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三国志鼓词》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三国志鼓词》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三国志鼓词》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三国志鼓词》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三国志鼓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鼓词是俗文学中讲唱文学的一个重要曲种 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从唐五代俗讲变文发展演变而来 到明末逐渐定型 清代走入兴盛 清末民初 鼓词发展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这和西方石印术的东传有密切 关系 石印术的先进快捷 使上海等地很多书局以赢利为目的大量印刷 鼓词作品 从而使鼓词这种传统的以口耳相传为主的说唱表演形式逐渐 向印刷型案头阅读作品形式转化 导致了鼓词印刷形式 传播方式的巨 大变化 三国志鼓词 出现在鼓词兴盛的清代 它流传时间较长 影响范 围较大 版本情况较复杂 先有刻本和手抄本 清末民国时期 又被多 家书局石印出版 现存十余个不同的文本 目前所知的 三国志鼓词 版本主要有两大系统 第一系统是以上海书局石印本为代表 第二系统 是以车王府曲本为代表 三国志鼓词 是清代长篇鼓词的重要代表作品 之一 集中反映了清代长篇鼓词的文本特征 艺术特色和创作规律 本文对 三国志鼓词 的分析 侧重从版本方面 采用文本分析和 比较研究的方法 对其进行细致的解读 本文重心在于 三国志鼓词 两大系统与小说 三国志演义 的关系及两大系统的比较 经比较可知 以上海书局本为代表的第一系统是从小说 三国志演义 改编而来的 它具有较鲜明的文人特征 以车王府曲本为代表的第二系统是从民间口 头说唱抄录而来的 它具有质朴通俗的民间特征 这两大系统既有密切 联系又有很大区别 其根本不同在于创作来源不同 由此反映出民间和 文人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主体和创作思路 体现出不同的文化阶层对三 国故事的不同理解和诠释 表达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理想追求 在文本 上也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征 通过对 三国志鼓词 的研究 反映出清代民国长篇鼓词在创作来源和创作风格上的一个共性 反映了 清代民国鼓词创作的普遍规律 对于研究清代民国鼓词的发展演变历史 和中国俗文学史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三国志鼓词 三国志演义 石印术 说唱文学 中图分类号 1 2 0 6 2 g u c i a sa ni m p o r t a n tc h i n e s ef o l ka r tf o r mo fp o p u l a rl i t e r a t u r e h a sa l o n gh i s t o r y i td e v e l o p e df r o mt h ep o p u l a rt a l k i n ga r t b i a n w e no ft a n ga n d w u d a ip e r i o d f a i l e di n t oa p a t t e r ng r a d u a l l yi nt h ee n do fm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 b e c a m ep o p u l a ri nq i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ee n do f q i n ga n d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 r e p u b l i c o fc h i n a g u c i s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e s e n t e da n 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 p r o s p e r i t y w h i c h h a d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t h e f a c i n g e a s ts p r e a do f w e s t e r nl i t h o g r a p h y t h ea d v a n c e m e n ta n dq u i c ko fl i t h o g r a p h yc a u s e dm a n y p u b l i s h i n gh o u s e s i ns h a n g h a ia n ds o m eo t h e rp l a c e sm a s s p r i n t e dg u c i w o r k sf o rb e n e f i t t h u s g u c i t h i sk i n do ft a l k i n ga n ds i n g i n gp e r f o r m a n c e a r tw h i c hi s s p r e a dm a i n l yb ym o u t h a n de a r t r a d i t i o n a l l y g r a d u a l l y t r a n s