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儒家天人关系及其现代价值.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儒家天人关系及其现代价值.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儒家天人关系及其现代价值.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儒家天人关系及其现代价值.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儒家天人关系及其现代价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命题 同时也是最为基本的哲学观念 天人合一观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重要而深远的 它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 个方面 从哲学意义上讲 天人合一 使中国历史上的哲学思想获得了超乎 寻常的生命力 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社会作用 天人合一 思想是中国古代对 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意识 本文从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出发 通过对儒家 天人 观的分析 揭示儒家 天 人合一 思想的基本内涵 它有着十分丰富而且是多姿多彩的内涵 我们要对 天人合一 思想中的传统生态意识进行透视和阐释 从而分析现代生态意识 对 天人合一 思想的借鉴和超越 本文进一步提出 要实现 天人合一 思 想的时代转换 实现从传统生态意识到现代生态意识的飞越 必须观照人类的 终极关怀 树立人类生命意识 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都是有意义的 第一部分 纵览中国哲学史 关于 天人关系 这一对古老而又及其重要 的哲学内容 这一章节是从不同的历史时期 对 天人关系 的发展进行分析 并且 通过对 天道 人道 其不同涵义的理解 可以从中表现出来 天 人合一 是天人关系发展的主要趋向 第二部分 主要是对 天人合一 这一关系命题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 义及其影响做出总结 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在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具 有重要的现代思想价值 第三部分 我们从生态环境这一视角 分析在 天 与 人 人与自然 的关系当中 存在的一些世界性的问题 我们要树立 天人合一 的生态意识 观念 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目的 中国哲学的 天人合一 思想强调自然 人的和谐统一 因而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ii 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 关键词 儒家 天人合一 生态意识 现代价值 iii abstr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is a core pro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 culture is also be most basic philosophy concept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act of harmony in heaven and man is important but far reaching over chinese history it is affecting each aspect of chinese society that time intensely talk from philosophy on significance harmony in heaven and man has made the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n history gain extreme vitality has brought the most important society effect into play harmony in heaven and man thought is the cognition that chinese ancestors concerned to human being and the heaven among them it is im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ecology consciousness the thesis concerned from the confucian school theory that heaven and man to relations with human being and the nature we analyze from the relations of heaven and man then revealing the basic meaning of harmony in heaven and man it has rich and graceful meaning we want to carry out perspective on traditional ecology consciousness of harmony in heaven and man analyze the modern ecology consciousness the thesis submitted further to realize the thought times change of harmony in heaven and man it makes the traditional ecology consciousness swift to modern ecology consciousness and it must set up human being life consciousness it has constructive meaning to build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o realize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being and the nature part i looking far and wide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y on relations between heaven and man it is unique philosophy content on first chapter it analyze on relations between