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涛声依旧——中国现代散文中的苏州城市形象.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涛声依旧——中国现代散文中的苏州城市形象.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涛声依旧——中国现代散文中的苏州城市形象.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涛声依旧——中国现代散文中的苏州城市形象.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涛声依旧——中国现代散文中的苏州城市形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涛声依旧 中国现代散文中的苏州城市形象 摘要 文学创造地理 文学作品中的苏州和典籍记录等当中的苏州是不同的 文学作品 中的苏州存在着更多的 主观性 而典籍记录等当中的苏州只是对于一个城市历史 文化的机械书写 前者是作家对于城市的体验和认同 后者则是作为资料保存的纯文 字 因此 在作家与城市之间就存在了一种联系 作家对于城市的体验和审美观照 就成为苏州城市文化意义的来源之一 本文就从城市与人关系的角度切入 来研究现 代散文作家笔下对苏州城市的记忆和想象 首先 现代散文作家对于苏州这座城市的想象逻辑和记忆起点 是由三方面因素 决定的 一是时代社会文化环境的因素 二是创作主体 即现代散文作家自身所需要 的内容 三是作为想象与记忆对象 即苏州本身所具有城市特性以及苏州城市在全国 城市中的地位等 文中归纳出2 0 世纪上半叶和2 0 世纪下半叶两个时期散文作家写作 苏州的不同特点 来印证上文提到的三个因素的决定作用 其次 寻找诗意是散文作家们写作苏州的重要内容 而对于诗意的书写 由郁达 夫 郑振铎 郑逸梅 周作人 叶圣陶 周劭 周瘦鹃 陈从周 冯英子 尤玉淇 王稼句等作家所写作的散文作为范例 从其内涵出发 可以寻找到三种类型 一是写 苏州园林山水的诗趣的 一是以诗意眼光来审视苏州生活的诗味 一是写苏州人或者 居住在苏州的名人的轶闻趣事的 再次 在写作苏州的散文中 还存在着侧重于苏州形象的建构 身份寻找的散文 这与侧重寻找诗意的有关苏州散文还是有所不同 这种不同体现在寻找诗意的作家更 多将主体的精神需求作为写作的主要内容 而进行身份建构的作家则更关注创作客体 本身 现代散文作家 如山谷 胡晓明 余秋雨 朱红等就试图从文化层面来解读苏 州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 进而建构出苏州的城市形象 在这些作家的眼中 苏州是 摘要 文教的苏州 温柔的苏州和血性的苏州 最后 作家笔下对于苏州的想象究竟有没有边界 这是本文探讨过程中不能回避 的问题 现代散文作家对苏州城市的想象都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基础上生发的 因此客 观的苏州城市才是现代散文作家对城市展开想象与记忆的基础 这其中 对于苏州的 写作出现了与经验世界的脱节 这种倾向使得作家们从概念出发去描述苏州 脱离了 审美 对于这种方向应该引起作家们的警惕 另外 现代作家在对待城市时 有四种 态度 包括体验型 赞颂型 批判型和建构型 而对于苏州的写作中 唯独批判比较 少 这是由于苏州城市的独特性决定的 因其美 也因为它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 关键词 苏州 诗意 建构 想象 态度 t h es o u r c e so fs u z h o uc i t y sc u l t u r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i sp a p e ri st om a k ear e a r c ho n t h em o d e mp r o s ew r i t e r s m e m o r ya n di m a g i n a t i o no fs u z h o uc i t yf r o mt h ea n g l eo f 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c i t ya n dp e o p l e f i r s to