f o r m e di n t op r i n t e dr e a d i n gw o r k s a sar e s u l t g r e a tc h a n g e sh a p p e n e d a b o u tg u c i sp r i n t i n gf o r ma n ds p r e a dw a y s a n g u o z h ig u c i a p p e a r i n gi nq i n gd y n a s t yw h e ng u c ip r o s p e r e d h a d l o n gs p r e a dt i m ea n de x t e n s i v ei n f l u e n c e i t se d i t i o nw a sc o m p l e x a tf i r s t t h e r ew e r eb l o c k p r i n t e de d i t i o na n dh a n d w r i t t e nc o p t h e ni nt h ee n do f q i n ga n db e g i n n i n g o ft h e r e p u b l i c o fc h i n a s a n g u o z h ig u c iw a s p u b l i s h e db yl i t h o g r a p h yb ym a n yap u b l i s h i n gh o u s e s w h i c hl e a v e sm o r e t h a nt e nd i f f e r e n tt e x t se x i s t i n g t h ep r e s e n tk n o w ne d i t i o no fs a n g u o z h i g u c im a i n l yh a st w o s y s t e m s n o 1s y s t e mc a nb er e p r e s e n t e db y s t o n e p r i n t e de d i t i o no fc h e w a n gm a n s i o n s a n g u o z h ig u c i o n ei m p o r t a n t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w o r ko fl e n g t h yg u c i o fq i n g e m b o d i e sac o n c e n t r a t e d r e f l e c t i o no fq i n g sl e n g t h yg u c i st e x tf e a t u r e 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c r e a t i v er e g u l a r i t y w h e n a n a l y z i n gs a n g u o z h ig u c i t h i sa r t i c l e l a y i n gp a r t i c u l a re m p h a s i s o ni t se d i t i o n c a r e f u l l ye x p l a i na n dr e a di t b yt h ew a yo ft e x ta n a l y s i sa n d 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 t h ee m p h a s i so ft h i sa r t i c l ei s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t h et w os y s t e m so fs a n g u o z h ig u c ia n dt h en o v e ls a n g u o z h iy a n y i a n do n 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t w os y s t e m s b yt h ec o m p a r i s o n i tc a nb ek n o w nt h a t n o 1 s y s t e mr e p r e s e n t e db ys h a n g h a ip u b l i s h i n gh o u s ee d i t i o ni sa d a p t e d f o r mt h en o v e ls a n g u o z h iy a n y a n di th a sd i s t i n c ts c h o l a rf e a t u r e t h en o 2 s y s t e mr e p r e s e n t e db yc h e w a n gm a n s i o ne d i t i o nc o m e sf r o mc o p y i n gt h e f o l ko r a lt a l k i n ga n ds i n g i n ga r t a n di th a ss i m p l ea n dp o p u l a rf o l kf e a t u r e t h e s et w os y s t e m sh a v eb o t h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n dm u c hd i s t i n g u i s h t h e b a s i cd i f f e r e n c el i e si n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tc r e a t i v er e s o u r c e s w h i c hr e f l e c t st h e t w oc o m p