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现状研究.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现状研究.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现状研究.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现状研究.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现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现状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单位代码 10445 学 号 2007040143 分 类 号 g831 3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 隐性课程现状研究 学科专业名称 体育教育训练学 申请人姓名 王兴华 导 师 姓 名 崔云霞 副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0 年 10 月 10 日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 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 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 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 2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20 年 月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目目 录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i 1 前言 1 1 1 选题依据 1 1 2 文献综述 2 1 2 1 国内 外对隐性课程的研究现状概述 3 1 2 2 国内 外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现状概述 4 1 2 3 国内 外对健美操隐性课程的研究现状概述 6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7 2 1 研究对象 8 2 2 研究方法 8 2 2 1 文献资料法 9 2 2 2 访问调查法 9 2 2 3 问卷调查法 9 2 2 4 专家访谈法 10 2 2 5 数理统计法 12 2 2 6 逻辑分析法 12 3 结果与分析 12 3 1 健美操隐性课程的特性分析 11 3 2 健美操隐性课程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13 3 3 健美操隐性课程的内容构成要素 14 3 3 1 健美操隐性课程内容的物质文化要素 14 3 3 2 健美操隐性课程内容的精神文化要素 15 3 4 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现状分析 14 3 4 1 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物质文化因素现状分析 16 3 4 2 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精神文化因素现状分析 23 3 5 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32 3 5 1 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物质文化要素现状中存在的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题 35 3 5 2 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精神文化要素现状中存在的问 题 38 4 结论与建议 38 4 1 结论 38 4 2 建议 39 5 注释 40 6 参考文献 40 附件 1 44 附件 2 47 附件 3 50 致 谢 5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中文摘要 体育隐性课程的目的在于实施完整性教育 即通过学校的体育物质环境 学 校体育传统与风气 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和在体育教育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等 内隐的 间接的文化因素 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从而加速显性课程目标的实 现 健美操课程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子课程 同样面临着 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 的任务 通过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教学现状进行细致 的调查研究 发现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可行性对策 为制定山东省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教学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 访 问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 逻辑分析法 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对 山东省随机抽查的 10 所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的物质文化因素和 精神文化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1 大部分高校健美操课程设置学期 学时数过少 无法保证学生健美操技能 的形成 2 大部分高校健美操课程班级规模偏大 学生学习队形较为死板 所用场地 面积较大 但室内场地较少 器材设施落后 不利于健美操课程教学 3 大部分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环境较为嘈杂 混乱 缺乏舒适性 不利于健 美操课程教学 4 健美操课程大部分师生关系一般 不利于健美操课程教学 5 健美操课程中教师对学生着装及考勤要求严格 有效的保证了健美操课程 教学 6 健美操课程部分教师教学态度 事业心 责任心 敬业精神差 缺乏公正 性 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不利于健美操课程教学 7 大部分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氛围一般 影响健美操课程的教学效果 学校 或学院缺乏对健美操的宣传与健美操活动的组织 无法形成良好的健美操文化 针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 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1 增加健美操课程学时和教学年限 保证学生健美操技能的形成 2 缩小班级规模 鼓励与培训教师灵活教学 3 加大经费投入 加强健美操场地建设 最大程度利用室内场地 4 配备健美操课程必需的器材设施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5 美化教学环境 优化教学氛围 保证健美操课程的顺利进行 6 加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教育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氛围 7 扩大学校学院对健美操活动的宣传 使健美操课程具备优良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 关键词 山东省 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 健美操隐性课程 现状 分类号 分类号 g831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hidden curriculum in physical education aims at implementing whol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that is developing nonintellectual factor of students and accelerating the achievement of the objective of the manifest curriculum through some hidden