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异质文化语境下的严歌苓书写.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异质文化语境下的严歌苓书写.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异质文化语境下的严歌苓书写.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异质文化语境下的严歌苓书写.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异质文化语境下的严歌苓书写.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异质文化语境下的严歌苓书写 学科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指导教师:蓝露怡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外文学关系 研究生:张莉( 2 0 0 1 1 9 5 ) 内容摘要 移民文学作为异质文化接触的产物和表征,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与审美内涵,它 所具备的跨文化、跨学科性质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因素。本文以新移民作家严歌 苓的创作为主线,把她置于新移民文学的书写流变中,主要分析她在人类学、伦理 学、文化学等方面对薪移民写作的承传和超越,进而对异质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普 遍人性的观照以及新移民作家跨文化写作的现实价值和文化困境等问题进行尝试性 的探讨。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严歌苓的小说进行讨论:上篇侧重探讨她在新移民写作中的 意义与独创性:下篇侧重分析其新移民写作中的文化批判价值。 上篇通过对新移民写作简单的历史性追述,讨论由于新移民写作的体验性,它 往往流于经验性的描述,不是写成“美国梦”的通俗小说,就是躲进小楼只关注内 心世界的私小说,而严歌苓则以一个来自第三世界的女性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观照 普遍人性,坚守对弱者生存的书写,弥补了新移民写作中漠视人文关怀的缺陷,其 写作具有重大突破。 下篇通过分析严歌苓文本中的东西方文化批判,试图找到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异 质文化接触的最佳可能方式。严歌苓以世界主义的国际视野质疑当代世界的一些文 化问题,显示了一种既不同于西方又有别于东方的独特的文化品性。她认识到了人 类的绝望处境,然而浓郁的人文关怀没有使她放弃对人类命运问题的探讨,她试图 找到一种超越种族与文化的爱,也许这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然而她的写作对我 们在全球化语境中对跨文化交往等问题的思考无疑具有借鉴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严歌苓新移民写作异质文化 y a n g e l i n g - - - - - aw r i t e r i na na l i e nc u l t u r ec o n t e x t m a j o r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w o r l dl i t e r a t u r e s p e c i a l t y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a n df o r e i g nl i t e r a t u r e s s u p e r v i s o r :l a nl u y i a u t h o r :z h a n g l i ( 2 0 0 1 1 9 5 ) a b s t r a c t t h ew r i t i n g so fi m m i g r a n t sa r et a k e na st h ep r o d u c t s ,a sw e l la st h es y m b o l ,o ft h e c o n t a c to fa l i e nc u l t u r e s ,f o rt h e yc o n t a i ne n o r m o u sc u l t u r ea n da e s t h e t i cm e a n i n g s ,a n dw e a r ea t t r a c t e db yt h ec r o s s c u l t u r ea n dc r o s s d i s c i p l i n ee l e m e n t so ft h e m i nt h i sa r t i c l e ,w e f o c u so nac h i n e s en e w i m m i g r a n tw r i t e r , y a ng e l i n g ss t a t u sa m o n g s t t h ew r i t i n g so fn e w i m m i g r a n t s ,a n dt oa n a l y z er e p e t i t i o na n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n e w i m m i g r a n t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i nt h ef i e l do fa n t h