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_第1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_第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_第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_第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评价手册人民版教材高中历史 必修ii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简述两政策的内容,归纳其特点,理解其作用。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知道成立苏联与1924年宪法是对十月革命以来斗争经验的总结和成果的肯定。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比较能力;阅读列宁的论粮食税等历史文献,学习运用原始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教材116页的学习思考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联系中国目前改革开放的现实,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地位。通过对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重重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的学习,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作出有益探索的事实的学习,坚定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加深对革命导师的敬仰之情。认识苏维埃政权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和目的: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和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互相勾结,从四面八方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使“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人教版的表述为: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资本主义列强不甘心失去在俄国的原有利益,企图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扼杀在摇篮里,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而岳麓版则写到: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把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使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为此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2.有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三个版本都是从农业、工业、商业和产品分配四个方面介绍的,但叙述又略有差异。在农业方面,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不允许私人买卖,农民必须按规定的价格向国家交售粮食,后来,国家的粮食垄断政策变得更加严厉,规定国家所需要的粮食数额就是必须征集的“余粮”数,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额把全部余粮按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人教版)征集对象扩大到肉类、马铃薯等各种农产品,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以极低的价格(岳麓版)甚至是无偿地交给国家。(人教版)在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岳麓版说是“普遍实行国有化政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在这一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也不搞经济核算,从生产计划的安排、原料调拨、生产过程,直到产品的分配,完全根据国家的指令进行。(人教版)在商业方面,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在分配方面,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强制劳动,(岳麓版)规定16岁到50岁的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参加劳动(人教版)“不劳动者不得食”。人教版在介绍该政策内容的同时,还对每项政策的作用作了一一分析。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它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人教版)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岳麓版)4.教材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作了客观的评价,既肯定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到1920年底,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人教版)又实事求是写了这一政策的许多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5.七年战争使国家经济极度困难,19201921年的旱灾,更导致粮食十分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而且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俄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手段,认为可以在战争结束后继续使用这一非常政策,把陷入经济灾难的国家拯救出来,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因此,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这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城市工人也纷纷罢工,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军队士兵甚至喊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危险口号,1921年2月,彼得格勒附近的喀朗施塔得发生反政府的兵变, (人教版)表明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岳麓版)很明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于是,1921年的俄共(布)十大开始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6.新经济政策是不断丰富的,其内容也包括农业、工业、商业和产品分配四个方面: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粮食税的数额大大少于余粮收集制,(岳麓版)政府还允许农民有条件地出租土地,使用雇佣劳动力;(人教版)工业上,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并允许开办私人企业,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人教版)商业方面,改变国家垄断的做法,由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岳麓版)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人教版)允许商品买卖;在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以工人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为依据的按劳分配制,(人教版)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人教版在介绍该政策内容的同时,还对其作用一一作了分析。7.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教版)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是列宁对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岳麓版)它的实施,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了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1925年,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同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初步的好转,它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人教版)新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且俄共和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一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至后来过早地终止了该政策的执行。(人教版)8.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建立了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其它一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苏维埃一大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4年的苏维埃二大通过了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是对十月革命以来斗争经验的总结和革命建设成果的肯定。 训练:基础与巩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18年,苏维埃政权陷入层层包围,当时在经济上最紧迫的难题是a. 石油 b.棉花 c.煤碳 d.粮食 2.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是a.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 b.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 d.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3.以下选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的是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 c.工业国有化 d.实物配给制4.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政治危机的迫使 b.掌握经济命脉的需要 c.工作重心转移的要求 d.工人农民对现实不满5.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最主要措施是a.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从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向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废除实物配给制,允许商品买卖 d.由国家掌握涉及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 6.1922年12月苏联成立时,下列哪个共和国没有加盟?a.俄罗斯 b.白俄罗斯 c.乌克兰 d.拉脱维亚7.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由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由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有限度地恢复资本主义以发展经济 d.