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科病症的针灸治疗 2019 12 20 1 感冒 2019 12 20 2 感冒 又称伤风 冒风 是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表现以鼻塞 咳嗽 头痛 恶寒发热 全身不适为其特征 现代医学相关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 定义 2019 12 20 3 病因病机 正气虚 起居失常 涉水淋雨 过度疲劳 酒后挡风 邪气 风 寒 暑 湿 皮毛 口鼻 感冒 2019 12 20 4 主症 恶寒发热 头痛 鼻塞流涕 脉浮 风热感冒 微恶风寒 发热重 有汗 鼻塞浊涕 咯痰稠或黄 咽喉肿痛 口渴 苔薄黄 脉浮数 夹湿则头痛如裹 胸闷纳呆 夹暑则汗出不解 心烦口渴 风寒感冒 兼见恶寒重 发热轻或不发热 无汗 鼻痒喷嚏 鼻塞声重 咯痰液清稀 肢体酸楚 苔薄白 脉浮紧 临床表现 2019 12 20 5 治法 祛风解表 以手太阴 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列缺合谷大椎风池外关 祛风解表 温灸可通阳散寒 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 疏风解表 与风池穴相配清利头目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疏散风邪 肺经络穴 宣肺止咳 手阳明经原穴 解表清热 主穴 针灸治疗 2019 12 20 6 风寒感冒 风门 肺俞 风热感冒 曲池 尺泽 鱼际 鼻塞 迎香 体虚感冒 足三里 咽喉疼痛 少商 全身酸楚 身柱 夹湿 阴陵泉 夹暑 委中 针灸治疗 2019 12 20 7 1 主穴用毫针泻法 2 风寒感冒 大椎行灸法 3 风热感冒 大椎行刺络拔罐 4 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5 少商 委中用点刺出血法 余穴用泻法 操作 2019 12 20 8 1 拔火罐法选大椎 身柱 大杼 肺俞 拔罐后留罐15分钟起罐 或用闪罐法 本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2 刺络拔罐法选大椎 风门 身柱 肺俞 消毒后 用三棱针点刺 使其自然出血 加火罐于穴位上 留罐10分钟后起罐 清洁局部并再次消毒针眼 本法适用于风热感冒 3 耳针法选肺 内鼻 气管 额 用中 强刺激 咽痛加咽喉 扁桃体 毫针刺 其他治疗 2019 12 20 9 咳嗽 2019 12 20 10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 肺气上逆 有声无痰为 咳 咯吐痰液 有痰无声为 嗽 临床一般声痰并见 故并称咳嗽 现代医学相关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 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等 定义 2019 12 20 11 肺卫受邪 清肃功能失常 外感 病因病机 风寒 风热 燥热 痰湿侵肺 肺阴亏虚 肝火灼肺 肺 脾 肾脏腑功能失调 内伤 咳嗽虽分内因 外因 但可互相影响为病 外邪迁延日久 可转为内伤咳嗽 肺虚卫外不固 则易受外邪引发咳嗽 故两者可互为因果 2019 12 20 12 外感咳嗽主症 咳嗽病程较短 起病急骤 或兼有表证 外感风寒 兼见咳嗽声重 咽喉作痒 咯痰色白 稀薄 头痛发热 鼻塞流涕 形寒无汗 肢体酸楚 苔薄白 脉浮紧 外感风热 咳嗽咯痰粘稠 色黄 身热头痛 汗出恶风 苔薄黄 脉浮数 临床表现 燥热伤肺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 