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骈文批评史稿.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要 本文将六朝至清代的骈文批评 分作三个时期加以探讨 笔者力图寻绎中国古代 骈文批评在各个历史阶段发展演变的脉络 并随时以此印证骈文创作的实际发展状况 上编 六朝隋唐 作为一般文章学的骈文批评 以此期文论中有关对偶 声律 辞藻 用典的内容为研究对象 旨在勾勒骈文文章学在此期萌芽 建立与转型的过程 中编 宋 元 明 作为专门文体学的骈文批评 论述的主要内容是 北宋四六 文体观念的确立 宋元四六文话中的骈文批评 明代复古运动中的骈文批评及万历以 后骈文批评的复兴等 下编为 清代 骈散相对观念下的骈文批评 此期的文论围绕着骈散相争的主题 对骈文的历史地位与艺术特征有比较充分的探讨 也出现了有影响的骈文选本 以及 有关骈文批评的较为系统的学说 沐编对以上内容一一作出了评述 上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c r i t i c i s mo fp i a n w e nf r o ml i u c h a ot oq i n gd y n a s t yw h i c hi s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e r i o d sb ym e ih o p et os e e kt h ev e n a t i o no ft h e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c r i t i c i s m o f p i a n w e ni nh i s t o r y a n d v e r i f y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c r e a t i o no f p i a n w e n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 f r o ml i u c h a ot ot a n g t h ec r i t i c i s mo fp i a n w e na st h ec o m m o n l y a r t i c l es t u d y 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i st h ed i s c u s s i o nb yc r i t i c si nt h i sp e r i o da b o u tc o u p l e t t o n a lr u l e r h e t o r i ca n da l l u s i o n m yp u r p o s ei st oo u t l i n et h es p r o u t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a n d c h a n g eo f t h e p i a n w e na r t i c l es t u d y t h em i d d l e p a r ti s s o n g y u a n m i n g t h ec r i t i c i s mo f p i a n w e n a ss p e c i a ls t y l i s t i c s 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so ft h i sp a r ti s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h ei d e ao f s i l i u t h ec r i t i c i s mi n t h e s i l i uw e n h u a o ft h es o n ga n dy u a nd y n a s t y t h ep i a n w e nc r i t i c i s mi nt h er e t u r n t ot h ea c i e n t sm o v e m e n to f 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t h er e v i v a lo f t h ep i a n w e nc r i t i c i s ma f t e r w a n l i t h el a t t e rp a r ti s q i n g t h ep i a n w e nc r i t i c i s mu n d e rt h ec o n c e p to fo p p o s i t i o n b e t w e e np l a na n ds a n i nt h i sp e r i o d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f o c u s e dt h ej u s t i f i c a t i o nf o rp i a no r s a n w h i c ha b u n d a n t l yp r o b e di n t ot h eh i s t o r i c a lp o s i t i o na n d 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o fp i a n w e n t h e r ea p p e a r e ds o m ef a m o