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绩的生命观及其文学创作.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绩的生命观及其文学创作.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绩的生命观及其文学创作.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绩的生命观及其文学创作.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绩的生命观及其文学创作.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内容摘要 王绩作为初唐诗坛一位极为重要的诗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备受冷落。这在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隋末唐初这种风云际会的时代,王绩所选择的生存方式和其文 学创作风格都是非主流的,王绩也因此被贴上了“隐逸诗人 的标签。但细读这位 隐逸诗人的诗文会发现其平淡掩饰不了焦虑,放旷摆脱不了孤寂,王绩的生命似乎 总处于身心悖离的状态。本文拟从生命观入手,分三个部分分析王绩的生命观及其 在其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第一部分:分析王绩生命观的内涵。主要抓住王绩生命观的矛盾性这一显著特 征阐述其生命观矛盾表现的几个方面,进而分析王绩化解个体生命矛盾的主要方 式,即以“自适 作为其生存原则。 第二部分:分析王绩生命观的成因。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l ,现实根源。探 讨王绩三仕三隐的人生经历、生存环境以及交游对其生命观形成的影响。2 ,思想 根源。主要探讨王绩的家学背景、地域文化传统以及儒释道等多元思想对其生命观 形成的影响。 第三部分:研究王绩的生命观在其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以凸显其与初唐诗坛主 流诗风相异的文学创作特点。从三个方面阐述:1 ,“以会意为功”的文学创作原则 及其平淡自然的总体创作特征。2 ,诗文中自我形象的塑造。3 ,诗歌意境的营造。 通过分析王绩诗歌中意象的选择体现其诗境和心境交融的特点,并由其清寂的诗境 反观其内心世界,揭示其始终萦绕心头的生命情绪。正是由于王绩的生命观始终处 于矛盾之中,所以他难以真正地融入自然,最终成了自然的“局外人。 关键词:王绩生命观文学创作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a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o e ti nt h ee a r l yt a n gd y n a s t yo fp o e tc i r c l e s ,w a n g j ih a db e e n t r e a t e dc o l d l yf o ral o n gt i m e t h i si sl a r g e l yb e c a u s eo ft h el i f es t y l ea n dl i t e r a r ys t y l e w a n # ic h o s e dw e r eb o t hn o n m a i n s t r e a m ,w a n # ia l s ob el a b e l e dt h e h e r m i tp o e t b u ts t u d yh i sp o e t r yw i l lf i n di t sp l a i nf a i l e dt oc o v e ru pa n x i e t y , l o n e l i n e s sc a n n o tb e r e l e a s e df r o mb r o a d m i n d w a n # i sl i f es e e m e dt od e p a r tf r o mt h et o t a li nt h ep h y s i c a l a n dm e n t a ls t a t e t h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e dt oa n a l y s i sw a n # i sv i e wo fl i f ea n di t s e m b o d i m e n t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a sf o l l o w s : f i r s t ,a n a l y s i s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w a n g j i s v i e wo fl i f e 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n a t u r eo fw a n g j i sv i e wo fl i f e d e s c r i b ei t sp e r f o r m a n c ei ns e v e r a l a s p e c t s a n da n a l y s i st h em a i nw a yw a n g j iu s e dt od e f u s ec o n f l i c t so fl i f e t h a ti s “s e l f -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a sa p r i n c i p l eo fh i se x i s t e n c e s e c o n d ,a n a l y s i st h ec