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身份内婚制:王、谢士族与东晋南朝门阀政治的没落.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身份内婚制:王、谢士族与东晋南朝门阀政治的没落.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身份内婚制:王、谢士族与东晋南朝门阀政治的没落.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身份内婚制:王、谢士族与东晋南朝门阀政治的没落.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身份内婚制:王、谢士族与东晋南朝门阀政治的没落.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东晋王朝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史上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其所表现出来的门阀 政治 士族和皇权共治 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 等特征 贯穿东晋一朝的始终 而最终仍无法避免衰落之势 对于这个问题 历来学者多从政治 经济 军事上进行解释 认为东晋门阀 政治的衰落至崩溃 其原因不外乎逆历史之潮流而动 寒人的崛起 农民起义的 冲击 门阀士族政治地位的变化和皇权的伸张等 然本文以为 除上述原因外 尚可通过对此一时期之奇特的 身份内婚 现象的研究来挖掘门阀政治衰落的更 深层次的原因 以王 谢等东晋世族豪门为例 为巩固其家族地位 政治特权 经济利益以 及扩大其家族影响力 东晋世族遂逐渐严格实施 身份内婚制 这种以婚姻为 媒介的政治措施 在造就了士族大家的极度辉煌的同时 也为门阀政治制度的没 落埋下了祸根 其结果使士族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的血缘近亲婚和异辈 婚 从而带来了遗传萎缩等严重后果 致使家族成员人口质量逐步下降 出现 既 无高官 又无俊秀 的现象 士族的影响力日趋衰落 从而为皇权的伸张 寒人 的崛起制造了机会 婚姻的凝固化 严格的 身份内婚制 带来的遗传萎缩导致 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的下降 从而给王 谢士族及东晋南朝门阀制度带来致命 的冲击 关键词 东晋南朝 士族 门阀政治 身份内婚制 没落 a bs t r a c t t h e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i st h em o s ts p e c i a lo n ei np o l i t i c si nc h i n al o n gf e u d a l d i c t a t o r s h i ps o c i e t y i td i s p l a y si s n o ti m p e r i a la u t h o r i t yp o l i t i c s b u ti s p o w e r f u l f a m i l yp o l i t i c s t h i sp o l i t i c a lp e r f o r m a n c ei n t h eh e r e d i t a r ys c h o l a rc l a s sg o v e r n s w i t ht h ei m p e r i a la u t h o r i t yt o g e t h e r i te v e nd o m i n a t e sa b o v et h ei m p e r i a la u t h o r i t y t h i s k i n do fu n u s u a lp o w e r f u lf a m i l yp o l i t i c sp h e n o m e n o np a s s e dt h r o u g ht h e 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a n dm o v e dt o w a r d st h ed e c l i n ea st h ed e m i s eo fe a s t e r nj i n d y n a s t y t h i sk i n do fu n i q u ep h e n o m e n o nh a sa t t r a c t e dt h en u m e r o u sh i s t o r i a n s v i s i o n t h e nw h a tk i n do fr e a s o n sc a u s et h eh e y d a yp o w e r f u lf a m i l yp o l i t i c sd e c l i n e d g r a d u a l l yi nt h e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r e g a r d i n gt h i sq u e s t i o n t h e s c h o l a r sa l w a y si l l u s t r a t ei tf r o mp o l i t i c s t h e e c o n o m y a n dt h em i l i t a r y t h e yt h i n kt h e r ea r es e v e r a li m p o r t a n tr e a s o n s i n c l u d i n g t h ei m p o v e r i s h e ds c h o l a r s r i s i n g t h ei m p a c to fp e a s a n tr e v o l t t h ec h a n g eo f p o w e r f u lf a m i l yh e r e d i t a r y s c h o l a rc l a s s s p o l i t i c a l s t a t u sa n dt h ep r o m o t i o no f i m p e r i a la u t h o r i t y i ti si n d e