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以周礼、仪礼、礼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三礼”之学,是儒家经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 响很大。“三礼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变化过程,明清之际,学者遭遇 时变,从而向儒家经典中寻求出路,提倡“经世致用”,“三礼”之学即在清初兴 起,大盛于乾嘉,经学史每称清代是经学的复兴时代,以三礼为尤盛,研究清代。三 礼”学,不仅对学术史,而且对社会史、法制史、风俗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归纳、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对清代“三礼”之学兴起的 原因,有影响的“三礼”之专经或通经著述作了简要介绍分析,主要为五个方面 第一方面首先分析了清代。三礼”学兴起的主要原因,即社会政治环境使然和学术 发展整体氛围带动,社会政治与学术的双向抉择与彼此的互动,有力地促进了当时 及此后经学及。三札”学的发展,为清代经学及“三礼”学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是清以前及清代。三礼”学研究概述,力图提供一条中国古代“三礼”学研究 发展的线索及一个全景式的概括。第二到第五部分则分而论之,从周礼、仪 礼、礼记及通札、三礼总义、杂礼等各类礼学研究的不同类型和特点总结, 可以看出 仪礼学研究的成果最多,成就最大,周礼和礼记的研究就稍 为逊色,通礼类著作有几部也堪为扛鼎之作,这和“三礼”之中, 仪礼一经争 议最小颇有关联。清代学术存在的汉、宋之争在“三礼”学研究方面也有体现,如 对郑玄。三礼”注的或尊或诋,清代“三礼”学家以乾嘉汉学家为中坚力量,他们 的。三礼”学著作中张扬了尊汉贬宋的学术倾向,不过,由于他们惟汉学是真的治 学态度,影响了对不同学说的兼容并包,如宋代大儒朱熹仪礼经传集解的学术 价值不容轻视,但是被称为汉学大本营的四库全书总日却将其归入通礼之属, 不以专经视之。另一方面,以毛奇龄、万斯大、方苞等为代表的清代宿儒,治礼极 诋郑玄三礼注,虽然他们有的受到当时主流学术思潮的排斥和非议,但是他们 为学术坚持的态度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立论新颖,考辨精详的名著。清儒治礼的主 要方法是考礼、议礼,考礼即是考证古代礼制、仪文、宫室、服饰、器物、度数等, 议礼即议论前代及当代的礼律和礼俗,他们在极窄的题目范围内,务把资料搜齐, 判断审慎。清儒考礼、议礼又具有大胆的怀疑精神,他们虽然以郑玄“三礼”之学 为宗,但对郑注、贾疏中认为有疑义者,通常毫不保留地指出来并参考他经诸说予 以考证。清儒对于“三礼”所载繁琐的名物、度数的考证研究,不是毫无意义的虚 耗时光,而是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法制史、风俗史的长卷。对清代“三 礼”学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清儒的工作价值,至少也算替后人把所需要的资料搜 集在一处,而且对于各种资料相互的关系,和别择资料的方法,也有许多意见足供 后人参考,这便是他们不可没的功劳。随着中华学术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传统“国 学”之价值被重新发现和评说,礼学研究在今后将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本文所涉 及的清代“三礼”学研究不仅对学术史,而且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清代:经学:三礼学 , , a st h e 脚i no b j e c to fr e s e a r c h ,i s o n e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ts t u d y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c o n s t i t u e n t s , w h i c hi n f l u e n c et o t h ec h i n e s e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p o l i t i c ss y s t e m , t h es o c i a lt h o u g h t , t h ec u l t u r a l t r a d i t i o n , e t h i c si d e a t h i sk i n do fr e s e a r c hh a se x p e r i e n c e daw i n d i n g d e v e l o p i n gp r o c e s s a tt h ee n do ft h