fa l l m o d e mp r o s ew r i t e r s sl o g i co fi m a g i n a t i o na n ds t a r t i n gp o i n to f m e m o r yo fs u z h o uc i t ya r ed e t e r m i n e db yt h r e ef a c t o r s o n ei st h e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o ft h et i m e s a n o t h e ro n ew h a ti sr e q u i r e db ym o d e mp r o s ew r i t e r s t h e m s e l v e sa n dt h et h i r do n ei st h ei m a g i n a t i o na n dm e m o r yo r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e c so f s u z h o ui t s e l fa n di t ss t a t u si nc i t i e so ft h ec o u n t r y t h ep a p e rs u m su pt h ed i f f e r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p r o s ew r i t e r sw r i t i n go fs u z h o ui nb o t ht h ef o r m e ra n dt h el a t t e rh a l f o f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t op r o v et h ed e c i s i v ef u n c t i o no ft h et h r e ef a c t o r sm e n t i o n e d a b o v e s e c o n d t os e a r c ht h ep o e t i cq u a l i t y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c o n t e n ti np r o s ew r i t e r s w r i t i n go fs u z h o u f o rt h ep o e t i cw r i t i n g t h es t u d yt a k e sp r o s e sa se x a m p l e sw r i t t e n b yy u d a f u z h e n g z h e n d u o z h e n g y i m e i z h o u z u o r e n y e s h e n g t a o z h o u s h a o z h o u s h o u j u a n c h e n c o n g z h o u f e n g y i n g z i y o u y u q i w a n g j i a j ua n do t h e rw r i t e r s w e c a nf i n dt h r e et y p e sf r o m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a l lt h ew r i t i n g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w r i t i n go f p o e t i ca p p e a li nd e s c r i b i n gs u z h o ug a r d e ns e c n e r y t h eo b s e r v a t i o no fp o e t i ct a s t eo f 1 i 卜i r a b s t r a c t l i g ei ns u z h o ui nap o e t i cp e r s p e c t i v e a n da n e c d o t e sa b o u to r d i n a r ys u z h o uc i t i z e n s o rc e l e b r i t i e sl i v i n gi