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四言诗分类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四言诗分类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四言诗分类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四言诗分类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四言诗分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四言诗分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丈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曾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 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监一塑二 日 期 生i 旦 律甘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 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予 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贵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苓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坌盐导师签名 臻簧 王晓卫日期 20 07 年5 月 至砌 魏晋四言诗分类研究 中文摘要 四言诗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样式之一 先秦 诗经 一直代表着四言诗发 展的最高成就 然而此后很长一段时间 四言诗的发展都呈衰落之势 至魏晋 时期 四言诗形成了自 诗经 后的又一次创作高峰 然而 历代研究者大都 把这一时期看成 五言 诗发展的成熟阶段加以考察 对同期的四言诗关注不 够 本文主要从魏晋四言诗分类的角度 对乐府诗 咏怀诗 赠答诗 应诏献 酬诗 山水玄言诗等五类主要的诗歌类型进行单独考察 全文共分前言 正文 结语三部分 引言简要介绍魏晋四言诗的发展概况 并指出四言诗研究的缺漏之处 对二十世纪以来四言诗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阐明论文的写作意图及研究方法 正文部分共分两章 第一章首先简要概括魏 晋以前自先秦至汉代四言诗的发展流变情况 其次 简述建安 正始 西晋 东晋四个时期四言诗的发展状况 并对四言诗进行分类 以表格形式体现魏晋 四言诗中建安乐府诗 正始咏怀诗 西晋赠答诗和应诏献酬诗 东晋山水玄言 诗占有突出数量 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二章主要对魏晋时期五种主要类 型的四言诗分别作考察 分述各类四言诗的发展概况 分析其艺术特色 探究 各类四言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消长原因 并试从魏晋四言诗题材 创作手法上 的继承和革新 探讨魏晋四言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结语作简要小结 魏 晋时期四言诗虽然不象 五言腾涌 般成就卓著 但这一时期的四言诗 无论 是从诗歌数量 还是艺术成就方面 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诗歌题材开 拓 创作技巧探索和尝试方面 对五言诗或多或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也 充当了当时五言诗在某些方面无法承担的功能 因此 在五言诗已经发展得相 当成熟的魏晋阶段 四言诗仍有其不可或缺的存在理由和价值 关键词 魏晋四言诗分类发展流变 消长原因 2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s t u d yo f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e r s e o f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y s u m m a r y 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e r s ei so n eo f t h em o s ta n c i e n tv e r s es t y l e s p r e q i nd y n a s t y st h e b o o k 西o d e sh a sl o n gr e p r e s e n t e dt h ep n m ew o r ki nt h ea r t i s t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 v e r s e h o w e v e r d u r i n g a l o n g p e r i o d a f t e r p r e q i nd y n a s t y 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e l s ew e n td o w n h i l l 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yw i t n e s s e da n o t h e rp e a i t i m e f o rf o u v c h a r a c t e rv e r s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w h i l e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h e r sh a r d l