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好问杜诗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好问杜诗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好问杜诗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好问杜诗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好问杜诗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 “ 7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 弓l言1 第一章杜诗对金代诗坛影响概况4 第一节杜诗对“借才异代”时期的影响4 第二节杜诗对“国朝文派”时期的影响5 第三节杜诗对王若虚的影响8 第二章少陵嫡派:元好问的诗歌创作1 1 第一节元好问诗歌创作概况1 1 第二节元好问的咏杜诗1 2 第三节元好问的学杜诗1 4 第四节元好问的引杜诗18 第三章尊杜论诗:元好问的诗歌批评2 2 第一节学至于无学2 2 第二节惟正惟诚2 5 第三节以诗论诗2 7 第四章专门之学:元好问杜诗学( 引) 的意义2 9 第一节从杜诗学引看杜诗学2 9 第二节专门之学31 第三节元好问在杜诗学史上的地位3 5 结语3 6 参考文献。38 后记z 1 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41 ? j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 摘要 元好问杜诗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飞 指导教师刘明华教授 摘要 金代诗人元好问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学习杜甫,而有“少陵嫡派”之称,并在诗歌批评中 尊崇杜甫,以“学至于无学”的观点来评价杜诗之妙。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元好问还编写杜 诗学一书,全面实践学杜心得,努力将杜诗学构建成专门之学,这一切决定了元好问在杜 诗学史上的突出贡献和地位。本文分四章,着重从诗歌创作、诗歌批评、文献建构等几个方 面来考察元好问杜诗学情况。 引言部分,简单介绍杜诗学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主体部分由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章,考察杜诗对金代影响概况。这一章主要分杜诗对“借才异代”时期诗人的影响、 杜诗对国朝文派时期诗人的影响以及杜诗在金元之际的影响三个部分来考察,在每个部分对 具有突出代表性的诗人予以分析。 第二章,以元好问的诗歌创作为中心,主要从咏杜诗、学杜诗、引杜诗几个方面来进行 把握,考察其在诗歌创作上所体现出来的“少陵嫡派”特色。 第三章,以元好问的诗歌批评为重点,从“学至于无学”、“惟正惟诚”、“以诗论诗”三 个方面来考察,彰显元好问“尊杜论诗”的诗论思想。 第四章,主要通过元好问的杜诗学引来窥测杜诗学,推测了杜诗学的相关内 容,指出杜诗学规模较小、体制完备,并突出其所标举的“杜诗学”这一“专门之学” 的重大意义。 总之,元好问在诗歌创作、诗歌批评、文献建构等多个层面,对杜诗学的发展作出了突 出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金代元好问杜诗学 = ,一 自 一 彳 f 两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m l一 一i7 ,一 。ln er e s e a r c n0 iyu a nh a o w e n7 s d us c i e n c ep o e t r y m a j o r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s p e c i a l t y :s c i e n c ep o e t r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w a n gf e i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l i um i n g h u a a b s t r a c t j i np o e ty u a nh a o w e nn o to n l yt ol e a r nt h ep o e t r yo fd uf u ,k n o w n a s ”s h a o l i n gd i p a i ”,a n d r e v e r e dd uf ui np o e t r yc r i t i c i s m ,u s et h ep o i n to fv i e w ”l e a r n i n ga sn os t u d y ”t oe v a l u a t et h ed u w h a tp a r t i c u l a r l yv a l u a b l ei st h a ty u a nh a o w e na l s op r e p a r e dab o o k ”d ul e a r n i n g ”,i nt h i sb o o k ,h e n o tn o l yf u l lp r a c t i c el e a r n i n ge x p e r i e n c e sd u , b u ta l s oe f f o r tt oc o n s t r u c tt h es p e c i a l i z e ds t u d yo f s c i e n c e a l lt h i sd e t e r m i n e sh i so u t s t a n d i n g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ot