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选择.doc_第1页
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选择.doc_第2页
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选择.doc_第3页
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选择.doc_第4页
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选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及其产业政策选择(联合论坛北京)一、一个简单的理论铺垫经济转轨特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轨迹的改变,实质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重新安排,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经济主体行为的变化。经济体制作为产业结构的外部制约因素,在其发生转轨的过程中,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的方方面面。一般而言,不同的经济体制对应着不同类型的产业结构。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大致存在过三种类型的产业结构:1.纯粹市场机制型产业结构模式。以美国和西欧一些发达国家为代表,其产业结构基本上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以内协调机制为主。2.计划控制型的产业结构模式。以前苏联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为代表,其产业结构是建立在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基础上,以外部协调机制为主。3.垄断与市场结合型的产业结构模式。以东亚的日本、韩国为代表,其产业结构是以政府、大型财团与市场经济混合作用为背景,内外协调机制同时起作用。这三种模式并不是完全没有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替代关系。这里我们采取对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隆早在1979年提出的工业化“替代模式”作一引深,来分析上述三者的内在规律。格申克隆替代模式可用下表示意:表1格申克隆现代化主体替代模式 先进地区 中间地区 后进地区 第一局面第二局面第三局面 公司 银行公司 国家银行公司 这个表的含义是,在“第一局面”(初始期)中,先进地区的资本由民间公司自动调节;在中等发达地区,由于民间公司尚具备,长期信用等制度性机构负责提供资本;而在中等发达地区的“第二局面”(中间阶段)中,民间企业得以独立;在落后地区,国家在其第一局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果导致在其第二局面中银行作用的提高,接着在其“第三局面”(后期)中,民间企业应运而生。这里的三个局面实际上表示了三个连续不同的时期,公司、银行和国家对应的背景体制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及垄断机构与市场混合等三种经济体制类型。尽管格申克隆没有从转轨的角度研究主体之间的替代关系,也没有研究体制变化对产业结构类型的影响,但我们从表中最后一列不难作出一个推断,即这一模式实际上表明了经济的转轨及其转轨的路径:国家银行公司。同时也可以得出它与上述产业结构模式的对应关系。再从近些年世界各国实践的层面上看,由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的世界性经济转轨趋势,使一些采用中央集权式国家包括前苏联和中国都卷入了这场转轨的大潮之中,经济体制在沿着强化金融机构、市场在协调经济运行的功能和作用而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同时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又引起了产业结构协调模式的改变。从下面的研究我们会发现,我国从计划经济的建立到现在,大致也经历了或将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即过去国家主导的时期和正在转轨的银行主导的时期,和未来市场主导的时期。同时,在这些不同的时期里对应了不同的产业结构,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相继转换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规律性变动。二、中国转轨时期产业结构转型的实证考察(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是指从建国之后的1953年到1978年的二十多年时间。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们实行的是中央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经济运行基本上由计划控制。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因而在建国初期就开始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这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就是在这样的经济体制背景下逐步形成的。首先,看一下这个时期国民经济中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状况。(见表2)表219531978年农、轻、重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比较农业() 工业() 工农业之比(以农业为1) 2.7 11.4 1:4.22 轻工业() 重工业() 轻、重工业之比(以轻工业为1) 9.3 13.8 1:1.4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第43、49、55、56页。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产业结构在这25年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明显的倾斜发展态势。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7,而工业却高达11.4,比农业高出4倍多;而在工业内部,重工业的增长又高于轻工业近1.5倍。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58.5、26.7和14.8,转变到1978年的25.6、31.8和42.6。可见,重工业的发展一枝独秀,农业则大幅度下降,轻工业增长缓慢。其次,看一下重工业内部的采掘、原材料和制造业的发展状况。1953年至1978年这三类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7、12.4和15.3,三者总产值的比例(以采掘工业为1)为1:1.16:1.43。由此可见,处于上游的采掘工业的增长速度慢于处于中游的原材料工业,而原材料工业的增长速度又慢于处于下游的制造工业。而三者在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呈递增状态,同样也反映了它们之间的不协调性。再次,看一下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的变动状况。(见表3)表319521978年三次产业的发展单位:年份 第一次产业 第二次产业 第三次产业 1952 52.0 21.7 26.3 1957 42.2 30.7 27.1 1970 37.0 40.0 22.6 1978 28.4 48.6 23.0 资料来源:罗德明:中国经济的运行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从上表不难看出,计划经济时期,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呈下降趋势,惟有第二产业直线上升,1978年与1952年相比,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翻了一番多,这同上述第一条显示的信息是一致的。不可否认,新中国在建国之后用了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改变成一个初步工业化的国家,这在世界各国的产业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但是,国民经济中农、轻、重及其他产业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衡,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消极后果,突出地表现在:各产业内部结构的矛盾难以克服,粮食和消费品供应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经济发展动力下降,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之中。产业结构已经到了不得不进行调整的地步。(二)经济转轨初期(80年代)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1.