r o p o l o g y ,e t h n i c s ,c u l t u r o l o g y ,w ek e e po nw i t ht h ei s s u e so ft h ec o n f l i c t a n da d a p t a t i o no fa l i e nc u l t u r e s ,t h ep u r s u i to fc o m m o n h u m a n i t y , a n d t h en e w i m m i g r a n t w r i t e r sp r a c t i c a lv a l u ea n dc u l t u r a lp r e d i c a m e n t i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p a r t s :i n p a r t 1w ec o n c e r nw i t hy a n s s p e c i a l s t a t u sa n d c h a r a c t e r sa m o n g s tt h ew r i t i n g so fn e w i m m i g r a n t s ,a n di np a r t1 1w ea n a l y z et h ec u l t u r a l c r i t i cv a l u e o fy a n a m o n g s tt h ew r i t i n g so f n e w i m m i g r a n t s i np a r t1 ,a f t e rab r i e fh i s t o r i c a ls t u d yo ft h ew r i t i n g so fn e w i m m i g r a n t s ,w ek n o w t h e w r i t i n g su s u a l l yb e c o m ean a r r a t i o no fe x p e r i e n c e s ,w h i c ha p p e a r st ob ee i t h e rp o p u l a r f i c t i o n so fa m e r i c a nd r e a m ,o r p r i v a t en o v e l sw h i c h c o n c e r nw i t ho n e s e l f o n l y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t h e m ,y a h sn o v e l ss h o wh e r q u e s t f o rt h ec o m m o nh u m a n i t y , a n d i n s i s t e n t l y c o n c e r n i n go ft h e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i n f e r i o r s ,w h i c hi sa b s e n ti nt h ew r i t i n g so fn e w i m m i g r a n t s 。i nt h i sa s p e c t ,y a n sn o v e l sb r e a ki n t oan e w f i e l d i np a r ti i ,w ea n a l y z et h ec u l t u r ec r i t i cv i e w si ny a n st e x t s ,a n dt r yt of i n do u tt h eb e s t a d a p t a t i o nw a y o f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e si nt h eg l o b a lc o n t e x t y a nr a i s e sd o u b t so ns o m ec u l t u r e i s s u e si nt h ec u r r e n tw o r l d ,a n dr e l e a s e ss o m e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sd i f f e r e n te i t h e rf r o mt h e e a s to rt h ew e s t a l t h o u 曲s h er e a l i z e st h ed e s p a i r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o fh u m a n b e i n g s ,s h e d o e s n7 tg i v eu ph e rq u e r yo ft h eh u m a n d e s t i n yb e c a u s eo fh e rg r e a tc o n c e r no fc o m m o n h u m a n i t y s h ew a n t s t of i n dak i n do fl o v e o v e r w h e l m i n g r a c e sa n dc u l t u r e s ,w h i c hm a yb e r e g a r d e da s au t o p i a ni d e a l h o w e v e r , i ti sr e f e r e n t i a la n de n l i 曲t e n i n gw h e nw et r y t o e x p l o r et h ei s s u e so fc r o s s c u l t u r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i nt h e 西o b a lc o n t e x ta n ds of o r t h k e y w o r d s :y a ng e l i n g ;w r i t i n g so fn e wi m m i g r a n t s ;a l i e nc u l t u r e s 引论 2 0 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大陆开放门户,一大批青年出走异国寻找 另一种生活方式,形成一股“出国热”,这批出走异国的人到海外的时间相对来说还 不是很长,一般被称为“新移民”。