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乡村行政在纠纷中的策略行动——以鲁西南某村宅基纠纷的解决为个案.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乡村行政在纠纷中的策略行动——以鲁西南某村宅基纠纷的解决为个案.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乡村行政在纠纷中的策略行动——以鲁西南某村宅基纠纷的解决为个案.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乡村行政在纠纷中的策略行动——以鲁西南某村宅基纠纷的解决为个案.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乡村行政在纠纷中的策略行动——以鲁西南某村宅基纠纷的解决为个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并非在宏大的叙事中讨论理论问题,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件过程, 来观察、思考乡镇政府是怎样以策略行动者的身份出现的。 本文通过对一起宅基纠纷事件的分析,关注点放在政府这一主体的行动上, 我们会发现,处于国家与社会连接点上的乡镇政府,在乡村这一特殊的地域中, 并非简单抽象的国家代言人形象,其表现出的行动也非严格的制度安排,而是 在特殊的场景中,在乡间意义系统和政府系统交互面上的权衡和权量,是制度 的剐性与运作中的弹性的糅合,国家话语和民间话语都会成为自己的资源手段, 何时采用何种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则表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 乡镇政府的行动是在与村干部、村民的互动脉络中呈现出来的,如果说村 干部、村民主要运用了民间话语、民间的意义系统资源,那么政府将行政话语、 法律话语以及民间的意义系统都作为自己的资源手段,在开始推行国家的意志 时,政府运用了行政的话语,采取了行政行动,如果说此时的政府基本在制度 设定的框架内运作,那么,在面对某些具体事件的特定场景中,政府同时利用 了法律话语、行政话语和民间话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化解事端,其中不仅有 基于自身在国家权力结构体制中的地位、职能的考虑,还有基于制度外的人情 法则的考虑。作为一个具体的行政组织,乡镇政府的行动也会基于自身的利益, 并受特定的地域、资源、场景的影响,是在与互动者的互动中建构的结果a 关键词:策略行动策略行动者日常生活的逻辑制度逻辑 v 圭堑查堂堡主兰竺笙兰 a b s t r a c t i n s t e a do fd i s c u s s i n ga b s t r a c tt h e o r y ,t h i st h e s i si sd e v o t e dt o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a n d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t h a th o wt h eg o v e r n m e n ta c ta sas t r a t e g i c a c t o r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d e t a i l e dc o u r s eo fa ne v e n t t h ep a p e rf o c u s e si t sa t t e n t i o no nt h ea c t i o nl o g i co ft h ea c t i o n s u b j e c t ,i e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ac a s eo fh o u s es i t e d i s p u t e l o c a lg o v e r n m e n t si nv i l l a g e sa n dt o w n s ,w h i c h1 i n kt h es t a t e a n dt h es o c i e t y ,a r em o r et h a nt h es y m b o lo fg o v e r n m e n t t h ea c t i o n st h e yt a k ea r en o ts t r i c t l yr e s t r i c t e db yt h ep o l i c i e s , r a t h e r ,t h e ya r eaf l e x i b l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p o l i c i e sa n do p e r a t i o na sa r e s u l to fw e i g h i n gt h es y s t e mo ft h e c o u n t r y s i d ea n d t h ec e n t r a l g o v e r n m e n t t h e r e f o r eb o t hf o r m a lo f f i c i a ls p e e c ha n di n f o r m a lf o l kt a l k c a nb ee m p l o y e di na c t i o n w h e na n dh o wt ou s et h e s er e s e u r c e si sa l s o f l e x b i l e t h el o g i co f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sa c t i o nf o r m si ni t si n t e r a c t i o nw i t h c a d r e sa n dv i l l a g e r s c a d r e sa n dv i l l a g e r sm a i n l yr e l yo nf o l kr e s e u r c e s , w h i l et h eg o v e r n m e n te m p l o y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l e g a la