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坡路站~文昌阁站区间说明_第1页
桐梓坡路站~文昌阁站区间说明_第2页
桐梓坡路站~文昌阁站区间说明_第3页
桐梓坡路站~文昌阁站区间说明_第4页
桐梓坡路站~文昌阁站区间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长沙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枫林路站东四线站)初步设计1 概述11.1 设计依据11.2 工程概况与设计范围11.3 主要设计原则及标准21.4 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42工程地质42.1地形地貌42.2地层岩性42.3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72.4水文地质条件72.5地层物理力学指标82.6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注意事项93 隧道平纵断面设计143.1 隧道平纵断面143.2区间隧道施工方法:143.3工法比选153.4盾构机选型164 盾构隧道结构设计194.1钢筋混凝土管片选型194.2 管片设计204.3管片计算模型224.4计算简图24五 区间附属结构设计255.1中间风井设计255.2联络通道结构设计345.3洞门结构设计355.4端头加固设计356 区间隧道防水及防蚀356.1 盾构法区间隧道防水356.2 联络通道(泵房)防水设计376.3 洞门防水376.4 防蚀与防迷流377 工程材料及结构耐久性设计387.1 工程材料387.2 耐久性设计要求388 监控量测3981 地表沉降控制标准及措施398.2 盾构法隧道施工监测419 施工组织设计419.1 工程进度计划419.2 施工组织措施419.3 环评要求及水源保护4210风险评估及处理措施4210.1区间与建、构筑物的关系及处理措施4210.2其他主要风险源及处理措施4411 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注意事项4612 主要工程数量表471 概述1.1 设计依据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2)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3)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05);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6)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8)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 50086-2015);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11)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J49-19921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年版);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14)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15)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2006)1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17)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 50490-2009)18)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2013)19)建筑桩基设计规范(JGJ94-2008)20)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2012)2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2)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200523)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24)轨道交通工程人民防空设计规范RFJ02-200925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26)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27)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446-20082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规范GB80911-2013 29)以上未提及的其他现行国家、湖南省及长沙市相关规范、规程。