heaven and man chronically and it convey the tide of the unity of thought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part ii we comply with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ciousness and analyze on the heave and man it have a few worldwide problems among the human being and the nature relation we need to set up correct ecology iv consciousness concept to reach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art iii chinese tradition culture harmony in heaven and man being able to embody human being and the nature comparatively sufficiently are harmonious to get along with with the environment down to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to summary the harmony in heaven and man from its effect on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heory emphasize that man is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human being it is importance in maintain ecological balance as a result beneficial to society s persistence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modern thought value key word the confucian school harmony in human and manecology consciousness modern meaning v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i abstract iii 引引 言言 1 第一章第一章 中国古代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的历史考察中国古代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的历史考察 5 第一节 先秦时期儒家的 天人合一 思想 5 第二节 汉唐时期儒家的 天人合一 思想 8 第三节 宋明理学时期儒家的 天人合一 思想 10 第二章第二章 天人合一 与生态文明建设 天人合一 与生态文明建设 16 第一节 天人合一 时代转换的产物 现代生态意识 16 第二节 天人合一 的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 18 第三节 人类生命意识 天人合一 的时代新视角 21 第三章第三章 天人合一 思想与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天人合一 思想与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23 第一节 全球范围内存在的环境问题 23 第二节 导致环境恶化 人与自然对立的若干原因 25 第三节 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28 第四节 天人合一 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 3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38 致致 谢谢 40 攻读学位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1 引 言 1 引引 言言 一 研究背景 目的及意义 研究背景 目的及意义 天人合一 这一哲学命题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智慧 它 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渗透到中国深层次的文化心理结构中 深刻地影响着中 国人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性格心理塑造 产生着深远的社会文化影响 中国人也 在世代的存续中对这一创辟性的传统智慧产生了一种心灵上的 存在的呼应 但随着近代以来以西方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思想的泛滥 中国儒家 天人合一 论的传统智慧因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因素而游离于西方主流思想的工业文 明体系之外 逐渐有被边缘化的倾向 甚至于有被消解掉这一 历史记忆 的 危险 但即使是在当今因全球经济一体化从而带动社会文化 政治经济制度各方 面同化迹象最为明显的今天 各民族对于自我本土文化 认同 的追求却从未 曾间断过 因为无论是在树立民族自信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上 或是在寻求对 抗当今西方文化霸权的独裁渗透方面 对本民族文化的 认同 都是行之有效 的途径 所以在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过程中就应当也包含着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复兴这样的内容诉求在内 而且在对中国传统文化 认同 的追求过 程中 它所能起的作用并非只是确立民族自信心 增强民族凝聚力 并以之寻 求对抗西方文化霸权这样的功效而已 它还具有更深层次上的文化意义 西方 在近代工业文明的带动下加速了其现代化的进程 但随着其现代化进程的日益 深入 它所引发出的一系列社会弊端也随之暴露无遗 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感 人对于自然的奴役精神和功利要求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与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等等 这些都是对于现时人类生存方式的合理性提出了 严重的质疑 面对这些在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弊端 我们需要提供崭新 的参照视野来深刻反思其自身的局限性 并有以疏通其文化内部上的症结 以 期使人类的生存方式能更趋合理 能够让人类的生命得以更好的延续下去 这 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复兴中所具有的第二个功效 在当今现代化的时代 