n df o l km e a n s w h e n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i m p l e m e n t st h es t a t el a w s ,i tt a k e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m e a s u r e sw i t h i nt h ef r a m e w o r ko fs y s t e m s h o w e v e r ,a c i n gs o m es p e c i a l s c e n e so fc o n c r e t eo c c a s i o n s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w i i l m a k ef u l lu s eo f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l e g a la n df o l kr e s o u r c e st os e t t l et h ed i s p u t e t h i st a k e s i n t oa c c o u n tn o to n l yi t ss t a t u sa n df u n c t i o ni n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s t a t e a u t h o r i t y b u ta l s oh u m a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sal e v e lo f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si nt o w n sa n dv i l l a g e s ,i nl i g h to fi t so w n i n t e r e s t s ,i sa l w a y sr e s t r i c t e db ys p e c i f i c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r e s o u r c e sa n d 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o fc a d r e sa n dv i l l a g e r sw h e nt a k i n ga c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s t r a t e g i ca c t i o n ,s t r a t e g i ca c t o r , l o g i ci nd a i l yl i f e ,l o g i co fs y s t e m v t 上海大学颁士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墨龇i i 期:旦盟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乏汹? 师签名:j 燃日期:塑翌驯 i l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论弟一旱寻了匕 1 1 提出问题 人类社会中充满了冲突,纠纷是冲突的种常见表现形式,解决纠纷,维 护社会秩序,既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广为关注的学术问题。 研究表明在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秩序中,有多种力量在发挥作用,如法律 力量、行政力量、市场力量、民间力量等,与此相应有多种话语的进入,如国 家话语、法律话语、行政话语、市场话语、民间话语等。国家话语表现为一种 抽象的国家力量,它可以以法律和行政的形式表现出来;市场话语是伴随着市 场经济的发展产生的;民间话语则是与国家话语相对的一个概念,是一种非正 式制度的力量。 在学术界,对于社会秩序的研究俯首即拾,研究的视角表现出多样性,法 律视角、行政视角、市场视角等,给我们提供了耜当丰富的文献资料。不过, 这些研究不仅有纵向的历时性的差异,也有横向的区域空间上的差异,从而呈 现出秩序的多种状态,以及维持秩序的机制的多样性。在现实社会中,秩序的 状态以及维持秩序的机制,既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也随着区域空间的转移 而变化,所以,社会秩序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中国社会在发生急剧的变迁,秩序的维持还没有达到规范化状态,尤 其在现代化因素和传统因素并存的乡村社会,由于不同的地方现代化的因素和 传统因素是不均衡的,所以存在现代化因素较多的比较现代化的村庄,也有传 统因素较多的比较传统的村庄,还有处于他们之间的若干形态的村庄,这样乡 村纠纷的性质、纠纷中的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社会结构关系也会呈现出复杂的 状态,那么解决纠纷,维持秩序的机制也会随上述因素的变化呈现出差异。观 察、研究乡村纠纷中维持社会秩序的机制,激起了我研究的兴趣。 长期的农村生活,使我对乡村中发生的各种纠纷问题特别关注。一般乡镇 政府在向村民收公粮、推行计划生育、收提留款等行政事务时,由于某些或某 户村民的采取抵制行为时,乡镇政府往往也会采取某种比较粗暴的行政手段强 制村民执行,而少数村民有时会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甚至会以死相避,进行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抵抗,由此便会产生各种复杂多样的纠纷和冲突。而牵扯到这类纠纷冲突中的 行动主体往往有乡镇政府、村干部和村民,这三方问的相互关系在具体的纠纷 场景中,表现得复杂多样的。本文无意从类型学的角度对各种纠纷类型做一般 性研究,探讨一般性规则,而只是希望以一个具体的纠纷事件的发生与解决过 程为个案,通过对纠纷解决中各行动者的互动过程加以观察、分析,试图探讨 乡镇政府是如何调整自己的策略以应对场景的变化? 它利用了哪些资源手段, 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手段? 