30)长沙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组成与内容31长沙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统一规定32长沙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工可文件33长沙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总体设计文件34长沙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KC-1标段初步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 察报告湖南省工程勘察院 2016.0735长沙市轨道交通6号线中段工程初步设计线路第四版(20161223)36相关会议审查意见、相关工作联系单等37长沙市轨道交通6号线总体组下发相关文件及技术要求38业主提供的地形图、管线图和沿线建构筑资料等1.2 工程概况与设计范围长沙市轨道交通6号线中段(枫林路站至东四线站)线路长为30.37km,均为地下线,设站23座,均为地下站,区间22个,均为地下区间。桐梓坡路站文昌阁路站区间为第10个区间,桐梓坡路站文昌阁站区间自桐梓坡路站出站后,由西向东沿桐梓坡路南侧敷设,平面上位于规划桐梓坡至鸭子铺通道南侧、下穿湘江,拐至湘雅路,斜穿湘雅路南侧地块。下穿既有1号线开湘区间隧道,接入文昌阁站。左线全长2472.02m,右线全长2467.685m,设置四个联络通道(其中江中联络通道兼做废水泵房),桐梓坡路与潇湘中路路口西南侧设置一个中间风井兼做1#联络通道,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本区间控制性建构筑物主要有湘雅路南北侧区间隧道下穿或侧穿的多处浅基础低矮民房(13F)以及进入文昌阁站前需下穿1号线已运营的开福寺站文昌阁站区间隧道,竖向净距约2.3m。本区间埋深相对较深,且大部分区间在江底穿越,无控制性管线。本区间起讫里程:左线ZCK27+991.000ZCK30+455.700, ZCK29+507.320=ZCK29+500.000 长链7.320,全长2472.02m。右线YCK27+991.000YCK30+455.700, YCK30+002.985=YCK30+000.000 长链2.985,全长2467.685m。区间的土建工程即本册设计范围。1.3 主要设计原则及标准1) 地下区间隧道结构设计,应根据沿线不同地段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及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周围地面既有建筑物、管线及道路交通状况,通过技术、经济、环境和使用效果等综合评价,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结构型式。2) 区间结构设计应满足施工、运营、城市规划、人防、防水、防火等要求;结构使用寿命为100年,结构设计应保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区间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1,区间结构防火等级为一级。3)结构设计应根据国家及长沙市有关规定及标准,合理确定地下结构设计所采用的抗震设防标准。长沙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按7 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4) 区间结构设计应符合强度、刚度、稳定性、抗浮和裂缝开展宽度的要求,并满足施工工艺的要求。5) 区间结构设计,尽量减少施工中和建成后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并尽可能考虑城市规划引起周围环境的改变对地下铁道结构的影响。6) 结构的净空尺寸应满足建筑限界的要求,并考虑适当的富裕量,以满足测量误差、施工误差、结构变形和沉降的要求。7) 结构计算模式的确定,除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条件外,应能反映结构与周围地层的相互作用。8) 结构防水应满足国家现行的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并充分考虑长沙地表潜水丰富和潮湿多雨气候条件对施工操作的影响,结构设计中应遵照防水优先于结构的原则。9) 采用信息化设计,根据现场地质条件,施工量测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相关设计参数,确保工程安全。10) 当隧道位于有地下水侵蚀性地段时,应根据地下水腐蚀类型及腐蚀等级采取相应的抗侵蚀措施。11) 跨越河流的隧道结构设计水位按1/200的洪水频率进行防洪防淹设计,并按最高水位进行验算。12)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应就其施工和正常使用阶段进行结构强度计算以及进行刚度和稳定性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应进行裂缝宽度验算,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荷载作用影响,按表2.1-2中的数值进行控制;对处于侵蚀环境的不利条件下的结构,其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应根据具体情况从严控制。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 表1.3-1 结构类型允许值(mm)附 注钢筋混凝土管片0.2其它结构水中环境、土中缺氧环境0.3洞内干燥环境或洞内潮湿环境0.3环境相对湿度为45%80%迎土面地表附近干湿交替环境0.2注:当设计采用的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式中的保护层的实际厚度超过30mm时,可将保护层厚度的计算值取为30mm。