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代礼仪与等级社会.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代礼仪与等级社会.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代礼仪与等级社会.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代礼仪与等级社会.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代礼仪与等级社会.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代礼仪与等级社会.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代礼仪与等级社会 冯盛国 摘要:周代礼仪文化在先秦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周代礼仪等级性 的研究前人已经有所涉及,但鲜见横向梳理,更缺少从礼仪等级性的视角展开对 周代社会特征的解读。本文主要从礼仪的等级性出发去分析周代社会等级性这一 特征,进而达到对周代社会本质的把握。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周代礼学生发的脉络和春秋之世礼学大兴的背景,阐明 礼学儒家的密切关系,并对本文涉及的时间作了说明,主要指周初到春秋这一阶 段。简要对先贤成果作了介绍,说明研究地必要性。区分了政治学中阶级与本文 中等级的差别。 第二部分主要从礼仪的物质层次和仪式层次梳理了礼仪的等级性特征。仪式 的等级性从周人的国家大典,宗教祭祀到衣、食、住、行,贯穿于周人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从贵族到平民概莫能外。 第三部分析了周代的等级性特征。分别从贵族身份和爵位的等级性,姬周族 和其他族群的等级差异,宗法制下男女等级的差别以及长幼序列等级性方面全方 位对周代社会的等级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礼仪的本质特征就是“分”,而。乐”具有和合的功能, 周代的。礼乐文明”就是这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等级性的礼仪通过制度性的控 制、伦理舆论的导向、氛围情境产生的心理认同以及完整的符号系统达到对社会 成员的一种超越制度和法律的控制功能。 最后指出,礼仪的等级性特征已经渗透到周人的血脉之中,演变成中华民族 思维一种独特的方式。 关键词:周代礼仪、周代社会、等级性、实现方式。 z h o ud y n a s t y e t i q u e t t ea n dr a n ks o c i e t y f e n gs h e n g g u o a b s t r a c t :t h ez h o ud y n a s t ye t i q u e t t ec u l t u r eh o l d st h ei m p o r t a n ts t a t l l si nt h e p r e q i n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l 乱t h ez h o ud y m s t ye t i q u e t t er a n kr e s e a r c hh a v ei n v o l v e db y p r e d e c e s s o rs c h o l a r s b u tr a r e l ys e e nl a n d s c a p eo r i e n t a t i o nc o m b e d , l a c k e df r o mt h e e t i q u e t t er a n ka n g l eo f v i e w t oe x p l a i nt h ez h o ud y n a s t y s o c i e t yc h a r a c t e r t h i sa r t i c l e m a i n l ya n a l y z e sz h o ud y n a s t ys o c i e t yr a n kt h i sc h a r i c i e rf r o mt h ee t i q u e t t er a n k , t h e n a c h i e v e st og r a s pt h ez h o ud y n a s t ys o c i e t ye s s e n c 七 t h ea r t i c l ea l t o g e t h e rd i v i d e si n t of o u r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m a i n l ye l a b o r a t e dt h ec l u eo f t h ez h o uo 掷- t y e t i q u e t t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b a c k g r o u n do fr i t u a ls t u d yb o o mi n s p r i n g a n da u t u m n p e r i o d s a n d e x p o u n d e d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h er i t u a ls t u d ya n dc o n f u c i a nt h o u g h t s ,a n dt h e t i m ew h i c hi n v o l v e dt ot h i sa r t i c l eh a sg i v e ns h o w i n g ,m a i n l yr e f e r r e d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 o ft h e z h o u1 ) y n a s t yt o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t h i sp h a s e s m e a n w h i l et h ep a r t b r i e f l ym a d et h ei n l r o d u c l i o nt oa c h i e v e m e n to ff o r m e rt i m e s s c h o l a r sa