在整个纠纷的解决过程中,处于国家与社会连接 点上的乡镇政府的行动是以怎样的形态呈现出来的? 本文中对鲁西南所发生的 这起宅基纠纷解决过程的分析,就是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尝试性回答。由于乡 镇政府在村民心目中往往是国家的象征,代表国家的意志,因此当纠纷无法解 决时,乡镇政府的出面往往会影响纠纷解决的最终结果。正因为此,本文便将 乡镇政府在纠纷解决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关注的重点。又由于乡镇政府作为联 结国家与社会的中介在发挥作用,所以本文的分析将在“国家社会”关系 框架内展开。 1 2 相关研究 一、“国家社会”关系 学界关于“国家社会”关系的讨论,是在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而发生 的社会转型背景下展开的,这其中对“国家社会”关系的学理讨论和实证 研究又形成了西方智识传统和本土经验分梳两种关注视角:前者的理论关注点 是建构一个力基于西方社会的“市民社会”理想型,并讨论中国是否形成了“市 民社会”;而后者通过比较改革前后中国社会基本结构因子的变迁,探讨国家和 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地方精英”是国家权力到达基层社会的中介。“国 家社会”框架下乡村社会的研究有三个方向:“市民社会”说、“国家中心” 说和“社会中的国家”( 张静,1 9 9 8 ) 。 ( )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 所谓“市民社会”,是指在那些源出于保护个人自由的思考以及反对政治专 制的近代自由主义政治思想、源出于对市场经济的弘扬以及国家干预活动的应 对的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而逐渐产生的相对于国家以外的社会实体。( 邓 正来,1 9 9 7 )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市民社会研究者对“市民社会”的定义可以看出,市民社会概念以及由 此产生出的般性框架,都源自立基于西方历史经验和西方学者对国家与社会 间关系认识上的政治学智识传统。 “市民社会”概念的“舶来”性质和作为实体建构的“理性”学术旨趣, 割裂了中国的本土知识和文化网络传承,忽视了中国“草根社会”自主发展的 经验智慧,极大地限制了“市民社会”研究的发展。 一些学者对“市民社会”在中国的研究进行反思和批判,黄宗智( 2 0 0 3 ) 认为从西方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概念不适用于中国,他试图构建一个价值中立的 范畴“第三领域”,来寻找中国的“市民社会”;王迪也试图寻找中国乡村 社会中“市民社会”的“公共空间”( 王迪,2 0 0 1 ) 。 ( 二)“国家政权建设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的资源总是稀缺的,需要国家动 用国家的力量把稀缺的现代化资源动员起来,以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一些学者 接受了这一主流思想,特别是研究中国基层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的学者,他们 利用基层政权建设来解释基层社会秩序的变化,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概念, 费孝通提出基层社会衰败;杜赞奇( 1 9 9 6 ) 的“赢利性经纪”和“保护性经纪”; 黄宗智( 1 9 8 6 ) 的内卷化概念;张伸 l ( 1 9 9 1 ) 提出绅士的官僚化。这种研究关注了 “国家社会”中间位置的地方精英,考察了其在权力互动体系中的特殊地 位和作用,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角度来透视地方精英的地位和作用,强调 地方精英是国家权力到达基层社会的中介和纽带,认为地方精英是实现社会整 合、造就社会自我组织以及自我形成秩序能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在缓冲匡i 家权 威压力、保护地方民众利益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个主流性的框架对现代基 层社会的研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张静,2 0 0 0 ) 。 还有一些学者注重在“国家政权建设”的宏观理论背景下把历史关照与现 实考察结合起来,如张静( 2 0 0 0 ) 、张乐天( 1 9 9 8 ) 等对乡村政权的研究:徐勇 ( 1 9 9 7 ) 、张厚安( 2 0 0 0 ) 、吴毅( 2 0 0 2 ) 等对村民自治及乡村治理的研究;王铭 铭( 1 9 9 7 ) 、曹锦清( 2 0 0 1 ) 等对乡村社会文化及权力的研究。他们试图从本土 的经验中提炼一般性的理论解释,乡村行动者个体还没有成为他们关注的主要 l 海夫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象。 ( 三) “社会中的国家”:策略行动分析的引入 策略行动分析受格兰诺维特“嵌入性”理论影响( g r a i l o v e t t e r ,1 9 8 5 ) ,该理 论认为经济、政治等行动都是嵌入社会关系中的,任何对社会制度、社会行动 的分析,都必须被重新置于社会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社会关系引起许多学者的 关注,同时行动策略分析颠覆了传统的“国家社会”二元分析框架。 强世功( 1 9 9 7 ) 运用关系,事件的方法,研究了一起炕上开庭的诉讼案,分 析了事件中的行动者如何利用可供选择的资源,表现出行动者的策略选择。孙 立平、郭于华( 孙立平、郭于华,2 0 0 0 ) 通过研究华北一个乡镇的定购粮的征 收过程,分析了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用。此类的研究还有马明沽( 2 0 0 0 ) 的“逼 民致富”研究,以及应星( 2 0 0 0 )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分析了移民如何将 他们的利益诉求纳入国家的问题中去。 “策略行动”分析摆脱了对制度、规则的静态研究,把重点放在有血有肉 的社会人身上,从更为微观的角度,在行动者的互动中考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强世功( 2 0 0 3 ) 认为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研究中,学者们往往把政府制 度及组织看作是国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经验中,转化成 国家的正式制度和民间的非正式制度的关系问题。尽管对这种关系的研究引发 了从“宗族”到“士绅”再到“地方精英”的范式转换,但这些人仅仅是“制 度的影子”,而不是处于情景变幻中的社会行动者。正是引入“策略行动”分析, 使人们看到国家与社会框架下在对转型中国作“单向度”的制度解释的同时, 也将“国家”与“社会”这两个分析单位作了“整体化”和“实体化”的处理, 从而掩盖了分别发生在“国家”与“社会”内部的差异、分歧、冲突与互动。 事实上,无论是地方官员、士绅还是地方精英,他们不可能仅仅是他们所代表 的制度和结构的奴仆,他们是可以自由选择行动策略的社会行动者,他们很难 说代表的是国家还是社会。引入“策略行动”分析不仅克服了“国家”与“社 会,的“整体化”倾向,而且克服了它们的“实体化”倾向。因为行动既可以是 个体的行动,也可能是群体、阶层或阶级的行动。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国 家”这样的实体,存在的只是流变的、弥散的、微观的策略性权力关系,“国家” 4 p 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过是这种微观的策略性权力关系形成的“权力技术”和“支配策略”所显示 出来的“总体效果”而已( 强世功,2 0 0 3 ) 。这种研究策略不仅关注了社会行动 者的客观性因素,而且将他们的主观性因素也纳入视野,在行动者的互动过程 中,呈现出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或者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打破了将国 家和社会看作实体的思维模式,在具体的事件研究中显示了策略行动分析的优 越性。 二、维持社会秩序的几种力量:国家法律力量、民间力量及行政力量 ( 一) 社会规范:国家法与民间法 人类社会生活是人类集体的生活,“人类的集体生活需要秩序,不同的群 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发展出了不同的秩序范式,这些秩序范式的不同在于其 中蕴涵着不同的规则。”马克斯韦伯认为,使人类的集体生活得以有序进行的 主要社会规范有三种,即:“习惯”( s i u e ) 、“惯例”( k o n v e n t i o n ) 和法律( 郑戈, 2 0 0 1 ) 。至于三者的关系,韦伯认为“法律、惯例与习俗属于同一连续体,其间 的相互转化是难以察觉的。”( 韦伯,1 9 9 8 :1 4 ) 从功能上看,三者殊途同归, 即都是社会秩序的规范力量,只不过实施的方式不同。谈及法律秩序,从法律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学科角度来看,借用韦伯的话就是关注“实然”的世界,亦即 把它看成是经验上有效的秩序,在这种语境下,与法学理论的“法律秩序”相比, 社会学角度的“法律秩序指涉的并不是一套逻辑上正确无误的规范,而毋宁是 指关于人类行为的各种现实规约因素0 3 e s t i m m u n g s g r u n d e ) 的一套复合体。”( 韦 伯,1 9 9 8 :3 ) 或者说社会学视角中的法律就是“与人们具体现实的生活方式无 法分离的一种规范性秩序,”( 苏力,1 9 9 6 :9 ) 在这个意义上法律的含义比较 宽泛,所以许多学者将法律作了国家法与习惯法的二元划分,或者国家法与民 间法的划分。对于民间法与国家法的界定,梁治平先生在研究中国清代法律一 书中系统阐述过,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与“官府”相对的是“民间”,所以在“国 家法”之外标出了“民间法”的概念( 梁治平,1 9 9 6 :3 ) 梁先生认为,民间法形 态多样:它们可以是家族的,也可以是民族的;可能形诸文字,也可能口耳相 传;它们或是人为创造的,或是自然生成,相沿成习;或者有明确的规则,或 更多表现为富有弹性的规范:其实施可能由特定的一些人负责,也可能依靠公 上海大学碟士学位论文 众舆论和某种微秒的心理机制。那么与民间法相对的国家法可以理解为“由特定 国家机构制定、颁布、采行和自上而下予以实旋的法律。”( 梁治平,1 9 9 6 :3 5 ) 其实梁先生是基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审视两种秩序,也可以将这两种秩序理 解成是社会内在力量形成的内生性权威和依靠这一权威力量整合社会形成 的自然性秩序:一是由外部的国家力量强加之于社会的规定性权威及依靠这一 权威力量整合社会所形成的建构性秩序。”( 徐勇,2 0 0 3 ) 也有不少学者将国家 法和民间法分别称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当前中国学界盛行于在民间法的 视角下研究乡村社会的法律逻辑或社会秩序,有学者认为乡规民约在乡村社会 发生重要作用,“非文字性乡规民约都比法律条文更多地介入乡间日常生活,” ( 张静,2 0 0 0 :1 1 5 ) 它主要“以维护村落整体利益、维护村落整体秩序为目的”, ( 高其才,1 9 9 5 :7 6 ) 因此由于它处于“基层秩序的基石地位”,( 张静,2 0 0 0 : 1 0 0 ) 就“可能创造一个不尽同于正式法律的秩序空间”,( 梁治平,1 9 9 6 :4 2 6 ) 梁治平先生将乡规民约看作是介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制度,而彭艳 崇提出“村法”的概念,指“主要在村内形成的有关村集体和村民活动的规则以及 村中的习惯法”,从而将村中的习惯法和乡规民约都涵盖进去,“以区别于国家 法特别是国家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制定的相关法律制度。”( 彭艳崇,2 0 0 1 :3 8 0 ) 但是也没有脱离国家法与非国家法( 习惯法、民间法或者村法) 的二元视角。 ( 二) 国家法律在社会秩序中的地位争议 就维持社会秩序中的地位来讲,一般有这样一种认识趋向:在人类社会历史 的早期或传统社会,由于社会结构的单一,非正式制度在维持社会秩序中起了主 导作用,“韦伯指出,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习惯曾经一度是唯一的一种规则形态” ( 郑戈,2 0 0 1 :6 3 ) ,而现代社会法律是法律主导的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学者 们也是见仁见智,争吵不休。 “法律经济学学者以及法律工具主义者一般都低估了非国家法律体系在实 现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埃里克森,2 0 0 3 :1 6 6 ) 典型的法律中心论者是托马斯霍 布斯( 1 9 8 5 ) ,他认为没有法律,人的生活孤独、贫穷、肮脏、野蛮和短暂罗纳 德科斯( 1 9 6 0 ) 坚持了霍布斯的这种法律中心论传统,他在其著作社会成本问 题中假定,政府对规则制定的职能有一种垄断。法律经济学家吉多卡拉布雷 6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希和a 道格拉斯梅勒米德( c a l a b r e s i m e l n a m e d ,1 9 7 2 ) 1 也类似地将”国家”当 作了社会秩序的唯一渊源。“以奥斯丁、凯尔森、哈特等为代表的法律实证主义 将法律中心的理念予以精致化和科学化,相信法律就是法律,认为实定法 即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才是法,把法律和正义视为主权者命令,不论内容如何社 会皆须遵守,注重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强调法律规则本身的权威,轻视社会和民 间自治( 徐昕,2 0 0 4 ) 。”夸大国家在制定和执行规则中的重要作用的,不仅仅是 这些法律经济学者和法律实证主义者,社会学者马克斯韦伯也认可国家使用暴 力的垄断性。 与此观点相对立的是法律边缘论者,塔西陀就曾提出这样的问题:“若无道 德,法律又是什么? ”( q u i dl e g e ss i n em o r i b u s ) ( 转引埃里克森,2 0 0 3 :1 8 0 ) 古典自由主义者长期以来认为国家权力和法律的作用有限,反对法律中心主义, 推崇个人自治。部分自由主义者甚至主张“最小国家”,政府作用仅限于消极地保 护个人权力,扮演所谓“守夜人”角色,诸所洪堡、斯宾诺莎、哈耶克、米塞斯、 诺齐克( n o z i c h ) 、利昂尼( l e o n i ) 、罗斯巴德( r o t h b a r d ) 等。他们相信,无需法 律的秩序不但存在,且完全可能运作良好( 徐昕,2 0 0 4 ) 。社会达尔文主义基本 上坚持法律边缘论,如萨嫡纳( 1 9 9 4 ) 就强调民俗对社会秩序的作用。而以实证 研究为基础的社会人类学,通过对所谓“野蛮人”的初民社会的调查研究,利用许 多经验的知识向我们证明,这些无需法律的群体社会仍然运作良好( 如马林诺夫 斯基,2 0 0 2 ;霍贝尔,1 9 9 3 ) 。而法律也并不必然导向秩序,一些没有法律的社 会在殖民者引入法律后,暴力案件反而增加( 布来克,2 0 0 2 :8 7 8 8 ) 。其实这些 学者认识到并强调了习惯法在维持社会秩序中起着不可代替性作用。 以现代社会的眼光看,这些人类学者所讲述的故事都发生在所谓落后社会 或传统社会,好像无法律的秩序对于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历史,然而埃利克森( 埃 利克森,2 0 0 3 ) 的实证研究发现,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 社会中,仍然存在无需法律的秩序。埃利克森通过描述和分析美国加州夏斯塔县 乡村居民是如何化解因牲畜引发的种种纠纷,他的一个主要发现是,夏斯塔县的 邻人运用了一些非正式规范,而不是一些正式的法律规则,解决他们中间出现的 1 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i 芋邻人如何解决纠纷,第1 6 8 9 页,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 0 0 3 。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多数争议。在夏斯塔县农区民众群体中,秩序的维护是非正式的邻里礼俗规范, 而非法律,如果“法律制定者如果对那些会促成非正式合作的社会条件缺乏眼力, 他们就可能造就一个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 埃里克森,2 0 0 3 :3 5 4 ) 所 以,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也并非是单一的法律秩序或法律主导的社会,“法的发 展趋向如同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向一样,已经成为一个愈来愈复杂的问题”,呈 现出“由简单而复杂,由同质而异质的发展过程”( 霍贝尔,1 9 9 3 :3 2 4 ) 。抑或每 个“社会中实际上存在着规范、秩序的多元”( 苏力,1 9 9 6 :5 1 ) 。 ( 三) 对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相关研究 “各种形式的人类文化和作为这些文化的法律方面,也是各具特色的”,( e a 霍贝尔,1 9 9 3 :3 2 3 ) 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是地方性知识( 吉尔茨,2 0 0 0 ) 所以 中国社会的社会规范及其互动模式自有其特色。下面我所探讨的问题就是中国乡 村社会的规范、秩序,就这一社会问题,已有学者关注和研究,下面我首先解读 一下相关的主要研究, 对于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传统的乡土社 会是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但没有法律不等于没有秩序,因为社会秩序主要靠 “礼”或“习惯”来维持。六十多年前,费孝通先生( 费孝通,2 0 0 2 ) 称“从基层上 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不需要国家的权力,不需 要法律惩罚性的威吓,也就是说乡土社会秩序借以维持的力量是人治,而非法治, 从而形成了一个“礼治秩序”。