u sa n t h o l o g i e so fp i a n w e n a n df o r m e dt h es y s t e m i ct h e o r i e s a b o u tp i a n w e nc r i t i c i s m a l la b o v ec o n t e n t sa r er e v i e w e di nt h i sp a r t 导言 以偶俪为特点 讲究用典 藻饰甚至声律的骈文在南朝已进入了成熟阶段 但在 当时 骈偶是文章的主要形态 人们并未将它视为特别的体制因素 而是看作一般的文 学表现形式 所以没有理由为它单独命名 中唐古文运动产生后 骈文从普遍的文章 形态逐渐收缩为专门的文章体制 名称的问题就自然出现了 由于骈文本身有四 六 言相间的格式特点 中唐柳宗元便曾用 骈四俪六 之语对它加以描绘 而晚唐李商 隐更是将自己的骈文集直接称作 樊南四六 从此骈俪之文有了统一的名字一一 四 六 北宋以后 古文进一步成为文章的主流 骈文在其排挤下彻底退守为纯应用性的 体制 这种局势一直维持到明代末年 清初随着陈维崧 吴绮 章藻功等作家的出现 骈文开始走上了一条全面复兴的道路 不仅在之后的乾 嘉 道及光绪时期形成了两 次创作高潮 涌现出许多骈文名家 而且又具有更宽广的发展领域 最终能够与古文 平分秋色 在此期间 虽然许多人还沿用 四六 的旧名 但因这个名词在宋 元 明三代多指应用性骈文 而清代骈文的外延已明显得到了推展 为了突出这一变化 从乾隆时代起 骈体 或 骈文 之名在各类骈文集的题名中得到了显著的运用 袁 枚还在 胡稚威骈体文序 中正式提出应以 骈文 骈体 取代 四六 之称 他 的倡议在清代尚未被普遍接受 直至民国时文学研究学科化后 学者们考虑到 骈文 一名因能突出骈偶之文的关键特征 并可与 散文 相对 才真正以它代替了 四六 后者则成为其属下宋元型骈文的专称 那时出现的一批骈文史 如谢无量 骈文指南 刘麟生 中国骈文史 瞿兑之 中国骈文概论 等 即无不以此命名 虽然 骈文 之名是后起的 但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已习惯用它来涵盖六朝以来的 骈偶之文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一一 中国古代骈文批评 也是以此为前提而得出的 当然在使用骈文概念时还有一点需要说明 那就是要严格将它与辞赋划清界限 由于 辞赋与骈文都有藻饰的倾向 南朝以后辞赋又有骈化倾向 所以有部分清人是将辞赋 看作骈文的一类 在编撰骈文集时亦将它收录在内 这便影响了现当代的某些研究者 如刘麟生 瞿兑之 姜书阁等人在各自的骈文史中都涉及了辞赋 但意识到辞赋与骈 文相异的人也不胜枚举 笔者亦认为辞赋是介于诗与文之间的特殊文类 它与骈文的 分界是很明显的 后者确切地说应指诗赋以外的单篇文章 这样本文所论对象就显得 更加清晰 即为六朝至清代伴随不断演变的骈文创作而产生的文学批评 不包括纯粹 针对辞赋的批评 鉴于中国古代骈文批评和创作的关系极为密切 笔者主要依据创作的阶段变化将 骈文批评分作三个时期 一 六朝隋唐 作为一般文章学的骈文批评 二 宋 元 柳宗元 乞巧文 全唐文 卷五八三 明 作为专门文体学的骈文批评 三 清代 骈散相对观念下的骈文批评 在六朝隋唐时期 骈文是一般的文章形态 专门的骈文批评意识并未出现 有关 的材料也都要从 般文章学中加以剥离才能呈现 尽管如此 这个阶段却是不可被忽 视的 首先因为骈文的起源 成熟与此期所产生的文学观念密切相关 一般认为 骈 文端倪于东汉 演进于魏晋 实际上东汉文的骈化是文章自然演进的结果 而建安以 后 文人能够自觉地使用骈偶手段 并逐步发展出用典 藻绘 声律等特殊的表达形 式 从而形成了特别的文章体制 在这背后 观念的作用是急待深究的 如果仅仅将 它归因于建安 文学自觉 以后 文人对实用性文章发生了审美追求 是模棱两可的 因为从先秦时起 文章家就讲究文辞之美 他们在审美方面并非懵然无知 实际上这 里还存在着文与言的关系问题 在秦汉时期 文辞与语言较为接近 文辞尚未脱离语 言形成独立的表达规则 而魏晋以后 作家开始单独称扬文采之美 并随之发展出各 种不同于口语的表达方式 以此拉开了文辞和语言的差距 这可以说是倾向书面化的 一种表现 郭绍虞先生在 语义学与文学 从文法 语法之争谈到文法 语法之分 骈文文法初探 等文中曾屡次提到语言型与文字型文学的区别 即已从文 言关系 的变化揭示出骈文与之前文章的不同 这一点是值得被继续引申发挥的 因为本期骈 文批评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印证书面化的创作倾向 从 文选序 中还可以看出萧统 对此是十分自觉的 这便能够解释为何梁以后骈文创作技巧能够越来越成熟 此外中 唐古文的产生也是书面化本身的一次调整 由于文 言脱离后 文辞若重视藻饰便会 日益脱离思维习惯而影响达意功能 所以从魏晋时候起就有人指出了达意和藻饰的矛 盾 更多的批评家还为此设想了各种解决方法 但因这是骈文的致命弱点 无法真正 得到解决 所以当唐代部分文章家想侧重于阐发义理时 不得不创造了一种新型文 体一一古文以取代它 而古文表达原则便是通过与骈文立异而形成的 它展现了书面 化的另一种形态 这可以从唐代古文家的文论中看出究竟 宋以后 古文成为文言文的主流 四六 创作只用于几种特殊的文体 故相关的 批评实是一种专门的文体学 在宋 元 明时期 应用性的 四六 与古文达成互补 的态势 这种暂时的稳定与 四六 接受了古文影响有关 其时用典 对偶等手段都 有了新的发展 宋元骈文批评便围绕这一特殊阶段的 四六 创作而展开 明代中后 期 四六 创作和批评虽已衰落 而六朝骈文却获得了新的重视 因为明代复古运动 中有少数文人将六朝文也作为学习对象 相关的批评便应运而生 从此六朝文长期被 