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舱通风散热系统的数学建模.pdf_第1页
船舱通风散热系统的数学建模.pdf_第2页
船舱通风散热系统的数学建模.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 8卷第 3 期 2 0 0 7年 6月 能源技术 E NERGY TECHNOI OGY Vo 1 2 8 No 3 J u n 2 0 0 7 船舱通风散 热系 统的数学建模 刘 涛 , 舒 象海, 王 飞 , 杨万枫 (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 2 0 0 1 3 5 ) 摘要: 通过对船舱通风散热系统的传热传质分析 , 建立 了船舱通风散热 系统的数 学模型, 同 时为了对该系统进行控制, 建立了具体的控制方程。为解决船舶系统的节能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传热; 传质 ; 紊流射流; 热力 系统; 冷藏集装箱 中图分类号 : T K1 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7 4 3 9 ( 2 0 0 7 ) 0 3 0 1 4 1 - 0 3 Ve n t il a t io n a nd He a t Dis p e r s io n M a t h e ma t ica l M o de l in Ca r g o Ho l d LI U Ta o , S HU Xia n g - h a i, W ANG F e i, YANG W a n - f e n g ( S h a n g h a i Ma r it i me U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a i 2 0 0 1 3 5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t :Th i s a r t i cl e d is cu s s e s t h e ma t h e ma t i ca l mo d e l o f t h e v e nt il a t i o n a n d h e a t d i s p e r s i o n i n ca r g o h o l d, co n s t r u ct s co n t r o l e q u a t i o n, t r y i n g t O p r o v id e r e f e r e n ce f o r e n e r g y s a v i ng i n s h ip s y s t e m K e y w o r d s : h e a t t r a n s f e r : ma s s t r a n s f e r ;t u r b u l e n t j e t ;t h e r mo d y n a mi c s y s t e r n ; r e fr i g e r a t e d co n t a i n e r 随着冷藏运输量的增加, 以往仅在甲板上装载 藏集装箱运输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冷藏集装 箱进舱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是 目 前的船舱一般都用 常规风机送排风进行散热, 而且通风机及其风量都 是按外界最恶劣的环境进行设计的 , 风机的效率低 能耗大, 导致能量浪费, 因此有必要研究船舱装载冷 藏集装箱后舱内的散热。 l 船舱通风散热的基本描述 目前, 冷藏集装箱进舱后船舱的通风散热一般 还是采用直接通风方式, 在船舱的一端直接向舱内 鼓风, 另一端也用风机从舱内向外抽风, 以便降低船 舱温度, 随着空气温度的下降, 湿度一般也有所上 升。船舱的气流循环图如图 1 。 风机 室 然进 风 机械排 图 1 船舱气流循环图 1 4 1 维普资讯 刘 涛等: 船舱通风散热系统的数学建模 此外假设船舱通风量为 Q, 送风温度为 , 焓 值为 h , 比热容为C ; 排风温度为 T 2 , 焓为 h 。 , 比热 容为 C 2 , 舱内空气质量为 M; q 为船舱的漏热量, P 为风机耗功引起的热负荷, 舱内的传热传质模型 如图 2 所示。 图 2 船舱通风散热模型 由于传热传质非常复杂, 为简化模型, 将船舱的 传热传质过程进行分开分析, 先建立船舱的传热数 学模型, 再建立船舱的传质数学模型, 最后再组合成 船舱的热力模型。 2 船舱的传热数学模型 为了简化船舱传热数学模型, 可以根据船舱的 实际情况对一些条件作以下的处理。 ( 1 ) 一般大型集装箱船都为双层底, 有边舱, 而 且船舱舱盖上方也要放置集装箱, 船舱内外的温差 不是很大, 故可以假设舱壁为绝热的, 其热交换仅在 送入舱内的空气与舱内空气进行 。 ( 2 )由于在船舱环境 中, 空气 的流速一般来说 比音速低得多, 可以假设船舱 中的流( 空气) 是不可 压的, 在微分方程中, 空气密度可作为独立于压力之 外的变量 。 ( 3 )舱内热负荷可看作一个假设的内热源 ( 4 )舱内温度按集中参数来处理 , 不考虑温度 的滞后 。