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秩序的典型特征是以长老、传统 习惯及个人的服膺维持秩序的社会,这是数十年前的乡土社会图景,是“理想型” 的社会秩序模式。此后几十年来,社会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社会的变迁是必会 带来人们生活、观念、价值等方面的变化,即所谓时过境迁。 1 9 7 0 年末起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尽管农村相对城市变化小,但它也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j 1 1 9 8 0 年代初提出“依法治国”的口号,i 虱家正式法律 制度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乡村社会。所以不断变迁中的乡村社会,是否还是不需要 法律的“礼治秩序”社会的图景呢? 也许正如霍贝尔所讲:“文化和社会都不是转 瞬即逝的事物,它们渊源于过去,存在于现在,延续于将来。”( 霍贝尔,1 9 9 3 : 3 2 3 ) 研究表明,礼治秩序”在当今的中国乡村社会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些研究表明经过剧烈变迁并在变迁中的乡村社会,已经不是一幅“礼治” 图景,而呈现出多种规范秩序的并存( 梁治平,1 9 9 7 :苏力,1 9 9 6 刘作翔,1 9 9 8 ) ; 田成有( 1 9 9 6 ) 认为中国社会存在两种运作机制,一是由国家或法律确认的维持 体现新价值的法理机制;二是由宗族或村落维持的体现旧价值的礼俗机制或称 “民间法”,他认为在缺少法律传统的国度,现阶段让渡非正式制度调控乡土社 会有意义。 梁治平( 1 9 9 6 ) 认为今天的乡村社会是一个多重秩序的社会,乡村社会的 秩序是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维持的,并且非正式制度在乡村社会中发挥 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即家族组织、民间社会组织、及惯行所支持的社会秩序等具 有很强的生命力。梁先生的研究展现了变迁中的乡土社会秩序的复杂性,对于我 们认识乡村社会的秩序复杂性颇有启发,但是少有涉及这些规范秩序之间的关 系,即没有充分展示它们之间的互动景象,所以梁先生只是限于描述了国家法与 非国家法的现实格局。 苏力将“法律理解为与人们具体现实的生活方式无法分离的一种规范性秩 序”,( 苏力,1 9 9 6 :9 ) 在此理解基础上,可以看到生活中多元法律的存在。基 于对中国法治的思考,苏力在研究中对移植来的法律的效用发生置疑,因为现实 中,特别是乡村社会有诸多的犹如秋菊的困惑、山杠爷的悲剧事件,从中展现的 是“正式的法律的运作逻辑在某些方面与中国的社会背景脱节了”,( 苏力,1 9 9 6 : 2 8 ) 亦或是人们对正式法律的规避,从而寻求地方性的“法律”( 指地方的习惯、 风俗、规则等) 救济,这说明国家法和民间法存在文化隔阻,由此苏力获得的启 示是:法治建设应该寻求本土资源、注重本国的传统,法治资源就蕴藏在社会生 活中的各种非正式法律制度中,社会中既然存在多元的法律,就不应该对此视而 不见,“特别是在目前的体制转换和社会变革时期,恰当的利用法律多元会促进 社会规范秩序的形成,实现或辅助实现社会安定和行为规范、有序的功能。”( 苏 力,1 9 9 6 :5 8 ) 这种着眼于社会自生自发秩序的培养、形成和采纳的态度,是对 法制建设现代化论的反动,对于法治建设颇有启发。对于法制现代化论者,法律 规避是一种痛,而苏力认为法律规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法的影响、作用, 这与黄宗智研究清代司法调解时,提出的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第三领域有异曲同工 9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处( 黄宗智,2 0 0 1 ) ,并且法律规避可以变成制度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 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模式苏力提出颇有启发性的建议:要消除两者之间文化隔 阻,两者之间都必须妥协、合作,通过“多次博弈”,逐步形成一种有利于沟通、 理解的“公共知识”( 汪丁丁,1 9 9 5 ) 。苏力更倾向于从社会的视角审视中国的法 治,由此提出的法治本土资源也很有创建性。 苏力的送法下乡( 苏力,2 0 0 0 ) 是对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的研究,从思想 上可以说是对法治本土资源的延展。进入基层的司法实践,带给学者的触动是, 在中国的农村基层法院审判中,展现出来的不是韦伯所说的“形式理性化的”规则 之治,而是以解决纠纷为中心;司法实践中在法官的操作下,许多习惯进入了司 法,从而对国家法产生影响,同时习惯在国家法的影响下也在重新塑造和改变自 身。其他学者( 田成有,李懿雄,2 0 0 2 ) 也关注过基层司法研究,并分析了基层 法官解决纠纷的策略。 由于苏力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法治建设,他从经验研究的微观层面向我们展 示了国家法进入乡村社会的困难,以及法律在司法实践中的“变异”,从而提醒我 们乡村的民间法在维持社会秩序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他的最终落足点与梁 治平一样,关注民间法。他们这种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范式,或者“法律多元”范式, 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假定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并且他们的研究着眼于社会中 的规则,从而忽视了社会中有血有肉的人的活动,也就是说,没有展现人与人互 动的生动场面。 强世功、赵晓力( 1 9 9 7 ;1 9 9 7 ) 的研究回避了对规则的关注,从而转向对“人” 的关注,即分析社会行动者在事件中的策略选择和技术运用。