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老子管理思想论纲.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老子管理思想论纲.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老子管理思想论纲.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老子管理思想论纲.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老子管理思想论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老子哲学中含有丰富的管理思想 古人又称之为 君人南面之术 汉书 艺文志 社会在进步和发展 对待前人的文化遗产我们要 采取扬弃的态度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古为今用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老子的管理思想 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以期使 老子哲学焕发青春活力 为现实所用 同时又充实现代管理的内容 a b s t r a c t l a o z i p h i l o s o p h y i sa b u n d a n tw i t hm a n a g e m e n tt h o u g h t s w h i c h w a ss a i d p o l i t i c a l t r i c k e r y o fm o n a r c h s h a n s h u y i w e n z h i o u r s o c i e t yh a sb e e ni np r o g r e s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o f o u r f o r e f a t h e r ss h o u l db es u b l a t e d d e v e l o pw h a ti su s e f u lo rh e a l t h y d i s c a r d w h a ti sn o t a n dm a k ew h a ti sa n c i e n ts e r v et h en e e d so f t h e p r e s e n t t h et h e s i sd e a l sw i t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l a o z i sm a n a g e m e n tt h o u g h t s f r o mw h i c hs o m eu s e f u l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i s g a i n e d i n o r d e rt h a tl a o z i p h i l o s o p h ys h i n e sy o u t ha n dv i g o r a d a p t s i t s e l ff o rp r e s e n t d a yu s ea n d e n r i c h e st h em o d e r n m a n a g e m e n t 第一章老子其人其书 第一节老子其人 古今中外的名人中 其身后遭遇离奇者 恐怕莫过于老子 在唐 代 他曾被尊为 玄元圣祖 在道家 他又被奉为开山祖师 太上老 君 有人称他为 反对封建压迫的哲人 有人却斥之为 没落贵族 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本生活于春秋末期 但有的书把他说成是周幽王 时代的人 有的书把他说成是神农黄帝尧舜禹汤的帝王之师 有的书 却又说他是战国时期的 博大真人 李耳 林林总总 不一而足 真 可谓是变幻莫测的神龙 研究 道德经 须首先剥去历史罩在老子身 子上的神秘外衣 消除后人对老子妄加的歪曲和猜测 还其本来的面 目 有关老子的事迹 记载最多的是 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 约四百 余字 后人的争议 曲解 推衍均出自这里 故须先引司马迁原文 老子者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字 伯阳 谥日 聃 姓李 氏 名耳 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 将闯礼于老子 老子日 字 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 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 良贾深藏若虚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 之骄气与多欲 态色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者 若是 而已 孔子去 谓弟子日 鸟 吾知其能飞 鱼 吾知其能游 兽 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网 游者可以为纶 飞者可以为赠 至于龙 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老子修道德 其 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 见周之衰 乃遂去 至关 关 令 尹喜日 子将隐矣 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 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莫知其所终 或日 老莱子亦楚人也 著书十 五篇 言道家之用 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 或言二百 余岁 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 而史记周太史 儋见秦献公 日 始秦与周合 合五百岁而离 离七十岁而霸王出焉 或日儋即老子 或日非也 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 隐君子也 老子之 子名宗 宗为魏将 封于段干 宗子注 注子宫 宫玄孙假 假仕于 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卯太傅 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 则绌儒学 