l e t e l yd i f f e r e n tc r e a t i v eb o d i e sa n dc r e a t i v et h i n k i n go ff o l ka n d s c h o l a r r e f l e c t st h ed i f f e r e n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a n n o t a t i o na b o u tt h es t o r yo f s a n g u of r o m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a lc l a s s e s a n dr e f l e c t sd i f f e r e n tl a n g u a g es t y l e a n d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b yt h es t u d yo fs a n g u o z h ig u c i i ti sr e f l e c t e d m a tt h e r ei sc o m m o nf e a t u r eo nc r e a t i v er e s o u r c ea n dc r e a t i v es t y l ea n d u n i v e r s a lr e g u l a r i t yo ng u c i sc r e a t i o nd u r i n gq i n ga n dt h er e p u b l i co f c h i n a a l lo ft h e s ef i n d i n g sa r eo fg r e a tv a l u e sb o t ho ns t u d y i n gg u c i s 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o fq i n ga n do ns t u d y i n gc h i n e s ep o p u l a rl i t e r a t u r e h i s t o r y k e y w o r d s s a n g u o z h ig u c i s a n g u o z h iy a n y i l i t h o g r a p h y f o l ka r t 引言 引言 1 9 3 8 年 郑振铎在 中国俗文学史 中提出 俗文学不仅是 中国文学史主要 的成分 也是 中国文学史的中心 多少年来 中国文学史对俗文学的忽略 成 为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的一个严重缺陷 近些年来 俗文学以其深厚的民族性越来越 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历来受一般正 统文人所鄙视的俗文学研究正走向空前的繁荣 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 俗文 学无疑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而鼓词正是俗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赵景深曾这样说过 倘若说 小曲是明代 的一绝 大鼓怕是清代的一绝了吧 就是这样的 鼓词如同中国俗文学艺苑中的 一支奇葩 在它绵延不绝的三百年历史中 曾经灿烂地盛开 又逐渐地衰去 它有 过辉煌 也有过低落 虽然它今天的风采不再依旧 但从清初到民国 它在广大民 众生活中的影响不可低估 本文的研究 既是对其曾经有过辉煌的总结 也是对其 走向未来再现生机的美好期待 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 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学者开始对鼓词这种俗文学曲 种进行文本整理和初步的理论探讨 如郑振铎 赵景深 叶德均 关德栋等 都取 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鼓词曲目的整理 鼓词内容的介绍和鼓 词历史的探讨上 对鼓词文本的具体解读和研究涉及较少 鉴于此 本文试图通过 文本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方法 对清代长篇鼓词的代表作之一 三国志鼓词 进行深 入细致的解读和分析 弄清清代民国鼓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总结长篇鼓词的创作 方法 进一步挖掘其产生的历史和社会根源 揭示鼓词这一俗文学样式的发展演变 规律 为中国鼓词史的撰写和中国俗文学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 上海 上海书店 1 9 8 4 年版 p 2 赵景深 大鼓研究 曲艺丛谈 北京 中国曲艺出版社 1 9 8 2 年版 p 1 2 7 l 三国志鼓词 研究 第一章鼓词发展简史 鼓词是主要流行在北方民间的讲唱文学 也叫鼓子词或鼓儿词 以鼓 板为主 要伴奏乐器 其演出形式是演唱者击鼓 板掌握节奏 用三弦或二胡伴奏 唱词以 七字为主 辅以十字 鼓词分为两种 一种是有说有唱的成套的 大书 习惯上称 为 鼓词 俗称 蔓子活 像 三国志 呼家将 二度梅 等 每唱这么一 部书 需要很长的时间 另一种是只唱不说的 小段 般称为 大鼓 它短小 活泼 取材灵巧 可以在短时间内唱完 鼓词从源头上说 有着很悠久的历史 据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 周庄王曾背着 弦鼓四出游说 所以后来的鼓曲艺人都拜他为师 并在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为他作 生日 