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8.从十月革命到20年代,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要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d.要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 9.新经济政策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是a.充分发挥了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b.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控经济发展 d.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10.苏俄新经济政策能够实行的根本前提是a.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 b.国家掌握了一切经济命脉c.工农联盟已经完全巩固 d.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11.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对工业采取的措施是a.全部没收由国家统一经营 b.收归国有让资本家经营c.允许资本家继续自主经营 d.允许国内外资本家合营 12.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b.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措施c.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政策 d.体现了政府干预经济这一特点 13. 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下列对这一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材料中提到的经济政策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14.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面积仅次于俄罗斯的是 a.乌克兰 b.哈萨克斯坦 c.白俄罗斯 d.乌兹别克斯坦 15.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经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说明列宁认为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c.俄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必先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政策16.余粮收集制实施后,苏俄农民瞒报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拥护 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c.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 d.该项政策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17.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a.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18.新经济政策实施的重大意义在于维护了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加速了社会主义集体集体经济建设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 b. c. d.探究:提高与超越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二、材料解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我们当时不这么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论粮食税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列宁为什么认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过哪些弊病和错误? 综合以上问题,你怎样理解列宁的这段话?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项目 年份1913年1920年1925年1925年/1913年农业总产值(%)10067112112种植业(%)10064107107畜牧业(%)10072121121粮食(万吨)765045197247947牛(万头)6060525062101025猪(万头)2090175021801043材料二:1913年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项目 年份1913年1920年1925年1926年总产值(按1926/1927年度价格计算)(亿卢布)102511410773911083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100)1001387551081此栏是1925年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 材料摘自人民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第117页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表明,1920年工农业生产情况同1913年相比,倒退了许多。其原因有哪些?1925年工农业生产情况同1920年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其原因又有哪些?有何意义? 从以上数字的变化,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二、 问答题3.从背景、目的、内容、作用等方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4.对于苏俄1918年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功不可没;另一种观点认为该政策利大于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该政策的实行弊大于利。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按照自己的理解阐述其理由。(说明: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允许发挥个人见解,答案不强求一律。)5. 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决定巩固农民经济,对中农、力量单薄的农民减免税收。如按余粮收集制,19211922年应征收粮食4.23亿普特(1普特约为16.38公斤),改行粮食税后,实际征收2.4亿普特。试分析粮食税较余粮收集制的进步之处和历史意义。答案详说一、选择题 1. d 2. d 3. b 4. a 5. a 6. d 7. c 8. a 9. c.10. b 11. a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a18. a二、材料解析题1.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苏维埃政权实行的。苏维埃政权在当时不这么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这么做取得了胜利。以极低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列宁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政权渡过严重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性的办法。说明列宁已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使经济遭到巨大破坏:严重的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农民暴动、工人罢工影响生产。苏俄(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俄共(布)的领导是正确的。三、问答题3.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实施的。目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实施新经济政策是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以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和劳动义务制;新经济政策包括固定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初步好转。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 答案一:功不可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实施余粮收集制,不仅保证了红军、工人和城市居民获得最低限度的粮食需求,而且体现了无产阶级在特定形势下同农民结成的军事政治联盟;企业国有化,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壮大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实物配给制可以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需要;劳动义务制不仅发展了生产,而且使剥削阶级在劳动中得到了改造。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了保证。 答案二:弊大于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但并不是唯一可行的措施,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从理论上看,这些措施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军事行政的手段,急于超越阶段直接实行共产主义,实行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来组织生产和分配,违背了经济规律,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从实践上看,实行余粮收集制,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工农联盟濒于瓦解;企业国有化致使不少企业减产或破产;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影响了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正常供应,所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虽然暂时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使苏俄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还使苏俄在1920年底到1921年初发生了全国范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 答案三:利大于弊。参照答案一,适当结合答案二。 5.进步性:实行粮食税有利于保证生产者劳动经营活动,提高生产率;纳税后剩余粮食归农民支配,对勤劳的经营者实行优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税额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意义:有利于加强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和巩固苏维埃政权;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强国力。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了解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的背景,简述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和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其原因,概括其存在问题;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原因和得失;知道斯大林模式的含义,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述。