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 不相为谋 岂谓是耶 李耳无为 白化 清静自正 首先需要指出 这个现存的老子传记 已非司马迁的原文 有的 地方已被后人窜改 如 字伯阳 谥日聃 据姚鼐 老子章义序 和王念孙 史记杂志 考证 原文是 字聃 伯阳 谥日 四字乃 后人所加 今人詹剑峰先生又据以推断 莫知其所终 五字亦为后人 附会老子西行化胡之说所妄加 因为成书早于 史记 的 庄子 已 说 有老聃者 免而归居 老聃死 秦佚吊之 司马迁作 史记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述故事 整齐百家杂语 不会不引述 庄子 的这些记载 其次需要指出 司马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流的史家 他继承 了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 博采各家之史 本着 信以传信 疑以传疑 的态度 当裁则裁 当断则断 无法裁断之处 则宁可存疑 故此 这个传记的后半段记载了一些传说 司马迁使用 或日 云 盖 或言 世莫知其然否 等字以示存疑 而正是这些存疑 加上后人的猜度 附会 引申 论辩 越加把老子其人搞得扑朔迷离 据史载 老子为 周守藏室之史 见周之衰 乃遂去 孔子 曾向老子问礼 我们可以认为 老子是春秋末年人 与孔子同时或略 早于孔子 第二节 老子 其书 庄子 书 是系统记述老子其人其书的重要典籍 被视为 史 记 老子传 所依据的主要资料 除了在外篇 杂篇中直接引用 老 子 原文的史料多达十七条之外 尚在内篇 外篇中记载有关老子事 迹的材料多达十六条之多 其中除七条记述老子与阳子居等人的来往 外 还有九条是记述孔子拜访老子 向老子问礼求道之事 据 庄子 记述 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 后隐居沛地 其弟子有阳子居 庚桑 楚等人 西游于秦 晤关尹 撰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客死秦地 按照 史记 的记述 受关尹之请 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 余言 可见 司马迁明确地肯定了 老子 一书作者就是老子 同 时 史记 中所记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它的内容 结 构和篇幅与流传至今的 老子 完全一致 可见 老子即老聃 曾为 孔子之师友 撰 老子 这些基本史实 原本是清晰的 诸子书籍中 所描绘的老子生平和思想面貌大体也是一致的 在秦汉以前的人 并 未发生过疑问 与老子身世遭遇相类似 老子 其书到了儒术独尊的 汉代以后 怀疑之说蜂起 有说非一人之作的 有说系老子之外的别 人所作的 等等 不一而足 至清末民初 以汪中 梁启超 钱穆等 学者为代表 对老子其人其书提出一些缺乏科学根据的怀疑 使本来 大体清楚的人书又蒙上迷云 但随着学术论战的深入 特别是胡适之 指出 两面锋的剑 可以两面割的 著名论断后 谜团逐渐解开 又 现出老子其人其书的真相 究其从清楚到混乱的缘由 也是黜老尊孔 的动机在作怪 自现代 疑老 之说兴 关于 老子 书的作者也颇多说法 钱穆说 老子 书作者是詹何 詹何 曾被韩非指斥为 愚之 首 前识者 无缘而妄意度也 何以论之 詹何坐 弟子侍 有牛 鸣于门外 弟子日 是黑牛也 而自在其题 詹何日 然 是黑牛 也 而白在其角 使人视之 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 以詹子之术 婴 众人之心 华焉殆矣 故日 道之华也 故以詹子之察 苦心 伤神 而后与五尺之愚童子同功 是以日 愚之首也 解老 韩非既注解 老子 书 如果 老子 书的作者是詹何 韩非还骂詹 何为愚之首么 李泰秦说 老子 的作者是杨朱 他的论据是 先秦诸子无其 徒 六家九流无其说 汉志无其书 人表无其名 庄子天下篇 荀子 非十二子 无其说的是杨朱 一个无门徒 无理论 无著作的人物 就一定是 老子 书的作者 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郭沫若说 史记 称环渊学黄老道德之术 因发明序其旨意 著上下篇 这 上下篇 即老子 道德经 关尹据老聃的遗说 用赞 颂式的体裁 加以发明 把它整理 序 出来的 十批判书 据 郭沫若之说以推 老子的 道德经 早已存在了 环渊只是把它整理 一番而已 如果根本没有 老子 书 不论是口传心授抑著于竹帛 则自春秋末叶至齐之稷下时代一百多年问 老聃的遗说何由而保存 环渊何所据来发明整理 郭沫若之说同样证明了 道德经 大体是老 子自著 早已存在于春秋时代的 据 汉志 记载 氆1 4 子 十三篇 名渊 楚人也 老子弟子 师古注日 娟 姓也 音一元反 关尹 九篇 名喜 为关吏 老 子过关 喜去吏而从之 r hj k 可以得知娟渊与关尹是二人 不相混 也 其次老子自有书 并有 老子经传 老子经说 蛹渊亦有其书 十三篇 两者也不可相混 最后 据 史记 说 慎到 田骈 接子 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 因发明序其旨意 既是 皆学黄老道德 就不能独谓关尹 环渊 据老聃遗说加以发明整理 按 史记 接着 说 故慎到著十二论 环渊著上下篇 而田骈 接子皆有所论焉 可见道德之旨意 不能独谓环渊发明和整理老子遗说 郭沫若所说 这 上下篇 即 道德经 不能成立 所以 我们可以认为 司马迁的记述是可信的 老子 一书的 作者是老子 在流传过程中 难免有后人的杂窜 老子 是一部文约义丰 辞意锤炼的 哲学诗 它围绕 道 这一中心概念 阐明老聃关于宇宙的起源 世界的存在方式 事物发 展的规律 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及其解决方式等问题 充满辨证 的逻辑力量 老子 博大精深 乃中国文化的一脉 世界文化重要的 一帜 老子 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老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老子 有一种独特地看问题的方式一一从逆反方向分析问题 反者道之动 4 0 章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5 8 章 强调变化 老子 贵柔守雌 从刚柔对立统一中 特别注意到了柔弱的作用 弱 者道之用 4 0 章 道法自然 2 5 章 顺应自然变化 老子 五千言中 一方面具有道的哲学理解 有回归自然的隐 者情怀 以及在自然中更新人格的理想主义精神 另一方面 又具有 替统治者 侯王 治国者 出谋划策的意向 大谈如何在政治 军事 人生斗争中隐蔽自己 保全自己 克敌制胜的谋略 即汉人所称的 君 人南面之术 君人南面之术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治国之道 二是克敌制胜的谋略 