进程中 中国文化如何发掘出自己内在而固有的良性资源 并使之作出创造性 的转化 以求对于现代化工业建设模式下所产生的种种弊端有所改正 人类的生 论儒家天人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2 存臻于更加和谐与完善 二 二 国内外发展综述国内外发展综述 国内对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的研究是包含在对中国哲学 天人合一 思 想的研究中的 这一研究工作虽然起步早 但结合环境问题来探讨则是从20 世 纪90 年代才开始的 张岱年先生在一九三六年写成的 中国哲学大纲 中就曾 对中国哲学 天人合一 思想的基本涵义 基本发展阶段和主要代表人物的观 点进行过分析研究 1985 年 他又在 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 第1 期上发 表了 中国哲学中 天人合一 思想剖析 一文 对 天人合一 的来历 起 源与演变进行了评述 随着环境问题尤其是全球变热等有关问题的日益严峻 1990 年9 月26 日台湾 联合新闻 上发表了钱穆先生的临终遗言 中国文化 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该文重印在 中国文化 1991 年第4 期 钱穆先 生高度评价 天人合一 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属处 我深信中 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 主要亦即在此 我曾说过 天人合一 论 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同时 唐君毅 季羡林两位先生也分别 进行了呼吁 由此拉开了热切研究 天人合一 的序幕 学者们对 天人合一 思想的研究涉及面广 成果较为丰富 除了有一些专著外 还有众多论文 他 们认为 天人合一 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观念 并从神学 政治学 经济学 美 学 哲学等不同意义上进行论述 学者们对儒家的 天人合一 思想与环境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从伦理的角度研究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与环境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方 面 其一是关于儒家的 天人合一 思想的发展阶段与基本涵义 学者们比较 一致的看法是 天人合一 思想大体经历了先秦起源时期 汉唐发展时期 宋 明完善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学者们对 天人合一 的基本涵义进行了概括 较 为普遍的看法是赞同张岱年先生在 中国哲学大纲 中概括的两层涵义 中 国哲学之天人关系论中所谓天人合一 有二意义 一是天人相通 二是天人相 类 天人相通的观念 发端于孟子 大成于宋代道学 天人相类 则是汉代董 仲舒的思想 当然 不同的表述也很多 如方克立先生就认为 儒家主要 是从 天人一体 性天相通 天人和德 的角度来论证天人合一 引 言 3 其二是关于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与环境问题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 天人合一 思想有助于解决当今环境的问题 例如季羡林先生认为它 是一个非常伟大的 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并断言 只有 天人合一的思想才能够拯救人类 汤一介先生认为它 是一种追求人 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方立文先生认为它追求的 人类与自然的互相协调 维 护人类与自然的动态平衡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第二种观点认为以儒 家为代表的 天人合一 思想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是服务于政教伦常 协 调人际关系 建构社会秩序 讲 天人合一 对环境问题的意义是现代观念 如有的学者认为 儒家的天人合一 论的直接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的神圣性 与 人和自然的统一 有的学者认为 天人合一 不仅仅是自然界与人的 合一 认为 它的主导精神是由 中和 即和谐 圆满 诗化等因素作为 主导 一以贯之的 由此可见 所谓 天人合一 并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与人的 合一 第三种持较为中和的观点的学者则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 天人 合一 说与环境危机之间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肯定性的关系 这种肯定关系表现 为 天人合一 观作为实践理性精神的体现 它对人的行为方式起着制约作 用 从而对于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导向性的功能 另一种研究方式 是从环境 生态问题角度研究以儒家为代表的 天人合一 思想 例如蒙培元 先生把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的基本精神概括为 生 并由此展开进行了大 量论述 他认为 以儒家为代表的 天人合一 思想所说的天有多层涵义 但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指宇宙自然界 而不是超越自然之上的绝对体 所谓 天 道 是指自然界 生生不息 的过程及秩序 即 天秩天序 所谓 天德 是指自然界的生命意义 即 天地之大德曰生 所谓 天命 则是自然界 目的性的表现 其实现则为人的德性 即 天命之谓性 总之 国内从环境问题视角出发研究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正在发展 还 显得不够系统 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三 研究的方法三 研究的方法 一 历史文献学方法 用这种方法对儒家所蕴含的 天人关系 的文本进 行整理 客观 真实 准确地对所用文本的进行解读 论儒家天人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4 二 哲学史方法 以胡适的 中国哲学史大纲 和冯友兰的 中国哲学史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 中国哲学史 及肖萐父 李锦全的 中国哲学史 为中国 哲学的整体模型与理论框架 将中国哲学史上某位或某些哲学家的思想纳入这 一整体框架中加以描述与定位 对中国各时期的哲学家的思想加以客观描述与 把握 三 交叉学科方法 是指哲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 哲学问题的研究不 能与其他社会科学的问题截然分开 为了加深对中国哲学的了解 从社会的 经济的 环境科学的 