甚则痰中带血 咯痰不爽 鼻燥咽干 胸闷而痛 头痛发热 便干尿赤 舌红少津 苔薄白 脉细数 2019 12 20 13 内伤咳嗽主症 咳嗽起病缓慢 病程较长 可兼脏腑功能失调症状 痰湿阻肺 兼见咳嗽痰多 色白 粘稠 胸脘痞闷 神疲纳差 苔白腻 脉濡滑者 肝火灼肺 气逆咳嗽 引胁作痛 痰少而粘 面赤咽干 苔黄少津 脉弦数 临床表现 2019 12 20 14 脾肾阳虚 老年多见 咳嗽气喘 动则尤甚 痰多清稀 面色淡白 形寒肢冷 或肢体浮肿 小便不利 舌暗淡苔白 脉沉细 肺肾阴虚 干咳 咳声短 以午后黄昏为剧 少痰 或痰中带血 潮热盗汗 形体消瘦 两颊红赤 神疲乏力 舌红少苔 脉细数 临床表现 2019 12 20 15 外感咳嗽治法 疏风解表 宣肺止咳 以手太阴 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合谷 与列缺原络相配 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 肺俞 使肺气通调 清肃有权 列缺 为肺之络穴 散风祛邪 宣肺解表 配穴 风寒 风门 风热 大椎 咽喉痛 少商放血 针灸治疗 操作毫针泻法 风热可疾刺 风寒留针或针灸并用 或针后在背部腧穴拔火罐 2019 12 20 16 主穴 三阴交 疏肝健脾 化痰止咳 肺俞 使肺气通调 清肃有权 太渊 原穴 本脏真气所注 取之肃理肺气 配穴 痰湿侵肺 丰隆 阴陵泉 足三里 肝火灼肺 行间 肺肾阴虚 膏肓 太溪 咯血 孔最 操作主穴用毫针平补平泻法 或加用灸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内伤咳嗽治法肃肺理气 止咳化痰 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针灸治疗 2019 12 20 17 其他治疗 2 穴位注射法定喘 大杼 风门 肺俞 用维生素B1100毫克注射液 或胎盘注射液 每次以1 2穴 每穴注入药液0 5毫升 选穴由上而下依次轮换 隔日1次 本法用于慢性咳嗽 1 穴位贴敷法选肺俞 定喘 风门 膻中 丰隆 用白附子 洋金花 川椒 樟脑制成粉剂 将药粉少许置穴位上 用胶布贴敷 每3 4日更换1次 最好在三伏天应用 亦可用白芥子 甘遂 细辛 丁香 苍术 川芎等量研成细粉 加入基质 调成糊状 制成直径1厘米圆饼 贴在穴位上 用胶布固定 每3天更换1次 适用于内伤咳嗽 3 拔罐法定取肺俞 风门 膏肓等穴 留罐10 15分钟 适用于外感风寒咳嗽者 2019 12 20 18 按语 1 内伤咳嗽病程较长 易反复发作 应坚持长期治疗 急性发作时宜标本兼顾 缓解期须从调整肺 脾 肾三脏功能入手 重在治本 2 本病若出现高热 咯吐浓痰 胸闷喘促气短等重症时 应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3 感冒流行期间应减少外出 避免因感冒诱发本病 咳嗽发作时应注意休息 谨防病情加重 4 平时注意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及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 2019 12 20 19 哮喘 2019 12 20 20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 临床以呼吸急促 喉间哮鸣 甚则张口抬肩 不能平卧为主症 现代医学相关疾病 支气管哮喘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肺炎 肺气肿 心源性哮喘等 定义 2019 12 20 21 痰饮内伏 引动肺经蕴伏之痰饮 痰饮阻塞气道 肺气升降失常 外因 痰鸣哮喘 内因 病因病机 哮喘之主要因痰饮留伏 外邪诱发 肺脾两虚之候好发于夏季 