这两个方面在有一点上是一致的 即从自然的 启示 学习如何能够更聪明 做事更有效 先说治国之道 老子 中 把道落实为治国方略的说法颇不少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 是谓早服 早服 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 则无不克 无不克 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 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 可以长久 是谓根深 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 下流也 天下之牝也 天下之交也 牝恒以静胜牡 为其静也 故宜为下也 故大国以下小 国 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 则取于大国 老子 中谈治国之 道的章节还有许多 如三十章 三十七章 六十章 六十二章 六十 五章 六十六章 七十九章 等等 再说一下老子思想中的谋略 谋 略 的基本意思 是指克敌制胜的智谋策略 也就是说 它的应用范 围 是人与人斗争的大舞台 老子 中许多章节使人感到 作者确实 是有心探讨人与人斗争这个大舞台上的制胜之道 如第三十六章 将 欲歙之 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 将 欲夺之 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 器不可以示人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 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这 些说法 按王夫之 章太炎 钱穆等人的理解 简直是阴谋欺诈 不 止是一般的谋略了 说老子谋略之道是阴谋欺诈 有些过于偏激 所 谓阴谋欺诈 在习惯用法上都是指存心不良的人 暗以诡谲之计施害 于人 而谋己之利 老子谈谋略之道 只是谈一种从自然启示得来的 以静制动 以宾御主 以柔克刚的方法 这种方法本身在道德上无可 指责 老子谈谋略之道 以论政事兵事为多 其对战国西汉思想界的 影响 也已政治家 含法家 为主 政治与兵事皆有敌手 属人生搏 斗的舞台 所以老子谋略之道 处处暗含如何制人而不为人所制之意 这容易被理解为有不良居心 特别是与庄子那样纯真浪漫 不含机谋 到人比 更容易显出居心不良 王夫之关于老子机心险恻的感慨就是 由此而来 再如陈鼓应曾说 世人虽以老庄并称 然而进入到他们的 世界中 立刻就感受到老子的机警和庄子的豁达 形成鲜明的对比 陈鼓应 老庄新论 第1 0 9 页 陈鼓应用了 机警 这个含有褒义 的词 但仍然承认了老子思想的机谋性 从古到今 许多人视老子为 政治 军事斗争中的权谋大师 当然是有原因的 但实事求是地看 老子以自然之道论政论兵 初衷是教人一种机警稳当和退守的御敌自 保方法 没有必致敌于死地的险恻 没有玩弄对手于股掌之上的阴奸 这从老子论兵可以看出 兵事最为凶险 谈兵的人也最易滋生暴虐不 仁 视杀敌为快意乐事的心肠 但是老子论兵 则强调兵事不祥 用 兵实是不得己而为之 用兵当然要力争取胜 但取胜有度 达到预期 结果就可以了 切不可恣意扩展战事 即使胜利了 也要心存悲悯 杀 l 2 众 以哀悲泣之 战胜 以丧礼处之 3 1 章 以上概述 综 合 老子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两章 老子论兵的思想 直接影响到 后来的孙子论兵 孙武为大军事家 却丝毫没有嗜战逞强的心态 他 反复告诫战事凶险 多杀伤不祥 两国相争 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 中国古代论兵 以老子 战胜 以丧礼处之 最为深刻 这一种希望 以平和克制凶戾的心情 与儒家是相通的 孔子曾说 审案断狱 问 明情由 罪犯伏法 审判官应当 哀矜而勿喜 此话中所含的深意 与老子战胜服丧礼之说有一致之处 从这里表现的基本精神气质而论 把老子谋略之道归为阴谋欺诈 似为不妥 但是老子谋略之道 毕竟启示了一种以退为进的胜人之术 不论 老子本意如何 此种胜人术在实施中难免变本加厉 战国兵家法家孙 吴申韩诸位 受老子启发 在站阵上和政治角逐场上运用此种技术 确实颇有阴谋家气息 孙吴申韩谋略术的主旨 是强调不暴露已方的 实力意图 自己躲在暗处 让敌方处于明处 而且还要故意暴露己方 的弱点 以麻痹敌人 鼓舞敌人的骄气 此种谋略术用于战阵 还不 失为一种好的战术原则 用于政治 则颇觉阴险 所以孙吴申韩虽说 谋略之术同源于老子 讲究以虚御实 但孙吴与申韩还不同 前者阴 谋气息少而后者阴谋气息重 申韩之中 又以韩非最突出 申韩都是 君本位立场的人 喜欢给国君出谋划策 建议国君在群臣面前喜怒不 形于色 不表露态度 让群臣始终莫测高深 这种方法 一方面是为 实施法制 另一方面 是把人际关系 理解为一种冰冷阴险的利害关 系 只有相互算计 申不害著作多已不传 不知其在替君主出阴谋方 面有多少高论 从流传下来的韩非著作中 我们可以看到 这方面的 言论甚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韩非有 解老 喻老 两篇 祖述 老子之道 其中 喻老 是以许多阴谋致胜的小故事解释老子文句 老子被后世一些人视为阴谋术鼻祖 韩非的大手笔发挥了不可推卸的 作用 实际上 老子思想既不象他的崇拜者所赞的那般 清静无为 也不似他的贬抑者所斥的那么 充满阴谋权术之道 老子思想中包含 有丰富的管理思想 在中国古代体现在治国思想上 第二章老子管理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运用 陈鼓应说 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 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 展到人生论 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 然而 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 想的真正动机 我们当可知道他的形而上学只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 的要求而建立的 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中华书局1 9 8 4 年 版 第1 页 老子管理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有着 极为成功的实践 如著名的 文景之治 甚至割据一方的政权 如 三国时的张鲁 西晋时的李雄李特 也能保持一方的相对富足和安定 反之 哪怕是盛极一时的王朝也往往搞得 天怒人怨 短命而亡 如 秦朝和隋朝 至于宋徽宗及明世宗则仅是溺信一些道士迷信方术而已 