ns u z h o u a g a i n i ne s s a y sa b o u ts u z h o u s o m eo ft h e ms t i l lf o c u so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s u z h o ui m a g e s e a r c ho fi d e n t i t y w h i c hi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e s s a y sf o c u s i n go n l o o k i n gf o rp o e t i cq u a l i t yo fs u z h o u t h i sd i f f e r e n c ei sr e f l e c t e dt h a tw r i t e r sl o o k i n g f o rp o e t i ci nm o s tc a s e s c h o o s et h es p i r i t u a ln e e d so ft h es u b j e c ta st h ec o n t e n to f w r i t i n g w h i l ew r i t e r sc o n s t r u c t i n gi d e n t i t ya l em o r ec o n c e m e da b o u tt h ec r e a t i o n i t s e l f m o d e mp r o s ew r i t e r s s u c ha ss a n g u h u x i a o m i n g y u q i u y u z h u h o n g h a v e t r i e dt oe x p l a i nb o t hn a t u a la n dc u l t u r a ll a n d s c a p ef r o mc u l t u r a la s p e c t a n dt h e n c o n s t r u c tt h ei m a g eo fs u z h o uc i t y i nt h e s ew r i t e r s e y e s s u z h o ui sc u l t u r a la n d e d u c a t i o n a l g e n t l ya n dc o u r a g e o u s f i n a l l y w h e t h e rt h e r ei sa n yb o r d e ri nw r i t e r s i m a g i n a t i o no fs u z h o u t h i si st h e q u e s t i o nt h i ss t u d yc a nn o ta v o i di nt h ep r o c e s so fr e s e a r c h m o d e mp r o s ew r i t e r s s i m a g i n a t i o no fs u z h o uc i t yi sb a s e do nt h e i re x p e r i e n c ei nt h er e a lw o r l d s os u z h o u c i t ya so b j e c t i v es u b s t a n c ei st h eb a s eo fm o d e mp r o s ew r i t e r s i m a g i n a t i o na n d m e m o r y h o w e v e r t h ew r i t i n ga b o u ts u z h o ui sd i v o r c e df r o mt h er e a lw o r l d t h i s t e n d e n c ym a k e st h ew r i t e r sd e s c r i b es u z h o uf r o mc o n c e p tt h i t so u to f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 b e a u t y w r i t e r ss h o u l db ec a u t i o n st ot h i st e n d e n c y i na d