夏季暑热夹湿 常先困脾致脾运失健聚湿生痰 阻滞气机 致肺的失宣降 肺气上逆而哮喘 2019 12 20 22 实证主症 病程短 或当哮喘发作期 哮喘声高气粗 呼吸深长 呼出为快 体质较强 脉象有力 风寒外袭 兼见咳嗽喘息 咯痰稀薄 形寒无汗 头痛 口不渴 脉浮紧 苔白薄 痰热阻肺 咳喘 痰粘 咯痰不爽 胸中烦闷 咳引胸胁作痛 或见身热口渴 纳呆 便秘 脉滑数 苔黄腻 辨证 2019 12 20 23 虚证主症 病程长 反复发作或当哮喘间歇期 哮喘声低气怯 气息短促 体质虚弱 脉象无力 肺气不足 兼见喘促气短 喉中痰鸣 语言无力 吐痰稀薄 动则汗出 舌质淡或微红 脉细数 或软而无力 久病肺虚及肾 气息短促 动则喘甚 汗出肢冷 舌淡 脉沉细 辨证 2019 12 20 24 治法祛邪肃肺 化痰平喘 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中府天突膻中肺俞定喘孔最 宣通肺气 止哮平喘 宣肺祛痰 降逆平喘 气之会穴 可宽胸理气 舒展气机 平喘之效穴 降逆平喘 针灸治疗 2019 12 20 25 毫针泻法 风寒者可合用灸法 定喘穴刺络拔罐 针灸治疗 配穴 痰热壅肺 大椎 曲池 太白 肺脾气虚 脾俞 足三里 肺肾阴虚 肾俞 关元 太溪 寒饮伏肺 风门 太渊 操作 心肾阳虚 心俞 肾俞 关元 气海 潮热盗汗 阴郄 复溜 2019 12 20 26 其他治疗 4 穴位割治法选膻中穴 1 穴位贴敷法选肺俞 膏盲 膻中 定喘 用白芥子30克 甘遂15克 细辛15克共为细末 用生姜汁调药粉成糊状 制成药饼如蚕豆大 上放少许丁桂散 敷于穴位 用胶布固定 贴30 60分钟后取掉 局部可有红晕微痛为度 若起泡 消毒后挑破 涂龙紫 亦可采用斑蝥膏贴敷发泡 3 穴位埋藏法选膻中 定喘 肺俞 2 耳针法选平喘 下屏尖 肺 神门 皮质下 每次取2 3穴 捻转法用中 强刺激 适用于哮喘发作期 2019 12 20 27 操作 药粉粉碎用姜汁或密糖调成糊壮 药膏敷贴后会有刺痒的感觉 这是药物的一种治疗反应 有人会出现红 肿 热 痛或者起泡 可及时揭下来 然后用消毒的针或者注射器抽出来涂一些紫药水 这种情况大约只有1 5 左右 临床显示反映强烈的病人疗效更好 注意事项 1 每次贴敷3 10小时 每次间隔10天左右 3次为一个疗程 连续3年 2 敷完药后最好等到6 10个小时以后再洗澡 3 敷药期间禁食一些海味 冷饮 辛辣食物 肥肉等 4 穴位贴药应从夏季头伏第一天开始 至末伏结束 连续三年疗效稳定 2019 12 20 28 其他治疗 2 穴位注射法定喘 大杼 风门 肺俞 用维生素B1100毫克注射液 或胎盘注射液 每次以1 2穴 每穴注入药液0 5毫升 选穴由上而下依次轮换 隔日1次 本法用于慢性咳嗽 1 穴位贴敷法选肺俞 定喘 风门 膻中 丰隆 用白附子16 洋金花48 川椒33 樟脑3 制成粉剂 将药粉少许置穴位上 用胶布贴敷 每3 4日更换1次 最好在三伏天应用 亦可用白芥子 甘遂 细辛 丁香 苍术 川芎等量研成细粉 加入基质 调成糊状 制成直径1厘米圆饼 贴在穴位上 用胶布固定 每3天更换1次 5次为1疗程 2019 12 20 29 冬病夏治法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特别是阴盛阳衰 寒邪所致 和肺脾气虚 抗病力低下 在冬季发病者 更为适用 素问 脉要精微论 云 四时之病 以其胜治之愈也 冬季寒气 太过 而易复发 夏至以后 阳气渐退 阴气始生 此时治疗 取 随而济之 治病求本 缓则治本 和 长夏胜冬 之意 2019 12 20 30 三伏天穴位敷贴三伏天 指初伏 中伏 末伏而言 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 第四个庚日为中伏 立秋后初庚为末伏取穴 肺俞 心俞 膈俞 膏肓穴 中医理论认为肺俞的作用是宣肺理气 心俞的作用是调理气血 膈俞的作用是健脾化痰 膏肓主治诸虚赢瘦 