法学的层面来对儒家的 天人合一 思想进行研究 四 比较分析方法 把不同时期儒家的天人关系思想进行比较 说明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全面 深化的认识过程 五 实践反思法 从实践中所出现的全球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最近十年的 全球变暖情况的上升来论证违背中国儒家 天人关系 论所导致的问题 这样 在解决问题时 端正人们的实践观念 让全民认识到 天人合一 关系的重要 性并且指导人们的实践方式 尽量避免 减少实践的负效应 以达到社会的可 持续性发展 六 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 在文献分析研究过程中 采取从其思想产生 的大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哲学家的思想体系 做到实事求是 逻辑与历史的 相一致 深刻客观地理解文本 第一章 中国古代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的历史考察 5 第一章第一章 中国古代儒家中国古代儒家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思想的思想的 历史考察历史考察 天 与 人 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古老而又极其重要的哲学范畴 天 人关系 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 它内容丰富 思想精彻 具有 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孔孟的 天人合一 荀子的 天人相分 以及宋明时期的张载 二程 王夫之等等各家关于 天人关系 的内容的具体 阐述 说明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历史上看 中国古代的 天人合一 思 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先秦 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 是中国 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虽然中国古代也有 天人相分 的观念 但 远不及 天人合一 思想的影响深远 第一节第一节 先秦时期儒家的 天人合一 思想先秦时期儒家的 天人合一 思想 天人合一 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 表记 中说 殷人 尊神 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 帝 或 天帝 看成是天地万物的 主宰 万事求卜 凡遇征战 田猎 疾病 行止等等 都要求卜于神 以测吉 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 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 不明显 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 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 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 但有了新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 即周人的 天 以 敬德保民 的道德属性 天 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 天命 与 人事 息息相通 皇天无亲 惟 德是辅 左传 僖公五年 道德规范是有人格意志的 天 为 保民 而 赐予人间的 人服从天命 是一种道德行为 天就会赏赐人 否则 天就会降 罚于人 这就说明 天人合一 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观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 芽 周公提出的 以德配天 更是 天人合一 思想的明确表达 从这里也可 以看出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 思想 从开始起 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 在一起 春秋时期 出现了一种人为 神之主 左传 桓公六年 的观点 周内 论儒家天人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6 史叔兴说过 吉凶由人 这意味着 先前的具有人格神意义的 天 遭到了 质疑 到后来 郑国子产更进一步说 天道远 人道迩 非所及也 何以知之 左传 昭公十八年 这显然是一种贬天命 重人生的思想 但讲得极其朴 素简单 这就说明 大体上从春秋时期起 天人关系的重心已不是讲人与有意 志的人格神之间的关系 天 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 这种由 远 及 迩 的转化 在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中表现为儒家和道家两 种不同的 天人合一 观 儒家所讲的 天 一直保存了西周时期 天 的道 德含义 天 具有道德属性 孔子强调天是一种有意志的人格神 孔子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以及 万物生存发展 都认为是按天意进行的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 何言哉 论语 阳货 这是说 天并不用言说来发号施令 四时就在变化 百物就在生长 把天看成是 自然之天 这是孔丘对传统的唯心主义天道观 的一个突破 不过他却强调了 天命 的作用 把天命看成一种不可抗拒的超 自然力量 强调其畏天命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吉凶祸福都是由 天命 决定的 论语 为政 五十而知天命 论语 颜渊 的 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乃是中国天命神学中的一句名言 它把天命神学更加抽象化和通俗 化了 孔子很少讲 天 但又认为 天 与 天命 是现实存在的 他对 天 的基本态度是敬天命而远之 他自称有 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 言 他 远天 但又 敬天 和 畏天 在许多情境下都以 天 为 自己的精神支柱 当他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时 他大呼 天生德于予 桓魅如 予何 当他的学生对他对南子的恭维有微词时 他又指 天 发誓 我若有心 天厌之 天厌之 同时 孔丘还认为人的德性也是天赋的 天生德于予 这些都可看出孔丘认识到人与自然都是一个整体 人受自然力量的控制 人 与 天 是合一的 子思与孟子都主张 天人合一 的观点 中庸 诚者 天之道也 诚 之者 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扩充了 