n de x p l a i n e d r e s e a r c hn e c e s s i t y t h ep a r t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b e n v o e nc l a s si nt h ep o l i t i e sa n dr a n k i nt h et h i sa r t i c l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m a i n l yh a sc o m b e dt h ee t i q u e t t er a n k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f r o mt h e e t i q u e t t e m a t e r i a ll e v e la n dt h ec e r e m o n yl e v e l t h ec e r e m o n yr a n kf r o mz h o u p e r s o n sn a t i o n a lg r a n dc e r e m o n y , t h er e l i g i o u ss a c r i f i c i a lo f f e r i n gt ot h ef o o d , c l o t h i n g , s h e l t e ra n dm e a l l so ft r a v e l i n g , p a s s e st h r o u g hz h o up e o p l es o c i a ll i f et h ea s p e c t s , a d m i t s1 3 0e x c e p t i o n sw h a t s o e v e rf r o mt h ea r i s t o c r a tt ot h ec o m m o n p e o p l e t h i r dh a sa n a l y z e c iz h o ud y n a s t y sr a n kc h a r a c t e r s e p a r a t e l yf r o ma r i s t o c r a ts t a t u s a n dt h et i t l er a n k , j iz h o u 伍b ca n do t h e ri r i b a lg r o u pt r i b a lg r o u p sr a n kd i f f e r e n c e u n d e rt h ea n c e s t o rl e g a ls y s t e mm a l ea n df e m a l er a n kd i f f e r e n c ea sw e l l 硒t h eo l da n d y o u n gs e q u e n c er a n ka s p e c to m n i - d i r e c t i o n a lt h ep a r th a sc a r r i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t ot h e z h o ud y n a s t ys o c i e t y sr a n k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ef o u r t hp a r tm a i n l ye l a b o r a t e dt h ee t i q u e t t es u b s t a n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s t h e d i s p a r u n e n t ”,b u t m u s i c ”h a st h ef u n c t i o nw h i c hg a t h e r s ,t h ez h o ud r n a s t y t h e r i t u a lm u s i c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su n i f i e sl i k et h i si n g e n i o u s l yi nt o g e t h e r t h er a n ke t i q u e t t e a t t a i nt oe o n t x o lm e m b e r so fd i f f e r e n ts o c i a lm e m b e r s s u r m o u n t i n gs y s t e ma n dt h e l e g a lb yh e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e o n l r o l ,e t h i c sp u b l i co p i n i o ng u i d a n c e ,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a p p r o v a li na t m o s p h e r es i t u a t i o na n d t h ei n t e g r i t ys y m b o ls y s t e m f i n a l l yt h ea r t i c l e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 , t h ee t i q u e t t er a n k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h a v e s e e p e d t oi nt h ew e e kp e r s o n sb l o o dv e s s e l s 捌e v o l v e dt h ec h i n e s en a t i o nt h o u g h to n e u n i q u ew a y k e y w o r d s :z h o ud y n a s t ye t i q u e t t e ,z h o ud y n a s t ys o c i e t y ,h i e r a r c h y , m e t h o d so f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 l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三:堡垡圜日期:猢物硼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师 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塑鲎圈日期:型丑国2 均 一、绪论 ( 一) 、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l 、周代礼学的脉络 中国号称礼仪之大邦,礼仪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关于礼仪文化的研究林林总 总,不一而足。