当然 周庄王所说唱的恐怕和后来的鼓词有很大的区别 比较可靠的说法 鼓词是由唐代的俗讲变文发展演变而来 有说有唱的唐代俗讲交文 为后来多种形 式的俗文学都奠定了雏形 宋代鼓子词流行 最早记载鼓子词的 是北宋赵德麟 侯鲭录 中的 元微之 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 它有说有唱 说唱相间 歌唱部分重复使用同 曲牌 另有 北宋欧阳修的 十二月鼓子词 渔家傲 等 现在看到它们的形式是只唱不说 也 是重复使用同一曲牌 以分节歌唱的形式演唱多段曲词 这时的鼓予词是鼓词的早 期形式 与后来通行的鼓词还有一些差别 南宋陆游曾有一首诗 小舟游近村 写 民间说唱的情景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唱 蔡中郎 这里描写的是南宋时期江南民间流行的一种鼓词的演唱情况 诗里虽然 没有出现鼓词的名字 但是从演唱方式 演唱人员 演唱场所 伴奏乐器等来看 与明清时期亩艺人在乡间村落说唱鼓书的情形基本相同 明清的这种表演方式叫做 鼓词 瞽词 或 瞽儿词 陆游看到的这种民间说唱情景和民间艺人的表演 方式也应该是说唱鼓词 可见在宋代 鼓词作为一种民间艺术 已经很流行且很受 欢迎了 元明时期词话盛行 到明初 弹唱词话风靡一时 嘉靖年问 弹唱词话在南方 受陶真的影响 发展成为弹词 在北方则继承鼓子词 瞽词的传统 发展成为鼓词 词话也是鼓词的早期形式 与现在的鼓词已很相近 1 9 6 7 年在上海嘉定县一明代宣 中山大学中文系 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写作教研室 曲艺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 p 4 0 明清文献中有 瞽词 瞽儿词 鼓词 之名 刘若愚 酌中志 饮食好尚记略 司礼监刷印 九九消寒 涛图 每九诗四句 自 一九初寒才是冬7 起 至 日月星辰不住忙 止 眷瞽词俚语之类 非词臣应制之作 明末有 木皮散人鼓词 梁章钜 归田琐记 北东园日记诗 半夜浑成喜雨诗 平明唱遍瞽儿词 侯门都作沉 沉梦 翻笑衰翁局外痴 2 第一章鼓询发展简史 姓墓中发现一批明代中叶成化七年至十四年 1 4 7 1 1 4 7 8 刊印的说唱词话 这种 说唱词话就是后来鼓词 弹词的早期形式 它主要是七字唱旬 有说有唱 是鼓词 一类说唱文学较古老的刊本 和现在所演唱的鼓词形式完全相同的刊本最早的应该是明代天启 万历年间诸 圣邻的 大唐秦王词话 大明兴隆传 和 乱柴沟 也是明末的两部鼓词 明末 文人拟作的鼓词有归庄的 万古愁鼓子词 和贾凫西的 木皮散人鼓词 贾凫西的 木皮散人鼓词 是目前所知最先以 鼓词 称谓出现的鼓词 入清以后 鼓词蓬勃发展 鼓词文本很多 内容丰富 影响很大 从文人创作 鼓词来说 著名的有蒲松龄的 东郭箫鼓儿词 东郭外传 孔夫子鼓儿词 等 从鼓词说唱艺人的口传抄本来说则更多 如 清车王府藏曲本 中的3 7 种鼓词 还 有在京城馒头铺等处出赁的鼓词艺人口传笔录的抄本 如国图藏的 三国志鼓词 租赁套本等 另有书坊书铺将鼓词艺人的抄本经过粗粗整理刊行的刻本 如 三国 志鼓词 等 明末以来的鼓词篇幅都比较长 到了清代 随着城市市民文化的发展 在长篇 鼓词长足发展的同时 短段的大鼓日渐兴起 大鼓最初的起因 般认为是 摘唱 的出现 即从长篇鼓词 中摘选出精彩片断进行演唱 后来随着 摘唱 的流行 就 有人专门编写大鼓 大鼓逐渐后来居上 成为最盛行的说唱艺术之一 大鼓的种类 很多 如京音大鼓 奉天大鼓 山东大鼓 梨花大鼓 乐亭大鼓 天津大鼓 西河 大鼓 潞安大鼓 梅花大鼓等等 几乎北方各地都有自己的大鼓 南方不少地方也 有大鼓 大鼓在形式上只唱不说 多用方音 唱腔比鼓词优美 它短小活泼 语言 生动 描摹细致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清代异彩纷呈的大鼓中 子弟书是最为耀眼的一支 子弟书又称清音子弟书 是八旗子弟创作的一种说唱艺术 盛行于乾隆至清末年间 创作子弟书的贵族子弟 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学修养 熟悉古典诗词 所以子弟书的文词典雅清丽 其词 雅训 其声和缓 子弟书有东城调 西城调之分 东城调子弟书以慷慨激昂见长 西城调子弟书以委婉缠绵见长 子弟书最有名的作家是罗松窗和韩小窗 其中罗松 窗是东城调的杰出代表 韩小窗是西城调的杰出代表 子弟书是北方大鼓的一个支流 它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其缠绵悱恻 凄凉激 大明兴隆传 和 乱柴沟 为抄本 原由郑振铎收藏 邦去世后 郑藏书归国图 国图编纂丁郑藏书目录 西 谛书目 但这两种鼓词不见于此书目和国图其他书目 现在我们只能从 中国俗文学史 第1 3 章中看到郑振铎 所引部分内容 王决 曲艺漫谈 北京 广播出版社1 9 8 2 年版 p 1 5 0 耿瑛 红楼梦子弟书序 红楼梦子弟书 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1 9 8 3 年版 p l 3 三国志鼓词 研究 越处 正如听伊淳古调 令人欷欺徘徊 声泪俱下 其感慨悲歌郁结磅礴处 则又 如渔阳三挝 令人拔剑起舞 所以影响很大 当时教坊歌伎 皆应弦合谱 它 对后来的大鼓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后来时代发生变化 词藻艰深之子弟书遂等 之广陵散矣 而活泼通俗的其它大鼓却在随着时代不断新变 到五六十年代依然 盛行不衰 至今绵延不绝 第二章清末民初的上海石印鼓词 在清末民初 鼓词曾呈现出极其繁荣的景象 无论在演唱曲种 曲目还是在受 众群体方面 都达到了一个创作和传播的高峰 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成就 就是鼓 词曲目的搜集 整理 鼓词作品的大量出版和面向全国的销售 这对于鼓词作品的 广泛传播和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成就和上海石印鼓词的出版和发行有 