13) 地下结构应进行横断面方向的受力计算,对下列情况时,尚应对其纵向强度和变形进行分析:(1) 覆土荷载沿其纵向有较大变化时;(2) 结构直接承受建、构筑物等较大局部荷载时;(3) 地基或基础有显著差异时(4) 地基沿纵向产生不均匀沉降时;(5) 当变形缝的间距较大时,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纵向的影响。14)区间隧道长度超过600m时,区间应在其中部的左、右线之间设置联络通道。15)区间隧道在结构地基、基础或荷载发生显著变化的部位,或因抗震要求必须设置变形缝时,应采取可靠的工程技术措施,确保变形缝两侧的结构不产生影响正常行车的差异沉降和轨道曲率变化。16)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和隆起均应控制在环境条件允许的范围以内。应根据周围环境、建筑物基础和地下管线对变形的敏感程度,采取稳妥可靠的措施。采用暗挖法施工时,一般地段地面沉降量宜控制在30mm以内,隆起量控制在10mm以内;当穿越建筑物、重要地下管线时,上述数值应按相应的规范和规程允许值从严确定,对于空旷地区考虑适当放宽。17)相邻两隧道之间的净距,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线路条件、隧道断面尺寸、埋置深度、施工方法等因素确定,当净距不能满足有关规范的规定时,应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适当的措施。18)当隧道从建筑物(桥桩)基础中或附近穿越时,应采用可靠的技术方案和确保建筑物正常使用不影响的施工方法。对建筑物允许产生的沉降量和次应力,应依据不同建筑物类型、基础情况按有关规程、规范及要求予以验算。19)当隧道位于有侵蚀性地段时,应采取抗侵蚀性措施,混凝土抗侵蚀性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20)结构防水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烈度、环境条件、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及材料来源等因素进行,并应遵循“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防线、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以结构自防水为主,附加柔性防水层。区间隧道防水等级为二级,即结构不得有漏水、表面允许有少量、偶见湿渍。21)喷锚构筑法施工的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形式。初期支护由喷混凝土、锚杆、钢筋网、格栅钢架等支护型式组合形成,二次衬砌宜采用模筑钢筋混凝土;内外层衬砌之间铺设防水层。22)喷锚构筑法隧道设计参数根据力学分析并结合工程类比确定,采用信息化设计,根据现场地质条件,施工量测回馈信息,及时调整修改相关设计参数。结构计算模式的确定,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条件,并反映结构与周围地层的相互作用,对于二次衬砌采用荷载-结构模式计算。23)二次衬砌按使用阶段发生的最不利情况下的水土压力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构确定其配筋。在不良地质条件下初期支护尚未基本稳定就施作的二次衬砌还应考虑承受一定的围岩后期形变压力。24)土建工程设计必须与各机电设备系统设计密切配合,做到土建设计与机电设备系统设计相协调,防止互相矛盾。25)地下结构应根据现行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地铁设计规范采取防止杂散电流腐蚀的措施。钢结构及钢筋连接应进行防锈处理。1.4 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本区间下穿1号线区间隧道,净距仅2.1米,设计采用108管棚加固偏弱,建议对MJS等工法进一步研究后选用。回复:执行专家意见,通过对MJS及其他加固工法调研及综合比选确定采用MJS工法进行加固。2工程地质2.1地形地貌长沙市位于长(沙)平(江)盆地西南部,燕山运动造就了地貌骨架之雏型。在第四系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作用下,湘江水流的冲、洪积作用,塑造了河床、阶地及其两侧不同成因类型的阶地丘陵地貌。市区处于湘江和浏阳河交汇的河谷台地,周围为地势较高的山丘。西区为丘陵地貌,东部主要为河流阶地,地势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缓倾斜特点。本区间位于湘江西岸,属剥蚀丘陵谷地,原始地貌大部分已破坏,地形起伏不大,较开阔,地面地势较大,标高为40.5066.63m m,相对高差17m。主要由板溪群和冷溪群粉砂质泥质绢云母板岩、粉砂质板岩及板岩组成。2.2地层岩性(1)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场地内人工填土层主要为沥青路面、素填土,局部为杂填土。1) 沥青路面:主要由道路路面及其基层组成,本层直接出露于地表,本层在水平方向上较广泛分布于工程地质-1、-2区,在113个勘察钻孔中有揭露。层顶标高为66.6333.83m,层底标高为65.8333.53m,厚度为0.201.00m,平均厚度0.50m。2) 素填土:褐黄色,稍湿,稍密中密状,以粘性土为主,为压实填土,局部含砾石,硬物质含量约30%,大部分填土的填筑时间大于5年。本层在水平方向上广泛分布于工程地质-1、-2区,在90个勘察钻孔中有揭露。层顶标高为33.8366.63m,层底标高为33.5365.83m,厚度为0.6012.00m,平均厚度4.61m,实测标贯击数N=545击/30cm,平均20击/30cm。3) 杂填土:青灰色、砖红色及褐黄色,稍湿很湿,结构较松散,顶部0.201.00m为混凝土路面,由粘性土或砂土混碎石、砼块等建构筑物垃圾等,硬质物主要为砖块、碎石,含量2565%,最大粒径达10cm。