d i t i o n i nd e s c r i b i n gac i t y t h em o d e mw r i t e r su s u a l l yh a v ef o u rt y p e so fa t t i t u d e i n c l u d i n gl e a r n i n gt h r o u g h p r a c t i c e p r a i s i n g c r i t i c i z i n g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n g b u ti nw r i t i n go fs u z h o u c r i t i c i s mi s r a r e w h i c hi sd u et ot h eu n i q u e n e s so fs u z h o uc i t y f o ri t sb e a u t y a n df o ri t sl o n g h i s t o r ya n dp r o f o u n dc u l t u r lb a c k g r o u n d k e y w o r d s s u z h o u p o e t i c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m a g i n a t i o n a t t i t u d e i v 目录 摘要 i a b s t r a c t i i i 目录 v 弓i 言 1 一 创作概况 3 一 逻辑起点 3 二 创作概况 3 二 诗意的想象 6 一 自然的诗意 6 二 生活的诗意 1 l 三 文化的诗意 17 三 身份的寻找 2 l 一 文教苏州 一2 l 二 温柔苏州 一2 2 三 血性苏州 2 5 四 想象的边界与态度 2 8 一 想象的边界 一2 8 二 写作的念度 2 9 参考文献 3 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 4 致谢 3 5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3 6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3 6 v q g jpnihi t 苏州 苏州 领县五 苏州雅称 姑苏 因姑苏山得名 一说由 姑胥 转名 唐诗人张继著名的 枫 桥夜泊 诗有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 到客船 晚唐诗人杜苟鹤也有五律云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送人游吴 苏州历来是商业 手工业繁盛的城市 风景优美 它与杭州齐名 享有 天堂 的美 称 杭州有西湖之美 苏州有园林之胜 元代奥敦周卿小令 蟾宫曲 内有 春 暖花开 岁稔时康 真乃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之句 民问有 天上天掌 地下苏杭 不到苏杭 一世冤枉 之谚 难怪诗人吴文英会发出 可惜人生 不向吴城住 点 绛唇 有怀苏州 的慨叹 由此可见 苏州已经深深烙刻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 2 5 0 0 多年的苏州城市 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轮番在此 舞台上演出 有传奇 有史诗 有j 下剧 有喜剧 也有悲剧 故事的主角与配角也在 此演绎悲喜人生 他们用自己的人生创造出苏州城市的一切 当这些故事与人物成为 历史的时候 他们或被历史典籍所记载 或被文学艺术所演绎而流传 或者以实物景 观而得以留存 因此慢慢地积淀成为苏州城市的文化记忆 影响着后来人对苏州城市 的情感与认识 文学史上 很多作家都为苏州留下了优美的文字 古时有在苏州任过 刺史的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 诗人李商隐 李白等等 留下了诸如 忆江南 忆 旧游 乌栖曲 苏台览古 等诗句 尤其在明清时期苏州城市的文风昌盛可谓达 到了辉煌的顶峰 其名家辈出 流派纷呈 艺术精品丰富多彩 影响遍及全国甚至远 播海外 使得东南一隅的苏州城 成为明清五六百年问中国文化艺术的标志性城市 在文j x l 