h eh i s t o r yo fd uf ua n ds t a t u s t h i s a r t i c l e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c h a p t e r s ,f o c u sf r o mp o e t r y , p o e t r yc r i t i c i s m ,l i t e r a t u r et oe x a m i n es e v e r a l a s p e c t so f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y u a nh a o w e n sd ul e a r n i n gs i t u a t i o n t h ep r e f a c ed o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c u r r e n tr e s e a r c ha n ds c i e n c er e s e a r c hi d e a so ft h i sa r t i c l e t h em a i np a r te x p a n df r o mf o u ra s p e c t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v i s i tt h ep r o f i l e so fj i nd ur e s e a r c h t h i sc h a p t e rm a i ns t u d yt h ed us c i e n c e o f ”b o r r o w i n gt a l e n t s ”d hs t u d yp e r i o d ,“t h en a t i o n a ll i t e r a r ys c h o o l ”p e d o d , t h eo c c a s i o no f j i na n dy u a n ”p e r i o d a n dt oa n a l y z e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t h ep o e ti ne a c hp a r t c h a p t e ri i ,t ot h ec e n t e ro fy u a n sp o e m s ,m a i n l yf r o mt h ey o n gd u , l e a r n i n gd u , d uc i t e d s e v e r a la s p e c t st og r a s p ,e x a m i n et h ef e a t u r eo ft h e i rp o e m sr e f l e c t e do nt h e ”s h a o l i n gd i p a i ” c h a p t e ri i i ,t of o c u so nc r i t i c i s mo fy u a n sp o e m s ,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l e a r n i n ga sn o s c h o o l ”,”b u ta r es u b j e c tt oh o n e s t ”a n d ”p o e t r yp o e m s ”t oe x a m i n e ,h i g h l i g h t i n gt h ey u a nh a o w e n s ”h o n o rd up o e t r y ”p o e t i ct h o u g h t c h a p t e ri v , m a i n l yt h r o u g hy u a nh a o w e n s ”d us c h o o lc i t e d ”t ol o o ki n t ot h ed e p t h s ”d u l e a r n i n g ”,s u g g e s tr e l e v a n tc o n t e n to ft h e ”d ul e a r n i n g ”,p o i n t eo u tt h a t ”d us t u d y ”h a v eas m a l l b u tc o m p l e t es y s t e ma n dh i g h l i g h tt h e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s p e c i a ls c i e n c e ”d us t u d y ” i ns h o r t ,y u a nh a o w e n sp o e t r y , p o e t r yc r i t i c i s m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o t h e ra s p e c t so f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h a sm a d eo u t s t a n d i n g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a n dh a dap r o f o u n di m p a c t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d uf u r e s e a r c h k e y w o r d s :j i n y u a nh a o w e nd us c i e n c ep o e t r y i l 扛 一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引言 引言 杜诗研究专门化的道路是一个必然趋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一呼声渐高。“杜诗 学的研究将是本世纪的重头戏。从一个作家的研究上升到一门学问或近似一种学科的系统性 的研究,这也是一个十分自然的过程。