古文家所歪曲的面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万历以后 四六 创作呈复兴之势 作 家显然希望吸收以前各代骈文所长以丰富 四六 文的表现形态 这便带动了骈文批 评的重兴 最突出的表现是批评家能够对骈文史作初步探讨 这些成果的存在使得清 代骈文批评的兴盛不会显得突兀了 见郭绍虞 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2 清代是骈文创作全面复兴的时代 经过作家和批评家的不断努力 骈文在文坛上 获得了与古文平分秋色的地位 此时的骈文 既不是一般的文章形态 也不再局限于 几种特殊的文体 故相关的批评所要处理的对象乃是文章的一半 及这一半与另一半 古文 的关系 可以概括为 骈散相对观念下的骈文批评 具体来说 由于骈文复 兴的最大障碍来自古文家对骈文的贬低 因此 清代中期的批评中替骈文正名的倾向 越来越明显 乾嘉时期折衷骈散的说法十分流行 其中以李兆洛的观点最为深刻 他 编撰的 骈体文钞 所收作品匕自先秦下迄隋代 并非都属于骈文的范围 他是想指 出六朝骈文本一脉相承于秦汉文章 古文家以唐宋文直承秦汉文 将六朝文章视为赘 瘤 便等于人为割裂了文学自然发展的历史 这便真正扭转了骈文被歪曲的历史地位 与李兆洛同时的阮元为了推崇骈文甚至又将古文排斥于文学范畴之外 虽然有矫枉过 正之嫌 却也有助于揭示骈文所独有的文学特性 另外 还有部分作者提倡在创作中 沟通骈散 这一创作意图本身虽无特别的理论意义 但持此主张的批评家因心中不存 骈散相争的芥蒂 而往往能对骈文批评有所推进 于是至清末朱一新 终于能在其 无 邪堂答问 中贡献出一套较完整的骈文批评理论 对近代孙德谦 六朝丽指 钱基博 骈文通义 都有直接的影响 总之 本文旨在寻绎中国古代骈文批评在各个历史阶段发展演变的脉络 并随时 以此印证骈文创作的实际发展状况 上编 六朝隋唐作为一般文章学的骈文批评 在今人看来 骈文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体制 但就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实 际情况而言 它不仅仅是一种体制形式 还是 种历史形态 也就是说 在一个相当 长的历史阶段里 它曾经是文章国的几乎称得上普遍的或者至少是主要的形态 一般认 为 骈文端倪于东汉 演进于魏晋 成熟于南朝 盛行于唐代 在其成熟兴盛之时 绝大部分文章具有骈体的形态 所以 在中唐古文运动开始以前 人们并未将骈偶视 为文章的体制因素 而是看作一般的文学表现形式 自然 这一时期的文章批评 虽 本伴随着骈文的发展而展开 却不是把骈文作为文章的特殊体制 即使其中只与骈文 有关的部分 也都是在探讨一般文章写作时展开的 需要先作人为的剥离 才能得以 呈现 故我称之为 作为一般文章学的骈文批评 不过 这种剥离并非只因寻找骈文 批评史料而为 而是有其更深层的意义 因为批评主要反映了同时代创作的需要 这 一时期的一些重要观点甚至主要的批评趋向 实际上都反映了骈文的特殊要求 从骈 文批评角度加以分析 可以使某些问题得到更合理的解答 自汉末建安时代起 文人逐渐有了自觉的艺术追求 文学自身的价值得到了认识 和重视 专门的文学批评随即产生 有单篇文章 也有专著 它们配合当时的文学创 作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论题 在隋统一之前的近四百年中 社会动荡不安 但文学创 作和批评始终在发展 总体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 作为一般文章学的骈文批 评即诞生 发展于此时 据饶宗颐先生考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文章学有关的著作达 十七部之多 其中时代最早的是 文检 隋书 经籍志 疑为后汉人所作 不过除 了挚虞的 文章流别志论 李充的 翰林论 刘宋颜延之的 庭诰 尚存吉光片羽 外 其它均已亡佚 固可见 这个时代留给后人的文献极其有限 就文论而言 或散或 亡 存世的只是少数 尽管如此 窥一斑有时也能见全豹 专著的断片及一些散见的 文论 亦能反映出当时文章批评的新观念和新特征 而且存世的 文心雕龙 又是一 部集大成的著作 从中也可了解六朝文章学的基本发展状况 这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 展开的可能 唐朝初建之后 出于总结前代文化遗产的现实需要 在文学领域 无论初盛唐的 文章的内涵是有变化的 最初包括六经 子 史之类的专著及诗赋 唐中叶以后始指诗赋以外的 单篇之作 所以本文所说的 一般文章学 是用其早期的含义 而当论述骈文性质时所及 是取 其后起之义 因骈文是指不包括诗赋在内的单篇文章 饶宗颐 六朝文论摭佚 见 文辙 第4 0 9 页一4 1 9 页 台湾学生书局 1 9 9 1 版 4 骈文家还是古文运动的先驱都能从政教作用出发反思前代创作经验 随着古文的形成 骈文从普遍的文章形态逐渐转变为一种特殊的文章体制 在这一过程中 古文家及其 先驱又对作为一般文章形态的骈偶体制加以批判 这两种批评与文章领域的深刻变革 实相呼应 也促进了骈文批评从一般文章学向专门文体学的转型 所以 对汉末迄于唐代的骈文批评 笔者拟分四部分予以论述 刘勰以前与 骈文有关的文章批评 二 骈文文章学的建立一一以 文心雕龙 为标志 三 刘勰 以后的理论演进 四 转型期的唐代骈文批评 这样的安排除依据基本的时间先后外 便是由现有材料而定 单独为 文心雕龙 立章 是因为它集中讨论了与骈文创作有 关的诸多问题 建立了骈文批评的基本格局 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 而在此之 外的其它零散批评材料就需互相联系 