昌盛和显示艺术个性上足以与北方的首都京师分庭抗衡 明清时期的中国文化 艺术 应该是属于北京师和南苏州的时代 明时以高启为代表的 吴中四杰 杨基 张羽 徐贲 和 北郭十子 被称为吴诗派 称雄明初诗坛 弘治至隆庆年间 苏州 1 引言 的祝允明 唐寅 文徵明 徐祯卿 被称为 吴中四才子 还有明时的吴地民歌是 鲜活的市民文学之一 其中 明末文士卓人月认为民歌是 我明一绝 陈鸿绪 寒 夜录 引 苏州冯梦龙搜集整理吴地民歌 刊有 挂枝儿 山歌 多种 清代民 歌也有较大的发展 这些民歌的蓬勃发展 印证了苏州市民文学的昌盛 是苏州作为 一座城市同益成熟起来的标志 苏州在文学中的城市形象也越发鲜明起来 而当历史行进到了现当代 现代散文作家 或亲身置身苏州城市当中 与苏州城 市直接接触的时候 或者在阅读典籍与文学 与苏州城市在想象中相遇的时候 或者 是在某个时问突然回忆起苏州这个城市的时候 作为苏州城市文本重要的构件的故事 与人物 以及作为这些故事与人物的布景 即苏州城市的山水自然与社会环境 风土 人情等 就成为现代散文作家的解读苏州城市的材料 现代散文作家用自己的心智 对苏州城市展丌文化观照与审美体验 现代散文作家在对苏州城市的解渎中表达了自 己的思考 苏州城市的形象也冈作家的解读而得以流传 现代散文作品中所创造的苏州城市形象 比之有关见于历史 地理 文化等典籍 以及新闻作品中所塑造的苏州城市形象更具有 主观性 正由于现代散文作品中所 塑造的苏州城市形象所具有的 主观性 才揭示了苏州城市独特的风情 赋予了苏 州城市的不同的文化意义 j 下足由于这些 主观性 才使读者在阅读现当代散文时 能亲身感受苏州城市的文化无穷魅力 从而激发人们对苏州城市的强烈感情 本文将从 城与人 的关系出发 就现代散文作家笔下的苏州城市记忆与想缘展 丌研究 2 一 逻辑起点 2 0 世纪以来 现代散文作家对苏州城市的想象逻辑与记忆起点 是由三个方面 因素所决定的 一是时代社会文化环境的因素 即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生存环境等 2 0 世纪上半叶 国家与民族正处于变革迭起的时代 政治上的变动 经济上的发展 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苏州却像是深藏闺阁的大家闺秀 偏安一隅 恬然自得 似乎外界的变化和它没有一丝关系 而到了2 0 世纪下半叶 尤其是8 0 9 0 年代 地域文化与新保守主义的兴起 使得苏州在这种文化环境下 也被挖掘出 了新的城市性格 被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 二是创作主体 即现代散文作家自身所需 要的内容 散文作家在进行创作时 往往从自身的审美需求出发 在对苏州的写作中 苏州优美的园林景观 以及丰厚的文化蕴涵 都使得作家与之产生共鸣 另一方面 上世纪8 0 9 0 年代的新晋散文作家们也从文化的角度考量 开始着力把握苏州城市 的文化身份 三是作为想象与记忆对象 即苏州本身所具有城市特性以及苏州城市在 全国城市中的地位等 苏州具有2 5 0 0 多年的悠久历史 它身处的又是作为中国文化 发达之地的江南 在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下 城市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 与文化大百科全书 其在中国城市中的地位向来以文雅重教著称 对于它的想象与记 忆自然有许多值得书写之处 二 创作概况 2 0 世纪上半叶 这是一个追求民族独立与个性解放的时代 从这方面来说 苏 州自然会淡离人们的关注的焦点 因为当时的苏州并不是激扬时代的中心 而更多是 座旅游城市 它与上海相比 有着2 5 0 0 多年建城历史的苏州无疑是座传统意义的城 市 正如有人所说 上海的市场 若说是二十世纪的市场 那术这苏州的一隅 只可 3 一 创作概况 以说是十八世纪的古都了 由于苏州城市的这种特性 使得当时追求新文化的现代 散文作家不可能常驻苏州 即使本籍的作家也往往离开苏州 到当时新文化中心上海 北平等 如苏州籍的作家叶圣陶 其实大半时间是在上海等其他城市度过的 虽然当时的苏州并不是新文化的中心所在 但是苏州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江 南城市 在其发展过程中 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值得人们怀古 