y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 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e r s eb u tc o n s i d e rw 萌a n dj i nd y n a s t ya st h ep r i m et i m ef o r f i v e c h a r a c t e rv e r s ew h i c hi st h ec e n t r eo ft h e i rf o c u s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k 鹳ar e s e a r c h o i lt h ef i v ec a t e g o r i e so fv e r s ei n c l u d i n gy n e f uv e r s e r e m e m b r a n c ev e r s e t h a n k y o u v e r s e s o c i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v e r s ef r o mt h ea l e l g i eo f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s t o d yo f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 v e r s eo fw 西a n dj i nd y n a s t y t h i sa r t i c l ec o n t a i n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 b o d ya n dc o n c l u s i o nt h e s et h r e ep a r t s 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g i v e sab r i e fd e s c r i p t i o n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e r s ei n r da n dj i nd y n a s t ya n du n c o v e r st h ed e f e c t so f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 s r e s e a r c ho i l 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e t 3 e t h ef l e wt r e n do ft h e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黜s i n c e2 1 矗c e n t u r y t h e i n t e n t i o no fc r e a t i o no ft h i sa r t i c l ea n di t s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w i l lb es h o w ni n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a sw e l l t h eb o d yh a st w os e c t i o n s t h ef i r s ts e c t i o ni nt h ef i r s tp l a c e g i v e sac o n c i s ec o n c l u s i o n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u r s e so f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e t s ef r o m p r e q i nd y n a s t yt oh a nd y n a s t yb e f o r ew c ia n dj i nd y n a s t y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i tt a l k s a b o u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d e t a i l so f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e t s ei nj i a n a n z h e n g s h i x i j i n d o n g j i nt h e s e f o u rd y n e s t i e sw h e r e a sc l a s s i 聊n g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 si n c l u d i n gj i a n a l l y u e f uv e r s e z h e n g s h ir e m e m b r a n c ev e r s e x i j i nt h a n k y o uv e r s e s o c i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v e r s e v e r s e d o n l z i i nm e t a p h y s i c s v e r s ea n dl a n d s c a p ev e r s eb yd i s p l a y i n gt h e p e r c e n t a g ei nc h a r t w h i c hs i g n i f i e si t se y e c a t c h i n ge p o c h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q u a n t i t y 乃es e c o n ds e c t i o ng i v e sad e p e n d a n ts t u d yo nt h ef i v ec a t e g o r i e