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说到石印鼓词 首先应该提到石印术的发明和东传 石印术是捷克人旋内费尔 德于1 7 9 6 年发明的 因以表面平滑的石版制版印刷 又称石版印刷 关于石印术传 入中国的时间 韩琦 王扬宗曾云 最早记述在我国境内使用石印术的是 中国文 库 c h i n e s er e p o s i t o r y 这是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裨治文 e l i g a hc o l e m a n b r i d g m a n 1 8 0 1 1 8 6 1 创办的杂志 在 中国文库 这个杂志里记录了英国传教 士麦都思 1 7 9 6 1 8 5 7 1 8 3 1 年使用石印术在澳门设立了一个印刷所 1 8 3 2 年在广 州又设立了一个印刷所 并运行得很成功 这些外国传教士将石印术带进中国的起 始目的是为了印一些小册子 传播基督教教义 麦都思后来在上海经营墨海书馆 曾石印书籍 石印术在当时的优点是 省人省力 可按需要印制各种大小书籍 小 的布道册子可以在短时间内印成 又便于e p b j 各种文字 缺点是 初次投资比雕版 e p be j 要大 需要专用石版和专用油墨 并且在印刷之前必须湿石 要清洁 石板损 坏快 书籍印刷质量不稳定 鸦片战争之前 石印术并没有在中国推广开来 它在 中国推行和传播开来的时间是从光绪初年开始的 其原因一是由于新教在中国传教 受到官方限制 用石印术印小册子是秘密状态下进行的 这种先进的技术不被中国 普通阶层人士所了解 无从获得推广 二是由于石印的前期准各 如石版 油墨等 王决 曲艺漫谈 北京 广播出版社1 9 8 2 年版 p 1 5 0 王决 曲艺漫谈 北京 广播出版社1 9 8 2 年版 p 1 5 0 王决 曲艺漫谈 北京 广播出版社1 9 8 2 年版 p 1 5 0 据 中国鼓词总目 的著录 当时上海有1 5 个书局从事鼓词唱本的出版 共出版9 2 3 种 这些鼓词的底本是 从北方京津等地酌刻本和抄本搜集来的 它客观上保存了大批北方鼓词唱本资料 现在北方的鼓词蠡 本和抄本在 国内见到的非常稀少 但从上海石印鼓词唱本中可看到其概貌 韩琦 王扬宗 石印术的传入与兴衰 中国出版史料 第三糊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 p 3 9 3 4 第二章清末民初的上海石印鼓词 都需要从国外进口 中国当时处在闭塞状态下 这些材料在中国市场上不能够获得 鸦片战争之后 上海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 石印术逐步进入上海 一般认为 将石印术带入上海的是麦都思 他在1 8 4 6 年石印印刷了 耶稣降世传 5 太传福 音注 1 8 7 6 年 徐家汇土山湾印书馆办了一个石印印刷所 专印天主教宣传品 1 8 7 7 年 申报 创办人美查聘邱子昂为石印技师 开办了点石斋 用轮转石印机印刷 圣 谕详解 并因印刷 康熙字典 获利颇丰 当时的石印书局还很少 到1 8 8 9 年 上海的石印书局也只有四五家 但后来 石印书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上海有石印 书局近9 0 家 到1 9 世纪9 0 年代 石印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雕版印刷 成为 当时风行的印刷方法 所印中国书以百万计 甲午战败到1 9 0 5 年间 是石印 业最为兴盛 独领风骚的时期 除上海 天滓 广州等通商口岸外 内地各省的石 印业也迅速发展 石印术到中国后之所以能够在出版界形成石印热 是因为石印术具有超越雕版 印刷的先进优势 一方面 石印技术简便易行 印刷快捷 能十分清晰地印制袖珍 小书 如各种科举考试的参考书 印出的书便于携带 很受士子欢迎 若用石印技 术翻印古书古画 不仅图文原形毫厘不爽 而且书版的尺寸大小可随意缩小放大 即使蝇头小字 也能做到笔画清晰 所以得到很多出版者的采用 以致当时 无论 经史子集 书画地图 报章杂志 中学西学 石印本无所不有 另一方面 用石 印印刷比起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 不仅出书快而且成本低 所以石印书的价格较低 以 康熙字典 为例 当时木板大字的售价为十五元左右 而石印版只有二三元 这样石印书籍很容易推销 印书者往往获利颇丰 再者 当时已经形成了较广阔的 销售网络 清末的上海是全国的文化中心 书坊林立 它交通便利 出版的书能够 很快销往全国各地 各地的购书者 也都到上海来选取 各处的书商 都到上海来 批发 这样石印印刷作为新兴的技术 便轰轰烈烈地流行开了 传统的雕版印刷抵 挡不住石印的强大阵势 逐渐衰落 石印术进入中国后 并非一开始就印刷鼓词唱本 它最先e p 0 的是报纸杂志和 基督教小册子 后来才印刷翻译书籍 士子学习应试的参考书和古籍 再后来才印 古i b d 说和唱本 尤其是1 9 0 5 年科举制度废除后 石印科举用书失去市场 各种石 印古旧小说和唱本才逐渐盛行 据说用石印术印刷唱本始于一个叫阿孝的人 阿孝 姓文 在上海卖报为生 卖报之余托人抄写蝇头小楷的唱本数种 如 三笑 d 上海 捷报 1 8 8 9 年1 月3 0 日 第4 2 卷 p l t 4 韩琦 王扬宗 石印术的传入与兴衰 中国出版史料 第三卷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 p 4 0 0 韩琦 王扬宗 石印术的传入与兴衰 中国出版史料 第三卷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 p 4 0 0 5 4 国志鼓词 研究 美图 换空箱 等 印成线装油光纸小书 沿街叫卖 生意兴盛 后专营此业 愈印愈多 旧小说有 征东 征西 说唐 水浒 等五六千种 当时上海福 州路的书摊都向他来批售 后自设石印局j 名 文寿记 购买石印机十余架 