实测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1016击/30cm,平均值为12.6击/30cm。本层零星分布于工程地质-1、-2区,在15个勘察钻孔中有揭露。层顶标高为62.8034.11m,层底标高为59.4030.61m,厚度为0.306.80m,平均厚度2.43m。(2)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1) 淤泥质粉质粘土:灰黑色,软塑,具有腥臭味,含大量腐殖物,力学性能较差。本层仅在工程地质-2区的M6Z2-A073孔揭露。层顶标高为33.65m,层底标高为30.05m,厚度为3.60m,实测标贯击数N=5击。2) 粉质粘土:褐黄色、偶夹灰白色,可塑-硬塑状,含少量粉细砂及云母片及黑色铁锰质氧化物。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本层在水平方向上主要分布于工程地质-1的麓枫路站、望岳路站-教师村站区间、-2区,在17个勘察钻孔中有揭露。层顶标高为30.1053.21m,层底标高为23.0049.71m,厚度为0.457.10m,平均厚度2.88m,实测标贯击数N=13.426.0击,平均12.4击。3) 细砂:褐黄、褐灰色,饱和,稍密中密,成分多为石英质,含云母片,泥质充填。本层局部分布于工程地质-2区(过湘江段),在4个勘察钻孔中有揭露。层顶标高为29.6633.38m,层底标高为19.6624.78m,厚度为8.6010.00m,平均厚度9.30m,实测标贯击数N=1019击,平均15击。4) 中粗砂:灰黄色,饱和,稍密中密。成份多为石英质,含云母片,混圆砾及卵石,砂质充填,泥质含量大于10%。本层局部分布于工程地质-2区(过湘江段),在2个勘察钻孔中有揭露。层顶标高为23.0024.78m,层底标高为20.9022.78m,厚度为2.002.10m,平均厚度2.05m,实测标贯击数5.8030.70击,平均14.50击。5) 圆砾:褐黄色,饱和,稍密中密,砾石含量约55%,粒径一般0.22cm,大者8cm,呈亚圆形,成分为石英及硅质岩,主要中粗砂充填,泥质含量约为11.55%,分选性较差,级配良好。本层主要分布于工程地质-2区(过湘江段),在6个勘察钻孔中有揭露。层顶标高为19.6659.40m,层底标高为16.0654.40m,厚度为2.106.20m,平均厚度4.22m,修正动探击数3.2026.50击,平均14.00击。6) 卵石:黄、褐黄色,饱和,中密,卵石含量约55%,粒径一般35cm,最大粒径达710cm,呈亚圆形,成分主要为石英及硅质岩,磨圆度较好,主要由粗、砾砂充填,泥质含量大于10%,分选性较差,级配良好。本层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于过湘江段,在2个勘察钻孔中有揭露。层顶标高为20.2021.70m,层底标高为16.3018.70m,厚度为1.505.40m,平均厚度3.07m,修正动探击数2.816.0击,平均8.80击。(3)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3al)1) 粉质粘土:黄色、褐黄色夹灰白色,硬塑状为主,局部呈可塑状态,含少许黑色铁锰质氧化物及粉细砂。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本层局部分布于工程地质-1区,在10个勘察钻孔中有揭露。层顶标高为30.8459.30m,层底标高为24.2852.60m,厚度为1.208.50m,平均厚度4.43m,实测标贯击数N=924击,平均18.0击,常规物理力学指标见表3.2-4。2) 圆砾:褐黄色,稍湿,稍密,砾石含量约55%,粒径一般0.22cm,含卵石粒径约8cm,呈亚圆形,成分为石英及硅质岩,主要中粗砂充填,泥质含量约10%,分选性较差,级配良好。本层主要分布于工程地质-1区的两岸阶地,在8个勘察钻孔中有揭露。层顶标高为30.6161.50m,层底标高为27.1159.80m,厚度为1.607.40m,平均厚度3.26m,修正动探击数2.816.0击,平均8.80击。 3) 卵石:褐黄色,饱和,稍密中密,成分主要为石英及硅质岩,亚圆形,粒径24cm,砂质及粘性土充填,分选性较差,级配良好。本层局部分布于工程地质-1区,在10个勘察钻孔中有揭露。层顶标高为24.2852.60m,层底标高为20.9847.76m,厚度为1.609.60m,平均厚度5.44m,修正动探击数12.515.2击,平均13.9击。(4) 第四系残积层(Qel)1) 粉质粘土:黄褐色,硬塑,局部可见可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本层零星分布于工程地质-1区和-2区,在6个勘察钻孔中有揭露。层顶标高为36.4652.46m,层底标高为33.0650.89m,厚度为0.605.25m,平均厚度2.62m,实测标贯击数N=1220击,平均14.57击。(5) 元古界冷溪群地层(Pt) 1) 全风化板岩:褐黄色、浅灰色,成岩矿物基本风化完全,岩石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可见变余结构,岩芯多呈土柱状,局部夹强风化岩块,稍湿、硬塑坚硬。该层主要分布于-1区,-2区零星分布,共计123个钻孔揭露,层厚0.514.50m,平均5.20m,层顶标高为17.7865.83m,层底标高8.7857.38m,实测标贯击数N=1741击,平均27.50击。2) 强风化板岩:灰黄、褐灰色,变余结构,板状构造,节理裂隙极发育,岩芯破碎极破碎,呈砂砾状、碎块状,局部短柱状,岩块用手可折断,冲击钻进困难,回转钻进容易,属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完整性极差,RAD=08%,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类。