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对于礼仪的研究成为了一个泛化的无所不包 的文化研究。笔者认为,礼仪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礼仪可以说是无 所不包的社会生活的总规范,融习俗、道德、政治经济制度、思想准则为一体, 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集中体现。狭义的礼仪指的是以先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 的完整的物质和意识的规范和标准,主要是周公制礼作乐后形成的一套贯穿于社 会生活方方面面,贵族和平民都必须遵守的制度性的法则,是周礼、仪礼、 礼记等礼经以及其它儒家经典中记载的礼。本文主要涉及狭义的礼仪,更多 的是从制度性的礼仪方面进行论述。 周代的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礼仪在社会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僖 负羁谓礼系“国之常”,均以礼为经国治世的常道,即“经国家,定社稷,序民 人,利后嗣”( 左传隐公十一年) 的根本原则,也即以宗法为中心的政治制度。 这表明礼是经纬天地、定国安邦的工具。鲁国曹刿亦谓礼乃。所以正民”者,所 以“正班爵之义,师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 国语鲁语上) 者, 谓系治民之则,是确立贵贱上下、尊卑长幼的标准。晏子具体指出“君令臣共, 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以礼为处理社会等级关系、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些话语都是要证明礼治 是理想的政治模式,关于礼仪对社会秩序的重要关系,古人已经有所论述,但是 只是一个方面作概括性的表述,还没有对礼仪制度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作深入 的探讨。 关于礼仪的研究从春秋时礼学兴起时就开始了,诸子都对礼仪制度提出自己 的见解,儒家先圣从仁和礼的对应关系上展开对礼的研究,“克已复礼谓之仁”, 要恢复周公之礼,回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当中去,什么样的社会呢? 等级化秩 序当中去,用“亲亲,尊尊”作为指导原则,去构建他心目中的社会秩序。这主 要是针对“礼坏乐崩”,。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开的一剂拯救社会良药。 春秋礼学产生的政治目的是“复礼”。所以春秋礼学更多关注礼的政治功能。赵简 子问揖让、周旋之礼,子大叔认为赵简子所问是“仪”而非礼,并解礼为天经地 纬、人伦纲纪。鲁昭公前往晋国,“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女叔齐以为这仅 是“仪”而已,不可谓礼,因为礼乃是“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 ( 左传昭公五年) 子大叔、女叔齐等刻意将礼与仪分开,是对礼的地位下降 表现出的一种焦虑,并且寄希望于礼改造社会的急切心情。其实,礼仪二者是不 可截然分开的,仪式本身就是维系礼制的手段之一。 儒家讲礼仪首推孔子,特点就是将礼仪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来讲,用礼仪来维 护他的“仁”,如果说“仁”是要通过内心世界体认的话,礼仪就是通过外在的 方式去约束人。孔子在推广他的仁爱学说时继承了周初的的血缘原则,这也是我 们认识周礼时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这里,礼由政治原则向道德规范的创造性转 化是礼的政治地位急剧下降、礼的实施反求助于个体的道德自觉的结果。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周代礼仪当中有一定的法律功能,礼治内在地包括赏罚, 同时,由于统治者倡导敬德保民,礼治又包括德教。这样一来,礼仪当中就会有 后代认识社会的诸多范畴。所以士会( 随武子) 认为礼治即是德、刑、政、事、 典、礼六者合乎常道,做到“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 左传襄 公二十六年) 但是士会没有讲出礼治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礼仪作 为国家法典意义上的礼仪是如何对社会分层产生影响的。 礼学在春秋时期的发展为其后的演变描绘了大致的方向。是儒家是为解决具 体问题而提出的构建理想社会的蓝图,并不是为了研究礼学的社会功能,所以并 没有详细说明先王之礼仪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功能。 战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强国的强大与弱国的弱小并不在于尊礼或违礼,礼 既不是国施政的方针,也不是评判政治实践中是非善恶的标准。恢复礼治己变成 越来越不切实际的奢望。面对此种局势,惟有儒家始终研习礼,致力于礼治梦想。 礼仪同社会等级的关系,没有人系统地论述这个问题。战国时期苟子对礼仪进行 深入的思考。在苟子的礼学体系当中,已经包含了礼仪的政治治理功能,而且说 明礼的本质是三代之礼。他说:“礼岂不至矣哉! 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 也。”( 苟子礼论) 礼的本质永恒不变,礼治之道永不可替代,作为中国独有 的政治制度的形式,荀子已经看出了它的重要性。苟子富国定义礼日:“礼 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界定礼是规定贵贱等级、长幼 差别、以及由贵贱等级和长幼差别决定的贫富尊卑的制度,并且为等级社会辩护, 认为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宁稳定。