and indirect cultural factors such as the environment sports tradition and atmosphere teaching behaviors and patterns of p e teacher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etc aerobics gymnastics curriculum is a sub curriculum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it also is confronted with the task of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for all 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existed problems in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curriculum were found and the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were raised by the survey study on the status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study offers theoretical evid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documentary data method questionnaire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statistics method were adopted in the study te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ere random selected to survey and analysis on the physical factors and the spiritual factors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hidden curriculum as followed are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1 the credit hours are not enough to develop students skills and abilities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2 the scales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class are too big and the learning formation of the students is too inflexible which are not beneficial 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curriculum 3 the area was big but there were fewer stadiums and worse facilities for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and this condition is not beneficial 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curriculum 4 the environment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curriculum is noisy chaos and short of suitable circumstance which are not beneficial 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curriculum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5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 is comm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are not beneficial 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curriculum 6 teachers were strict with the attire and the attendanc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curriculum and this ensure 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curriculum 7 the attitude responsibility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less impartiality and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of teachers were not enough nice and this was not beneficial 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curriculum 8 the atmosphere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is common and this affected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ult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curriculum there were lack of promoting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movements which is an obstacle for form nice culture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were raised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s followed is 1 to add credit hours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to guarante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skills and 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2 to reduce the scale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class to encourage and cultivate teachers to teach flexibly 3 to increase investment on building stadiums and purchasing facilities for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curriculum and to beautify teaching environments and optimized the atmosphere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 to guarante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aerobics gymnastics curriculum 4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moral education of the teachers create harmonious bond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favorable curriculum atmosphere to promote and organize more aerobics gymnastics movements in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form an upstanding circumstance for the smooth development key words shandong