a u s e s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w a n # i sv i e wo fl i f e t h ea u t h o r d e s c r i b e si tf r o mt o wr e s p e c t s f i r s tr e s p e c t ,r e a l i s t i co r i g i no fw a n g j i sv i e wo fl i f e a n a l y s i so fw a n g j i s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a sw e l la sf r i e n d so f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h i sl i f e - v i e w s e c o n dr e s p e c t ,i d e o l o g i c a lr o o t so f w a n g j i sl i f e v i e w a n a l y s i sw a n g j i s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a n dc u l t u r a l t r a d i t i o n s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a o i s me t cm u l t i - i d e o l o g i c a l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h i sl i f e v i e w t h i r d ,s t u d yt h ee m b o d i m e n to fw a n g j i sv i e wo fl i f ei nh i s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i no r d e r t oh i g h l i g h th i sl i t e r a r y s t y l em a td i f f e r e n tf o r mt h em a i n s t r e a mi nt h ee a r l yt a n g d y n a s t yo fp o e tc i r c l e s d e s c r i b ei tf r o mt h r e er e s p e c t s f i r s tr e s p e c t ,a n a l y s i sh i s o p i n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t h a ti st h eg o a lo fw r i t i n gi st oe x p r e s sw r i t e r sf e e l i n ga n dt h ec h i e f c h a r a c t e r so fh i sl i t e r a r y s e c o n dr e s p e c t ,a n a l y s i sh i si m a g ei nt h ep o e t r y t h i r dr e s p e c t , a n a l y s i st h ec r e a t i n gm o o do fw a n g j i sp o e t r y t h r o u g ha n a l y s i st h ec h o i c eo fi m a g e r y p o e t r y , b l e n d i n go ff e e l i n ga n ds e t t i n gi nc o n s t r u c t i n gs c e n e ,r e v e a l i n gw a n g j ih a sn o tb e a b l et oe s c a p et h ep a i n b e c a u s eo fw a n # i sv i e wo fl i f ea l w a y ss e e m e d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 s oi ti sd i f f i c u l tf o rw a n g j it oc o m b i n a t i o no fn a t u r ec o m p l e t e a n du l t i m a t e l yb e c o m ea n o u t s i d e r s ”o fn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w a n g j i v i e w o fl i f e 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i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 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懈名:芦握 日期:矽口7 年争月矽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 意华中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 导师张劾澎生 日期卅f ,年铲月阳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 的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园意途塞握童卮进卮! 旦坐生;旦二生;旦三生蕉鱼! 作者签名: 啪伊7 弘景 年妒月如日 导师签名o 秀1 离 生 日期:w 开年? 