e d t h i sa r t i c l e h o w e v e r b e l i e v e dt h a ti tc a ng e tt h e d e e p e rl e v e lr e a s o nf r o m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 t h es t a t u se n d o g a m y i nt h e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t h eh e r e d i t a r ys c h o l a rc l a s so fw a n ga n dx i es t r i c t l y i m p l e m e n t s t h es t a t u se n d o g a m y g r a d u a l l yf o rt h ef a m i l ys t a t u s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 t h e m o n o p o l yo fr i g h ta n dw e a l t h a n dt h ee x p a n s i o no ff a m i l yi n f l u e n c e t h i ss y s t e m h a sl a i dd o w nt h ed i s a s t e rf o rt h ed e c l i n eo fp o w e r f u lf a m i l y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w h i l e h a sa c c o m p l i s h e dt h ee x t r e m em a g n i f i c e n to fh e r e d i t a r ys c h o l a rc l a s s t h i sk i n do f m a r r i a g es y s t e m c a u s e st h em a s s i v ec l o s er e l a t i v em a r r i a g ea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t g e n e r a t i o no fm a r r i a g ei n e v i t a b l y t h u sh a sb r o u g h tt h es e r i o u sr e s u l t sw h i c ht h e h e r e d i t yw i t h e r s a n d t h e nc a u s e s p o p u l a t i o nq u a l i t yo ff a m i l ym e m b e rd r o p s g r a d u a l l y 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 n o ts e n i o ro f f i c i a l n o tp r e t t y c a u s e dt h ed e c l i n eo ft h e h e r e d i t a r ys c h o l a rc l a s s si n f l u e n c ed a ya f t e rd a y a n dt h i sh a sm a d et h eo p p o r t u n i t y t ot h e p r o m o t i o n o fi m p e r i a l a u t h o r i t ya n dt h ei m p o v e r i s h e ds c h o l a r s r i s i n g 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f a t a li m p a c tt ot h eh e r e d i t a r ys c h o l a rc l a s so fw a n ga n dx i ea n d p o w e r f u lf a m i l ys y s t e mo f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t h a tw a sb r o u g h tb yt h ep o p u l a t i o n q u a n t i t ya n dq u a l i t yd r o pa st h eh e r e d i t ya t r o p h y w i t h t h es t a t u se n d o g a m y k e yw o r d 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s t a t u se n d o g a m y h e r e d i t a r ys c h o l a rc l a s s p o w e r f u lf a m i l yp o l i t i c s d e c l i n e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 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坼易月 f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湖南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日期 衫年 日期 召年多月咖 b 茂 f 日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王 谢士族及东晋南朝门阀政治中的婚姻的研究 史学界成果甚丰 由于历 史记载的特点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等因素 目前的魏晋南北朝婚姻研究中 上 层社会受到特别的关注 普通百姓的资料和研究很少 即使有所涉及 也仅限于 在对上层社会研究的基础上 加以适当的臆测和推断 较少有直接的资料可供利 用和证明 而在对上层社会婚姻家庭状况的研究中 首先受到关注的是婚姻关系 的缔结政治生活的联系 亦即婚姻家庭问题的政治性特征和功利色彩 门第婚姻 在魏晋南北朝婚姻家庭的研究中同样受到高度重视 