provinc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hysical education hidden curriculum of aerobics gymnastics status classified number g831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前言 1 1 选题依据 21 世纪全球范围现代人才竞争的格局已为人们所共识 世界各国都把培养跨世纪高科 技 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的教育事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在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技是关键 教育是 基础 温家宝总理指出 国家兴盛 人才为本 人才培养 教育为本 开发人才资源必 须优先发展教育 1 21 世纪的社会 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 国家 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 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 教育 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 求 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更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人大常委 会委员 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 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 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 强调指出 健 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 育要树立 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 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2 终身体育教育是学前 小学 中学 大学和社会的各阶段身体教育 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过程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而高校体育教育又扮演了承上启下的桥梁 角色 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 传授大学生健身方法 获得健康体魄等艰巨的任务 因此 高校体育课程应牢固树立 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 在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 2002 年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的颁布 推动了普通高 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但就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总体上还没有重大突破 学校体育课程包括两大类 即体育显性课程和体育隐性课程 体育显性课程是实现课 程目标的基础 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得 运动能力的发展 主要通过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来 实现 但仅靠体育显性课程还不能圆满地实现课程目标 还需要体育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 有许多显性课程所不具有的作用 它可以使学生在显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拥有强烈的学习 动机 正确的学习态度 高涨的情绪 顽强的意志 从而提高显性课程目标的实现 体育 隐性课程通过学校的体育物质环境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 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和在体 育教育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等内隐的 间接的文化因素 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从而加 速显性课程目标的实现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体育隐性课程的长远意义在于实施完整性教育 健美操课程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子课 程 同样面临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任务 4 健美操是一项正在蓬勃发展的体育运动 项目 其发展历史虽然非常短暂 但它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及风格风靡全球 获得人们的喜 爱 并已被列入大 中 小学体育教学计划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 成为学校 社区 全民健身的主要锻炼内容 健美操在我国的发展也十分的迅速 尤其在我国的高校得到了 快速发展 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列入教学大纲 健美操教学己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 健美操具有非常重要且其他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 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还可以改善学生的体形 培养端庄的体态 调节心理活动 陶冶美 好的情操 提高神经系统的机能 发展身体素质 在我国 健美操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之一 已经有二十年多的时间 在这二十年多的时间里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在高校应 建立怎样的健美操课程体系一直是高校健美操工作者探索的一个课题 长期以来 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 练习是健美操技能形成的主要手段 什么样的练习方法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练习结果 控制了练习手段就等于控制了练习效果 而隐性课程理论提示我们 人类在理论思维之外还存在着巨大的隐性学习潜能 5 因而在 健美操教学中不仅要加强显性课程的建设 同时还要将隐性课程有目的 有计划的纳入健 美操教学中 充分挖掘健美操教学中隐性课程资源 使学生在掌握健美操知识 技术和技 能的同时 又让学生获得关于健美操态度 价值和规范等非理性文化 从而较好地弥补高 校健美操教学的一些缺陷 使健美操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隐性课程和显 性课程在健美操教学中有机结合 形成更完整的健美操教育 以拓展健美操教育的研究方 向 山东省是全国的一个教育大省 高校数量在全国一直位居前列 目前 山东省的很多 高校将健美操课列为公共体育课程的选项课或选修课 但目前的高校健美操教学依然具有 显性课程的偏向性 即片面强调技能的传授和体质的增强 而忽略了健美操隐性课程的教 学 这种偏向与忽略为健美操课程的教学效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也正是由于这种偏向和 忽略给健美操课程教学带来了诸多的问题 因此 本文旨在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 美操隐性课程构成要素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科学合理的逻辑 分析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发展对策 完善健美操课程的理论体系 为进一步推动健美 操运动在山东省普通高校中的发展 建立一个科学的 系统的 完善的高校健美操课程体 系 为我省乃至全国高校健美操课程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1 2 文献综述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 2 1 国内 外对隐性课程的研究现状概述 隐性课程的研究最早在杜威等人的思想中出现 