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试论先秦时期否定副词“勿”与“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摘要 - - - _ _ _ _ - _ _ _ _ _ - - l -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 _ _ _ _ _ _ i _ 一i l l l i - _ - _ - - i - _ _ - l - i _ - - - _ _ _ _ - _ _ _ - _ _ _ _ _ _ - l l _ - _ l _ _ l _ _ _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n e g a t i v ea d v e r b sm a i n l yf o c u s e do nt h e i ro r i g i n sa n dt h e i r a p p l i c a t i o n sa n dl e s se m p h a s i sw a sl a i do nt h e i re v o l u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 s t u d yo n d y n a s t i e si so n eo f t h ee l e m e n tt a s ki n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 l a n g u a g ef e a t u r e so f t h en e g a t i v ea d v e r b s ”w u ( 勿) ”a n d ”w u ( 毋) ”i np r e q i np e r i o d ,h a s p r o d u c e d ac e r t a i na m o u n to fm o n o g r a p h sa n dp a p e r s ,b u tt h e yd i dn o tc a r r yo u t e x h a u s t i v ew o r ko n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t y p eo fs t a t i s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 ,a n dd i dn o to w e c t i v e l y r e f l e c tt h ef a c t so fl a n g u a g ea n dt h e i rd e v e l o p m e n t s ot o2 6i m p o r t a n td o c u m e n t si n p r e - q i np e r i o d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t h i sp a p e rw i l lb eb a s e do nt h er e s u l t so fp r e v i o u s s t u d i e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t h e o r ya b o u tg r a m m a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 s ,s e m a n t i c f e a t u r e sa n dp r a g m a t i cf u n c t i o n s ,w ew i l l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r e l e v a n c eo fn e g a t i v ea d v e r b s ”w u ( 勿) ”a n d ”w u ( 毋) ”,a n dt h e nm a k ea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a t t e m p tt oe x p l o r e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n e g a t i v ea d v e r b s ”w u ( 勿) ”a n d ”w u ( 毋) ”i np r e - q i n p e r i o d a tl a s t , w ew a n tt oe x p l o r et h eo v e r v i e wo ft h ep r e q i np e d o do fn e g a t i v e a d v e r b s ”w u ( 勿) ”a n d ”w u ( 毋) ”i ng e n e r a l t 1 1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c o n s i s t so fs i x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n et h ep a p e f i nt h i sc h a p t e r , w i l le x a m i n ea n da n a l y z e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t h en e g a t i v ea d v e r b ”w u ( 勿) ”a n d ”w u ( 毋) ”i np r e - q i np e r i o d ,t h e nd e s c r i b e 也e i r