诚 的德性 主张 唯天下至诚 为 能尽其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孟子认为 天之生物也 使之一本 滕文公 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尽心 宇宙万物有统一 第一章 中国古代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的历史考察 7 的本源 它们息息相通 万物 大致指宇宙自然界的万物 万物之所以与我 融为一体 是因为万物之理都已经备于我身了 人与自然的合一也是以生生不 已的 善 为基础 所以 孟子最高层次的天人合一是在人性道德层面上的合 一 孟子把天与人的心性联系起来 由人心本于性而性乃受于天 推出天人合 一 天的根本德性是人的道德的本质 天人在德性上是可以相同的 天人是以 道体为统一基础的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 这里 天 的涵义就是道德之天 孟 子的道德起源是先天先验的 孟子把天的道德属性看作是人的道德属性的根源 人的 良知 良能 都是天授予的 孟子所讲的 天人合一 主要是道德 价值意义上的合一 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上 将二者合二为一的人就是孟子 孟子认为 天与人关系不是相互间隔而对立的 天 中潜藏着许多意义 价值和信念 实际上都是内在于人的心中的 人越是内心反省 越能上通于 天 越能够了解 天 中的意义所在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则知天矣 存其心 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 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也 孟 子 尽心 孟子认为人性善 人生来就有 四端 这四种善端就决定了人有 发展成性善的可能性 只要人在后天保持善端 尽心思善 使善良的心不断得 到扩充 人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性 达到 知性 同时也就会 知天 即人 心和上天相通 这才能达到人性与天性合一的最高境界 即 知命 在此基 础上进一步保存 发扬 培养善心 修身以候命 才是正确对待天命的方法 战国末期的荀子 主张区别天道和人道的变化 提出了著名时 明于天人 之分 的思想 强调天是自然的天 主要指天象 天气等自然现象 它有自己 的运行常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他说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天论 认为天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既不为有尧这样的好统治者而存在 也不因为有梁这样的暴君而消失 又说 天不为天之恶寒而辍冬 地不为人之 恶辽远也辍广 天论 天不会因为人害怕寒冷而废弃冬季 地不会因 为人怕辽远而缩小它的面积 荀子认为 人事的凶吉和社会的治乱 完全取决 于统治者的治理是否恰当 与天地的变化毫无关系 荀子说 强本而节用 则 天不能贫 本荒而用侈 则天不能使之富 天论 只要搞好农业生 产 强本 又节约使用 天就不能使人贫困 如果荒废农业生产而又奢侈浪费 那天就不能使人富裕 荀子认为人在自然界及其规律面前决不是无可奈何 无 论儒家天人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8 所作为 相反人能胜天 人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利用天时地利来为自己 服务 这就叫做 知天命而用之 第二节第二节 汉唐时期儒家的汉唐时期儒家的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思想思想 孟子的 天人合一 虽有人伦道德的内涵 但其中的 天 还没有主宰 人间吉凶赏罚的含义 到了汉代的董仲舒 则在当时阴阳五行学说的浓厚氛围 下 把孟子的 义理之天 的 义理 向宗教神学的方向推进 认为天有意志 有主宰人间吉凶赏罚的属性 人之 为 人本于天 春秋繁露 为人 者天 所以人的一切言行都应当遵循 天 意 凡有不合天意而异常者 则 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春秋繁露 必仁且智 不过董仲舒的 天 也不是基督教的 上帝 天 地 阴 阳 木 水 土 金 火 九 与人而十者 天之数毕也 春秋繁露 天地阳阴 这句话的最后一个 天 字 即 人本于天 之 天 是包含 天 地 阴 阳 木 水 土 金 火和人 等 十者 在内的自然万物之全体 人就是本 于这个全体 董仲舒认为 天 亦有 喜怒之气 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 以类 合之 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 阳明义 所以这种以人为副本之 天 不过是具有人的意志的自然全体 基于天人相副 董仲舒认为 董仲舒说 王正 则元气和顺 风雨时 景星见 黄龙下 王不正 则上变天 贼气并见 这就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观点 在他看来统治者正派 则风调雨顺 反之 则天灾人祸并至 天与人交相感应 所以人的道德或不道德都会从天那里得到赏或罚 从天 人相副说出发 董仲舒还提出了 性三品 说 他把人性分为 圣人之性 中民之性 与 斗筲之性 三等 圣人之性 与 斗筲之性 没有办法改 变 唯 中民之性 可以教化而为善 春秋繁露 实性 董仲舒的这种 人性论与孔子所谓 上智与下愚不移 非常接近 而与孟子所讲的 人皆可以 为尧舜 则相去甚远 董仲舒的三纲思想五常思想也都是根据天人合一的出来的 董仲舒的三纲 思想与 易 有很大的关系 易传 系辞 的第一句话是 天尊地卑 乾坤定 焉 乾为天为阳代表尊贵 刚健的人和事物 坤为地为阴代表卑微 柔顺的 第一章 中国古代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的历史考察 9 人和事物 柔顺之所以柔顺 因为要服从刚健 君为天 臣为地 夫为天 妇 为地 父为天 子为地 天尊地卑 阳要统领阴 因此有了三纲思想 五常是 仁义礼智信 而在汉朝时期阴阳五行理论已经成熟了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 古 人认为天地人以及万物都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的 实际上最早起源与女 娲以五色石补天的传说 董仲舒认为人的德同样离不开金木水火土五种特性 因此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 其中木主仁 金主义 火主礼 水主智 土主信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 董仲舒的三纲思想实际上是效法天道 也就是一阴一阳之 谓道 可以看到 董仲舒的 天人合一 思想 明显地给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打上 了人天生不平等的烙印 