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 免疫学应用PPT课件.ppt_第1页
超敏反应 免疫学应用PPT课件.ppt_第2页
超敏反应 免疫学应用PPT课件.ppt_第3页
超敏反应 免疫学应用PPT课件.ppt_第4页
超敏反应 免疫学应用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敏反应免疫学应用 中西医结合学院张学敏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1 本章节重点掌握 超敏反应 概念及1 4型超敏反应机理 免疫学应用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免疫预防 2019 12 20 2 超敏反应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3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 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 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019 12 20 4 5 超敏反应分型 I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6 I型超敏反应 特异性IgE介导的 主要特征 出现快 消退也快 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 不出现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7 一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一 变应原 过敏原 抗原 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地激活CD4 Th2细胞及B细胞 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 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天然变应原多为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1 吸入性变应原 植物花粉 真菌孢子菌丝等2 食物性变应原 海产品 牛奶等3 药物等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 组织蛋白 变应原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各种变应原 8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9 二 变应素及其产生 变应素 IgE IgE主要由鼻咽部 扁桃体 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IgE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机体致敏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10 三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及其表面高亲和性IgEFc受体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 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外周血中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具有高亲和性IgEFc受体 胞质中有嗜碱性颗粒 激活后可释放出颗粒性物质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11 二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12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13 三 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全身性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 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 消化道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14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15 四 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变应原皮试 脱敏治疗 药物治疗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16 Manyorganarebeaffectedby allergy Theskin Eczema 湿疹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17 Manyorganarebeaffectedby allergy Theeye Conjunctivitis 结膜炎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18 Skintestforallergy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19 Skintestforallergy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20 Hyposensitization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21 I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 在补体 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 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22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23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24 靶细胞及其表面的抗原 靶细胞 正常组织细胞 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和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 靶细胞表面抗原 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 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间具有的共同抗原 改变的自身抗原 结合在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通过补体激活 免疫调理和ADCC作用等破坏靶细胞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25 二 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26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27 III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 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 嗜碱性 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 引起的以充血水肿 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28 一 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抗原 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不沉淀 易被滤过排出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存在于循环 可能沉淀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29 二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1 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有助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嵌入 2 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的作用 免疫复合物 易于沉积血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 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30 三 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1 补体的作用 2 中性粒细胞 3 血小板的作用 产生过敏毒素 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释放组胺等介质 吸引中性粒细胞 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 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 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损伤 血小板活化 产生5 羟色胺等物质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等改变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31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32 二 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 类Arthus反应 二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33 Serumsickness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34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35 Arthusreaction ArthusreactionType II Weal flarereactionType I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36 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 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37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38 临床常见的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39 Tuberculintest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40 Contactdermatitisvstuberculinreaction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41 Contactdermatitisreactiontoleather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42 Contactdermatitisreactiontomangosap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43 Granulomainaleprosypatient 2019 12 20 微寄教研室 免疫学应用 2019 12 20 44 2019 12 20 45 免疫学检测原理及临床应用 抗原 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抗原 抗体反应 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 体外发生的高度特异性结合反应 在合适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体外反应中 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呈现某种反应现象 如凝集 沉淀 由于实验所用的抗体存在于血清中 故又称为血清学反应 2019 12 20 46 抗原抗体反应主要有 1 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2 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2019 12 20 47 一 抗原 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1 特异性 抗原 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基础是抗原表位与Ig高变区的抗原结合部位存在互补性 二者结合力取决于二者空间构型互补的程度 2019 12 20 48 2 适合比例 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 要出现可见结果 与抗原 抗体比例合适有关 3 可逆性 抗原与抗体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结合 结合虽稳定但可逆 在一定条件下 如低PH 高浓度盐 冻融等 抗原 抗体复合物可被解离 2019 12 20 49 二 抗原 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1 电解质 2 PH 3 温度 4 抗原和抗体的性质 2019 12 20 50 三 抗原 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方法 1 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合适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即称为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 玻片法 试管法间接凝集反应 2019 12 20 51 2019 12 20 52 2 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合适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现象 即称为沉淀反应 单向免疫扩散双向免疫扩散对流免疫电泳 2019 12 20 53 2019 12 20 54 2019 12 20 55 2019 12 20 56 2019 12 20 57 2019 12 20 58 3 免疫标记技术 以可微量测定的标记物对抗原或抗体进行标记 并在标记物质反应结合后 测定结合物中的标记物来反映抗原 抗体反应的检测技术 此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抗原 抗体反应的敏感性 酶标记免疫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荧光标记免疫技术 荧光抗体技术 FAT 放射性核素标记免疫技术 RIA 2019 12 20 59 2019 12 20 60 2019 12 20 61 免疫学防治 一 人工免疫的概念与类型1 人工免疫与自然免疫 2 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3 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 2019 12 20 62 4 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