对一个作家,一种文学现象的研究积累到一定程度之 后,研究者们必然希望在规律性的讨论和学科性的归纳上有所要求。” 目前,杜诗学的研究现状有如下特点: 第一,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尚待科学的界定,对于如何界定这门学科,学界还没有统一认 识。 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三种:有的学者认为“杜诗学,简称杜学,顾名思义,就是有 关杜甫诗歌的一切学问。”但是,这一观点遭到了有些学者的激烈批评。其理由是:第一,“杜 诗学”与“杜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前者研究的对象限于杜甫的诗歌,而 后者则包括杜诗及与杜甫相关的其他内容;第二,杜诗学之“学”与学问之“学”不同,前 者具有特定的内涵,如将两者等量齐观容易造成错解;第三,“一切”是个无限的限定词, 对杜学内涵的界定太过宽泛,不便于人们的把握。因而,主张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界定 “杜学”。“狭义的杜学即学术意义上杜学”,它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传世 杜甫作品的整理诠释;二、理论诠释角度的杜甫研究;三、文艺批评角度的杜甫研究;四、 杜甫研究史料的考订整理;五、杜甫研究及其发展的研究。”“广义的杜学即非学术意义上的 杜学”除了上面几个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历代有关杜甫的文物遗存”、“不同文化形式的不 同表现”等内容。 此种观点较之第一种无疑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具体的分类上却陷入 了混乱,比如第二条与第三条就难免会有交叉,第五条似乎是总括,不能与前四条并列等。 鉴于此,有的学者倡导与其在学科概念上纠缠,不如脚踏实地,形成和完善学科的内外要求。 “杜甫研究如果作为一门专门之学,究竟会定名在杜诗学、杜学还是杜甫学,在杜甫研究界 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杜甫研究过程中,杜诗学和杜学的 区别,会在讨论过程中逐步达成共识的。”固 我认为,为完成杜诗学( i t 学) 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努力的方 向大致可分为两条线索:一是“文”的研究,包括杜甫诗歌的创作层面、批评层面、文献整 理层面等,以及这些层面研究的再研究;二是“道”的研究,就是对诗人在思想文化中的地 位及影响的研究。 第二,对学科的整个发展脉络还没有清楚的认识。 从研究的现状来看,关于杜诗学的研究相对集中在唐宋段,其次是清代、再次是明代, 刘明华现代学术视野下的杜甫研究载文学评论,2 0 0 4 年第5 期 圆廖仲安杜诗学载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 傅光论杜学的定义与内涵载人文杂志,1 9 9 9 年第3 期 刘明华现代学术视野下的杜甫研究载文学评论,2 0 0 4 年第5 期 l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而关于金代、元代这两个时代的研究成果则寥若晨星。许总的杜诗学发微一书,可谓导 夫先路。该书不仅对各时期的杜诗学发展情况做了宏观的把握,而且对金元杜诗学的发展也 做了一番探析,对于后续研究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该书尽管认为“宏观宋金元文学发展史, 金元文学尤其是诗学无疑是宋代诗学的余波绮丽”、“金元诗学宗杜,正是杜诗在宋代诗学中 特殊地位和强大影响的延续”,这种看法显然没有摆脱传统观点对金元文学的定位,并把这 一观点移植于金元杜诗学的发展情况。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认识到金元杜诗学也取得了一 定进展,认为金元杜诗学能够冲破宋代理学的思想桎梏,较多的注意杜诗艺术本身,“成为由 宋代杜诗学重教化走向明清杜诗学重审美的中间一环,在杜诗学的历史衍进之中,显示出继 往开来的作用和痕迹”印。该书金元杜诗学探析一文,对于金代的杜诗学发展情况,作者 主要探讨了王若虚和元好问的杜诗学成就,以及在尊杜前提下的宗苏宗黄之争。但对于王氏 和元氏尤其是元氏的杜诗学整体成就而言,只是冰山一角,研究尚待深入。而花大量篇幅讨 论宗苏宗黄之争,对尊杜情况的考察虽有助益,但难免芜漫。胡可先杜甫诗学引论一书, 虽规模初具,但关于金元时期杜诗学发展情况的论述阙如。 我认为,要建立完整的杜诗学,对各个时代的杜诗学发展状况的考察是基础,如果没有 这个基础的支撑,理论的建设将是无源之水。而对各个时代杜诗学的把握,又是建立在个案 研究基础之上的,尤其是那些在其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基于此,本文选择金源一代具有 代表性的诗人元好问作为考察的对象。 目前,涉及元好问杜诗学的研究,除许总杜诗学发微一书外,主要还有如下著述: 河南大学孙达博士学位论文元好问唐诗学,这部论文主要探讨了元好问唐诗学成就, 并对元好问的杜诗学做了专节讨论,值得借鉴。有些地方作者只是点到为止,尚待深入。 另外,也许由于研究重心的不同,作者没有把元好问杜诗学的成就置于整个杜诗学史中来考 察,也就不能充分认识到杜诗学的重大意义,在这一点上给本文第三章的写作留下了足 够的发挥空间。 复旦大学颜庆余博士学位论文北宋之后:元好问与中国诗歌传统,将元好问置于整个 诗歌传统之中予以观照和把握,并涉及到元好问诗歌对杜甫诗歌继承的某些问题,尤其是第 十章元好问诗的引用,对本文的写作启发很大。 詹杭伦、沈时蓉元好问的杜诗学 ,该文主要从剖析元好问的杜诗学引入手,考 察杜诗学的相关内容,又简单涉及元好问的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值得一起的是,该文 后面附有元好问诗歌借用杜甫诗歌语句的对照表,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便宜。 