em rd y n a s t ya n d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 q i n gd y n a s t y s ,t h es c h o l a rs e e k st h eo u t l e tt o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tc l a s s i c s ,s o 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r e ek i n d so fr i t u a lw o r k sh a dg o tt or i s e i nr e s e a r c hp r o c e s s , t h i sa r t i c l eu s e sm e t h o d so fi n d u c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s y n t h e s i s ,a n a l o g ya n ds oo n , b r i e f l y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n a l y s i st h ep r i m a r yc a u s ew h i c ht h eg e n e r a t i o na b o u t r i s i n go ft h et h r e e k i n d so fr i t u a lw o r k s ,a n dt h eh i g hl e v e lw o r k s t h e a c h i e v e m e n to f a r em o s t , a n d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i sb i g g e s t ,t h e r e s e a r c ho f a n d w a sw o r s et h a n q i n g d y n a s t ya c a d e m i ce x i s t e n c ec h i n e s e ,s o n gs t r u g g l ed i s p l a y si nt h er e s e a r c h , s i n o l o g i s ti st h et h r e ek i n d so fr i t u a lw o r k sr e s e a r c hn u c l e u s ,q i n gd y n a s t y c o n f u c i a n i s t sr i t u a ls t u d yr e s e a r c ht e c h n i q u ei st ot e s t st h er i t u a l ,d i s c u s s e s t h er i t u a l ,n c yc o l l e c t e dc o m p l e t em a t e r i a la n dj u d g e dd i s c r e t e l yi n e x t r e m e l yn a r r o wt o p i cs c o p e ,t h e i rw o r kw a sn o tm e a n i n g l e s sw a s t e st h e t i m e ,b u tw a sh a do p e n e dc h i n af o ru sa n c i e n tt i m e st h es o c i a ls e v e r a l m i l l e n n i u ml e g a ls y s t e mh i s t o r y ,t h ec u s t o mh i s t o r yl o n gv o l u m e a l o n gw i t h c h i n aa c a d e m i cc u l t u r a l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p r o s p e r i t y , a n dt h ev a l u eo ft h e n a t i o n a ls t u d i e sw a sd i s c o v e r e dw i t ht h e 仃a d i t i o na n dt h ec o m m e n t t h e r i t u a ls t u d yr e s e a r c hi ng r a d u a l l yw i l lr e c e i v ef r o mn o wo nt a k e s t h e r e f o r e , t h i sa r t i c l ei n v o l v e sn o t o n l yo i n gd y n a s t yt h r e ek i n d so fr i t u a lw o r k s r e s e a r c ht oh i s t o r yo fl e a r n i n g ,b u ta l s ow i l lp l a yt ot h es o c i a