月细日 据肛 孳印暑k 午 参 矽 者期 作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绪论 王绩一生三仕三隐,大部分时间在隐居生活中度过。仕途的偃蹇并未影响到其 在文学上的建树,王绩真率自然、平淡疏野的创作风格在初唐宫廷诗风弥漫的诗坛 上独树一帜。正如清代诗论家翁方纲所言:“王无功以真率疏浅之风格入初唐诸家 中,如鸾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当前,学术界关于王绩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了,其生卒年的考订、文集的整理、 思想研究、诗歌的研究都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特别是七十年代末王绩五卷本的重现 更是为王绩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笔者在反复阅读王绩诗文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王绩矛盾、痛苦、无奈的灵 魂,孤独寂寞的生活状态,难以化解的生命情绪,不禁要问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命 观在影响着王绩? 生命观是一个传统的话题,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大的主题, 对于王绩这个个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王绩在其诗文中毫不掩饰地抒发真实的 生命情绪,肯定个体生命,注重主体意识,在充斥着宫廷诗、应制诗的初唐诗坛上 高擎生命的旗帜,使得沉寂了的生命主题重又回到文学创作中来。文学创作中生命 主题的表现和诗人的生命观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王绩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无论是 出于无奈,还是主动的选择,归隐成为既定的事实。王绩确实也希冀在隐逸生活中 消释自身的痛苦,但是他的诗歌往往在貌似快乐或平和的描写背后隐藏着沉痛和无 奈。他在山水田园之中获得的宁静和快乐似乎难以持久,总身不由己地从沉浸于自 然的状态中醒悟过来,他反复地、孤独地吟唱着心曲,寻觅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因 此,笔者拟以王绩的生命观作为切入点,研究其生命观在其诗文创作中的体现,探 寻其一己之情的抒发,自我形象的塑造,以期切近一个真实的王绩,力求对其人其 诗做出近真的阐释。 。( 清) 翁方纲撰:石洲诗话卷一,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 版,第1 7 3 3 页。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王绩生命观的内涵 陆淳在删东皋子后序中写到:“余每览其集,想见其人,恨不同时,得为 忘形之友,故去彼有为之词,全其悬解之志。 这说明“有为之词”和“悬解之志 同时存在于王绩的诗文之中。何谓“悬解 ? 庄子养生主:“适来,夫子时也; 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顺处,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简单地说, “悬解”就是指超越了生死哀乐。王绩在仲长先生传中提到:“先生辞以痦病, 未曾交语。著独游颂及河渚先生传以自喻,识者有以知其悬解也。 在答冯子华 处士书中,他又一次称赞仲长光“作独游颂及河渚先生传,开物寄道、 悬解之作也 。可见,王绩对“悬解这一境界是极力称赞并一心向往的。王绩诗 文中存在大量的“有为之词”是个事实,“悬解之志”又是他所向往的,然而王绩 在归隐田园之后并没有真正做到超越生死哀乐,而是继续在个体生命的种种矛盾中 苦苦挣扎,其生命观呈现出复杂矛盾的状态。 第一节王绩生命观的矛盾表现 一、避世全身与心存魏阙 王绩生活在隋末唐初之际,朝代的更迭从来都是建立在军事集团的武力征战和 广大苍生的生灵涂炭的基础之上。在这样的时代里,生命总是显得异常地脆弱,在 王绩的诗文中不难看出战乱对生命的威胁:“伊昔遭丧乱,历数当闰余。豺狼塞衢 路,桑梓成丘墟。余及尔皆亡,东西各异居”( 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 、 “中年逢丧乱,非复昔追求 (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正师) ,据吕才王无功文集序 记载,王绩在预感到隋末大乱将起之时,曾发出“落网高悬,去将安所? 的感 叹,遂辞官归隐田园。面对现实中种种伤生损性,伤生害命的危机,王绩选择的是 远祸全身,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忧惧意识。在王绩的诗文中,反对为世所用、以无 用为用的保身全生思想随处可见。古意六首表现的就是“有用自伤,无用保生 的思想,如其二: 。( 唐) 千绩著,韩理洲校点: 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一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2 2 2 页。 圆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1 0 3 页。 ( 唐) 正绩著, 韩理洲校点: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7 8 页,以 下所选王绩诗文均出于此书,只随文央注。 回( 唐) 王续著,韩理洲校点:土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2 页。