王志清宗杜论诗:元好问的意义与局限一文,从“正体”与伪体之判分、重“刚” 轻“柔”之辩争、唯“诚”唯“真”之诠解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元好问的诗论思想,特别是第 回许总杜诗学发微,南京:南京出版社,1 9 8 9 年,第1 1 2 页一1 1 3 页 雪许总杜诗学发微,南京:南京出版社,1 9 8 9 年,第1 2 8 页 中国元好问学会纪念元好问8 0 0 诞辰文集,大同: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8 3 页 2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引言 三点,给本文第三章第二部分的写作诸多启示。但是,作者没有对元好问这一观点的提出与 杜甫有何直接关系进行探讨,也没有交代这一观点提出的思想背景,有隔靴搔痒之嫌,本文 将弥补这一缺憾。 当前对元好问杜诗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部分成果,但总体而言,尚属于起步阶段。本文 将力求克服当前元好问杜诗学研究中存在的零碎、片面之缺点,拟在整个杜诗学史的大背景 下,充分考察金源一代杜诗学的发展状况,并系统阐发元好问杜诗学之内容及成就。本文的 研究在大量文献资料的支撑之上,从元好问的诗歌创作、诗歌批评、文献建设等多层面进行 把握。首次从咏杜诗、引杜诗、学杜诗三个层面系统考察元好问诗歌创作所反映的杜诗学思 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元好问的诗歌批评进行考察,明确了元好问诗论思想与杜甫诗 歌思想的承继关系。本文首次系统阐释元好问杜诗学引中“学至于无学”的理论内涵, 并通过杜诗学引窥测杜诗学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并论述了杜诗学所开创的“专 门之学”的重大意义。 3 两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第一章杜诗对金代诗坛影响概况 第一章杜诗对金代诗坛影响概况 人们在谈论文学史沿革的时候,有这样一句颇为流行的话: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 说,这样的说法固然能够突出文学的整个发展轨迹以及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成就,但是也或 多或少限制了研究者的视域,使之无意问津文学成就不高的时代。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金代, 就遭遇了这样一种情况。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金源都远远落后于赵宋,这是客观上 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一观点却被人们主观地带入文学领域,认为金源文学也是赵宋文学的 余波遗响。事实上,正如宋人在辉煌的唐诗之后独辟蹊径而造“宋调”一样,金代文人也从 未停止过试图超越宋代文人的努力,文学风格的演进,不像改朝换代那样,可以以某某年来 划一个明显的界限。朝代确立伊始,诗风仍会沿着前朝的路线走下去。但随着新朝在经济、 文化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要求文艺改革的呼声也会逐渐高起来。因为各朝的人们,尤其是 士大夫阶层,总要追求文化上的自信,试图确立自个的“正统”地位。这一特点,在由少数 民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那里表现得相当明显。因此,用“宋调余波”来概括金代文学的整体 特点和成就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弃宋宗唐”才是贯穿整个金代诗坛的主线,在这一主线的 牵引下,金人对杜诗的学习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第一节杜诗对“借才异代”时期的影响 所谓借才异代,指的是金代立国之初,主要由宋而入金的一批文人,代表人物有宇文虚 中、张斛、蔡松年等。此说出自清人庄仲方,其金文雅序说:“金初无文字也,自太祖得 辽人韩畴言始文。太宗入汴州,取经籍图书。宋字文虚中、张斛、蔡松年、高士谈辈先后归 之,而文字煨兴,然犹借才异代也。”作为早期由宋入金的诗人,宇文虚中、张斛等人明显受 “苏学盛于北”的影响,是金初诗人学习宋诗的一个缩影,但是他们也注意学习唐诗,开启 了学唐的历程。例如宇文虚中题为郑下赵光道,与余有十五年家世之旧。守官代郡之崞县。 闻余以使事羁留平城,与诸公相从,皆一时英彦,遂以应举白免去,驾短辕,下泽车,驱一 僮二驴,扶病以来,相聚凡旬日而归。昔白乐天与元微之偶相遇于夷陵峡口,既而作诗叙别, 虽惟悴哀伤,感念存没,至叹泣不能自己,而终篇之意,盖亦自开慰。况吾辈今日,可无片 言以识一时之事邪。因各题数句,而余为之叙,夜将半,各有酒所,语不复锻炼,要之皆肺 腑中流出也,诗题长达二百余字,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唐人的事迹典故成为当时文人赋诗 言情的关注点,透露出诗人们学唐的心迹。当然,直接反应这些诗人学唐情况的,还是他们 的作品。如张斛的诗歌,兹举两首以为例。其回文罾诗其二写道:“绿径斜萦草,红梢半 落花。曲池风碎月,欹岸雨摧沙。”又如将渡江 :“无数飞花委路尘,不堪重醉楚城春。 明朝回首江南岸,烟雨昏昏不见人。”诸如此类的作品,颇有唐代大历诗歌的风致。该时期的 国薛瑞兆等编撰全金诗卷一,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第1 4 页 薛瑞兆等编撰全金诗卷一,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第1 0 页 薛瑞兆等编撰全金诗卷一,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第1 0 页 4 詹 , p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杜诗对金代诗坛影响概况 诗人,本为宋人,由于羁留金源,乡关故国之思屡屡见诸笔端。