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共计128个钻孔揭露,其中14个钻孔未揭穿,层厚0.6028.00m,平均厚度8.67m,层底标高3.9157.38m。3) 中风化板岩:青灰色,变余结构,板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及块状,局部地段岩芯呈砂状,岩块用手难折断,RQD值038%,岩体较破碎,属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类。该层在场地内分布广泛,共计110个钻孔揭露,其中16个钻孔未揭穿,层厚0.7023.20m,层底标高3.9141.11m。4) 微风化板岩:青灰色,变余结构,板状构造,岩芯呈块状、短柱状夹碎块状,岩块用手难折断,岩体较破碎,RQD值535%,属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类。该层在场地内分布广泛,共计23个钻孔揭露,未揭穿,层底标高4.4643.80m。 (6) 碎裂岩根据收集鸭子铺隧道钻孔ZK1-358、ZK1-417资料,揭露碎裂岩,灰色,岩芯呈碎屑状,RQD=0,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2.3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长沙市第四纪以前地质构造主要为褶皱和断裂,根据长沙地区区域地质资料,本工程场地位于湘江以西,对其有影响的地质构造主要发育有施家巷-天顶关断裂(F17):为逆断层;该断层从西南进入图区,经谢家桥抵廖家湾一带,全长25km,航卫片上十分醒目。断层呈刀砍状斜切前寒武地层及泥盆石炭地层(深部)和早期形成的褶皱。断裂走向北东,南西段倾向南东,倾角53,东北段倾向北西,倾角5060。断层沿线有数米至数十米的挤压破碎带,次小褶皱多见,岩层产状变化大。该断层与其他同向断裂组成一系列的逆掩断裂带。该断裂在岳华路站以东地段斜穿线路,未见明显的构造岩,但岩层结构破碎,石英脉穿插。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拟建工程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建筑物应按有关规定抗震设防。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1条及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909-2014)第4.2.1条,判定该拟建筑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地段。建筑场地类别为类。场地内无可液化地层分布,场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地段。2.4水文地质条件1、 地下水类型、赋存与补给条件根据勘察揭露各岩土层特征,主要含水层的岩土条件,按照地下水的赋存方式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二种类型。(1)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1)人工填土上层滞水上层滞水沿线均有分布,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中,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不连续,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同时也接收人工及周边地下水系补给,其规模不大,一般赋存于填土厚度较大或地势低洼处,为局部含水层,一般水量较小,且无稳定的自由水面,以蒸发或向下渗透到潜水中的方式排泄。其稳定水位与含水层的埋藏深度相关,并与其地形坡降基本一致。局部地段含水层与人工填土之间缺失稳定隔水层,故上层滞水下渗极易形成稳定的潜水面。渗透性差异大,局部可能隔水。2) 第四系冲积层孔隙水第四系冲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工程地质-2区,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砂、砾层中,地层为细砂、中粗砂、圆砾、卵石,勘察期间地下水位深度为3.14.8m,局部具有微承压性,其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局部为湘江水系补给,极少部分接受上部上层滞水下渗补给。其富水性和透水性与土层颗粒组成有关,颗粒越粗,分选性越差,则富水性好,径流通畅,透水性强,反之则差。本次勘察揭露砂卵石层位分布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分布不均匀,颗粒组成不均匀,砂卵石层的富水性和透水性好,渗透系数属中等强透水层。(2) 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分布于本标段沿线,工程地质分区为-1区、-2区,基岩裂隙水不发育,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元古界板溪群(Pt)板岩裂隙中,其赋存条件受基岩裂隙发育情况、裂隙连通情况,富水性和渗透性及涌水量变化较大,很不均匀,勘察时部分钻孔出现漏水现象。基岩裂隙水主要由大气降雨向下入渗,渗透通过填土、砂砾、卵石或粉质粘土等,继续向下入渗进行补给,局部接受湘江水系与大气降雨直接补给。总体来说,本勘察区内基岩裂隙水的富水性与透水性较差,但其赋水条件与裂隙发育情况直接相关,在岩石破碎地段,岩层的富水性和透水性好,具强透水性,涌水量很大;在裂隙不发育,为完整或较完整岩石地段,岩层富水性和透水性差,为弱微透水。