把孔孟的伦理道德思想变成了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学 说 中唐时期 历代天人关系理论纷繁复杂 但无论是天命 天志 还是天人 合一 天人相分 都必须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天与人 是一还是二 天人关 系 是一元还是二元 从这一角度考量 韩 柳 刘有着对天人关系问题的讨 论 韩愈的 天说 集中表述其天人关系理论 韩愈谓柳子曰 若知天之说乎 吾为子言天之说 今夫人有疾痛 倦辱 饥 寒甚者 因仰而呼天曰 残民者昌 佑民者殃 又仰而呼天曰 何为使至此 极戾也 若是者 举不能知天 夫果放饮食既坏 虫生之 人之血气败逆奎底 为痈疡 疣赘 瘘痔 虫 生之 木朽而蝎中 草腐而萤飞 是岂不以坏而后出耶 物坏 虫由之生 元气阴 阳之坏 人由之生 虫之生而物益坏 食啮之 攻穴之 虫之祸物也滋甚 其 有能去之者 有功于物者也 繁而息之者 物之仇也 人之坏元气阴阳也亦滋甚 垦原田 伐山林 凿泉以井饮 窽墓以送死 而 又穴为偃溲 筑为墙垣 城郭 台榭 观游 疏为川渎 沟洫 陂池 燧木以 燔 革金以镕 陶甄琢磨 悴然使天地万物不得其情 倖倖冲冲 攻残败挠而 未尝息 其为祸元气阴阳也 不甚于虫之所为乎 吾意有能残斯人使日薄岁削 祸元气阴阳者滋少 是则有功于天地者也 繁而息之者 天地之仇也 今夫人举 不能知天 故为是呼且怨也 吾意天闻其呼且怨 则有功者受赏必大矣 其祸 论儒家天人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10 焉者受罚亦大矣 子以吾言为何如 天说 但是以韩愈的天人相仇相残而言 表面上天人相分 实质上却是天人相一 因为他们之所以相仇相残 是因为其利益相反相悖 柳宗元主张天人相分 天道与人道各行其事 互不干预 此说承荀子的自然 之天 了无新意 值得注意的 是刘禹锡二元分立 相胜相用之说 天论上 云 天之道在生植 其用在强弱 人之道在法制 其用在是非 将天道与人道并列分立 天论中 用譬喻诠释二者的差别 夫旅者群适乎莽苍 求休乎茂木 饮乎水泉 必强有力者先焉 否则 虽圣且贤莫能竞也 斯非天 胜乎 群次乎邑郛 求荫于华榱 饱于饩牢 必圣且贤者先焉 否则 强有力莫 能竞也 斯非人胜乎 刘禹锡天人分立的思想 应该说也是前有所承 论语 不怨天 不尤 人 天道远 人道迩 已经是天人相对 孟子 公孙丑上 区别 以 力服人 以德服人 就非常接近刘禹锡的表述 通过以上对三个人的分析 我们可以归纳出 三人对 天人关系 的根本 观念是一致的 天与人是两个对应的独立存在 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 韩强调其 相悖相仇 柳强调其相分相对 刘强调其相胜相用 三者各有侧重 相反相成 但归根结底 天人同属于一个存在系统 理一分殊 体用不二 天人相分 由 此还原为天人相合 韩 柳 刘的不同命题 共同构建起中唐天人关系理论的 完整体系 第三节第三节 宋明理学时期儒家的宋明理学时期儒家的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思想思想 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 天人感应 以后 不但 天 和 人 是两回事 二者之间只是一种感应关系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 随着对 天 的神化 天 被奉为人格神 这就割除了先秦儒家的 天人合一 的人文精神 窒息了儒学 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使儒学走向僵化 历史发展的事实表明 不破除 天人感 应 的神学 不重新阐发先秦儒学原典上的 天人合一 本义 所谓振兴儒学 就势必不可能 复兴儒学自然无望 正是基于这种历史发展大势的要求 宋代 理学家以 为往圣继绝学 的姿态 担当起了历史赋予他们的复兴儒学的责任 与使命 宋代理学家几乎一致地把 天人合一 作为天人关系理论的核心 并 第一章 中国古代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的历史考察 11 以此为其理论的起点 在理学著作中 或以天论人 或以人论天 或以天与人 合 或以人与天合 或由天道而及人道 或由人道而及天道 天 与 人 在理学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从本质上说 天人合一 始终是理学天人关系理 论的基点 简言之 天人关系即是 天 与 人 相融相合的关系 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思想已发展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 几乎 为各派思想家所接受 司马迁说 究天人之际 古今之变 因为人类是物质 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自然人类先天的与物质世界存在着一种依从的关 系 世界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环境 因此如何协调好天与人 的关系 受到了历代思想家的关注 天与人的关系自然成为他们研究的首要问 题 自古以来 思想家们为了从分裂的世界找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结合点 从而使社会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关系 总是从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对比 中寻求契合点 从而求得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可以这样说 历代的思想家 几乎都把天人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他们都是在天人关系基础上建构自己的 思想体系的 换言之 思想家的思想理论体系几乎都是天人关系理论的展开和 具体的表现形态 先儒如此 宋明理学家也不例外 和以前相比 宋明理学家 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对天人关系予以了深究 既把此作为哲学问题 做出了前 人所不能及的颇有理论深度的哲学思考 极具思辨性 同时也把天人关系作为 伦理问题 探究了人生与人生价值 极具功能日用性 在哲学与伦理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家的 天人合一 的体系 宋代理学天人关系理论由三个方面组成 1 把 天 本体化 使其成为 本体性的 天 宋代理学家们倡之甚力的义理之天 心性之天和元气之天 便是这种宇宙本体的最高理论形式 天 成为了理学的最高范畴 2 与 天 相对应的 人 亦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存在 不仅是个体的人 而且已提升为 一个普遍的精神存在 3 最重要的是理学家抛弃了 天人感应 的神学说教 建构和提出了一个前人所未及的 天人合一 理论 使 人天同构 思想得到 了理论上的升华 上述三个方面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天 和 人 两个范畴为 天人合一 奠定了理论基石 使理学天人关系真正升华为哲学形 态 而 天人合一 使 天 和 人 真正融为一体 使分裂的世界成为和谐 的统一整体 总之 上述三者构成了理学天人关系的基本内容及实质 