so fv e r s e si n 埘a n d 3 j i nd y n a s t y i t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e l l sy o u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9 1 s e so fa 1 1 t y p e s a n a l y z i n gt h e i r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a n dt h er e a s o n sf o r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e r s e sr i s ea n d f a l l f r o mt h ea n g l eo f s u b j e c tm a t t e ro f 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e r s ei n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y t h e d e s c e n d a n t sa n di n n o v a t i o no fv e r s ec r e a t i o ns t y l e i td i s c u s s e sa b o u tt h ep a r tt l i a t 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e r s eo f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yp l a y s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o fv e r s e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h a sao v e r a l lb i r d se y ev i e wo ft h i sa r t i c l e u n l i k ef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v e r s et h a tp o u r e do u tl i k es p r i n ga n dh a das h i n i n ga c h i e v e m e n t 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e r s eo f 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yh a sd i s p l a y e di t so u t s t a n d i n ge p o c h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e r m so fi t s c r e a t i o nq u a n t i t ya n dt h e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k e sa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s t u d y o nt h e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e r s ea n dt h u s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i t ss u b j e c tm a t t e ra n dt h ew r i t i n g s t y l er e s u l t si nap o s i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u p o nt h ef i v e c h a r a c t e rv e r s et os o m ee x t e n dw h i l e 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e r s ec a r r i e do u tf u n c t i o n st h a tf i v e c h a r a c t e rv e r s ef a i lt o a c c o r d i n g l y i nt h e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yw h e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i v e c h a r a c t e rv e f s er e a c h e di t s p n m et i m e 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a s ed i s p l a y e di t si r r e p l a c e a b l ev a l u ea n dn e e d f u l n e s st ot h e e p o c h k e yw o r d s 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v e r s eo fw e ia n dj i n d y n a s t y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u r s e s r e a s o n sf o rr i s ea n df a l l 前言 4 萄 毛 西晋挚虞的 文章流别论 说 古之诗 有三言 四言 五言 六言 七 言 九言 古诗率以四言为体 而时有一句二句杂于四言之间 后世演之 遂 以为篇 函中国古代诗歌从原始歌谣 甲骨l 辞 周易卦爻辞的韵语发展而来 内容与形式逐渐成熟 形成了稳定的四言体式 四言诗也成为中国最古老的诗 歌形式之一 诗经 雅 颂 体庄严典则 国风活泼生动 其强烈的抒情 美刺的现实主义传统 一直代表着四言诗发展的最高成就 诗经 之后 