u s a g e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i st h a t ”w u ( 勿) ”i sm o r ec o m m o nt h a n ”w u ( 毋) ” c h a p t e rt w oc o m p a r et h et w on e g a t i v ea d v e r b so f ”w u ( 勿) ”a n d ”w u ( 毋) ”i nt h e a s p e c t so fg r a m m a r t h i sc h a p t e rw i l l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b i n d i n gc a p a c i t yo f ”w u ( 勿) ”a n d ”w u ( 毋) ”w i t hm a n yk i n d so fp r e d i c a t e ,a n d t h i s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yu s e d v e r b p r e d i c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m o r et h a na d j e c t i v e - p r e d i c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a n dn o u r l - p r e d i c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s i nv e r b p r e d i c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 t h el a r g e s tn u m b e ro ft h e mc o u l db em o d i f i e d t r a n s i t i v ev e r b s a n dav e r ys m a l ln u m b e ro ft h e mc o u l db em o d i f e di n t r a n s i t i v ev e r b s m o s to ft h et r a n s i t i v ev e r b sm o d i f i e db y ”w u ( 勿yc o u l dn o tb ef o l l o w e db yo b je c t s ,a n d l e s sc a l lb ef o l l o w e d :h o w e v e rm o s to ft h et r a n s i t i v ev e r b sm o d i f i e db y ”w u ( 毋) ”c o u l d b ef o l l o w e db yo b j e c t s b o t ho ft h e i ro b j e c t sw e r en o u n so rn o u np h r a s ea st h ec e n t e ri n t h em a j o r i t y t h ep r e c e d e do b j e c tw a saf o r mo fo w e c t so f ”w u ( 毋) ”b o t ho ft h e mw e r e d o m i n a t e db ys h iv i c t i ms t a t e m e n t sw h e nt h e yw e r ei nt h es u b j e c tc l a u s e t h e yw e r e d i f f e r e n tf r o me a c ho t h e ri nt h ea s p e c t so fg r a m m a r c h a p t e rt h r e ec o m p a r et h et w on e g a t i v ea d v e r b si nt h ea s p e c to fs e m a n t i c s ”w u ( 勿) ”a n d ”w u ( 毋) ”w e r es a i dt op r o h i b i ta tm o s t ,t h e ya l s oc o u l db ee x p r e s s e da sa g e n e r a ln e g a t i v es o m e t i m e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o t h e rs e n s e so ft h e mw e r ea l s o d i s c u s s e di nt h i sc h a p t e r c h a p t e rf o u rc o m p a r et h et w on e g a t i v ea d v e r b si nt h ea s p e c to fp r a g r n a t i c s 。