远离故土,把生命移植到一片新土上,新移民们 的神经异常敏感,“伤痛也好,慰藉也好。都在这种敏感中夸张了,都在夸张中形成 强烈的形象和故事,于是这股轰轰烈烈的移民运动催生出一批“新移民作家”,“新 移民文学”这个概念也由此而生。新移民作家章平在新移民题材话语写作中所存 缺陷及可能的危机中说北京四海杂志是最早使用“新移民文学”这个概念的: 特指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因种种机缘移居港台澳海外者创作的有关新移民内容 的小说。现在大家基本约定俗成如此界定“新移民文学”这个概念。: 一般认为,“新移民文学”创作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已经走向成熟,在海外的 华文文坛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位置。由于所居国不同,个人经历不同,写作水平也 参差不齐,“新移民文学”写作呈现着十分复杂的景观,其言说是繁复杂乱的:有 表现新移民在海外艰苦奋斗、发达致富的故事,如新移民文学的开山之作曹桂林的 北京人在纽约、刘观德的我的财富在澳洲和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 但以后这类故事愈演愈虚假、浮躁,于是以这种粗糙简单的模式写出的作品大多昙 花一现,已经渐渐从新移民文学里消失了;有善于表现两种文化夹缝里“边缘又边 缘”人的散聚苦闷精神状态的,如查建英的丛林下的冰河、友友的她看见两个 月亮等;也有叙述游走在东西时空里的传奇故事的,如张翎的望月、毕熙燕的 天生作妾等;也有讲述东西方巨大文化差异的,如王周生的陪读夫人等; 还有表现女性个人化生活,探索女性“自我”的世界,揭示女性在多重文化背景下 矛盾复杂的情感空间的,如虹影的一个流浪女的未来等。这些小说面貌各异, 但我们恰可以发现他们都在为海外压抑的感情寻找发泄的渠道。在这群新崛起的移 民作家中,严歌苓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不仅在于她惊人的创作数量,还在于她 作品的质量,她频频在海内外获奖,从1 9 9 1 年少女小渔在台湾获奖开始,到2 0 0 1 年她在台湾、香港、中国大陆及北美文坛一共拿了1 4 项文学大奖,而且长篇小说扶 桑还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名。3 陈瑞林称她是“北美地区最具实 力、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新移民作家之一”4 。但作为一名个性作家,严歌苓又是新移 民作家中的异数,她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由于她曾进入芝加哥哥伦比亚艺 术学院深造英文写作,吸收了西方的艺术表现手法,又浸染了西方小说的细腻和情 绪流动,因此她既不编写“现实”的移民生存的故事,也不像虹影她们专注于女性 内心世界的探索,而是以独特的形式表达了一般移民小说已触及和未触及的问题。 移民经历成就了严歌苓,背井离乡的经验使她发现了生命的移植,环境的移位对于 人性的异化力量,故她的小说一贯坚持对“人性”的沦落、变态和扭曲的关怀,而 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引起广泛共鸣。严歌苓是被国内研究的最多的新移民 作家之一,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可查阅到的有关严 歌苓作品的论文从1 9 9 8 年至2 0 0 3 年已达3 0 多篇,评论者一般对严歌苓的作品给予 了比较高的评价,对她小说的形式( 叙事角度、文体结构等) 和内容( 边缘文化、 华人移民史等) 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分析,但从总体上看,较整体性、系统性的 研究成果尚未出现,到目前为止,以严歌苓为研究对象的硕博论文仅有2 篇,并且 一篇是集中分析严歌苓的叙事语言,另一篇则是把她作为海外女性写作中的一节讲 的。这也是本文选择严歌苓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之一。我们拟从两个方面对严歌苓 的写作进行讨论:上篇通过对新移民写作的一个简单综述和严歌苓作品的具体分析, 梳理出她在人类学、伦理学等方面对新移民写作的承传和超越;下篇通过跨文化的 视角审视严歌苓文本中的东西方文化批判,对一位来自第三世界女知识分子的独特 视角重新观照的当代世界的文化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探讨。笔者期望通过对新移民作 家严歌苓文本所做的系统分析,能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拓展一块理论话语空间,并 能找到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异质文化接触的最佳可能方式,以助于更广泛层面的文化 研究。 上篇当代新移民写作中的严歌苓 一、人文关怀的坚守普遍人性观照的回复 新移民文学写作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无论在什么时期,无论在多么“多元 化”的西方社会里,华人的边缘化处境是难以摆脱的。