才有实际价值 所以本篇其余三章是以时间作 划分 进行整体的历史研究 第一章刘勰以前与骈文有关的文章批评 文章的骈化最初是一个自然的演进过程 早在先秦 六经 诸子文中就已出现了 大量的骈句 西汉之时 盛行于世的大赋重藻饰 多排偶句 辞赋家散文的偶化倾向 便很明显 东汉时代 一般而言 各体文章中四言旬的比重突出 其句式因之趋于整 齐 全文虽仍奇偶相生 但已初露骈体的端倪 在这期间 骈偶从单纯的修辞手法发 展为关系文章结构的重要表现形式 逐步实现了古代汉语单音词属性为之提供的可能 建安以降 文学的独立地位得到确立 文人对诗赋以外的实用性文章有了自觉的审美 追求 讲求文辞之美几乎成为写作各类文章的共同要求 骈偶与典故 藻绘 声韵一 样 都是当时文人藉以达到这种效果的重要艺术形式 于是 以声色相矜 以藻绘相 饰 成为以后数代文章的总体特征 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特有景观 骈偶本为 这类文章所采用的表现形式之 但因它有决定文章结构的作用 后人便将诗赋以外 的此类单篇文章径称为 骈文 若论骈文形成的原因 骈偶自身的发展潜力及与其它 三种艺术形式的相成性 毕竟只是表面的因素 而文学观念的更新才是最本质的决定 力量 本章便要从梁以前的文论中 发掘与骈文成熟过程密切相关的文学观念 予以 论述 汉魏之际 两汉时期 作为文体 发展的结果 在诗赋与子史专著以外 出现了大量单篇之作 刘师培 玲文杂记 之九 人民牟学串版社 1 9 5 9 舨 文体l e l 之 体 可指作品的体貌风格 但本文所使用的 文体 一词 仅指作品的体裁 样式 5 预示了新的创作趋向 这些文体都因实用目的而产生 具有不同的规格要求 在功能 性要求与行文自身规律的不断折衷 调和下 它们形成了各自的体制特征a 关注文体 的风格要求 就表明人们于文章的实用意义之外 还重视文辞表达的审美效果 这就 使诗赋以外的篇什之作也得以进入文学批评的视野 最终建立广泛适用的文章学 突 破单以诗赋为评说焦点的局面 东汉建安时期 曹丕 1 8 7 2 2 6 作 典论 论文 文中有一段即从文体角度立 论 他提出 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 对八种文体提出了 宜雅 宜理 尚实 欲丽 等不同要求 虽然所涉文体并 不全面 但既能对此作综合论述 便已具开创意义 更关键的是 曹丕首次将奏议 书论 铭诔等实用性文体与诗赋相提并论 指出它们体裁虽不一 但作为文章 在根 本上却是相通的 因为各类文体都如枝条那样上属于文章这一主干 在此他既肯定文 体问的差异 也强调文章内在的统一性 虽然曹丕没有进 步说明何为 本同 但只 要归纳他对文体的具体要求 就可以见出 它们归根结底都在讲求适当的表达风格 这便是曹丕于政教实用意义之外 对文章性质的新认识 虽然曹丕指出不同的文体应有不同的风格要求 但从 叙繁钦 一文可以看出 他对华丽的文辞有明显的偏好 时薛访车子能喉转 与笳同音 钦笺还与余 而盛叹之 虽过其实 而其文 甚丽 国 他足以明白对方的书信写得言过其实 但仍称赞其文辞的华丽 这种不够核实的华丽 文辞也被肯定 表明曹丕对于文章的审美特性具有初步体会 此外 他还探讨 文非一体 鲜能备善 的原因 认为 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 曲度虽均 节奏同 栓 至于引气不齐 巧拙有素 虽在父兄 不能以移子弟 这是以演奏音乐作比 指出作者的才性是实现文体体制要求的根本保障 才性不同 擅长的文体当然也不同 在此曹丕已从作家的自然禀赋来认识文章写作的优劣 尽管 他一味强调天赋 将写作说得过于神秘 但他至少己从文体论带出了创作论 正因为 是从文体的角度来谈创作 而各种文体又不能过于偏离其实用性 故审美方面的因素 只能体现在表达风格和文句修辞上 一般创作论所包含的那些纯主观的内容都无法被 谈及 但无论如何 关注表达风格和文句修辞 也是向着文章的审美特性迈出了一大 步 因为它意味着追求一种包含审美效果在内的表达效果 曹丕以前 对部分文体从 曹丕 典论 论文 提及的八类文章除 书 是指子书外 其它七类都是单篇体制 全上古三 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三国文 卷四 中华书局 1 9 5 8 年版 全上占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三国文 卷七 6 表达效果上加以讨论 在两汉已有先例 但那只是些零星的意见 远远没有达到探讨 文章其性的程度 而东汉蔡邕的 独断 虽对部分公文有集中的说明固 却又仅涉及 其命名原因和写作格式 根本没有提及风格和修辞要求 由于曹丕的文体论强调了文 章遣辞谋篇本身的价值 所以它尽管简短 却标志着专门文章学的雏形已经出现 文章学的产生看似突然 实际上有其必然性 汉魏之际 战乱频仍 社会动荡不 安 各种秩序的解体及其所引起的观念改变 无不向人昭示着 文化的发展过程要在 此告一段落 当时的学者们不难有此意识 我们不妨称之为一种 段落感 段落感 使他们有意识地总结 反思前代的文化 故就学术史而言 此时反呈现出一个学术高 峰 如以郑玄为代表的儒家经学便能集两汉经学之大成 旧学术之集大成 亦往往是 新学术的开端 大抵两汉时期的学术观念 是以 礼 为核心 各种学术皆用来阐明 或释证 礼 之某一环节 而郑玄之解诸经 便是以 礼 统辖一切学术的集中体现 与此相反 魏晋之际的新风气 就表现为多种学术脱离 札 而自立 玄学之起 以 其旨趣高于 礼 为标榜 而中国历史上所谓 文学自觉 即文学能于 礼 之教化 观念外自鸣其审美价值 也便始于此时 不言而喻 文学自觉 为文章学的产生提供 了可能 另外 建安之前 各类文章的写作经验已得到长时期积累 曹丕的文体论由 此获得可靠的基础 曹丕对文章审美特性的初步体会 