l i s mp o l i t i c s 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p r o m o t i o no fc u l t u r a la n de t h i c a lp r o g r e s st h ev i t a lr o l e k e y w o r d s :q i n gd y n a s t y :c o n f u c i a n i s tc l a s s i c sr e s e a r c h :t h r e ek i n d so f r i t u a lw o r k sr e s e a r c h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 导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 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 签章) :驾争执 2 0 0 7 年5 月2 9 日 引言 引言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封建宗法社会中,。礼”一方面是等级森严的典章制度,是 统治者用来规范被统治者的政治言论和行为,以维护其长治久安统治的有力工具, 另一方面是具体而微的生活习惯、风俗礼法,是由民间社会自发形成、长久流传下 来并形成固定模式,上自封建士大夫,下自平民百姓的日常行为规范,从某种意义 上说,“礼”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法制、风俗的发展史。礼学就是关于 “礼”的研究,包括言论和著述。“三礼”是指儒家礼学的三部基础文献,即周 礼、仪礼和礼记,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三礼”的成书年代各 不相同,东汉时郑玄为这三部礼书都作注,“三礼”之名由此始,关于这三部书的 学问,习惯上称为“三礼”之学。“三礼”之学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 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 。三礼”之学由东汉郑玄“三礼”注发端,唐贾公彦“三礼”疏又掀起高潮, 但宋元以降,理学大盛,“三礼”之学式微,几成绝学。明清之际,学者遭遇时变, 从而转向儒家经典中寻求出路,提倡“经世致用”,。三礼”之学即在清初兴起,后 大盛于乾嘉。两部皇清经解中,。三礼”著作占了近三分之一,远居他经之上 故经学史每称清代是经学的复兴时代,以。三礼”为尤盛。因此,研究清代“三礼” 学的复兴原因及学术状况,不仅对了解清代社会政治文化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 对研究整个中国古代学术史、思想史和社会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自晚清民国以来,学术界对“三礼”学及清代“三礼”学的研究就不绝如缕, 后经过三四十年的沉寂,2 0 世纪年代开始,对“三礼”学的关注渐渐回暖,关 于清代“三礼”学的研究又呈现欣欣向荣之势。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钱穆同名的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清代。三礼。学都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所不同 的是梁启超偏向于清代“三礼”学家及其著作内容和研究方法概述,而钱穆更侧重 于深入地阐述清代学者的礼学思想。钱穆记姚立方( 礼记通论) 阐释了姚际恒 ( 字立方) 所撰礼记通论中的主要观点,指明姚氏治学独辟蹊径,不信周礼 而以为是刘歃、王莽所伪造,于大学、中庸并施攻驳,又辨乐记,直穷 本经,不问汉宋,皆所扬弃。当代著名学者彭林主编清代经学与文化中收录了 五篇清代“三礼”学方面的论文,其中包括李学勤读孙诒让( 周礼正义天官) 笔记,彭林清人学术视野中的敖继公与郑玄,张焕君论清人对( 仪礼) 丧礼 试论清代。三礼”学研究, 所见首饰考辨,刁小龙论清代学者关于( 仪礼) 篇末记问题研究,王锷清代 ( 札记王制) 研究及其成篇年代考,观点新颖,取材细微,对“三托”学研究 分别做了专题论述。彭林论清人( 仪礼) 校勘之特色发表于中国史研究1 9 9 8 年第1 期,论述了清儒在仪礼校勘方面的贡献。林存阳清初。三礼”学揭 示了清代“三礼”学产生的思想渊源、本质特征、学术贡献,以及发展和流变的轨 迹大陆学者其他关于清代。三礼”学研究方面的论文也很多。 台湾学者的“三礼”学研究成果卓著,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 学恿想之转变从凌廷堪礼学思想的背景与渊源、礼学思想的内容,到凌廷堪与礼、 理争议的兴起、礼学思想的社会实践,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 争与礼秩重省,用“以礼代理”来标明明清之际的重大转折,通过具体的案例, 比对宋明和清儒在礼理之理论与实践上的差异。