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竹生大夏溪,苍苍富奇质。绿叶吟风劲,翠茎犯霄密。霜霰封其柯,鸳鸾 食其食。宁知轩辕后,更有伶伦出。刀斧俄见寻,根株坐相失。裁为十二管, 吹作雄雌律。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不如山上草,离离保终吉 这首诗写富有“奇质 的翠竹因有用而遭砍伐,其命运反倒不如山上的野草。 野草虽然平凡普通,却能生长繁茂,得以“终吉 。王绩还以“位大招讥嫌,禄极 生祸殃 ( 赠梁公) 奉劝房玄龄功成身退以全身远祸。在王绩看来“明不若昧, 进不若退 ,否则就会“本缘末丧,命为才绝 ( 灵龟) ,体现了对自然生命的极 度珍视。其它如阶前石竹、无心子等诗文也包含了声闻不彰、全身远祸的思 想。这种思想发展到极端时就表现为对知识的批判,如负苓者传中苓者所言: “昔者,伏羲氏之未画卦也。三才其不立乎? 四序其不行乎? 百物其不生乎? 万象其不森乎? 何营营乎而费画也? 自伏羲氏泄道之密,漏神之机,分张太和, 磔列元气,使天下智诡之道迸出,日:我善言象,而识物情。阴阳相磨,远 近相取,作为刚柔同异之说,以骇人志。于是,智者不知,而大朴散矣! 则伏 羲氏始兆乱者也,安得赢叹而磋文王? ” 他认为是知识破坏了原始混沌的状态,导致了诡诈之心的产生,是乱源的始作 俑者,而在此之前万物皆能得其自然。王绩进而对儒学采取了鄙薄批判的态度,认 为“礼费日于千仪,易劳心于万象。审机事之不息,知浇源之浸长( 游北 山赋) ,讽刺“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答程道士书) ,并表示自己“不闲拜 揖,兼糠秕礼义,锚铢功名”( 答处士冯子华书) 。 然而王绩的用世之心、济世情怀始终根植在其内心深处,无论从其经历还是诗 文中都可以看出儒家伦理价值生命观的深深烙印。王绩十五岁就游长安迈出了干谒 的第一步,对仕途充满了热切的渴望,“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候 ( 晚年叙志示 翟处士正师) 就是这种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的真切表达。对于儒学大师其三兄王 通,王绩是尊崇备至的。他在答程道士书中写到:“昔者吾家三兄,命世特起, 光宅一德,续明六经。吾常好其遗书,以为匡扶之要略尽矣。 在答冯子华处士 书中又云:“吾家三兄,生于隋末,伤世扰乱,有道无位,作汾亭操,盖孔子 龟山之流也,吾尝受其亲调,颇为曲尽。 把王通和孔子相提并论。而在游 北山赋中,王绩更是直接称王通为“王孔子,并进一步称赞王通“察俗删诗, 依经正史”和“阶庭礼乐 、“取乐经籍 之举。直到晚年归隐用园之后,王绩还和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刺史杜之松大谈“家礼丧服新义五道 ,对杜之松提出的关于“三年之丧”等疑惑, 不厌其烦的加以解释,一再表示自己对于“先人遗旨,颇曾恭习 ,甚至还批判王 俭的礼论“动多自任,周孔规模,十不存一 ( 重答杜使君书) 。由此可见, 王绩对王通的教导一直铭记在心,尚儒尊道的思想在他那里也是根深蒂固的。在王 绩的诗文中对盛世贤臣的赞美和向往也时有流露,如“乱极治至,王途渐亨。天灾 不行,年毂丰熟。贤人充其朝,农夫满于野又知房、李诸贤,肆力廊庙,吾家 魏学士,亦申其才。公卿勤勤,有志礼乐;元首明哲,股肱惟良:何庆如之也! 夫 思能独放,湖海之士;才堪济世,王者所须。( 答处士冯子华书) 行文之中充满 了对新朝及诸贤的赞美,其难忘事功之心可见一斑。另外在祭关龙逢文、张良 遇黄石公、禹接苍水使者、伊尹负鼎见汤、太公钓渭滨赞等文中对历史上 的贤君良臣大加赞赏,从中不难看出王绩非常渴望能够君臣遇合以实现封侯拜相的 抱负。正是这种以建功立业来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驱使着王绩在数次归隐田园后仍 不放弃出仕的机会,反复于仕隐之间。他最终归隐田园,实在是尽其一切努力却毫 无结果之后的无奈选择。虽然王绩在晚年的隐居生活中,纵情于山水于琴酒之中, 经常表现出对儒学的漠视甚至批判,似乎完全忘怀于事功,绝意于世俗。但实际上 他对自己仕途失意仍是耿耿于怀,正如韩愈所说:“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 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 乇而逃焉者也。 这种情绪大量存在于王 绩的诗文之中,“幽人似不平,独坐北山楹 ( 山中独坐自赠) 、“自有居常乐,谁 知我世忧? (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正师) 、“世人无所识,谁知方寸心? ”( 读真 隐传见披裘公及汉滨老父因题四韵) 、“寄语悠悠者,谁知此路长 ( 赠薛学士方 士) “兀然成一醉,谁知怀抱深? ( 春晚园林) 等等,诗句中充满了无奈、落 寞和感伤。王绩心中因三次出仕皆未能达成所愿而造成的痛苦直到晚年仍未消释, 他在自作墓志文中写到:“起家以禄仕,历数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 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是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 在近于自嘲的叙述之中蕴涵的是无尽的沉痛,即使是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 王绩还是难以完全抛弃自少年时代就扎根内心的济世情怀,仍因为仕途偃蹇而恨恨 不已。 二、达观生死与求仙服饵 王绩对人生苦短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时间的流逝,王绩是异常敏感的,他认 识到:“夫人生一世,忽同过隙。合散消息,周流不居 ( 答冯子华处士书) ,越 。