他们的昏聩误国与老子管理思想无关 第一节老子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老子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管理思想 老子管理思想主要包括 老 子管理思想的总纲是 无为而治 老子管理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秉持 三宝 即 慈 俭 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管理思想的一个重 要内容是 均平 老子管理思想的两个重要特点是 薄赋轻刑 和 慎 动兵革 下面就这些内容分别展开论述 老子管理思想体现在 老子 中 其总纲是 无为而治 道 是宇宙的本体 也是自然规律 老子认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 7 章 推之于政治 那就是 无为而治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3 2 章 所谓 无为 并非无所作为 而是因循自然 顺应万物的 本性 不人为地强制和干涉 为避免误解 唐末道士杜光庭阐释说 无 为者 非谓引而不来 推而不去 迫而不应 感而不动 圣人之无 为也 因循任下 责成不劳 进退应时 动静循理 事由自 然 莫出于己 顺天之时 随地之性 因人之心 道德真经广圣义 卷八 老子说 民之难治者 以其上之有为也 是以难治 7 5 章 法令滋彰 而盗贼多有 5 7 章 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 其政察 察 其民缺缺 5 8 章 老子提倡 我无为而民白化 我好静而民 白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5 7 章 老子告诫当政者 治大国若烹小鲜 6 0 章 老子要求当政者要 生而不有 为而不 恃 功成而弗居 2 章 功遂身退 9 章 要做到 功成身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 1 7 章 要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3 4 章 老子的这些话 说明了老子认为 管理者应该无为而治 顺其自 然 在管理工作取得成效时不居功 要象太阳一样 抚育万物而不居 功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 无为而治 的管理目标 取得良好的管理 效果 老子有关管理方面的思想是围绕着 无为而治 展开论述的 所以说 无为而治 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总纲 老子管理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秉持 三宝 即 一日慈 二日 俭 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 成器长 6 0 章 杜光庭认为 三宝 是 理国之本 道之用是 道德真经广圣义 卷四十五 先说 慈 杜光庭认为 道存爱育 以慈为先 他说 理国之道 务先爱民 民为国本 不可弃也 道 德真经广圣义 卷三十二 理国之本 养人为先 道德真经广圣 义 卷三十五 其次说 俭 杜光庭认为 俭 是国富民归的关键 他说 俭啬为政 国必丰财 上无甚贵之奢 下无其敛之怨 以此理 人则人顺 事天则天明 天下之人相率而归德矣 节财则省费 省 费则人丰 人风则国安而力足矣 道德真经广圣义 卷四十一 再 次说 不敢为天下先 杜光庭认为应该 先人后己 以让为终 因为 谦和则人服 道德真经广圣义 卷四十五 老子认为 飘风不终 朝 骤雨不终日 2 3 章 而且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 国 之利器不可示人 3 6 章 坚强者 死之徒 柔弱者 生之徒 是 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 7 6 章 老子的这些话说明了 柔能胜刚 柔是有生命力的表现 万事不要强出头 逞强是不能持久的 以退为 进 不为天下先 才能保存自己的实力 防止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从 而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的这些思想包含了丰富的辨证法思想 他的这 些思想既涉及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又涉及到了量变质变规律 表现了他的很高的思辩水平 这些思想运用到管理上 无疑会产生良 好的管理效果 老子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 均贫 老子说 天之道损有 余而补不足 7 7 章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 3 2 章 他称那些为富不仁者为强盗头子 他说 服文采 带利剑 厌饮 食 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 非盗也哉 5 3 章 太平经 对此有详 尽的阐发 太也 大也 平者 乃言其治太平均 凡事悉理 无 复奸私也 太平经合校 第1 4 8 页 提出实行政治均等是为君的条 件 天地施化得均 尊卑大小皆如一 乃无讼者 故可为人君父母也 太平经合校 第6 8 3 页 五代时道士谭峭说 能均其食者 天下 可以治 化书 奢僭 老子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 薄赋轻刑 老子 中多 处强调这一点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3 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 2 章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4 5 章 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 5 7 章 民不畏威 则大威至 7 2 章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7 4 章 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 多 是以饥 民之轻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 是以轻死 7 5 章 杜光庭指出 赋重则人贫 人贫则国危 并引证历史 齐侯以 重敛致亡 田氏以厚施威霸 皎然在目 居之鉴焉 道德真经广圣 义 卷四十八 