1966 年由杰克逊 p w jackson 具 体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 继而出现了各学派的各异观点 同时期隐性课程领域在国内常 常被人们忽视 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我国教育理论界才在借鉴了国外研究的基 础之上开始对隐性课程进行了研究 6 1 2 1 1 国外对隐性课程的研究现状 隐性课程的研究 最早在杜威 j dewey 克伯屈 w kilpatrick 的思想中已经 出现 真正引起广泛关注大约是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后期美国课程研究学界对传统的课程 理论研究提出批评之后才开始的 1966 年杰克逊 p w jackson 首先提出 隐性课程 这个概念 此后课程研究界才开始从事系统的研究与讨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 隐性 课程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没有形成定型的理论或学派 1973 年以后 隐性课程研 究学者不断沟通 辩论 形成了各异的三个主要阵营 即 结构功能论学派 现象诠释 论学派 和 社会批判理论学派 三个流派分别对隐性课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在隐性 课程研究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个流派虽然各自的研究重点不同 但可归纳为以 下三个领域 1 注意学生在班级或学校的社会关系中 所产生的非正式学习影响 例如 教师的期望 师生交互影响 能力分组对学生知识和道德学习的影响 2 强调学校及颁 奖结构特征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如学校文化 校规等对学生价值 校规等对学生价值 规范学习的影响 3 重视情意学习和学生的身心特征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 隐性课程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 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1 2 1 2 国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现状概述 隐性课程一词在我国属舶来品 又称为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 无形课程等 1966 年杰 克逊在 课堂中的生活 life in classroom 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 隐性课程 的 概念 概念一经提出迅速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兴趣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我国学者开始着 手研究隐性课程 出现了许多介绍和研究隐性课程方面的论文 目前 隐性课程研究已成 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而且为课程研究带来了质的变化 由于研究者对隐性课 程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出现了不同的关于隐性课程的定义 目前被人们提及最多的隐 性课程概念 即在学校范围内 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 以间接的 内隐的方式呈现的 经过规范设计的文化要素的总和 从这一概念我们不难看出 隐性课 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具体反映 不通过正式的教学活动实现 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意识 态度 信念和价值观等方面 并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非预期性 2 潜在性 3 多样性 4 不易察觉性 还通过研究得出了隐性课程的功能和效果 主要包括 1 丰富感性认识 2 陶冶情操 3 发展个性 4 促进个体社会化 5 社会发展等功 能 7 1 2 2 国内 外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隐性课程概念的提出及课程理论学界研究者的研究 隐性课程的研究融入了体育 领域 国外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较早 已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国内学者在本世纪初继姚 蕾的博士论文 体育隐蔽课程论 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 完成后 体育界内外 的一些学者也分别进行了体育隐性课程的相关研究 但相对而言 研究成果不多 还存在 一定的局限性 有待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修正与完善 1 2 2 1 国外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现状概述 国外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较早 已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强调体 育隐性课程的社会化功能 强调学生积极能动地创造生活世界里蕴含的意义 扩展其生活 经验 强调应用性的研究 把隐性课程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体育教育中 这些研究已证明在 体育教育中同样存在着隐性课程的问题 且已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的形成 david kirk 1998 在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study 一文中认为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 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称谓 体育 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必须选择合适的课程结构 lynch k 1999 的 the hidden curriculum reproduction area praised 认 为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 无形的 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 体育隐性课程主 要通过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与物对学生产生影响 体育隐蔽课程不仅影响体育知识技能的 学习 还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等方面 1 2 2 2 国内对体育隐性课程研究现状概述 体育隐性课程是隐性课程在体育领域中概念的延伸 具体是指在学校范围内 按照教 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 以间接的 内隐的方式呈现的 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 总和 体育文化的内涵丰富 以类别进行划分主要表现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方面 体 育物质文化是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体育赖以生存的基础 主要由学校的 体育物理因素组成 如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 器材 时间构成 空间构成 精神文化的构 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因素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如学校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人际关系 教学中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体育文化 教师教学行 为 人格 领导方式 精神文化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等 这些都是隐性课 程的灵魂 由于我国对隐性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 