t h e p a p e r , i nt h i sc h a p t e r , 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t y p e so ft h es u b j e c tc l a u s e sa n dt h ee x p r e s s i o n r e s u l t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i rs u b j e c t sw e r ev e r yr i c h i nc o n t e n t t h e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 ”w u ( 勿) ”a n d ”w u ( 毋) ”i nc h o o s i n gs u b j e c t sw a st h a t ,t h es u b j e c tc l a u s e so f ”w u ( 勿) ” w e r em o r ec o m m o nt h a n w u ( 毋) ”a n dw e r eu s e dt oi n d i c a t eah i g h e rl e v e ln o r m a l l y t o p r o v i d et h e1 a t e s tn e w s ,w u ( 毋) ”m a i n l yu s e di n t h es t a r t i n gs e n t e n c e b e s i d e s , ”w u ( 毋) ”u s u a l l yu s e da tr e g u l a t i o n sa n di n s t i t u t i o n ss ot h a ti th a dav e r ys e r i o u st o n e i i i 福建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 i i i i - - _ - _ - _ l _ _ _ - - _ _ 一一l c h a p t e rf i v ee x p l o r et h ep r o b l e mt h em e a n i n go f ”w u ( 勿) f tw a st h ea c c u m u l a t i o n o fm em e a n i n g so f ”w u ( 毋) ”a n d ”z l l i ( 之)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n g u i s t sh a db e l i e v e dt h a t t h em e a n i n go f ”w u ( 勿) ”w a st h ea c c u m u l a t i o no ft h e m e a n i n g so f ”w u ( 毋1 ”a n d ”z h i ( 之) ”t h i sc o n c l u s i o n ,h o w e v e r , c o u l dn o th o l dt h es t a n d i n gf o r mb o t ht h e o r ya n d l i n g u i s t i cp r a c t i c e c h a p t e rs i x s u mu pt h ec o n t e n t so ft h ep r e 、,i o u s t h i s c h a p t e rw i l ld e s c r i b e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u t i o ni np r e q i np e r i o d ,r a i s es o m er e m a i n i n gq u e s t i o n sa n dp o i n t o u ts o m ei n a d e q u a c i e si nt h ea r t i c l e k e y w o r d s :w uw ug r a m m a rs e m a n t i c s p r a g m a t i c s i v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在马氏文通作为第一本系统性研究汉语语法的书出现以来,对古汉语语法 研究的成果也屡屡出现。近年来,在汉语史的断代专书的研究方面,出现了一批有 质量的专著和论文,其中虚词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要探究虚词的历史发展,就 需要追溯到作为上古的先秦时期,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选择了先秦著作作为研究对 象。先秦时期的传世文献选出二十六部著作作为论述对象,对先秦时期的否定副词 “勿”和“毋的用法做一个系统的研究比较,并试图分析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我们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我们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否定副词“勿 和“毋 存在以下不足: 1 在专书中,总体倾向于从一个历时的高度,或多或少地概括否定副词“勿” 和“毋 的用法和使用情况,但是也往往侧重于宏观上的概括,对于“勿”和“毋 在先秦时期文献中的精准的使用面貌分析较少,而其中的一些观点,尚存疑问。 2 对于否定副词“勿”和“毋”的系统研究往往集中于专题论文中,专题论文 往往会通过对某部重要的文献的调查,描述“勿 或“毋 在文献中的情况,最后 总结出“勿 或“毋”的主要特点和规律,但多数集中于对专著的统计和研究,而 对先秦时期整体文献的否定副词“勿”和“毋 进行统计和分析,笔者尚未见。 3 对“勿 和“毋 在先秦时期的系统性的研究,前人倾向于探讨语法功能和 语义上的区别,而很少从语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这三个平面进行探索。 所以本文以语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三个平面的理论为基础,希望能对 先秦时期否定副词“勿 和“毋”的面貌进行初步的探索,尽可能做出更为全面的 研究。