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武汉地区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研究.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武汉地区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研究.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武汉地区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研究.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武汉地区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研究.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武汉地区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柬,带柬了价值观念的冲击,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人际交往发 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萨是以此为切入点,以武汉地区年龄在2 4 5 5 岁之阳j 的五所 高校在岗中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收集资料,立足社会学 的研究视角,探讨了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的现状与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 了相应的对策。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从考察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的现状出发,概括了高校 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具有交往范围同趋扩大化、交往形式和内容呈现多样化、人际 交往深度不平衡,趋向于表面化等特点;提出了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存在一定 的封闭性和单一性、人际关系松散,相互依赖性差、“文人相轻”现象犹存和功利性 倾向明显等问题,并指出了这些都不利于高校中青年教师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第三 部分从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个体因素方 面,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人际交往受到个性特征因素、个体能力因素、仪表因素、个 体价值观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因素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观的冲击,社会 上的不萨之风、在人际交往中的“面子”等大众心理因素都对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人 际交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高校教师的职业、社会地位和学校人际环境给高 校中青年教师的人际交往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分析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的 特点与影响因素中,对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进行了一定的比较研究。 最后一部分,笔者在上述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高校中青年教师在人际交 往中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教师个体、改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 系的高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特点影响因素 a b s t r a c t c o m ea l o n gw i t ht h e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b r i n g i n gt h e i m p a c to ft h e c o n c e p to fv a l u e ,t h eu n i v e r s i t ym i d d l ea g ea n dy o u t ht e a c h e r sh u m a n i n t e r a c t i o n sh a db e e n c h a n g e do b v i o u s l y t h i s t e x t r e g a r d s i ta st o c o r r e s p o n dt oo r d e re x a c t l y , t a k i n gt h et e a c h e r sw h i c ha r eb e t w e e n2 4 5 5 y e a r so l da n dw o r ki nf i v ev a r i e su n i v e r s i t i e so fw u h a n i tc o l l e c t e dd a t a t h r o u g ht h e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i n v e s t i g a t ea n di n d i v i d u a lc a s e si n t e r v i e w i na v i e wo fs o c i o l o g yr e s e a r c h ,t h et e x ti n q u i r i e di n t ot h ep r e s e n tc o n d i t i o n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i n f l u e n c ef a c t o r so ft h eu n i v e r s i t yt e a c h e r sh u m a n i n t e r a c t i o n ,a n dp u tf o r w a r dt h eh o m o l o g o u s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t h i st e x tw e r e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t o t a l l y t h ef i r s t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v ep u r p