韩愈送王秀才序,屈宋元、常四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5 9 2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是清醒地意识到人生的短暂,越是让人感到痛苦。他感叹“生涯太若浮“( 晚年叙 志示翟处士正师) ,在诗文中反复表达着时间的迁逝之感: 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 一一独酌 自觉生如寄,方知世若浮。 一一泛船河上 东隅诚已谢,西景惧难收。 一一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正师 自悲生世促,无暇待桑田。 一一过山观寻苏道士不见题壁四首 追念甫如昨,奄忽成空虚。人生讵能几? 蹙迫常不舒。 一一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 时间的流逝让人无可奈何,生命的短暂意味着死亡的不可逃避。不过王绩的心 头虽然时常萦绕着人生苦短的感叹,但他对死亡的态度还是很通达的。“不能役心 以守道,故将委运而乘流 ( 游北山赋) ,在生死问题上,王绩采取的是委运任化 的态度,认为生死是自然之运数,死亡无法避免,所以应该一切顺应自然,清醒理 智地面对死亡。如其阶前石竹: 上天布甘雨,万里成均平。自顾微且贱,亦得蒙滋荣。萋萎结绿枝,晔晔 垂朱英。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昔我未生时, 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所营? 全诗虽是以石竹为题,实是托物喻志,诗中虽然有忧生之叹,身世之感,但最 终还是归结到人生应该委顺自然,不必以得失生死萦怀。山夜中“物情劳倚伏, 生涯任去留。百年一如此,世事方悠悠。 表现的也是这种顺应自然的超然态度。 在王绩自觉大去之期不远时,便自撰墓志铭,其中写n - “无思无虑,何去何从? 垄头刻石,马鬣裁封。哀哀孝子,空对长松。 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没有丝毫的恐惧、 不安,而是坦然接受,流露出来的冷静、平和毫不逊色于陶渊明的挽歌诗三首。 从王绩对待死亡的态度来看,他所持的是道家的自然哲学生命观。道家认为生命的 最高价值就在于因循自然地完成其生命的历程,所以因循自然是生命的最佳状态和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应有的存在方式。而且庄子尤为重视体认生命的物质性,把生命本身的生老病死看 成是纯粹的物质变化过程,并由这一观念出发,得出死亡是物归其根的看法。这种 观念发展到极端,就演变成了以生为劳苦,以生为赘疣,而以死为至乐的思想。王 绩在自作墓志文中所写的“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 就完全脱胎于 上述思想。 但同时王绩的一些诗文涉及到游仙这一主题,充满着对神仙故事和仙道之物的 崇信向往。王绩写有四首游仙诗,即过山观寻苏道士不见题壁四首,在这里王 绩描绘了一个充满了迷幻色彩的神仙世界,如其一: 暂出东陂路,过访北岩前。蔡经新学道,王列旧成仙。驾鹤来无日,乘龙 去几年。三山银作土,八洞玉为天。金精飞欲尽,石髓溜应坚。自悲生世促, 无暇待桑田。 诗中罗列了大量的神仙典故,足见他对此有特别的倾心之处,结尾通过长生长 乐的神仙世界和短促悲苦的现实人生的强烈对比传达出了对求仙飞升的企慕之情 和求之不得的苦闷落寞。其它几首游仙诗也一样堆砌了让人目不暇接的仙家意象, 贯穿其中的感情往往是向往之中又掺杂了无奈和失落。虽然王绩谙熟神仙典故,精 通炼丹之术,但他并不是一个笃实的求仙者,这从“回头寻仙事,并是一空虚 ( 田 家其一) 和“相逢宁可醉,定不学丹砂 ( 赠学仙者) 的表白中不难看出。王 绩在游北山赋中对自己的游仙心态有过清楚地表达: “天道悠悠,人生若浮。古来圣贤,皆成去留。八眉四乳,龙颜凤头。殷 忧一代,零落千秋。暂时南面,相将北游。玉殿金舆之大业,郊天祭地之洪休。 荣深情厚,乐不供愁。何况数十年之宰相,五百里之公候? 兢兢业业,长思长忧。 昔怪燕昭与汉武,今识图仙之有由。人谁不愿? 直是难求。闻鼎湖而欲信,怪 桥山之遽修。玉台金阙,大海水之中流;琼林碧树,昆仑山之上头。不得轻飞 如石燕,终是徒劳乘土牛。己矣哉! 世事自此而可见,何为而惘惘? 弃卜筮而 不占,余将纵心而长往。” 在王绩看来,人生充满了虚浮与忧愁的色彩,这也是他求仙的原因。不过王绩 对神仙世界的虚幻性存在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发出了“只是难求 的喟叹,并进 而“弃卜筮而不占 。然而不管王绩相信求仙与否,他的求仙行为本身就表明了他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对待生命的矛盾态度:虽然认识到了人生苦短,并处之以通达平和,安时处顺的态 度,但他始终无法在顺应自然的观念里彻底得到精神的解脱,游仙出于现实中精神 寄托的需要。所以在宣称“余将纵心而长往 之后,王绩还是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 绘神仙世界的种种情境。而且在王绩身上也留有魏晋名士服饵的痕迹,他对于药物 延生的功效还是十分相信的,在其部分诗文中,充斥着大量的药名,满纸写的都是 寻药、采药、熬药:“步步攀藤上,朝朝负药来 ( 题黄颇山壁) 、“酒中添药气, 琴里作松声水碧年年服,云丹计日成”( 山中独坐) 、“采药北岩阴,乘兴独 幽寻”( 山中采药) 、“药供无限食,石起自然坛”( 山家夏日九首之三) 、“野 情贪药饵,郊居倦蓬革”( 采药) 、“既采药而为食”( 游北山赋) 、“黄精、白 林、构祀、薯预,朝夕采掇,以供服饵及种薯蓣,枸杞等法,用之有效,力省 功备 ( 答处士冯子华书) 等等,此种行为都源于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这 与其在自作墓志文中所说的“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 形成了强烈 的反差。 