林庆彰近二十年台湾研究 ,2 0 0 2 年6 月; 程克雅乾嘉学者以例释礼解经方法比较研究:江永、凌廷堪与胡培晕为主轴之析 论,台师大国研所博士论文,1 9 9 8 年;李金鸳程瑶田礼学研究,高师大国研所 硕士论文,2 0 0 2 年;张秀玲程瑶田仪礼丧服文足征记研究,台大中研所硕士论 文,2 0 0 4 年;黄智信朱彬礼记学研究,东吴中研所硕士论文,1 9 9 9 年;孙致文 孙诒让周札正义研究,中央大学中研所硕士论文,1 9 9 6 年:叶纯芳孙诒让的 辑佚成果一周礼三家佚注,书目季刊,2 0 0 3 年1 2 月;缪敦闵刘师培( 礼经 旧说) 研究。暨大中研所硕士论文,2 0 0 1 年6 月等等。 以上研究成果虽然数量不少,但相对于浩如烟海的清代“三札”学著作来说仍 显单薄,而且大抵集中在清代的王夫之、毛奇龄、凌廷堪、焦循、程瑶田、孙诒让 等人身上,其它未受注意的礼学家及其著作仍有不少。本论文拟采用归纳、分析、 综合等方法,以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礼类为基础,从更全面的角度搜集清代4 三 2 第一章清以前。三札。学研究概述及清代。三礼“学兴起的原因 礼”学方面的成果,然后分类进行总结论述,以期得出更新颖的结论。 第一章清以前“三礼”学研究概述及清代“三礼”学兴 起的原因 清代经学的复兴,以“三礼”之学的兴起发其先声。清初诸大儒惩于晚明王学 的流弊,认为明入清谈误国,遂倡为“以经学济理学之穷”之说,且在此学术潮流 的蕴育下,致力于兴复礼学的努力,遂揭开一代礼学复兴的序幕。随后,以乾嘉学 者为中坚的清代亳l 学家,或专究一礼,或综研“三礼”,发凡起例,刨辟路径,畅 发大义,考订训诂,留下了大量卷帙浩博、材料丰富的“三礼”学名著,书写了清 代“三礼”之学繁荣兴盛的历史。 一、清以前“三礼”学研究概述 中国古代礼学的内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礼学指礼经学,即袍经和 其他儒家经典中所记载的“礼”,广义的礼学除礼经学以外又包括礼仪学、礼论、 泛礼学等等。最初汉儒所称礼经是专指仪礼而言,清代扩大了经的范围,修成 十三经注疏,将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书都纳入礼经,本文所探 讨的“三礼”学即指狭义的礼经学。 。三礼”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变化过程“三札”的作者和成书过 程,曾为历代学者争讼不已。周礼是争议最大的一部书,最初传为周公旦所作, 现在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周礼系战国时人参考西周、秦秋时代的文献以 及当时的现行制度,又掺合作者的理想写成的,另一种说法认为周礼成书于汉 初。仪礼是先秦各项礼仪的记录汇编,杨文倬考证仪礼是在公元前五世 纪中期到四世纪中期这一百年中,由孔子的弟子、后学陆续撰作的。至于礼记) , 又称小戴礼记,作者既有孔子后学,也有汉儒,主要篇目由汉朝戴圣编定。汉 郑玄对“三札”再加探研,并且为周礼、仪礼、礼记做注,从而使“三 礼”之学得以确立。此后学者以尊郑说者居多,王肃起而与之争胜,变成郑、王 两派学术之争,到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格局南北对峙,学术也分化成南学、北学, 郑、王之争进而演变为南、北学分立。至唐代,在官方主持下修成三礼正义, “三礼”学自郑玄三注以来,又一次达到学术顶峰,。三礼”学至是确立起权威 地位,同时贾公彦在尊经守郑基础上,又结合诸家,择善而从,兼增己意,在前人 3 试论请代。三礼”学研究 基础上又撰成周礼疏 、仪礼疏 、 在唐代“三礼”学中兴之后,宋明时期, 礼记疏,是为唐。三礼”义疏之学 。三札”学却趋于衰微。理学的兴起,特 别是理学官学化、五经大全出台后,对礼学的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王安石三 经新义冲击了唐代三礼正义的权威,更使礼学趋于僵化,宋儒每每贬低汉人 文字训诂之学,极力摆脱郑注,颠覆了郑玄。三礼”学的统治地位。魏了翁、朱熹 等学者则比较尊重郑玄。魏了翁仪礼要义,取郑注贾疏之处甚多,朱熹晚年致 力于仪礼经传的编撰,他所著及其弟子黄斡所续之仪礼经传集解( 又名仪 礼集传集注) ,李如圭全录郑注之仪礼集释,为宋代。三札”之学增添了一 些亮色,可惜没有成为宋代学术的主流。元代敖继公撰仪礼集说颇诋郑玄之注, 又一次动摇了郑玄“三礼7 之学的权威,吴澄仪礼逸经传、汪克宽经礼补逸, 虽别辟研札蹊径,然。于礼家度数。非所深求,于著书体例,亦不甚讲”回。对礼 学的发展没有起决定性作用。及到明代,礼学著述虽多,但以。家礼”类为主,礼 经学的发展成就不高。若。三礼”分而言之,周礼、t 仪礼在元明时期几成 绝学,不仅研治者不多,而且成就不大,但礼记在元明时却颇受关注,元陈潞 撰礼记集说,明代修五经大全更以陈潞之说为主,纳入官学及科举考试科 目范围,成为显学,另外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是思想和学术受到束缚,再加上明代空 疏学风的影响,虽治札记者颇有其人,终难有所突破。