而作为江南 著名的水乡城市 苏州也有很多自然景观值得现代散文作家观赏 2 0 世纪上半叶 现代不少散文作家还是把苏州当作主要书写对象 如叶圣陶 曹聚仁 徐志摩 钟敬 文 郑振铎 郁达夫 周作人 周劭 周瘦鹃等都留下以苏州为题材的散文作品 从 当时这些散文作家所写的散文作品考察 可以发现一些特点 1 多以苏州的自然景 观与文化景观为主要内容 例如 周瘦鹃所著 紫兰忆语 中 就有多篇散文是书写 苏州自然与文化景观的 比如 双塔 姑苏城外寒山寺 观莲拙政吲 等 也有 郑逸梅所著 味灯漫笔 中的 吴山小记 明时之虎丘 以及 宋元明清四大名园 在苏州 等 2 多是从审美层面出发对苏州城市展丌观照 如冯英子的 山色青葱 翠微i 铡 等 3 对苏州的书写主要是满足创作主体的需要 而缺少对苏州城市本身 进行必要的关注 很难谈得上对苏州城市展 自觉的文化建构 时光飞逝 转眼就到了2 0 世纪下半叶 苏州还是那个苏州 还是充满着园林与 传统文化的城市 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可发生剧烈变化的足时代社会文化环境 这个时期 尤其是到了8 0 9 0 年代至今 随着全球化而起的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张扬 地域文化意识得到了强化 苏州在这种文化思潮的视野下也因此具有了新的价值 因 此现代散文作家对苏州城市的想象与记忆就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 虽然写苏州的 散文作品还是以苏州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为主要内容 但切入这些内容的层面不再限 于审美 有的散文已经进入文化层面对这些内容进行观照 如山谷的散文集 遥望苏 州 就是如此 2 作家对苏州书写 不再限于满足创作主体的需要 也出现不少把 握苏州城市文化身份的散文 比如余秋雨的 白发苏州 胡晓明的 横塘古渡 春 在堂 等 3 从作家上看 与2 0 世纪上半叶最大的不同 就是出现居住在苏州的散 郁达夫 苏州烟雨记 苏州烟雨一文人笔下的山水情 肖时雨等编 北京 群言出版社 1 9 9 8 年2 月第l 版 第1 2 6 页 4 一 创作概况 文作家 如朱红 山谷等 出现这种情况 应该很好理解 因为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 环境与前个时期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这个时期的上海虽然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 但对 现代散文作家的吸引力却明显降低 而现代城市人已经厌烦了类似上海这样大城市的 喧嚣 转而喜欢选择一些宁静的城市居住 苏州就是一个理想的去处 现代散文作家 选择了苏州居住 就会明显地影响着这些作家对苏州城市的书写 这个时期的现代散 文作家 有些是横跨前后两个时期的老作家 如郑逸梅 周瘦鹃 陈从周 冯英子 周劭等 有些是这个时期新晋的作家 如余秋雨 胡晓明 朱红 山谷 王稼句等 二 诗意的想象 苏州 在现代散文作家的眼中首先就应该是充满诗意的城市 不仅其自然风光 苏州园林充满诗意 而且这罩的生活也是雅致的 居住在这里的人 其举手投足甚至 符合美学原则 到苏州寻找诗意 应该说是以苏州为题材的现代散文的主要内容 细 察这些有关寻找苏州诗意的散文作品 我们可以从诗意的内涵出发把它分为几种类 型 一是写苏州园林山水的诗趣的 如周瘦鹃 陈从周 郑逸梅 冯英子等所写的一 些散文 一是以诗意眼光来审视苏州生活的诗味 如郁达夫 郑振铎 郑逸梅 周作 人 叶圣陶 周劭等所写的一些散文 一是写苏州人或者居住在苏州的名人的轶闻趣 事的 这些散文 无论足展示人物个性 还是写这些人物独特人生经历以及态度等 都散发 h 浓郁的苏州式的文化诗意 如周劭 冯英子 郑逸梅 尤玉淇 王稼句等所 写的一些散文 一 自然的诗意 斟林作为景观 是苏州城市文化的重要表征 苏州利用河湖密布的独特自然条件 因洼疏池 依山造亭 又运来玲珑剔透的太 湖石点缀园林 很快造就了 苏州园林甲天下 的声誉 苏州的园林 继承了唐宋 写意山水园林的传统 重视掇山 叠石 理水 强调主观的意境和心绪表达 使自然 美 建筑美和艺术美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园林作为艺术景观 