而经过一系列调查分析后,本文发现先秦时期的否定副词“勿 与“毋”具 有以下的特点: 一语法功能的特点 “勿 和“毋 句大多数都是谓语句,其中以动词谓语旬为主,兼有少数名词 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中,较少使用不及物动词;“勿 旬及物动词后 多数不带宾语,少数带宾语:而“毋 句及物动词后宾语可带也可省略,但大多数 带宾语。“勿”和“毋 的句式都比较复杂,当句子中出现连续动作时,“勿”常否 定后一个动作,“毋 常否定前一动作。“勿可以在定语后置句式中。在 主语之 v 福建师范火学硕+ 学位论文 谓语 式中,“勿句更为灵活。“毋 旬在兼语式的中用法更为灵活。“毋 旬可以 直接带介宾,有 毋自、相动 和宾语前置式。“勿 和“毋 句都可以用助词充当 主语,构成反问句或祈使句,但都非常少见。 “勿 句的宾语远远少于“毋 句,“毋句的宾语使用情况相对复杂, “勿 句的宾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 “毋句除了可以是词、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两者的主语句中都以旋事主语句占大多数,非施事主语句中,以受事主语句为主, “勿 句多了话题主语旬一类。二者的主语都可以表示人或者事物,在使用上具有 任意性,显示出对各种主语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毋”可以单独成句,用来表示禁戒,“勿”没有此用法。 二 语义功能的的特点 “勿 与“毋 都以表示禁止义为主,少数表示一般否定;作语助时,无实义, 都极少出现。“毋 还可以通假为“无,表示“没有”。在语法意义上,“勿和“毋” 都较多地用于祈使句中,表命令、禁止。但是“勿 比“毋”更常用于劝阻或提出 建议,语气较为委婉,用以表达对话语对象的尊敬之情。而“毋大量运用于表规 章礼仪的语句中,语气较严肃。在语汇意义上,差别不大。在表一般否定时,用法 类似于“不 。都是大多作后续分句,表示对已发生动作行为的否定;而常受上下文 或前后的成分的影响。两者都有一些固定用法,不过“毋 固定词组的数量多于“勿 , 除了与“庸 、“敢 、“能”结合之外,还有“可 、“得 。表一般否定时,“毋”的 用法略显灵活。 三语用特征的特点 两者都用于多种句类,表加强语气,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在使用双重否定句 时,“勿”句的类型略丰富。“毋可以用于倒装句和绝大多数的盟誓句,表示强调; 两者都可以在语段中作为并列复句出现,使语言形式整齐,结构有力,增强气势。 此外“勿 句还用 勿动勿动 句式构成并列,使语段气势贯通,有强烈的修辞效 果。两者都用修饰语增强表达效果和语气特征。修饰语可以用来对施事者未来将持 的态度;可以用于劝阻或提出建议,委婉语气。“毋 旬可以用来强调时间或方位。 “勿”句极少使用。“毋”的小分句中,形式比较少,修辞效果不如“勿 句丰富; “毋”句大量用于首发句,为句子乃至语段、文章提供最新的消息,较少用做后续 句。“毋 是修饰的动词之后所带的宾语,极少是代词宾语。可能是因为代词宾语则 是代指上文提到的事情,为已知的消息,而“毋 修饰的动宾结构常常是新的消息, 善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i 认c t i i i 中文文摘v 目录i x 绪论一1 一 第一章搿勿一、“毋一在先秦文献中的数量分析一9 一 1 1 “勿”在先秦文献中的数量分析一9 1 2 “毋”在先秦文献中的数量分析一1 0 一 1 3 “勿 、“毋在先秦文献中的数量比较一1 0 一 第二章“勿一、“毋一语法功能的比较一1 3 2 1 “勿 、“毋 谓语句词类的比较一1 3 2 2 “勿 、“毋 宾语的使用情况一3 0 2 3 “勿、“毋 主语的比较一3 5 2 4 其它一3 8 2 5 “勿”、“毋 在语法上的特点一3 9 一 第三章“勿一、“毋 语义功能的比较一4 1 3 1 “勿”的语义一4 l 一 3 2 “毋”的语义:一4 9 3 3 “勿 与“毋 语义的异同一5 8 一 第四章“勿 、“毋一语用功能的比较一6 1 4 1 “勿”句的语用特征一6 1 4 2 “毋 句的语用特征一6 8 4 3 两者语用功能的比较分析一7 4 4 4 “勿“毋 表达的语气的反思一7 5 一 i x 福建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五章对搿勿= 毋+ 之一的探讨一7 7 5 i 从语言实际上的探讨一7 7 5 2 从理论上的探讨一7 9 一 第六章结论一8 1 6 1 语法上的特点一8 1 6 2 语义的特点一8 2 6 3 语用的特点一8 2 6 4 “勿 “毋”表达的语气一8 3 6 5 “勿 不可以等于“毋 加“之 一8 3 6 6 本文还有一些疑难问题一8 3 一 附录一8 5 一 附录l “勿 后动词,仅出现与某一部文献中( 9 3 个) 一8 5 一 附录2 “毋”后动词,仅出现与某一部文献中( 1 9 7 个) 一8 5 一 附录3 “勿表一般否定的用例( 4 4 例) 一8 5 一 附录4 “毋”表一般否定的用例( 4 7 例) 一8 7 一 附录5 “毋 通“无的用例( 7 3 例) 一8 8 一 参考文献一9 1 一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一9 5 一 致谢一9 7 一 个人简历一9 9 一 x o 绪论 绪论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研究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构建起独立的古代汉语的语法 体系,是在 - b 氏文通作为第一本系统性研究汉语语法的书出现之后。从此对古 汉语语法研究的成果也屡屡出现。