这种婚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门阀制度在这一时期的存在 发展和衰亡的历史 它表现为极强的功利性 这种功利性目的大多和婚姻家庭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 东晋南朝时期的士族大族 中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 士庶不婚 目的是为了保证门阀世族对权利和财富 的垄断 保证本家族血统的纯正 因此 在他们之间实行了从开始的不严格到后 来严格的身份内婚制 这种婚制的结果使士族大族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的 血缘近亲婚和异辈婚 叶妙娜 东晋南朝侨姓世族之婚媾一一陈郡谢氏个案研究 民族研究 1 9 8 6 年第3 期 正是从这个基点出发以陈郡谢氏为研究对象 对这种门第婚姻做了分析 认为侨姓氏族从西晋便实行身份内婚制 初期不严格 个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 东晋时严格流品 以门第世系为主要条件 南朝 则更多着眼于政治 经济实力 此外 宗教 地域等对婚媾也有影响 身份性婚 姻圈的出现 再三封闭到开放 便是侨姓世族兴起 凝固到衰落的过程 关于士 族婚媾与政治的关系 王连儒 东晋陈郡谢氏婚姻考略 中国史研究 1 9 9 5 年第4 期 一文 考察了东晋以来谢氏婚姻由沉寂到隆盛的发展过程后指出 门 阀社会 士族婚姻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与政治有关 以门第与政治为前提的士族 婚姻 使谢氏自东晋以来在伦常政治领域承受着两个方面的压力 一是家道隆盛 时 如何通过与士族的联姻去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二是家道中衰后 又如何通过 人们对士族地位的认可 通过政治的途径 去保持和延续族望与门第的整肃 叶 妙娜 b 宪群 宋晓梅也都认为 政治对士族婚媾起着决定作用 并由此而出现 了士族身分内婚制 随着士族特别是高门士族发展到鼎盛时期 身分内婚制的更 加严格 婚姻圈进一步缩小 甚至表现出为地域婚 国婚的色彩也比以前淡泊 在他们婚姻关系中大量表现出的是中表婚和异辈婚 随着士族政治地位的下降 身分内婚制开始走向解体 这主要表现为士族高门婚媾中的国婚成分陡增 并开 1 一 引言 始联婚于寒庶之家 此外 还有曹文柱 东晋时期陈郡谢氏琐谈 载 北京 师范大学学报 1 9 9 7 年第1 期 高诗敏的 南朝琅琊王氏的婚宦与地位的嬗变 江海学刊 1 9 9 3 年第4 期 张承宗的 六朝时期的婚姻与家庭 苏 州大学学报 1 9 8 8 年第3 期 刘敬刚 试论东晋南朝陈郡谢氏的盛衰 2 0 0 3 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等 都对东晋南朝的婚姻状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叶妙娜的文章中 已可以看出作者亦认识到谢氏的婚姻对谢氏家族产生的 影响 但作者重点放在对谢氏婚姻状况的考察上 对这种婚姻制度产生的严重后 果论述甚少 对王 谢士族的婚姻考察也多从政治出发 认为士族婚姻关系的变 化反映了士族政治 社会地位的变化 故文章多涉及王 谢士族婚姻状况 婚媾 态度的变化 试图从王 谢婚媾的变化中探求氏族政治地位的嬗变 论及王 谢 士族的衰落时 也多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出发 对 身份内婚制 和王 谢士族没 落的联系 论述较少 对于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制度的衰落的研究 史学界成果更是丰富 在论述 门阀制度的作品中 首推田余庆先生的 东晋门阀政治 先生在该书中提出 门阀政治 质言之 是指士族与阜权的共治 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 治的变态 这一说法 已为学界所公认 先生在书中两个部分论及门阀政治的衰 落 分别是 刘裕与孙恩一一门阀政治的 掘墓人 以及门阀政治的终场与太原 王氏 在两个章节中分别介绍了寒人皇帝刘裕与农民领袖孙恩以及孝武帝之皇权 和王氏门阀之争 先生自是认为寒人的崛起 农民起义的冲击 门阀士族的衰落 和皇权的伸张成为了门阀制度衰落的重要原因 亦即政治 经济 军事上阐述了 门阀政治衰落的原因 当然 此点是毋庸置疑的 李克玉 论门阀制度的覆灭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4 年6 月第1 4 卷第2 期 也陈述了 此种观点 宁志新 朱绍华 门阀士族的衰落与衰亡原因 河北学刊 2 0 0 2 年9 月第5 期 除认同田先生的观点外 还从门阀士族的经济特权的丧失 文化 的丧失来阐述门阀士族的衰落 b 宪群之 东晋南朝家族的分化与士族的衰落研 究一一以琅琊王氏为中心 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0 2 0 0 4 年5 月第 2 4 卷第3 期 一文除分析了经济上的原因外 还从士族内部的分化 瓦解上进 行分析 李风华 门阀政治的 衰落 新解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0 0 6 年11 月第2 0 卷第6 期 从精英角度对门阀政治的衰落进行了阐述 认为 门阀制度抑制了精英层的循环 造成了精英层的断层而导致门阀政治的衰落 也 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田余庆先生的 东晋门阀政治 里已提出 门阀政治的存在是暂时的 它 是来自皇权政治 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 一书中提出的寒人的崛起 农民起义 的冲击 门阀士族的衰落和皇权的伸张造成东晋门阀政治的衰落以在史学界达成 一致共识 但本人认为 尚可发掘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通过对王 谢士族等 2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门阀大家婚姻的一系列考察后 认为 身份内婚制 应是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 