当然这也是与前面所述 三宝的精神相一致 慈 则 爱民而毋滥施重刑 俭 则不重敛百姓 老子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慎动兵革 这个观点在 老子 中也多有阐述 如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 所处 荆棘生焉 大军过后 必有凶年 3 0 章 夫兵者 不祥之 器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 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杀人之众 以悲哀泣之 战 胜以丧礼处之 3 l 章 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 戎马 生于郊 4 6 章 大国者下流 故大国以下小国 则取小国 6 1 章 善为士者 不武 是谓不争之德 6 8 章 用兵有 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得寸而进尺 故抗兵相加 哀者胜 矣 6 9 章 兵强则灭 7 6 章 第二节汉唐实践了老子管理思想建成了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秦末战乱 整个国家元气大伤 汉朝建立后 文治武功达到顶峰 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时至今日我们民族还叫汉族 我们的语言还叫汉语 可见汉朝的影响 之巨大与深远 汉朝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建立为后人称颂 的丰功伟业呢 几乎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因为以楚人为主的统治集团奉 行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历史文献中记载了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一些 良策 例如 贾谊献策 牧民知道 务在安之而已矣 新书 过 秦论 陆贾认为 夫道莫大于无为 新语 无为 司马迁写道 孝惠皇帝 高后之时 黎民得离战国之苦 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 史记 卷九 吕后本纪 曹参相齐之时 从 善治黄老言 的胶 西盖公之主张 治道贵清净 而民自定 他 相齐九年 齐国安集 后继萧何为汉朝相国 一遵萧何约束 史记 卷五十四 曹相国 世家 将在齐颇见成效的 无为之术 推行于全国 刘邦 萧何制定汉律即约法省禁 惠帝 吕后又废除了一系列严 刑酷法 文帝废除 收孥诸相坐律令 除肉刑 除宫刑 减笞 刑 史称文帝时 断狱数百 几致刑措 汉书 卷四 文帝本纪 吏安其官 民乐其业 汉书 卷二十三 刑法志 汉初即制定了 轻田赋 的政策 什五而税一 汉书 卷二 十四 食货志 文帝减天下田租之半 又 减外徭 除戍卒令 西汉会要 卷四十七 景帝时三十税一 汉初君臣皆行节俭 尤以文 景为最 据 史记 孝文本纪 载 文帝 即位二十三年 宫室苑囿 狗马服御无所增益 有不便 辄驰 以利民 所幸慎夫人 令衣不得曳地 帷帐不得文绣 以示敦朴 为天下先 史记 卷十 孝文本纪 在筑己陵墓时 他令 皆 以瓦器 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因山为陵 不治坟 欲为省 毋烦 民 他曾欲建一露台 因所需约为十户中等人家资产 嫌多费而罢 汉初对匈奴关系上也贯彻了老子管理思想 慎动兵革 惠帝时 匈奴曾在信中辱及吕后 亦能权衡大局 不复议击匈奴事 汉书 卷三十七 季布传 文帝为了结束 匈奴并暴边境 多杀吏民 的 状况 多次派遣使者与之谈判 采取和亲政策 与之 结兄弟之意 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尽量避免兵戎相见 即使匈奴背约入境 也只是 令边备守 不发兵深入 以免 烦苦百姓 史记 卷十 孝文 本纪 西汉我国人口达到六千万之多 其后直至一千五百年后的明朝方 超过此数 人口的增长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朝统治者管理有方 他 们实践了老子的管理思想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国另一个为人乐道的鼎盛王朝是唐朝 通常 汉 唐 并称 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朝代 在世界历史上同样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至今在外国的中国人聚居地还称为唐人街或唐城 但是不 管是 贞观之治 还是 开元 天宝盛世 都是与老子管理思想分 不开的 李唐王朝自称 出自柱下 得天下时即承道士们的大力相助 治天下时奉 老子 为圭臬 唐初君臣是十分重视 清净无为 的 唐太宗说 君无为则人乐 唐 吴兢 贞观政要 务农 上海古籍出 版社1 9 7 8 年版 魏征说 无为而治 德之上也 同上书 君道 宫中嫔妃也知道 为政之本 贵在无为 同上书 安边 唐太宗 睢欲清净 使天下无事 他说 君能清净 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同上书 政体 唐初实行宽刑薄赋政策 唐高祖一起兵就 布宽大之令 太宗 则迸一步实施轻刑方针 他要求 不轻易变制 法律条文要精减 他 说 民之所以为盗者 由赋繁役重 官吏贪求 饥寒切身 故不暇顾 廉耻耳 他认为 去奢省费 轻徭薄赋 选用廉吏 使民衣食有余 则自不为盗 安用重法邪 资治通鉴 卷1 9 2 武德九年 唐朝政 府还用法律来保证这一点 非法兴造 者以坐赃罪论处 唐太宗引用 老子 教育臣下说 古人云 不见可欲 使民心 不乱 固知见可欲 其心必乱矣 至于雕镂器物 珠玉服玩 若恣其 骄奢 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他下令 自王公以下 第宅车服 婚 嫁丧葬 准品秩不合服用者 宜一切禁断 他自己这方面也堪称表率 据说 二十年问 风俗简朴 衣无锦绣 贞观政要 俭约 唐初统治者在贯彻老子 慎动兵革 精神方面也做得很好 唐初 治国方略是偃武修文 唐太宗指出 戡乱以武 守成以文 文武之用 各随其时 资治通鉴 卷1 9 2 贞观二年 本着这一思想 唐太宗 对周边小国和少数民族 尽量不动刀兵 他说 兵者凶器 不得已而 用之 自古以来 穷兵极武 未有不亡之也 贞观政要 征伐 但是他也不是一味不战 根据情况 权衡大局 非战不可者 则 将 欲取之 必固与之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而胜之 例如对突厥之战 因为这方面处理得好 国力得以迅速恢复 人民安居乐业 得到休养 生息 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天下大宁 