章士钊中等国文典( 商务印书馆,1 9 0 7 年) 、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 商务印书馆,1 9 2 2 年)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 商务印书 馆,1 9 3 0 年) 、黎锦熙新着国语文法( 商务印书馆,1 9 9 2 年) 、吕叔湘中国文 法要略( 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 等,前辈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后人进行古汉语 语法体系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在前辈的倡导之下,古汉语语法研究转向以语法史为主。出现 王力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1 9 8 0 年) 、汉语语法史( 商务印书馆,1 9 8 9 年) 、 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 中州书画社,1 9 8 2 年) 、史存直汉语语法史纲要( 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 、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 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 、向熹简明汉语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 等有影响力的著作。 但要建立系统的、详尽的语法史体系,必须建立在断代专题、专书研究的基础 上。郭锡良曾说:“当前最需要提倡专书的语法研究和断代的语法研究。三千年来的 汉语语法史必须建立在断代研究的基础上面,断代研究又需要从专书的语法研究开 始。 近年来,在汉语史的断代专书的研究上,出现了一批有质量的著作,有程湘 清、何乐士先生的五卷本汉语史断代研究丛书( 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 ,管 燮初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1 9 5 3 年) 、西周金文语法研究( 商 务印书馆,1 9 8 1 年) 和 句法研究( 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 、何乐士 虚词研究( 商务印书馆,1 9 8 9 年)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 南 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 岳麓书社,1 9 9 6 年) 等。 虚词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主要著作有:杨伯峻古汉语虚词( 中华书局, 1 9 8 1 年) 、王政白古汉语虚词词典( 黄山书社,1 9 8 6 年) 、陈霞村古代汉语虚 词类解( 山西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 、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的近代汉 国资料引白严修 二十世纪古汉语研究( 书海j l j 版社,2 0 0 1 年) 圆引自:郭锡良古汉语语法研究角议汉语史论稿集( 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4 1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语虚词研究( 语文出版社,1 9 9 2 年) 、杨荣祥的近代汉语副词研究( 商务印书 馆,2 0 0 5 年) 等,是近期出版对古代虚词研究的力作。在古代,虚词研究历来是为 读经服务的,采用训诂的辞训式的方法,无法把握虚词准确的语法意义。而近来的 虚词研究加强了历时观念,重视探究虚词的历史发展。 要探究虚词的历史发展,就需要追根溯源,追溯到作为上古的先秦时期,杨树 达曾经说过:“分析词类,辨别词位,如今之所谓文法学者,在周代已有萌芽,观 孔子所记之春秋及公羊、毅梁二传之所解说,可以证也。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选择了先秦著作作为研究对象。力图对先秦时期的否定副 词的用法做一个的系统的统计、分析与研究,并希望为从总体上把握上古汉语虚词 的发展演变提供些许帮助和参考。 先秦时期的文本资料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先秦传世文献。但由于笔者所掌握的 资源和知识水平有限,尚不能精确分析把握好甲骨文和金文的文献资料。所以本文 的先秦文本特指的是先秦传世文献。 为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先秦时期的传世文献选出二十六部著作作为 论述对象,对先秦“勿 、“毋”的用法做一个系统的研究比较,并试图分析二者之 间的复杂关系。分别是尚书、周易、逸周书、诗经、左传、国语、论 语、仪礼、周礼、尔雅、礼记、晏子春秋、孙子兵法、文子、公 羊传、毅梁传、楚辞、孟子、庄子、苟子、管子、鬼谷子、商君 书、纵横家书、公孙龙子、孝经等。之所以选择这些文献著作,其中原因 我们引用了易孟醇先生的说法:“有些先秦著作已经亡佚,存世之书为后人辑录,如 竹书纪年、列子、宓子、尸子、阙子等;有些则是秦后儒士伪托,如 古文尚书、慎子、鹞冠子、于陵子等;这些著作并不能反映出先秦时期 真实的语言面貌,都不征引。