正是因为严格的 身份内婚制 的影响 婚姻面狭窄 出现血缘婚 异辈婚 造 成了门阀士族人口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而前者是一个家族的社会基础 后 者则直接影响到家族地位 而这些 都在王 谢士族等门阀家族中得到体现 直 接影响到了门阀家族的政治 经济地位的降低 也给皇权的伸张提供了机会 从 而 造成了王 谢士族及东晋南朝门阀政治的没落 本文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 试图从对王 谢士族的婚姻制度和门阀制度的联 系来进一步寻找和挖掘门阀政治制度衰落之原因 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较为 可行性的理论选择 文章分为三章 第一章 门阀政治的形成及东晋南朝王 谢 等士族的崛起 第二章 东晋南朝的身份内婚制现象之形成原因 第三章 遗传 萎缩与东晋南朝王 谢等士族门阀政治的没落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 主要采用的是文史考据 演绎法 史论结合 文本分析 等并借助人类的研究方法 1 运用传统的文史考据方法 对学界对东晋南朝婚姻制度考察以及门阀 政治研究做文献学的清理与归纳 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基础 2 运用演绎法 对东晋南朝婚姻状况进行分析 史论结合 分门别类 层层剖析 对身份内婚制带来的影响展开多视角 多侧面的论述 以揭示其对王 谢士族及东晋门阀制度的毁灭性冲击 3 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从婚姻本身出发 揭示其在遗传基础上带来 的灾难性后果 本文运用上述研究方法 通过对王 谢士族的婚姻制度的分析来阐述身份内 婚制度对门阀政治制度造成的致命冲击 揭示东晋南朝门阀政治制度衰落的更深 层次的原因 为门阀制度衰落之原因的研究拓宽视野 3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门阀政治的形成及东晋王 谢等士族的崛起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动荡 混乱的一个时期 政治上的斗争极度激烈 残酷 后人认为 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 社会上最痛苦的时期 1 而在长达四百 年的时间里 偏居江南的东晋王朝 虽有北方胡族政权对峙 但相对而言 则又 是较为稳定 造成此种相对稳定局面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在政治上所采取的 门 阀政治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 无疑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门阀政治 的基本 特征在于 士族和皇权共治 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 2 纵观东晋百年政治 从琅琊王司马睿偕王导 五马渡江 3 继续晋王室皇权统治 至刘宋代晋自立 先后历经了琅琊王氏 颍川庾氏 谯国桓氏 陈郡谢氏 太原王氏这些士族大家 与司马氏政权的 共治 门阀政治一直贯穿始终 在中国延绵几千年的封建社 会历史中 实在是绝无仅有的 而士族在这个时期的沉浮兴衰无疑也起了关键作 用 也正如上文所指出 门阀政治的产生是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的 一旦失 去了此种制度的生存土壤 由皇权与士族势力相平衡而形成的特殊的 共治 现 象 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北大田余庆先生在其 东晋门阀政治 一书就相当精辟 地指出 门阀政治 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它的存在 是暂时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东晋门阀政治的兴衰相当程度地取决于士族的兴 衰 因此 在分析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与衰落原因之时 有关士族的问题显然最 无法回避 一晋偏安江左之因与王 谢等士族之生活背景 士族虽在西晋政坛上就已极具影响力 但与势力达到鼎盛的东晋时期相比 仍难及其万一 东晋王朝的特殊政治经济环境 使得门阀士族得以对整个国家的 政治与经济 文化的权力进行全面的控制 成为一个拥有绝对权威的特权阶层 从历史经验来看 与马共天下 的局面首先来自于西晋 八王之乱 所导 致的政治格局的变化 1 宗白华 论 与晋人的美 美学散步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版 第2 0 8 页 田余庆先生在 东晋门阀政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5 年6 月第4 版 先生指出 门阀政治 质言 之 是指上族和皇权的共治 是 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永嘉元年 琅铘司马睿 西阳王司马茉 汝阳王司马祜 南顿王司马宗 彭城王司马纥 五王避乱一同 渡江 晋书 元帝纪 太安之际 童谣云 五马浮渡江 一马化为龙 是岁 王室沦覆 帝与西阳 汝南 南顿 彭城五乇获济 而帝竟登人位焉 帝指东晋元帝司马睿 原为琅邪王 建 康实录 中也有i 司样的记载 宋工安石 答张奉议 诗 五马渡江开国处 一牛吼地作巷人 亦作 五马浮江 f 唐1 张说 颍川夫人陈氏碑 五马浮江 侨人占乎南海 5 第一章门阀政治的形成及东晋王 谢等士族的崛起 太熙元年 2 9 0 年 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 杨皇后的父 亲杨骏为太傅 大都督 掌管朝政 继立的晋惠帝是个 近乎白痴的庸人 1 而皇后贾南风 即贾后 却怀有政治野心 并手段毒辣 妃性酷虐 尝手杀数 人 或以戟掷孕妄 子随刃堕地 2 手段之狠 可见一斑 惠帝即位后 即贾 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 