由于东西方一般经济生活水 平的巨大差别,新移民到了西方国家,都是绝对的穷人( 除了投资移民) ,再加上新 移民一般很难说一口地道的英语,只能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而8 0 年代走出国 门的那一批人士在国内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属于知识分子一类,到了国外原来的一 切都失去了,沦为二等甚至三等公民,心理上处于极大的不平衡,这使他们从经济 到精神都处于“噩梦”时期,所以他们生活的艰难和内心世界的酸甜苦辣不吐不快, 像流行一时的“餐馆文学”、“创业文学”,还有刘观德著名的“五苦论”:“吃不着的 苦比吃苦的苦还要苦”5 ,都是这种心情下的作品。钱超英曾说,新移民的“出国一 一居留运动中,除了类似传统华人移民的经济欲求以外,一种文化理想的形上 追求,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种形上动机,可以暂时表达为世界主义, 即一种抽象化了的超越中国性的局限寻求发展的意图”。6 所以,无论出国是多 么个人的行为,他们在海外生活的任何成功和挫折都会带来巨大的、超越个人的意 义注解。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作家都挖掘海外生活黑暗面或写略带抗议性的文学, 像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作品通过一个中国人在西方舞台中心的登场来显示中国 人的成功,脱不了个人言行和国家荣辱有关的思维。后来随着新移民文学的成熟, 这类描写生存的窘迫和困境或者沉湎于通过经济或艺术在西方的成功来显示中国人 能力的作品渐渐失去了初形成时的阅读新鲜,落入单调乏味的书写而快速衰落。由 于先天的生理区别,男性生来就是为政治、经济等竞技场上的争夺,还有两干多年 来男权文化所定制的结构性社会生活造成了男女之间迥异的思维感知方式和不同的 生活与心理积淀,因此男性一踏出国门,就要为取得物质成功辛苦奔波,毕竟钞票 在现代社会里最能显示一个人的成功,而女性似乎没有这么多物质羁绊,所以9 0 年 代新移民文学成熟期的代表作家竞大多是女性,查建英、张翎、虹影、严歌苓等女 作家开拓了新移民写作的新境界。饶艽子在海外华文女作家及其文本的理论透视 中曾说,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小说有两个倾向,要么过度沉溺于表现女性个性个人化 生活,要么就是隐匿自我。7 前者代表作家是虹影等,后者代表作家是查建英、张翎 等。虹影的小说和国内的陈染她们遥相呼应,坚持女性写作立场,固执地书写女性 的独特体验,而查建英则是通过书写移民生活的直接经验,来表现中西方的文化差 异,诉说着处于双重边缘的人们的痛苦经历:张翎则侧重表现两种文化碰撞后的彼 此认同与融合。 而严歌苓的海外写作仿佛成了海外华文写作中的另类,异域在她的作品中只不 过是可有可无的背景,她既不写海外华人的艰难生活或巨大成功,也没有沿袭查建 英、虹影她们对东西方文化差异、融合的写作或极端的女性经验的表达,而是仍沿 袭着她在国内的写作主题,重点落墨于对人性的深层解剖和探研,通过讲述各个时 期、各个阶层的边缘人的故事,描写非常境下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即便是在那些似 乎与文化相关的作品中,严歌苓也只是以文化为背景,来寻求对更广泛的 人性的呈现。”8 沈从文曾指出:“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9 严歌苓的写作不再局限于新移民生活的经验性表述,她的笔触摸到了人类心灵最深 处的隐秘,向人性的共同表征这种问题探讨,这使得她的写作具有了某种普遍的意 义,使新移民写作第一次具有了一种国际视野。 陈冲曾说严歌苓的小说很性感。的确,在她的小说中,“性爱”占据了很重的位 置,她觉得性爱是宇宙间一切关系的根本,认为能写好性的作家所写的爱情是最具 深度和力度的,他们是最懂爱情,最懂人性的,最坦诚,最哲思的。她并不是为写 “性”而写“性”,而是将性作为洞察人性的一个窗口,“性爱大概是文明社会人类 最隐秘的、最个人的部分,在性爱这类最私人的活动中,人类都能够爆发出惊 人的狂热,这狂热犹如两道强光,照亮了人们的心底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犹太作家艾巴辛格就在其作品中对“性”很感兴趣,他认为性“最能触及人性”, 所以严歌苓从各种角度写“性”,以“性”的隐喻来说明人性中的某些问题。 少女小渔中,小渔的男朋友江伟无耻地探问她以前的私生活: “你头回上床,是和谁? ” 她陵陵说:“一个病人,快死的。他喜欢了我一年多。” “他喜欢你你就让了? ”江伟像从发梢一下紧到脚趾。“他跟渴急了 似的,样子真痛苦、真可怜。”她说。( 少女小渔,p 3 ) 在一般道德观的层面上,小渔是个很贱的很随便的女人,但我们从她的话却可 以读出女性对世界的另番理解:你们的样子就“像受毒刑,像我有饭却饿着你”( 少 女小渔,p 3 ) 。这段对话把小渔身上那种不受道德文明支配的高尚人性凸显了出来, 就像陈思和评价的,“小渔成为一种性格,她像一块抹布,包藏了各种肮脏污垢以后 4 自身却发出了一道粼粼的光泽。”( 少女小渔,p 2 8 1 ) 这种包容人性种种弱点的悲 天悯人的性格使小渔不再受“无耻”、“恶心”、“羞耻”、“欲望”这些词的束缚, 所以当小渔接受男朋友提出的肮脏的假结婚交易时,( 花钱让小渔先和一个有绿卡的 意大利老人协议假结婚以换取居留权,然后再离婚,回头再和江伟结婚。) 她对男朋 友的宽容和对意大利老人的友好态度使这件事不再显得那么无耻,反而有了一种脉 脉温情。在扶桑中,严歌苓同样写了娼妓扶桑对性爱的态度: 她乖身体在接受一个男人。那身体细腻;一层微汗使它细腻得不可思议。 那身体没有抵触,没有他预期的抗拒,有的全是迎合。像沙滩迎合海潮。没有 动,静止的,却是全面的迎合。- ( 扶桑,p 4 9 ) 在这段关于性爱的书写中,严歌苓借沙与海的关系喻指男女欢爱,但做了全新 的阐释。