在建安 曹魏时代也并不孤立 当时人对诗赋 以外的文章常以文采富丽作为赞美之由 窃见所作 典论 及诸赋颂 选句烂然 沈思泉涌 华藻云浮 听之忘味 奉 读无倦 一一卞兰 赞述太子赋并上赋表 得所来讯 文采委曲 晔若春荣 浏若清风 申咏反覆 旷若复面 一一曾植 与吴季重书 o 信到 奉所惠贶 发函申纸 是何文采之巨丽 而慰喻之绸缪乎 一一吴质 答东阿王书 o 从以上诸例可以看出 除了赋颂以外 论文 书信也被冠以文辞华美的赞扬 这表明 时人开始专意强调文辞之美 如此热情地称扬文采之美 也意味着其时作家对文采本身的价值有了体认 不再 强调 文 必须为饰言而存在 这便涉及到文与言的关系问题 汉代以前 因了书写 工具的落后 学术文化曾以口耳相传为主 文辞的著录也多为便于记诵而设 所以文 辞难以脱离语言丽形成独立的表达手段 东汉以来 随着造纸术的发达 上层文人已 参王运熙 杨明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一魏晋南北朝卷 第3 8 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6 年版 蔡邕 独断 卷上 丛书集成初编 本 姆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三国文 卷三十 中华书局 1 9 5 8 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三国文 卷十六 o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三国文 卷三十 o 参王仲辇 魏晋南北朝史 上册第4 8 5 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7 9 版 日渐具备了为书写而书写的条件 所以魏晋以后 当作家有意追求文章的审美效果时 便能够开发文辞的独立价值 逐步发展出各种不同于口语的表达方式 以此拉开文辞 与语言的差距 这可以说是倾向书面化的一种表现 而骈文 实际上是书面化的极致 形态 其对偶 声律 用典 藻饰等特征都使它远离自然语言 所以 有人说六朝骈 文是一种类似于造型艺术的文学作品 这种造型艺术所用的材料显然是文辞 而不是 语词 实用性文章而重视藻饰的原因 可从上文的探讨中见出一斑 然而确切地说 文 章学的出现及文章的书面化倾向只为藻饰文辞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而藻饰的具体手 段仍来自文章已有的传统 众所周知 辞藻华丽本是汉赋的显著特征 西汉扬雄对此 早有揭示 他说 诗人之赋丽以则 辞人之赋丽以淫 东汉人论及辞赋时也多突出 此点 如 余少见扬子云之丽文高论 不自量年少新进 而猥欲逮及 尝激一事而作小赋 用精思太剧 而立感动发病 弥日瘳 然其史弘博丽雅 为辞赋宗 很明显 上引两说对辞赋之丽都予以肯定 的审美意识也已在辞赋创作中得到了表现 它文体的创作和批评 如安帝时陈忠云 一一桓谭 新论 祛敝第八 一一班固 可见即使在文章依附于政教的时代 人们 东汉以后 辞赋的这种特征逐渐影响及其 古者帝王有所号令 言必弘雅 辞必温丽 一一 后汉书 周荣传 陈忠评说的虽是古代帝王的诏令 但他以辞丽为褒奖 当是受到了辞赋批评观念的影 响 由于它类文章接受辞赋影响本早有其势 至汉末 当人们的文章观发生了变化 这种影响便在创作和批评中得以全面而迅速地展开 因此正是辞赋直接启发了人们对 文辞之美的重视 文辞华美一旦成为文章普遍追求的目标 它就会得到新的发展和更显著的推崇 显示在创作中 建安 曹魏时期各种语言表现手段 如骈偶 典故 辞藻等受到特别 运用 并且不断有所演进 同时与之有关的批评用语也开始有所变化 就以前面所引 的材料为例 建安之前 人们喜欢用 丽雅 温丽 等词 以符合儒家传统的批评 字眼与 丽 字相折衷 而建安之后 人们已不满足于光用 个 丽 字来作评价 又在前面加上 巨 甚 等词以强调其程度之不一般 用词的前后差异足以证明批 评观念的演变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端 以后的发展将在下面的章节予以探讨 一种创作趋向如果被推广 必然会产生新的弊病 对它的批评便会随之而起 曹 魏正始时期 桓范 一 2 4 9 作 世要论 铭诔 反对铭诔写作存在的不良风气 有云 竺汪荣宝 法言义疏三 吾子 中华书局t 1 9 8 7 年舨 o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后汉文 卷二十五 8 势重者称美 财富者文丽 后人相踵 称以为义 外若赞善 内为己发 他又在同书 序作 中对 书论 写作提出要求云 故作者不尚其辞丽 而责其存道也 不好其巧慧 而恶其伤义也 桓范在 铭诔 和 序作 中特意强调文体的实用功能 反对不核实的修辞 铭诔 书论本以核实 明理为佳 与华辞实有违碍 进入曹魏时代后竟也以文丽为尚 由此 可见新的创作风气在赋予它们新品格的同时 也损害了它们原有的功用 所以过份追 求丽辞 有时会妨碍文章完成其实用目的 这是六朝文论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因为文章 的实用目的需借助文辞的达意功能来完成 而追求丽辞强调的是文辞的修饰功能 这 两重功能用得恰当可以相辅相成 用得不妥 漂亮的文辞也会成为空洞 以假乱真的 渊薮 影响文意的表达 但在当时 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棘手 追求文辞之美作为一种 新的创作趋势还大有发展前途 批评家更愿从正面加以推进 象桓范这样指出问题的 并不多 然而这种意见决不可被轻视 因为它抓住了藻丽之文发展的潜在危机 对文 章家不啻是一种警醒 