论儒家天人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12 纵览历史 首先建立 天人合一 理论体系的就是张载 张载说 儒者 因明而诚 因诚而明 故天人合一 致学而可以成圣 得天而未始遗人 正 蒙 张载在 正蒙 诚明 篇中明确提出了 天人合一 的命题 儒者则 因明致诚 因诚致明 故天人合一 张载说 天人之本无二 正蒙 诚 明 所谓 无二 即天与人不是两个东西 意即天与人原是一体 同本同源 由此出发 凡能体悟到人与人之间 人与物之间有息息相通 血肉相连的内在 关系的人 便必然能达到 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 的境界 张载的 天人合 一 观点的主要思想是天和人都是实在的 天人 之 用 是统一的 天和人 都以 变易 为本性 张载所谓 天 指无限的客观世界 由太有天之名 天大无外 正蒙 他主张 本天道为用 正蒙 范围天用 正蒙 把天之 用 与人之 用 统一起来 他说 天人异用 不足以言诚 天人异 知 不足以尽明 所谓诚明者 性不见乎大小之别也 正蒙 诚明 在 张载看来 如果人为地把天人分割 那么不可立言 不可创立理论学说 同时 也无法明了性与天道和天与人之间的联系 由此可以看出 张载把 天人合一 视为天人关系理论的核心 事实上张载的天人关系理论甚至他的理学体系 便 是以 天人合一 为理论基础而建构的 但是 人性应是人之所以为人者 人 性与天道应有层次的不同 在 天人合一 的理论上 二程的观点比张载更彻底 或者说从认识上更 前进了一步 他们说 天人本无二 不必言合 遗书 卷六 张载还只提 到 天人之本无二 并未否定 合 的问题 而二程认为天和人二者本是一 个东西 不存在 合 的问题 因为 合 意味着两个以上的东西的相合 合 中包含着 分 的因素 如果否定了天与人二者存在的 合 的问题 那么就 消除了二者 分 的可能因素 程颢提出 心即是天 的彻底唯心主义的观点 只心便是天 尽之便知性 知性便知天 当处便认取 更不可外求 程氏遗书 程颢对于孟子 知性 知天 作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解释 程颢又提出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之说 他 说 医书言手足瘘痹为不仁 此言最善名状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莫非己 也 认得为己 何所不至 若不有诸己 自不与己相干 如手足不仁 气已不贯 皆不属己 故博施济公乃圣之功用 程氏遗书 又说 人与天地一物也 第一章 中国古代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的历史考察 13 而人特自小之 何耶 程氏遗书 这就是说 应以 天地万物 的总体 为大我 不应拘于自己身体的小我 这是一种宣扬 人类之爱 的思想 这是 一种空想的泛爱说教 在阶级社会中 宣扬 泛爱 是不可能实行的 但也有 反对暴政的积极意义 程颢的 天人本无二 说 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 1 心便是天 天非外在 这是主观唯心主义 2 把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 这是 一种 人类之爱 的理想 程颐立说与程颢有所不同 他不讲 心便是天 也不谈 以天地万物为一 体 而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同一性 他说 道一也 岂人道自是人道 天道自 是天道 程氏遗书 又说 道未始有天人之别 但在天则为天道 在地 则为地道 在人则为人道 程氏遗书 而这个道也就是性 他说 称性 之善谓之道 道与性一也 以性之善如此 故谓之性善 性之本谓之命 性之 自然者谓之天 自性之有形者谓之心 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 凡此数者皆一也 程氏遗书 他这样把性与天与心联系起来 这是程颐对于孟子 知性知天 的解释 在程颐的体系中 天就是理 性也即是理 他以 理 把性天贯通起 来 认为天地不是外在的 他又说 若如或者别立一天 谓人不可以包天 则 有方矣 是二本也 程氏遗书 程颢以为是二本 即区别主客为二 程颢 提出 心即是天 的彻底唯心主义的观点 只心便是天 尽之便知性 知性便 知天 当处便认取 更不可外求 程颢对于孟子 知性知天 作了主观唯心主 义的解释 张载 二程论天人合一 立说不同 但也有共同的特点 即都认为 天人 合一 是最高觉悟 是人的自觉 张载肯定 天人合一 是 诚明 的境界 诚即是最高的精神修养 明是最高的智慧 以天人合一为诚明的境界 就是以 天人合一为最高觉悟 程颢强调 人与天地一物也 如果不承认 人与天地 一物 就是 自小 就是麻木不仁 这就是说 惟有承认天地万物 莫非己 也 才是真正自己认识自己 西方有一种流行的见解 以为把人和自然界分开 肯定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是人的自觉 而宋明理学则不然 以为承认天人的合一 才是人的自觉 应该承认 这是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 我们可以这样说 原始 的物我不分 没有把自己与外在世界区别开来 这是原始的朦胧意识 其次区 论儒家天人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14 别了主体与客体 把人与自然界分开 这是原始朦胧意识的否定 再进一步 又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肯定天人的统一 这可以说是否定之否定 这是更 高一级的认识 南宋时期是理学集大成时期 也是理学开始演变时期 然而 把天人关系 看作是 天人合一 则是所有理学家的共同认识 陆九渊的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便是 天人合一 和天人为一的理论典型的表现形态 胡宏提 出 天命之谓性 性 天下之本也 朱熹 知言疑义 同样也是 天人合 一 理论具体展开 所异于北宋理学者则是在天人关系中突出了 人 的方面 他们主张的是以人与天合 而不是以天 理 与人合 所强调的是由人道而及天 道 而不是由天道而及人道 这种对 人 的重视 归根到底是由 心 和 性 为宇宙本体所决定的 天人合一 体现了心本论和性本论的显著特征 朱熹也是 天人合一 论者 只不过由于他是理本论者 因此 他所奉行 的仍是二程的 天人合一 论 所重视的是 天 的方面 但从他把天 理 心 性看作一体和无所轻重而言 朱熹的 天人合一 实际上表现了对宋代理 学 天人合一 精神的综合和总结的明显趋势 总之 不管上述理学家对 天 人合一 持何种解释 但都把 天人合一 视为天人关系的本质则是一致的 王夫之论天人关系 在天有阴阳 在人有仁义 在天有五辰 在人有五官 形异质离 不可强而合焉 所谓肖子者 安能父步亦步 父趋亦趋哉 父与子 异形离质 而所继者惟志 天与人异形离质 而所继者惟道也 尚书引义 从形质来说 天与人是 异形离质 的 不可强合 从道来说 天与人有 继 的关系 人道与天道有一定的联系 王夫之此说是反对董仲舒的 人副天数 而赞同程颐所说的 天道 与 人道 的同一性 王夫之强调 尽人道而合天 德 他说 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 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 