三、及时行乐与寂寞独处 由于认识到了生命的短暂,死亡的无法逃避,对生命的非理性幻想肉体生 命永恒不复存在,人们面对的是生命长度无法增加的痛苦现实。为了缓解这种痛苦, 人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世俗的生活,希望通过享受现世生活的乐趣努力增加生命的密 度。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自古便有,最早在诗经中就有及时行乐的思想的流露。 如秦风车辚:“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就是试图以宴乐 之事消弭生命短暂的痛苦。在古诗十九首中这种思想表达得更为直白,既然“生 年不满百”,那么“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与其“长怀千岁忧,还“不如饮 美酒,被服纨与素”。魏晋玄学虚无派更是将这种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其纵欲放诞 简直到了惊人的地步。 在王绩的身上也不难看到及时行乐的痕迹,其主要表现就是游山乐水和滥饮无 度。王绩在第一次罢归后写到:“我家沧海白云边,还将别业对林泉。不用功名喧 世,直取烟霞送百年”( 解六合丞还) ,表露出了对山水的喜爱。王绩经常入山 访幽探奇,“登山临水,邈矣忘归 ( 答刺史杜之松书) ,即使“风痹发动,常劣 劣不能佳 ,却仍然“时游人间,出入郊郭。暮春三月,登于北山,松柏群吟,藤 萝翳景,意甚乐之。箕踞散发,同群鸟兽 ( 答处士冯子华书) ,他渴求自己能和 。( 清) 方玉润撰: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年版,第2 6 7 页。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自然最近距离地接触,在山水中体悟生命的乐趣。饮酒是王绩行乐的另一种重要方 式,“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 醉后) ,“浮生知几 日,无状逐空名。不知多酿酒,时向竹林倾”( 独酌) ,他力图通过尽兴地饮酒使 得短暂的浮生增添几分乐趣。如果说王绩的行乐思想在游山乐水上表现得还比较温 和的话,他的饮酒就常常带有纵欲放诞的色彩了。吕才在王无功文集序中有这 样的记载:“晚年醉饮无节,乡人或谏之,则笑日:汝辈不解,理正当然。或乘 牛驾驴,出入郊郭,止宿酒店,动经数日。 王绩每每喝得烂醉如泥,倚瓮便睡, 并宣称“但令千日醉,何惜两三春( 尝春酒) ,无怪乎斯蒂芬欧文将他称之为 “古怪的醉汉”,认为“王绩确实颇像个酒鬼,他的嗜酒甚至超过了陶潜 。圆 王绩希求现世的快乐,但他并不愿融入世俗社会。“独”字在他的诗文中出现 的频率颇高,据笔者统计共有2 1 次,还不包括与“独 意近的“自”字。其诗文 的题目含有“独”字的就有独居赋、独酌、独坐( 两首) 、山中独坐自赠、 山中独坐。孤独似乎是王绩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王绩喜欢独游,“余亦无求, 斯焉独游( 游北山赋) 、“长歌明月在,独坐白云浮 ( 山夜) 、“和光游聚落, 独于入山泉”( 性不好治产兴后言怀) ;他也喜欢独饮,“闭门独饮,不必须偶 ( 答 程道士书) 、“问君樽酒外,独坐更何须”( 独坐) 、“独对三春酌,无人来共倾 ( 新园旦坐) 。王绩的生活脱离了正常的社会环境,他“孤住河渚,傍无四邻, “至于乡族庆吊、闺门婚冠,寂然不预者,已五六岁矣”( 答处士冯子华书) 。这 种行为举止是难以为世俗所理解接受的,正如王绩自己所说:“兄弟以俗外相期, 乡间以狂生见待。 ( 答刺史杜之松书) 生性孤傲的王绩也并不希求世人的理解, 即使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也一再表示“闭门长乐,何须四邻? ( 郊园) “从来山 水韵,不使俗人闻 。( 山夜调琴) 王绩在独来独往的生活中似乎是自得其乐的, 然而隐藏在其内心深处的那份孤独却真实地存在着,“寂寞坐山家”( 山家夏日九 首其一) 的落寞让他不免发出“无人堪作伴 ( 题黄颊山壁) 的感叹。据吕才 在王无功文集序中的记载,王绩和董恒、薛收交往甚深,可惜的是“二人并早 亡 。晚年隐居河渚,和仲长子光成为知己,而仲长子光也早于王绩去世,知音难 求更加重了王绩心中的孤独忧伤之感。“世无钟子期,谁知心所属? ( 古意六首 其一) “所嗟同志少,无处可忘言。 ( 春庄走笔) 这样的诗句在他的文集中并不 少见。他纵诞放旷的外表下始终流露出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寂寞之感,和其所追求 的快乐逍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 唐) 王绩撰,韩理洲校点: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上海:上海古籍 i i 版社,1 9 8 7 年版,第5 页。 。( 美) 斯蒂芬欧文著:初唐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4 0 页。 8 硕士擘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二节王绩化解个体生命矛盾的方式 “自适刀的生存原则 如前所述,王绩的生命观呈现出复杂矛盾的状态,仕与隐之间的反复是他在现 实价值和超现实价值之间痛苦抉择的现实投影,两者难以调和的矛盾让王绩的生命 总处于焦虑状态。在经常处于身心背离的矛盾痛苦中,为了避免精神的跌落和心理 的失衡,王绩为自己寻求到消释痛苦的良方便是“自适”原则,“足下欲使吾适人 之适,而吾欲自适其适。( 答程道士书) 他提出了“适人 和“自适 两个对立 的概念,并以“自适”作为自己的生存原则。在( 答处士冯子华书中,王绩在 感叹人生苦短之后也表明“偶逢其适,便可足岁”,以“适意为乐”。