o s e ,m e a n i n g ,i n v e s t i g a t i v et h o u g h t sa n dm e t h o d s t h e s e c o n dp a r tt a l k e da b o u tt h a tf r o mt h em a r k e te c o n o m yt e r m ,t h es c o p eo ft h e u n i v e r s yt e a c h e r s h u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e x t e n d e dt ot u r n ;t h ec o n t e n t sa n df o r m s a r e v a r i e s ;t h ed e p t ha r eu n b a l a n c ei n c l i n i n gt o w a r dt oc o m et ot h es u r f a c e a n ds oo n i tp u tf o r w a r dt h a tt h eu n i v e r s i t yt e a c h e r s h u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h a v e m u c hq u e s t i o n ss u c ha sc l o s i n g ,l a c k i n go fd e p e n d e n c e ,s c h o l a r m u t u a l l y l i g h t ”p h e n o m e n o n e t c i tp u tf o r w a r di tn o tg o o df o rt h eu n i v e r s i t yt e a c h e r s t oe s t a b l i s hr i g h th u m a nr e l a t i o n s t h et h i r dp a r ta n a l y z e dt op r o d u c et h e r e a s o no ft h e s ep r o b l e m s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o ft h ei n d i v i d u a lf a c t o r sa n d s o c i a lf a c t o r s i nt h el a s tp a r t ,a r o u n dt h ep r o b l e m so f t h eu n i v e r s i t yt e a c h e r s h u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 ,t h ew r i t e ri si na b o v er e s e a r c ha n da n a l y t i cf o u n d a t i o n , p u t t i n g f o r w a r dt h es u g g e s t i o na n dt h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f r o mp e r f e c t t e a c h e r si n d i v i d u a l ,i m p r o v et h es o c i a lm i l i e ua n dt h es c h o o le n v i r o n m e n t , e s t a b l i s ht h e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a 】i n t e r a c t i o n k e yw o r d s :m i d d l ea g ea n dy o u t ht e a c h e r si nu n i v e r s i t y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h u m a ni n t e r a t i o n :i n f l u e n c ef a c t o r 1 绪论 1 1 问题的提出 入际交往是社会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 息、沟通感情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的基本需要和生存方式之一, 是构成各种社会关系、构成人的个性和素质、发展人的智慧和爿。能的f 提。人际交 往作为一种动念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根本上说受社会生产方 式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生产社会化水平不 同,交往手段的优劣不同,使人们在交往范围、交往深度、交往频率以及交往内容、 交往形式、交往规模方面会有所不同。在传统中国社会,人际交往按其交往的渠道 和联系的纽带可划分为亲缘、地缘和业缘三大类。亲缘关系是尘活中最古老也最自 然的人际交往,亲缘关系反映了封建宗法等绒制的尊卑、贵贱、亲疏等观念,也体 现了复杂而浓 的人际关系, 业缘关系是基 社会化的程度 厚的血缘亲子的文化心理:地缘关系是基于长期共同聚居一地而形成 主要有同乡和邻罩关系构成,体现出注重和睦互助等使用功能的特征; 于广泛的社会分工而形成的社会人际关系,反映着社会的丌放和生活 o 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无不体现着社会的变化和矛盾,同 时又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人际交往的开益多样化和外向化;等级观念的相对淡 化及交往礼仪上的简化;新旧观念形式的共存与结合:城乡出现巨大的差别。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政治上的援乱反正,清除了“左”的思想影响,实行了改 革丌放政策,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广大群众的无比热情和积极性,目前我国f 在 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激烈变化,这必然会对我国高校中青 年教师的人际交往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育影响因素之一,不仅影响到教师 要的意义。