此类诗歌感情深挚悲怆,沉 郁浑成,让人可以明显感受到杜诗对他们的影响。首先让我们看两首宇文虚中的诗。和高子 文秋兴二首( 其二) :“摇落山城暮,栖迟客馆幽。葵衰前日雨,菊老异乡秋。自信浮沉数, 仍怀顾望愁。蜀江归棹在,浩荡逐春鸥。”又又和九日圆:“老畏年光短,愁随秋色来。一 持旌节出,五见菊花开。强忍玄猿泪,聊浮绿蚁杯。不堪南向望,故国又丛台。”两首诗都选 择萧瑟的秋景来表达故国之思,在字句的锤炼、物象的选取上,都明显受到杜诗的熏染。高 士谈的律诗,洗练顿挫,深厚浑成。如不眠 :“不眠批短褐,曳杖出门行。月近中秋白, 风从半夜清。乱力昨惊梦,漂泊念平生。泪眼望南斗,难忘故国情。”此诗比宇文虚中的那两 首诗歌有更多的杜诗元素,似乎诗人有意仿效杜诗而作。颔联“月近中秋白,风从半夜清” 与杜诗月夜忆舍弟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是在句式还是所表达的意绪上都 有同工异曲之妙,简直到了形神都似的程度。宇文虚中、高士谈等这一时期的诗人学习杜甫, 不是单纯的创作问题,而是由于他们的经历和情感与杜甫有相通之处,因此所作诗歌有杜诗 风致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由于这些诗人原来都是在宋诗的氛围内写作,入金以后的作品仍 具有很多原来的特点,虽然某些篇什近于唐音,但是他们没有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只是在创 作中偶尔表现出来而己,因此他们宗唐的文学意识尚不明确,学杜也只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 第二节杜诗对“国朝文派”时期的影响 金世宗、章宗时期,金代社会迎来了黄金时代。章宗朝十分重视礼乐文治。金人刘祁评 价说:“章宗聪慧,有父风,属文为学,崇尚儒雅,故一时名士辈出。大臣执政,多有文采学 问可取,能吏直臣皆得显用,正令修举,文治灿然,金朝之盛极矣。” 由于社会的由乱入治 以及统治者的重视,在大定、明昌年间,诗坛上出现了一大批活跃的诗人。这一批诗人称之 为“国朝文派”。金人元好问有一段著名的话:“国初文士如宇文大学、蔡丞相、吴深州之等, 不可不谓之豪杰之士,然皆宋儒,难以国朝文派论之。故断自正甫为正传之宗,党竹溪次之, 礼部闲闲公又次之。”四这一段话非常值得注意,元好问公然扬起“国朝文派”的大旗,这说 明金代文人试图与宋诗划清界限而追求金诗独立个性的强烈呼声。这一时期重要诗人,如蔡 琏、周昂、王庭筠、赵秉文等,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蔡琏被称为“正传之宗”,在金代 诗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蔡琏诗学韩愈,在韩愈诗歌险隆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形成了雄奇刚 健的诗风。如其医巫闾 写道:“幽州北镇高且雄,倚天万仞蟠天东。祖龙力驱不肯去, 至今鞭血余殷红。崩崖岸古森云树,萧寺门横入山路。谁道营丘笔有神,只得峰峦两三处。 我方万里来天涯,坡陀缭绕昏风沙。”医巫阊是阴山山脉分支松岭山脉的高峰,位处辽 西地带。诗人把医巫闾山描写的雄伟巍峨,气势磅礴,笔力浑厚。难怪郝经在书蔡正甫集 。薛瑞兆等编撰全金诗卷一,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第1 9 页 薛瑞兆等编撰全金诗卷一,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第1 9 页 薛瑞兆等编撰全金诗卷一,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第2 5 页 固( 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二辨亡,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0 7 - 3 0 8 页 ( 金) 元好问翰苑英华中州集卷一,四部从刊本 薛瑞兆等编撰全金诗卷三十六,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第4 6 0 页 5 ,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杜诗对金代诗坛影响概况 后这样评价蔡琏:“煎胶续弦复一韩,高古劲欲摩欧苏。不肯蹈袭抵自作,建瓴一派雄燕都。” 郝经评价蔡琏的创作态度,是国朝文派诗人普遍的创作心态,他们所追求的就是“不肯蹈袭” 宋诗,而努力“建瓴一派”,创造出金诗自己的特色。这一时期的诗人开始有意识的学习唐诗, 而杜甫则是重要的学习对象。 1 、周昂 周昂学唐,其主要诗法对象就是杜甫。与宇文虚中、高士谈等不同的是,周昂学习杜甫, 是从幼年开始的,宗法杜甫贯穿了他的一生。这一点,在其外甥王若虚的滹南诗话中有 清楚地反映:“史舜元作吾舅诗集序,以为有老杜句法,盖得之矣。而复云:由山谷以入, 则恐不然。吾舅儿时便学工部,而终身不喜山谷也。若虚尝乘间问之,则日:鲁直雄豪奇险, 善为新样,固有过人者;然于少陵初无关涉,前辈以为得法者,皆未能深见耳。舜元之论, 岂亦袭旧闻而发欤! 抑其诚有所见也? 更当与知者订之。”作为周昂的外甥,王若虚自幼随 其学诗,其说应该可信。周昂一生服膺杜公,其作诗不仅仅“有老杜句法”,更重要的是他对 杜诗内容和精神的学习上。周昂认为“凡文章巧于外,而拙于内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以 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得首肯”圆,强调作诗要“意义为主,字语为之役” 这一认识, 从他的读陈后山诗中可以看出来,诗云:“子美神功接坤茫,人间无路可升堂。一斑管 内时时见,赚得陈郎两鬓苍。”