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弊端以及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问题;阅读斯大林的一些文章、农业集体化情况等相关材料,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的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坚定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通过对斯大林的全面了解,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1.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岳麓版)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苏联的经济政策也逐渐发生变化。(人教版)1925年的苏联,仍是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因此,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2. 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1926年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为工业规定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强大的重工业,作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改造的基础。(人教版)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为了确保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组织和调节全国的产品生产、分配和流通,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的要求,为它提供资金,(人教版)因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投资中的四分之三用于重工业。1928年起,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终止。(人教版)3.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1932年时,苏联用4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苏联人民在基础差、困难多的情况下,用10年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厂,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中,在“一五”期间,共新建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28年的48%上升到1932年的70%,苏联政府宣布,苏联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到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77。4%,工业总产值也实现了大跨越,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岳麓版)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人教版)4. 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如“勒紧裤腰带”,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习新技术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等。5. 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6. 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如何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如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众多的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摆脱粮食供应困难的出路,就是尽快地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人教版)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人教版)7. 从1929年下半年起,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人教版)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各地都在抢时间、争速度,整村、整区地加入集体农庄,在这过程中出现了强迫命令现象,一些地方甚至把农民的住房、奶牛、猪、羊、家禽和菜园等都强行收归农庄所有,(人教版)甚至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有些地区的干部对不愿意加入农庄的中农以戴富农帽子、扫地出门相威胁,这些都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不少农民大量屠宰牲畜,并要求集体退出农庄,(人教版)1930年3月,斯大林为此写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了整顿和纠偏,但全盘集体化运动并没有停止,(人教版)在集体化运动中,原来的富农和不少在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关入集中营或驱赶到边远地区(人教版)参加劳动,他们的财产被剥夺,转交给集体农庄,1932年被宣布为“完成全盘集体化的一年”,(人教版)这一年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8.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9.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剥削人的现象已经被铲除和消灭”,“所有剥削阶级都消灭了”,国内只存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人教版)同年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已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这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10.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人教版)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也起了某种作用。(人教版)11.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实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是一种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它排斥市场调节,广泛采用具有强制性质的行政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它一度推动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人教版)由于忽视消费品的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岳麓版)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人教版)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岳麓版)12.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手中,许多重大问题都是斯大林一个人说了算。导致社会缺乏民主,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人教版)大清洗运动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也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系了政局的稳定。13. 斯大林模式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神话斯大林的“集大成之作”;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手段来管理。这种思想文化模式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却因过于单一而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14. 斯大林模式中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5.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高速发展,甚至连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借鉴苏联的一些做法,对本国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斯大林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人教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岳麓版)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人教版)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严重地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训练:基础与巩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叙述与1925年苏联的状况不符是a. 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 是落后的农业国c. 列宁病逝 d. 联共(布)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政策2. 1926年,苏联召开了联共(布)十四大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农业集体化的方针a. b. c. d. 3. 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a. 重工业 b.轻工业 c.金融业 d.服务业 4. 1935年出现的“斯达汉诺夫运动”是苏联人民a. “勒紧裤腰带”的典型 b. 进行社会主义开展劳动竞赛的代表c. 开展星期日义务劳动的表率 d.忘我的劳动精神和掌握新技术结合的典范 5.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的时间是a.1926年1931年 b. 1927年1932年c.1928年1932年 d. 1928年1933年6. 苏联的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a.一五计划完成后 b. 二五计划完成后 c.三五计划实施时 d. 卫国战争爆发前7. 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不包括a. 重工业重 b.轻工业轻 c.农业滞后 d.商业发达8. 联共(布)十五大的主要内容是a. 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b.通过逐步开展农业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c. 通过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d.决定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9. 下列关于农业集体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1929年开始 b. 1937年完成 c.推动了国家工业化进程 d.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10. 苏联的下列政策和运动,在历史上没有起过积极作用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大清洗运动 d.