四言诗创作曾一度低靡 到汉代 政局的稳定 统治者的 倡导及崇儒的风尚使四言诗的创作数量有所增加 但大多属于郊庙颂祝 歌舞 升平之作 风格雅正典丽 优秀之作少有 唐山夫人 安室房中歌 韦盂 讽 谏诗 与 在邹诗 韦玄成 自劾诗 是少数为人称道的 至魏晋时期 四言诗创作出现复兴 无论是诗歌数量 题材 内容 还是 创作手法 与前代相比都有很大突破 出现如曹操 嵇康 左思 陶渊明等有独 特风格的四言诗人 笔者据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对汉魏晋创作的 文人四言诗做了量化统计 两汉时期共有完整的四言诗3 8 篇 作者2 0 人 而魏 晋时期完整的四言诗达至1 j 3 0 7 篇 作者8 5 人 几乎这一时期有影响的诗人都有 四言诗的创作 如果以某些古代文学作品选集将四言诗一章视为一篇的惯例来 算 还要超出同一时期五言诗作品8 4 3 篇的总数 就艺术成就而言 魏晋四言 诗虽没有 诗经 那样的开拓性成就 但作为四言诗在诗经之后的重要复兴 在诗歌发展史上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 学术界对魏晋这一时期的四言诗研究 一直处于清冷境地 游国恩主编的 中国文学史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 等代表性的文学史在论及魏晋文学时 都把五言诗的发展作为重点 所引的代 表诗作也以五言为主 对这一时期占有相当多数量的四言诗歌几乎没有提及 上世纪8 0 年代出版的胡国瑞的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只是在在论及嵇康诗歌 时 提到四言诗的衰微是文体诗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没有县体深入论述 王 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 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7 9 年 其中四言残篇 散见于诗注中的四言短句 还有全诗不足四句的不列入统计 嵇康 四 言赠秀才入军诗 根据内容把一章视为一篇统计为1 8 首 其他四言诗如常 此外 因 主要探讨的是文人四言诗的创作 故魏晋时期四言诗中的郊庙歌辞 杂歌谣辞不计入 o 高华平 玄学清谈与魏晋四言诗的复兴 中国社会科学 1 9 9 3 年 第2 期 p 1 8 4 钟陵的 中国中古诗歌史 以及9 0 年代中后期出版的几部文学史 如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的 中国文学史 郭预衡主编的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的 中国文学史 等 也都没有关于魏晋四言诗的概括 近年来 学术界对四言诗的研究探索有了新的进展 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 行了创造性的研究 或探讨玄学思潮与四言诗的关系 如高华平 玄学清谈与 魏晋四言诗的复兴 论魏晋玄学与四言诗的盛衰流变 或从诗歌声律 节奏 韵调方面论述四言诗的发展 如葛晓音 四言体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 系 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 或对某一代表作家的评述 如梁秀峰 试论曹操四言诗对诗经的借鉴及其突破创新 吴思增 论三曹对 文人乐府诗的发展 刘剑 王魁星 嵇康四言诗象征艺术论 韩国朴三株 陶渊明四言诗探论 等 或选魏晋某一时段论述 如张爱波 论西晋四言诗 正 的内容特色 或探讨魏晋四言诗的盛衰 如舒韶雄 四言诗的发展历 程和衰落原园 农作丰 陶渊明四言诗的特色及晋宋四言诗的衰微 等等 尚无关于四言诗研究的系统论著出现 因此 在和导师王晓卫教授商定后 毕 业论文以 魏晋四言诗探论 为题 试图作相对全面的论述 至2 0 0 6 年9 月 发 现巴蜀书社已于同年6 月出版了韩国学者崔宇锡的 魏晋四言诗研究 这是迄 今为止国内出版的第一本研究魏晋四言诗的专著 此书从诗歌时代发展的角度 作纵向论述 在简述四言诗自荫先秦以来发展状况的基础上 主要概括描述魏 晋各个时期一些四言诗代表作家作品的创作 对魏晋四言诗的发展脉络做了宏 观梳理 填补了魏晋四言诗研究的空白 然而 崔宇锡没有注意对魏晋四言诗 作整体的分类研究及考察 对各种类型四言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消长情况 原 因没有作深入探讨 自然 此书对于魏晋四言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也就不可 能做出具体揭著 因此 本人重新调整论文思路 从四言诗歌分类的角度进行考察 从诗歌 体裁题材方面探讨魏晋四言诗瞬发展的特点 在据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 诗 对魏晋段四言诗进行数量统计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分类划分 发现在建安 正始 西晋 东晋四个时期 分别是乐府诗 咏怀诗 赠答诗 应诏献酬诗 山水玄言诗占有突出数量 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本文主要对这四个时段的 五种类型的诗歌作单独考察 在综述各类四言诗发展概况的同时 分析各类四 6 言诗的代表作 探究各类四言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消长的原因 并从魏晋四言 诗题材 创作手法上的继承和革新方面 探讨魏晋四言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 位 第一章魏晋四言诗的发展概况第一节魏晋以前四言诗的 发展概况 诗歌从原始歌谣 甲骨h 辞 周易 卦爻辞中的韵语发展而来 已形成 较为稳定的四言体式 反映我国早期语言文字韵古代典籍 尚书 周易 中 也都有大量韵律整齐 简洁精美的四言句式 而且 在西周春秋时期 四 言体就是宫廷乐歌的主要样式 在四言诗成熟的漫长过程中 被广泛应用的 语言形式是四言句式 这是产生四言诗的最根本的语言条件 从西周初年到 