因此基岩裂隙水的赋存条件复杂,直接与裂隙发育情况密切相关。2、地下水位勘察期间,场地大部分钻孔均遇见地下水,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土层中的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中的基岩裂隙水。勘察时测得钻孔中稳定水位埋深为4.4011.30m,水位标高为28.9360.93m。勘察区内,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气候的控制,每年49月份为雨季,大气降水丰沛,是地下水的补给期,其水位会明显上升,而10月次年3月为地下水的消耗期,地下水位随之下降,年变化幅度4.006.00m,同时在地表水道附近地下水亦会随湘江水位涨落而起伏变化。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本勘察区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大气降雨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一次降雨其水量一部分通过地表径流进入下水道或者汇集于地势低洼处,最后通过蒸发进行排泄,另一部分向地下入渗,形成地下水。在入渗的过程中,一部分水量滞留于填土、砂砾、卵石等中,最后通过蒸发、蒸腾或向湘江水系进行排泄,另一部分继续向下入渗对基岩裂隙水进行补给,最后通过蒸发、蒸腾、向湘江水系排泄,或者向其他含水层入渗。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气候及湘江水域的控制,每年49月份大气降水丰沛,是地下水的补给期,其水位会明显上升,而每年的10月次年3月为地下水的消耗期和排泄期,地下水位随之下降,湘江水面是勘察区地下水的排泄基准面。根据长沙地区经验数据,常年变化幅度6.0010.00m。3)地下水腐蚀性评价本勘察区地下水、土对构筑物中的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长期浸水、干湿交替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水、土对建筑材料腐蚀的防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50476-2008)有关规定。4、抗浮水位根据初勘报告,抗浮设计水位一般取该地段(工点)常年最高地下水位以上2-3m。2.5地层物理力学指标地层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2.5-1 岩土参数建议值表 表2.5-1地层代号岩土名称天然密度天然快剪固结快剪土的侧压力系数基床系数渗透系数粘聚力内摩擦角粘聚力内摩擦角垂直水平ccKvKhKg/cm3kPakPaMPa/mMPa/mm/d素填土1.80-2.0015-2016-1918-2518-220.50-0.604.5-5.04.0-4.51-3杂填土1.80-2.008-1212-1410-1414-160.50-0.604.5-5.04.0-4.53-5粉质粘土1.64-1.7135-4015-1870-7620-250.40-0.5030-3635-400.01-0.05细砂_0.25-0.3512-1614-2010-12中粗砂_0.25-0.3013-1616-2212-16圆砾_0.25-0.3020-2520-3014-18卵石_0.20-0.2530-4035-5020-30粉质粘土1.90-2.0540-4516-2042-4618-220.40-0.4540-4544-470.02-005圆砾_0.25-0.3522-2622-283-6卵石_0.20-0.3030-4035-506-10残积粉质粘土2.72-2.7335-4013-1738-4415-180.40-0.5045-5048-540.02-0.1全风化板岩1.80-2.0040-5015-2038-4015-170.35-0.4040-4535-400.01-0.1强风化板岩2.19-2.28_0.25-0.35135-160160-1800.5-0.6中风化板岩2.27-2.74_0.20-0.25400-500400-4500.2-0.4微风化板岩2.60-2.80_0.10-0.20800-10001100-12000.01-0.05 岩土参数建议值表(续表) 表2.5-2地层代号岩土名称岩石单 轴 极 限 抗 压 强 度 标 准 值承载力特征值 锚固体极限摩阻力标准值 抗拔系数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天然干燥饱和fcfdfrfakqsikmMPakPakPaMN/m4素填土_50-6015-250.6-0.76-8杂填土_50-6015-200.6-0.76-8粉质粘土_60-8040-500.5-0.720-30细砂_80-10022-350.5-0.77-11中粗砂_140-16030-350.5-0.78-12圆砾_250-280120-1600.55-0.6640-60卵石_300-350160-1800.5-0.6650-70粉质粘土_180-22050-600.7-0.830-40圆砾_260-300130-1700.55-0.6640-60卵石_300-360170-2000.5-0.6655-75残积粉质粘土_200-24060-700.7-0.850-80全风化板岩_260-28080-850.7-0.8100-150强风化板岩3.0-4.0_0.97-1.48300-400180-250_中风化板岩10.0-20.0_8-151000-2000350-400_微风化板岩30.0-40.0_20-303000-4000500-600_2.6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注意事项1、不良地质根据区域地质资料与本次勘察,拟建场地及其周边未发现影响场地稳定性的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属构造稳定区。