赞美杜诗“神功接坤茫”,认为杜诗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 容。并且嘲笑陈师道学杜,只在字法、句法、章法上仿效,虽然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也只 是得到杜诗的皮毛而已。周昂现存诗歌一百多首,从一些诗歌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其对杜诗 内容以及沉郁顿挫风格的仿效,如翠屏口七首 ,这是一组纪行诗,描写了旅途的所见所 闻,旅人的艰辛以及惆怅的心绪。兹举第七首以为例,诗云:“塞古秋风早,山昏落日低。积 云鸦度久,荒岸马蹄齐。灯火看时出,茅茨渐欲迷。尘沙恨于役,况乃对鸡栖。”这组诗是诗 人大安三年( 公元1 2 1 1 ) 从参知政事承裕军戍守翠屏山( 今河北境内) 时所作,组诗表现了 对蒙古大军压境的不安。有论者指出这七首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忧患意识,诗风逼近杜甫秦 州杂诗” 周昂是第一个大力学习杜甫的金代文人,而他对杜甫的热崇,给王若虚造成了巨 大的影响。 2 、赵秉文 贞祜二年( 1 2 1 4 年) ,金朝南渡黄河,迁都汴京,从此金朝一蹶不振。国家的积贫积弱, 却给文学带来了一股新风。章宗明昌、承安时期的诗坛曾一度形成一种浮艳尖新之风,而这 一时期有了很大的改观。围绕在赵秉文、李纯甫周围各有一批文人,尽管他们的诗学主张不 西( 金)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续一卷卷第三十八,四部丛刊本 国( 金)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续一卷卷三十七,四部丛刊本 国( 金)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续一卷卷第三十八,四部丛刊本 o ( 金) 元好问翰苑英华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本 薛瑞兆等编撰全金诗( 卷五十七)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第2 3 3 页 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第4 4 4 页 6 西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第一章杜诗对金代诗坛影响概况 同,但都对扭转诗风作出了贡献。“南渡后,文风一变,文多学奇古,诗多学风雅,由赵闲闲、 李屏山倡之。”赵秉文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书、画、文、诗均有名于当世。他主盟文坛数 十年,尤以金室南渡后影响为大。赵秉文“诗专法唐人,魁然一时文士领袖”赵论诗十分推 崇杜甫,认为杜甫为“天地精英之气”,“能秀而不能实,能蕃而不能续” 在答李天英书 中更进一步说道:“尝谓古人之诗各得其一偏,又多其性之似者。若陶渊明、谢灵运、韦苏州、 王维、柳子厚、白乐天,得其冲淡;江淹、鲍明远、李白、李贺,得其峭峻;孟东野、贾浪 仙,又得其幽忧不平之气;若老杜可谓兼之矣。”进而主张:“为诗当师三百篇、离骚、 文选、古诗十九首,下及李杜。”赵秉文主张吸取各家之长,转移多师,因此,他的诗 歌不同的体裁特点也不同。大体而言,其小诗精致,律诗壮丽,七言古诗跌宕纵放。清人潘 德舆称其七言古诗“气体阔大,健笔纵横,名篇巨制,不可悉数。”赵秉文的七言古诗主要 取法李、杜、苏三家。赵秉文主要在吟咏的对象、语言的顿挫以及结构的谨严上效法杜甫。 如其长白山行,以金代的历史变迁为主线,称赞爱国济世的精神。全诗虽然篇幅比较长, 但却不显枝蔓。结构变化曲折有致,语调跌宕起伏,悲壮慷慨,明显受到杜诗的影响。题画 诗汾阳王像,并没有从正面题咏郭子仪,而是从侧面赞扬其保卫大唐的不朽功绩,诗末感 慨道:“时危英雄长恨少,抚壁再拜涕泗滂。诸酋下马视君否? 公虽云亡像在堂。”对郭子仪 既有高度的赞扬,又不无感慨悲怀之意,全诗就显得集中概括,颇有杜诗风致。题杨密监画 马诗称扬杨密监所画之马,笔触多变,层层深入,起笔代画家作比,接着写其画作之昂贵。 以为先帝画马为例,赞扬其画作之逼真。接着发出“二百年来无此笔”的赞叹,最后“艰难 常恨少神驹,掩图独抱龙媒泣”又有感伤现实之叹。诗的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健拔纵放, 虽少了杜公题画诗的酣畅淋漓,但在气势上仿佛左右。总体来看,赵秉文七古学习杜甫,虽 有些许特色,但没有越出杜公的苑囿。由于目睹战乱,赵秉文还写了一些咏杜甫的诗歌,较 著名的是仿老杜无家 ,诗云:“弟妹他乡隔,无家问死生。兵戈尘共暗,江汉月偏清。 落日黄牛峡,秋风白帝城。中原消息断,何处是秦京。”写出来在战乱年代,亲人分散,故乡 远离的悲痛,感情真挚,那种对弟妹的牵挂,对故乡的思念颇有杜公遗风。赵秉文诗中化用 杜甫的诗句也很明显,如仿严武临边:“少年骑马耳生风,老去羞无汗马功。落日秋风心 尚壮,令人回首望云中。” 诗的第三句明显是从杜诗江汉o 之“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点化而来。 ( 元) 刘祁归潜志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1 9 8 页 回( 元) 刘祁归潜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1 7 页 固( 金)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三种德堂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1 8 1 页 ( 清)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九,见郭绍虞主编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第 2 1 3 9 页 ( 金)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7 5 页 薛瑞兆等编撰全金诗卷六十七,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第3 9 9 页 ( 清)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第2 0 2 9 页 7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杜诗对金代诗坛影响概况 第三节杜诗对王若虚的影响 王若虚( 11 7 4 1 2 4 3 ) ,字从之,号庸夫,又号滹南野老,王若虚现存诗歌很少,也没有 多大的艺术成就。