而上述二十六部著作中,有些书是西汉戴德、戴圣辑 录的,如礼记;有些书是西汉刘向编校的,如管子;有些书的成书年代,尚 有疑窦,如公羊传、毂梁传和文子等,难以断定出于先秦。这些书,难 免掺杂先秦以后的语言现象。但是,从总体上说,仍应承认它们还是属于先秦语言 的体系,可列入先秦语法的研究对象,只不过须持审慎的态度。” 汉语是孤立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虚词是表现汉语语法意义的主要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j e 京:商务印书馆,1 9 8 4 : l l 圆易盂醇先秦语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9 :4 专 绪论 手段,而副词是虚词中数量较多也是内部情况较复杂的一类。我们之所以选择了先 秦时期的否定副词“勿”和“毋 ,是因为在先秦时期,否定副词“勿和“毋的 用法尚有区别,而春秋战国以后,否定副词“毋 在文献中大量被“勿 所取代, 并在逐渐消失。要明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必须对先秦时期的否定副词“勿” 与“毋 的用法做一个的详尽的考察。关于否定副词“勿 和“毋”研究虽然己取 得了一定的成果,已有一定量的论文对其进行研究和讨论,主要有吕叔湘先生论 毋与勿( 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 、( 日本) 大西克也论“无 与“毋”( 古汉语研究,1 9 8 9 年第4 期) 、徐丹也谈“无”、“毋 ( 语 言科学,2 0 0 7 年第3 期) 、周生亚论否定副词“毋、勿 用法的分合问题( c o l l e c t e d e s s a y s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 ,e d b yr d j a m o u r i p a r i s :e h e s s ,c r l a o , 2 0 0 1 ) 等,但笔者目前所见,对先秦文献著作进行穷尽式的分析统计,进而观察否 定副词“毋 和“勿 在先秦时期的系统性的研究,目前尚无研究的专著,单篇的 论文也难得一见。因此,我们以先秦时期的否定副词“勿”和“毋 作为选题,希 望能对此作出初步的探索,为汉语史的研究做一点最基础工作。 研究现状 先秦时期汉语否定副词形式纷繁,用法也相对复杂。根据对先秦的各类文献的 统计,先秦时期汉语否定副词,按照音韵大致可以分为:属于帮母的“不、非、弗、 否、匪、荣”六个词,属于明母的“无、未、微、毋、勿、莫、靡、末、蔑、罔、 亡 十一个词,两组合计共十七个词。这些否定副词用法复杂,纷繁交错。 对先秦时期汉语的否定副词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进行专书统计 研究和宏观比较研究。 专书统计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对论语、孟子 中使用的否定词作了统计,有“无、毋、莫、勿、亡、罔、未、靡、不、弗、非、 否、未、微、盍,共1 1 个;黄珊 虚词研究中统计荀子使用的否 定副词共9 个,分为表否定和表禁止两类。表否定有:不、莫、非、无、未、否、 弗、靡;表禁止有:无、勿、莫 ;陈霞村古代汉语虚词类解归纳出“不、弗、 非、匪、微”“毋、无、莫、勿、罔、曼、休 七个表示对祈使的否定,用在动词 。刘黎先秦否定副词“不”、“弗”之比较陕西师范大学。2 0 0 4 。太【1 1 辰火著;蒋绍愚,徐晶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2 7 5 2 7 7 黄珊著苟子虚词研究开封:河南人学出版社。2 0 0 5 :2 8 - 3 3 福建师范火学硕十学位论文 之前,表示禁止或劝阻;姚振武的专书 词类研究中,“不、弗、勿、 毋、无、莫,共6 个 ;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 商务印书馆,2 0 0 4 年) 。论文有: 文一涵的上古时期的否定副词( 考试周刊2 0 0 7 年第2 5 期) 、车淑娅 否定副词研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4 期) ,陈明富,张鹏丽 的五类副词(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4 期) 、许敏云今文 中的否定副词( 宜春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3 期) 、张华 否定词“非 研究(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5 期) 、 否定词“未 研究( 渤 海大学学报2 0 0 6 年第6 期) 、 否定词“勿 与“毋 研究( 辽宁医学 院学报2 0 0 7 年第4 期) ,周朋升 中的“莫”(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1 期) ,王重阳 “不 字的语词用法( 池州师专学报1 9 9 5 年第3 期) 等。 还有重要的一类是宏观比较研究。有单个否定副词进行讨论。高思曼否定词 “弗”的句法以“弗的用法为出发点,对比其与“不 的异同 。胡杰先秦 楚简中“弗”的语法功能分析发现:“弗”与动词谓语的结合力最强,“弗”的主 语多为在上者,“弗 字句中动词带宾语的现象可能是古语的存留。