其实作为文本本身也 积累了许多人生意义 擅长治理家业的苏州人 不仅仅创造了园林艺术 也把自己 的才华倾注在各自的庭院中 他们往往能把狭小的空问布置得玲珑秀巧 然后诗意地 栖居 在高高的风火墙下的江南庭院 被人称为象征着天地的所在 能容纳无穷的生 命意象 一年四季 春夏秋冬 光的晴晦 月的圆缺 风的吹拂 雨的滴落 使坐在 陈益 掇山理水 如仡似玉的江南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6 1 0 3 6 二 诗意的想象 窗前廊下的人 留下了千般的遐想 也孕育了许多凄迷动人的故事 有人认为 园 林就是 山水文章 客至共坐 青山当户 流水在左 让心灵与山水互相交融 显得分外洁净幽雅 尘垢无染 在他们看来 这才是一篇真正美妙的山水文章 回 现代散文作家中 写苏州园林山水诗趣的作家有周瘦鹃 陈从周 郑逸梅 冯英 子等 这几位散文作家中 周瘦鹃 郑逸梅 冯英子都是苏州人 并都曾经或在苏州 生活过 或曾多次往来苏州 这种经历与出身 再加上他们对园林文化的亲近 他们 对苏州园林是熟稔的 而陈从周则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专家 因此这些作家对苏州园林 有很强的体悟能力 他们有关苏州园林山水的文章 不时地传达出传统文人的风雅志 趣 周瘦鹃 著名散文作家 祖籍是苏州人的他 有不少散文是写苏州的山水 历史 人物 风情的 如 双塔 姑苏台畔秋光好 访古虎丘山 观光玄妙观 闻 门颂 不断连环宝带桥 苏州园林甲江南 园林两杰作 等 姑苏城外寒山寺 以张继的 枫桥夜泊 丌头 文章说该诗让枫桥与寒山寺享 了大名 并垂不朽 而后对寒山寺的来龙去脉进行交待 颇有沧桑之感 并对寒山寺 得名的原因进行叙述 然后列举了历朝历代有关寒山寺的许多诗文 使寒山寺添色不 少 最后写寒山寺重修 游人如织 文章虽然平实 但是文章所引述的各种史料 诗 文 无疑丰富了寒山寺文化内涵 作者凭着自己的文化积累 在以苏州为题材的散文 中 不时穿插传说 掌故 典故 通过这些内容 传达出文化苏州的形象 观莲拙政园 一文 作者带着审美的意趣来看待这座园林 选择荷花盛开的时 节写下观感 文中写水面 还有观荷花的设施 可不是吗 拙政园的水面 占全园面积的五 分之三 池水沦涟 正可作为莲花之家 何况中部的堂啊 亭啊 轩啊 都是配合着 莲花而命名的 因此拙政园实在是一个观莲的好去处 在观莲的过程中 同时展现 给读者的还有拙政园的风貌 走进别有洞天 就到了园的西部 沿着起伏的曲廊向 西行进 就看到一座美仑美奂的花厅 分作两半 一半是十八曼陀花馆 庭中旧时种 陈益 诗意地柄居 如花似束的江南 m f 海 卜海人民f h 版杜 2 0 0 6 4 3 陈益 掇山理水 如花似玉的江南 m i j 二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6 1 0 4 7 二 诗意的想象 有山茶十八株 而曼陀罗就是山茶的别号 因以为名 另一半是三十六鸳鸯馆 前沿 池沼 养着文羽鲜艳的鸳鸯 成双作对地在那里戏水 悠然自得 向西出了三十六 鸳鸯馆 向北走过一条小桥 就到了留听阁 窗户挂落 都是精雕细刻 剔透玲珑 作者一路行来 观莲赏荷 描绘拙政园的美景的同时 典故诗词信手拈来 将个拙政 园描绘得如此风雅 充满了对拙政园的赞叹 赏菊狮子林 文章短小 以赏菊为名 实际让读者又饱览了一番狮子林深秋景 色 荷花厅在揖峰指柏轩之西 厅前有大天棚 很为爽嶝 这就是供游客们啜茗休 憩的所在 出厅更向西进 有一个会碧辉煌的水榭 上有蓝地会字隔额 大书 真 趣 二字 并没款识 掘说是清帝乾隆所写的 西去不多远 有一只石造的画舫 窗 嵌h 色玻璃 十分富丽 现在船舷 船头 船尾上 都密集地安放着各色小型的衙菊 形成了一只美丽的花船 沿着长廊再向西去 由假山上拾级而登 就是赏梅所在的暗 香疏影楼 出楼向南 得一亭 叫做听涛亭 与荷池边的观瀑亭遥遥相对 由赏菊 的路线 为读者描绘了狮子林中的各色景观 对这些景致的描写短小而精辟 三占两 语即交代清楚了 周瘦鹃的散文集 紫兰忆语 旱不论是写姑苏j x l 情 写寒山寺 写虎丘与苏州园 林 写雪窦山与神仙庙 还是写苏绣 茶话与唐伯虎等地方文化 都是不可多得的佳 作 周瘦鹃这些散文的妙处 一在于精练含蓄 由于周瘦鹃先生喜爱同林与篙景 他 的散文也是委婉曲折 咫尺之问 别有洞天 二在于行文流畅而情趣自见 颇有一股 清新之风 读者不仅可以从周瘦鹃的散文所绘的景色中得到诗意的享受 也可以从周 先生的文字中感受到自然的诗味 陈从周 虽然是浙江杭州人 