绝域君长 皆来朝贡 九夷重 译 相望于道 贞观政要 诚信 唐玄宗前期主要实行的也是老子清净无为的治国之术 他自己还 亲注 老子 并把 老子 命名为 道德经 唐玄宗说 清净者万 化之源 无为者太和之门 求所以理国理身 思至乎上行下 效 全唐文 卷三十一 为玄元皇帝设像诏 有一次他揽镜而照 见自己瘦了 感慨道 朕瘦了但天下肥了 因为如此 方有开元 天 宝盛世 魏征对老子 小国寡民 一段的注解几乎可以说是对唐王朝治国 方略的总括 小国寡民 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 俭约不奢泰 民 虽众犹若寡乏 不敢劳也 使民重死 君能为人兴力除害 各得其 所 则民重死而贪生也 而不远徙 政令不烦 则民安其业 故不 远迁离其常处也 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 清净无为 不好出入 虽 有甲兵 无所陈之 无怨恶于天下 甘其食 甘其蔬食 不渔食白 姓也 美其衣 美其恶衣 不贵五色 安其居 安其茅茨 不好 文饰之屋 乐其俗 乐其质朴之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相 去近也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无情欲也 魏征 群书治要 卷 三十四 第三节张鲁割据汉中和李雄李特称雄蜀地 不仅汉唐这样的全国政权实践老子学说能够取得成功 割据一方 的张鲁和李雄 李特同样也获得了成功 张鲁时逢三国乱世 连年军 阀混战 天灾人祸 民不聊生 曹操曾赋诗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 鸣 张鲁创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他还编写了 老子想尔注 奉 老 子 为治国经典 要求徒众都得诵读 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条 1 政教合一 不设长吏 遵循清净无为之旨 精减吏员 不使 扰民 以 鬼卒 推举的 祭酒 治理国家 2 薄赋宽刑 入道者只须纳五斗米 这也是被称为 五斗米 道 的缘由 对信徒 皆教以诚信 不欺诈 犯法者 三原 然后 乃行刑 三国志 张鲁传 3 民夷皆可入教 对各民族平等对待 4 诸祭酒皆作义舍 如今之亭传 又置义米酒 悬于义舍 行路者量腹取足 5 反对用兵 张鲁说 兵者非吉器也 至诚守善 勿贪兵威 不得以兵图恶以自强 兵者非道所喜 道人恬淡 不美兵 也 老子想尔注 卷三十 三十一 6 禁酒 认为饮酒不利于修心养性 也浪费谷物 汉中政权的这些措施 大受各族人民的欢迎 民夷便乐之 以 致于乱石难民成千上万家地迁徙来到这个 世外桃源 张鲁政权雄垂 巴汉三十余年 曹操攻来 他封藏仓库 两袖空空而去 晋史 载西晋时期的流民领袖李特李雄是少数民族人 起义后在 危难之机得天师道领袖范长生的鼎力支持 转衰为盛 建立了以成都 为中心的成国政权 他们部队的主体是天师道徒 其时离三国时期不 远 国家的治理主要遵从范长生采用的老子管理思想 使蜀地在五胡 十六国那样一个我国历史上最黑暗时期能够避免战乱之苦 使人民能 够过上三十年的安定生活 是很不容易的 第四节秦隋两朝反其道而行之迅速由盛极一时走向灭亡 秦以特别能战的虎狼之师扫清六合 一统中国 国力堪称鼎盛 但秦统治者其时 大为特为 修长城 驿道 筑皇宫陵墓 动辄出 动几十万民夫 无穷已的役使人民 不让人民休养生息 尽管一些做 法有进步意义 但从总体上违背了老子无为而治的宗旨 秦统治者推 行严刑峻法的国策 嗜杀成性 统治集团内部残杀不已 从太子 公 丰 丞相到百姓黔首 动辄丧生 人怀自危之心 贾谊 新书 过 秦论 秦统治者专制独裁 指鹿为马 堵塞言路 焚书坑儒 实行 愚民政策 秦穷兵黩武 穷奢极欲 贾谊对秦亡之原因总结到 繁刑 严诛 吏治深刻 赏罚不当 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 百姓困穷 同 上书 陆贾认为 事愈繁而天下愈乱 法愈滋而奸愈炽 兵马愈设而 敌人愈多 陆贾 新语 无为 隋朝情况与秦有很大的相似性 隋炀帝杀父兄自立 筑运河 造 巨型龙船 赴江都看琼花 他带四十万人北巡代郡 动员百万人进攻 高丽 搞得是民不堪命 海内骚然 李世民总结隋亡的教训说 往 昔初来京师 宫中美女珍玩 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 征求无已 兼东西征讨 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 遂致灭亡 第五节宋微宗的溺信道教和明世宗的宠信道士 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狂热崇拜道教的皇帝 他甚至册 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 他尊崇的道士 如徐守信 刘混康 王老志 王仔昔 张虚白 林灵素 王文卿等 或赐道号 或封高官 或为其 修建宫观 或赐予大量田产 他还不遗余力 访求道经 并编成了 政 和万寿道藏 他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道教宫观 一些宫观 极土木 之盛 灿金碧之辉 危殿杰阁 瑶室修廊 宫中山包平地 环以佳木 清流 列诸馆舍台阁 多以美材为盈栋 上下立亭宇 不可胜计 清 周城 宋东京考 卷十三 他编演天神下凡闹剧 集君权 神权 教权于一身 宋徽宗贬佛尊道 佛教被称为 金狄 下诏命令 佛 改号大觉金仙 余为仙人 大士之号 僧为德士 易服色 称姓氏 寺为宫 院为观 溺信道教带来了诸多恶果 蔡京等奸臣利用道教 获宠 得以掌握权柄 蠢国害民 闹得朝廷 怨气充塞 人心携离 上下解体 除了建宫观外 还铸九鼎 建艮岳等 再加上花石纲 扰 民甚烈 使得民怨蜂起 甚至还引发了方腊的农民起义 更为严重的 是 在金兵不断南下 国势日蹙之时 也不能听取正确意见 改弦更 张 而是寄希望于上天 将 神霄宝轮 送往各地 以镇兵灾 在金 人兵临城下 开封军民殊死作战时 朝廷居然听信方士郭京的鬼话 相信郭京 能六甲法 可以生擒金二帅 致使都城失陷 二帝被掳 北宋由此而亡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徽宗虽溺信道教 但不是遵信无为 之旨 只是宠信一些道士 希图利用宗教神学及方术而已 对稍涉清 静无为等老子管理之术的建议则充耳不闻 其败亡与老子管理思想无 关 明世宗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突出的醉心于道教神学方术的皇帝 他先是尊宠邵元节 陶仲文等道士 祈求体健长生 封他们以高官 赐金银财宝 后更进而意欲修道 最后竟然号称 太上大罗金仙紫极 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管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 