尤其是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更少 所以 我国目前关于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成果依然存在局限性 姚蕾 公冶祥乔等人在 对我国体育隐蔽课程本质及特征的研究 一文中 对体育隐 蔽课程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并通过逻辑分析 提出了体育隐蔽课程具有隐蔽性 多 样性 依附性 易接受性 持久性 迟效性等具体特征 为我国体育隐蔽课程的研究奠定 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姚蕾在 对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关系及其内容的探讨 一文中 通过文献资 料研究法对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揭示了体育隐蔽课程 与体育显性课程是一种相对独立 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相互联系 相互交 叉的复杂关系 二者构成了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 包括体育物质文化要素和体育精神文化要素两部分 张自力在 论隐性体育课程的作用机制和功能表现 论述中认为 体育隐蔽课程功能 表现为 认识的导向功能 情感陶冶功能 行为的规范功能 对体育隐性课程的机制和功 能做出了具体的分析 韩明在 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文中认为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体育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起着体育隐性课程的作用 它是以间接 的 内隐的方式呈现的 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 非特定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的 具有隐 蔽性 多样性 学生易接受性和主动性 是其他教育形式难以匹比的 王新的 学校体育教育要注重隐蔽课程系统的构建 认为 鉴于学校体育中忽视隐蔽 课程的作用 分析体育隐蔽课程构成的要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从提高和重视物质文化 要素的建设 配置安全合理的体育设施 遵循科学时空观念保证教学质量 关注非正式群 体的锻炼组合的方面来注重体育隐蔽课程的构建 于晓东在 开发体育隐性课程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文中认为 体育隐蔽课程有以 下特点 教育经验的广泛性和侧重性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教育手段的非强制性 教育效 果的持久性 教育效果的差异性 教育心理的两重性 教育结果的两面性 叶冬茂在 对普通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理论探讨 中提到 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 革的视角仅限于显性课程范围 对隐蔽课程关注不够 从教育论的角度 探讨了普通高校 体育隐蔽课程的概念 特征 内容实施策略及其意义 提出普通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策略 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依据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 从体育场地 设施 器材 的数量 质量 规格 种类和布置等方面进行建设 体育精神文化的实施 可通过定期主 办体育活动 像定期主办体育节 体育竞赛 体育知识讲座 通过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校 风和教风来实施等 方向丽在 对体育隐蔽课程的再认识 一文中 在阐述体育隐蔽课程的功能同时提出 要重视高校体育隐蔽课程教育的潜在文化性 认真搞好隐蔽课程的教育研究 尽快建立高 校体育隐蔽课程教育体系 结合当前终身体育思想 加大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 1 2 3 国内 外对健美操隐性课程的研究现状概述 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未发现有国外学者进行健美操隐性课程的研究 国内近几年有不少 体育界的人士进行了健美操隐性课程的研究 但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 亟待日后 进一步完善 1 2 3 1 国外对健美操隐性课程的研究现状概述 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未发现国外有关于健美操隐性课程的研究 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 的 但主要由于国外与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尽相同 因此还没有学者将健美操课程与隐 性课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1 2 3 2 国内对健美操隐性课程的研究现状概述 健美操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 按照教育目的 学校体育目标 健美操课程教学 目标 以间接的 内隐的方式呈现的 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 其文化要素 也主要划分为精神文化要素和物质文化要素 健美操隐性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作为健美操 课程教学的基础 主要包括用于健美操教学的场地设施 健美操课程的设置的基本情况等 方面 健美操隐性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主要包括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 教 学气氛 健美操教师的人格品质 教学态度 领导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 对教 师的满意度等 国内对健美操课程中的隐蔽课程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 只停留在零碎的 经验式的总结上 缺乏权威理论专家认证 近几年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 徐淑斐 徐培文在 新形势下健美操课程的定位 内容与特色的研究 一文中认为 健美操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动作技能 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意志和审 美情操 增进他们自主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 邬海燕 房志斌 倪志华 李利伟的 高校健美操隐性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文通 过文献资料法 实验对照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健美操隐性课程教学的实践研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究 通过研究表明健美操隐性课程的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思想品质的发展 有助于 调动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 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为其将来能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又 能充分展示个体特性的人提供了有利条件 张英的硕士毕业论文 成都市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认为 健 美操课程的教学内容单一 枯燥 很难让学生保持长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无法满 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表演欲望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的 不多 有的还沿用竞技训练方法 带有很明显的 训练 的意图 而不是以健身为主要目 标的应用过程 提出了要树立 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 