于元康元年 2 9 1 年 与楚王玮合谋 发动禁卫 军政变 杀死杨骏 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亮和元老卫瑾手中 贾后政治野心未能 实现 当年六月 又使楚王玮杀汝南王亮 然后反诬楚王玮矫诏擅杀大臣 将玮 处死 贾后遂执政 但贾后膝下无子 惠帝乃立谢才人所生之子通为太子 太子性 情刚烈 不肯谄媚贾后 赵王伦与嬖人孙秀遂利用贾后无子的弱点 挑起二人之 间的矛盾 孙秀因使人行反问 言殿中人欲废皇后 立太子 贾后闻之甚惧 伦 秀因劝谧等早除太子以绝众望 3 贾后在贾谧的劝说下 更立慈顺者以自 防卫 4 于元康九年 2 9 9 年 废太子通 次年杀之 一时舆论哗然 赵王伦趁 机联合齐王齐王同起兵夺权 矫诏废贾后为庶人 不久杀之 从此 诸王为争夺 统治权 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 时间长达6 年 直到东海王越毒死惠帝 另立怀 帝 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 是为地方督都 其设立本是为保卫和巩固皇权 但 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度和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 而使得这些诸侯王成为了地方割据 的势力 在这1 6 年中 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 人民被杀害者众多 社会经济严 重破坏 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 隐伏着的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便迅速爆 发 乌桓 鲜卑等族趁机人侵中原 这场战乱打破了元康年间的和平安定局面 给中原地区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以至原来强大的西晋逐渐衰落下来 在江北政局混乱异常的情况下 江南士族深知洛阳政权已难以维持 为保障 其家族利益 寻求与依仗强大的势力也就成为必要 而此时任 的陈敏就成为 首选 但由于此人有 割据江东之志 企图排斥江东大族 独霸江东 因此 不 为英俊所服 6 显然无法与江东士族取得共识 且损害了士族的利益 故退而联 合以拒之 及至陈氏最后 敏众溃散 为义兵所斩 母及妻子皆伏诛 会 稽诸郡并杀敏诸弟无遗焉 7 陈敏之乱不仅对江东士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同时 也使此时执掌西晋朝廷军政大权的司马越及其亲信王衍意识到 经略南方的首要 条件须为强藩 而南方士族也需要一个既能给予他们足够名分 又能对其利益获 得充分肯定与尊重的统治者 在两方强势的合力下 司马睿 受命以安东将军都 1 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 第五卷 中古时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上册 2 晋书 卷三十一 惠贾皇后传 3 晋书 卷三十一 惠贾皇后传 4 晋书 卷三十一 惠贾皇后传 5 晋书 卷一百 何敏传 6 晋书 卷一百 何敏传 7 晋书 卷一百 何敏传 6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督扬州江南诸军事 偕王导南渡建邺 为西晋司马氏经营战略大后方 伴随司 马睿南下的尚有王氏 谢氏 桓氏等后来在东晋政坛上大放异彩的家族 同一时的北方却是腥风四起 战事不断 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八王混战期 间 各地水利失修 又适逢灾荒 幽 并 司 冀 秦 雍六州大蝗 草木及 牛马毛皆尽 又大疾疫 兼以饥馑 1 人口大量流亡 流人之在颍川 襄城 汝南 南阳 河南者数万家 2 十余万流入汉川 3 但因吏治极度混乱 杀 流人领袖取其资货 4 这样 便引起了流民的暴动 惠帝永宁元年 李特在益州 领导流民暴动 并建立了 成汉 政权 继李特后 又有王弥在青州 徐州的暴 动 张昌在江 汉问的暴动 王如在豫州 荆州的暴动 杜驶在荆 湘的暴动 流民的暴动 让本就摇摇欲坠的西晋政权更加雪上加霜 秦汉以来 在西北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内迁 但内迁人 民却深受歧视 遭受着屈辱和压迫 士庶玩习 晦其轻弱 使其怨恨之气 毒 于骨髓 5 而朝廷在对待这种 怨恨之气 采取的方式却是 徙平阳 弘农 魏郡 京兆 上党杂胡 峻四夷出入之防 6 这就引发了少数民族的强烈反抗 永兴元年 3 0 4 年 匈奴贵族刘渊称 帝王岂有常哉 大禹出于西戎 文 王生于东夷 顾惟德所授耳 7 起兵于离石 今属山西 且可称汉 追尊 后主 以怀人望 国号汉 并很快占领了并州 今山西中部和南部 一带 就 在此时 石勒也在东方开始起兵 晋怀帝永嘉四年 3 1 0 年 刘渊死 其子刘聪继立 在刘聪和石勒的配合 下 洛阳岌岌可危 东海王越于是以讨石勒为名 率领仅有的一些军队和满朝文 武离开洛阳 永嘉五年三月 司马越病死 石勒趁机追杀越军 从骑围而射之 将士十余万人相践如山 无一得幸免者 8 同年五月 刘聪攻陷洛阳 王师 前后十二败 死者三万余人 9 并俘虏怀帝 1 0 晋人随后立愍帝于长安 也于公 元3 1 6 年为刘聪所破 二帝均被刘聪所杀 司马氏在北方的政权宣告彻底覆灭 在哲学思想上 自魏晋以来 玄学逐渐取代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以清谈为主 要特征的玄学思潮的兴起 从历史发展来说 首先是在经学上 对两汉时期章句 训诂的摒弃 而代之以义理玄思 要求 通 简 的学风 其二 汉末品评 1 晋书 卷二六 食货志 2 晋书 卷一百 王弥传 3 晋书 卷一百二 李特传 4 晋书 卷一百二 李特传 晋书 卷五六 江统传 o 晋书 卷几十七 匈奴传 7 晋书 卷一百零一 刘元海传 5 资治通鉴 卷八七 晋怀帝水嘉五年 9 晋书 卷一百二 刘聪传 1 0 此后 大量人口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 史称 衣冠南渡 白寿彝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上 