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社区调解制度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为例.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社区调解制度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为例.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社区调解制度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为例.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社区调解制度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为例.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社区调解制度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社区调解制度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号:10524 学 号:12009006 密 级: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社区调解制度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为例 学位申请人姓名: 杨岸 导师姓名及职称: 许娟 副教授 培 养 单 位 : 法学院 专 业 名 称 : 法学理论 论文提交日期: 2012 年 5 月 10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2 年 5 月 26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唐鸣 教授 research of community mediation system as hubei province jingzhou city shashi district for example by yang an undergraduate degree in linguistics(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2008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aws in jurisprudence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upervisor professor xu juan may,2012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而这个时期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整个国家城市 化的过程。今天,这趟“无刹车的列车”的高速运动还完全看不见减缓,更看不 到终点。伴随单位社会的解体和社区体制的形成,社区成为各种矛盾的交汇点。 社区纠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急需一种有效解决机制来应对。作为替代争议解决 方式(adr)之一的社区调解制度将国家从无力负担、无法接近、背离现实与过 度制度化的被动状态中拯救出来,它已不再是选择与否的问题,而是日益成为一 种主流纠纷解决方法。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国家已初步形成集居民、社 区组织、政府部门于一体的多元调解机制,但如何协调传统调解和现代调解,政 府调解和民间调解,政府单一调解和多元调解,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本文选取社区这一微观的研究视角,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的四个极具特色 的典型社区作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这四类典型社区的研究来为维护城市基层社 会的稳定提供可行的建议。本文首先对社区调解制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社 区调解制度的“行使主体”进行了划分。在明确了社区调解制度的行使主体是政 府和民间组织的情况下,对两者共同作用下的我国基层社区调解制度的运作进行 了分析。然后将荆州市沙市区的四个典型社区进行类型划分,分别举出不同实例 阐述政府主体和民间组织主体构成的互动格局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形式。在肯定 了四种类型的社区调解制度的优势的同时,也挖掘出其存在的弊端。最后作者以 荆州市沙市区为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区民间纠纷调解体系弊端的对策,希望在调 解行使主体,调解机制和调解观念三方面有所优化,以期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社 区纠纷调解机制,促进城市社区工作的稳定开展,使调解中的政府主体和社会主 体发挥最大的合力,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优质调解制度。 关键词:非诉讼解决机制;自立自治;社区调解制度 社区调解制度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为例 ii abstract china i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most amazing is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the whole country. today, this no-brake train has not slow down, and we cant see the end of it. with the fall of the community and social unit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system, the community becomes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various contradictions. community disputes of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need an effective solution mechanism to deal with. community mediation system, as an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thod (adr), free the country out from disordered state, it is no longer a choice or not, but a mainstream dispute resolution method. under the efforts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ountry already has its multiple mediation mechanism. but how to coordinate the traditional mediation and modern mediation, how to coordinate the government mediation and civil mediation, how to coordinate the government single and multiple mediation conciliation is also rough.