明史 纪事本末 卷五十二 世宗崇道教 象徽宗有蔡京等人一样 明世 宗则有严嵩奸臣 严嵩也是因道而得宠 世称 青词宰相 他们一伙 昏君奸臣把国家搞得天昏地暗 糟糕之极 不仅内忧 更有外患 沿 海倭寇猖獗 北方俺答从大同一直打到京郊 几至亡国 蹈徽宗覆辙 最后他不但未能长生 反而死于金丹 第六节小结 要分析研究老子管理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首先要搞清楚什 么是老子管理思想 其次判断某个朝代的兴衰成败与老子管理思想的 关系 不能只从表面上看统治者对道教与道士如何 更要看他们是否 真正地实践了老子管理思想 根据前面所述 真正地实践了老子管理 思想可以由弱变强 建成百年盛世 如汉朝和唐朝 均在中国和世界 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反其道而行之如秦朝和隋朝 虽盛极一时 也不免迅速走向灭亡 实践了老子管理思想 即使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也能让其统治下的人民过着相对的 安居乐业 的生活 至于宋徽宗 和明世宗那样狂热崇道的皇帝 实质上并没有实践老子管理思想 他 们只是迷信神仙方术而已 所做所为完全背离了老子管理思想 其下 场也只能是国败身亡 所以仔细研究分析中国历史 我们将会发现老 子管理思想在历史上不是都起消极作用 相反是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在我们的社会中 君人 是没有了 但 南面之术 还是存在的 比如统治之术 领导之术 指挥之术 组织之术 协调之术 控制之 术等 因而管理之术还是存在的 老子 中所揭示的某些 南面之术 就可被现代管理借鉴参考 这还可用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作出解释 什么是管理 管理就是 管理主体对被管理的人与事进行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和控制 使 之实现管理目标 管理主体对人进行管理 是管人问题 对事进行管 理 这事是由人操作 活动 实践的 因此说到底也是管人的问题 管理主体管好人就有一个 南面之术 的正确运用问题 正确运用老 子的管理思想不仅在历史上能发挥积极作用 而且也可以被现代管理 借鉴参考 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究其原因 是因为老子管理 思想中蕴含着许多管理学方面的 合理内核 如管理心理学等等 下 章就主要谈谈老子管理思想中的管理心理思想 2 0 第三章老子管理心理思想 上文已经指出 管理活动归根到底是对人进行管理 对人进行管 理 就要了解人性 了解被管理者的需要 这样 才能采取适当的对 策 例如 满足被管理者的精神或物质需求 调动其积极性 这些 无疑属于管理心理思想 第一节人性与需要思想 一 人性思想 老子认为素朴是人的本性 老子说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1 9 章 素 指没有染色的丝 朴 指没有雕琢的木 素朴 即单纯 朴 实的意思 老子主张人要外表单纯 内质朴实 保持素朴的自然本性 减少私心 降低欲望 老子认为当时社会环境物欲横流 人的素朴本 性受到扭曲 因此提出要复归 还人性的本来面目 老子 一书多次 提到 婴儿 要人归真返朴 保持赤子之心 复归于婴儿 2 8 章 复归于无极 2 8 章 复归于朴 2 8 章 主张人应该复归到婴 儿状态中去 复归到真理状态中去 复归到纯朴状态中去 应该看到 老子提出要 少私寡欲 是针对诡诈 贪欲横行的 社会现状 为复归素朴人性而提出的 不能据此认为老子就是主张无 知 无欲 老子说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2 章 功成而弗居 2 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8 章 这里 生 为 功成 善利万物 都不是 无欲 的表现 老子主张的是不把自己所做的 据为已有 不居功 应该说 这才是素朴人性的特点和内涵 既然人 性素朴 又积极入世 人就蕴藏着无穷的创造潜力 管理者就应创造 良好环境 排除干扰人性的因素 顺应人的本性 把人的创造潜力充 分发挥出来 二 需要思想 老子重视满足合理的需要 老子认为 治国者要使百姓过上安居 乐业的美满生活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8 0 章 需 要具有动力性作用 增强行为的积极性 实施有效的管理 离不开人 的积极性的提高 人的需要也不能无限制地予以满足 应因势利导 这样才能实施有效管理 现代心理学认为 需要的产年受到环境的影响 环境因素会诱发 需要的产生 可以通过对环境的控制而对需要发生作用 老子提出了 通过社会环境的治理来控制贪婪欲求的主张 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是 一致的 老子指出 追求过分的感官享受会导致感官伤害 五色令人 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1 2 章 并认为贪欲还会导致 行为不轨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 1 2 章 对名利欲念的控制可以使 民心不乱 从而达到有利于治理的目的 老子又说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 欲 使民心不乱 3 章 意思是不显示贤名 金银财宝这些名利有 什么可欲之处 那么 人民的心意就不会迷乱了 这样可以避免争名 逐利 偷盗行为的发生 老子倡导自然 不强求的需要满足方式 认为知足 自然地满足 需要才能长久和安全 否则会带来祸害 老子虽然提倡 寡欲 但其 用意是倡导自然的需要满足方式 并不是真正主张要灭绝人欲 与后 来宋明理学家的提法不尽相同 老子有关的论述有 少私寡欲 1 9 章 知足者富 3 3 章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4 4 章 老子主张少私寡欲 较重视需要满足的适度程度 社会生活中 因某种原因抛弃个人利益的行为确实存在 但以此进行不讲人的基本 需要的伦理道德宣传 只能是空洞的说教 第二节管理谋略思想 一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 是道或天道的一项重要属性 并非无所作为 道常无为 而无不为 3 7 章 人道要效法天道 就管理者来说 无为 是指 人适应自然 自觉服从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的过程 老子的管理宗旨 就是通过 无为 最后达到 无不治 的管理效果 由 无为 达到 无不治 蕴涵着丰富的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首先 