面对那些施虐的男人,扶桑没有表现出一般人预期的挣扎和痛苦,而是像 沙一样,某一刻化在海潮里,随波逐流,但它并不是被海主宰着,而是盛着那么无 垠、暴虐的海,因为她眼睛里流露的快乐表明她宽容地敞开了自己,从容地接受了 苦难,并享受了它,在毁灭中释放了自己,从这种痛苦中升腾出一种罪过的美丽。 陈思和在关于( 扶桑) 改编电影的一封信中可谓揭示了严歌苓性爱描写的真谛, “扶桑如作一个具体的妓女来理解或表现,那是缩小其艺术内涵,她是一种文化, 以弱势求生存的文化。关于海与沙的比喻,虽是明喻男女求欢之两者关系,却 暗喻了弱势文化的真实力量,实在很精彩”。“他认为他从扶桑身上看到了一种真正 属于东方弱势文化的生存力量。的确,严歌苓意欲借此描写贴近扶桑的精神世界, 通过扶桑无原则的性的包容展示她身上那种东方独有的包容一切的悲天悯人的雌性 精神的存在。 在女房东中,严歌苓写了这样一个情节:来自中国大陆的四十八岁的老柴 被妻子办到了美国,他要求和人高马大的经济学硕士妻子睡最后一次,妻子差点把 他踢下床:最后了,还想再赚一次? ! ( 少女小渔,p 1 8 4 ) 同样,在阿曼达中, 也有类似的情节:杨志斌作为妻子韩淼的“陪读”来到美国,然而由于他所学的中 文专业无法使他像妻子一样进入主流社会,只能在边缘打工,在妻子的翅翼下生活, 使得他和妻子做爱时“不行”,只能无进展地搂着她,而却能和需要他帮忙教中文的 小姑娘阿曼达约会。老柴被妻子赶下床是因为他不具备和她一样的经济和生理条件, 没有这种平等,性爱是不可能的。杨志斌的“不行”说明男人的性能力是和自信,t s , 联系在一起的。严歌苓在这里描述了我们司空见惯的事实:性爱是和人们的经济能 5 力联系在一起,没有纯粹的性爱。这就是人性的苦恼,性爱是十分脆弱的,外界的 任何不平衡都能导致性爱的不平衡,而无法进行下去。严歌苓对人类性爱的反思使 我们对人性的弱点既悲哀又同情。 除了以性爱去触及人性,严歌苓不忘移民这个大背景。米兰昆德拉在生命 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曾经说过,“在一个陌生国家里生活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 踩钢丝,没有他自己国土之网来承接他:家庭,朋友,同事。还有从小说熟悉的语 言可帮助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由于这种错位的环境,移民“像一个生命的移 植将目己连根拔起,再往一块新土上栽植”( 少女小渔,p 2 7 0 ) ,人性的弱点 也分外突出。在茉莉的最后一日中,我们看到移居美国的郑大全为了生活,以 苦肉计进了茉莉的公寓,竭尽全力把按摩床推销给茉莉:而8 0 岁的老茉莉之所以放 他进去“是想把他制成个器皿,盛接她一肚子沤臭的话”( 茉莉的最后一日,p 2 8 1 ) , 两个人进行着完全错位的对话,折磨着对方。生存的困境生计的艰难和无处不 在的孤独使得人性的弱点与邪恶也变得令人悲悯和同情。青柠檬色的鸟中, 墨西哥男孩只因为八哥杰米没在他同伴前报天气预报,失去了面子,孤零零的 他迁怒于本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老华人和八哥,使本来相依为命的三个伙伴在血泊中 收场。在拉斯维加斯的谜语中,严歌苓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在环境的突变中,人 性是多么的不堪一击。一个默默无闻的化工学院的化学教授来到美国后,感受了赌 博的瞬间紧张感和快感,竟然迷上赌博,打着各种幌子成了无人不骗的骗子。在花 儿与少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女人在物质和爱的欲望中苦苦挣扎的悲剧,她的 精神在双重生活的压力下受到挤压,变形,直至崩溃。晚江和洪敏因为得罪了马团 长,一直分不到房子,为了房子,为了孩子不再受苦,为了“幸福”,晚江离了婚, 接受了瀚夫瑞的求婚,嫁到了大洋彼岸。每个人都是自己欲望的囚徒,晚江不爱现 在的丈夫和家,真正爱的是原来的丈夫、儿女和家,于是为了“爱”,她把他们一个 个弄来美国,过上了危险的双重生活,然而前夫拿了她的钱投资输了精光,软弱的 儿子只希望这个世界不来打扰他,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平静的生活,女儿已经完 全被现在的丈夫教导的“美国化”,根本不认亲生父亲。她的希望落空了,然而她却 没有十年前离婚时的悲哀了,也没有为“爱”做出牺牲的壮烈心情了,面对这一切 她所做的只是维持现在的生活:和前夫在心中约会,在现实中享受现在的丈夫提供 的优越生活,并等待现在的丈夫收到写明事实真相的信,然而这一天的到来要看现 在的丈夫的心情,她在缓期死刑中等待枪决。晚江既是悲剧的受害者,又是悲剧的 制造者。这个悲而不壮的故事使我们看到人把握自己的欲望是多么的艰难,人性是 多么的复杂,而严歌苓对晚江无望未来的安排表明她对人性弱点的理解是多么透彻。 严歌苓在她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人寰中对错位环境中人性的扭曲和变异更是 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真诚的批判。她选取了文革与移民这“两个相异而又本质相同 的生态环境充满压力,缺乏安全感、反常而又戏剧化”。在这种人人自危的荒 诞、恶劣的境遇中,最能暴露人的劣根性。在人寰里,“我”是一名来自中国大 陆的年轻女人,刚拿到艺术学位,正在为找工作担忧,且陷入了和系主任的感情旋 涡中,不得不求助心理医生,而引出了自己家族的故事。在中国那个特殊的年代里, 一切都错了位,身份是派定的,“身份区别越来越朝着意志论的方向发展,思想 和立场越来越成为确定人们身份的标志。”4 而“我”爸爸在某个问题上犯了“立 场错误”,“知识革命分子”贺一骑在这场运动中保护“我”爸爸免于灭顶之灾,使 “我们”家不至妻离子散,在那非人的年代里可以苟且偷生,而且活得还人模人样, 为了报恩,“爸爸”替贺叔叔写长篇小说,然而“爸爸”心理却是不平衡的,他在贺 叔叔成为人人批判的目标时,竟然当众打了他一耳光,从而暴露了人格上的缺陷。 