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selects community view, takes four extremely characteristic communities in hubei province jing zhou city shashi district as the main line, attempts to give suggestions for maintaining the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city. this paper firstly defines the community mediation system, then divides its exercising main body. it provides report of analysis of the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how to mediate. after that, it divides the four communities, finds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t last, the paper offers counter measure proposal for optimizing community mediation system in shashi,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through community mediation in dispute, promotes the urban community work in the stable, prompts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cooperating perfectl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near future, we can see a new classic community medi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key words: non-litigation solution mechanism; independent autonomy; community mediation system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导 言 . 1 第一章 社区调解制度的概念及渊源 . 8 第一节 社区调解制度的概念 . 8 一、社区调解制度的概念 . 8 (一)西方的社区调解制度 . 8 (二)中国的社区调解制度 . 8 (三)笔者对社区调解制度概念的界定 . 9 二、社区调解制度的行使主体 . 9 (一)政府性质的行使主体 . 9 (二)社区居民性质的行使主体 . 10 (三)社区其它性质的行使主体 . 11 第二节 社区调解制度的渊源 . 11 一、西方谈判理论 . 11 二、中国调解制度 . 12 第二章 社区调解制度的目标及运作 . 14 第一节 社区调解制度的目标 . 14 一、富有效率地解决纠纷 . 14 二、接近正义 . 14 三、当事人自治 . 14 四、社会转变 . 15 第二节 社区调解制度的运作 . 15 一、软硬兼施型运作 . 15 二、权力软化型运作 . 16 三、权力强硬型运作 . 17 第三章 社区调解制度的类型及评价 . 19 第一节 政府主导型(以文星楼为例) . 19 一、政府主导型调解的优势 . 19 二、政府主导型调解的不足 . 20 社区调解制度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为例 第二节 政府社会合力型(以中央华府为例) . 20 一、政府社会合力型调解的优势 . 21 二、政府社会合力型调解的不足 . 21 第三节 宗族组织主导型(以东岳小区为例) . 22 一、宗族组织主导型调解的优势 . 22 二、宗族组织主导型调解的不足 . 22 第四节 老人主导型(以健康巷为例) . 23 一、老人主导型调解的优势 . 23 二、老人主导型调解的不足 . 24 第四章 社区调解制度的优化 . 25 第一节 从一元到多元:互助互补式调解 . 25 一、多方斡旋 . 25 二、多方制衡 . 26 第二节 从应急到长效:优化调解机制 . 27 一、突出工作重点,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 27 二、完善工作制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 28 三、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基层人民调解工作 . 30 四、组织法规学习,提高调解员素质 . 31 第三节 从强制到服务:转变调解思路 . 32 一、从政府强制到政府服务的调解思路的转变 . 32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 32 (二)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 33 二、其他组织协调政府服务的调解思路 . 34 (一)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相互配合 . 34 (二)工会和其他组织的协助 . 35 结 语 . 38 参考文献 . 39 致 谢 . 43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5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 言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地处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地 区,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阳。