本文试图具体分析周代,尤其是西周等级社 会如何具体规定人的等级性,进而对社会的等级性进行分析。 2 、后人对于该问题的研究 由于礼和儒家密切的关系,而儒家在中国是有相当深厚的基础,有人将其称 为“类宗教”,提高到至高的地位上。所以礼仪问题的研究也是相当的多,这种研 究就是对于广义的礼的研究。清儒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总结,成果丰富。 2 但是对于礼仪与社会等级的关系问题应该是西方社会学传入以后的事情,可以说 是一个中国特色的话题。 等级社会是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说法,中国社会从西周开始进入了一个等级比 较发达,层次比较清晰的阶段。周代礼仪在研究,两汉经学大师研习三礼,唐代 以降,历至宋元,礼学之书可谓多矣。清代乾嘉学派长于考证,对于礼仪进行了 系统的研究。近代人王国维o 、黄侃 、金景芳 、杨宽 也多有涉及。专门的研究 著作有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彭林著;周代礼俗研究 ,常金仓著;( ( ( 仪 礼) 与( 礼记) 的社会学研究) ) o ,李安宅著;( ( 中国礼研究) ) ,邹昌林著; ( ( 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 ,杨向奎著;周代礼仪制度研究 ,杨志刚著。这 些研究均从不同的角度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中对于礼仪研究有一种泛化的趋势, 将中华文化的许多东西都算作传统礼仪之中,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说文解字 谓礼乃“i 所以事神致福”者也,指出礼本是祀神祈福的仪式规则。一代大儒也据 说文释礼,说明礼是起源于“事神”的过程,是从神人关系探讨礼之本义。 我们认为,礼的基本范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作为制度的礼,作为礼学的礼 和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礼。礼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是伴随着文明的出现和社会 的分层同时出现的,经过了夏商的发展,到了周代,由于一些统治方略方面的原 因,礼仪走向成熟化。事实上,人们对于礼仪的研究是从孔子之后礼学大兴之后 的产物,这样,礼仪问题的讨论往往与儒家是关联在一起的,而儒家又是中国文 化中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学派,绵延两千多年,人们研究礼的问题,很容易成为一 个对传统文化的宏观研究。 但是从等级社会着手,探讨等级社会和周代礼仪之间关系,以及周代礼仪作 为一种政治制度形态对社会阶层的规定性的著作笔者认为还没有。所以,笔者选 择这样一个角度对周代礼仪对社会等级性的关系进行分析,将其中具体的规定性 作一个梳理,可能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周代礼仪与社会结构的等级性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m 观章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6 月第一版第4 5 1 页- - 4 8 0 页 黄侃礼学略说原载中央大学文艺从刊第二卷第二期,1 9 3 6 年。本文转用于( - - 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 论集 c ,陈起泰、郭伟川、周少川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 9 9 8 年第1 3 页一3 8 页。 金景芳谈礼 j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 9 9 7 年第一期录自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 c 第1 页一1 2 页。 杨宽西周史 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4 月第一版。这本书当中以。新 探”的形式对不同的札的来历进行了分析,篇幅不小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日j j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年1 月第一版。 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呻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1 月第一版。 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 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5 月第 一版。 邹吕林中国礼文化 m 北京:杜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向奄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加北京:人民h5 版社,1 9 9 7 版 杨志刚周代礼仪制度研究 岫上海;华东师范犬学出版社,2 0 0 1 年5 月第一版。 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试图探讨礼仪是通过何种方式完成结社会等级的规 定性的。实际上由于战国之世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已经出现,统一的趋势逐步形成, 社会处在剧烈变化的过程当中,所以,本文涉及的时间段应该是以西周至春秋为 限。 ( 二) 、周代礼仪的相关问题 l 、周公制礼作乐的问题 周公制礼作乐之说近代学者或赞成,或反对,然而皆无确证,不能使人很好 的信服。王晖先生依据甲骨文、金文,结合古代文献,证明了古代文献所讲的周 公制礼作乐是可信的。