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题,每小题2分)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以下对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颁布于1949年、1954年B. 分别由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C. 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D. 体现了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而不是共同纲领的颁布,C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二者密不可分。现阶段中国只有在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同时,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2.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A.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 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C. 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D. 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时政协由之前代替行使人大的权利,转而变成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表现了其职能发生了转变。故答案为B项。A项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协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排除;C项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排除;D项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舞台,排除。3.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郑重作出了“中央不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这反映出A. 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B. 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C. 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D. 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一国两制的问题,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而非完全的自治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不是联邦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不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4.20世纪90年代,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当局授权它为“处理涉台公权力的两岸事务的唯一机构”。为了便于与之联系、商谈,大陆随后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当时这两个组织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A. 两岸确立“和平统一”的方针B. 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C. 促成两岸“三通”的完全实现D. 两岸认同“一国两制”的构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界9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迅速发展。1992年海基会、海协会组织了“汪辜会谈”,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因此,此题的正确选项是B。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九二共识5.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A. 中苏两国社会制度性质相同B. 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C.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 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察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根据题干信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表明了新中国独立主的外交方针。故选C。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因此A错误;B项与题干无关;D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名师点睛】本题考察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中国实行一边倒的策略,但是并不是完全的倒向苏联的怀抱,我们还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关系新中国的外交政策6.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 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B. 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C. 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D. 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答案】C【解析】20世纪50年代美国与苏联、中国对抗,而中国和苏联合作,20世纪60年代美国与苏联对抗,中国和苏联对抗,苏联和美国对抗,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中国合作,中国和苏联对抗,苏联和美国对抗,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以美国为突破口。7.根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自身的利益要求来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也不再重复划分敌、我、友,团结一部分国家打击某个或某些国家的策略。材料体现了中国某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A.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 签订中日联合声明C. 重返联合国D. 实行不结盟政策【答案】D【解析】抓住材料中“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再团结一部分国家”等信息判断,可知材料说的是新时期中国实行的不结盟政策。A、B、C均与材料不符。8.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趋时,活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A. 注重农业时令B. 尊重自然规律C. 重视历法指导D. 强调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及“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体现了古代农业既注重农业时令,又注重耕作技术,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注重农业时令、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重视历法指导是吕氏春秋所介绍中的,未涉及到氾胜之书中的材料,概括不全面,故ABC项错误。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可以是历史文献、诗词、名言警句、对联和口号等。解答试题的主要方法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9.清朝唐英陶冶图说记载景德镇“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借瓷资生”。这反映了当时A. 景德镇开始成为瓷都B. 瓷器出口量大幅增长C. 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D. 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民窑二三百区”可知指的是民营手工业,由“终岁烟火相望”可知景德镇制瓷业繁荣,故D正确;景德镇开始成为瓷都是在元朝,材料是清朝,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瓷器出口,故B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景德镇手工业分工,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紧扣材料“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两句即可得出制瓷业发展迅速的结论。10.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答案】C【解析】材料中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导致大量农村市场和中小城市的产生,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商品化,故答案为C项。唐朝时期我国的城市功能仍以政治功能为主,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说明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排除B项;D项夸大其词,与史实不符,排除。11.“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 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 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封建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的产业,是赋税的主要来源,也是王朝兴衰的关键,历朝统治者莫不重视,因此,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故答案为C项。A项最大化说法错误,排除;B项封建社会后期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时期提出的,排除。12.“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材料反映出影响新经济发展的因素是A. 自然经济占主导B. 封建制度的落后C. 机户们不守信用D. 地方官府的勒索【答案】D【解析】根据“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说明地方官府的剥削勒索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主要因素,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占主导”“封建制度的落后”,排除AB;根据“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说明地方官府的剥削勒索,而不能体现出机户们不守信用,排除C。13.下列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当时世界发展趋势的是A.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B.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C. 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来看,资本主义是当时的潮流。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潮流;A项体现的是纺织业的发展情况,不符合题意;B项体现出雇佣劳动关系,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符合题意;C项说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不符合题意;D项说明商业发展的状况,不符合题意。点睛:首先要明确明清时期世界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然后从四个选项中找出符合“雇佣劳动关系”的即可。14.“这是一次国际贸易的巨大调整,是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亚平宁半岛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这一现象描述的是A. 价格革命B. 商业革命C. 工业革命D. 世界市场形成【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平宁半岛属于地中海沿岸,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属于大西洋沿岸,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的影响,即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B选项正确;价格革命指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升,材料未涉及,故A选项错误;工业革命没有材料所述的影响,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世界市场形成,故D选项错误。故选B。15.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举例说,在一个小扣针厂,十个工人要协作承担十八种操作工序,他们虽然很穷,必要的机械也很简陋,有人还要兼任不同操作,但只要勤勉工作,这十个人每日可完成多达48000个扣针。据此可知A. 手工工场技艺严重落后B. 生产分工促进产业进步C. 机器生产成为普遍现象D. 