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是 展变化反映了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 师,是对社会变迁反映敏感的群体 点,较之以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身 与整 教师的人际关系及其交往方式乃是重要的教 的发展,而且对于教育教学的效果也有着重 个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着的,人际交往的发 此,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高校中青年教 们的人际交往的目的、手段具有什么样的特 以及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等等,对此进行社会学 因他 0 , 1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2 1 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武汉地区高等院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目的、内容、形式、手段等进行 较全面的调查研究,了解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的现状与特征及变化,以期全面 了解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分析影响高校中青年教师 人际交往的各种因素,并针对其影响因素,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中青年教师建 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对策。 1 2 2 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通过对武汉地区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的现状与特征的实证研究,分析影响 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的各种因素,并针对其影响因素,探讨有利于高校中青年 教师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对策,有助于丰富社会交往、人际交往的理论,同时可以 为社会交往、人际交往的理论提供实证研究成果。 2 实践意义 通过调查分析,探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的变 化及特征、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变化所反映出的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过程中出 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并针对这些新现象和新问题提出管理对策,为高校相关管理 部门改善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关系提供参考。 1 3 文献综述 1 3 1 国外关于人际交往的理论研究 l 、西方哲学家关于人际交往理论的研究 ( 1 ) 休谟的“共感”交往理论。休谟从经验主义立场出发,认为人们可以把自 己的观念、意识和情感迅速地传达到其他人的心灵与情感上,得出一个理解了的印 象,从而消除了人们在观念、情感上的差别,达到“共感”,由此休谟把“共感”看 成是人与人交往的首要原则。休谟的“共感”交往论以感情的交往为核心,是以“人 性论”为基础的交往理论。 ( 2 ) 孟德斯鸠的“自然法”交往理论。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对交往和交往关系 的产生,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了解释,而且肯定了人们为了物质生活的需要而共 同生活,这是人们交往的决定性因素。 ( 3 ) 霍尔巴赫的“功利主义”交往理论。霍尔巴赫强调“快乐和痛苦永远是支 配人的行动的唯一原则”,为了寻求快乐,逃脱痛苦,人们就要进行“自爱”和“自 我保存”,但自爱和自保又是排他性的,然而又正是为了自保使每个人必须与他人一 起共同生活,因此,在霍尔巴赫看来,人们的交往与交往关系被看成是以相互利用 这种功利主义为基础的,以至于个人在相互交往中的一切活动,例如谈话和爱情等 等都被描写成功利关系和利用关系。 ( 4 ) 康德的“恶意”交往理论。康德把交往过程看成是由对立走向统一的辨证 运动过程,试图通过纷争,甚至违反人的一致,来实现人的一致,把交往过程看成 是人与人之涮从恶的抗争走向统一和谐的过程。 ( 5 ) 黑格尔的劳动交往理论。黑格尔认为,通过劳动,个人与他人相互承认、 相互作用,一方面个人为他人,为社会献身,另一方面他人又因而使个人恢复了自 身,他把人们的交往关系置于劳动的基础之上,把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作为交往 的前提。 ( 6 )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交往理论。马克思认为作为交往主题的人是通过劳 动生成的,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以社会联系为本质的“现实的个人”,并且把劳动看 成是人们进行相互交往的基础,是劳动生成了人们的交往关系物质交往和物质 交往形式,并且把生产力作为决定交往与交往形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认为只有通 过生产力的发展,爿能解决“被迫交往”的问题。 以上是哲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它们都承认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 中介,更强调交往与人和社会的内在统一眭,认为交往本身即人的生存方式,更侧 重于研究交往的哲学本质、基础和可能性,研究交往的中介即语言符号的结构和规 则。 2 、西方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于社会交往、人际交往理论的研究 ( 1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动机理论 竣理论认为,人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后,爱和交友的需要就 摆上了心理需要的主导地位,人际交往的动机就变得十分强烈,对朋友、对家庭、 对团体充满着向往,渴望同人们建立种充满友情的关系。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 个人部需要别人,因此都具有人际交往和建立人际关系的需要。 ( 2 )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 浚理论是一种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从个人付出代价与获得期望 酬赏的角度来分析人际交往的运行机制。这有理论强调人与人的平衡关系,重视交 往中的物质利益,重视交往的效果,这些都是有益的,但这一理论忽视了社会环境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片面强调人际交往中人的动机的自私性和自我中心性,而且忽 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涮的复杂关系简单化了,把在人际交往中的利他、尊重、 服从、爱、赞扬等无条件地看作是与会钱等物质一样的交换物,同时也忽视了社会 生活中的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际交往的广泛影响,这是其缺陷性。 ( 3 )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是出美国学者米德在结合美国早期社会学者库利、托马斯等人 的有关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强调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 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 效果的反馈,认为客观显示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内容,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它把人的行为仅仅归结为对符号的理解,过分夸大了交际符号的作用,而且该 理论忽视了社会结构、社会经济条件对人际交往的重要影响,这是该理论的不足之 处。 ( 4 ) 相互作用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巴兰提出的,着重探讨的是交往双方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当两个个体在交往中经常感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安定, 感到心情愉快,爿+ 乐意与对方交往:当其中任何一方对交往不满意时,就会影响到 双方的继续交往。 ( 5 ) 印象管理理论 该理论是以戈夫曼为代表的关于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影响 的理论。陔理论要求人们积极地、主动地自我呈现,强调交往活动中人们之i n , p h 互 偌用、桐互影响。对交往活动采取一种互助的念度,这是具柯积极意义的。然而, 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仅仅是为了获得对方的报答,为了实现交往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4 这是不一确的。 ( 6 ) t 小组理论 t 小组理论是心理学家勒温于4 0 年代仞提出的。该理论注意到了人际交往中 人们的动机和目的,并强调对这些潜意识的东西加以i ) i i 练,以提高其敏感性,这是 可取的。然而其忽视了在交往中对人们交往行为的考察研究,重意t 而不重行为, 这是不足之处。 1 3 2 国内关于人际交往的研究 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不同,笔者将国内学者们对人际交往的研究状况归 纳如下: 1 关于人际交往含义的研究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人际交往就是传递、沟通、交流信息的过程。有人提出,人 际交往就是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信息、沟通意见、交换情报、相 互作用( 陈纪方,1 9 8 5 ) 。有人把人际交往看成是语言符号( 字、句等) 和非语言符 号( 目光、姿势、体态、声调、面部表情及动作等) 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共享 和共同理解的过程。强调的是信息被人们共同享用和理解的过程或两个以上的人之 间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该过程是利用语言文字、动作、表情,作为表达信息的 手段( 孙非、会榜,1 9 8 8 ) 还有学者强调了情感的沟通,指出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 问传递消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等方面的联系过程( 时蓉华,1 9 8 8 ;郁景祖,1 9 9 5 ) 。 刘建平( 1 9 8 8 ) 、王滨( 1 9 9 6 ) 则进一步强调了人际交往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的一面, 指出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问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以及相互施加影响而发 生的相互作用和心理联系的过程。 2 关于人际交往变化及特点的研究 首先,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变化及特点的研究。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准成人” 时期,又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刚刚脱离了学校和家长的近距离的管教,因而其人际 交往活动较以往的大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 ) 从交往心理看,主动追求丌放式交往。 首先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增强,一般不会拒绝交往,交往的频率也有所提高。经调查 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出偶尔的相聚、互访发展到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 举行聚会、体育活动、娱乐、结伴出游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其次大学生交往范 围较宽,在校内,无论是班级、年级、还是专业、性别等,都不会成为大学生交往 的障碍,而且大学生也证在努力地把自己的交往领域扩大到校外乃至社会,再次大 学生的交往内容丰富多彩,高校是培养高级人爿的机构,信息丰富,学术气氛浓厚。 学术团体十分活跃,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在知识的影响下对人生的目标有更高的 要求,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也更为关心,而不只限于对学术的 关心,最后是交往手段更多,由原来的互访、通信等转向使用切现代化的通讯设 备、交往工具、交往场所等交往手段。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 更方便、更快捷,交往距离更远。( 2 0 0 1 ,章梅珍) ( 2 ) 从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看,是 以寝室为中心,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大学生虽然主动追求丌放式的人际交 往,但由于时间、精力、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交往的场所主要是校 园内,中心是学生的寝室。b b s 和q q 等等新兴社交方式正逐渐被大学生接受并渗入 到他们的生活中( 1 9 9 5 年,傅丽萍) 。( 3 ) 从人际交往的目的看,情感型交往和功 利型交往并重。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在社交上逐步 趋向于“理性化”,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并不纯粹是出于情感和志同道合,交往 的动机己变得很复杂。可以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在注重情感交流的同时,越来越注 重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务实性,呈现出情感型与功利型并重的趋势。