转轨初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以后,中国进入了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中国经济步入了转轨时期。迄今为止,中国经济的转轨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即转轨初期(80年代)和转轨中后期(90年代以后)。在经济转轨初期,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使过去那种过度依赖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的传统体制逐步得以改变,资源的配置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带来了资源的分散化,并使按照市场信号进行配置的资源比重增加。80年代以来,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国有经济控制的资源比重开始下降。以工业为例,80年代工业中所有制结构变动情况如下表:表41978年1990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工业总产值100) 年份 国有工业 集体工业 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工业 1978198019851990 77.6375.9764.9654.60 22.3723.5432.0835.62 0.021.855.39 0.481.214.3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由于非国有经济配置资源主要依靠市场价格,于是,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增强。其次,对国有企业的不断改革,促使其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配置它所能支配的资源。计划经济时期,国营企业几乎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是政府是附属物。进入转轨时期,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以及股份制等方式的改革,从而使国有企业依照自身利益来配置和调整资源。第三,价格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信号。计划经济时期,计划是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的信号。进入转轨时期,企业开始相对独立,价格也从过去的核算工具转变成既是核算工具又是反映供求关系的资源配置信号。正是由于体制的改革,加之经济发展战略由以前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改变为强调轻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在经济转轨初期发生了若干重大变化。2.转轨初期产业结构的变化(80年代)首先,国民经济中农、轻、重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参见表5)表519791991年农、轻、重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比较农业() 工业() 工农业之比(以农业为1) 5.9 12.2 1:2.07 轻工业() 重工业() 轻重工业之比(以轻工业为1) 14.0 10.6 1:0.7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第43、49、55、56页。从上表与表2的对比可以看出,在转轨初期,工业和农业的平均增长速度都有所提高,但农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工业,从而使国民经济中工农业之比得到了改善,由以前的1:4.22转变为1:2.07。轻重工业方面,可以看出,轻工业这几年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而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则有所下降,从而使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以前的1:1.48改变为1:0.76。其次,轻工业在整体获得较大发展的基础上,内部各产业间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进入转轨时期,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政策。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迅猛增加,在需求的强劲拉动下,轻工业特别是生产消费品的轻工业取得了高速增长。19791988年间,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26.1到87.6之间,远远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12.8的增长速度。表6选取了洗衣机等6个行业的发展数据,从表中即可清楚地看到这几个行业超常的增长情况。耐用消费品工业的高速增长,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更多地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变动。表619791988年间耐用消费品各行业增长情况 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系数 全部工业 12.8 1.0 洗衣机 69.6 5.4 电冰箱 87.6 6.8 电视机 34.0 2.7 照相机 31.7 2.5 电风扇 26.1 2.0 录放机 59.8 4.7 增长系数行业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9年)第298页有关数据计算而得。第三,重工业在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其内部的采掘、原材料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及变化。(参见表7)表71978年年重工业内部的结构单位:行业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 12.035.552.5 11.337.850.9 12.736.850.5 12.241.046.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如果以采掘工业的产值为1,1978年采掘、原材料和加工业的比是1:2.96:4.4,到了1990年改变为1:3.36:3.8。所以,从表7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这十多年时间里,重工业中的采掘工业变化不大,而原材料工业发展较快,重加工工业则有较大下降。再次,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参见表8)表819801991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单位: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80198519881991 25.623.419.518.8 51.551.155.056.7 22.625.426.826.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第31页。结合上面表3的数字信息,可以从表8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转轨初期继续下降,而第二产业则继续上升,第三产业也呈上升态势,但变化不大,与第三产业以前的发展状况对照,可以看出它的上升具有明显的恢复性质。总之,转轨初期产业结构的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也反映了市场在产业结构变动中的力量在不断增强。所以,这些变化是积极的。但是,由于转轨初期旧体制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市场调节的功能不能完全发挥出来,调节的力度和广度有限。因此,在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在向好的方向调整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第一,基础工业发展滞后。由于在整个80年代,地方政府和企业热衷于发展加工业尤其是消费品工业,如前所述,使轻加工工业出现了高速的发展,这也就使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的态势,从而使我国的产业结构隐含了基础工业发展不足的深层问题,这一问题到了80年代后期被充分暴露出来了。据孙尚清计算,1980年至1989年的10年间基础产业中某些基础产品的滞后系数分别为原煤0.35、原油0.50、发电量0.25、成品钢材0.31、木材0.56、公路铺设0.56、铁道铺设0.59。原材料、能源、交通、邮电等在加工工业的高速发展之下,日益显得难以为继,产业结构再次处于失衡状态。第二,产业结构的地区趋同。80年代出现的产业结构地区趋同现象的体制背景是分级财政体制。地方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争上一些价高利大的项目,地区优势无法发挥,区域间的分工程度下降。