而“文革”结束以后,贺一骑却大度地原谅了“爸爸”,这高高在上的原谅更凸显“爸 爸”的忘恩负义和卑鄙,“爸爸”为了这原谅,竟又当起了贺一骑的捉刀人,为他写 小说。这个援救与报恩的故事,本来是很感人的,然而在那种场景下,我们却发现 他们两个对友谊的利用和人性的丑陋。在那含情脉脉的侠义之举下,贺一骑的神圣 援救行为实际上包含着那么委琐的功利性动机,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让别人给他心 甘情愿地卖命;“爸爸”呢,其实他何尝不知道这是利用,然而他为了保命,不失时 机地利用了贺一骑这把保护伞。在这里,“利他”这种品质,实际上就是“利己”,“利 他”是为了更好地“利己”。然而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关系也延续到“我”身上,贺 一骑作为征服者,他那高贵、威严和慷慨的气质却使“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 毕竟自己的爸爸是被施与者,他缺少那种手握生杀大权者给予宽容的气度,而这是 少女心中所渴望的,她需要一个能“覆盖”她的男人,而在当时的环境中,“爸爸” 是没有这种能力的,她爱上了贺一骑,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我”的潜意识中, “我”是憎恨贺一骑的,他的宽容中毕竟包含了要挟的成分,“我”想让他爱上自己, 再毁了他,把“爸爸”和自己全家救出来。然而由于贺一骑强大的自我克制,俩人 的关系终于没有挑明。而“我”为了逃避这一切到了美国,竟又遇到了同样的情况, 同样是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样是在友谊的幌子下,干着有点可耻的勾当,系主任半 勾引半要挟地和“我”成了情人关系,“我”半利用这种关系找工作半真的爱上了系 主任,陷入了同样的尴尬中。在这里,严歌苓暗示,“我”其实仍然没摆脱在国内的 7 一切,“我”仍背负着父亲播种在“我”身心中的奴性,那廉价的感恩之心,一文不 值的永久忏悔。本来是交易,但在东方文化心理的掩盖下,却成了感恩,“我”虽然 看透了这种所谓的温情脉脉的友谊之举背后掩盖着援救与报恩之下的人与人的互相 利用的卑琐动机,却无法破除这种心理,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精神病态中,不得不去 看心理医生。或许是隔得远了,才看得更清楚了,在这篇小说中,对于中国的传统 文化,严歌苓是有批判的勇气和理性的,她给予了世界一种全然不同的解释,并大 胆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固有的价值和道德判断,如对所谓的“友谊”、“报恩”、 “弱者”等词进行了重新思考,在自古阱来的褒义词中原来竟然蕴涵了那么多轻微 的无耻。在这个故事中,严歌苓并没有过多关注政治意识,她通过两代人的不同时 空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性的最终理解。作为弱者,作为外来者,要摆脱困境,要生 存下去,就要学会扭曲和蜿蜒,而对当下权力的依附是人生存下去的最简单直接的 法则更何况这种对权力的投靠可以以“知音”、“友谊”等美好的名义发生。在这 两个故事中,并不是没有人情味的,每个人的行动也是有理由的。但是关键问题是 在这种“援救”、“报恩”的文化心理中,人还剩下多少真诚的情分? 这援救的侠义 行为给予拯救者的竟是某种道德优势的心理,获得了发号施令的权力;亘古以来的 社会价值观念让我们报恩,培养的却是我们的奴性心理,认同并强化了这种施恩与 报恩过程中所包含的人与人的不平等,对这种关系既感激又憎恨,人就在这种不平 等的心理中痛苦地挣扎,辗转其间。难道人的生存,真的是“别人赠送的礼物”? 严歌苓和她的人物一同苦恼着。 严歌苓对错位境遇中人性的书写,使新移民写作具有了某种国际视野,不再仅 仅停留于新移民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形成的种种困惑、矛盾的书写,或不问世 事的只沉迷于纯粹女性的个人经验的表达,而是转向对人性的深层扣问,这使其新 移民小说超越了新移民的群体情感写作或纯粹女性的狭隘书写,而去探讨人性的共 同表征,具有了对普遍人性的悲天悯人的精神。 二、移民话语的别一途径女性知识分子立场的回归 由于新移民小说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摹写,而这些经历又大 都是曾经让我们的作者为之刻骨铭心过的异国生命历程中的爱恨悲喜,有的甚至是 以自传体的方式写成的,所以这些故事的叙述常常伴随着作者鲜明而浓烈的个人因 素,这种叙述的好处是增加叙述的真实性,可以以其真情的流露去感染读者,像北 京人在纽约、陪读夫人等,也使我们对新移民一代的思想情感有了更多的了解, 然而读来读去,总感觉这些叙述人基本没有变化,无论男女,基本上滞留于哭诉的 阶段,怎么看都有点8 0 年代“伤痕文学”的影子。也许他们忙于诉说涌集在自己心 头的海外同胞创业的艰难及内心世界的酸甜苦辣,对新移民“自我形象”的书写还 是停留在无意识的阶段,后来即使出现了像查建英的小说丛林下的冰河中那个 自由游走于美国与中国大陆这两个不同时空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我”,作者似乎对她 思想情感的挖掘也不过是想表明“我和过去历史的内在血缘”个人 往往也就成为了民族、集体陛格和命运的另外一种代码”。而读严歌苓的小 说,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她小说中那位女叙述人,“一个精灵般的跨越了两种语言的 女人,”这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年轻女知识分子在不同时空间自由地跨越,固执地讲 述自己及自己发现的故事,这时她的亮相已不同于以前的叙述人,她不再是个“祥 林嫂”式的哭诉者,也不再是简单的“民族”、“文化”等符号的代言人,她既是小 说的叙述者,又是小说中的一个主人公,她在小说中来去自如,不受限制,且对小 说和其中的人物行为品头论足,发表自己的看法。