如有的学生 在社交中结交一些“大款”,以自己能把朋友的车丌到校园旱柬为荣,还拿自己“有 身份”的朋友在同学面前炫耀,甚至出现个别女生“傍大款”的现象。( 马新建,2 0 0 2 ) 。 ( 4 ) 从交往效果看,大学生对自己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环境评价不高。现在的大学 生虽然从心理上积极主动地去与他人交往,并且很注意学习社交知识,但实际效果 并不理想。( 马新建,中国青年研究,2 0 0 2 ) 。 其次,关于城市居民的人际交往的变化及特点的研究。改革丌放以来,我国社 会正在逐步从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变,在此过程中,城市居民的交往也发生了转变, 体现了一些新特点。( 1 ) 从交往空间来看,范围逐步扩大。由于城市生活方式的改 变,流动性增强,很多城市居民把交往的触角延伸到了广阔的领域,而不仅仅将交 往局限在单位体制内部。( 2 ) 从交往对象来看,业缘、志缘、趣缘群体内交往增多。 同业缘群的成员不仅在工作过程中互相之间有较多的交往频率,工作中的互动扩 散到r 常生活领域,从而表现为交往的增多。另外城市社会中各种“协会”、“沙龙”, 使一些因兴趣相近走到一起的市民因为有共同的话题及活动,交流的机会较多,从 而交往频繁。( 3 ) 从交往手段束看,交往手段同益间接化。如今由于高科技的飞速 发展,城市居民大都通过电话、手机、o q 、e - m a i l 等个人信息沟通工具及广播、电 视等大众媒介进行问接的交往,间接化交往既快捷又高效。( 4 ) 从交往速度及模式 来看,市民交往呈现高速度及高流动性。由于城市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及城市人口的 高流动性等原因,使得市民交往的深度趋于浅显化,不如传统交往牢固和稳定,而 且市民与较为有限的对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很多时候与交往对象只有暂时的或一 次性的交往活动,交往的流动性增强。( 5 ) 从交往目的来看,市民社会交往的功利 性较强。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等本应在经济领域作用的原则 渗透到了人们闩常的社会交往中,使人际交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商品性倾向。“只 交有用的朋友,不交无用的朋友”及“亲兄弟,明算帐”等f 是当前城市市民人际 交往功利性增强的表现。据一项大规模的调查显示,社会人际交往的“人情费”支 出惊人,一年之内,近5 0 的被访者为办私事不同程度地送了礼,年人均支出费用 达1 1 8 元。( 蔡志海,2 0 0 0 年社会) 。 3 关于人际交往影响因素的研究 很多研究者认为,人际吸引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至关重大。胡复( 1 9 9 0 ) 等指出, 人际吸引是维持人际交往的杠卡t 。孙非子( 1 9 8 6 ) 具体分析了人际吸引在人际交往 中的作用,指出别人喜欢也就是向你支出一种心理财富,你要乐于给人们报偿,因 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给他们以报偿的人。余盛华( 1 9 9 7 ) 还从生态环境对人际交往 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指出物理和社会的因素所构成的微观社会生态环境,对人的心 理和行为有着即时和长远的深刻效应。在他看来,一个人在特定生活场合的空间位 置,直接与其社会身份、地位相联系并对人们的交往发生深刻影响。 另外,许多研究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浙江大学哲 东教授在调查中发现,认知障碍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比如在人际交 往中,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不能理性地分析和评价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 或者对人际交往本身持有某些偏见,或以偏离现实的标准束评价人际关系状况等等 ( 2 0 0 0 年,哲东) 。其次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还有0 自我期望值过高, 认为自己任何方面部比他人强,基于此确立的社会符合期望却往往不符合自身特点 的发展方向,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壁。( 罔晓红,2 0 0 1 ) 社会适应刁i 良。大学 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面临一个与以前大不相同的新环境,一切都得去靠自己摸索, 因而容易导致适应不良,甚至出现人格障碍。( 朱贵芳,1 9 9 9 ) 家庭教育的误导, 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是只看学习成绩,不顾其人际关系状况,导致大学坐离 丌家长后无法与他人j f 常交往。( 朱贵芳,1 9 9 9 ) 。 4 关于改善人际交往途径的研究 学者们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关于 改善对策与建议。如用晓红提到,加强对自身的了解,切实了解自身的特点,提出 切合实际的具体目标,还要经常总结自己在交往中的经验和教训,( 阳晓红,2 0 0 1 ) 。 胡吉红提到要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作用设立咨询机构,及时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 心理问题,( 胡吉红,2 0 0 1 年) 。魏茂恒提到大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个性, 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并且要注意人际交往的技巧。比如注重仪表学会倾听讲 究语言的艺术,保持适当的距离等。( 魏茂恒,2 0 0 2 ) 杨年喜就如何缩小师生之间的 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人际交往,提出:在情感基础上,用爱去赢得 学生的尊重;互相理解,在互信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师生交往:在提高自身素质的 基础上,用潜在魅力去吸引学生;运用换位思考,用真诚去感化学生。( 2 0 0 1 ,杨年 喜) 1 3 3 对国内学者研究的评价 1 国内学者关于人际交往研究的对象比较单一,对大学生、青少年以及城市居 民的研究较多,对教师群体人际交往的研究较少,在较少的以教师为对象研究人际 交往也仅限于课掌上师生交往的研究。 2 国内学者关于人际交往的研究内容虽然涉及交往目的、交往手段、交往方式、 影响因素和改善途径等内容,但较少进行实地调查的实证研究。 