进入清代,“以经学济 理学之穷”成为时代学术主流,在诸多有识之士和大儡学者的倡导和实践下,“三 礼”之学一改衰徽之势,得翻了复兴。 二、清代“三礼”学复兴的原因 清代。三礼”学的兴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 、社会政治环境使然。清朝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励精图治、缝往开 来,出现了史称的“康乾盛世”之后。清朝的统治在政治上空前稳定、经济上有长 足发展,但是武力能建立中央政权,却无法轻易消除民族问的文化上的隔阂r 无法 得到广大汉族被统治者的认同,因此遭遇到难以克服的历史矛盾。为巩固其业已取 得的政权,他们不得不对满汉文化的差异重新予以审视,他们开始调整统治政策, 对汉文化趋于认同,逐渐确立了“崇儒重道”的统治思想,在清初诸儒倡复经学的 。四库全书总目) 卷二十,经部二十。礼类二。页1 6 1 4 第一章清以前“三礼”学研究概述及清代。三札。学兴是的原因 影响之下,以诏举“博学鸿儒”和开设。经学特科”为标志,清统治者确立以儒家 思想为维系封建统治的思想准则。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理论体系和指导原则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礼”是历 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用来规范和指导人们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有力武器,其对维护社会 秩序,统治人民思想的有效功用,也被清朝满族统治者所认知,。礼学”作为。札” 的一种文化积淀和精髓,理所当然地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植。康熙十八年( 1 6 7 9 ) 开明史馆对清初礼学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使得礼学从关注移风易俗的四礼 学( 婚、丧、葬、祭) ,拓展到王朝典章制度和礼乐刑政。乾隆元年( 1 7 3 6 ) 诏开 “三礼”馆,纂修礼书,。三礼”馆由鄂尔泰总纂,方苞、钟畹、姚际恒、任启运 皆参与其事,其后方苞亦兼主仪礼纂修。乾隆十三年( 1 7 4 8 ) 。三礼”修成, 分别定名为:钦定周官义疏4 8 卷、钦定仪礼义疏4 8 卷,钦定礼记义疏 8 2 卷。三礼”馆之开馆,及三礼义疏之结撰,既总结、承继了此前的礼学研 究成果,又开启了新的礼学研究方向,表明清代统治者迸一步认识蓟礼在社会治理 方面的重要性,亦即彰显出“以札经世”的新取向,体现了其“阐明经学,嘉惠后 世”意向的张扬,奠定了由理学向经学意识形态的转型,乾隆十五年( 1 7 5 0 ) 所开 “经学特科”即是这一转型的体现,“三礼”馆对礼学的扶持和修纂,在有清一代 礼学演进史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乾隆三十八年( i 7 3 ) 又开四库馆,纪昀为总纂, 历时数年编纂成卷帙浩瀚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分礼类为六目,周礼) 、 仪礼 、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 “三礼”学的发展本文即基本采取四库全书分类体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 最高统治者好尚的引导之下,一时儒学名臣,如徐乾学、李光地、方苞、秦蕙田诸 人,先后相继,于礼学皆有阐发,且进一步深化了礼学研究。统治者对儒家经学及 礼学的有力支持,创造了其发展所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繁盛的土壤,促进了清代经 学及礼学兴盛的局面的形成。 2 、学术发展整体氛围。在“天崩地解”的明亡之后,朝代更替尤其是异族统 治带来的家国之痛,使明清之际一些关心国事的学者和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 王夫之等,在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时,痛感自明中叶以来的王阳明心性之学泛滥, 导致学风空疏,传统经学荒芜,转而向儒家经典中寻求出路,提出“通经致用”, 加之当时的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屡兴文字狱,也迫使更多的学者埋头于对经书 5 试论清代。三礼”学研究 的训诂和注疏,从而一改元明以来的经学衰微之势。使经学呈现复兴的局面,终于 形成了乾嘉汉学( 亦称乾嘉考据学或乾嘉学派) 。乾嘉汉学以宗奉汉代古文经学为 治学宗旨,在治学范围上以经学为核心,并旁及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辑佚、 辨伪、史地、典制、天算等;在研究方法上,强调。无征不信”,且“不以孤证自 足,必取之甚博”。