药物 白介子 甘遂 细辛 麝香等 2019 12 20 31 操作 药粉粉碎用姜汁或密糖调成糊壮 药膏敷贴后会有刺痒的感觉 这是药物的一种治疗反应 有人会出现红 肿 热 痛或者起泡 可及时揭下来 然后用消毒的针或者注射器抽出来涂一些紫药水 这种情况大约只有1 5 左右 临床显示反映强烈的病人疗效更好 注意事项 1 每次贴敷3 10小时 每次间隔10天左右 3次为一个疗程 连续3年 2 敷完药后最好等到6 10个小时以后再洗澡 3 敷药期间禁食一些海味 冷饮 辛辣食物 肥肉等 4 穴位贴药应从夏季头伏第一天开始 至末伏结束 连续三年疗效稳定 2019 12 20 32 胃痛 2019 12 20 33 胃痛又称胃脘痛 是以上腹胃脘反复性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 由于疼痛位近心窝部 古人又称 心痛 胃心痛 心腹痛 心下痛 等 胃痛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粘膜脱垂等病 是各种原因导致胃粘膜刺激 受损或胃平滑肌痉挛所出现的症状 定义 2019 12 20 34 病因病机 1 病因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实证 脾胃虚弱 虚证 2 病机 实证 气机阻滞 不通则痛 虚证 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 失养则痛 2019 12 20 35 辨证 1 实证主症上腹胃脘部暴痛 痛势较剧 痛处拒按 饥时痛减 纳后痛增 寒邪犯胃胃痛因感受寒邪而暴作 畏寒喜暖 苔薄白 脉弦紧 饮食停滞因暴饮暴食而胃脘疼痛 胀满拒按 嗳腐吞酸 或呕吐不消化食物 吐后痛减 苔厚腻 脉滑 肝气犯胃胃脘胀满而痛 连及胁肋 嗳气反酸 喜叹息 情绪不佳则痛作或痛甚 脉弦 气滞血瘀胃脘部刺痛 痛有定处 按之痛甚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瘀点 脉涩不利 2019 12 20 36 辨证 2 虚证主症上腹胃脘部疼痛隐隐 痛处喜按 空腹痛甚 纳后痛减 脾胃虚寒胃痛发作较缓 隐隐作痛 喜暖喜按 空腹加重 食后痛减 劳累 受凉 饮食生冷后发作或加重 舌淡 苔白 脉虚弱 胃阴不足胃脘灼痛 饥不欲食 咽干口燥 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 脉弦细或细数 2019 12 20 37 针灸治疗 主穴 内关 心包经络穴 畅达三焦气机 和胃降逆止痛 中脘 腑之会穴 胃之募穴 足三里 胃之下合穴 配穴 寒邪犯胃 神阙 梁丘 饮食停滞 梁门 建里 肝气犯胃 期门 太冲 远近配穴 通调腑气 和胃止痛 脾胃虚寒 神阙 气海 脾俞 胃俞 胃阴不足 胃俞 三阴交 治法 和胃止痛 足阳明 手厥阴经 相应募穴为主 2019 12 20 38 1 穴位注射法 中脘 足三里 肝俞 胃俞 脾俞 每次2穴 以丹参或当归注射液 每穴1 2ml 隔日1次 2 耳针法 胃 肝 脾 神门 交感 十二指肠 王不留行籽贴压 其他治疗 2019 12 20 39 鉴别 2019 12 20 40 按语 1 针灸对胃脘疼痛 上腹胀满不适 嗳气 恶心等症状效果较好 2 胃痛的临床表现有时可与肝胆疾患及胰腺炎相似 须注意鉴别 3 溃疡病出血在穿孔等重症时 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 4 平时注意饮食规律 忌食刺激食物 2019 12 20 41 便秘 2019 12 20 42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 患者粪质干燥 坚硬 排便坚涩难下 常常数日一行 甚至非用泻药 栓剂或灌肠不能排便 定义 2019 12 20 43 病因病机 