3 ,国内学者关于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及影响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柬进行研究的 较多,较少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 1 4 理论依据、研究假设与基本概念的界定 1 4 1 理论依据 1 社会变迁理论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包括社会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环境对社会变迁的作用方式会有所不同,人口是社会变迁 的基本前提,社会制度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社会变 迁以直接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基本方面,科 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是社会变迁的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对社会变迁具 有决定性的作用。人际交往作为一种动念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制约,体现了社会价值观 念的变化,体现了社会制度、社会经济的变迁,同时对其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2 人际交往理论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 触,交流信息,沟通思想,联络感情的过程。在交往中,人们通过别人而认识自己、 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从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生存竞争的 r 益激烈,人们为了获取事业上的成功,除了在专业领域刻苦钻研外,还需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当两个个体在交往中经常感到情感上的满足,感到心情愉快,并且 非常乐意与对方交往时,他们之间就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1 4 2 研究假设 1 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必然会对高校中青 年教师的交往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得教师的交往发生深刻的变化。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中青年教师交往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嬗变,交往范 围扩大,交往形式与内容多样化,交往深度f 1 趋表面化。 3 随着改革丌放的不断深入,人际交往行为同趋复杂化,一方面改革丌放促进了 人际交往朝丌放、多样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人际交往受个体因素和社 会因素的影响。 1 4 3 基本概念的界定 1 高校中青年教师 本研究的对象“高校中青年教师”是指( 1 ) 经国家政府批准的全同制普通高 等院校正在教师岗位上从事教育职业且年龄在2 4 岁至5 5 岁之间的所有教师( 包含 2 4 岁和5 5 岁) ,( 2 ) 根据年龄、职称的实际分靠情况以及人际交往的不同,将高校 中青年教师进行分段,青年教师是指2 4 岁至3 5 岁之间的教师,中年教师指3 6 岁至 5 5 岁之吲的教师。 本研究确定这一范围内的教师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柬考虑的: ( 1 ) 高校中青年教师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受教育程度高,接受的信息 量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下,对信息的敏感性也较强,同时作出的反映也会 比较直接、迅速和强烈,能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 2 ) 选择这一年龄范围的教师,是因为年龄在2 4 岁至5 5 岁的教师可以说是 高校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通过对这些教师的人际交往、社会交往的研究,发现高 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中存在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分析影响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 往中的各种因素,并提出改善途径,不仅可以提高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人际交往的质 量,而且对高校事业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2 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生活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情报交流与 相互作用的过程。本研究中的人际交往是专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不包括群体 与群体或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交往。本研究主要从人际交往的以下几方面束调查分析 和研究: ( 1 ) 交往对象:同学、同事、同乡、朋友、领导 ( 2 ) 交往内容:物质交往、情感交流、业务交流、同常生活互助 ( 3 ) 交往日的:为情感、为利益、为友谊、为工作 ( 4 ) 交往方式、手段:直接交往、闻接交往、书信、通讯、电子邮件 ( 5 ) 交往规模:单位内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 ( 6 ) 交往频率:多、少 ( 7 ) 交往深度:深、浅 :j 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是指影响人际交往质量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社会因 素两个方面。个体因素指个性品质、个体能力、仪表、个体价值观等,社会因素指 学校人际环境、社会风气、大众心理或习俗等。 1 5 研究内容及思路 1 5 1 研究内容 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高校2 4 至5 5 岁的中青年教师的人际交往的现状、人 际交往的变化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与对策。 1 5 2 研究思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人际交 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交往对象、交往目的、交往方式、交往规模等都发生了变化。 