那么,如何理 解王绩所谓的“适 ? 答程道士书可以说是王绩的“自适”宣言,在这里他对 “适”做了解释: “夫一气常凝,事吹成7 y ;万殊虽异,道通为一。故各宁其分,则何异而 不通? 苟违其适,则何为而不阂? 故夫圣人者非他也,顺适无阂之名,即分皆 通之谓。即分皆通,故能立不易方;顺适无阂,故能游不择地。其有越分而求 皆通,违适而无阂,虽有神禹,将独奈何? 故曰:凫胫虽短,续之则悲;鹤 胫虽长,截之则忧,言分之不可违也;梦为鸟,戾于天;梦为鱼,没于泉, 言适之不可违也。力 这段话中可以明显看到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痕迹。虽然世间万物表现出各种 各样的形态,但庄子认为万物是平等的,以物观物,所以物千差万别,只有以道观 物,才能见出万物之间无差别的状态。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由此庄子提出万 物都是自足其性的,事物本身就是其存在的理由,所以要保持事物自然的本性。王 绩正是通过这种思想为他的“自适原则找到了依据。他认为应该“各宁其分 ,“顺 适无阂,满足生命内在自足性的要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无须求助于外在之物来 评价,所以要保持生命的本然状态,即“自适其适。这样才能够“立不易方 、“游 不择地”,这简直达到了一种自由的境界。正因为如此,王绩才会认为“圣人者非 他也,顺适无阂之名,即分皆通之谓 ,他把“适”提升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高度。 王绩一旦找到了“自适”的生存原则就把它当成其行事处世的合理依据。他把 “自适 作为调节外在环境和自身内在本性的准则,这就为他自己的归隐提供了最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e s l s 合理的解释。王绩一生三次出仕,最终退居河渚,终老田园,因为出仕使王绩的生 命处在“违适”的状态。首先,隋末唐初,风云变幻,加之宫廷倾轧让王绩感到了 生命之虞( 这一点在后文另有论述) 。“物情争逐鹿,人事各亡羊( 赠薛学士方士) 的黑暗残酷和“还看市朝路,无处不营营”( 山中独坐) 的利欲熏心,让王绩痛 感难以在“顺适的状态下实现己愿,生命反而走入了困境。“然吾常读书,观 览数千年事久矣! 有以见天下之通趣,识人情之大方:语默纷杂,是非淆乱。夸者 死权,烈士殉名。贪夫溺财,品庶每生。各是其所同,非其所异,焉可胜校哉! 故 吾师日:莫若俱任而两忘。仲尼所以无可否于其间;庄周所以齐大小以自适。是 谓神而化之,使人宜之,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夫君子所思,不出其位,道有不同, 不相为谋,盖为此也。”( 答程道士书) 王绩对生命所处的这种困境有着深刻的体 会和感悟。如果生命本身都无法保存,那就谈不上满足生命内在自足性的要求;如 果保存了生命却为外物所役,损害了本性,那就达不到满足生命内在自足性的要求, 那么就更无法达到“自适”的境界了,所以归隐成了王绩最终的选择。其次,王绩 的性格也是让其深感出仕“违适”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王绩在其诗文中对自己 的性格有多处表露:“走意疏体放,性有由然”( 答刺史杜之松书) 、“家兄知吾纵 恣散诞,不闲拜揖,兼糠秕礼义,锱铢功名,亦以俗外相待,不拘以家务。( 答 处士冯子华书) ,“吾受性潦倒,不经世务。屏居独处,则萧然自得;接对宾客, 则茶然思寝 ( 答程道士书) ,“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 ( 五斗先生传) ,“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 自作墓志文) 等,这种散漫放旷的性格必然会让王绩在充满条条框框且又尔虞我诈的官场中感到 无所适从,难以应付。在这里,“自适 对王绩而言也含有顺应自己性格之意。他 归隐田园之后,也以“自适 的原则调控着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只求“自适其 适 ,决不“适人之适 。当时刺史杜之松想邀请王绩讲礼,王绩却以自己“弃俗遗 名,与日以久相辞,并坦言“欲令复整理簪履,修束精神,揖让邦君之门,低昂 刺史之座,远谈糟粕,近弃醇醪,必不能矣! ( 答刺史杜之松书) 吕才在王无 功文集序中也记有此事,而且称杜之松“高君情调,卒不敢屈。岁时赠以美酒、 鹿脯,诗书往来不绝 ,这可以说是王绩以“白适其适”抗拒“适人之适”的一个 典型事例。 对王绩来说,以“自适 作为其生存原则的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依靠生命的自足 来消释其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挣扎以及早年理想最终跌落所带来的痛苦。那么王绩通 过什么方式达到“自适 的境界呢? 山水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介。借山水消释生命情 绪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在山水之中,人们可以体验到生命的自由,缓解生命的紧张 l o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情绪,获得宁静、恬淡的情感体验。王绩隐居的山园是一个充分拥抱自然的场所, “枕山通菌阁,临涧创茅轩。约略栽新柳,随宜作小园。草依三径合,花接四邻繁 ( 春庄走笔) 、“野竹栏阶种,岩花入户飞”( 山家夏日其四) 、“青松生户侧, 奔泉涌砌间 ( 山家夏日其五) 、“傍岩开灶井,横涧引庭除 ( 山家夏日其六) , 在他的山园中就可以欣赏到美丽天然的山水风光。从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遂以为问 一诗中连续十一问之中可以看出王绩对其山园的精心经营以及喜爱之情。