撰文指出,姬周统治集团在建国初期明现继承了殷人的礼 仪制度,但是自从管、蔡之乱以后,周公摄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文 章中,王晖教授从祭祀制度、用牲制度、宗法继承与分封制度三个方面作了比较, 深入论述了。总结“总而言之,传说中周公制礼作乐是可信的。在周文王、武王 时期,在祭祀制度、用牲制度、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等方面,都以继承殷代礼制 为特点:而到成王、周分时期,在这些方面都作了十分明显的变革,周公在奠定周 代礼仪的各项制度上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我们认为。王晖教授对这一问题 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解决了关于周公a j l 作乐的真实性的问题。作为礼仪的逻 辑起点分封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在周公摄政时,分封制才具有了开创性 作用。为了加强统治在力量,以嫡长子以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确立了下来,这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礼仪制度,这种有序化的等级层次关系有效地巩固了周代大小 贵族的统治权力,维护了宗族内部的团结,便于凝结力量去对付殷和其它部族的 民众。祭祀制度是逐渐摆脱淫人的影响,强化血缘的力量“尊尊、亲亲、长长 人道之大者也。” 周公制礼作乐发生在历史的大转折时期,其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周人的 统治,使得姬周族通过分封的方式形成了建立在殷人和其它部族之上专门的统治 阶层,从而构成西周社会金字塔结构的上层。虽然在分封当中也有非姬姓的情况, 但是并不占主流。在武王时期分封的诸朝的后裔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笼络人心, 是一次重新确认与肯定。周公的分封是为了确立对殷人和其它部众的统治,保卫 周王的安全。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王怒,将以锹伐郑。富辰谏日:不可。 臣闻之,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 戚,以藩屏周。管、蔡、邸、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 酆、郇、文以昭也。邗、晋、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 胤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壬晖周初改制考 j 北京:中国史研究,2 0 0 0 年第二期1 9 3 3 页。 4 从有关文献记载看,周公制礼作乐在政治制度方面就是重新确立了周人和其 它部族的关系,从而也规定了周人内部的亲疏远近的关系,奠定了周代社会的等 级特征。分封制作为基础,畿服制规定和调整了周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中 央统治。建立官爵制,规定贵族之间的等级关系。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纳入一 个系统,成了一张巨大的网,将每一个人置入这样一个网状结构当中。 2 、等级与阶级的问题 为了行文的方便,有必要将阶级与等级的关系问题解说一下。等级与阶级,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划分等级,是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上下各 等级的权利义务、行为规范的界定、执行和遵守,从而达到上对下的有效控制和 整个社会的有效运转。等级所确定的是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和权利义务。而 阶级则是到了近代,人们为了分析研究古代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不同经济利益的 集团而发明和使用的概念。 古代的人们只有等级的观念阶而没有阶级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 党宣言一书中曾说过: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 日益分裂为两个敌对阵营,分裂为直接对立的阶级而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 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成为多级的阶梯。”o 在古代的等级的概念当中这 不是说古代社会就没有阶级,而是在等级中包含了阶级的内容。 早期的等级一般是由血缘关系的亲疏,或者族群的差别而形成和划分的。阶 级的划分主要是以生产资料占有的多寡有无,以及财富分配的关系来划分的,即 主要是以经济利益来划分的。这种占有主要是指剥削关系,而这种关系严格地说, 在欧洲近代化的过程中经济关系高度发展,大生产出现之后的产物。中国周代的 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等级社会,显著的特点是在这个社会当中,经济的关系不是最 主要的关系,经济关系是从属于社会的等级关系,宗法的力量占有绝对的地位, 其中周代礼仪是一个被规定的文化系统。臧振教授对于周代社会形态方面也多有 研究,他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形态内容的探讨中,总结了诸位先生 的研究成果,走出了阶级论的桎梏,大胆地指出,周代社会不是阶级社会,而是 一个多阶梯的等级社会。宗族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因而不同于原始人类;它不存 在土地的私人所有制,不能将人划分为阶级,因而也不是阶级社会。它以血缘关系为 纽带,依血缘亲疏形成多等级的阶梯;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哟明确地表示周代社 会不能够作五种形态的范式不约束,而是有着典型中国特色的阶梯式等级社会形 态,我们是赞成这一说法的。 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 单行本)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7 年8 月第3 版,第2 7 页。 