近场区未发现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层,亦没有发生过破坏性的历史地震,近场区内不存在发震构造,勘察场地是稳定的。沿线地面平坦,无崩塌、滑坡、岩溶、泥石流、地面沉降、危岩、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或地质灾害,近场区稳定性好,适宜建设本工程拟建建(构)筑物。2、 特殊岩土特殊性岩土主要为人工填土、风化岩和残积土,现分述如下:(1) 人工填土本场地内广泛分布有素填土层,局部为杂填土,填土成分不尽相同,部分主要由粉质粘土、全风化板岩、强风化板岩等组成,局部含砾石,该层总体呈松散或稍压实状,密实度不均,厚度变化较大,为中等偏高压缩性,工程性质较不稳定,基底开挖后可能产生失稳、坍塌,设计、施工应做好支护措施,故在开挖时应及时进行支护。 (2) 风化岩和残积土中元古界冷家溪群板岩,为软质岩石,因其泥质含量或胶结类型、胶结程度不一,岩体的风化差异性大,在风化岩层中常出现软硬不均的现象,同时造成局部地段,中风化岩面埋深相差较大的现象,出现风化深槽。盾构挖掘时,由于强风化和中风化板岩交错出现,基岩风化程度不同,软硬不匀,容易造成盾构偏移或刃口损坏。此外,强风化板岩较破碎,容易发生突水现象,盾构挖掘时均应注意。风化深槽破坏了基础岩体的完整性,全、强风化岩力学强度低,抗滑、抗变形及抗渗性能差,对基础的稳定与安全产生直接影响。如何解决风化深槽基础处理问题,为基础处理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成为站址建设的重要问题。建议下阶段详勘进一步查明风化深槽的分布范围及深度,为基础处理提供可靠的依据。3、工程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1) 根据湖南省勘测设计院于二一一年六月编制的长沙市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近场区内没有发生过破坏性的历史地震,近场区内不存在发震构造。未来一百年内存在发生56级地震的可能性,场地内无可液化地层;据长沙地区区域地质资料,结合钻探成果,线位区及附近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张家咀溁湾镇新塘湾断裂(F85)、葫芦坡金盆岭炮台子断裂(F101)、东山镇石桥断裂(F132)、古冲-竹马塘断裂(F1)、罗石咀-望城坡断裂(F3)、观音堂-良玉湾断裂(F16)、施家巷-天顶关断裂(F17)、曹家湾至竹山屋断裂(F18)共7条,但均为非全新世断裂,对地层完整性有破坏作用,但对场地稳定性未构成影响,场区为构造稳定区。(2)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200万)(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拟建工程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谙特征周期为0.3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区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地段。(3) 沿线地面平坦,无崩塌、滑坡、岩溶、泥石流、地面沉降、危岩、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或地质灾害,属稳定场地。(4)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本线路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为建筑一般地段。场地内未发现严重湿陷性土、膨胀岩土、盐渍岩土、污染土等特殊性岩土,对地基稳定性无影响。在勘察深度和范围内未发现有毒、有害气体,适宜本工程建设。综上所述,拟建场地是稳定的,适宜建设拟建长沙市轨道交通6号线中段工程。4、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本区间沿线地貌类型以剥蚀丘陵为主,东部为湘江河谷地貌包括河漫滩及级侵蚀冲积阶地地貌。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场地内的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层杂填土、素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粉质粘土、粉细砂、中粗砂、圆砾、卵石;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粉质粘土、圆砾、卵石;第四系残积层粉质粘土;元古界板溪群全风化板岩、强风化板岩、中风化板岩、微风化板岩。根据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及野外钻探、原位试验以及室内试验分析结果,现对本标段线路岩土工程条件分析、评价如下:素填土:场地内广泛分布,堆积年限不等,一般510年,松散稍密状,但密实度极为不均匀,由粘性土、全风化、强风化板岩等组成,硬质物含量10%30%,但不均匀。大多部分素填土对盾构区间影响较小,但YCK25+100YCK25+350段盾构顶板覆盖层为素填土,自稳性较差,预计此段引发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大、危害程度大。在麓枫路站与教师村站基坑开挖过程中素填土层较厚,需进行支护处理。(2) 杂填土:场地内广泛分布,堆积年限不等,一般5年以上,松散稍密状,但密实度极为不均匀,由大量建筑垃圾混粘性土构成,硬质物含量20%40%,但不均匀。