春秋中叶这一阶段 可谓四言诗的鼎盛时代 诗经 当之无愧成为代表作品 诗经 中除了有目无辞的6 篇外 3 0 5 篇中 纯四言诗有1 5 2 篇 约占5 0 四言为主 杂以三言 五言等句式的共有1 3 6 篇 占4 4 两类诗歌总和为2 8 8 篇 占整个 诗经 的近9 5 所余1 7 篇 除了8 篇为纯粹的非四言诗外 另9 篇也是含少量四言诗的杂言诗 如章太炎在 国故论衡 辨诗 中所言 三 百篇者 四言之至也 无论是四言诗的数量 还是诗歌的艺术成就 诗经 都是首屈一指的四言冠冕 与诗经同时代的 尚书 也是大量运用四言体 从 得到认可的部分篇章考察 四言句式也占很大比例 以 盘庚 三篇为例 四 言体式共有1 1 2 句 约占4 0 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 如 史记 所载 麦 秀歌 左传 所载 宋城子讴 子产诵 等 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 可见 在西周到春秋时期 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 是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 最 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 春秋中叶后很长一段时间 四言诗的创作都呈衰落之势 雅 颂 闳奥 淳深 庄严典则 施诸明堂清庙 用既不伦 作自圣佐贤臣 体又迥别 三代而 胥陆华 论中国各种诗歌体制的产生递变决定口头语言的发展 中国文学研究 1 9 9 8 年 第2 期 p 2 7 3 2 孙建军 汉语四言句式略论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1 9 9 6 年 第2 期 p 1 0 7 同前 下 寥寥寡和 宜矣 徊胡应麟这段话 指出了 诗经 雅颂体在后世存在的不 合时宜 因其体庄严典则 在文质彬彬 谨循周礼的诗经时代达到鼎盛 而后逢 乱世 且时代风貌迥异 要想维持 诗经 特色的雅颂四言诗绝非易事 战国时 期群雄逐鹿 礼崩乐坏 带有楚地民歌特色的楚辞体由于不拘于四言整饬格式的 限制 句式长短错落 比四言体更为活泼生动 善于抒情 因而占据了原本 诗 经 的一尊地位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 又焚书坑儒 四言诗也无从发展 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间的动荡 汉代出现了空前统一的政治局面和长期稳定 的社会生活 政局的稳定 统治者的倡导及崇儒的风尚 使四言诗的创作数量有 所增加 再加上 雅 颂 体四言诗本身就具有句式整齐 韵律和谐 语言典雅 肃穆的特色 四言雅音大受欢迎 诗三百 正式被官方确立为经典 为道德教 化服务 汉初统治者制作了大批郊庙乐歌用于祭祀颂祖 在重大场合奏唱 汉武 帝时朝廷乐府机关在收集整理民歌时 吸收文士作庙堂颂词 延续风雅传统 其义 含颂扬 风格雅正典丽 如 安室房中歌 郊祀歌 即是代表 风格整饬典雅 雍容和平 很有雅颂余味 正如沈德潜 古诗源 所说 房中歌 近雅 古 奥中带和平之音 不肤不庸 有典有则 是西京极大文字 棚另有韦孟 讽谏诗 韦玄成 自劾诗 傅毅 迪志诗 等文人创作的少数四言优秀篇章 也大都取 法诗经雅颂 是 闳奥淳深 庄严典则 的 文心雕龙 明诗 论及韦盂四言 诗时说 汉初四言 韦孟首倡 匡谏之义 继轨周人 二韦诗作中的讽谏训 戒以及诗歌形式 也因继承雅颂体雅音正声的风格 为后世推重 此外 西汉初 期刘邦的 鸿鹄歌 四皓的 采芝操 刘章 耕田歌 等带有乐府风格的四言 诗作 风格或活泼生动 或明白如话 或带有民歌色彩 全然不是雅颂的肃穆风 格 如胡应麟 诗薮 云 高帝 鸿鹄歌 是 月明星稀 之祖 非雅颂体也 东汉末年的四言诗重新恢复抒情传统 如张衡 怨诗 秦嘉 赠妇诗 风格 清雅含蓄 情思动人 总之 汉代四言诗的创作上 数量虽然不多 但也体现出 四言诗在新时期的新特色 在创作方式 题材内窬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 为魏 晋四言的兴盛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土壤 胡麻麟 诗薮 内编卷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7 9 年 沈德淆 古诗源 卷2 中华书局 1 9 7 8 年 p 3 8 胡麻瞵 诗薮 内编卷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7 9 年 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 卷2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0 0 1 p 6 6 胡应麟 t 诗薮 内编卷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7 9 年 8 第二节魏晋四言诗发展概况 魏晋时期虽然五言腾涌 蔚为大观 然而四言诗自汉代的回潮后 至魏晋 更加繁盛 和五言诗一起 形成了并行不悖的发展趋势 本文在对四言诗进行 分类的基础上 从四个历史时期分别概括魏晋四言诗的发展概况 分类的原则 主要依据东晋南朝诸文学总集的诗歌分体方法 如 文选 分诗歌为补亡 述 德 劝励 献诗 公谯 祖饯 咏史 咏怀 赠答 乐府等等 并不按现代分 类法严格区分其所属题材分类抑或诗体分类 现列出统计表格如下 应诏山水 乐府咏怀赠答拟古咏物劝励 其它 献酬玄言 建安 4 7 2 9153l 8 正始 4 4 1 81 952 西晋 1 5 5 1 25 6 6 4 31 3 529 东晋 6 1 32 02 1557 由上表可见 占突出数量的诗歌类型分别是建安时期的乐府诗 正始时期 的咏怀诗 西晋的赠答诗和应诏献酬诗 以及东晋的山水玄言诗 此外 西晋 出现的拟古诗 主要是拟经诗和补亡诗 以及两晋时期的少量咏物诗也堪重视 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色 建安时期的四言诗创作 四言乐府诗占有突出比重 在整个建安时期 四 言诗共有4 7 首 而乐府诗就占了2 9 首 其它还有少量赠答和应制诗 而乐府诗 的创作 主要集中于曹氏家族成员曹操 