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PPT课件.ppt_第1页
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PPT课件.ppt_第2页
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PPT课件.ppt_第3页
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PPT课件.ppt_第4页
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农作物种植方式 间作与套作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间作与套作的概念 作用 技术要点2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把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在生产中的应用技术传播开 教学重点 掌握间作与套作的概念 作用 技术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种植密度 宽幅 间距 带宽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2 间 混 套作是我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精耕细作 集约种植的一种传统技术 公元前1世纪 西汉 汜胜之书 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 区种瓜 又种薤十根 又可种小豆于瓜中 公元6世纪 齐民要术 二豆良美 润泽益桑 以发挥作物间的互利关系 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 以避开作物间的不利关系 至宋 元时期的七百年间 间混套作有一定发展 注意到用地养地相结合 并提高了对套作的好处和合理选配作物组合的认识 3 至明 清 人口增加较快 人均耕地显著减少 间混套作普及较快 明代 农政全书 中有了关于大麦 裸麦和棉花套作 麦和蚕豆间作 以及棉薯间作等记载 清朝 农蚕经 记述了麦与大豆的套作 此外 明朝还有早稻与晚稻套作 清朝有稻豆套作 粮菜问作 稻与苡薏间作等有关记载 至建国前 套作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 玉米与豆类间作在全国各地已都有分布 建国后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明确指出 合理的轮作 换茬 间作套种和密植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间 混 套作已成为提高土地利用率 促进农作物高产 高效 持续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4 一 间作与套作的概念和作用 一 间作与套作的概念单作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为纯种 清种 净种或平作 群体结构单一 全田作物对环境条件要求一致 生育一致 便于田间统一种植 管理与机械化作业 个体之间只存在种内关系 5 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 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用 表示 不同作物在田间构成人工复合群体 个体之间既有种内关系 又有种间关系 间作的作物播种期 收获期相同或不相同 但作物共处期长 其中 至少有一种作物的共处期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间作时 不论间作的作物有几种 皆不增计复种面积 6 7 条 带 状间作作物成多行或占一定幅度的相间种植 形成带状 如四行棉花间作四行甘薯 二行玉米间作三行大豆等 8 带状间作便于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作业 与分行间作相比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9 玉米间作花生 10 套作同一块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套种 串种 用 表示 有行间套种 带状套种 连环套 整田套 下茬作物混种在整个前茬田间 套种与间作都有作物共生期 所不同处 套种每种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11 小麦玉米套种 12 小麦葵花套种 13 二 间作与套作的作用 增产 合理的间混套作比单作具有明显增产效果 可做到多种多收 高产多收 增效 合理的间套作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之间的有利关系 可以较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多的产品输出 稳产保收 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复合群体内作物的不同特性 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 协调作物争地矛盾 间套作运用得当 安排适宜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些作物争地的矛盾 14 一 选择合理的农作物与品种 二 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 三 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 二 间作与套作的技术要点 15 一 选择合理的农作物和品种 1 生态适应性大同小异对大范围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在共生期内大致相同 如 水旱 肥瘦不宜共生生长 