在整个六朝文章批评中 更多的批评家则试图在肯定文辞之美 的基础上解决丽辞与达意的矛盾 这当然是后话 总之 汉魏之际是文章学起步的时代 人们将写作辞赋的要求扩展至各类实用性 文章 崇尚文辞之美成为新的创作趋向 这都为骈文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以后数代的 文章批评也是以此为基点得以发展的 崇尚辞丽的批评倾向及文章学的一些基本论题 如创作论 文体论在这个时代已经出现 而同时也有批评家强调了与丽辞相关的文病 两方面的观点在以后的时代都会被加以补充和完善 这些都是骈文批评不可忽视的问 题 二两晋 两晋之时 随着文章骈化倾向的加剧 文章批评中与骈文有关的内容也日渐丰富 辞藻在创作中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强调 并引出了对于声音之美的初步关注 这表现在 西晋陆机的 文赋 里 而陆云 与兄平原书 和葛洪 抱朴子 则对追求丽辞可能 产生的文病提出了改进意见 文体论仍是文章批评的一大内容 出现了两种发展趋势 一是侧重于各文体的写作风格 一是偏于说明各文体的实用功能 前者见于 文赋 的有关片断和傅玄的 连珠序 后者见于西晋挚虞的 文章流别论 和东晋李充的 翰 林论 可以看出 这两种趋势分别是对曹丕和桓范有关论述的发展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序作 所谓的 书论 是指子书和议论文 本文所用的 丽辞 是指华美的文辞 其中的 丽 字不取骈俪之意 与 文心雕龙 的用法有 别 9 陆机 2 6 1 一 3 0 3 是西晋文坛的翘楚 他将对偶 典故的运用技巧又大大推进了 一步 其文章新绮繁缛 有部分代表作已可视为比较典型的骈文 文赋 是陆机四十 或四十一岁所作 其时陆机对创作甘苦已深有体会 便尝试总结这种经验 对他而言 这是一个全新的题目 在其中他既想阐明自己的系列观点 又不愿掩盖临文之际复杂 多变的情状 可以想见 陆机之所以采用赋的形式 便在于题意的这种丰富性 因为 赋的结构是铺排式的 正如文中所云 赋体物以浏亮 它最适于从各方面对事物加以 描摹 并给人留下清楚明朗的观感 陆机运用这一体裁对创作过程 文章的体貌变化 文章利病 为文的种种莫测不易之处逐一展开描述 这种全面而生动的写法 便于将 他所体认的创作情状和文章自身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中尽管没有提及骈偶 用典 这类具体的表现手段 却时时流露出作者崇尚丽辞的批评倾向 从对构思成文的描述 到分析文章利病 描述写作感受 无不可以见出这一特点 这虽是他个人的意见 但 因其本人为西晋文坛代表作家 完全可以将批评中反映出的审美追求视为对最新文章 观念的表述 这种观念是文章进一步骈化的决定因素 一般来说 思维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文章的构思也不例外 对于作家来说 这 种用来构思的语言 可能离日常语言稍远 而较多地包括前人已经创造的文辞成分 但如纯用文辞进行构思 似乎难以想象 而 文赋 对构思过程的描述 却明显突出 文辞 一 倾群言之沥液 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 濯下泉而潜侵 于是沉辞怫 悦 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 浮藻联蹁 若翰鸟缨缴而坠层云之峻 收百世之 阚文 采千载之遗韵 谢朝华于已披 启夕秀于未振 虽然构思之中借助前代文辞是可以理解的 但此处几乎将构思过程完全描述为裁思文 辞的过程 即作家应以前代文章 包括六经中的文辞为驱遣对象 在落笔之前于头脑 中形成美丽新颖的文辞素材 以前代文辞为运总的凭藉 作家就必须博览群书 学有 根底 骈文中典故的大量使用与此有密切关系 这里还用了两个生动的景象 即吞钩 游鱼被拉出深渊 中箭飞鸟坠落云层 来比喻构思中揣想文辞的困难或顺利 在构思 中突出这一点最能体现陆机侧重辞藻的创作倾向 因为用日常语言把握表述对象 然 后用词采加以润色 与直接用文辞把握对象 并不是细微的区别 通观全文j 还有多 处地方可与此相印证 作者在开始论创作动机时云 游文章之林府 嘉丽藻之彬彬 即明言前人丽辞能触发其文思 当论为文之乐时 他将写作比为 播芳蕤之馥馥 发青条之森森 粲风飞而焱竖 郁云起乎翰林 强调文章即如浓郁的花香 繁盛的枝叶 飞动的风 上升的云那样美丽光彩 而叹为 参周勋初 文赋 写作年代新探 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9 9 版 1 0 文不易时 他又说 彼琼敷与玉藻 若中原之有菽 同橐篱之罔穷 与天地乎并育 虽纷蔼于此 世 嗟不盈于予掬 陆机认为创作的遗憾就是面对世间无穷无尽的丽辞 自己只能把握其中极微小的一部 分 他将丽辞视为与天地并存的美物 对它生发出自内心的赞美与企羡 由此可知 追求丽辞在当时已成为天经地义的创作目标 而与之相配的创作手段还未发展成熟 即使最优秀的作家 在对写作技巧不断创新求索的同时 仍不免感到目标的遥远 不 过正是这种遥不可及 又使他们的创造力大有用武之地 并真正感到写文章的快乐 所以陆机对创作的快乐和困难所作的动人描述 实际抒发了骈文成形期作家独特的感 受 同样追求辞采 陆机比建安作家 不仅有更深入的创作体会 而且有更强烈的审 美追求 他在谈论文病时 提到了应 和 悲 雅 艳五种文辞风格 并认为艳是高 于雅的 或清虚以婉约 每除烦而去滥 阙大羹之遗味 同朱弦之清泛 虽一唱而三叹 固虽雅而不艳 这与传统观念有很大程度的区别 雅 本是指 诗经 中的诗歌类别 被儒家引申为 正统 标准之意 用来称赞文辞 有美好之意 虽然含义较为宽泛 但归总而言是指 适度的美 带有儒家所崇尚的中正意味 