它是川湘鄂的经济 纽带和重要港口城市,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淡水渔业基地,素 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陈誉。因为这个重要地理原因,它是连接东西、横跨南 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同时,荆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历史的演变及时代的变迁中,这里的楚文化曾经绚烂无比,传承至今,我 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其深刻的文化底蕴。随着国家的转型,单位社会的解体和社区 体制的形成,社区问题日益纷繁复杂。在这样一种情势下,社区纠纷的解决方式 呈现出独有的多样性特色。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号召下,社会各界开始重视城市基 层社会的稳定,加大了对社区调解机制的完善力度,初步形成集居民、社区组织 和政府部门于一体的多元调解机制。在传统的调解观念和新机制相互作用下,出 现了不少问题。当城市化、现代化来临的时候,社区要迎上时代的脚步,就必须 进行变革,实现调解的多元化发展,这势必会给传统的调解注入新鲜血液。作为 替代争议解决方式(adr)之一的社区调解制度将国家从无力负担、无法接近、 背离现实与过度制度化的被动状态中拯救出来,它已不再是选择与否的问题,而 是日益成为一种主流纠纷解决方法。如何恰如其分的调节“现代化”与“文化多 元”的矛盾,尤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在大调解发展的今天,如何协调传统 调解和现代调解,政府调解和民间调解,政府单一调解和多元调解,是摆在我们 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此,笔者以沙市的社区调解的群案为考察的对象,期望探讨有效解决社区 问题的新途径。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荆州地区的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其精髓在于其楚文化的内涵,这也是楚文 化傲立于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之本。笔者来自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有感于近 些年来社区调解制度的日渐发展壮大,内心百感交集并深有所触动。因此,在硕 士毕业论文选题中,笔者特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的社区调解制度进展为例,深 社区调解制度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为例 2 入探究江汉平原地区的社区调解制度的进展情况,以求对此提供少许的有益建议。 (一)选题背景 1.兴趣所在 笔者来自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笔者生于斯,长于斯,热爱孕育自己的这片 乡土。正是由于对家乡的热爱,笔者才敏锐的发现,近些年来沙市各个社区的调 解制度所产生的不断变化。有感于此,如何从法律角度说明沙市区的社区调解制 度,成为笔者近年来所思考的主要问题,这也是笔者的研究兴趣所在。 2.研究对象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在全盘西化意识形态的大潮流下,社区的半正式和 非正式调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是中国法律制度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其极具特色的 一个部分,具有研究的价值。 3、研究对象属于笔者导师的研究领域 我的指导老师也有研究乡约和调解制度,我可以得到老师的多方面指导和帮 助。 (二)研究意义 首先是政治意义。社区调解制度 adr 已经是世界人民自治文化的一个重要趋 势,文化是一国的精髓所在,在保有我国特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吸收世界上 优秀制度和文化的精髓可以更好地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对社区调解制度的 研究和学习,也正是鉴于此目的。 其次是经济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我国的法治建设,我国在大力发展和 完善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也逐步往全球趋势靠拢,即侧重人民群众的自理自治 解决矛盾的事业。这样做在减少诉讼费用的同时,也对国家政府机关的压力有明 显的缓解作用。如果所有的群众纠纷和矛盾都要移交法律或有关国家机构,不仅 不利于节省诉讼成本,更重要的是会无形中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老百姓的幸 福生活大打折扣。另外,发达国家凭借多年的经验所构筑的非诉讼调解机制也为 我国创立和完善相应的机构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样板。因此,发展和完善社区调解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制度,必将有利于我国司法制度改革进程的经济效益。 最后是文化意义。社区调解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调解为主,这恰恰是我国 民族文化、民族个性的“和文化”的体现。它充分展现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中所逐步形成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对于增强中华 民族的民族认同感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文化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社区调解制度是国家和传统社群的宝贵资源,是国家、民族和社群的智慧源 泉,也是其精神家园。面对国内外众多调解制度的平行发展和共同壮大,本人认 为必须对社区调解制度进行实质研究,提供社区调解制度之生存、发展和传承的 制度平台。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般包括文献的收集与查阅、文献的鉴别与整理、文献的解释与分 析、文献的研究等具体阶段。本文对社区调解制度的研究主要是在收集和查阅现 有著作的基础上,选择对这一课题有用的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广泛收集国内外相 关研究文献,借鉴已有研究成果。 田野作业法 用这种方法来获得荆州沙市地区各个社区的调解情况。