硪振宗族社会初论 j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三期,4 5 5 2 页 我们认为这两个概念是不同时代研究社会问题提出来的,当经济关系还没有 完全明晰化的时候,阶级这一概念是不适合对象周代这样的社会的研究的,相反, 倒是等级更能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特有的宗法贵族制度的社会特征。 6 二、西周礼仪的等级性 作为周代的礼仪形态,包含的内容可谓多矣,前人一般以儒家整理的礼学著 作“三礼”作为研究的基础,礼记、周礼和仪礼记录、保存了许多的周 代礼仪。清代学者秦蕙田编着的五礼通考将周礼分为吉、凶、宾、军、嘉五 个方面,这个分法对于周礼研究影响深远,我们为了分析的方便,将这众多的礼 仪分为物质形态的礼仪和仪式形态的礼,从这个视角来展开论述。 ( 一) 、礼仪在物质形态上表现出的等级性 1 、车马使用的等级 在周代车马是非常重要的身份标志,在车马的使用上表现出明显的等级性。 礼记玉藻云“土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就是说,大夫级别的人不能够 造车马,这种有东西身份的象征。礼记曲礼上中也有:“夫为人子者,三赐 不及车马。”因为车马是等级身份的象征,不可以象普通东西一样赠送给别人,不 然就会违背为人子要孝的原则。礼记少仪云:“乘贰车则式,佐车则否。贰 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这一段文字在讲乘贰车要行轼礼, 所谓贰车,指的是朝会和祭祀所乘的车叫贰车,行军或打猎所乘的车叫佐车。也 就是在朝会和祭祀这样的场合,人们可以拥有的副车是有严格规定的。大圣孔子 上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他官位低时,就步行;做 了大夫以后,出门就必须坐车了。有什么样的地位,就有什么样等级礼制的生活 规格,连最得意的高足颜回死了,其父请以孔子的车为颜回的椁,孔子也绝对不 肯。( 论语先进) 礼记曲礼中有:“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并且 将这种行为看作是孝,正好印证了车马是有等级的,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拥有。 在礼记当中也有对于西周乘车用马的多少,等级分明:天子驾六,诸侯 与卿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据考古发掘的各地车马坑,以驾二为 常,次为驾四,用六马者只见于浚县辛村和虢国墓地。 可以看出,只有大夫才可以乘车,平民老百姓是不可以乘车的,否则就是违 礼。在国语当中的在国语鲁语下第五里也有一段话,是叔孙穆子出使 楚国时,面对当时楚公子围有篡国之心的情况下,为了说明车马重要性讲的,穆 子日:“不然。天子有虎贲,习武训也。诸侯有旅贲,御灾害也。士有陪乘,告奔 走也。”这里面事实上已经包含了不同等级用车的不同,而且连车上武士的多少都 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 m 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3 年,第2 3 8 页。 作了明确的说明,足以表明当时车马制度是何等的深入人心。 天子之车,据公羊传引子家驹语日“大路”。( ( (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 ) ) 诸侯的车日“路车”,所以诗南有嘉鱼之什采芑咏“方叔泣止路车有 爽。”方叔必定是当时诸侯。咏“君子不朝,何锡予之? 虽无予之,路车乘马。” ( 诗经采菽) 大夫车日“轩卫”,懿公鹤有乘轩者,杜注系大夫车。士的车不详 何名。庶人也是有车的,所以出车有“我出我车”的句子。奴仆不能有车, 所以管子说刑余戮民不敢畜连乘车。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车马是贵 族身份等级的象征,在贵族等级当中,用马的多少则完全依据身份的高低来排序 的。 2 、服饰的等级 在周代服饰在表现等级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周天子和诸侯以华衮大裘 博袍鲜冠为服,卿大夫以高等裘皮为服,士阶层以下一般以布衣、低等裘皮和短 衣紧身祷为服。o 尤其是在周代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面,更是如此。头上之 饰,如冕、弁、冠等;衣服如后之讳衣、丧服之斩衰、齐衰等;种类颇繁。在礼 记玉藻当中对天子、诸侯、大夫、士的衣服有明确的规定。“玄冠朱组缨, 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绩矮,诸侯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齐冠也。玄冠綦组 缨,士之齐冠也。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缟冠素纰,既祥之冠也。垂矮五寸, 惰游之士也。玄冠缟武不齿之服也居冠属武,自天子下达,有事然后矮,五 十不散送。亲没不髦,大帛不矮玄冠紫矮自鲁桓公始也。”( 礼记玉藻) 这一段文字说明了不同等级的人服饰的情况。天子、诸侯、士、平民在冠的颜色 和缨的的颜色均有具体的规定,否则就是违礼之事。可以看出,颜色的等级大致 的顺序依此是朱、丹、綦到素的顺序。以朱丹为贵是和周人尚赤的观念有着密切 的联系。后世形成的尚黄在周人这里还没形成,有一些文章讲是黄色,可能不是 十分准确的。 衣服的纹饰也是非常深刻的含义的。在尚书益稷中云:“余观古人之象,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黼、敲、希、肃, 以王采章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人们对这十二种图案的理解不同,按照孔安国 的说法,一种案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即雉) 、藻( 水草) 、火、 粉、米、黼( 斧形) 、黻( 正“弓”和反“弓”) ,天子的服装用十二种图案,诸侯 用龙以下六种,大夫用藻火粉米四种,士用藻火两种。一般庶民为素衣,不使用 图案装饰。在图案的使用上,可以上兼下,而下不能兼上,等级界限非常分明。 