长期以来 雅 是从不带有任何贬义的 即 使建安 曹魏时期 追求丽辞之风初盛 也没有人对这一审美标准提出过批评 而陆 机首次对 雅而不艳 表示不满 在他看来 这就如大羹 古乐般沉闷无味 是缺乏 美感的 就此 他动摇了 雅 的崇高地位 而表彰了新的审美理想 艳 陆机虽没有直接说明何为 艳 而其实际要求已在论文章理想标准时加以表述了 即 其遣言也赍妍 暨音声之叠代 若五色之相宣 可知 他不仅追求辞藻的美丽 而且还提出声音应有和谐的变化 尽管这只是要求自 然之音韵协调 与自觉的声律规则尚有区别 但他正式提出了声音的审美价值 对声 律论的出现是有先导作用的 总之 崇 艳 贬 雅 反映了当时最新的审美追求 促进了文辞表现技巧的深入发展 陆机的弟弟陆云 2 6 1 一 3 0 3 却较早地表现了对过分追求藻饰的批评态度 他 有 与兄平原 陆机 书 三十余篇 大多是讨论文章的 最具特点的是 他批评陆 机的文章不够 清省 兄文章之高远绝异 不可复称言 然犹皆欲微多 但清新相接 不以此为病耳 若复令小省 恐其妙欲不见可复称极 不审兄由以为尔不 云今意视文 乃好清 省 欲无以尚 意之至此 乃出自然 其十一 陆云对哥哥的文章造诣固然很佩服 但以为其言辞过于繁富 若能稍作精简 则更为 自然 这里的 清省 与 文赋 所批评的 雅而不艳 倒有相似的一面 即都不以 踵事增华为尚 显然 陆云对富艳的创作风格持保留态度 与其兄观点有别 他想到 用 清省 来防治新的文病 这一意图是值得肯定的 且能使他在创作中形成 布采 鲜净 的独特风格 东晋葛洪 2 8 3 一 3 6 3 或3 4 3 的 抱朴子 一书 其中有些篇章涉及文章批评 如 钧世 篇中肯定文章今胜于古 以打破贵古贱今的论调 且夫 尚书 者 政事之集也 然未若近代之优文昭策军书奏议之清富瞻丽也 他指出文章的进步之处 就在于文辞的日渐华赡 不过 尽管他完全认同新的创作追 求 但对当世流行的文病也非熟视无睹 辞义 篇云 属笔之家亦各有病 其深者患乎譬烦言冗 申诫广喻 欲弃而惜 不觉成烦 也 其浅者则惠乎妍而无据 证援不给 皮肤鲜泽而骨骰迥弱也 这虽是就子书写作而言 但所指的两种病患 都针对着当时一般的文风 深者 是指 论证过于烦琐 浅者 为徒具妍辞而无充实内容 都是因追求富丽文风 顾此失彼造 成的 可见任何能促成文章妍美的表现手段 若过度使用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因为 美丽的文辞不能取代文章的其它要素 所以葛洪要求 著述时应考虑到内容 辞藻 事类等各方面的相互协调 文章才能美而有益 对写作的这一周全意见 是批评家对 新的创作倾向深思熟虑的产物 也表明文章批评的逐渐成熟 与 文赋 对丽辞的强 调可以互为补充 文体论也是 文赋 不能不涉及的一项内容 虽然只有一段很简单的文字 对诗 赋 碑 诔 铭 箴 颂 论 奏 说十类文章各以数语概括其风格 但就所涉文体 的广泛 区分的细致 及对风格的把握 都比 典论 论文 更胜一筹 与陆机总论十类文体不同的是 傅玄 2 1 7 一 2 7 8 的 七谟序 和 连珠序 对两种文体作了个别的研究 七 连珠都属于 文心雕龙 的杂文类 傅玄不仅叙述 了它们的起源 而且列举了历史上的代表作家 分析比较了各家作品的风格特点 这 样的描述除了有简单的文学史意味外 还区分了文体风格和作品风格 比如傅玄说连 珠总的风格要求是 辞丽而言约 欲使历历如贯珠 易睹而可阅 而具体地看 只有班固的作品 喻美辞壮 文章弘丽 最得其体 其它人所作便都有缺陷 蔡邕 言 质而辞碎 贾逵 儒而不艳 傅毅 有文而不典 举后三人的例子 从不同角度 分析创作实践与理想风格之间的差距 是为了给习作者提供反面的参照 在 七谟序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晋文 卷一百二 刘勰 文心雕龙 才略 云 士龙 陆云 朗练 以识检乱 故能布采鲜净 敏于短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晋文 卷四十六 1 2 中 傅玄还肯定了同类文章风格的多样化 他分别称赏 七依 之卓轹一致 七辨 之缠绵精巧 七启 之奔逸壮丽 七释 之精密闲理 表明作家在不违背体制要 求的同时 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 使文章呈现出较为具体的风格特征 此处的作品风 格下属于文体风格 对它作辨析是深化细化风格研究的结果 这在前人论述中未曾得 到过反映 当然两晋文体论的成就更集中地体现于西晋挚虞 一 3 1 1 的 文章流别论 和东晋李充 生卒年不详 的 翰林论 挚虞和李充分别编撰过总集 文章流别集 和 翰林 现都已亡佚 上述两 论 是附属于其中的文论部分 从留存的片断来看 皆以文体论为主 文章流别集 是两汉 曹魏时代文章的结集 所涉作家作品跨越了好几个历史 阶段 而其名亦有探究文章源流之意 所以附属于它的 流别论 重点论述了各类文 章的渊源 性质 流别 体制要求和作家作品 与陆机 傅玄所论 主旨大有不同 后者标举文体的风格要求 所强调的是文章的审美价值 而 流别论 却着重从文体 的源头入手 揭示文体性质 重申其实用目的 以期纠正历史流变中发生的偏差 挚 虞对颂 七 铭等文体的论述保存得较为完整 从中都可以见出此意 如论颂云 颂 诗 之美者也 故颂之所美者 圣王之德也 剐以为律吕 或以颂形 或以颂声 其细已甚 非古颂之意 昔班固为 安丰戴候颂 史岑为 出师颂 和熹邓后颂 与 鲁颂 体意相类 而文辞之异 古今之变也 扬雄 赵充国 颂 颂而似雅 傅毅 显宗颂 文与 周颂 相似 而杂以风雅之意 若马融 广成 上林 之属 纯为今赋之体 而谓之颂 失之远矣 他认为古代的颂是专门用来歌颂帝王功业的 后世的颂也应以此为目的 所以与此性 质相符的就受到肯定 如班 史之作 不符的则被指责 或以所颂事物过于细碎 或 