这种研究关注行动 者的行动,通过对行动者行动的描述和阐释,可以更客观地理解被研究者眼中的 世界。显然这种研究已经转换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范式,打破了那种将国家 和社会看作整体和实体的思想,注意到了国家内部的分化以及社会内部的分化, 从具体的社会中观察具体的国家( 代表国家的政府、组织、或个体等) 与具体的 社会( 代表社会的组织、群体或个体) 的互动,这样丰富了国家与社会原有的研 究视角。 ( 四) 乡村秩序中的行政力量 l o 上海 学硕_ 上学位论文 1 9 4 9 年共产主义体制的国家诞生后,王铭铭认为中国的历史断代及社会实 践基本上可以用“运动”的更替加以概括。“从全国性的角度看,1 9 5 0 年以来乡 村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产生于该时期以来大众传播媒介和行政力量的广泛延伸。” ( 王铭铭,1 9 9 7 ,6 8 ) 也即金耀基所谓的“行政吸纳政治”的过程( 沈延生,2 0 0 3 ) 。 建国后改革前,在乡村社会建立了政社合一的制度,使得农村成为“行政嵌入” ( 贺雪峰,仝志辉,2 0 0 2 ) 型社区。 改革后,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恢复建立乡镇政府,国家权力有所收缩。研 究表明,行政力量仍然在乡村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吴毅、贺雪峰( 2 0 0 2 : 2 0 0 3 ) 的研究表明,行政秩序已经成为乡村社会的主导因素。贺雪峰指出,当前, 在乡村社会,“白上而下的司法系统对农民来说仍然太贵,而纯民间的传统调解 系统,大多不能指望,农民可以指望的,也就只有韩德强说的村组干部这个最廉 价的司法系统了。”( 贺雪峰,2 0 0 3 :8 1 2 ) 吴毅( 2 0 0 2 ) 在研究双村时发现,宗族秩序已经消失,行政秩序已经成为 双村社会的主导因素。他在研究中发现干群矛盾、公私纠纷日益成为调解与仲裁 的重要内容,村组干部与村民是当事双方,乡干部居中担任仲裁角色,形成这 样一个纠纷调解格局。 在重新认识法律的面目时,强世功( 2 0 0 3 ) 认为“无疑,法律权力的管辖范 围与政府治理权力的管辖范围是一样的,但法律的权力能力或法律的支配强度自 然无法和政府治理权力相比。这不是因为法律进入乡村社会是一件相对晚近的一 件事,人们对法律的熟悉程度远远比不上对政府部门的熟悉程度,许多纠纷并不 是通过法律来解决,而是通过政府部门来解决。更主要的是法律对乡村社会的治 理密度远没有政府的治理密度强,这不仅体现在乡村社会的法律事务远远要比政 府的治理事务要少,更主要的是法律控制所赖以实现的物质技术也比不上政府治 理所依赖的物质技术。”( 强世功,2 0 0 3 :2 3 7 8 ) 强文在这里的意旨是:法律 是国家的治理技术的一部分,但同时也表明,在乡村社会,法律权力往往是行政 权力的一种辅助力量,为政府工作服务,在解决纠纷中,政府成为更主要的诉求 对象,所以,与法律相比,政府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目前的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护,是多种力量在发挥作用,有国家法律、民间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力量、行政力量等等,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种力量在起主导作用,因为不仅 乡村社会具有区域上的复杂差异性,而且纠纷本身也具有差异性。虽然诸种力量 在解决纠纷、维持社会秩序中是彼此互动着的,但本文并不想对诸种力量或多种 规则间的互动加以过多的关注,而是在思考这些力量如何被事件中的行动者转化 为他们的资源,并影响他们策略的,或是说行动者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做出策略性 行动。 1 3 分析框架、视角及工具 ( 一) “国家社会”关系分析框架 如果我把研究旨趣锁定在纠纷事件中的乡镇政府的策略行动上,我们发现处 于乡村地域中的乡镇政府不是抽象的“国家”形象,它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利益 和目标,它与国家的利益、目标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 我们利用“国家社会”关系的框架时,往往要对国家与社会活动的方 面作一区分,寻找哪些是因素代表国家力量,哪些是因素代表社会力量,在区 分过程中政府组织及其制度常被视为是国家,这样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被转化为 国家的正式制度与民间的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而以此相应的去寻找国家或 社会在实践中的代理人。事实上,无论是地方官员、士绅还是地方精英,他们 不可能仅仅是他们所代表的制度和结构的奴仆,他们是可以自由选择行动策略 的社会行动者,他们很难说代表的是国家还是社会1 。 随着西方行为主义的兴起,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影响,人们认识到国家 不是铁板一块,不仅国家部门之间存在不同利益取向,政府工作人员在处理公 务过程中也是理性行动者,也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国家可以被定 义为“民政和军事官僚( 或国家机构) 、政府或者那些能够正式控制国家机构的 组织( 常常组成这样那样的分支) ,以及那些构成机构与政府的形式与行为的框 架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行为规则”所组成的总体。( e d w a r ds g r e e n b e r ga n d t h o m a sf m a y e r ,1 9 9 0 ) 。这样,在“事件”中,国家与社会的边界模糊了,国 家与社会的实体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消失了。 这种意义上的“国家”丰富了“国家社会”关系框架的经验图式,本 l 强世功:市民社会及其问题评 国家与社会) ,载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3 。 