设发 行所于麦家圈 俨然一大书坊 外埠来批发者也不下数百家 此后各石印局纷纷效 仿 添印此类通俗唱本及i e l 4 说 于是此类石印小书行销各地之广为历来所未有 阿孝曾一度托鸿文书局代印书籍 鸿文书局在光绪三十二年 1 9 0 6 年已存在 阿 孝用石印术印古1 t 4 说和唱本当在此前后 古旧小说和口昌本历来都是颇受大众欢迎 的畅销书 当石印e p u 失去它巨大的科举市场后 便转向小说 唱本领域 形成了 鼓词唱本前所未有的出版鼎盛 这些唱本多为袖珍函装 便于携带 而且印刷很快 发行量很大 价格也低廉 石印鼓词的书价大概每函二角左右 最高也不超过七角 最便宜的一册一角 所以购买的人很多 上海出版的石印鼓词中大部分是中长篇鼓词作品 这是中长篇鼓词出版和传播 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 在中国鼓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国志 红楼梦 水浒传 杨家将 刘公案 等中长篇鼓词作品成为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据最近出版的 中国鼓词总目 的统计 上海出版的石印袖珍本或3 2 开本鼓词 有9 2 3 种 其中有目未见藏者4 9 7 种 现存4 2 6 种 其中 上海各书局在晚清民国 间出版的石印本中长篇鼓词占到传统鼓词著录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 上海各书局出 版石印鼓词是从光绪初年开始的 一直持续到民国三十年代 它们在民国以前出版 石印鼓词的情况如下 光绪八年l 部 光绪九年1 部 光绪二十年1 部 光绪二十 一年1 部 光绪二十五年2 部 光绪三十年1 部 光绪三十一年3 部 光绪三十二 部2 4 部 光绪三十三年2 部 光绪三十四年1 4 部 宣统元年1 4 部 宣统二年1 9 部 宣统三年4 部 曲线表如下 秋翁 六十年前上海出版界怪现象 中国出版史料 第三卷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 p 2 6 8 日 上田望 三国说唱文学浅谈 自清代至现代 中国俗文化研究 成都 巴蜀书社2 0 0 3 年版 p 8 8 李豫等 中国鼓词总目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版 p 1 7 李豫等 中国鼓词总l i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版 p 2 5 6 第二章清末民初的上海石印鼓词 l jl j 一 l l l ll l t 1 1 一r 光绪3 0 年光鳍3 1 年光绪3 2 年光绪3 3 年光绪3 4 年宣统 年宣统2 年宣统3 年 从上表和前面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到 石印鼓词在上海出现的最早时间是在光绪八年 1 8 8 2 但到光绪三十年 1 9 0 4 时 上海各书局仍然没有把鼓词作为主要的印刷 出版品对待 从光绪三十一年 1 9 0 5 开始至宣统三年 1 9 1 1 7 年间 鼓词的出版 呈现出了增加的趋势 其中光绪三十二年 1 9 0 6 出现了第一次高峰 此后光绪三 十四年 1 9 0 8 开始至宣统二年 1 9 1 0 间 石印鼓词的出版呈现出稳步增加的态 势 民国以前上海各书局出版石印鼓词的种类情况如下 上海书局4 0 种 上海江东 茂记书庄2 4 种 上海沧海山房1 种 上海章福记书局3 种 上海萃文斋书局7 种 上海有益斋书局1 种 上海煮字山房1 种 上海二酉山房1 种 上海广益书局1 种 上海江左书林1 种 上海文元书庄1 种 上海大成书局1 种 上海三元堂1 种 上 海玉麟书局1 种 上海仁记书局1 种 上海小说图书馆1 种 据不完全统计 从民 国元年 1 9 1 2 开始到民国二十六年 1 9 3 7 年间 上海主要出版石印鼓词的书局 有上海江东茂记书局 庄 和上海校经山房 上海大成书局 上海公平书局 三家 联名 上海江东茂记书局民国元年 1 9 1 2 至民国九年 1 9 2 0 出版鼓词1 2 9 种 民国十年 1 9 2 1 至民国二十年 1 9 3 1 出版鼓词4 2 6 种 与前重复7 0 种 上海 校经山房 上海大成书局 上海公平书局民国元年 1 9 1 2 至民国九年 1 9 2 0 出 版鼓词9 1 种 民国十年 1 9 2 1 至民国二十年 1 9 3 1 出版鼓词3 6 9 种 与前重复 2 6 种 其他一些书局出版石印鼓词情况如后 上海锦章图书局7 6 种 其中4 2 种没 李豫等 中国鼓词总目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版 p 2 6 李豫等 中国鼓词总目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版 p 2 8 7 三国志鼓词 研究 有注明出版年月 上海广益书局7 0 种 其中5 1 种没有注明出版年月 上海大新 书局8 种 上海求实斋书局3 6 种 上海铸记书局6 7 种 上海昌明书局1 4 种 上海 炼石书局3 2 种 上海书局1 6 种等 石印术的广泛应用 鼓词文本的数量猛增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即 历来为艺人说唱底本的鼓词 逐渐走出了说唱的行列 而进入读者的视野中 成为 供大众阅读的案头之作 不仅如此 石印术的应用使鼓词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手段也 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由传统的木刻 手抄向石印转化 由民间口头说唱的局部的流 传向全国范围的现代化传播转化 由少数书坊 租书铺的推销向在全国设立销售网 点 广泛利用广告进行宣传推销转化 新技术带来的这些革命性变化 为鼓词的繁 