册 一书中指 f i 这为东晋偏安一隅作了预备 大量的侨州侨郡的设立 深刻地影响了东晋的政治面貌 同时 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进一步迁往南方 7 第一章门阀政治的形成及东晋王 谢等士族的崛起 政事与人物的风气 逐渐演进成玄学思辨的主要形式一一清谈 其三 两汉经学 本身的衰落 为解答现实问题 一种以道家思想为主 融合儒 佛等思想学说的 新思想一一玄学 也就应运而生 玄学以其特有的任性和放达 逐渐取代了儒学 的僵化模式 扩大了大谈 清谈 贵无 之风的豪门士族的政治影响 为士 族门阀控制江左政权百余年提供了思想文化保障 在这一玄学思想为指导下 老 庄的 清静无为 之说经王弼 郭象阐发 终于在东晋王朝的政治上得以实践 司马睿 王导开创东晋之始 即强调 镇之 以静 群情自安 1 如司马睿初即位 诏日 昔之为政者 动人以行不以言 应天以实不以文 故我清静而人自正 2 王导亦多次阐述其治国方针是 以清静 为政 3 东晋执政者正是以这一方针为指导 本着 务存大纲 不拘细目 的 原则 4 以期达到缓和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 制造一种君臣共治的格局以维系司 马氏在江东的继续在统治 在这样的玄学压倒儒学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状况下 传统儒学家族如果 不入玄风 就无法产生日益受到尊重的名士 从而也不能继续维持其尊贵显赫的 位置 出儒入玄就成为世族必须的政治 文化策略 从历史上看 执政东晋的门 阀士家中 没有一个门户是原封不动的儒学世家 诚如田余庆先生所言 东晋 玄学一枝独秀 适应了门阀政治的需要 5 然而 儒学因其独特的社会效用 并不是玄学能完全取代的 能够运转门阀政治的人当中 只能从 遵儒者之教 履道家之言 6 的名士中产生 王导 庾亮 谢安 桓温即属此类 儒家思想或 者包含于玄学思想当中 或者独立于玄学之外 继续或多或少地起着作用 在这种北方战争不断 西晋政权已彻底覆灭 就给了司马睿独自经营江南的 机会 而南方各势力又在东晋树立以玄学思想为指导 以 镇之以静 的政策下 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于是 司马睿在王导等世家大族的帮助下 实现了东晋在江 左的偏安 也出现了门阀世家与皇权 共天下 的特殊的政治局面 二 与 马 共治及士族入主皇家政治之心态 东晋政权建立以来 第一个取得执政地位 开创士族与皇权 共治 局面的 是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 从西晋太保王祥以来 一直是冠冕盛门 王氏所居的琅 琊国 正是司马睿的封国 司马睿与其父司马觐 祖司马仙三代相继为琅琊王 二者交好联姻达几十年之久 司马睿与王导关系尤为密切 素相亲善 契 1 晋书 卷六十五 王导传 2 晋书 卷六十五 王导传 3 晋书 卷六十五 于导传 4 晋书 卷七十三 庚亮传 5 刚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 第2 9 2 页 6 三国志 卷二七 王昶传 8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同友执 1 有布衣之好 2 司马睿能有江左立业之局 实拜王导之功 以 琅琊王睿为安东将军 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 用王导计渡江镇建邺 讨陈敏余党 3 初过江时 因司马睿在江左影响甚微 江东世族并未将其放在眼中 态度冷淡 史载 吴人不附 居月余 士庶莫有至者 4 王导深知此时若无江东大族的 强力支持 势必无法立足 于是 谓其兄敦日 琅琊王仁德虽厚 而名论犹 轻 兄威风已振 宜有以匡济者 5 遂借敦之威风 最终坚固了司马睿的权威与 地位 晋书 载 会三月上已 帝亲观禊 乘肩舆 具威仪 敦 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吴人纪 瞻 顾荣 皆江南之望 窃觇之 见其如此 成惊惧 乃相率拜于道左 此后 王导又谏司马睿 顾荣 贺循 此土之望 未若引之以结人心 二 子既至 则无不来矣 并代表司马睿亲自登门拜访顾 贺等人 并以贺为吴国 内史 顾为军司马 凡军国大事 皆与他们商议 当时正是三定江南之后 江东 士族深知洛阳政权己难维持 也迫切需要一个能保护他们利益 抗击北方各种势 力的政权 司马睿虽无坚强的法统地位 但毕竟是西晋宗室 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以琅琊王氏为首的北来士族的鼎立支持 无疑大大加重了司马睿的分量 而司马 睿和王导的拉拢政策也使江东士族打消了疑虑 顾 贺出仕后 吴会风靡 百 姓归心焉 自此之后 渐相崇奉 君臣之礼始定 6 东晋偏安政权在南北 士族的联合支持下建立起来后 王氏一族自也获得了政治上的重用 王导任至宰 辅 录尚书事 王敦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 任江州刺史 镇武昌 居上 游重镇 政权 军权 皆出一门 王氏兄弟子侄分布内外 声势赫赫 王导 朝 野倾心 号为仲父 甚至 及帝登尊号 百官陪列 命导升御床共坐 7 可 见王氏之威风 时人语之 王与马 共天下 8 王氏士族威风 达到颠峰 然而 作为与生俱来就有专制特征的皇权 虽在特定环境下 不得已有所收 缩 但终究不甘于士族之下 元帝逐渐疏远王导 引刁协 刘瑰为心腹 制定一 系列限制大族势力 整饬史治的所谓 刻碎之政 9 从而引发了东晋初年著名 1 晋书 卷六五 王导传 全文为 时元帝为琅邪王 与导素相亲善 导知天下已乱 遂倾心推奉 潜有兴复之志 帝亦雅相器重 契同友执 帝之在洛阳也 导每劝令之国 会帝 l 镇下邳 请导为安东 司马 军谋密策 知无不为 由此日 以看出 司马睿往北方所经历的人事 均由王导策划 王导和司 马睿关系之密切 亦可体现 2 晋书 卷阴十二 郭璞传 世说新语 言语 注引邓粲 晋纪 亦载 唐代许嵩 建康实录 4 晋书 卷六五 王导传 5 晋书 卷六五 王导传 6 晋书 卷六五 王导传 7 晋书 卷六五 王导传 8 晋书 卷六五 王导传 9 晋书 卷六九 刘隗传 9 第一章门阀政治的形成及东晋王 谢等士族的崛起 的 王敦之乱 第一次王敦之乱后 琅琊王氏改易百官 宠树亲党 达到了权 势的顶峰 元帝司马睿优愤而崩 病中的王敦遂趁机再次为乱 新即位的明帝命 温峤 苏峻 庾亮等率军平之 明帝经历了王敦之乱的剧烈震动 对王氏家族更 有戒心 史载 