新经济政策 11. 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建成的标志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 b.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1936年宪法的颁布 12.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是a. 1922年苏联的成立 b.1924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 d.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3. 1930年斯大林写胜利冲昏头脑一文,目的是a. 纠正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倾向 b.克服粮食危机 c.对农业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和纠偏 d.引导农业小生产者走社会主义道路14. 在苏联,富农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是在a.1925年 b.1926年 c.1928年 d. 1932年15.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时,苏联的经济状况是a.实行新经济政策,经济迅速恢复 b.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c.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16.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在一定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b.存在严重问题 c.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一直有积极影响 d.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17. 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与中国文革时期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相同点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关与领导者个人因素有关与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有关与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有关a. b. c. d.18.对斯大林模式特点的解释,错误的是a.权力高度集中 b.以党代政党政不分 c.肯定价值规律 d.限制商品货币关系探究:提高与超越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二、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年份项目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拖拉机不详42121电力15107432石油232121钢555432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材料摘自人民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第120页请回答:(1)根据材料中的数字用简短的文字概述苏联当时的工业发展状况。(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苏联当时的工业发展状况出现的原因。2阅读以下材料: 斯大林在1927年时指出:“我们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出路就在于把分散的小农户转变为以公共耕作制为基础的集体耕种制。出路就在于逐步地然而一往无前地不用强迫手段而用示范和说服的方法把小的以至最小的农户联合为公共的互助的集体的耕种制为基础的大农庄。”斯大林全集第10卷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苏联是怎样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三、问答题3.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4.斯大林模式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特点?你是如何认识的?5.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概述俄国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联(俄)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答案详说一、选择题 1. c 2. c 3. a 4 d 5. c 6. .b7. d. 8. .b 9. d 10. c 11. d 12. d 13. c 14. d 15. b 16. c 17. a18. c二、材料解析题1.(1)状况:苏联的工业发展速度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特别是19281937年间发展更快;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国;(2)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1926年,苏联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28年又加速进行工业化建设并实施五年计划,因而1928年后工业增长更快。2. 走了一条农业集体化的道路: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从1929年下半年起开始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到1937年实现了农业全盘集体化。经验:农业全盘集体化是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其他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先例,它推动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教训:生产关系的变革需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必须处理好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三、问答题3.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2年时,苏联用4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苏联人民在基础差、困难多的情况下,用10年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厂,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和化学工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77。4%,工业总产值也实现了大跨越,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如“勒紧裤腰带”,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习新技术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等。4.形成: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农业集体化方针,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1936年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点: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经济方面,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实行直接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调节,广泛采用具有强制性质的行政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思想文化方面,大搞个人崇拜,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手段来管理。认识: 经济政策给苏联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苏联有可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政治上的特点在当时的形势下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从长远来看,社会缺乏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却因过于单一而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总之,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地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5.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实施余粮收集制;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1921年,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归自己支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粮食收购危机;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一定程度上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并对其进行简单评价;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学习运用必然与偶然、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运用讨论法,比较导致中苏两国改革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认识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加深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分析,加深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意义的理解;探讨中苏两国改革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重大意义的理解。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岳麓版)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苏联的农业状况堪忧: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岳麓版)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的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赫鲁晓夫上台稳固了自己在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地位(人教版)后尝试医治斯大林模式的弊病,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赫鲁晓夫是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上最早打出改革大旗的人。2.斯大林逝世时,苏联的农业问题非常严重,赫鲁晓夫将农业作为其改革的突破口,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推广小组包工奖励制,(人教版)改变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人教版)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岳麓版)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人教版)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以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