本研究在对武汉地区高校中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基础上,参考国内 外学者关于人际交往的理论和社会学的其它理论,研究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的 变化及特征,通过对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发生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现 象的研究和分析,找出影响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的各种因素,针对其影响因素, 探求有利于高校中青年教师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研究示意图如下 圈 匹 圜 网矿 匪翌 个体因素:个性品质、生理条件、经济、政治社会条件、价值观念 社会因素:社会风气、大众心理、习俗等社会环境,学校人际环境 1 6 研究方法 为了达到研究的目的,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参考法、问卷调查法并辅以访谈 法进行资料的收集。 1 文献参考法。本研究查阅的资料涉及国内外有关社会交往、人际交往、人 际关系和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研究著作、相关的学术论文,了解了关于人际交往的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结论,并从与社会交往、人际交往相关的 报刊、杂志上收集关于人际交往的相关资料,如交往目的、方式、规模、频率、 手段、影响因素、改善途径等相关资料,以拓展思路。 2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问卷共设计了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人际交往状况和影响因素及其他三个方面共3 1 个选题,基本能反映高校教师人际 交往的方式、目的、范围、等状况,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资料来源。 研究地点的选取。笔者选取了武汉地区的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 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血所不同的高校作为调查地。这 五所学校全部属于部属高校,比较有代表性。 研究样本的选取。本研究以上述五所高校中年龄2 4 5 5 岁在岗的任课教师 为研究对象。在发放调查问卷时,附加了填写晚明和要求,而且兼顾了院系、年 龄和性别。此次调查共发放了3 2 0 份问卷,收回了3 1 2 份,其中有效问卷3 0 5 份, 有效回收率为9 5 3 。 3 个案访谈法。由于人际交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心理、社会背景、 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获驳更多、更具体、更详实的资料,笔者在问 卷调查结果和调查需要的基础上进行了访谈,访谈时兼顾了年龄层次和学校分布。 1 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 研究角度的创新。通过对以往关于人际交往的研究情况束看,偏重于从哲学 和心理学的角度。本研究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全面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的人 际交往。 2 研究对象的创新。在以往关于人际交往的研究中,主要是关于大学生、城市 居民的研究,对高校中青年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研究目前很少。 2 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的现状与特点 2 1 调查对象的样本基本情况 为了调查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现状和影响因素,在参考中外研究者大量研 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人际交往状况和影响因素及其他等 三大方面内容的调查问卷( 共3 l 道题) ,对武汉地区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等五所高校在岗任课教师进行了抽样 调查。以年龄、性别、职称、文化程度、所教课程、婚姻状况等为基本特征,将调 查对象的样本基本情况整理汇总,得到下表: 表2 1 1 高校中青年教师样本基本情况 t a b l e 2 1 1t h es a m p l ef e a t u r e so fu n i v e r s i t ym i d d l ea g ea n dy o u t ht e a c h e r s 样本特征类别额次( 人)百分比 - | 生刹男 1 4 94 8 9 女 l5 65 1 1 年龄 2 4 3 5 岁 1 8 66 0 7 3 6 5 5 岁 1 1 93 9 o 职称助教 5 31 70 讲师 1 2 74 1 6 副教授 1 0 9 3 5 7 教授 1 65 2 文化榉度人专20 7 本乖 1 0 53 4 4 硕十 1 3 74 4 9 博十 6 12 2 ,o 所教课科人文社科类 1 0 73 5 4 理科类 8 92 9 2 i :科类 4 21 3 8 农学类 2 995 医学类 2 47 5 体育文艺类 1 44 6 婚姻状况术婚 6 82 2 3 初婚至今 2 2 67 4 1 离婚后未再婚 62 0 丧偶后术雨婿 2o 7 再婚 31 0 总样本数n = 3 0 5 丧注:1 ) 问卷中育极少数缺省值,故此表中某些栏目中的频次总平不足3 0 5 。 从上表呵以看出,样本基本上反映了总体的构成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2 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人际交往现状及分析 本研究从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交往对象、交往目的、交往方式、交往范围、交往 深浅和人际关系状况等方面柬分别介绍并分析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人际交往状况。 2 2 1 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对象的现状 表2 2 1 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 多选) t a b l e 2 2 1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m i d d l ea g ea n dy o u t ht e a c h e r s m a i no b j e c t si n h u m a nr e l a t i o n s ( m u c hc h o o s e ) 从表2 2 1 中可以看出,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人际交往对象中,同学、非领导的同 事、朋友( 非同学、同事和同乡) 、亲戚、领导和同乡都占有一定比例( 所占比例最 小的也有1 5 7 ) ,这说明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交往对象的范围比较广。