便秘主要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 水液被吸收 以致便质干燥难解 本证的发生与脾胃及肾脏关系密切 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 西医学认为便秘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主要是由神经系统病变 全身病变 肠道病变及不良排便习惯所引起 可分为结肠便秘和直肠便秘两种 前者系食物残渣在结肠中运行迟缓所引起 后者指食物在直肠滞留过久 又称排便困难 2019 12 20 44 辨证 主症大便秘结不通 排便艰涩难解 热邪壅盛 热秘 大便干结 腹胀腹痛 面红身热 口干口臭 小便短赤 舌红 苔黄燥 脉洪大而数 气机郁滞 气秘 大便秘结 欲便不得 腹痛连及两胁 得矢气或便后则舒 嗳气频作或喜叹息 苔薄腻 脉弦 气血虚弱 虚秘 虽有便意但排便不畅 或数日无便却腹无所苦 临厕努挣乏力 心悸气短 面色无华 舌质淡 脉细弱 阳虚阴寒内盛 冷秘 大便秘结 腹部拘急冷痛 拒按 手足不温 苔白腻 脉弦紧或沉迟 2019 12 20 45 针灸治疗 主穴 照海 养阴以增液行舟 支沟 调理三焦气机以通腑气 天枢 募穴 配穴 热秘 合谷 曲池 气秘 中脘 太冲 冷秘 灸神阙 关元 三穴共用 通调大肠腑气 虚秘 气海 脾俞 治法 通调腑气 润肠通便 以大肠的俞 幕 下合穴为主 大肠俞 俞穴 上巨虚 下合穴 经验效穴 2019 12 20 46 1 耳针法 取大肠 直肠下端 三焦 腹 肝 脾 肾 每次酌选3 5穴 毫针浅刺 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 脐疗 取生大黄 芒硝各10g 厚朴 枳实 猪牙皂各6g 冰片3g 共研为细末 每取3 5g 加蜂蜜调成膏状 敷贴于神阙穴 胶布固定 2 3日换药1次 其他治疗 2019 12 20 47 按语 1 针灸治疗本病尤其对功能性便秘有较好疗效 如经治疗多次而无效者须查明原因 2 平时应坚持体育锻炼 多食蔬菜水果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2019 12 20 48 腹痛 2019 12 20 49 腹痛指胃脘以下 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症状而言 腹部内有肝 胆 脾 胃 肾 大小肠 膀胱等脏腑 体表为足阳明 足少阳 足三阴经 冲任 带脉所过 若外邪侵袭 或内有所伤 以致上述经脉气血受阻 或气血不足以温养均能导致腹痛 可见于多种脏腑疾患 如痢疾 泄泻 肠痈 妇科经带病证等 定义 2019 12 20 50 病因病机 湿暑热之邪侵入腹中 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邪滞于中 气机阻滞 不通则痛 足太阴经 足阳明经别人腹里 足厥阴经抵小腹 任脉循腹里 因此 腹痛与这四条经脉密切相关 2019 12 20 51 辨证 1 急性腹痛主症胃脘以下 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 发病急骤 痛势剧烈 伴发症状明显 多为实证 寒邪内积 饮食停滞 气滞血瘀 2019 12 20 52 辨证 2 慢性腹痛主症胃脘以下 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 病程较长 腹痛缠绵 多为虚证 或虚实兼夹 脾阳不振 2019 12 20 53 操作太冲用泻法 其余主穴用平补平泻法 配穴按虚朴实泻法操作 寒证可用艾灸 腹痛发作时 足三里持续强刺激1 3分钟 配穴 饮食停滞 内庭 肝郁气滞 太冲 寒邪内阻 神阙 气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