明帝函封诏与庾公 信误致与王公 导既视 表答曰 伏读明诏 似不在臣 数日不能见王公 1 王公开诏 未云 勿使冶城公知 臣开臣闭 无有见者 明帝甚愧 尽管王导的 大义灭亲 保全了门户 其宗族子弟涉乱者亦 多得原宥 2 但还是给琅琊王氏政治上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尤其在成帝即位后 因其年幼 庾后3 临朝称制 此后 外戚庾氏趁机崛起 庾亮居帝舅之尊 地位迅速上升 政之大要 皆决于亮 咸康五年 3 3 9 年 王导卒 琅琊王氏的门阀统治随之 结束 庾氏取而代之登上了门阀统治的舞台 出现了 庾与马共天下 的局面 桓氏登上门阀政治的舞台 是在桓温崛起之后 桓彝南渡 族单势弱 难与 王 庾等大族并驱 但桓彝参与平定王敦之乱 并死于苏峻之难 形成桓氏家族 于东晋王朝有功并休戚相关的局面 桓温因此得以娶晋明帝长女为妻 为成帝姐 夫 庾氏甥婿4 从而获得干预中枢的机会 桓温曾短暂督北府 任徐州刺史 晋穆帝永和年间 3 4 5 3 5 6 年 先后拜征西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 侍中 太尉 晋哀帝兴宁年间 3 6 3 3 6 5 加大司马 都督中外诸军事 录尚书事 扬州牧 咸安元年 3 7 1 年 十一月 废海西公 立简文帝 皇帝的废立全凭桓温的一言 定局 桓氏的势力和威风 达到了东晋南朝门阀士族的颠峰 资治通鉴 载 简文帝遗诏 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政事 又日 少子可辅者辅之 如 不可 君自取之 5 士族的权利 此时实已在皇权之右 然而 皇权的回归并不能由士族来完成 桓氏一族的利益也不能代表整个士族阶层的利益 陈郡谢氏和太原王氏等世家联 合起来 在内外军权归于桓氏的情况下 凭借社会 政治影响 用和平手段抗拒 1 太平预览 卷五九三载 冶城公即王公 王导宅在冶城 吴时鼓铸之所 据 世说新语 轻诋 注引 王隐 晋书 戴洋传 及 太平预览 卷一七零引 晋书 王导久病 问术士戴洋 戴洋为言云云 导乃令移冶于石城 2 晋书 卷七六 王庾传 3 乃庾亮妹 晋书 卷七三 庾亮 载 元帝为镇东时 闻其名 辟西曹掾 及引见 风情都雅 过 于所望 甚器重之 由是聘亮妹为皇太子妃 4 太平预览 卷一五 二引 晋中兴书 南康宣公主兴男 明帝长女 庾后所生 初封遂安县主 适 桓温 5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6 年版 第3 2 5 7 页 1 0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军权 而导致桓温 惮其旷远 1 最后郁郁而终 桓温死后 被追赠为承相 桓氏虽仍为大族 温弟桓冲督扬 豫 江三州军事 桓石民为荆州 改桓伊于 中流 石虔为豫州 2 但再难复当年之风采 谢氏一门南渡后 门户本不显 两晋之际 谢鲲由儒转玄 取得了进入名士 的必要条件 而其兄谢尚久在豫州 在桓温与朝廷对抗之时培养了自己的力量 取得了举足轻重之势 成为最有势力的几个大家族之一 门户突地位开始凸显 其时以王 谢并称 谢安凭家族势力得以有机会入主朝政 谢安人才出众 年四 岁时 谯郡桓彝见而叹日 此几风神秀彻 后当不减王东海 柏王导 亦深器 之 4 在桓温与东晋的政权之争中 谢氏护司马氏皇权有功 于是 寻为尚书 仆射 领吏部 加后将军 及中书令王坦之出为徐州刺史 诏安总关中书事 开始入主朝政 而后帝又 进安中书监 骠骑将军 录尚书事 固让军号 5 谢 氏实际上已总揽了东晋的朝政 而王坦之于宁康三年 3 7 5 年 死 王氏再无出 众弟子 无可述之功 只能凭借与孝武帝和会稽王司马道子之国婚关系维持门户 所以谢氏地位更见高涨 又因谢安在淝水之战中打败符坚 建立不世功勋 因而 官拜 卫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 封建昌县公 进拜太保 6 谢氏在东晋政坛 上 更是如日中天 开创了 谢与马共天下 之局 晋末以来 几家最高的门 阀士族 以谢氏影响最深 潜力最大 7 而在淝水之战后 司马氏力求振兴皇 权 而谢氏在后来的孙恩起义中更是元气大伤 在东晋的门阀政治的始终 每 当一个士族鼎盛 必有另一门户俟隙而起 制约它然后取代 葛 琅琊王氏崛起之后 是庾氏制约并取代了它的地位 却被后起的桓氏消灭殆 尽 而桓氏在桓温死后就被谢氏所取代并在桓玄失败后死绝 在谢氏后担当这个 制约任务的当属太原王氏 只是太原王氏既无兵权 在朝中也难以主政 太原王 氏的登台 已经只能算是门阀政治的余波了 实际上是回归门阀政治的过渡的 一步 是东晋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的收场 9 太原王氏己只能依附于而无力超 越皇权 到太原王氏 门阀政治已趋没落了 1 徐震坞 世说新语校笺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4 年版 2 晋书 卷七九 谢安传 3 晋书 卷七九 谢安传 4 晋书 卷七九 谢安传 5 晋书 卷七九 谢安传 6 晋书 卷七九 谢安传 7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 第1 8 9 页 8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 第1 8 4 页 9 i 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 第2 1 0 页 第一章门阀政治的形成及东晋王 谢等士族的崛起 三 东晋形成门阀政治的原因及对政局的影响 门阀政治是皇权和士族势力的一种平衡所表现出来的结果 这种平衡并不是 稳定的 是在东晋南朝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出现的 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 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 l 而门阀现象则可追溯至西汉 它兴于魏 西晋 鼎盛于东晋 衰落于南北朝 隋唐时进一步衰落 西晋政权就是在士族门阀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因而 士族大家也在这个政 权庇护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曹王创立的 九品中正制 实际上也就是一种 