陈丽、马贝加 “莫的语法化( 温州大学学报2 0 0 8 年第4 期) ;杨惠莫”字词性小议 ( 现代语文2 0 0 6 年第5 期) ;薛儒章“莫”字用法辨析( 天津师大学报1 9 8 7 年第4 期) :周效凰代词“莫”和副词“莫 的区别( 张家口大学学报1 9 9 5 年 第4 期) ;周生亚说“否”( 中国语文,2 0 0 4 年第2 期) 、丁声树先生的论文释 否定词“弗”、“不”(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 岁文集,1 9 3 6 年) ,认为“弗 是“不之的合音:黄景欣先生的论文秦汉以 前古汉语中的否定词“弗 、“不”研究( 语言研究,1 9 5 8 年) ;徐时仪否定词“没 “没有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1 期) ;刘黎先 秦否定副词“不”、“弗”之比较( 陕西师范大学,2 0 0 4 ) 等等。 对单个否定副词“勿 和“毋 进行讨论的专著与论文有: 吕叔湘先生的论毋与勿一文中首次将“毋 与“勿 两个否定副词进行辨 别,认为“毋”“无 为一个词,从语法的角度上仿丁声树的观点和结论得出“勿= 。陈霞村古代汉语虚词类解山两:山西教育j l 版社,1 9 9 2 :4 0 8 4 1 4 姚振武著晏予春秋词类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 0 0 5 :1 7 5 1 8 0 高思曼否定词“弗”的句法古汉语研究,1 9 9 3 ,( 4 ) :卜9 国胡杰先秦楚简中“弗”的语法功能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 0 0 7 ,1 1 :1 6 4 , 绪论 毋+ 之 的结论;在语义角度上认为:“毋 与“勿 不全表禁戒,还有表一般否定 的情况。 日本学者大西克也的论文论“毋“无 ,批判了吕叔湘先生认为“毋无 为一个词的观点。调查分析了些秦汉出土文献,了解其中的使用情况;并分析了 “毋州无”的演变,提出自己的观点“无 到“毋 的演变是轻声音变。圆 徐丹在论文也谈“无”、“毋中,从语法和音韵两个角度,讨论了“勿”、 “毋”在公元前4 世纪至2 世纪左右的文献相通或混用的现象。“无”、“毋相通只 表明它们在历史上曾同时存在过一个时期,反映出古汉语后期“鱼部 和“侯部 某 些字合韵的情况。“无 、“毋”的语法分工是合韵以后的事情。 张华 否定词“勿 与“毋 研究就左传里的“勿 与“毋 进 行穷尽式的统计分析,指出:传统的“勿= 毋+ 之 的公式是不成立的,“勿 是一 个经常用于后续句中并且主要对及物动词本身进行否定的副词;并非所有的“无 都通“毋 ,只是作为副词使用的“无 与“毋 相通。 金颖禁止性否定副词“勿 的历史演变就“勿 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得 出:先秦时期,禁止性否定副词“勿 后动词、介词一般不出现宾语。至迟到东汉, “勿 后动词或介词已经完全不受是否接宾语的限制了。东汉口语中最常用的禁止 性否定副词是“莫 ,“勿 次之,“毋 则很少见了。“莫”的迅速崛起使得“勿 的发展相对滞后,开始表现出衰弱之势。至元代新的禁止副词“休 的主导地位确 立以后,“莫 也渐趋萎缩,“勿 则趋于消失了。 王力的阐释是:在谓语的中心词是外动词的时候,“弗”和“勿”所修饰的外动 词一般不能带宾语,而“不 和“毋”后面的外动词是经常地带宾语的。尽管在甲 骨文中“弗和“不”,“勿”和“毋 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在书经中“弗”和“不 的界限也不清楚,但是,就多数上古史料看来,特别是就多数的先秦史料看来,“弗 和“勿”后面的动词不带宾语是无可争辩的事情。但他从音韵学的角度否定了“弗 是“不之 的合音;“勿”是“毋之 的合音的说法。认为“不 “弗”“毋“勿” 之间显然是有区别的。 o 吕叔湘论勿i 毋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4 :7 3 1 0 1 圆火西克也论“毋”“无”古汉语研究,1 9 8 9 ,4 :3 6 4 5 徐丹也淡“无”、“毋”语言科学,2 0 0 7 ,3 :4 2 4 9 。张华左传否定词“勿”与“坶”研究辽宁医学院学搬,2 0 0 7 ,4 :8 6 金颖禁止性否定剐词“勿”的历史演变龙岩学院学报,2 0 0 6 ,l :1 1 0 e 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6 :3 7 8 福建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 李新魁汉语文言语法中提到:“勿 和“毋”都是表示祈求的否定,即请求 别人不要做某种动作、行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 。但是它们的关系与“不 、 “弗”之间的关系一样。 张国文、张能甫古汉语语法学中说到:常用于祈使性的否定,表示禁止或 劝阻,相当于“不要”、“别 。“毋”在古书中还常常写作“无,“毋( 无) 的用法 和“不 相当,而“勿”的用法和“弗”相当。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我们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否定副词“勿 和“毋” 存在以下不足:在专书中,总体倾向于从一个历时的高度,或多或少地概括否定副 词“勿”和“毋 的用法和使用情况,但是也往往侧重于宏观上的概括,对于“勿 和“毋 在先秦时期文献中的精准使用面貌分析较少,而其中的一些观点,尚存疑 问;对于否定副词“勿和“毋 的系统研究往往集中于专题论文中,专题论文往 往会通过对某部重要的文献的调查,描述“勿 或“毋 在文献中的情况,最后总 结出“勿 或“毋 的主要特点和规律。