曹植 曹丕 曹散等 建安时期的其 他作家少有乐府创作 像王粲 繁钦等人以及曹植创作的四言古诗 大都继承 雅颂传统 典丽雅正 体现的仍是汉代以来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传统 正始时期 相对集中的文人团体是以何晏 王弼为代表的正始名士和以阮籍 嵇康为代表的竹林名士 刘勰 文心雕龙 明诗 说 正始明道 诗杂仙心 何晏之徒 率多肤浅 唯嵇志清峻 阮旨遥深 故能标焉 在诗歌创作上 以 阮籍和嵇康成就最高 阮籍以五言 咏怀诗 8 2 首见长 嵇康则是以 幽愤诗 和 四言赠秀才入军诗 1 8 首见称 实际上 正始时期共4 4 首 四言诗作中 阮 范文谰 文心雕意洼 卷2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0 0 1 p 6 7 嵇康 四言赠秀才入军诗 1 8 首 另有题为 四言诗 的一组诗 不能明其究竟为几首 9 籍一个人就占有1 3 首 数量上也不可忽视 嵇康的四言诗创作更是正始时期四言 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因其所处的特定时期 独特的人格特质 创作出风格不同于 以往的有新意的四言诗而受后世推重 至西晋时期 司马氏集团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歌舞升平 宴飨应制之作重 新恢复其功能 因是篡魏而建 由君到臣需要通过典则的四言诗 以粉饰晋代 魏祚的合理性及所谓太康盛世等 颂美文学自然是装点门面的工具 在大一统 的政治局面下 统治者在政治文教 礼乐典章诸方面 也力求仿效东汉时代 自恃儒学门风 兴礼作乐比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故西晋时期 因为统治者的 倡导和政治教化的需要 四言雅正的风格重新受到推重 四言诗的创作数量大 增 不仅有傅玄 张华等专门创制四言体郊庙颂祝 和以帝王为中心的宴饮集 会活动的应制赋诗类四言作品 受此风气影响 文人之间的交游赠答之作也大 都运用四言句式 出现了许多四言体赠答诗 几类四言诗相对于建安 正始时 期的创作 更多是流于颂美 或夸赞对方文藻与光华 或表现玄远 清虚 纤 柔的审美情趣 少有真实情感的流露 此外 以傅咸 拟经诗 和束皙 补亡 诗 为代表的拟古诗共1 3 首 数量上也不容忽视 体现出这一时期汉代雅颂文 学的回潮的趋势 西晋时期 五言诗的地位实际上是下降了 就连五言诗的创 作也受到雅颂文学观的影响 有些作家基本上放弃了五言体 如夏侯湛 陆云 都致力于诗歌创作 但夏侯湛创作新骚体 不作五言诗 陆云所作多为雅颂体 四言和拟乐府体 自称不善五言体 陆云 与兄平原书 张公箴谏自过五言诗耳 但云自不便五言诗 由己而言耳 东晋时期 原来稳定统一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永嘉南渡后的晋王室再无西 晋时的大气雍容 这 时期的应诏献酬之作锐减 几乎没有 偏安江南的处境 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 使这一时期的文人创作更多个人化的成分 东晋时期全 部的6 1 首四言诗中 除了占三分之一的赠答诗外 江南的秀美风光和士大夫之 间的私家庄园集会 使得这一时期出现了前代没有的四言山水玄言诗 往往通 如逯钦立按 t 广文选 诗纪 均以前六篇并酒会诗乐哉苑中游一篇题为酒会诗首 今 从旧抄本集 究竟为儿首 已不能明 见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p 4 8 4 按各 首f 注明出处算作一首 共计1 l 首 故正始时期的四言诗 为郭遄叔l 首 嵇康3 0 首 幽 愤诗 1 首 四言赠秀才入军 1 8 首 四言诗l 首 玩籍四言 咏怀诗 1 3 首 共计4 4 首 o 钱志熙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3 p 2 7 0 1 0 过俯仰自然以寄发玄趣 突出代表就是以王羲之为首的兰亭集会赋诗 另外 这一时期的咏物 劝励诗数量上也略有增加 综上可见 魏晋时期的四言诗发展过程中 若按建安 正始 西晋 东晋 划分为四个时期 那么建安时期的乐府诗 正始时期的咏怀诗和赠答诗 西晋 时期的赠答诗 应诏献酬诗和少量拟古诗 东晋时期的山水玄言诗在数量上占 有相当突出的比重 从这种量化统计中 不仅可见时间发展顺序上的诗歌沿革 也可见各种类型四言诗在这四个时期的发展变化 第二章魏晋时期四言诗的分类研究 第一节魏晋四言乐府诗 乐府一词 原义是指国家设立的乐歌舞机构的官署名称 而乐府的转义 则 是指由此而产生的一种诗体 乐府 之名开始于汉武帝 本为官署之名 其职在 采诗歌 被以管弦以入乐 后世遂以乐府官署所采获保存的诗歌为乐府 有 乐府 歌诗以来 即被分为两种 民间歌谣和文人乐府 乐府诗于汉代发展成熟 东汉 初年 乐府仍采诗 而文人拟作乐府渐渐繁荣 从开始的东汉宫廷文人拟作 发 展到东汉末年 乐府成为下层文人抒发感情的主要方式 下层文人借由改造民歌 歌唱以抒发内心的忧伤愤懑 乐府诗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的现实主义风格正式 成型 汉代现存的四言诗3 8 首中 带有 歌 字样的乐府体四言有1 3 首之多 占了 汉代四言的三分之一以上 且有l l 首集中在西汉 东汉仅两首 从数量上看 四 言乐府从西汉到东汉的创作是有衰落之势的 而五言民歌体的文人拟乐府却达到 创作的高潮和成熟 一 魏晋乐府诗发展趋势 建安时期 五言腾涌 乐府诗的创作也非常繁荣 同时 以曹操为代表的四 言乐府的创作数量可观 建安时期四言诗共有4 7 首 而四言乐府的数量高达2 9 首 占整个建安时期四言诗的三分之一以上 且创作者均为曹氏家族成员 曹魏贵族 士人打破了轻视通俗乐曲的传统观念 学习民闯乐歌蔚然成风 使诗歌创作进入 了用古乐府自作诗的新时代 正始时期 乐府诗的创作几近于无 更没有四言乐府的出现 因为宫廷乐府 的发展是以统治阶级的权利支配为发展前提的 因为政治的复杂变乱 统治者已 无心支撑宫廷乐舞的发展 再加上正始时期以阮籍 嵇康为首的竹林名士主张个 性解放 以此与司马氏的假名教相抗衡 他们的音乐理论和主张 也必然要使音 乐脱离政治 脱离乐府机关的控制 此外 因为正始时期兴盛的玄言思潮 言意 之辨的探讨 很多诗发言玄远 归旨难求 有较深刻的内涵 也无法借由音乐来 和谐表达 因此 正始时期少有文人拟作乐府的出现 