清代学术以汉学兴盛为最大特征,而汉学又以乾嘉时期为最盛。 在清代经学整体兴盛的大环境中,乾嘉学者对于儒家的重要典籍几乎都重新加以校 勘和训释,并出现了一大批经学名著,诸如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惠栋的易 学三书,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邵晋 涵的尔雅正义,以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念孙的广雅瑰证、读 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经义述闻等另外,乾嘉汉学的成就还在 对已往经学成果的总结方面,四库全书中收录的经部,阮元、王先谦先后 编纂的皇清经解、续皇清经解,以及江藩所著的汉学师承记、方东树 著的汉学商兑,都是对清以前和清代当时经学研究成果及其得失的总结性之作。 皮锡瑞在其经学历史中,便将清代的经学概括为是经学史上韵“经学复盛时 代”。 清代学术的另一个特点是汉、宋学之争,汉学、宋学是观点和方法都互相对立 的两个阵营,但是后来也出现了调和汉宋的趋势。汉学以汉儒所注解之儒家经典为 宗,力求在经典中寻找经世致用的根本,宋学以宋代义理之学为宗,对汉学家埋头 在经典的故纸堆中的行为颇为抵牾。清初直至康熙朝,宋学都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 康熙朝以后特别是乾嘉时期,汉学全面兴起,并战胜宋学成为主流学派。江藩撰国 朝汉学师承记是汉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旗帜鲜明地树立了汉学的阵营但与此 同时,方东树撰汉学商兑,对汉学进行了尖锐地批判,成为宋学向汉学问难的 宣言书。随着国运和时局的变化,汉学也开始了对本身存在弊端的反思,宋学也看 到了汉学的长处,逐渐出现汉宋调和的趋势,章学诚。六经旨史”的主张是这个潮 流的代表即使在乾嘉汉学兴盛的时候,汉学内部至少也可分为两大学术系统一 是以苏州人惠栋为中心,以信古为标志的吴派;一是以徽州人戴震为中心,以求实 为特征的皖派。在吴、皖两派周围都有一大批学者,诸如江声、王鸣盛、钱大昕、 凌廷堪、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焦循、阮元等,可谓群星灿烂,名家如林,这 两派之间其学术倾向与学术特征还是存在明显差异。在吴派和皖派两大系统之外, 6 第一章清以前。三礼”学研究概述及清代。三礼。学兴起的原因 还有以焦循、汪中为代表的扬州学派,以及以全祖望、章学诚为代表的浙江学派。 扬州学派实与戴震一门有极深的学术渊源,学术特征是兼采吴、皖两派,既有继承 又有发扬。因此,清代学术发展中既有对立又有统一。对立统一共同造就了清代经 学及“三礼”学的复兴。 综上所述可知,社会政治与学术的双向抉择与彼此的互动,有力地促进了当时 及此后经学及“三礼”学的发展,为清代经学及“三礼”学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清代“三礼”学研究概说 在清代社会政治环境影响下,在经学整体兴盛的氛围中,清代礼学复兴因运而 起。清代“三礼”学研究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研究方法以考礼、议礼为主, 注疏类、考证类著作占。三礼”学研究著作的大部分。第二,“三礼”分而论之, 仪礼学研究的成果最多,成就最大。第三,清代学术存在的汉、宋之争在“三 礼”学方面也有体现,首先表现在对郑玄“三礼”注的或尊或诋,其次,清代“三 礼”学家以乾嘉汉学家为中坚力量,不仅成果丰硕,而且在清中叶提出“以礼代理” 的思想,张扬了尊汉贬宋的学术倾向。 清初,许多著名学者就将目光投向了礼学,顾炎武日知录中篇里对民间丧、 葬礼陋习进行了批驳,以石经校堪仪扎,在为张尔歧仪礼郑注句读所傲的 序言中,极力倡导。三礼”之学,鼓励学术界研治仪礼 ,甚至还呼吁统治阶层 将仪礼纳入学官、恢复科举之仪礼房。张尔岐倾力之作仪礼郑注句读则揭 开了清代“三礼”学研究的序幕,顾炎武对其给予高度评价,称其。独精三礼,卓 然经师”。同时南方有毛奇龄亦治礼学,他的经学论著5 7 种,其中有关礼的多达 1 3 种,诚如他所说:“吾于礼则庶几矣”。 万斯大、万斯同兄弟二人也是清初著 名礼学家,万斯大学礼质疑考辨礼制,以徐乾学之名刊刻的读礼通考实则 多出于万斯同之手,斯同礼学著作还有庙制图考,发前人所未发,其开创之功 不可泯没。秦蕙田之五礼通考虽出众人之手,也是清初礼学研究之集大成之作。 被梁启超称为实践实用主义学者颜元治学有三大内容,印兵、农、礼乐,礼居其一, 颜元治礼不喜颂读著述,看重习行,其弟子李j 恭则从“习礼”转入。考礼”,著述 中最值得留意的是所论“宗庙郊社稀袷朝会”之“国朝大典”,此外还有稀袷考 。参见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撂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页为 7 试论清代。三礼4 学研究 辨、郊社考辨,又于宗庙、田赋各有论著,李】恭治礼方式的转变也是清代礼 学转向之一明证。