荣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 三国志鼓词 版本考略 三国志鼓词 是以三国历史故事为内容改编创作而成的一部长篇鼓词作品 它形成于鼓词盛行的清代 是典型的长篇鼓词作品 集中反映了长篇鼓词的特点 从中国鼓词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它可以看作清代中国鼓词发展到鼎盛阶段长篇鼓词 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它产生的年代由于各种文本的创作来源不同 具体时间须具体 分析 这种鼓词作品在清代很盛行 石印术出现后又付诸石印 其传播速度加快 影响范围扩大 研究 三国志鼓词 对于探讨清代民国鼓词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兴 盛的原因 揭示鼓词这一俗文学曲种的发展演变规律有着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 实意义 三国志鼓词 流传时问较长 影响范围较广 各种文本曾多次刻印或手抄 故版本系统比较复杂 就我们目前所见到的版本 主要有8 种 从来源上分析 大 致可分为两大系统 第一系统是以上海书局光绪乙巳 1 9 0 5 孟秋石印本为代表 以 下简称 上海书局本 第二系统以首都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所藏的车王府曲本 以 下简称 车王府曲本 为代表 3 1 第一系统本子 第一系统共包括五种本子 1 绘图三国志鼓词 8 册 8 卷3 3 3 回 上海书局光绪乙巳 1 9 0 5 孟秋石 印本 线装 书1 9 5 x 1 3 c m 版框1 8 x 1 2 c m 四周双栏 半页2 2 行 行4 8 字 花 李豫等 中国鼓词总目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版 p 2 9 8 第三章 三国志鼓词 版本考略 口 单鱼尾 版心上方题 绘图三国志鼓词 下方有卷数 回数和页数 书名页题 绘图三国志鼓词 左下角有几行文字 汇集燕赵秦鲁诸名家时调参订 吴下顾曲 王寿康书检于海上 卷前有绘图2 8 幅 上海书局是清光绪年问孙玉声所创立 地点在上海福州路山西路 今山西南路 清末出版的 三国志鼓词 石印本还有两种 上海二酉山房光绪丙午年 1 9 0 6 石 印本 3 2 开 线装 8 册 上海光绪戊申年 1 9 0 8 石印本 3 2 开 线装 8 册 这两种本子与上海书局本的内容 绘图 书名页 题签完全相同 据此推断可知 三 国志鼓词 石印本的内容最晚在清光绪乙巳年 1 9 0 5 或之前已被上海的书局石印 出版 上海书局本文字典雅 详略分明 主旨清晰 卷首诗词透漏出较明显的作者 痕迹 单纯的讲唱底本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当为文人改编之作 2 绘图三国志歌词 8 册 8 卷3 3 3 回 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本 以下简称 锦章本 线装 书2 0 1 3 5 a m 版框1 7 5 1 2 c m 四周双栏 半页2 7 行 行 5 5 字 花口 单鱼尾 版心上方题 绘图三国志歌词 下方有卷数 回数和页数 书名页题 绘图三国志歌词 此页下面有注明文字 汇集燕赵秦鲁诸名家时调 参订 吴下顾曲王寿康书检于海上 背面有牌记 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 发行所英 界棋盘街 印刷所法界白尔路 卷前有绘图8 幅 绘图与上海书局本不同 但书名 页题签署名 文字内容 回目排列顺序与上海书局本完全相同 从二者版式不同来 分析 此本殆是锦章图书局以其他光绪本作为底本 重新排版印刷的本子 因为锦 章图书局开设于民元以后 比其他上海书局等清末已有的书局较晚 民国出版的 三国志鼓词 石印本还有六种 上海久敬斋民国元年 1 9 1 2 石印本 3 2 开 8 册 上海大成书局 校经山房成记民国l o 年 1 9 2 1 夏石印本 3 2 开 8 册 有函套 又名 大字足本三国志鼓词 上海江东茂记书局民国1 8 年 1 9 2 9 石印本 六开大字足本 线装 有函套 上海大成书局民国2 0 年 1 9 3 1 石印本 袖珍本 线装 8 册 上海广益书局民国问石印本 3 2 开 线装 8 册 上海铸记书局民国石印本 袖珍本 线装 8 册 有函套 又名 绘图说唱三国志 鼓词 这6 种 三国志鼓词 从文字内容来分析 均与上海书局本相同 可知清 末民国期间以上海书局本为代表的 三国志鼓词 的文本内容 被各个书局多次的 重复印刷 流行范围较广 3 新编绘图三国志 以下简称 升平署本 3 册 8 卷3 3 2 回 每卷分为 李豫等 中国鼓词总目 太原 李豫等 中国鼓词总耳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版 p 3 2 0 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版 p 3 2 y p 3 2 1 9 三国志鼓词 研究 4 本 抄本 收入 故宫珍本丛刊 第7 0 6 煅 书2 2 5 x1 4 c m 半页分上下两栏 每栏半页1 4 行 行2 1 字 两栏相同 2 0 0 1 年1 月 海南出版社出版了故宫博物院 编 故宫珍本丛刊 其中即收入此书 此书为故宫珍藏的清代升平署曲本 升平署 建于道光七年 1 8 2 7 撤消于宣统三年 t 9 1 1 是清代宫廷机构 其所藏曲本为 宫廷戏曲和曲艺演唱人员演出时所参阅的底本 此本虽名为 绘图三国志 但书中 并无绘图 盖其底本有绘图 但抄写者抄写时未抄绘 此本与上海书局本 锦章本文字内容 章回安排基本相同 但有一点 此本3 3 2 回 而上海书局本 锦章本3 3 3 回 两者相差1 回 相差之处在第4 卷 升平署本 有3 9 回 上海书局本 锦章本有4 0 回 经比较发现 故宫本是把上海书局本 锦 章本的第4 0 