但是,他却是金源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其思想主要体现在滹南诗话 以及文辨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话尊杜甫,而于黄庭坚多所訾议。”杜诗对 王若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发展杜甫的“有神 说为“自得”说 王若虚论诗贵自得,“古之诗人,虽趣尚不同,体制不一,要皆出于自得,至其辞达理顺, 皆足以名家。”其说直接受苏轼影响,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评论诗画的沿革与得失时 称:“予尝论书,以谓锺、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 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苏轼的原意似乎侧重指诗歌的风格,而王若虚的观点 更侧重于创作的方法,“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 之,特剽窃之黠者耳。鲁直好胜,而耻其出于前人,故为此强辞而私立名字。夫既已出于前 人,纵复加工,要不足贵。虽然物有同然之理,人有同然之见,语意之间岂容全不见犯哉。 盖昔之作者,初不校此,同者不以为嫌,异者不以为夸,随其所自得,而尽其所当然而已。” 王氏所倡导的“自得”,指创作主体要发至肺腑,不蹈袭他人,本于自我的真性情。而这与 杜甫的“有神”说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杜甫的有神说包含着杜甫在诗歌创作的构思层 面、语言层面、意象层面、意境层面、效果层面的审美追求,他把自己多方面的艺术追求集 中统一于有神这一审美标准之中,可以说,对有神的追求是杜甫诗歌审美的核心。” 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多次提到“神”这一概念。如“下笔如有神”,“诗兴不无神” ,“苍茫 兴有神” 。从上面所引的诗句可以看出,杜甫十分强调创作过程中的“神”。诗人无法很好 的解释创作中的激情和灵感产生的现象,就把这种原因归结于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也就 是把作品的生成说成是“神”的赐予。由“神”所赐的作品就是“神品”。在艺术作品的生成 上,神助说强调超自然的力量,自得说强调诗人的主体意识。从“神助”到“自得”,意味着 创作的驱动力由一种外在的力量转变为主体的自我力量。因此,“自得”说是对“神助”说的 发展与深化,这一转变更加强调主体意识,抒发自我的真性情成为“神品”的必然要求。 2 、贵“浑全”而尊杜 王若虚在诗歌的艺术形态上贵“浑全”,要求诗文语势的“一以贯之”,反对字句的雕琢。 他对杜诗极为推崇,认为杜诗达到了“浑全之地”。王氏在尊杜的同时,对黄庭坚提出了尖刻 o ( 金)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续一卷卷第四十,四部丛刊本 o ( 金)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续卷卷第四十,四部从刊本 王新霞论杜甫“有神”说的美学渊源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1 期 ( 清)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第2 3 页 西( 清)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第6 5 5 页 ( 清)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三上韦左相二十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第2 2 4 页 8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杜诗对金代诗坛影响概况 的批评。历代诗人中,黄庭坚最尊崇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力追杜甫,宋人也多认为黄庭坚与 杜甫有相承续的渊源。为了让杜诗与黄诗划清界线,王氏首先否定了黄庭坚宗杜说。王若虚 自幼从其舅周昂学诗,周昂论诗尊崇杜甫,而不喜欢黄庭坚,“史舜元作吾舅诗集序,以为有 老杜句法,盖得之矣。而复云:由山谷以入,则恐不然。吾舅儿时便学工部,而终身不喜 山谷也。”王氏否定了周昂是由黄庭坚而入学杜甫的说法,还进一步阐发:“朱少章论江西诗 律,以为用昆体功夫而造老杜浑全之地。予谓用昆体功夫,必不能造老杜之浑全,而 至老杜之地者,亦无事乎昆体功夫,盖二者不能相兼耳。”王若虚极力反对字句的雕琢, 认为黄庭坚自鸣得意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作诗方法是变相的剽窃行为。王若虚认 为“山谷自谓得法于少陵,而不许于东坡。以予观之:少陵,典谟也;东坡,孟子之流: 山谷,则扬雄法言而已。”把杜诗视为不可仰攀的经典,而把黄诗贬低为具有“雕虫篆 刻”之讥的法言。因此,黄庭坚宗杜说也就成为无稽之谈。 对于李杜的优劣问题,王若虚明确提出了扬杜抑李的主张。