清中叶,礼学名家和名作更是群星璀灿,流风广播,作者闻出, 苏州惠士奇、惠栋父子著椅说、明堂大道录等书,对于某项礼制,专门考 索,江永著礼书纲目,对于礼制为通贯的研究,而戴震所欲著之七经小记 中,礼学篇虽未成,而散篇见于文集者不少。同时期之皖儒如程瑶田、金榜、凌廷 堪,皆笃嗜名物数制之学,而绩溪、泾县两胡( 竹村、景庄) 以疏礼名其家,皆江、 戴之遗风。国总的来说。乾嘉时期。三礼”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基本上是考证名物、 度数,及注疏、校勘。清末随着国运的衰落,“三礼”之学也趋于衰落,孙诒让的 周礼正义为清代辉煌的。三札”学研究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以上对清代“三礼”学研究进行了浮光掠影式的考察,下面依 原名周官,是 后儒因汉志中周官六篇列于礼家,误称周礼并代代相沿,现作此书时 故复其周官之初名。方苞此书之注仿宋朱熹四书集注之例,其中采合众说 者,不复标目,全引一家之说者,乃着其名,凡显然舛误之说,皆置不论,惟对似 是而非者进行考正,有推极义类,旁见侧出者,亦仿朱子之例,以卷外别之,“训 诂简明,持论醇正,于初学颇为有裨”o ,此后方苞又著周官辨十篇,言指 周 官之文为刘欹窜改,以媚王莽,又以后汉书王莽传所记载佐证,然而明代 金瑶已经先提出过这个论断,方苞只是援引史事相证,持论太高,颇难依据,不及 周官集注之严谨 清初大学士李光地之弟李光坡、之子李钟伦也是礼学名士,杭世骏榕城诗话 称李光坡家居不仕,潜心经学,著有”三礼”述注,其中包括周礼述注2 4 卷。周礼述注取郑玄、贾公彦注疏之文,删繁举要,以溯训诂之源,又旁采诸 家,参以己意,于郑、贾名物、度数之文,多所刊削。光坡此书被四库全书总目 评为“析理明通,措词简要,颇足为初学之津梁。虽不及汉学之博奥,亦不至如 宋学之蔓衍,平心静气,务求理明而词达,于说经之家,亦可谓适中之道矣。”o 周 礼训纂2 1 卷则为李钟伦所撰,书后有乾隆丁丑其子广平府知府清馥跋,称钟伦初 从其叔李光坡学”三礼”,后随侍其父李光地于京邸,故其”三礼”之学颇有渊源。 此书自天官到秋官,详纂注疏,加以训义,。凡所诠释,颇得周官大义。惟 于名物、度数不甚加意,故往往考之弗详。”o 书中惟阙考工记不释,因为他认 为考工记为河间献王所补,非周公之古经。 二、考证类 考证是乾嘉汉学家的主要功课,惠士奇礼说、沈彤周官禄田考、周礼 疑义举要均为考证周礼有关制度之名著。礼说1 4 卷为惠士奇所撰,这部 书不载周礼经文,惟标举其有所考证、辨驳者,各为之说,依经文次序编捧, 。四库全书总目) 经部一,札类一,页1 5 6 。四库全书总目) 经部一,礼类一,页1 5 5 。四库全书总目 经部一,礼类一,页1 5 6 9 试论清代。三礼。学研究 于古音古字皆分别疏通,使无疑似,复援引诸史百家之文,或以证明周制,或以参 考郑氏所引之汉制,以间接求证周制,在当时说礼之家,持论最有根柢。其中有些 不免拘泥古义,曲为之词,或失之蔓衍如因巫降之礼,又如因含玉而引及餐玉之 法,另外因左传称仍叔之子为弱,遂据以断犁牛之子为犊,亦失之附会。至于引墨 子以证司盟之诅,并以证春秋之观社,取其去古未远,可资旁证。然统观全书,“征 引博而皆有本原,辨论繁而悉有条理,百瑜一瑕,终不能废其所长也”。o 沈彤为清代著名礼学家,周官禄田考3 卷为其所撰。自欧阳惨有周礼官多田 少,禄且不给之疑,后人多从其说,沈彤独详究周制,与之辨驳,书中分官爵数、 公田数、椽田数三篇,凡田爵禄之数不见于经者,转求证于注,不见于注者,则据 经起例,推阐旁通,补经所无,乃适如经之所有。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说精密淹 通,于郑、贾注疏以后,可云特出。其中稍有抵牾者。如谓子男之国不得有中士, 又谓加田之制,又算畿内百万井,以为三分去一,谓遂人十夫亦为井田,等等。“然 其百虑一失者,仅此三四条耳,亦可云湛深经术者矣” 江永也是清代礼学大儒,乾嘉汉学的旗帜人物之一藏震即出其门,撰周礼疑 义举要7 卷,其书融会郑玄之注,参以新说,于经义多所阐发,而解 考工记2 卷尤为精核。“其于古制,亦可谓考之详矣”。 孙诒让周礼正义一书虽成于晚清,夙为经学史家推为有清一代经学殿军之 作,受到学术界的普遍推崇。这部书广博浩繁,长达晰卷,二百余万字,孙诒让 在正义书首“略例十二凡”中说:。先秦古子及西汉遗文,所述古制,纯驳杂 陈,尤宜精择。今广征群籍,甄其合者,用资符验;其不合者,则为疏通别白,使 不相淆混。” 此书释经语极简,释注语极详,多存旧疏,声明来历,虽极尊郑注, 而不墨守回护,严辨家法,不强为牵合,治学之严谨由此可见周礼正义将各 种古代文献所见职官,与 ,高宸撰周礼三注粹钞) 。 四库全书总目 经部二十三,礼类存日一页1 8 6 四库全书总目 经部二十三,礼类存目一,页1 8 5 四库全书总目) 经部二十三,礼类存目一,页1 8 8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二十三礼类存目一,页1 8 6 四库全书总目 经部一礼类存目一,页1 8 8 心 第三章仪礼 的研究 周礼) 因其真伪历来遭人怀疑,对其研治一向很寂寞,最后有孙诒让周礼 正义一部名著,忽然光芒万丈,为清代周礼 乃至”三礼”之学画上了圆满的 句号 第三章仪礼的研究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晋代始称仪礼 。