生态位有差异 选配的农作物对农田小气候的要求略有差异 2 特征特性适应互补在生态适应性大致相同的基础上特征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差别 互补 形态 生理 生长发育特点等 一高一矮 一胖一瘦 一圆一尖 一深一浅 一长一短 一早一晚 3 经济效益高于单作 大同小异 对应互补 16 二 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 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 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作物的田间结构 间套作的田间配置主要包括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密度 幅宽 间距 带宽等 如配置不合理则加剧竟争 17 作物 A作物 B作物 A作物 B 18 高要密 矮略稀 挤中间 空两边 保主作 收次作 促互补 抑竞争 1 种植密度 高位作物 较密 肥力 株型 高位作物 宽窄行种植 带状条播 宽行密株 一穴多株 大行通风透光 保密度 用边行优势低位不耐荫作物 略低或相同主作物 密度与单作相近 确保产量不低副作物 肥 多套作时 密度与单作基本相同 19 行数间套作时 各种农作物的行数用行比来表示 即各农作物实际行数的比行数确定 1 产量要求 保证产量需保证一定行数 2 边际效应大小 边际效应大 行数少 反之行数多 高位作物少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矮位作物多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如小麦 棉花 甘薯条件下小麦的边行优势可达3行 小麦的种植行数应6行 行数越大减产越少 20 边际效应边际优势 间套作中的高杆作物边行通风条件好 根系吸收范围大 吸收能力强 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优于内行的现象边际劣势 间套作中的矮作 边行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劣于内行的现象 21 3 套作生产确定行数还应根据作物的主次关系如麦棉套作时小麦为主时 小麦应保证基本的种植行数棉花为主时 小麦应减少种植行数 根据棉花要求保证棉花行数 22 2 幅宽幅宽是指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 带状种植才有幅宽的概念 隔行种植和混作无幅宽可言 1 幅宽与作物种植行数正相关 2 高位作物的行距 带宽 往往比其单一种植时更窄 利用其边行优势 3 矮位作物行数较少的情况下 如2 3行 间套作时的行距往往小于单作 并缩小株距 加大种植带内作物的密度 补偿个体发育较小的影响 同时可以扩大与高位作物之间的间距 减轻边行劣势影响 4 行距 行数和幅宽等还应当考虑机械作业的要求 5 玉米与矮位作物间作时 为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 矮位作物行所占地面的幅宽基本上应等于玉米的株高 23 3 间距 相邻两作物边行的距离 间套作空间配置的关键 竞争最激烈的地方间距过大 浪费空间 失去间套作意义 间距过小 作物间竞争过于激烈 易于造成两败俱伤局面生产中往往出现间距偏小现象 玉米小麦套作中 间距有时仅仅10多厘米 24 间距大小应根据 矮位作物耐荫程度 耐荫强 间距可小些 反之大些共生期长短 共生期长 间距可大些 反之可小些 如麦套玉米 3月底与4月中下旬套作麦套棉花 4月上中旬直播与5月中旬移栽上位作物高度 高的间距可大 反之可小上位作物透光性 高大叶疏 透光好可小些 反之可大些一般间距处理 不过分影响矮位作物的生长发育 按两个作物行距一半之和进行调整 在水肥和光照充足的情况下 可适当窄些 相反 在差的情况下可宽些 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玉米行距60厘米 大豆行距40厘米 两者间作时的间距 60 40 2 50厘米 25 4 带宽 间套作中 各种作物在田间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土地的宽度 即间套作中符合种植单元所占的宽度 带宽 种植单元内各作物种植幅宽与作物之间间距之和 26 带宽意义 间套种植的基本单元取决于作物种类 种植行数 行距 幅宽 间距等行数 行距 幅宽 间距均可在确定的带宽内进行具体调整 以协调作物间的关系带宽过宽 边际效应不明显 无增产效果 带宽过窄 行距和间距难以安排 种间和种内竞争剧烈 易造成减产 27 确定带宽可根据 品种特性 高位作物占种植计划的比例大而矮秆作物又不耐荫 两者都需要大的幅宽时 采用宽带种植 高秆作物比例小且矮秆作物又耐荫可以窄带种植 作物均比较高大 带宽宜大 反之可小土壤肥力状况土壤水肥条件好 植株个体生长发育健壮 带宽可大些 反之可小些农时操作的机械机具手工或小型机具操作 带宽可小些 中型或较大型农业机械作业 带宽可大些 28 三 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 1 适时播种 保证全苗 促进早发 2 加强水肥管理 3 适当应用化控技术 4 及时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 5 早熟早收 29 1 玉米 豆科类 大豆 绿豆 花生 赤豆 蚕豆 豇豆等 东北 华北 西南 苏北 安徽 其中 玉米 大豆东北 华北 主要模式玉米 大豆从1 1或1 2发展为2 6 2 3 玉米 大豆 三 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 一 主要间作类型 30 31 2 玉米 薯类 甘薯 马铃薯 1 2行玉米 6 2行甘薯 甘薯 玉米为主 玉米早熟品种 玉米 薯类 32 3 棉瓜间作棉花 西瓜4 果 粮 菜间作 1 农林间作杉树 粮食河南泡桐 小麦 2 果粮间作河北大枣 粮食 33 枣粮间作 农桐间作 34 小麦 玉米 大豆 小麦套作玉米 二 主要套作类型和方式 35 小麦套作棉花 36 三 立体种养类型与方式 稻鱼模式稻萍鱼模式玉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