但多数集中于对专著的统计和研究,而对 先秦时期整体文献的否定副词“勿 和“毋 进行统计和分析,笔者尚未见:对“毋 和“勿”在先秦时期的系统性的研究,前人的研究倾向于探讨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 上的区别,而很少从语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这三个平面进行探索。 所以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以先秦时期的2 6 部重 要文献为研究对象,以语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三个平面的理论为基础,试 图探究其区别与差异,希望能对先秦时期否定副词“勿”和“毋”的面貌进行初步 的探索,尽可能做出更为全面的研究。本文结构和主要内容设计如下: 一 “勿、“毋 在先秦文献中的数量分析 二 “勿、“毋 语法功能的比较 三 “勿 、“毋 语义的比较 四“勿 、“毋语用特征的比较 五对“毋= 勿+ 之 的探讨 六结论 研究方法 。李新魁汉语文言语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8 3 6 :1 4 5 宙张国文、张能甫古汉语语法学成都:巴蜀书社,2 0 0 3 3 :1 5 6 绪论 1 、调查法。本文将对统计的2 6 部先秦文献的否定副词“勿 和“毋 进行穷 尽性的调查,并描写它们的使用、频率、分类等情况,反映先秦时期的否定副词“勿 和“毋”的基本面貌。 2 、比较法。本文将根据其语料的语言实际,参照先贤对否定副词“勿”和“毋” 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对比考察分析。研究否定副词“勿 和“毋 在先秦时期的 主要特点与规律。 3 、三个平面分析法。在统计、调查基础上,本文试图探讨先秦时期的否定副词 “勿”和“毋”语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用特征上的区别,以这三个平面的分析比 较为基础,试图探究其区别与差异。从中探索到其特点和规律。 将先秦时期的否定副词“勿 和“毋 置于汉语史研究的范围内,在穷尽考察 先秦时期文献的基础上,描述先秦文献的否定副词“勿 和“毋”的概貌。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近年来对于否定副词争论的焦点似乎更侧重于“不”和“弗 ,对“勿 和“毋 系统性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本文试图建立起先秦时期的否定副词“勿 和“毋 的系统概况,丰富研究框架;以三个平面的理论为基础,尝试对前人的一些观点进 行修复补充;在笔者的统计基础之上,对比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一些新的结论, 希望能为汉语语法史的撰写提供一些依据和补充。 但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1 先秦文献年代久远,流传过程难免掺杂了先秦以后 的语言现象;2 先秦文献深奥难懂,译释难度较大,由于笔者本人功力有限在某些 词句可能存在一些差误;3 “毋”和“无 得先秦时期存在互通的现象,限于笔者 能力和篇幅的限制,本文只分析否定副词“勿 和“毋”,而并未将“无”纳入系统, 进行研究;4 对文献中语法功能、表义功能和语用功能的分析,以本人的学识水平, 有些还未必能很好地解释清楚;5 本文尽可能如实描述先秦文献的否定副词“勿 和“毋的一些语言现象,对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尚不能解释清楚。笔者希望能 抛砖引玉,以引起相关学者们的注意,期待后来者能更好地进行考察与探究。 p p 第一章“勿”、“毋”在先秦文献中的数鼍分析 第一章“勿刀、“毋 在先秦文献中的数量分析 1 1 “勿刀在先秦文献中的数量分析 调查的2 6 部先秦传世文献中,大多数文献使用了“勿 ( 简称“勿”句) ,它们 使用的数量如下: 表1 书目总数书目总数 尚书 2 7文子1 8 周易4 0公羊传6 逸周书1 1毅梁传1 诗经1 9楚辞3 左传4 2孟子2 4 国语2 5庄子1 8 论语1 3苟子1 9 仪礼4管子7 8 周礼 l鬼谷子2 尔雅2商君书4 礼记2 6纵横家书5 晏子春秋3 5公孙龙子0 孙子兵法 1 5孝经 o 总计4 3 8 例。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勿”在各文献中分布的情况是:有2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事业科业务培训课件
- 慢性肾脏病4期的护理
- 事业单位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胆管癌的术后护理
- 《老人与海》课件教学
- 招标采购从业人员考试(招标采购专业实务初级)在线复习题库及答案(2025年全国)
- 《穷人》公开课课件
- 生产企业个人工作总结
- 《眼睛的抗议书》课件
- 2025合作项目合同样本:工程建设项目合作协议范本
- 汉语阅读教程第一册第二课
- LED照明灯具基础培训
- 上海市静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解析版)
- TPM管理知识培训
- 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地市级)
- 关于无梁楼盖和梁板式楼盖经济性的比较
- 第十四杂环化合物
- RB/T 306-2017汽车维修服务认证技术要求
- 《数学软件》课程教学大纲
- 《细胞工程学》考试复习题库(带答案)
- 粤教花城版小学音乐歌曲《哈哩噜》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