回内容概括为简单的一段文字加在了第3 9 回后面 在比较中还发现升 平署本有些章回的文字比上海书局本要少 系整段整段的遗漏 其他未遗漏的部分 升平署本和上海书局本基本一样 这样看来 升平署本少的部分很可能是书手抄写 遗漏 升平署本第4 卷3 9 回将原有的第4 0 回概括为一段文字附于3 9 回之后 也当 系书手所为 4 新编三国志 刻本残卷 以下简称 木刻甲 刊印者不详 线装 书1 5 5 x l o c m 版框1 4 x 9 5 c m 四周单栏 无界格 半页9 行 行2 4 字 花口 单鱼尾 版心上方题 三国志x 部卷x 下方有页数 现存9 本 为第二部全部 第三部全部 第四部部分 第五部部分 其中第一 本为第二部1 一l o 回 第二本为第二部儿一2 6 回 第三本为第二部2 7 4 0 回 第 四本为第三部1 一1 4 回 第五本为第三部1 5 2 9 回 第六本为第三部3 0 一4 0 回 第七本为第四部l 1 3 回 第八本为第四部1 4 2 7 回 第九本为第五部1 1 1 回 统计回目 现存第二部1 4 0 回 第三部l 一4 0 回 第四部1 2 7 回 第五部l l l 回 共1 1 8 回 可能占全部回目的三分之一左右 此刻本内容与上海书局本 锦章本内容相同 但章节安排不甚相同 如刻本第 二部第3 回内容包括上海书局本卷二第3 4 回内容 刻本第二部第7 回内容加上刻 本第8 回部分内容相当于上海书局本第8 回内容 刻本第二部第2 6 回相当于上海书 局本卷二第2 7 回部分内容和第2 8 回内容 上海书局本卷二共4 3 回 刻本共4 0 回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 两书对三国志鼓词的分章明显不同 但情节基本一样 在内容 上 根据校对部分内容所得的结果 刻本比石印本要完整些 比如刻本第二部3 1 回 内容比上海书局本卷二第3 4 回的相同情节中多出一段唱词 此刻本现藏山西大学文学院中国鼓词研究中心 第三章 三国志鼓词 版本考略 上海书局本 且说公子刘琦 领了孔明之教 便要依计而行 来见父亲 即刻差人去到那新野县持书简火速来请玄德公 木刻甲 单说公子刘琦领了孔明之教 使要以计而行 来见父亲刘表 常言说神不吴来提的灵小刘琦安排避祸以计行 只因为登楼领了孔明教即刻的来见父亲刘景升 就说道黄祖兵败新亡故 恨煞人投降去了贼甘宁 虽则是还有武将三两个但怕他不能死力守江城 望父亲勒赐牌印发令箭 为儿的愿往江夏去屯兵 从今去镇守边疆挡外患甘将这荆襄大任让刘琮 不孝儿自出拙见要如此未可知这事可行不可行 老刘表闻言连连把头点满腹里左右辗转犯叮咛 即刻的差人飞马到新野持书简火速来请玄德公 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石印本印刷时所依据的底本另有他本 此刻本字体 潦草 俗字较多 刻印不精 当为民间所刻 由于木刻甲并非全本 现存的仅是原 本的三分之一 把现存的木刻甲与上海书局本比较 除了以上的不同外 其余部分 的字句基本一样 即使有不同的地方 也多是俗字词与雅字词之分 5 新编三国志 刻本残卷 以下简称木刻乙 刊印者不详 线装 书1 6 5 1 0 5 c m 版框1 3 5 8 5 c m 四周单栏 有界格 半页l o 行 行2 4 字 花口 单 鱼尾 版心题 三国志鼓词 部卷 下注明页数 现存4 本 为首部的部分内容和第二部的部分内容 其中 第一本包括首部的 卷六至卷十 1 5 2 7 回 第二本包括首部的卷十至卷十五 2 8 4 0 回 第三本包 括二部的卷一至卷五 1 一1 4 回 第四本包括二部的卷十一至卷十五 2 8 4 3 回 每本前后均有残缺页 统计回目 现存此书的首部2 6 回 二部3 0 回 共5 6 回 此 书每卷多包括三回 有些卷只有两回 每部大概1 5 卷4 0 回左右 每卷有卷目页 卷目多用两个七言对偶句概括本卷主要内容 写于卷目页中 其间用小字注明 新 编三国志鼓词 部卷 回目内容如 曹阿瞒许田打围论英雄青枚煮酒 刘玄 德闻雷落箸袁公路兵败亡身 等 这些回目不是从毛本 三国志演义 来的 也 绘图三国志鼓词 上海书局本 卷二第3 4 圄 p 3 8 新编三国志 木刻甲 二部八卷之三 p 1 8 此刻本现藏山西大学文学院中国鼓词研究中心 l l 三国志鼓词 研究 不是从嘉靖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 来的 应该是刻本编者另加的 根据校对结果 此本的文字内容和章节安排与上海书局本基本相同 我们可以 这样推测 木刻乙一类的全本很有可能是上海书局本上石前的底本 二者之间的细 小差别 可能是由于石印印刷时写工的遗漏和改动所致 与木刻甲相比 木刻乙字 体工整 刻印清晰 质量较好 两刻本显非一次所刻 以上这五种本子 从内容文字上说属于同一个系统 两种刻本的成书当早于上 海书局石印本 至于两种刻本成书的年代 目前尚不能确定 因为现藏两种刻本都 无卷首和序跋 文字中也没有明显的避讳现象 长篇鼓词的唱本在清代刊刻行世的 十分稀见 这与清代统治者禁止民间唱本有关 所以 此类的鼓词刻本即使有卷首 和书名页 也往往没有刊行时间和刊刻书坊的印记 这给我们今天鉴定此类鼓词刻 本的年代和撰者带来一定的困难 根据比较的结果 因为升平署本的内容比刻本少 比上海书局本也少 所以刻本和上海书局本出现的时间应当早于升平署本 我们可 以大致这样推测 就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本子 刻本是最早的 上海书局本应当是 以刻本为底本重新编排印刷的 而升平署本当是抄自上海书局本的 因为从现有几 种本子的卷首题名来看 木刻甲和木刻乙卷首题名均为 新编三国志 上海书局本 卷首题名 新编绘图三国志 升平署本卷首题名也为 新编绘图三国志 上海书 局本和升平署本均有 绘图 二字 且升平署本除抄漏部分及一些俗体字与上海书 局本不同外 其他内容基本上同上海书局本 故有此推测 至于为什么在石印术盛 行后宫廷内不购买石印本或不保存石印本而手抄石印本 新编绘图三国志 的原因 盖与当时清政府一方面被迫开放沿海口岸通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