严歌苓在小说中加强作者意识的 介入和干预,不仅增强了作品中人物议论的真实可信,而且表明了一种叙事倾向:“知 识分子叙事人立场在悄悄复活”。“ 这位独特的女叙述人的出场使得严歌苓小说具有了别样的艺术魅力和独特追 求。这位女叙述者是多重文化的产物,她跨洋渡海从中国大陆来到美国,正在攻读 艺术学位,由于她是一个“被挪移”了的人,她具有多重的社会身份和主体立场, 她既是一名在欧美世界的华人,又是一个男性眼中长的不错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 女人,因此她与各类人物的关系是既尴尬又有趣的。在小说中,她的华人立场是毫 不犹豫的,但她已不是保守的老一辈移民,她并不是以劳工身份、完全为了财富才 来到这个国度的,她的移民包含着文化理想的“形上”追求。这位叙述人的出现改 变了小说的整个基调,在扶桑中,如果只追溯故事情节,或许这只是个有点传 奇的移民故事,揭示的是斑斑血泪的早期中国移民史,但文中叙述人的出现,使得 这个故事充满了另外的意味。“我”在故事中不仅解说扶桑的故事,还有意无意地流 连于自己的身份、活动和情感,使它几乎构成和扶桑的悲剧抗衡的故事。一开始“我” 就和扶桑一起出场,镜头不仅对准扶桑,也对准“我”,使“我”和扶桑成为一种共 时的存在,化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这就是你。这个款款从喃呢的竹床上站起,穿猩红大缎的就是你了。 我这个距你一百二十年的后人对如此绣工只能发出毫无见识的惊叹。 这时你看着二十世纪末的我。我这个写书匠。你想知道是不是同一个缘由 9 使我也来到这个叫金山的异国码头。我从来不知道使我跨过太平洋的缘 由事实是什么。我们口头上嚷到到这里来找自由、学问、财富,实际上我们 并不知道究竟想找什么。有人把我们叫做第五代中国移民。( 扶桑静,p i 一3 ) 我们看到在讲述扶桑的故事时,她似乎更想表达游离于故事之外的东西,有关 “我”的故事不时霹出来,和扶桑的故事形成对照,把“我”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独 特的情感世界在这种对照中传达给读者。“我”是一个有着多重文化背景,身份暖味 而又矛盾的人物。“我”是个东方人,但“我”现在又生活在西方,嫁了一位白人丈 夫,要按照美国的标准生活,身份的暧昧感使“我”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于 是决定写自己前辈的故事。由着“我”的敏感,“我”发现早期的移民生活并不是像 史书上写的那样简单划一,而是有着自己的独特故事的,扶桑和克里斯的故事就是 这样被“我”挖掘出来的。东方娼妓扶桑和十二岁的白人少年克里斯的爱情如此感 人而不落入俗套,不能不归功于严歌苓独特的写作策略。故事中的叙述人“我”和 扶桑缘于文化血缘上的关系,站在2 0 世纪眺望远古,现代观点的输入无疑令传统故 事读来耳目一新。由于这部小说不仅仅是要讲述一个一女二男的奇情故事,也不仅 仅通过回忆过去反讽现在人的生存境况,她要探讨的是对美、人性、弱势民族生存 等的一种审视和思考,所以作为叙述人的“我”常常从“摄影师”的身份转为旁白 者,面对此情此境发表见解。于是她在讲述扶桑的故事时,不停地把扶桑的故事拉 向当下,和扶桑对话,我们就不能不对“我”的自做多情有点看法了,正是“我” 洞悉了现代婚姻的实质,所以关于“出卖”那段的讨论是那么的触目惊心,却又那 么真实: 人门认为你在出卖,而并不认为我周围这些女人在出卖。我的时代和你的 不同了,你看,这么多的女人暗暗为自己定了价格:车子、房产、多少万的年 收入。好了,成交。这种出卖的概念被成功偷换了,变成婚嫁。( 扶桑,p 1 8 3 ) 几旬轻描淡写的对照,却道破了女性用所谓冠冕堂皇的词句来自欺欺人的实质。 一百年后的“我们”也漂洋过海来到这里,“我们”没有了先辈的文化保守主义,但 在所谓的解放、自由的幌子下,我们是否已经克服了自身文化困境? 没有,“我们” 连祖辈起码的生存诚意也没有了,我们有的只是进取和聚敛财富的本能,没有信仰, 一切都看透,婚姻都是买卖,纯真爱情早已不存在,“究竟什么是强奸和出卖? ”( 扶 1 0 桑,p 1 8 4 ) 这种诘问不啻是对所谓追求自由、理想、爱情的现代人的一种嘲讽。小 说中这种对照处处是,这就使得扶桑的故事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有关永恒的、不 屈不挠的爱情故事,而具有了当下的含义,也是读者理解作品中隐含的思想的主要 途径。“一百年前的你与一百年后的我是共时性的存在。”( 扶桑,p 2 3 6 ) 她以两代移民的特殊关联揭示了一种命运的内在延续,扶桑的故事其实是所有女人 的故事,是现实女性所遭遇的一切。但扶桑时代的那一点真诚在我们时代已经消失 殆尽,现代爱情只存在二维空间里,在这种对比中,反讽意味凸显出来。 对于扶桑,其元小说、拼贴叙事、诗意叙述手法曾引起广泛的关注与争论, 但我觉得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小说里,女叙述人表现出的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悲剧意 识,表明了女性知识分子这一叙事立场的回归。但“我”的登场和虹影她们那些自 我独自式的写作是完全不同的,在她们的女性写作中,“我”完全是毫无保留的自我 展示,书写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游离7 :夕j - 部世界。严歌苓的“我”是在和世界、文 本和读者的对话中呈现出来,“所有的材料与物象都投射着我的折光。”1 9 “我” 通过两种叙述方式介入小说,一是“我”客观地描述主人公的行动,如对中国苦力 工作的描述: 中匡l 苦力们也开始切切私语。他们说到逃离、放弃,但最后总把手搁到相 互的肩上,压一压,说忍忍吧。