 0 5mm=40%:34%: 26%,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为 2.287g/cm3,最佳含水量为 6.0%。 考虑到室内试验和现场条件的差别,工地实际采用的结合料剂量应较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多 0.5% 1.0%。拌和机械的拌和效果好,可只增加 0.5%;如拌和机械的拌和效果较差,则需要增加 1.0%。 3 、结 语 通过铺筑后的基层水泥粉煤灰碎石混合料的各项现场试验表明,按照遵毕推荐级配 () 设计的悬浮骨架 -密实结构混合料,可以显著改善混合料的各项路用性能,特别是强度和抗裂性能。同时在此 配合比设计中,采用按照混合料结构类型而设计碎石级配方法,能使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耐久性和适宜的施工和易性,其经济适用性强,对以后进行这类路面基层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万金 .粉煤灰在公路路基填筑中的应用 J.山西建筑 ,2003,(11) 2 JTJ0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S 3 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S 4 交通部第二公路勘测设计院主编 .公路设计 手册(路基 )第 2 版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6.40 42 5 于洪泽 ,田新宇 .粉煤灰在公路建设中的利用 .粉煤灰综合利用 ,1999,(04). 阅读相关文档 :关于新能源方面的论述 浅析土工试验的质量管理 承包商的索赔管理初步研究 浅析高速公路扩建路基沉降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矿用隔爆电器故障查询与排除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浅析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管理 浅谈检测技术在建筑方面的应用 浅析室内环境化学污染检测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浅谈氟碳漆在建筑外墙面的施工应用 浅析不停输封堵技术在城市燃气管网中的应用 外墙外保温砂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