在田野调查中,除了 采用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还借助拍照、摄影,来保证更加全面地记录沙市区 社区调解情况的详细资料,以期达到最充分的利用。 比较分析法 按照特定的指标将客观事实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非社区调解制度的本质, 并对其作出正确评价。将沙市区社区调解制度的不同类型和运作进行比较,从而 对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社区调解制度的发展现状做一个系统的梳理。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社区调解制度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为例 4 关于社区调解制度的国内外文章和著作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在国内可说是进 展十分神速,政策的推陈出新也十分之快。作者选取以下几本著作进行阐述,它 们对于更好的开展社区调解制度的研究,完善保护机制意义重大。下面,笔者简 要的对其进行文献概述。 (1)瞿琨著: 社区调解法律制度:一个南方城市的社区纠纷、社区调解人 与信访机制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年版。作者对于调解法律制度的研究 兴趣不仅因为她承载了中国的传统与特色,更在于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矛盾与 纠纷虽然是大量涌现,却绝大多数属于平等地位的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作者 相信,这类纠纷的最佳解决方式应当是快捷便利而又不伤彼此和气的调解方式。 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的纠纷自有其形式与特点,杜区调解法律制度在化解社区纠 纷方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区调解促进了社区的秩序稳定,成为人们实 现社会正义的“第一道防线”。 (2)朱晓阳著: 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 19311997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年修订版。本书是作者自 1975 年开始,断断续续对滇池东岸的一个小村的村 史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成果。本书根据一个云南村落的田野调查资料,研究惩罚的 地方性状况。研究的主题有两个:其一是对这一汉族村落的惩罚活动的描述。其 中也包括惩罚行动如何产生;它在时间流中的动态,以及与特定条件和特定行动 者的联系等等。本书的第二个主题是解释惩罚在特定社会脉络中的文化意义。当 然,修订版距本书初次出版的时间已经有十年。在这数年间,小村所在的滇池东 岸经历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市化过程。今天,这趟“无刹车的列车”的高速运动 还完全看不到减缓,更看不到终点。在过去几年里,昆明的城市面积急速扩大, 从 2004 年的大约 170 平方公里,变成 270 平方公里。滇池东岸的这个普通村庄在 城市化的浪潮中从一个典型的乡村变成了一个没有耕地的“城中村” 。 当小村故事修订版出版的时候,小村作为一个农村已经消失。闭上眼睛 说这句话时,会使人联想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句名言: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 云散。 ”还会联想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马孔多的结局:一阵 大风将这个村庄卷走了。但是对于小村在新世纪的变迁,除了景观的巨变外,这 些经典的比喻一概没有意义。在哪里,人还在,传统还在;新的故事正在老的叙 事典范中延伸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尤其是在看到小村经历变化之后烟消云散的状态后,曾 为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经验现象苦苦思索过。同朱晓阳老师一样,他在盯着自己 的作为中国人这双脚时,为已经穿上去的西方社会科学这双鞋之夹角而无可奈何。 (3)朱晓阳著: 小村故事:地志与家园 20032009 ,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1 年版。朱晓阳在 8 年后再读自己写的文字,他的头一个感慨是:一个 弹丸之地的变迁也是如此不可预料。 是的,在他后来所处的环境下,容易让人感受到安详平和的氛围,容易使人 想起人类学的一些经典民族所描绘的异邦和“没有历史的人民” 。他绝不会预料 两三年后小村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这种沧桑之变可以用“城市化”来概括。 而用小村人自己的话来说,这个变迁是“失地” 。城市化或失地的速度如此之快, 以致这个直到 2003 年还基本以种植蔬菜和花卉为生计的村庄,仅过 5 年后就不再 有任何耕地。 对这样一个村长的长时段观察和研究,虽然带有局限性,但是其长处也是其 他传统社会科学实证调查所没有的。在这种传统调查中,调查者来到地方,然后 收集资料走人,然后再到其他地方,再收集资料走人。这种传统调查基本上不能 表述出一个地方历史变迁的深刻逻辑。而对一个地方进行长时段,或者说超长时 段的实地调查基础上的研究则能够提供比固定在某一点(往往是进入田野地点的 那一天) ,基于历史材料(无论是文献还是口述史)的回溯,或考古式的对不同文 化层之间的关系进行想象联系,能获得更多的有关社会变迁的联系性和内在逻辑 的洞见。当然,在人类学中,这种被称为“记录文化”的研究并不少。而近年来, 更有学者将这种追踪研究以“再访”命名,并且将之视为一种重要的定性研究方 法论。 (4)瞿同祖著: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版。瞿同 祖在导论中提出,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 要特征。他认为法律是社会产物,是社会规范之一。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 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因而只有 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意义和作用。