四言乐府更是没有 西晋时期乐府创作较正始时期有了回升 大多属于五言乐府 在五言乐府大 倡的时候 西晋也出现了若干乐府四言诗 这一时期并没有出现象曹氏父子 样 大力创作四言乐府的诗人 故四言乐府的数量相对魏晋时期明显减少 因为统治 者的倡导 政局的稳定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四言诗创作有了复兴的趋 向 很多应诏献酬 文人赠答之作 都是流于雍容颂赞的形式 不脱诗经体的典 丽雅正 在四言复兴的大背景下 四言乐府诗创作也有趋向雅化的特征 西晋的 四言乐府共计1 2 首 作者分别是晋帝司马懿l 首 文坛领袖傅玄5 首 乐官苟勖2 首 石崇1 首 东吴才子陆机3 首 这几位四言乐府的创作者或地位显要 或为世 家大族之后 皆通晓音律 因为西晋时期崇儒的风尚 他们易于常人的特殊身份 以及他们自身较深厚纯熟的音乐修养 他1 f i g 作的四言乐府较建安时期更为清和 典丽 而建安时期的雄气逸响已杏不可寻了 至东晋逢八王之乱 永嘉南渡 乐 府机关惨遭破坏 四言乐府诗的创作几近绝迹 二 魏晋四言乐府诗 乐府诗由汉末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的现实主义传统 发展到魏晋时期 虽同样有入乐演唱的功能 但是表现形式更个人化 带有更加深沉浓烈的情感 这是乐府五言的新变 建安时期 出现以曹氏父子为首的四言乐府诗的创作 无论从诗歌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 也同样有了新的特点 在整个魏晋时期 建 安的四言乐府诗也是最为人称道的 建安后 乐府四言就很少见到了 至西晋 出现了像傅玄 陆机等四言拟乐府诗的创作 现为直观起见 据逯钦立 先秦 汉魏晋南北朝诗 统计 分列如下 时代作者篇名页码 建安曹操度关山 3 4 6 短歌行 周西伯昌 3 4 8 短歌行 对酒当歌 3 4 9 步出夏门行 3 5 3 善哉行 3 5 3 曹丕 短歌行3 8 9 1 2 善哉行二首 3 9 0 秋胡行二首 3 9 0 丹霞蔽日行 3 9 1 煌煌京洛行 3 9 1 曹彀短歌行 4 1 3 善哉行 4 1 3 善哉行4 1 4 步出夏门行 4 1 4 月重轮行 4 1 5 曹植丹霞蔽日行 4 2 1 飞龙篇 4 2 1 孟冬篇4 3 0 飞龙篇 4 3 9 乐府 4 4 2 甘露讴 4 4 3 时雨讴 4 4 3 木连理讴 4 4 4 嘉禾讴 4 4 4 白鹊讴 4 4 5 白鸠讴 4 4 5 司马憝歌 5 4 9 傅玄短歌行 5 5 3 秋胡行 5 5 4 歌三首 5 6 8 苟勖歌诗 二首 5 9 2 石崇 大雅吟 6 4 l 陆机短歌行 6 5 1 秋胡行 6 5 2 陇西行 6 5 2 由上表可见 魏晋时期的四言乐府集中于建安和西晋两个时期 建安时期 的作者皆为曹氏统治集团成员 西晋时期则是人君臣僚 就诗歌风格比较而言 建安时期的乐府更有内容 而西晋时期的则流于雅正的形式了 建安四言乐府诗全部为曹氏成员创作 其中曹操5 首 曹丕7 首 曹植1 2 首 曹毅5 首 共计2 9 首 带有 行 讴 等民歌体的四言就有2 3 首之多 多为曹氏 一族依旧题制的新曲 且都能入乐演唱 可见在建安时期的乐府四言中 带有 汉末民间乐府的强烈气息 文人化的特征的文人乐府四言所见无几 仅曹彀乐 府体因袭传统雅正四言体式 有向正统的儒家诗教回归的倾向 依其诗歌内容 的不同 把建安四言乐府分为以下几类 抒情类 颂美言志类 劝励讽谏类游仙类 总数 曹短歌行 对酒当歌 善哉行 度关山 5 操 步出夏门行短歌行 周西伯昌 曹 短歌行 善哉行二首秋胡行二首煌煌京洛行 7 丕 丹霞蔽同行 丹霞蔽同行 孟冬篇 甘露讴 曹 乐府 二首 时雨讴飞龙篇 植 木连理讴 飞龙篇 1 2 嘉禾讴 白鹊讴 白鸠讴 善哉行 曹善哉行 步出夏门行 5 敬月轮重行 短歌行 从表中可见 曹操 曹丕四言乐府中尚有较为动人的抒情之作 也正是这 些诗作才为后世所称道 而曹植 曹彀四言中大多为歌功颂德 劝励讽谏类 少见真情的抒写 风格趋向雅正 由曹操到曹敬四言诗风格的逐渐变化 从侧 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风气的代变 建安初期的慷慨豪迈的风骨 至曹毅时 期 已经所剩无几 四言诗的创作也仅模拟因袭而已 且风格趋向雕饰和工巧 1 4 体现出向儒家诗教传统回归的趋势 也可从中见出西晋四言诗形式主义的先声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 四言诗便一直被视为诗歌的 正统体式 而文人 写作四言诗 大致皆持有严肃恭敬的态度 使用典雅的语言来歌功颂德 讽谏 劝励等 大抵不离诗经雅颂之藩篱 建安时期 曹操的四言诗却异军突起 一 扫秦汉以来规行矩步的模拟之风 全部源于民间乐府 或述志 或抒情 或咏 史 或议政 莫不纵横自如 气概不凡 刘熙载 艺概 称其诗 气雄力坚 足以笼罩一切 建安诸子未有其匹 而且曹操四言诗较彻底地摆脱了 诗经 雅颂传统的束缚 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如吴乔 围炉诗话 卷二所说 作 四言者 多受束于 三百篇 句法 不受束者 惟营盂德耳 曹操的诗全用乐府古题 抒写时代感受 四言乐府苍劲有力 慷慨悲凉 己完全脱出三百篇境界 更非汉人四言可比 因而被人称为复兴四言诗的作家 曹操的四言诗之所以能在建安诗坛上独树一帜 首先是因为他给四言句法和诗 歌结构输入了新内容 一是曹操以平易浅近的口语进行创作 不避俚俗 突破 了汉代四言体普遍未改 诗经 雅颂体语汇的局面 如 短歌行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步出夏门行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等诗句 都很新鲜易诵 二是改变了四言诗的结构关系和 旬序 诗经 中的句序一般两句八个字才能形成完整的意思 曹诗中也仍保 留着这类结构 如 呦呦鹿呜 食野之苹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等 诗经 的成句 但像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月明星稀 乌 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这类诗句 主要是凭意思的连贯构成一行或一 节 各句句法是独立的 这些句子再加一字就可变成五言 