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 MCz 一 ( h 2- 一 ( q+ P ) ( 1 ) 其中Eq 为船舱的漏热量; 根据假设( 1 ) , 式中 的船舶漏热量该项可以忽略。 对式( 1 ) 进行拉普拉斯变换, 有: MC2 s T2 ( 5 )= 3 6 0 0 ( C 2 ( 5 ) 一 C 1 T 1 ( 5 ) ) 一P ( 5 ) ( 2 ) 1 42 这是一个一阶非线性系统, 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 可以忽略其中的一些次要因素, 简化成线性系统。 为此将船舱散热系统中的风机耗功引起的热负荷变 化 P ( ) 作为扰动输入。 系统的传递函数: C1 丽T a ( s )一 ( 3 ) ( 5 ) 3 6 O 0 M I 1 0 Q 把 式 中 的 M 作 为 积 分 时 间 常 数T i ; 2作 J 0 U U W 为比例系数 K。可以得到船舱排风温度随风机风 量变化而变化的具有积分环节 的一阶线性系统的数 学模型: 厂( )一 3 船舱传质数学模型 由于船舱内空气流速不是无限大, 送风参数变 化时船舱排风温度将滞后一段时间变化, 因此从传 质角度出发, 系统除了因传热引起的一个简化了的 积分环节外, 还有一个惯性环节。其传递函数为 : Tz ( 一 1 T1 ( 5 )T s+ 1 式中的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与气流在船舱的流 动有关 。 船舱通排风一般采取中间送风 , 两端排风 的方 式, 其气流流动为三维 流动 。根据实际情况及本论 文研究的目的, 假定船舱 内空气的热交换可忽略 , 气 体流动为二维的, 船舱内空气为粘性不可压缩流体。 这样船舱空气流动可假定为二维不可压缩流体 紊流射流模型, 其运动方程式及连续方程式为: + + 婺一 妻 ( 4 ) 十 五十 一 + 一 0 ( 5 ) dz oy 式中一紊流剪切应力。 根据普兰特的第二假设, 有: r D u : l b ( 一 ) ( 6 ) 一 : = = 一 n b 式中 混合区域宽度 ; 经验常数 ; 甜 射流中心线速度。 由( 4 ) 及( 5 ) 可得 : + 7 3 一 e 十 , dz d d 维普资讯 刘 涛等:船舱通风散热系统的数学建模 由动量 守恒定 理知 遁 : =地 ( ) b= = b o x Z 0 e ( 云 ) n 1 U 式 中朐经验常数 ; 射流半宽; 地距 出口 s 距离处的中心线速度 。 由流体动力学知道, 流函数方程为: 一 a - “ 0 童z 专F( 刁 ) 一 ; V 式中一自由射流的扩散系数。 联立 ( 5 ) 及( 1 1 ) 可得 : “ 一 ( ) 1 O- -1 7 sX 。吾 ( 丢 F ) 将其代人式( 6 ) 可得: 1 + 式( 1 4 ) 及( 1 5 ) 为船舱空气流动的数学表达式。 查 已有的风机样本 , 有 : ( 8 ) 全压 p q -t 4 9 0 P a , 静压 Pj 一1 3 7 3 8 P ( 9 ) 故 : 动压 Pd 一1 1 6 2 P a 即: 一1 1 6 2 因此可解出送风 口空气流速 U 。 一1 3 9 ( m s ) 。 船舱 总长为 2 4 m, 假定送风、 排风对 舱 内空气 流动不相互影响, 则可由公式( 1 2 ) 求出舱内空气的 平均流速 “及舱 内空气从送风 口到排风 口的流动 时间( 即当舱外空气参数改变引起排风温度改变的 惯性时间常数) : 一 1 r 6 “一 l u d x 3 9 8 U J 0 T : 3 0 将船舱的传热、 传质模型进行组合就得到船舱 的热力模型的传递函数: T2( s ) 一 上 r f 1 ( s )T s+ 1 。 + 1 一 ( KT+ Ti) s + K+ 1 ( Ti s +) ( I s+ 1 ) ( 1 2 )4 结束语 其中边界条件为: 一0 时, F =0 及 -0 一时, F, 一O。又 一 l “ z 0 一 、 式 ( 1 2 ) 积分得到微分方程 : F 2 + F, 一 1 ( 1 3 ) 其解为: F : = =t a n h 利用流函数与速度分量的关系: “一 一一 o dZ 可以得到速度的表达式为: “一 譬 譬 ( 1 - ta n h 。 ( 14 ) 一 2 叩 ( 1 - ta n h ta n h ( 1 5) 式中】7 一 ; 为自由射流的扩散系数, 取7 6 7 ; K 一 吾 ;J 4 “ x ( ) _ 。 ,为 流 体 的 运 动 学 动 量 , p 为流体密度。 ( 1 6 ) 本文通过对船舱通风散热系统 的一系列简化 , 建立 了船舱通风散热系统 的热力模型, 对该热力系 统建立控制方程。由于船舱外界的温度是随着船舶 的航行区域的变化 随时变化 , 经常出现实际温度 比 设计工况下的温度低 , 这样按设计工况运行 时就浪 费了大量的能量, 本文的传递函数可以作为采用变 频风机进行反馈控制的基础 , 为通过改变风机转速 进行节能提供了前提 。由于本文是通过假设建立起 来 的理论模型 , 还需要实际运行的进行验证 。 参考文献 : 1 范志勤 4 0 0 TE U全冷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