本书依据 大量个案的判例,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在社会上的实施情况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 响,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是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社区调解制度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为例 6 (5)梁德超编: 人民调解学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本书对 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及其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 理论依据,实现了知识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统一。本书的出版为山东省人民调 解工作实现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 导向性资料。 (6)强世功著: 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 ,北京:中国法 制出版社,2001 年版。本书的选编是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国基层司法制度 及其运作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并且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支持。本书 收集了美国的中国法学者以及中国大陆的学者关于近代以来中国调解制度的重要 研究成果,以展现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所达到的总体水平。 (7)刘晓梅著: 社区工作法律法规及案例分析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年版。本书收集了与社区组织、社区民政、社区治安、社区调解、社区环境 卫生以及妇幼、计划生育等方面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为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在 处理相关法律问题时提供了切实的帮助与指导。 (8)苏力著: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1 年版。该书作者的论著触及中国社会和法律的发展和变化大致有: 1.中国基层司法,特别是在农村,变得更为重要了。由于包括立法和司法自 身在内的多种社会原因,目前中国处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和凸显期,人们诉诸司 法解决纠纷跟多了;人们对司法的期待更高了,但失落感也更多了。由于人际关系 的变化,即使在农村,调解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也明显下降。 2.尽管规则治理仍然是真个司法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在基层司法中,纠纷 解决“案结事了”仍然是重点,仍然是基层法官的主要追求。 3.法院体制中基层法院的制度功能(不同于其社会功能)定位,法院内部的审 判和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对防止司法不公在内和外在监督、防范机制,还没有理 顺。 4.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法律共识和道德共识的重新凝聚和形成,正是的法律知 识、信条与比较稳定的习惯或社会的道德共识还有不少冲突。 (9)戈尔德堡著: 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 ,北京: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社,2004 年版。本书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发现调解人常常能够帮助每一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方从另一方的视角理解该案件的影响。通过对纠纷进行重新组织,并且提出既避 免责备又强调纠纷解决的积极方面的解决方案,调解人或许能够减弱厌恶损失的 效果通过强调该解决方案带给双方的潜在利益以及弱化它所必然带来的损 失,调解人(及律师)常常促进了纠纷的解决。 (10)娜嘉.亚历山大著: 全球调解趋势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年 版。过去 30 年,调解制度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为运用的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本 书介绍的诸国及地区的调解制度包含了由众多故事讲述者的叙述构成的纷繁多样 的版本不同实践、不同社区、不同法院、日益增多的机构、不同的规则及认 证标准,及形形色色的调解学说及调解理论发展等。 书中的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作为替代正义解决方式(adr)之一的调解制度是 如何将司法制度从无力负担、无法接近、背离现实与过度制度化的被动状态中拯 救出来的。一些学者提出这样的事实调解在许多国家已不再是选择与否的问 题,而是它正日益成为一种主流纠纷解决方法,并成为法律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实际上拓展了人们有关正义、司法与纠纷解决的视野,因而,可被理解为是司 法方面的叙事。另一些作者则告诉我们调解从一项生活技能发展成为一个职业的 过程尽管很多人对此颇有微词,但各国、各地区及国际上持续增多的调解认 证标准还是向着有利于调解产业的趋势发展着的。最后,还有一些国家视调解为 史诗的故事调解深受自身法律传统、社会与文化的影响,成为一种流动着的 制度,中国的调解制度便是例证。我们可以预见,中国悠久的调解与和解制度, 将以现代调解制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样板重新立于世界之林,进而在 21 世纪继续 发挥重要的作用。 社区调解制度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为例 8 第一章 社区调解制度的概念及渊源 第一节 社区调解制度的概念 一、社区调解制度的概念 (一)西方的社区调解制度 众所周知,当代各国法律理念、价值观、法律制度出现了趋同化趋势,国际层 面的统一立法也越发拓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盟司法理事会议制定的有关统一 调解的绿皮书(2002 年)和欧洲调解员行为法(2004 年)颇引人注目。 可以看到的是,大陆法国家吸收了普通法国家的经验,引入了非司法性质的替代 性纠纷解决方式。通过调解这种纠纷解决方式在西方经历的几十年发展经验表明, 它最终较轻松地穿透了意识形态、法律文化、学科和国界的壁垒,让人类得以共 享。 