尽人道者动以顺 生之几 周易外传 天的根本性质是健 人的生活特点是动的 人的动与 天的键是一致的 王夫之重视 健 与 动 这是进步思想 在中国近古哲学中 从张载 二程 朱熹 王夫之 都宣扬天人合一 程 朱学派是在肯定超自然的观念是基础的前提下讲天人合一的 但是基本上都是 从天道观中引申出人伦道德来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之一 天人合一 的观点 作为传统文化精神与伦理精神的体系与境界 这一点在学术界并无多 第一章 中国古代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的历史考察 15 少异议 问题是如何理解 天人合一 的内涵 其 天 的内涵不同 天人 合一 的精神境界亦不同 我们把 天 理解为自然的天 那就是自然的天与 人的合一 这是一种农业型生产方式的国家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 后来演 化为自然与人为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必须和谐发展的思想 如果把 天 理解 为人格化的天 就是信仰的天与人的合一 它体现的是一种宗教的精神与境界 如果把 天 理解为客观的作为伦理本体的天 就是德性的天与人的合一 这 种含义乃是传统伦理中 天人合一 的真谛 论儒家天人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16 第二章第二章 天人合一 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 天人合一 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 由于时代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局限性 使得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所包含的 和谐统一的自然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 它还缺乏对生态系统的 结构 功能及其规律的深刻认识 缺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把握 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并没有使人们自然而然地确立起辩证统一的自然观 乃至今天 人们的自然 观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哲学的组成部分 儒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将会对我们确立新的自然观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从总体来说 天人合一 思想观念的相互整合 塑造了中国文化博大 精深 宽厚 务实的精神风貌 时至今日 它仍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展开来说 它对我们有着几点十分重要和显著的启示以及影响 第一节第一节 天人合一 时代转换的产物 现代生态意识 天人合一 时代转换的产物 现代生态意识 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理解儒家的 天人合一 思想 透视其中的传统生态意 识 并对其内涵进行现代阐释 从而在借鉴古人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生态意识的现 代超越 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但仅限于此还不够 我们研究社会生态科学 树立社会生态意识必须考虑人类的终极关怀 观照人类的生命意识 实现 天人 合一 的时代转换 首先要树立现代 天人观 要搞清楚人 社会 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 们今天的所说 天人合一 的 天 既包括自然界 又包括人类社会 天人合 一 中的 人 既是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生命个体 又是群体生命中的一员 既 是社会的一个因子 又是自然的组成部分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说 人 本身是自然的产物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 界的 人是社会的个体存在 社会是 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自 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 是社会发展的载体 人与社会 自然三者统一而密不可分 然而 三者之间又有着矛盾冲突 人类的个体之间 人类个体和社会群体之间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平衡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对立 我们要解决三者之间 的矛盾 实现 天人合一 就必须从人类的终极关怀出发 来观照人类 社会 第二章 天人合一 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 17 和自然 就必须达到天与人的和谐统一 具体说来 应做到四个层面的和谐 人 自身的身心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身心和谐是人自身真善美的统一 是 天人合一 的基础 马克思说 有 生命的个体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人际和谐则是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 和谐的前提 我们认为 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所 造成的 因此 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必须首先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 与社会的和谐是 天人合一 的一部分 人 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 作为社会的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 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生命价 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现代生态意识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恩格斯说 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标榜片面的斗争 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