王若虚在文辩中说道:“世 称李杜,而李不如杜;称韩柳,而柳不如韩;称苏黄,而黄不如苏,不必辨而后知。欧阳公 以为李胜杜,晏元献以为柳胜韩,江西诸子以为黄胜苏。人之好恶固有不同者,而古今之通 论,不可易也。”认为“李不如杜”是古今的通论,不可变易。在诗话中王氏将王安石与 欧阳修的观点又一次进行对比:“荆公云:李白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 已,不知变也。至于杜甫,则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盖其绪密而思深,非浅近者 所能窥,斯其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而欧公云:甫之于白,得其一节,而精强过之。” 王氏认为由于人们的趣尚不同,有时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但是王安石的观点是“天下之公 言”。在杜诗学领域中,李杜优劣论伴随着杜诗学发展的整个过程,是一个聚讼千年的问题。 人们或扬杜抑李,或扬李抑杜,或李杜并重。王若虚的扬杜抑李的主张明显受到其舅周昂的 影响,再加之其“自得”、“浑全”的诗歌审美标准,有这样的主张就不足为怪了。王若虚认 为,杜诗是“典谟”,“冠绝古今”,“天下之至工”。对于贬低杜诗的观点,王氏予以讥诮,文 辨说道:“j f t 说杨大年不爱老杜诗,谓之村夫子语。而近见傅献简嘉话云:晏相常 言大年尤不喜韩、柳文,恐人之学,常横身以蔽之。呜呼,为诗而不取老杜,为文而不取韩、 柳,其识见可知也。”王若虚对杜甫的尊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王若虚对宋人将司马迁与杜 甫相提并论的说法也颇为不满,文辨:“唐子西云:六经已后,便有司马迁;三百篇已 后,便有杜子美。故学文当学司马迁,学诗当学杜子美。其论杜子美吾不敢知,至谓六经巳 后,便有司马迁,谈何容易哉? 自古文士过于迁者何限,而独及此人乎? 迁虽气质近古,以 绳辈律之,殆百孔千疮,而谓学者专当取法,过矣。”基于此,王若虚特写有史记辨惑十 一卷,极论史记之失,而对“三百篇已后,便有杜子美”的尊杜说法,却不置异词。 贬低杜诗者,王氏予以嘲讽,尊崇杜诗者,王氏予以默许,可见王氏崇杜之情。 3 、对杜诗的考证 王若虚以其好辨的个性和渊博的学识对杜诗篇目章句流传过程中的错误和误解予以辨伪 9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第一章杜诗对金代诗坛影响概况 求证。 首先,指出千家注杜诗中的伪作。滹南诗话载:世所传千家注杜诗,其间有 日“新添”者四十余篇。吾舅周君德卿尝辨之云:“惟瞿塘怀古、呀鹘行、送刘仆射、 惜别行为杜无疑,自余皆非本真,盖后人依仿而作,欲窃盗以欺世者,或又妄撰,其所 从得,诬引名士以为助,皆不足信也。东坡尝谓太白集中往往杂入他人诗,盖其雄放不 择,故得容伪,于少陵则决不能。岂意小人无忌惮如此。其诗大抵鄙俗狂瞽,殊不可读。盖 学步邯郸,失其故态,求居中下且不得,而欲以为少陵,真可悯笑。王直方诗话既有所取, 而鲍文虎、杜时可间为注说,徐居仁复加编次。甚矣,世之识真者少也! 其中一二虽稍平易, 亦不免蹉跌。至于逃难、解忧、送崔都水、闻惠子过东溪、巴西观涨及呈窦使君 等,尤为无状,洎余篇大似出于一手。其不可乱真也,如粪丸之在隋珠,不待选择而后知, 然犹不能辨焉! 世间似是而相夺者,又何可胜数哉! 予所以发愤而极论者,不独为此诗也。” 吾舅自幼为诗,便祖工部,其教人亦必先此。尝与予语及“新添”之诗,则嗍蹙日:“人才之 不同,如其面焉,耳目鼻口,相去亦无几矣,然谛视之,未有不差殊者。诗至少陵,他人岂 得而乱之哉! ” 其次,反对断章取义。“唐子西语录云:古之作者,初无意于造语,所谓因事陈辞, 老杜北征一篇,直纪行役耳。忽云: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 实。此类是也,文章即如人作家书乃是。慵夫日:子西谈何容易。工部之诗,工巧精深者, 何可胜数,而摘其一二,遂以为训哉? ” 第三,指出文字错讹。“老杜北征诗云:见耶背面啼,吾舅周君谓耶当为即 字之误,其说甚当。前人诗中亦或用耶娘字,而此诗之体不应尔也。” 第四,语意有不必辨者。“近代诗话云:杜诗云:皂瞒寒始急。白氏歌云:千呼 万唤始出来。人皆以为语病,其实非也。事之终始,则音上声,有所宿留,则音去声。予 谓不然。古人淳至,初无俗忌之嫌,盖亦不必辨也。” 第五,故实有不必考者。“杜诗称李白云:天子呼来不上船,吴虎臣漫录以为范传 正太白墓碑云明皇泛白莲池,召公作引。时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乃命高将军扶以登舟, 杜诗盖用此事。而夏彦刚谓蜀人以襟领为船,不知何所据。苕溪丛话亦两存之。予谓 襟领之说定是谬妄。正使有据,亦岂词人通用之语? 此特以船字生疑,故尔委曲。然范 氏所记,白被酒于翰苑,而少陵之称乃市上酒家,则又不同矣。大抵一时之事,不可尽考。 不知太白凡几醉,明皇凡几召,而千载之后,必于传记求其证邪? 且此等不知,亦何害也。” 金代社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和文化积淀,产生出王若虚这样的尊杜大家是不足为怪的。 学杜、尊杜在金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由创作实践上的无意之暗合,再到有 意识的在诗歌创作中予以模仿,直到理论上的探讨、诗歌批评中的尊崇。能代表金代诗坛学 杜最高成就的无疑是元好问。元好问不仅在创作实践、诗歌批评以及文献整理等方面服膺杜 诗,而且试图将杜诗之学建构成专门之学。 l o 西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第二章少陵嫡派:元好问的诗歌创作 第二章少陵嫡派:元好问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元好问诗歌创作概况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章宗明昌元年( 1 1 9 0 ) 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