无为 能减少管理的心理阻力 使下属在不知不觉中接受 管理要求 避免引起反感 老子认为 以智取天下 别人还之以智 以力为出发点 别人还 之以力 慧智出 有大伪 1 8 章 顺应人的本性 人民诚实质朴 没有虚伪 治天下者机智巧诈 被治理者反而因之作奸作伪 因此 在管理中不人为破坏自然规则 顺应自然 就能够防止下属出现心理 抵触 实施有效管理 其次 无为 可以减少冲突 老子认为 过分的利益引诱 会导致相互争斗 管理者既要满足 下属的合理需要 又要防止贪欲带来损害 圣人为腹不为目 1 2 章 主张生活简单 反对追求官能享乐 在现代管理中 要满足被管 理者的合理需要 这样做才能够激发被管理者的工作热情 但是如果 被管理者相互为利益争斗 不仅会影响个人利益 而且有损于整个团 体 领导与下属在利益分配上要适当 应该多关心下属的疾苦 多为 下属谋利益 因此 管理者 无为 少私寡欲 即不提供过分利益 就会有利于管理 再次 无为 在于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 避免管理者的主观 干扰 老子有句名言 治大国若烹小鲜 6 0 章 意思是 夫烹小鱼 者不可扰 扰之则鱼碎 治大国者当无为 为之则民伤 现代管理一 旦建立起稳定的组织结构 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 就应充分发挥其作 用 管理者应适当超脱 避免主观 随意决策 不干扰日常的管理工 作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 1 7 章 汉文帝一次问政府的税 收数字 右相周勃答不出来 急得汗流浃背 宰相陈平上前代答 说 各有主者 意思是让文帝去问专管其事的人 治粟内史 文帝昕 后很不高兴 便问陈平 各事各有所管 那你这宰相干什么 陈平便 用老子的道理回答 宰相者 上优天子 理阴阳 顺四时 下遂万物 之宜 外镇抚四夷诸侯 内亲附百姓 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这就 是历史上有名的 宰相职权论 为上者不越权代理为下者应该做的事 而是总其成而已 汉代 文景之治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黄金时期 老 子的 无为而治 的管理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 有无相生 老子的 有无相生 的思想是一种辩证思想 老子说 天下万物 生于有 有生于无 4 0 章 这里的 有 可以理解为看得见 摸得 着的物质世界 无 并不是指什么也没有 它只是 视之不见 听 之不闻 博之不得 1 4 章 老子的 有无相生 的思想已为现代 管理研究者所重视 8 0 年代初 日本的管理艺术 曾畅销一时 该书 在谈到西方与日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时指出 日本人不把空间看作 没有东西 而是 充满了无 认为 无 有它自己的存在 有无相 生 思想可帮助认识现代管理中的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有 可理解为 硬件设施 无 可理解为现代管理中的软件 包括思想 精神 文化 等 各种硬件要有思想 精神 等软件去安排建立 要通过软件充分 发挥作用 例如 要办好企业 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素质 特别是企 业领导人的素质 这些是看不见 抓不着的 无 而它们却是企业搞 好经营 生产出更多更好物质产品的前提条件 有无相生 思想对企 业的创新 发展也提供了诸多启示 当企业处于困难境地时 有生于 无 的思想可激励管理者奋发图强 排除暂时的困难 当企业情况良 好时 有生于无 的思想可勉励管理者不断创新 告诫管理者不进则 退 有 是可以蜕变为 无 的 三 以退为进 在竞争策略中一般以 攻 为主 而道家主张以 退 为策略来 获得最后胜利 老子说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守而 退尺 6 9 章 意思是不主动挑起战端 在作战的时候 不逞强争胜 而宁愿退让 退 并非是坐以待毙 退的目的在于以逸待劳 避其锋 芒 然后寻求战机 一旦时机成熟 就应该采取措施 动善时 8 章 抓住时机 因时而动 这一策略在现代管理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四 欲夺固予 老子说 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 3 6 章 意思是处理一件事是想达 到收缩 削弱 废弃 夺取的目的 先要对之采取扩张 强盛 兴旺 给予的措施 欲夺固予 作为权术阴谋固然不足为训 但将它用于经 营管理 却不失为一条颇有价值的谋略 例如 在企业竞争中 如何 由弱变强 由小到大是始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弱小与强大是一对矛 盾 弱小与强大又是可以转变的 老子的上述主张正是揭示了由弱变 强的辩证关系 这为现代企业竞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实践告诉我们 在生产过程中 要投入人力 物力 即 予 才能 取 得新的产品 提高效益 在与下属的交往过程中 给予 关心帮助 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第三节领导心理思想 老子认为 高明的领导是顺应自然 无为而无不治 老子对不同 类型 不同水平的领导作了如下描述 太上 下知有之 其次 亲而 誉之 其次 畏之 其次 侮之 信不足 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 1 7 章 这里把领导按其水平分为四种 类型 最高明的领导 下属仅知其存在 没有感觉到他做了些什么 他无为而治 下属能各顺其性 稍次的 下属亲近他 赞誉他 再次 的 下属对他害怕 最差的 下属蔑视他 玩弄他 对于言而无信的 领导 下属就不信他 围绕着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的领导类型 老子对领导者在领导过 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作了探索 与领导活动效果直接联系的心理学思 想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 领导者的社会知觉 领导者的社会知觉属于领导者的个体心理过程 在社会中 对社 会现象的知觉简称为社会知觉 社会现象包括社会中的个人 群体和 组织 社会知觉中人际知觉是主要内容 领导者能否作出正确的社会 知觉关系到管理工作的成败 老子虽没有提出社会知觉这一概念 但 所揭示的道理与现代管理心理学的观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