迸 一步巩固世族 儒门的地位 排斥庶族和新官僚的制度 2 至西晋时 中正官 已完全被士族门阀出身的各级官员所把持 成为培植和巩固士族门阀势力的工 具 此时的任人选官的标准已不凭德才 而只按先辈的门第高低选官定职 以致 出现了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3 的局面 这为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政治奠定 了基础 西晋末年 在八王之乱结束后 司马越赢得了满目疮痍的天下 也独自吞下 了八王之乱的全部恶果 胡羯入侵 狼烟四起 匈奴刘渊 羯人石勒的军队动辄 威胁洛阳 使其惶惶终日不得安宁 而司马越并不具备皇室近亲的血统 号召力 非常有限 因此他极力联络关东名士 利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力量来支撑自 己的王朝 在这样的情况下 夙有盛名的琅琊王衍被司马越看中 他们密切合作 支撑一个风雨飘摇的末代王朝 司马越与王衍的是一种各有图谋的政治结合 司 马越需依靠王衍这样的名士为他提供实际上的帮助并为他网罗更多的名士 当时 王衍身边名士很多 更有号称为王衍 四友 的王敦 谢鲲 庾数 阮修 4 由 于王衍的引荐 诸王 诸阮以及谢鲲 胡母辅之 郭象 庾数数 卫玢等名士皆 为司马越所揽 一时间 越府中 多名士 一时俊异 s 而王衍则依靠司马家 的宗王名分和执政地位为其提供官位要求 满足其在政治地位上的要求 这种以 司马越 王衍为核心 由名士装点其中 实质上就形成了皇权和士族的 共治 这是 王与马共天下 的最早的一种组合 也就形成了门阀政治的雏形 司马睿 王导建立东晋王朝 却非司马越之本意 睿受命过江 本是为了填 补陈敏被消灭后江左的空缺 防止江左再次做乱 并使之 同江淮 荆楚呼应 保障徐州 并为中原犄角 6 却不意北方政权经 永嘉之乱 为石勒所灭 1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 第2 页 2 万绳楠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 1 9 8 3 年8 月第一版 第8 5 页 3 晋书 卷四五 刘毅传 4 关于千衍四友有多种说法 晋书 王澄传 谓四友为 王敦 谢鲲 庾故 阮修 无王澄与胡毋辅之 世说新语 品藻 则以庾数 王敦 王澄 胡毋辅之 世说 注引 八王故事 说与此同 未知 土澄传 所依据 5 世说新语 之 赏誉 晋书 卷五十 庾数 为 越府多俊异 6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 第1 2 页 1 2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司马氏在北方的政权被彻底摧毁 这在客观上便利了司马睿 王导在江左的独立 经营 东方青 衮 豫 徐诸州名士则多有在胡骑逼迫下南下建康 司马越府中 俊异 也陆续归于司马睿府 这也有助于司马睿势力的壮大 在历史的进程中 皇权与宗族一方面发生冲突 一方面又逐渐缓和与依存 而这种缓和也并不是冲突的完全消除 依存也并非两者的完全一致 司马氏宗室 经过八王之乱 七零八落 毫无实力 且司马睿在 司马皇室中并没有坚强的法 统地位 与西晋武 惠 怀 愍的皇统疏而又疏 司马氏的专制皇权想要在 江左继续运作 发挥效力 显示其威严便亟待一种政治力量加以扶植 而这一时 期的门阀士族正适用了这一需求 北来的王氏一族便充当了这一角色 而这时的 门阀士族一方面利用手中的宗族特权 控制了大量的私人部曲和佃客 并通过经 营庄园经济 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 由于皇权政治的衰落和战争的 频繁 使他们大都成为亡官失守之士 在政治上已失去了原来显赫的地位 这种 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不相称及为维护家族利益的强烈诉求 也迫使他们必须向皇权 靠拢 这样 皇权和门阀士族鉴于各自的目的及利益的要求 在一定冲突之后 又牢牢地结合在了一起 于是便在江左出现了 王与马共天下 2 的局面 皇权自诞生之日起 就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一切社会力量都处于的控制之 下 在江左出现的这种门阀政治现象 实是皇权衰弱无力伸张的结果 两晋之间 战乱频繁 八王之乱 制造了大量的流民 巴蜀流人散在荆湘者 四五万 家 河东 平阳弘农 上党诸流人之在颖川 襄城 汝南 南阳 河南者数 万家 氐族齐万年起兵反晋时 关中大饥 百姓仍流移就俗 相入汉川者数 万家 流人十余万 3 如此众多的流民 一方面动摇了晋的统治基础 而 另一方面 又为门阀士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当时士族的强大的庄园经济 控制了大量的私人部曲 佃客 并成为其劳动力和私人武装 如东晋时王机以奴 客 门生千余人入据广州 张茂妻陆氏 倾家产率茂部曲为先登以讨充 4 这 些强宗豪族为了防暴避乱或者割据称雄 于是利用自己的武装力量来屯居深险势 要地区 筑坞作壁 自耕自守 结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军事集团 而流民的生 活和生存的无所保障 使他们需要一种力量和环境来保护 这种坞堡坞壁的出现 和相对稳定 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成了生存无所保障的流民的归宿 门阀士族虽然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 但即使如桓温 谢安等兼将相于中外 者 也无私属亲信并卒 所统率之兵将骨干自成体系 官职一旦解除 兵权即告 失落 如谢氏在淝水之战一役中所率之北府兵 其前身即为郗鉴之徐衮流民 这 种 与庄园的经济基础越离越远 既不富于资财 又无众多部曲宾客可作兵卒以 1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 第3 4 3 页 2 太平御览 卷四九五引 晋中兴论 3 晋书 卷一0 0 王弥传 4 晋书 卷九六 张茂妻陆氏传 1 3 第一章门阀政治的形成及东晋王 谢等士族的崛起 供驱遣 1 的状况 使门阀虽强大却也不能取代皇权 因而门阀政治得以和皇权 保持一种平衡并持续下去 而在此后出现了 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