的教学指导思想构建多元化的健美 操课程教学目标建立 课内外一体 课程教学体系和分级课程教学模式根据教师的特长和 健美操的发展设立丰富的教学内容体系等建议 陈滨的毕业论文 江西省部分高校健美操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 从江 西省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健美操专业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入手 设计并实施了问卷调查 对江西省有关高校健美操师资队伍 教学条件 教材 教学内容 课程实施方法 健美操 评价手段及学生学习状况等方面 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探究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提出了 江西省高校健美操专业课程教学正处在探索发展阶段 健美操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以及教 材等比较陈旧 健美操教学设施简陋 健美操课外活动的开展没有得到充分地重视等问题 根据江西省高校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与改革措施 初步构建了 三互动 的健美操教学模式 完善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优化健美操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进健美操教学评价考核方法 从对国内外的研究来看 对健美操的科学研究始于 80 年代中期 在近二十年来对其 研究数量呈上升的趋势 研究的内容大致可划分为八类 即教学与训练理论与方法 健美 操运动概述 健美操练习对生理形态机能的影响 健美操创编 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美学 特点 技术分析以及其他 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与训练理论 健美操运动概述这两个方面 健美操课程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是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在文献研究中作者发现 关于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教学的内容 方法手段等方面 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研究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的极少 而从隐性课程 角度来论述健美操课程的研究更少 到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山东省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 做出一个系统全面的分析 特别是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角度 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2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随机抽取的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 烟台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工商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等 10 所山东省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作为研究的对象 2 2 研究方法 2 2 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 先后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 超星数字图书馆 中 国知网全国学术期刊库 硕士 博士学位优秀论文库查阅有关专著 8 部 阅读国内外教育 体育有关期刊 30 余种 浏览了与本课题有关的硕士 博士论文 10 余篇 包括袁方编写的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樊临虎编写的 体育教学论 王晓芬编著的 体育统计与 spss 姚蕾的 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等专著 张英的硕士毕业论文 成都市高校公 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和陈滨的硕士毕业论文 江西省部分高校健美操专 业课程教学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 等等 了解了大量与本课题相关的背景资料 为撰写论 文提供理论依据 2 2 2 访问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 到被抽取调查的部分高校进行了实地考察 并针对本课题的相 关内容对各高校体育学院 体育部的教师及学生进行了访谈 获得了与课题相关的文件副 本及其他大量第一手的材料 2 2 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 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 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第一手 的信息资料 为本文的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提供真实的信息与数据 2 2 3 1 问卷的设计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 设计了三类问卷 在制定问卷时 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和社会 学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 阅读了有关社会调查方面的书籍 并向学校体育及健美操教 学方面的专家 学者征询意见 在经过专家咨询和反复修改后 设计了山东省普通高校公 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现状研究 体育教学管理人员问卷 健美操教师调查问卷 和 学 生调查问卷 三类调查问卷 其中 体育教学管理人员问卷 20 个调查项目 健美操教师 调查问卷 30 个调查项目 学生调查问卷 30 个调查项目 三类问卷都采用了封闭式和开放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式回答相结合的方式 2 2 3 2 问卷的信度 采用了 再测法 以求得问卷的稳定性 对所抽取的 10 所高校的健美操教师 学生 做了初测 发放体育教学管理人员问卷 10 份 健美操教师调查问卷共 10 份 发放学生调 查问卷共 20 份 十天后 对同样的人员进行了同样内容问卷的复测 由两次所得数据经 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后 求得问卷的相关系数 r1 0 961 p1 0 01 r2 0 969 p2 0 01 r3 0 957 p3 0 01 说明问卷可靠性显著 问卷的信度符合调查要求 2 2 3 3 问卷的效度 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聘请了对本课题熟悉的有关专家 学者全面审核和评价问卷 的内容性能 进行逻辑有效性分析 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分别做出 非常适合 比较适合 适合 较不适合 非常不适合 五级程度的定性评价 按照专家调查法的一般要拟请评审 的专家数量 一般在 10 15 人左右 以提高评价检验的可靠性与客观性 本人将问卷初稿 呈送给 10 位学校体育理论以及健美操教学方面的专家 对问卷进行评价 然后根据专家 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问卷初稿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改 专家构成情况见表 1 对专家发 放问卷和回收情况见表 2 专家对问卷评价情况见表 3 表表 1 1 专家构成情况表专家构成情况表 n 10n 10 专家构成 学校体育及健美操教学方面专家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频数 2 8 注 n 为样本量 以下图表同 表表 2 2 专家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统计表专家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统计表 