他们忧愁地一笑,一天天依旧在太阳出海前走 向工地。( 扶桑,p 5 6 5 7 ) 看起来不搀杂“我”的任何思想感情,但在这怵目惊心的客观书写中我们看到 的是“我”的矛盾心情,既同情他们的非人遭遇,感动他们的坚忍精神,同时又愤 怒他们的奴性保守心理,沉默而麻木的生活方式。这段描写令人想到鲁迅对中国民 众麻木与无知的批判,虽然人物不同,时空不同,但鲁迅揭示批判的中国问题在大 洋彼岸的海外移民生活中依旧,严歌苓的思想比不上鲁迅的深刻,但她却试图延续 鲁迅所批判的主题,对民众的劣根性作深刻剖析。 二是通过不完全的内聚焦式的叙事,“我”站在人物的对面,和人物对话,潜入 人物的内心深处,揣测人物的心理,说出人物的想法,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交替叙 述故事,既使情节继续发展,又可以不失时机地阐述“我”的观点。米兰昆德拉 曾经说过,“创作一部小说就是要使不同的情感空间并列呈现对我来说,这是作 家最精妙的手法”。严歌苓借鉴了这一手法,并运用得炉火纯青,“我,和扶桑不 1 1 同时空的对话就是不同情感空间的并置的一种体现。扶桑和克里斯的爱情故事并不 重要,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百年后的“我”对故事的重新阐释。“我”的特定时空位置 和双重文化背景赋予“我”的独特的观察视角,使“我”对一百年前前辈的阐释变 成了对文明、人性和美的一种审视和思考,变成了对东方民族文化的精魂的寻找, 就像我们前面论述的扶桑代表的是一种以弱势求生存的文化,她是一个非肉身的存 在,她的身体仅仅是用来承受苦难和伤害的,“她恰如大地本身。大地无言,却生生 不息,任人践踏,却能包藏万物,有容乃大。”2 1 面对强势文明,她从容而完满,最 后扶桑嫁给了即将死去的大勇,没有嫁给克里斯,没有获得现实意义上的拯救,这 个结局其实表明了一个海外女性知识分子的文化情结:对东方古老的原始文化的尊 崇与向往。 三、草根关怀的延展弱者生存的书写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在反思自己的学术道路时曾说,由于自己一生处在东 西方文化接触中被欺凌的一方,因而能避开占支配地位的文化对别人文化的偏见, 不认为世界格局中弱小民族的文化与“先进文化”格格不入,甚至强调弱小的“草 根文化”或“小传统”的动力。2 这也是处于西方社会的许多华人的观点,宗鹰在崛 起在多元美国华文文坛的“草根”文群一文中就提出美国华文文坛一直有着关注 “草根”阶层的传统,并把这批始终关注边缘小人物生存状态书写的作家归纳为“草 根文群”。”黄运基的奔流、刘荒田的多本诗集及章平的“餐馆文学”等从不同的 角度书写着主流社会中边缘弱小群体的困穷、挣扎的生存状况,继承了世界文学中 社会文化批判的传统。但新近崛起的新移民作家似乎摒弃了这个传统,他们更多地 沉浸在“黄金梦”、“美国梦”的书写中:边缘挣扎描写开始,主流胜利炫耀结束。 这些作品的出现有各种原因,一是美国向来就是一个不同情甚至看不起任何失败者 的社会,所以任何事都要争,都要赢;二是中国在现代化的路上走得太长太长,中 国人在西方现代文明这个权威的参照系下走得太久太久,所以新移民的个人言行很 少有不受出国行为中的“国家队”意识的思维习惯影响的,“所谓国家队意识, 就是进一个球,丢一个球、得一分、失一分都和国家兴亡相关而和自己的肌肉无关 的意识,就是个人言行和国家荣辱须臾不可分离的思维习惯。”“所以从新移民文学 的开山之作北京人在纽约开始,我们就隐隐感到一种焦虑的情绪急于寻找 华人在这个国家成功标记的焦灼心理,所以新移民形象大都是王起明式的“赢者”( 强 者) 形象,仿佛只有发“洋财”才能显示中国人的成功,才能确立民族文化形象。 1 即使“草根文学”一直写“输者”、“弱者”,也是不情愿的输,无可奈何的输,骨 子里充满了对西方世界的潜意识臣服,因此他们的输是由于自己的边缘化身份,或 者由中国在世界上的整体落后的背景造成的。严歌苓没有参与进大多数新移民作家 “美国梦”的大叙事,她承继了“草根文学”的社会文化批判传统,坚持书写处于 经济、种族、文化边缘的弱势群体,但她又明显地超越了“草根文学”对不得不输 的弱者的书写,而是塑造了一批情愿输的弱者人物形象。严歌苓对此有过解释,她 说她有感于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非赢不可的强者,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中国人的 务实精神都是被社会所推崇的,现代人都在争取做社会的成功者、赢者,善良、温 柔不再是他们词典里的词,而那个温柔、善良、自我牺牲的小人鱼则被好莱坞改成 了一个又打又闹的女战士,小人鱼的温柔和自我牺牲只能使她成为社会的输者、弱 者,于是她忍不住要为弱者抒发情感,所以我们看到她的小说是不分民族、不分国 界的,写的都是主流社会外的“边缘又边缘”的情愿输的人。 严歌苓说少女小渔是弱者的宣言。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走出国门后为获 得法律意义上的居民身份而努力的故事。中国人想在海外长期居留,就要获得一张 能在所在国合法居留和工作的永久留居证。出钱和有身份的西方人假结婚争取到身 份而留下来,然后再离婚,这是获得居留证的一条捷径。“绿卡婚姻”是很多作家都 写过的题材,一般乏味而肤浅,严歌苓的少女小渔却从中脱颖而出,这要归功 于她成功塑造的一个弱者形象少女小渔。小渔是属于那种别人占了她便宜,她 会笑笑,也认了的女孩,男朋友帮她办了出国手续,她就这样出国了。在异国,像 她这样没有身份的人是很难找到工作的,而异国欢迎居留的人士要么是有钱投资的, 要么是有技术的,小渔他们是什么也没有,她只能接受了男朋友要她和一个意大利 老人假结婚争取有个身份的办法。然而在男朋友也参与的这个勾当中,他感到了严 重的失落,备受折磨和委屈,小渔“觉得他伤痛得更狠更深,把哭的机会给他吧。 不然俩人都哭,谁来哄呢。她用力扛着他的哭泣,他烫人的抖颤,他冲天的委屈”( 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