在这种静 谧幽美的环境中,王绩的情绪得到了极大的放松,体验到了生命的宁静闲适状态。 生活的情趣在这里被酝酿得很浓,他“卷书藏箧笥,移榻就园林 ( 春晚园林) 、 “卷帘看水石,开牖望园亭 ( 山园) ,在“落花随处下,春鸟自须吟( 春晚园 林) 中享受闲适;在“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 秋夜喜逢姚处士义) 中感受 喜悦;在“促轸乘明月,抽弦对白云”( 山夜调琴) 中悠然自得。紧张的生命情 绪得到缓解之后,王绩捕捉到了自然细微的律动:“二月兰心紫,三春柳色新 ( 山 园) ,“落藤斜引蔓,伏笋暗抽芽“( 山家夏日九首其一) 。此时的王绩已经完 全沉浸到自然风物之中,抛弃掉了尘世之累,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细致入微的 观察体验,可以说,此刻王绩是满足了生命内在自足性的要求的,实现了生命的 本然快乐。 王绩借助山水淡释生命情绪,以求达到“自适”的境界。但是王绩内心有其执 着的痛苦,亲近山水,可以让他似乎总处于寻觅期待的灵魂得到暂时的安歇,然而 他一旦与山水分离,或者说从沉浸山水的状态中脱离出来,他就又处于一种寻觅状 态,又开始焦虑。王绩内心的执着让他不可能完全隔断与过去和社会之间的联系, 只要这种联系还存在,他就不可能真正的从精神上得到解脱。清醒状态下的王绩是 无法完全借助山水获得“自适其适 的生存体验的。“酒 成为王绩获得“自适其 适 高峰体验的不可或缺的媒介。王绩对酒的喜爱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平 生唯酒乐,作性不能无。朝朝访乡里,夜夜遣人酤。恒闻饮不足,何见有残壶? ( 田家其三) 王绩现存的诗歌中涉及到酒的就有五十多首,占总数近一半。在 吕才王无功文集序中,酒甚至在王绩反复于仕隐之间也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 虽然这只是吕才的一面之词,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王绩对酒的迷恋,酒确实构成了 王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绩在答程道士书中对自己爱酒的原因作了清楚的 解释:“每一甚醉,便觉神情安和,血脉通利,既无忤于物,而有乐于身,故常纵 心以自适也。”在王绩看来,饮酒在肉体和精神这两个层面上都有好处,酒不仅能 带来感官上的刺激,而且可以让他焦虑的情绪得以平抚,处于安和的状态。中国古 代诗人和酒之间一向有着不解之缘,酒经常伴随着诗人对人生苦短的思索,对功业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e s i s 难成的慨叹,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等等,在现实强大的压力之下,酒成了忘却痛苦, 慰籍心灵,摆脱现实,及时行乐的重要手段。酒对于王绩来说当然也有消愁的作用, 在他的诗歌中,醉酒和愁经常同时出现,“但使百年相续醉,何愁万里客衣单”( 过 程处士处饮率尔成咏) ,“不如高枕卧,时取醉消愁”( 赠程处士) ) ,“饮时含救药, 醉罢不能愁( 题酒店楼壁绝句八首其二) ,清醒状态下如影随形的忧愁痛苦只 有在烂醉之中才能被抛却,所以王绩总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灌醉,即使是“黄金消 欲尽,只为酒家贫 也毫不吝惜。在上一节中已经论述过王绩在现实中的生存状态 是孤独的,本已寥寥的知音又都早亡。这种知音难觅的苦闷也可以通过酒获得精神 上的慰籍,“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醉后口号) ,“野杯浮郑酌,山酒漉陶巾” ( 尝春酒) ,“散腰追阮籍,招手唤刘伶”( 春园兴后) ,“旦逐刘伶去,宵随毕 卓眠 ( 戏题卜铺壁) ,陶渊明、阮籍、刘伶等魏晋士人经常出现在王绩的诗文中, 王绩对他们的处世方式、人格极为赞赏并处处仿效,把他们视为精神上的知己。正 是通过酒,王绩才得以和他们穿越时空的阻隔,寻求精神上的共鸣,从而化解现实 中的孤独和苦闷。 以酒消愁来调节心理让王绩有了暂时的解脱,不过借酒消愁是带有普遍意义 的,对王绩来说这不是他饮酒的全部意义,而且饮酒如果仅仅是消愁还不足以达到 王绩所向往的“自适 境界。王绩的醉酒有其独特意蕴,他“晚岁,醉饮无节,乡 人或谏之,则笑日:汝辈不解,理正当然。王绩所说的“理 和他所追求的个 体生命的本然存在是联系在一起的,醉酒后所达到的心灵境界绝不仅仅停留在消愁 的层面上。这里必须提到王绩的醉乡记,他在这篇文章中所设计的醉乡处于一 种具有浓厚老庄特色的原始混沌状态,类似于逍遥游中的无何有之乡。这是王 绩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但并非人人都能到达。黄帝只是“尝获游其都”,尧舜仅仅 “至其边鄙 ,禹、汤“数十代与醉乡隔”,周成王因公旦之辅,四十年刑措不用也 “仅于醉乡达 。在王绩的笔下能进入醉乡这个理想世界的是何许人呢? “而臣下 之受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 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王绩认为只有“受道者 才能进入醉乡,从这篇文章看, 这里所说的道应该指老庄的自然之道。而这些可以进入醉乡的“受道者 阮籍、陶 渊明等在王绩的诗文中最大的共同点是善饮,这说明王绩认为在醉酒的状态之中才 可以和道融为一体,真正体悟到自然,以实现精神上的超脱。这明显受到庄子“醉 者神全”思想的影响,“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 。吕才王无功文集序,( 唐) 王绩撰,韩理洲校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