旧说仪 礼为周公制作或孔子订定,近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成书应在 战国初期至中叶。先秦、西汉所谓。五经”之礼皆指仪礼。仪礼分( - 2 冠礼、士昏礼 等十七篇,详尽地叙述了上古贵族生活各种主要礼节仪式。引仪 礼 一书以仪为名,内容全是仪节度数,古代礼典就是通过这些仪文来呈现礼意。 古称。议礼如聚讼”,即因仪礼之文晦涩难懂,古时儒者罕遥,多避之不 讲,清代仪礼学研究却很兴盛,并成为“三礼”学研究中最有成就之一面。四 库全书总目经部礼类二收录仪礼类1 2 部,礼类存日一及附录收录共8 部仪 礼属著述。四部未收录的还有乾隆间凌廷堪礼经释例、张惠言仪礼图、褚 寅亮仪礼管见,道、成间邵懿辰礼经通论,有这四部书振裘挈领,把极难读 的仪礼变成人人可读,其集大成者则有道光间胡培晕仪礼正义,为极佳新 疏之一。与胡培晕同时合作者有胡墨庄、胡承洪之仪礼今古文疏义 ,但主要是 辨正文字,非为全书作新疏。回 总而论之,清儒研治仪礼有四个基本方法:注疏、分节、释例、考证名物 度数,其中,由于仪礼内容基本都为繁杂的名物、度数的典制,考证名物度数 是治仪札学酱遍所及方法,因此,下文不单列一项,此外,元代极诋郑玄注的 敖继公及其仪礼集说占据统治地位,到清代影响仍在,尊郑与尊敖也是清代仪 礼学研究对立的两个方向,乾嘉汉学家通过对敖继公的批判,重新确立了郑玄仪 礼注的权威地位。 一、尊敖氏之仪礼学研究 清初,敖继公的影响力还相当之大,方苞撰仪礼析疑扬敖抑郑的倾向就相 当明显。此书大旨在举仪礼之可疑者而详辨之,其无可疑者,连经文一起没收 。郑任钊经部之。三札 ,光明日报7 j 0 6 年7 月1 8 日 。参见鬃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页2 1 3 1 , 试论清代。三礼”学研究 录。方苞颇有意于”三礼”之学,晚年自称治仪礼1 1 次,用力良勤,然亦颇勇 于自信。其用功既深,发明处亦复不少,于士相见礼,辨注谓宾反见即有燕札之非, 皆细心体认,合乎经义,“检其全书,要为瑜多于瑕也”。 蔡德晋撰礼经本义1 7 卷,书前1 6 卷皆本经,第1 7 卷附吴澄所辑逸礼 八篇,几乎不引郑注,皆引宋、元、明以来诸家之说,或者径在经文之下引敖继公 语,大有以敖继公代替郑注之意,一般是在自己的叙述之后再引敖继公之语,对敖 氏几乎达到亦步亦趋的程度,不过于名物制度,考辨颇悉,亦闲出新义。如考士冠 礼,谓笄有二种,一是髻内安发之笄,一是弁冕固冠之笄,未加冠是安发之笄,“亦 颇辨析耪密,为前儒所未及也。”o 二、尊郑注之仪礼学著述 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开清代仪礼学研究之滥觞,张尔岐身经明清更迭 之乱世,其父为清军所杀,故独居寡出,萧然物外,不与世接,晚年自为墓铭而卒。 这种封闭的环境使张尔岐与学术界没有交流,身边只有全录郑注的监本仪礼注疏 可依,因此得以全依郑注研究仪礼。张尔歧3 0 岁开始研读仪礼,书成后已 5 9 岁,毕生精力全付于此。这部书全录仪礼郑玄注,摘取贾公彦疏而略以己意 断之,因郑注文古质,贾公彦释义曼衍,学者不能寻其端绪,用取经与注章分之, 并为之句读,因此取名仪礼郑注句读书中还将朱子与黄棘所作仪礼经传通 解等书谬误脱落、衍羡颠倒、经注混淆之处,皆参考得实,又参定监本脱误凡二 百余字,并考石经) 脱误凡五十余字,作正误二篇附于后,至于字句同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风险管理与企业保险决策试题及答案
- 软件设计师应掌握的业务分析技能试题及答案
- 如何利用小组讨论提升工作效率计划
- 打通法学概论关卡试题及答案
- 急诊服务满意度提升项目计划
- 营销费用控制方案计划
-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规划重点基础知识点
- 提高仓库货物库容利用率的工作计划
- 网络故障管理的能力与试题及答案
- 风险管理创新模式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四川西华师范大学招聘辅导员真题
- 2025年春青岛版数学九年级下册课件 5.1 第3课时 简单的分段函数
- 儿童行为干预效果评估的机器学习方法-洞察阐释
- 区块链考试试题及答案
- 演讲口才考试试题及答案
- 1.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课件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
- 2025-2030中国氟化工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SL631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第3部分: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
- 2025时政试题及答案(100题)
- 八省联考陕西试题及答案
- 新22J01 工程做法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