n 10n 10 发放 回收 回收率 有效回收率 10 10 100 100 表表 3 3 问卷效度检验统计表问卷效度检验统计表 n n 1010 评价程度 非常适合 较适合 适 合 较不适合 非常不适合 体育管理人员问卷 0 6 4 0 0 健美操教师问卷 0 8 2 0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学生问卷 0 6 4 0 0 由表 1 3 我们可以看出 专家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100 没有专家做出问卷不适合的定性评价 问卷有效 2 2 3 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的情况直接对研究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问卷发放对象的选择遵 循随机抽样原则 在省内随机抽出 10 所高校作为问卷发放对象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形式 主要采取现场集中发放 填写与回收 部分高校采用邮寄发放和回收问卷的形式 2 2 3 4 1 问卷发放对象 采用分类随机选择抽样方法 本文以随机抽取的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 烟台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工商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济南大学 青 岛理工大学等 10 所高校的公共体育健美操隐性课程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这 10 所高校的体 育教学管理人员 健美操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进行问卷发放 每所高校分别发放体 育教学管理人员问卷 1 份 健美操教师问卷 3 份 学生问卷 60 份 共计 640 份问卷 2 2 3 4 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009 年 2 月初开始发放调查问卷 至 3 月底完成所有问卷的回收工作 调查问卷均由 专人负责发放与回收 具体情况见表 4 由表 4 可以得知 体育管理人员问卷共发放 10 份 收回 10 份 回收率 100 有效问 卷 10 份 有效回收率为 100 健美操教师问卷共发放 30 份 收回 28 份 回收率 93 3 有效问卷 27 份 有效回收率为 90 学生问卷共发放 600 份 收回 522 份 回收率 87 有效问卷 496 份 有效回收率为 82 7 回收问卷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表表 4 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统计表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统计表 n 640n 640 问卷 发放问卷 回收问卷 回收率 有效问卷 有效回收率 体育管理人员问卷 10 10 100 10 100 健美操教师问卷 30 28 93 3 27 90 学生问卷 600 522 87 496 82 7 2 2 4 专家访谈法 采取书信 电话和面谈的方式向专家进行访谈 了解山东省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 现状 同时 为了进一步准确无误地界定有关概念 分类方法及统计指标的适宜程度向有 关专家请教咨询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2 2 5 数理统计法 本文的调查共获得近 3 万个数据 采用计算机对所得资料进行分类统计 运用 spss 10 0 软件包进行处理并且对部分统计结果进行重复运算 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2 2 6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和对走访观摩获得资料的总结归纳 以及查阅所有 国内 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及改革的相关文献资料后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运 用相关理论阐述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3 结果与分析 3 1 健美操隐性课程的特性分析 体育隐性课程具有隐蔽性 多样性 依附性 易接受性 持久性 愉悦性 难量化性 的特点 健美操隐性课程作为体育隐性课程的一部分 同样具有以上的特性 具体分析如 下 3 1 1 健美操隐性课程的隐蔽性 健美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不像健美操显性课程是直接 外显的 而是隐蔽的对学 生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 看不到教学的过程 隐藏于显性课程之后 或隐藏在教学环节当 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自觉的受到教学个环节中的各种隐性因素的影响 3 1 2 健美操隐性课程的多样性 健美操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是多元化的 涉及到学校体育教学的各方面 具体表现为 用于健美操教学的体育场地设施 器材 体育教师的人格 课堂气氛及在健美操课程教学 形成的种种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 3 1 3 健美操隐性课程的依附性 健美操课程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才能传递它的文化内涵 发挥其功能与价值 健美操 隐性课程的主要承担者是参与健美操教学的具体的人 事 物及对应的健美操学习活动 离开了这些载体 健美操隐性课程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3 1 4 健美操隐性课程的易接受性 人们的认识活动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的活动 健美操隐性 课程正是建立在这一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于健美操隐性课程具有隐蔽性 这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种特性使得健美操隐性课程具有潜在的优势 即学生在获得显性课程的事实知识体系的同 时 用一种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摄取机制 自觉 的接受隐蔽课程的影响 它不带任何逆 反性 既有利于认识体系的顺利构建 也有利于非认识体系的成长 因此 可以说 健美 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不易被学生感觉到的 是自觉自愿的 是容易接受的 3 1 5 健美操隐性课程的持久性 学生长期在健美操隐性课程的熏陶下 会形成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例如对健美操的 学习态度 形成的体育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等 这些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可能长期保 持下去 甚至会持久的伴随一生 3 1 6 健美操隐性课程的愉悦性 健美操隐性课程偏重情意方面的学习 使得学生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愉快 融洽的健 美操教学气氛中乐于自觉的接受隐性课程对其的影响 一般而言 学生会在一种陶醉 愉 悦 亢奋和激动等心理状态下被影响 被教育 3 1 7 健美操隐性课程结果的难量化性 健美操显性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健美操知识 技术 技能 我们很容易制定出相应 的评价标准 可以量化的评价其教学效果 但是对健美操隐性课程来说是非常困难 只能 通过一定的指标对其进行定性评价 3 2 健美操隐性课程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健美操隐性课程与健美操显性课程具有不同的作用 健美操隐性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健 美操显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正确的学习态度 高涨的情绪 顽强的 意志 从而可以提高显性课程目标的实现 因此 只有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健美 操课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