1而西方城市的现代社区早在上世纪中叶就逐渐成型并稳步发展,其社区文化 有其特色,而身披其特色外衣下的西方社区调解制度其实就是解决婚姻家庭纠纷 和社区邻里纠纷为目标的非司法纠纷解决机制。 (二)中国的社区调解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在此基础上 重组了城乡社会组织结构,农村普遍以新型的乡镇行政体制替代了原有的家族制 度,不久又以人民公社制替代了乡镇行政体制,而城市以单位为基础,将城市居 民划分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和不断深入,农村人口往城市不断迁移,以单 位为基础的划分体制也随改革开放消亡,人的归属重新划分,社区2此时应要求而 出现,担起了划分日益庞大的城市人群的任务。面对这样一个现代中国基层社会 治理的重要议题,我国的法学家给出一个摸索中的概念:社区调解制度是在中国 基层社区,由民众依靠自身力量来调处纠纷、解决社会矛盾,从而达到维持基层 1 澳娜嘉.亚历山大著: 全球调解趋势 ,王福华等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4 页。 2 “社区”是指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期随着我国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出现的具有社会自治涵 义、区别于基层行政组织的社区。本文中的“社区调解制度”主要是指从司法所到社区街道 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和下设的调解委员会等这个由上自下的社区调解机制。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社会秩序之治理目标的制度。3 (三)笔者对社区调解制度概念的界定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张和对农村土地的规划,农村人 口向城市迁移,或者一些村庄本身也变成城市,村庄的这种“沧桑之变”可以用 “城市化”来概括,而用村庄农民自己的话来说,这个变迁是“失地” 。4而这个 过程显然加重了城市的负担。另一方面,曾经以单位划分的城市人群已经转向以 社区划分的群体,社区承载了城市里的人群之间的各种矛盾或纠纷并负责将之消 化,这种矛盾或纠纷日益增多,并且包罗万象,而社区调解制度应时而生,它是司法 系统之外的,被用来解决同一个社区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纠纷的民间调解制度。 二、社区调解制度的行使主体 社区调解制度是一个针对中国城市现代化问题的课题,相对来说较新,实用 价值也很高。自从2011年1月1日我国人民调解法的正式颁布实施以及当年3月 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的出台后,社区 调解制度更是有了自己的法律依据及定位,社区调解制度的主体也从以前的模糊 状态走向明朗化。笔者通过对家乡沙市这个城市的各类社区的调查而将社区调解 制度的行使主体作了以下分类: (一)政府性质的行使主体 1.居民委员会 这个群众组织是群众管理自己、教育自己、服务自己并对自己负责的一个基 层组织,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城市基层,是政权之重要基础,同样也是我们党 及政府来联系人民群众之桥梁与纽带之一。在中国的城市地区有 4 亿多居民通过 这一制度直接行使宪法赋予的自治权和民主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3 申建敏、陈周旺:“法外治理”:社区调解与中国基层社会的非正式控制,载上海行 政学院学报2011 年第 9 期。 4 朱晓阳著:小村故事地志与家园(2003-2009)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 页。 社区调解制度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为例 10 2.街道办事处 街道办事处是基本城市化的行政区划,下辖若干社区居民委员会,或有极少 数的行政村。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人民政府或功能区管委会(例:经济技术开发 区管委会)的派出机关,受市辖区人民政府或功能区管委会领导,行使区人民政 府或功能区管委会赋予的职权。 3.司法所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县(区、市)司法局在乡镇(街 道)的派出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及直接面向广大群众开展基层的司法行政以 及各项业务工作。 4.法律援助中心 国家拨款专门为需要律师服务但经济困难无力聘请律师的弱势群体,及法律 规定必须有律师提供法律帮助而自己又没有聘请律师的特定人员提供无偿法律服 务而设立的一种专门的法律服务机构。 法律援助制度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它不仅是现代社会文明 进步的标志,司法制度完善的体现,更是保护人权、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重要保障。5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法律援助事业起步较晚的国家,进一步完善法 律援助制度对于弘扬社会公正和法律正义、创造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居民性质的行使主体 1.业主委员会 这个群众组成的委员会,指的是由物业的管理区域里面的各个业主代表组成 的,代表业主共同利益的,向社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反映业主共同意愿与要求, 并进行适当监督物业管理公司共同管理运行的一个民间性的组织。 2.工会 工会,或称劳工总会、工人联合会。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 的社会团体。这个共同利益团体诸如为同一雇主工作的员工,在某一产业领域的 个人。工会组织成立的主要意图,可以与雇主谈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 5汪习根: 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律机制创新 ,载法学评论2011 年第 2 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件等。而在城市社区迅速发展的今天,工会作为一个厂区里设立的重要组织担负 起越来越多的厂区调解工作。 (三)社区其它性质的行使主体 1.老乡会 老乡共同的家乡,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哺育过你、我、他。如今,人们 漂泊在异乡,无论职位高低,无论富贵贫困,都根据遵法守纪、自愿、平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