工业革命催生自由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十个工人要协作承担十八种操作工序十个人每日可完成多达48000个扣针”反映了当时生产分工促进产业进步,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手工工场技艺严重落后,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机器生产成为普遍现象,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由主义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B。16.创办于1802年的著名杂志爱丁堡评论曾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A. 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B. 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C. 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D. 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答案】B【解析】材料“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穿梭更快的铁指”表明机器生产取代人工纺织,故B项正确;“1802年”表明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纺织业飞速发展,“速度更快”,故A项错误;“穿梭更快的铁指”,材料反映的是机器的高效,故C项错误;“穿梭更快的铁指”表明是纺织机,但材料未涉及蒸汽机,故D项错误。17.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叶,“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像在17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教,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这一现象表明A. 英国科技中心的转移B. 传统大学科学研究的落后C. 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D. 科学进步加速工业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意在表明工业革命前大部分科学进步来自大学科研机构,而工业革命后主要来自伯明翰这些工业城市的工厂,不是科技中心的转移,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出工厂的需求更能推动科技进步,而不能推断出传统大学科学研究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工业革命后主要科技进步来自伯明翰这些工业城市的工厂,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进步,不是科学进步加速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容易错误选择D项,把工业革命促进科技发展顺序搞乱。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18.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A. 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退B. 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C.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D.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普遍确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世界主要国家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故答案为D项。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时,英国经济仍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B项美、德经济发展迅速并后来居上,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不是前提,排除;C项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竞相开放”的前提,排除。19.如下图所示为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据此判断下图所列四个国家从左至右依次是A. 英国、中国、美国、德国B. 德国、英国、美国、中国C. 美国、中国、德国、英国D. 英国、德国、美国、中国【答案】D【解析】近代前夜,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但是在工业革命后,西方崛起,而中国依然在传统经济道路上徘徊,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逐渐下降,故从左至右第四个国家应该是中国;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迅速崛起,但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逐渐被美国超过,故从左至右前三个国家分别是英国、德国和美国,故D项符合题意。20.对图示的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A. 西方列强侵略手段日趋隐蔽B. 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C.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D. 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所给图片反映了西方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这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D项正确。西方列强侵略手段日趋隐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表现,故A项错误。中国只是半殖民地国家之一,故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21.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大众消费时代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由材料中可以得出美国A. 经济政策需要调整B. 供求矛盾存在激化的危险C. 宗教观念受到冲击D. 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答案】B【解析】材料“20世纪20年代,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反映了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之前市场的虚假繁荣,说明供求矛盾存在激化的危险,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政策调整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宗教观念受到冲击,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的背景,不是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故D错误。故选B。22.下表是1929-1935年“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中主要税种所占的比例(%)表”。这一时期美国主要税率的变化,有助于:年份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192938%43%19%193322%25%53%193521%23%56%A. 减少企业成本,复兴工业生产B. 减轻贫民负担,完善社会保障C. 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国内市场D. 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干预【答案】A【解析】结合图表发现,1929至1935年企业所得税不断降低,消费税不断增加。企业所得税的不断降低,有利于减少企业生产成本,促进生产发展;消费税的大幅度增加不能减轻贫民负担,也不利于扩大国内市场,图表不能反映财政收入增加。故排除BCD,选A。23.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企业出售给个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等。这是为了A. 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B. 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推广C. 扩大了政府的行政管理权D. 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把40%的企业出售给个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等”来看,这反映的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目的是为了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现象。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均是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l9731975年,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的局面,即所谓“滞胀”。面对这种局面,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混合经济”、减少政府开支和福利开支。24.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段话A. 意在论证协调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必要性B. 认政府干预将扼杀企业活力C. 批评国家压迫企业的行为D. 主张企业发展应摆脱政府干预【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来看,作者主张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即协调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必要性。故答案为A项。B项作者认为政府应当起一定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作者认为国家必须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排除。第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是,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材料二: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由此引发了一场“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材料三: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2)材料二中大量贵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发展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3)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比,材料三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有何不同?这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西汉到明初: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中国政府大多采取积极对外开放政策;明清时期: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或被迫开放的政策,西方国家主动来华,西学东渐历程逐渐加深,西方侵略中国。(2)影响: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含义:西、葡掠夺的贵重金属为英、荷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3)不同:将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影响: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速了旧的经济体制的解体。【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即可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划分的两大历史阶段的依据。(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旧制度的解体;含义: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掠夺来的道路财富被挥霍一空,流到英、荷,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3)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将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影响:这就导致了英国大肆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造成殖民地的贫穷落后,但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促进了落后制度的解体。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0020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力量源泉摘自张剑荆中国崛起: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综合上述表格信息,自拟一个观点,结合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具体合理,史论结合。)【答案】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