这样就不必再用 诗 经 式的句序 尤其是场面描写和抒情 诗经 只能组织各种复叠变化的句 序来铺叙 而曹诗的抒情写景则是结构独立而句意连贯的散句构成画面 并不 着意追求重叠排偶的形式 从而使 诗经 原来短促的节奏感变得自由而舒缓 其次 曹操的四言乐府还完成了阔大雄奇之境的创造 一是他对自然美极 为关注 首次创作出完整的山水诗 诗三百 中的山川日月 草木鸟兽只用来 起兴 或者作为人的生活环境的 部分 尚未构成独立的审美境界 屈原作品 中的自然景物描写主要用比喻 是 诗三百 中 比 法的深化 曹操的诗中写 徐中玉 萧华荣校点 刘熙载论艺六种 艺概 卷2 巴蜀书社 1 9 9 0 年 p 5 0 o 引文见郭纠虞鳊 富寿荪校点 清诗话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3 年 1 5 景成分较多 第一首由自然意象构成的山水诗即出自他的 观沧海 此外 是 曹诗中对阔大雄奇之景的创造和偏爱 以 观沧海 为例 沈德潜云 有吞吐 宇宙气象 国通观曹诗 不难发现 诗中多写萧杀的秋冬之景 绝少春风和煦 春光明媚 姹紫嫣红的阳春天气 所写的动物多是凶禽猛兽 不写温驯的家禽 依人的小鸟 所写山水以高山峻岭 深湍急流为特征 不写青山秀水 这是与 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性格 抱负相关联的 巍 曹操在诗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在圆马倥偬之中 他 朝携壮士 夜接 词人 崇奖风流 领导了建安诗歌的新潮流 他率先借古乐府以写时事 为乐府诗开创出一条新路 为唐代杜甫的新题乐府和自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奠定 了基础 而且曹诗在摆脱两汉经学家诗教说的束缚之后 大胆地反映现实 讴 歌理想 将传统儒学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溶入 创作之中 创造出苍凉悲壮 雄健慷慨的诗歌风格和阔大雄奇的审美境界 因 此我们认为曹操不仅 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也是 位改造诗歌的祖师 曹丕现存诗4 3 首 四言 五言 六言 七言 杂言皆有之 五言占了一半 居各体诗之首 足见他对此时风行的新诗体的高度重视 他的乐府诗内容多为 面向自身抒发 己感受 所以大都为抒情之作 沈德潜 古诗源 说 子恒 诗有文士气 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 能移人情 如 短歌行 仰瞻帷幕 抒写怀念圣考之情 全篇浸润哀思 用呜魔飞乌等意象作比 深 切感人 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 卷五言 思亲之作 哀情徘徊 用鸣鹿飞鸟 比体甚切 固朱乾 乐府正义 卷六云 其情辞悱恻 则去三百篇远矣 这 种衷情 纯乎个体感情的抒发 因为有这种浓烈的感情色彩 所以与诗经中的 思亲 类诗有了更丰富的层次 也更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他的其他篇章如 善哉行 上山采薇 丹霞蔽日行 由自然现象引发感 慨 抒发人生如寄之感 曹丕的乐府长于言情 因其身居高位的特殊身份 个 性的缜密谨慎 相较其父的慷慨之音 他的乐府四言显得婉转细腻 处处表现 出感伤悲凉的情调 失却建安慷慨音 此外 他的 秋胡行 二首均为抒发唯 沈德满 古诗源 卷5 中华书局 1 9 7 8 年 p 1 0 4 胡麻麟 诗薮 外编卷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7 9 年 沈德潜 古诗源 卷5 中华书局 1 9 7 8 年 p 1 0 7 引文见 三曹资料汇编 中华书臆1 9 8 0 年p 7 8 朱乾 乐府正义 卷6 转引自崔宇锡 魏晋四言诗研究 p 8 9 1 6 贤知贤之叹 其二 泛泛绿池 借对美人的思念以表达自己思贤之心 与曹操 短歌行 之表现思贤若渴方法不同 体现出他在诗歌表现技巧方面作的有益 探索 曹植的乐府诗 抒情之作多为五言 四言乐府相对风格雅正典丽 多为颂 美之作 体现出他在内在隐性的儒家传统诗教观念中 对四言和五言自觉的区 分意识 如颂魏德的六讴 玄德洞幽 飞化上承 甘露以降 献之帝庙 以明圣微 甘露讴 於穆圣皇 仁畅惠渥 辞献灭膳 野草萌变 化成喜谷 时雨讴 猗猗嘉禾 惟谷之精 其洪盈箱 献之庙堂 以昭厥灵 嘉禾讴 鹋乏强强 诗人取喻 今存圣世 异于畴匹 众鸟是幕 白鹊讴 班班者鸠 爰素其质 昔翔殷邦 载飞载鸣 彰我皇懿 白鸠讴 班 蜜淳奈凝 睹阳弗唏 琼爵是承 以服鳏独 和气致祥 时雨渗漉 协穗殊茎 昔生周朝 今植魏庭 呈质见素 饥食苕华 渴饮清露 今为魏出 朱目丹趾 灵姿诡类 皇树嘉德 风靡云披 有未连理 别干同枝 将承大同 应天之规 木 连理讴 此诗作于黄初元年 即公元2 2 0 年 时值其父曹操于正月病逝 曹丕十月践祚登 基 曹植初至封国 尚怀用世之心 写此六讴歌新朝 寄托拳拳之思 以期获 曹丕信任 从而施展抱负 驰骋壮志 面对亦兄亦君的曹丕 且为歌魏德之作 故曹植自觉选用了四言雅乐 借甘露 时雨 嘉禾 白鹊 白鸠等美好的事物 起兴 以此寓新朝盛德 以木连理暗寓兄弟同根之情 以此讴作结 更见深意 一般的颂赞之作大都流于形式 内容空洞无物 而曹植此六讴却因为饱含欲言 而不能直抒之隐情 显得婉转多致 也较有感染力 此外 传统的诗经体雅颂 都有肃穆庄严的风格 此六讴则是采用乐府民歌体 讴 的形式 采用甘露 时雨 嘉禾 自鹊 白鸠 连理等美好之物来赞颂 较有韵致 西晋时期陆云 据 晋书 卷2 8 所载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 魏武帝在洛阳 遂寝疾 是月崩 是岁 魏文帝黄初元年也 j 7 的 赠郑曼季诗四首 中 鸣鹤 南衡 高冈 三首及郑丰 答陆士龙诗 四首 之 鸳鸯 兰林 南山 中陵 等 就是以曹植六讴为其远源的 此外 曹植四言乐府中的 飞龙篇 二首游仙诗也较有特色 如果探究其 远源 可追溯至屈原的作品对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和届原因受小人谗害的冤 屈而进入神仙世界寻求寄托一样 曹植也同样因为世俗的险恶 心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