下表反映了各地在一些工业品生产方面的同构情况。表9产业结构地区分布状况生产品种 煤炭 水泥 生铁 钢 化肥 机床 布 自行车 缝纫机 手表 从事该项生产活动的省份 27 29 27 28 29 28 28 26 24 24 资料来源:方甲 主编: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03页。根据孙尚清的研究,到80年代末,我国中部和东部的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3.4,西部与东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93.5,西部与中部的工业结构相似率高达97.9。转轨初期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这些问题,无疑需要在下个时期加以调整和克服,从而它又成为产业结构变动这个链条新的起点。(三)转轨中后期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90年代)1.转轨中后期的体制改革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中国再次掀起新一轮改革浪潮,从而续写了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纵观整个90年代的转轨历程,始终贯串着两大特征,第一就是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从体制上讲,包括宏观管理更强调通过对税率、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的调节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微观运行更加突出市场对企业行为引导和制约;特别是在这个时期,我们在市场体系本身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不仅在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有了较大发展,资本市场也由小到大,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证券化率已达到33。一个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的出现,为今后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的运作管道和舞台。第二是国际化,即国民经济运行同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它包括经济运行规则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出现和加速扩散,已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诱使和迫使的双重力量正在催促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的诞生。随着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调节机制已基本转变为市场机制,即市场价格已经成为配置资源的最主要信号。在这样的体制背景和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及其调整体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2.转轨中后期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1)三次产业之间的变动。由于第二产业在80年代持续下滑,进入90年代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第二产业的政策,从而扭转了这种滑坡的态势,并迅速得以回升。表1019901998年三次产业的gdp结构变动 单位:年份 当年价格 不变价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19951998 27.120.518.0 41.648.849.2 31.330.732.8 22.618.816.5 49.452.655.6 28.027.927.9 年平均数1991199519961998 21.419.0 46.049.3 32.631.7 21.717.2 48.354.7 29.928.0 以1990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从表10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在以当年价格计算的gdp结构中,8年间下降了9.1个百分点;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结构中,则下降了10.6百分点,明显高于80年代的下降幅度。二是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幅度回升,在以当年价格计算的gdp结构中,8年间上升了7.6个百分点;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结构中则进一步上升了1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回升近1.8个百分点。三是第三产业实际比重由升转为下降,在以当年价格计算的gdp结构中,8年间上升了1.5个百分点,但以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结构中,则下降了3.4个百分点。(2)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在80年代,轻工业出现了带有补偿性的迅速增长。但进入90年代以后,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再次呈下降趋势,而重工业的比重重新高于轻工业。(参见表11)表1119901999年轻、重工业比例变动状况单位:年份 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 1990 49.4 50.6 1993 40.1 59.9 1994 42.2 57.8 1995 43.8 56.2 1996 43 57 1999 42.8 57.2 注:1999年的数据按工业增加值计算。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1993、1997年),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0年第1期。从表11可以明显地看出,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在90年代的10年间下降了6.6个百分点,也表明重工业上升了6.6个百分点。从而使我国再次进入以重化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郭克莎,1999)(3)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主要指我国经济中的产品、资金、技术和服务的进出口比重。具体表现为产品、技术和服务的进出口,和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等等。据有关学者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参见下表12)表12经济的国际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单位: 占进口贸易总额 占引进外资总额 占技术引进总数 占出口贸易总额 占对外投资总额 占技术出口总额 第一产业 12 23 1 10 2 极小 第二产业 80 65 80 76 34 90 第三产业 10 30 20 16 64 10 资料来源:根据郭克莎 王延中 主编: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第212页的数据整理所得。从表12反映出的信息不难看到,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对第二产业影响最大,表中6项合计的简单平均数为70.8;第三产业次之,合计的平均数为25;而对第一产业的影响则最小,合计的平均数仅有4.6。这一方面说明第二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准,但同时也说明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过低。直接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国际产业结构实现互补式对接。当然,这也有助于以后这两类产业在走向国际化方面取得较快的发展。 三、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的产业结构在转轨中后期实现了预期的调整,但在新的环境下又产生出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或矛盾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第一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其他产业的进步和发展。上面有关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在90年代持续下滑。