云与风 雅 赋等其它文体界限不明 这样做明显是为了净化颂体创作 希望它回归 原初乏义 一般而言 文体的初起之作规定了它的实用目的 追本溯源以明体制 原是一种 基本的做法 早在东汉之时 崔瑗的 叙箴 蔡邕的 铭论 就已体现了这一思路 而挚虞进一步指出各体创作在历史流变中 日益偏离于文体最初的功能和作用 所以 必须阻止文章体制发生各种变化 由此可见 挚虞论文章流别 目的只是为了维护文 体的实用功能 对各体文章日益发达的写作经验却少有关心 这与傅玄单讲文体风格 的研究 都是各偏一隅 不过 挚虞虽然不以文辞华美为追求目标 却并不象前朝桓 范那样直接加以反对 他认为文章由质趋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 如论颂云 而文 同上 七 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 不属本文沦述的骈文范围 但傅玄的研究方法值得关注 在当时 这种方法完全可以被运用于其它骈文文体的研究 因现存的材料只有傅玄论 七 和 t 连 珠 的两篇 故本文仍加以征引 拿阜 占三代秦珥三国本钢牟 全晋文 卷七十七 1 3 辞之异 古今之变也 论铭又说 夫古之铭至约 今之铭至繁 亦有由也 质文时 异 则既论之矣 他已意识到讲求丽辞的创作倾向是人为所不能改变的 东晋李充的 翰林论 也强调文体的实用功能 例如 容象图而赞立 宜使辞筒而义正 表宜以远大为本 不以华藻为先 驳不以华藻为先 世以傅长虞每奏驳事 为邦之司直矣 在朝辩政而议奏出 宜以远大为本 盟檄发于师旅 相如 喻蜀父老 可谓德音矣 诫诰施于弼违 李充只说明各类文体的功能要求 并且特意指出表和驳皆 不以华藻为先 看似与当 时的创作风尚唱反调 但值得注意的是 以上所述文体本身的政教色彩比较浓厚 特 别象表 驳 议 诫诰都是朝廷中使用的公文 政教意义自然是第一位的 因此李充 的这种偏向也是由对象所决定的 不能就此论定李充有反对丽辞的用意 晋代批评家论文体虽有两种不同的倾向 但二者之间没有截然的对立 所以齐末 刘勰作 文心雕龙 时 能进一步融合文体论的两个方面 以获得全面的成果 综观两晋时期的文章学 比前代有更深入的发展 创作论 文体论方面的成就最 为突出 前者及时总结了崇尚辞丽的创作经验 后者突出了文体的审美风格和实用功 能两大要点 虽然尚未有统一的论述 但为今后的综合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 创作中藻饰之风日胜 与之相关的文病也表现得更为明显 其时的批评家却没有就此 笼统地反对辞丽 而能对症下药 提出改进意见 可见当时的文章学能以肯定丽辞为 前提 对它的利弊作出合理的批评 这在后代会有更充分的表现 此外文章的风格批 评在两晋也已初具规模 体现于创作论 文体论中 涉及作家风格 作品风格 文体 风格各种类型 因此 这一时期是骈文文章学的重要准备阶段 三宋齐 文笔说和声律论 先后出现于宋 齐时期 作为两大重要理论主张 使南朝文学 批评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这在当时虽是作为一般文章学而被讨论 却有许多内容是就 骈文的特征而发的 众所周知 按文体归类作品 既出于方便习作的目的 也体现了研究事物的简约 原则 因为将纷繁复杂的对象归纳为几种类型 便于认知和掌握 而当文体类别日渐 繁多之时 对它作进一步分类以求更为简明 就势所必然了 因此南朝刘宋之时提出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晋文 卷五十三 1 4 以文 笔区分文体之说 是极为自然之事 由于这种区分在唐宋古文运动之后 就被 诗文 之分所取代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文笔 之意已不为人关心和理解了 清代 学者阮元特意撰文 重新提出这个问题 并命其子阮福和众门人参与讨论 他如此郑 重其事是想藉此阐明自己的文学观念 所以对 文笔 之意不免有所曲解 近代以后 某些文学史家对文笔说尤为关注 他们大都受阮元影响 欲从文学性质角度鳃释文笔 之分 以致把问题复杂化了 而实际上 文心雕龙 总术 早已对此作了清晰的说明 今之常言 有文有笔 以为无韵者笔也 有韵者文也 夫文以足言 理兼 诗 书 s q 目两名 自近代耳 文 指有韵之文 笔 指无韵之文 以文体是否押韵的形式因素作为分类的依据 本是符合简明的分类原则的 但研究者恰恰不愿接受这一简单的事实 而力求找出更 有深意的答案 加之 文 笔 在南朝以前都曾泛指过文章 刘宋以后用在区分文 体时的特殊之意 需要通过具体的语境才能加以辨析 如果掌握材料有所偏颇便会得 出不同的结论 这也助长了有关文笔说的讨论离于本意的倾向 当代学者对此有清醒 的认识 他们努力纠正历来的偏差 这在王运熙 杨明先生所著的 魏晋南北朝文学 批评史 中有突出的表现 该书的相关章节在占有详尽材料的基础上 提出 以文笔 分指押韵和不押韵的制作 乃是南朝人的习惯用法 但他们使用这对词语并不是十分 严格的 这不仅还文笔说以原有的面目 而且提醒研究者 文 笔 泛指文章之 意在刘宋以后依然存在 所以要提防某些材料的误导作用 这无疑是针对文笔说研究 存在的偏颇而言的 如今 文笔之分的真实含义得到了澄清 探究其意义才具备了可 靠的前提 不可否认 文笔说除了有区分文体的意义外 的确还体现了时人特殊的文学观念 首先 文笔 是和 言 相对而论的 刘宋文学家颜延之 3 8 4 一 4 5 6 就曾提出 言 和 笔 的分别 见于 文心雕龙 总术 所云 颜延年以为 笔之为体 言之文也 经典则言而非笔 传记则笔而非言 他认为接近予言说 只求达意的文辞是缺乏文采的 只能称为 言 丽 笔 是指在 达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