1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正是在“社会中的国家”这样的关系框架内讨论乡镇政府在与村干部、村民 互动中的策略行动,在这样的复杂互动中,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确 的,而表现出某些模糊性的特征。 ( 二) 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 方法通俗地讲就是途径或者工具,社会学方法就是进行社会学学科研究的 途径或者工具,之所以有一套自己的系统研究方法,才使得社会学成为- - f 3 规 范的科学,尽管大而言之,社会学方法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研究中,研 究者都遵循“量身裁衣”的原则,也就是“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必须与所处理的 问题相适配,”( 布迪厄、华康德,1 9 9 8 :3 3 ) 本文所做的便属于一种定性研究。 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在研究中,我们还必须采取具体的研究策略,即研 究的视角方法。本文试图对事件中的行动者的行动、策略进行微观的分析,因 此采用了事件分析的研究方法,试图将实践社会学的理念引入本研究。法国社 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力图超越社会科学的二元对立,使 社会学的研究呈现新的视角。布迪厄( 布迪厄、华康德,1 9 9 8 ) 的实践社会学 理论由他提出的三个核心概念:场域、资本、惯习作为支撑,他的分析在场域一 资本一惯习三者的关系中展开的。他认为社会空间是被大大小小的场域分割了, 在这些场域背后贯穿着各种社会力量相互斗争的逻辑,资本既被当作场域中争 夺的目标,又是进行场域中斗争的手段;惯习是场域在行动者身上体现出来的 性情倾向,它一方砸为场域所形塑,另一方面使得场域不断生产出来。布迪厄 的思想为社会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社会学领域颇有影响。 但是,孙立平( 2 0 0 2 ) 认为,布迪厄对于实践特征的分析颇有启发,但 是布迪厄对实践的分析仍然衷情于定量和结构分析,几乎没有涉及到总体性本 身在实践中的生成机制,换句话说,他是用一种非实践的精神和方式对待实践, 实践抽象化了,实践就死掉了。所以孙立平认为布尔迪厄在倡导实践社会学上 是失败的,其原因是没有找到种面向实践状态社会现象的途径。孙立平推行 实践社会学的理念,在研究中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时,创造性地提出“过程 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旨在接近实践状态的社会现象。他提出实践社会学的 四个因素,即过程、机制、技术和逻辑,旨在研究过程中,观察所研究因素起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用的方式( 即机制) ,以及参与者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和策略,如何使用这些技 术和策略,研究的目标就是实践中的逻辑。这种研究突破了静态的社会结构模 式的研究框架,体现了动态的研究视角,能够观察到生活中隐秘性的东西。 这种研究策略强调实践形态就是社会因素的实际运作过程,是一种动态的 研究角度。本研究借用过程一事件的分析策略,再现生动、鲜活的纠纷解决过 程,在过程中观察、思考行动者的行动策略,寻找行动者策略行动背后的社会 意义。 ( 三) 分析工具 本文所运用的分析工具是“策略行动”。这一概念是由强世功1 在分析乡村 法官如何“送法下乡”时所采用的。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行动者在 具体的场景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互动;其中的行动者是出于自己的某些目标,权 衡调动自己的资源,做出某种具体的行动;他们的行动只是一种相对自由的行 动,不是预先的规划,而是在具体的场景中与互动者的互动中被激发出来的, 并受到自身利益、地域空间及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但强对这一概念的运用只 是分析了作为国家代言人的乡村法官是如何采用权力技术和策略使得国家法律 渗入到乡村生活的,他的关注点是国家法律在乡村社会实践。而对同样属于国 家代言人的行政官员是如何运用策略和技术表达国家意志、解决民间纠纷、稳 定社会秩序的,并未有所涉及,因而本人试图运用这一分析工具,对乡镇行政 府官员的策略行动加以具体分析。 通过这一概念的引入,我们发现:乡镇官员虽然是以国家代言人的角色出 现,但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中介者,他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工具性存在,不是一个 抽象的理性行动者,不仅仅只是一个在制度设定的规则与自由裁量权间寻求平 衡的任务执行者,他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是非判断、利益诉求,他是一个策 略行动者这是本文所要提出的一个初步假设。 之所以把他看成是一个策略行动者,是因为他每一次作为行动者出现都是 在某个具体的场景之中,他们面对问题或要解决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国家或 组织的目标,还会考虑到乡村民众的利益,同时也包括他们自己的利益诉求。 强世功:一项法律实践事件的评论一一“法律”是如何实践的t 载王铭铭、王斯祸主编:乡土社会 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7 。 1 4 上海, = 学硕士学位论史 为此,他们会调动一切可能的资源和权力技术做出某些具体的决策。他们不会 被动地将自己束缚于事先预设的某种规则内,往往会在具体的互动中激发出相 应的策略行动。 作为国家与社会间中介者的乡镇官员,以策略行动者的角色出现,就可能 会使国家与社会间的关系模式更加复杂。因此,针刘这一策略行动者的具体分 析,对“国家一社会”这一理论框架的细化也不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