但居于前三位 的依次是同学、非领导的同事、朋友( 非同学、同事和同乡) ,其次是亲戚、领导和 同乡。 表2 2 2高校中青年教师与交往对象的交往频率 t a b l e2 2 2 t t h ef r e q u e n e eo ft h eu n i v e r s i 哆m i d d l ea g ea n dy o u t h t e a c h e r s c o m p a n yw i t hp a r t n e r 交往对象交往频率排序 同学 1 f 领导的同事 同乡 亲戚 朋友( 1 卜同学、同市、同乡) 领导 从卜表2 2 2 可以看出,通过对“高校中青年教师与卜述交往对象交往频率由多 到少的顺序”的调查得知,高校中青年教师与上述交往对象的交往频率山多到少的顺 序依次是非领导的同事、领导、朋友( 非同学、同事和同乡) 、同学、同乡、亲戚。 通过进一步观察,山对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对象的主要分布区域( 见下表 2 2 3 ) 的调查统计数据可以得知,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人际交往对象分布较广,虽然 主要分伽区域还是以系内( 相对于系外占6 1 3 ) 、校内( 相对于校外占6 7 5 ) 为主, 但是系外和校外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甚至涉及到国外。 表2 2 3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对象主要分布区域 t a b l e 2 2 3t h ep r i m a r yd i s t r i c to ft h eo b j e c to f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m i d d l ea g ea n dy o u t ht e a c h e r s h u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d i s t r i b u t e d 2 2 2 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目的的现状 表2 2 4 关于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的目的的调查 t a b l e 2 2 4 t h ei n q u i s i t i o nc o n c e r n i n go n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m i d d l ea g ea n dy o u t ht e a c h e r s h u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 登奎璺墼型:! 堕一 出上表2 2 4 可知,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的目的中,最重要的是满足情感 需求( 2 7 2 ) ,其次是增进友谊( 2 4 9 ) 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2 4 9 ) ,再依次是物质 利益( 1 8 0 ) 、地位升迁( 6 9 ) 、娱乐需要( 3 8 ) 和其他( 0 1 )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 可以发现,在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人际交往目的中,精神需求仍占主要,但物质需求 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进一步观察( 见表2 2 5 ) ,女性在人际交往中更注重情 感需要,而男性则注重物质利益、地位升迁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表2 2 5 不同性别高校中青年教师交往目的的调查 t a b l e 2 2 5 t h ei n q u i s i t i o nc o n c e r n i n go nt h ep u r p o s eo fd i f f e r e n t u n i v e r s i t ym i d d l ea g ea n dy o u t ht e a c h e r s h u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 汰 情感物质 增进 地位业务水平娱乐其他 需求利益友谊升迁的提高需求 男性教师n 2 03 43 71 73 74 0 1 3 92 362 4 _ 302 4 42 80 0 女性教师n 6 22 13 942 1 72 3 9 71 3 52 5 02 61 3 54 51 3 2 2 3 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方式的现状 表2 2 6对不同年龄的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方式的调查 t a b l e 2 2 6t h e i n q u i s i t i o nc o n c e r n i n go nt h ew a yo fd i f f e r e n ta g e u n i v e r s i t ym i d d l ea g ea n dy o u t ht e a c h e r s h u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 交往方式 年龄 喜欢“面对面的直接交往” 喜欢“借助中介的间接交往” 总数 2 4 3 5 岁 n 1 4 34 3l8 6 7 6 ,9 2 3 11 0 0 0 3 6 5 5 岁 n6 9 5 01 1 9 5 8 o 4 2 0】o o o 总数 n2 1 2 9 33 0 5 6 9 5 3 0 5 1 0 0 o 从上表2 2 6 中可看出:青年教师比中年教师更愿意选择“面对面的直接交往” 方式。在被调查的1 8 6 名青年教师中,有1 4 3 人喜欢“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占被调 查青年教师总数的7 6 g ;有4 3 人喜欢“借助中介的徊j 接交往”占被调查青年教 师总数的2 3 1 。被调查的1 1 9 名中年教师中,有6 9 人喜欢“面对面的直接交往”, 占被调查中年教师总数的5 7 9 ;有5 0 人喜欢“借助中介的间接交往”,占被调查 中年教师总数的4 3 1 。 表2 2 7 对不同职称的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方式的调查 t a b l e 2 2 7t h ei n q u i s i t i o nc o n c e r n i n go nt h ew a yo fd i f f e r e n tt i t l e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