这些图案中,不仅将日月星辰日月星辰、花鸟草木等自然事物搬在服饰上,而且 陈绍橡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3 年6 月,1 0 3 1 0 4 页。 8 这些事物还有各自的象征意义。“日”、“月”、“星辰”代表天,“山”在古人心目 中被认为是登天之道,因为周王是天子,所以这四种图案专供周王使用。天子通 过之道。山”而达到同“天”( 日月星辰) 的交流和融合,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龙”象征着王权,“华虫”近于凤,只有天子和三公才能用这种两种图案。“黼” 是斧形象征决断,同时也是权力。“黻”以相背之弓象征善恶分明。“粉”、“米” 代表食禄丰厚,“藻”有文饰,“火”焰向上,士以上才能用。这十二种图案代表 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阶层身份是紧密相连的,等级的意义非常明确。 从文献记载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已经产生了用服装颜色区分尊卑的 观念。周代的礼乐制度确立以后,颜色用以区分等级的功能口益增强,其使用范 围主要贵族的车马服饰服色以赤、玄一色为尊。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 子,三白赤芾。”毛传;“大夫以上,赤芾乘轩。”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 亵服。”古时大红色为“朱”,是很贵重的颜色。“红”和“紫”同属此类。除赤色 以外,玄色也被周人视为贵色、吉色,贵族常用黑色衣料来制作礼服。于祭祀、 婚仪、冠礼等庄重场合穿。苟子富国篇:。诸侯玄衣冕。”诗经小雅采 椒:”又何予之,玄衮及褊。”礼记玉藻:。天子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 “诸侯玄端以祭”。周代贵族佩玉,所以在具体的玉上也就有区分,同样在礼记玉 藻当中:“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 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 王需) 玟而绵组绶。”对于不同的等级的人佩玉也有相当繁密的规定。 周代的图案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但是衣服颜色的等级性还没有象后世 严格的执行。不象隋唐以后,官服颜色形成一个高度等级的序列,即“品色服” 制度,1 日唐书高宗记对于品色有详细的记载,与本文无关,故不多述。 一般说来,周代的服饰可以分为冠服于常服,冠服是很正规的礼服,常服是 一般人日常所穿,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服装。在周代服饰当中表现出等级性还在 于丧礼礼服上面,由于其与仪式关系更密切一些,故放在丧礼一节叙述。 3 、饮食的等级性 周代的饮食中人们的主食是粮食,主要有五谷、六谷、九谷一种说法。但总 的起来说,主食不外有黍、稷、粱、麦、菰、秫、稻、麻、豆。在主食的种类上, 王公贵族讲究膳食的调和:“牛宜( 禾边余) ,羊宜黍,猪宜稷,犬宜粱,雁宜麦, 鱼宜菰,凡君子之食恒放也。( 礼记王制) 这是礼所认为最适宜的饭莱搭配法, 也是君王和贵族大夫用膳的共同准则。而普通庶民的日常饭菜,则是以豆饭藿羹 徐杰令先秦社会生活史 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杜。2 0 0 4 年,第1 3 页。 9 为主。豆类的古代是救荒济贫的粗粮,正如战国策卷二十六云:“民之所食, 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餍糟糠。”诗小雅小宛言:。中原有菽,庶 民采之。”史记张仪列传也说:“韩地恶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民之大 抵菽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餍糟糠。”可见,菽豆是一种很低等的粮食,在灾荒 之年往往作为救灾应急之用。 在周代肉食是很贵重的,只有贵族和年长之人方才可能吃到,左传昭公四 年载古代颁冰法云:“食肉之禄,冰皆与焉,位与大夫,乃得食肉。”当时大夫 在朝廷供职,公家供其膳食,日双鸡,即每餐一鸡。而普通庶民百姓,是很难吃 到肉的。礼记王制上严格规定,庶人无故不得食珍。因此平民只能“七月食 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 诗经幽风- 七月) 普通 百姓只有上了年纪才能吃肉。孟子梁惠王上云:“鸡、豚、狗、彘之畜,无 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食肉为贵族,食藿为平民,因而“食肉”与“食藿” 也就成了不同等级的身份符号,这里的分别是相当明显的。说苑善说记载春 秋时东郭朝上书晋献公,问国家之计,献公便告之日:“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 尚何与焉? ”祖朝日:“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臣等藿食者宁无肝脑涂地于 中原之野? ”又左传庄公十年记载长勺之战,乡人劝曹刿说:“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这些资料都说明当时确实存在着饮食的等级化的情况,不同阶层的 人完全可以用食物来代表,就足以表明饮食已经符号化了。尤其是贵族与平民阶 层,中间更是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周代除了贵族平民 之间的饮食差别之外,年长与年青也是区分饮食等级的标准之一,这个问题在后 面的等级序列中还会涉及,只是周人等级标准的一个标准而己。 菜肴的数目也因地位和年龄而异。在周代的上层的贵族是实行分食制的,即 每个人个别进餐,各人跪在自己的餐席上,旁边放一个矮几作为一个小案子或倚 靠之用。在每人之前或旁边放一组餐具,盛着这一餐所用的食物和饮料。餐饭包 括谷类食物、肉菜的菜肴和水酒。每人每餐可吃四碗饭,但菜肴的数目和种类则 依地位与年龄而异。礼记礼器云:“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 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再比较一下平民的饮食之礼,在礼记乡饮 酒礼中云:“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 也。”