位于隧道顶板之上,对盾构区间无影响,车站基坑开挖,需进行支护处理。(3) 粉质粘土、:可塑-硬塑状态,具中等压缩性,强度较低,工程性状一般,呈零星状分布于-1、-2区。在CK24+940CK25+620对隧道构成影响,作为车站基坑开挖坑壁地层时,在一定坡率范围内可以自稳,建议进行支护。(4) 细砂:稍密,强度较低,为中等透水层,在水力作用下可形成流砂、涌砂,工程性状较差,局部分布于-2区。位于隧道顶板之上,车站范围初勘阶段未揭露,对盾构区间和车站基坑影响不大,但在过江段可能因断层影响而引起流沙。(5) 粗砂:稍密,强度较低,为强透水层,在水力作用下可形成流砂、涌砂,工程性状较差,局部分布于区。对地下隧道影响不大。(6) 圆砾、:稍密中密 ,为强透水层,强度中等,工程性状较好,主要分布于-2区。对地下隧道影响不大。(7) 卵石、:中密,为强透水层,强度中等,工程性状较好,局部分布于-2区。对地下隧道影响不大,但作为车站基坑开挖坑壁地层时不能自稳,需进行支护与隔水。(8) 残积粉质粘土:该层主要分布于本标段工程地质-2区,多呈硬塑状,具中等强度及中等压缩性,但具泡水易软化甚至崩解的工程特点,属弱透水性地层,为相对的隔水层,盾构施工时,因地下水的浸泡易引起围岩坍塌。基坑开挖时有可能遇到该土层,需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9) 全风化板岩:场地内局部分布,硬塑-坚硬状,具中等偏高的强度、中等偏低的压缩的工程特征,属弱透水层。里程为YCK20+235YCK26+050段隧道部分穿越该层,盾构施工时应防止坍塌,对车站采用明挖部分,需进行支护处理。(9) 强风化板岩:场地内分布广泛,风化和层厚不均匀,里程为YCK20+235YCK26+050段隧道主要穿越该层,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呈碎块状及短柱状,遇水浸泡易软化甚至崩解的特点,属弱透水性地层,局部裂隙较发育,地下水可能富集,请设计与施工单位对此引起足够重视。部分隧道顶板穿越该层,盾构施工时应防止坍塌,对车站采用明挖部分,需进行支护处理。(10) 中风化板岩及微风化板岩:场地分布较广泛,局部地段未揭穿,里程为YCK26+050YCK30+420段隧道多穿越这两层,为场地稳定基岩,均属易软化岩石,具遇水浸泡易软化的工程特征;盾构段应注意板岩粘土矿物含量较高,易在盾构刃口产生球状粘结;场地内基岩石英脉含量差别较大,且因板岩不均匀风化现象存在,盾构掘进时应注意其影响;明挖段鉴于中风化层中局部夹强风化透镜体,当采用该地层作为嵌岩桩的桩端持力层时,宜进行施工勘察(超前钻探)。当以该层地层作为基础的天然地基时,应在基础施工前预防留一定的保护层,并及时浇灌砼,以避免地基土因遇水软化崩解而强度降低。5、水文地质条件评价1)地表水评价沿线地表水主要为湘江,于YCK28+670 YCK29+860穿湘江、傅家洲,过江段湘江河宽在丰水期约1208m,平水期约815m,最高洪水位为39.18m,最低水位为24.63m,年平均水位29.48m,最大变幅14.55m。根据设计结构底板标高及场地地质条件,湘江河谷底部有少量中粗砂、圆砾、卵石分布外,其隧道顶部与河沟底间强、中、微风化板岩厚度达16.80m左右,基岩为弱透水地层,上部地表水对隧道施工影响不大。但F85断层导水对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影响。 2)地下水评价沿线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孔隙水、第四系砂砾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孔隙水为上层滞水,第四系砂砾层及基岩裂隙水为潜水。其中:人工填土、渗透性、富水性较弱,粉质粘土、为弱透水性,砂砾层、主要为分布于-2区,厚度不均,其渗透性、富水性受其颗粒级配及粘粒含量影响,为强透水、富水性好,且与地表水体(湘江)有着较密切的水力联系。基岩裂隙水渗透性、富水性受其裂隙发育程度、裂隙充填情况影响,离散性较大,强风化岩与中风化岩、为弱透水、富水性较差。3)水、土腐蚀性评价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长期浸水、干湿交替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有微腐蚀性。地下水位以上土的腐蚀性与地下水的腐蚀性基本相符。地下水、土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钢结构腐蚀的防护措施按相关国家行业技术规范、标准执行。6、主要不良地质作用、地质灾害及特殊性岩土评价1)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本标段线路基本沿现有道路行进,沿线地面平坦,无崩塌、滑坡、岩溶、泥石流、地面沉降、危岩、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或地质灾害。2) 特殊性岩土特殊性岩土主要为人工填土、风化岩和残积土,现分述如下:(1)人工填土本场地内广泛分布有素填土层,局部为杂填土,填土成分不尽相同,部分主要由粉质粘土、全风化板岩、强风化板岩等组成,局部含砾石,该层总体呈松散或稍压实状,密实度不均,厚度变化较大,为中等偏高压缩性,工程性质较不稳定,基底开挖后可能产生失稳、坍塌,设计、施工应做好支护措施,故在开挖时应及时进行支护。 (2)风化岩和残积土中元古界冷家溪群板岩,为软质岩石,因其泥质含量或胶结类型、胶结程度不一,岩体的风化差异性大,在风化岩层中常出现软硬不均的现象,同时造成局部地段,中风化岩面埋深相差较大的现象,出现风化深槽。盾构挖掘时,由于强风化和中风化板岩交错出现,基岩风化程度不同,软硬不匀,容易造成盾构偏移或刃口损坏。此外,强风化板岩较破碎,容易发生突水现象,盾构挖掘时均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