不仅如此,从第一产业发展的绝对指标来看,1990年的产值为5017亿元、1994年为9457亿元、1995年为11365亿元、1996年为13844亿元、1997年为14211亿元、1998年为14552亿元、1999年为14211亿元,1991至1995年年平均增长4.1,1996至199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5.1、3.5、7.8和2.8个百分点,平均为4.8,1991年至1999年的9年间的简单平均为4.45。第一产业绝对量增长减缓,直接影响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的提高,据统计,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6年增长4.6,低于前两年的增长速度,1999年比上年仅增长1.1。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对工业品和服务的购买力,据统计,1997年,农民的消费性支出比上年仅实际增长0.4个百分点,1999年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支出比上年0.9个百分点。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很大限制,应该说90年代后半期国民经济走缓首先是从第一产业走缓开始的。第二,第二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普遍低下,结构性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并存,地区间产业同构仍然突出,以及产业组织程度太低。1.技术装备水平低下。以机械工业为例,1995年该行业大中型企业主要生产设备的技术状况是,达到国际水平的设备价值占全部设备价值的比重为11.4,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比重为16.6,其余的71.9仅为国内一般水平或国内落后水平;2.短缺与过剩并存。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我国有900种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开工率高于70的不到60。在加工工业中,生产能力利用比较充分的占36,生产能力利用不足,闲置15到13的占27,生产能力利用严重不足,闲置一半的占19,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占18。在社会零售的613种商品中,供求平衡的占66,供大于求的占34。仍以机械行业为例,一方面是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60左右,另一方面每年仍需进口500多亿美元的机械产品;3.产业的地区同构。这一问题在80年代是十分突出的,到了90年代仍然没有根本解决。统计表明,全国有30个省市生产电力、食用植物油、饮料酒、毛线、锯材、家俱、水泥等,29个省市生产硫酸、化肥、塑料、钢、钢材、锅炉、泵、拖拉机,28个省市生产烧碱、合成氨、轮胎、平板玻璃、铁合金、机床、风机,27个省市生产农药、铝、电缆、电话机、彩电,26个省市生产铜,25个地区生产纯碱、内燃机、表,另有2024个地区生产丝、煤油、自行车、船舶、洗衣机、空调和钟等。4.产业组织低下。据外国专家安格斯麦迪森的比较(参见表13),中国企业的规模(企业平均职工人数)不仅远远低于前苏联,比发达国家一般低一倍以上。表13中国与其他国家企业的平均规模结构比较国家 年份 企业平均规模(职工人数) 中国苏联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 1996198719931993199319931993 148144930301916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126-127页。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的汽车产业,我国的汽车厂家最多时达100 以上,但总产量不及国外一家汽车公司的产量。 第三,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迟缓。90年代,第三产业在我国的就业结构中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参见表14)表14我国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动状况单位:年平均数 以三次产业之和为10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8619901991199519961997 60.156.250.2 21.922.223.6 18.021.526.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第128页。从表14不难看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的比重在90年代前7年间下降了1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仅1.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则上升了8.2个百分点。但是,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始终在30左右。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在40以上,我国是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的国家之一。四、关于转轨中后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的几点思考第一,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必须考虑我国经济已进入转轨中后期这一体制背景。也就是说,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基点要建立在市场作用日益显著、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日益强大的基础上。比如,我们应当强调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实现产业间的协调发展,而只在市场调节失灵的领域考虑政府的介入。这样,就要求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产业重组,让国有经济通过相对和绝对退出机制(剧锦文,1999)从广大竞争性产业领域退出,而进入社会公益性和部分自然垄断性部门,使产业的市场性质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另外,要尊重这一时期银行等金融中介部门拥有特殊作用的事实,让这些机构逐步成为调节产业关系的一个中心。第二,注重第一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一产业在gdp中的绝对量。工业化过程使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确实是一个规律,但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第一产业的下降并未伴随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所以,第一产业的下降意味着从事这一产业的劳动报酬的减少。收入的减少影响到消费支出的减少,由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070,农民消费支出减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目的的发展第一产业的政策必须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重点之一。调整方法可以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比如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经营,改良土壤和种子等等。也可以是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比如,提高农产品价格,推广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等。此外,在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时,要考虑提高农业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将农业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来提升农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的地位。第三,推进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产品结构调整和提高产业组织的集中度,打破国内市场封锁,实现产业全国范围的整合,要适应产业的国际分工需要,发展优势产业。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还能升级换代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这涉及到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后劲强弱的问题,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