乡饮酒礼是平民的礼仪,在这种礼仪当中,即使是最为尊敬的长者,也只相 当于一个下大夫平日的生活水平。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饮食水平也只能是一种 表面文章。 肉食也是分有分等级的,对于肉食的规定,礼记王制上云:“诸侯无故 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彘,庶人无故不食珍( 上之八珍) 。”明 1 0 却表明了不同的等级对于肉食的规定。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测定古代墓葬人体骨骼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阶层的 人由于饮食的不同,骨骼成分也就不同,从而证明贵族菜肴以肉类为主,平民菜 肴以蔬菜为主。不同阶层的食谱划分极为明显,这与文献的记载相符。 我们还可以看出,周代除了贵族平民之间的饮食差别之外,年长与年少也是 区分饮食等级的标准之一。这种区别相对于政治上等级的区别而言,并不是主要 的,这个问题在后面的等级序列中还会涉及,况且长幼也只是周人等级标准的一 个标准而己。 4 、宫室宗庙的等级 宫室建筑的等级,包括宫室、明堂、宗庙等。“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 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门。”礼记礼器对于明堂有十分严格的规定, 以确定身份的高低。古代的墓葬的制度,最早是对死者身体加以保护。 明堂始于周,对于明堂的形制,说法不一。大戴礼记云:“明堂九室 上圆下方”;周礼冬官考工记日:“明堂五室,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 上圆象天,下方法地五室者象五行也”等等。王国维的通考可作为结论,即 。明堂之制,外有四堂,东西南北,两两相背。每堂又各有左右二个。其名则礼 记月令谓之青阳太庙,青阳左个,总章右个;明堂太庙,明堂左个,明堂右 个;总章太庙,总章左个,总章右个;玄堂太庙,玄堂左个,玄堂右个”。根据王 国维通考o 附图,太室居中,青阳、总章太庙分居东西,明堂、玄堂太庙分居 南北,构成东西南北中五个正方形。既然明堂、宫室、宗庙的布局是一个模式, 那么,“天圆地方”的思想就应该是中国古代社会城市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在这种 思想指导下,城市规划就有了明确的中心点,然后对称布局,明堂结构就是典型 例证。这种结构形式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早周的宗庙或宫室就是这样布局的。 考古工作者在岐山京当风雏村发现的早周的宫室遗址,其平面布局就是殿堂居中, 有东厢、西厢、后室、门房等对称布局。丰镐的布局虽然得不到考古上的证实, 但东周王城考古却可以成为佐证,即与周礼冬官考工记的记载相仿佛。 尤其是周原早周都城的发现就更证实了这一点。早周都城位于岐山县贺家村与凤 雏村之间地下1 5 米深处,东西长7 0 0 米,南北宽5 5 0 米,接近方形,宫殿位于 中央。有了中心,自然也会对称布局。对称的概念虽然来自对人体对称的认识, 但运用在城市规划中,却是从周代开始的。这是运用方位尊卑,按等级贵贱差别 建立严谨的分区规划,是王城规划的一大特色。中央方位最尊,所以宫城区置于 城中心,宗庙社坛置于宫前左右,以示一体。宫的正东、西、南、其重要性又次 王国维观堂集林 岫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6 月第一版,第1 4 3 页。 之,故于此建宗室卿大夫的府第。宫北边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地方位,因此设市。 国都的宗庙由七庙组成:诸侯城的宗庙区由五庙组成,即只有大庙和四亲庙, 无祧庙:卿大夫采邑的宗庙区则为三庙制,即只有大庙和两亲庙。 5 、陵墓棺椁的等级 吕氏春秋孟冬记就记载了当时专门有官员“营丘垅之在大小、高卑、 薄厚之长度,贵贱之等级。”苟子礼论:“天子棺椁七重,诸候五重,大夫三 重,士再重”的说法,参照檀弓上、丧大礼的记载,天了当时是五棺二椁, 诸侯是四棺一椁或三棺二椁,大夫为二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礼记檀弓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袍棺一,梓棺二, 四者皆周,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柏椁以端长六尺。周代规定:天子之 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就是说天子所用除贴身的内 棺外,外面还套着四重外棺,总共五层。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名称,最外一层叫大 棺、第二层叫属,着两层棺用梓木制作,又统称梓棺或梓宫,第三层叫卡也或稗, 用椴木制成,第四、五层为用水牛皮和犀牛皮制成的革棺( 也有可能革棺只算一 层,另有最后一层里棺) 。诸公以下由内至外递减,到士这一阶层,就一有一层大 棺,不用套棺了。不仅如此,棺木大小厚薄、内外装饰的用料花样,也都有严格 的规定:。君( 此指诸侯) 大棺八寸,属六寸,稗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 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士棺六寸。”“君盖作漆,三衽( 连接棺盖和棺身的木 榫) 三束( 用皮条或帛捆束) 。大夫盖用漆,二衽二束。士盖不用漆,二衽二束。” 帖尸之棺内壁装饰,均作红、绿、二色丝绸,以金钉、象牙钉固定,大夫用黑、 绿二色丝绸,以牛骨钉固定,士只用黑色丝绸,以牛骨钉固定。棺外油漆的颜色 和花纹图样也各不相同。 套棺是一层一层紧套在一起的,如果在棺或套棺之外隔较大的空隙再加一层, 就叫做椁。礼记丧大记云:“棺椁之间君容祝,大夫容壶,士容鸡。”又说“君 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可见在木料的选择上也是严格区分开来的。在易系 辞下提到上古的墓“不封不树”,也就是葬地不起坟,也不种树以设标志。孔子 幼年丧父,不知葬在那里,长大以后多方寻访,才在防找到了父亲的墓地,于是 迁来母亲的遗骨与父亲合葬。在礼记檀弓上提到孑l 子感叹地说:“古也墓而 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