但他长期从事园林艺术和古建筑研究工作 因此有 不少园林散文与苏州有关 著有 苏州园林 苏州旧住宅 等 苏州环秀山庄 可以说是关于园林艺术的一篇论文 文章对于环秀山庄的设计 者 作者引经据典 费了好些篇幅来进行考证 环秀山庄假山 传出乾嘉问常州戈 裕良手 文献可征者 唯钱咏 履园丛话 近人王謇 瓠庐杂缀 所记亦袭是说 兹就戈氏今存作品 如常熟燕园 扬州意园小盘谷 据秦氏藏意园图记 及乾嘉时 代叠山之特征 可确定为戈氏之作 不过作者在考证的同时 将一个叠石艺术出众 8 二 诗意的想象 的园林景观呈现在读者眼前 园初视之 山重水复 身入其境 移步换影 变化万 端 山中空而浑雄 谷曲折而幽深 中藏洞 屋 内贯涧流 佐以步石 崖道 宛 白天开 磴道自东北来 与涧流相会于步石 至此仰则青天一线 俯则清流几曲 几 疑身在万山中 上层以环道出之 绕以飞梁 越溪渡谷 组成重层游览线 千岩万壑 方位莫测 极似常熟燕园 又名燕谷 唯用石则不同 燕谷用黄石 山庄用湖石 留园西北角 一溪之上 架桥三层 命意相同 系晚明周秉忠 时臣 叠 时间早于 造燕园的戈裕良 可知其手法出处 山以深幽取胜 水以湾环见长 无一笔不曲 无一处不藏 设想布景 层出新意 水有源 山有脉 息息相通 以有限面积 园占 地约2 4 市亩 假山占地约半市亩 造无限空间 亭廊皆出山脚 补秋舫若浮水洞之 上 西北角飞雪岩 视主山为小 极空灵清峭 水口 飞石 妙胜画本 旁建小楼 有檐瀑 下临清潭 具曲尽绕梁之味 而亭前一泓 宛若点睛 作者用精致的文笔 对环秀山庄景色的精彩描写使其毋庸置疑地成为了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 苏州情结是每一个生于斯 长于斯的人们心中所共有的 作为苏州人的郑逸梅 尽管后半生主要生活在上海 但其散文的时时处处都弥漫着这一挥之不去的乡愁之 云 在 难以忘怀的苏州 一文中 他以深情的笔触这样写道 水乡苏州 是我少 时游钓之地 虽为了衣食 离乡背井 栖迟海上 超过半个世纪 可是深巷杏花 小 桥流水 这印象犹索诸梦寐 兀是不能忘怀 尽管郑逸梅的大后半辈子是生活在上 海的 但老人恋旧 总是念念不完苏州的情景 作为苏州人 他对苏州园林 名胜 山水情有独钟 其有不少散文是关于苏州园林的 如 明时之虎丘 新年中之玄妙 观 网师园的形形色色 几位网师园园主 苏州怡园谈往 宋元明清四大名 园在苏州 宋元明清四大名园在苏州 等 宋元明清四大名园在苏州 中说 尤其使我难忘的是苏州的园林 真可谓独步 天下 在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中 具有如此曲折幽深 匠心独运 真有如陆放翁所谓 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境界 作者在文中向读者推荐四座园林 认为 这四座代表四个朝代的园林 不但在位置安排上有伟大的成就 就是一花墙 一曲栏 一长廊 一甬道都充满着艺术 值得为今后修建古代建筑的典型规范 沧 浪亭 它的佳胜 要算 g l t 缶水一带的长廊 跨以石桥 境绝清幽 每逢暑夏 水中白 9 二 诗意的想象 芙蕖著花 翠盖田田 露珠圆润 一二红蜻蜒弱不禁风地款立其上 更饶诗情画意 除亭外 尚有面水轩 看山楼 翠玲珑馆 闻妙香室等 都是相地制宜 奇势迭出的 狮子林 内有修竹谷 玉鉴池 指柏轩 问梅阁 狮子峰 冰壶井 小飞虹 大石屋 立雪堂等 从立雪堂望院中 穹门石笋 佳木秀矗 对之使人悠悠意远 小方厅后院 卉石争奇 拱揖映带 也很可喜 拙政园 入门有紫藤 粗大似柱 花枝荫屋舍数 间 是文徵明所手植 至今仍极繁荣 内有南轩 香洲 远香章诸胜 远香堂北 池 中筑一屋 署 雪香云蔚 四字 其他如劝耕亭 荷风四面亭 藕香榭 潇湘一角 梧竹幽居 玲珑馆 留园 以园地较大 名胜也特别多 如闻木樨香室 半野草掌 绿荫轩 石林小院 至于五峰仙馆为楠木所建 因称楠木厅 厅前叠石为宋花石纲遗 物 有冠云 岫云 瑞云等峰 兀立庭中 嵌空玲珑 耐人瞻赏 文章将苏州代表 四个朝代的四座园林的特点一一道来 让读者从文字中就领略到了园林的典雅美酒 冯英子生于昆山 不是 f 宗的苏州人 这种尴尬的身份 其曾在 吴门忆旧 中 这样写道 在外地的时候 大家都把我看作苏州人 在苏州的时候 苏州人说我足 外地人 于是作者 f 名道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对 因为我生在昆山 一度住在同 罩 来往两地 经过苏州 对苏州很有印象 后来在苏州做记者 作者最后说 说 苏州是我的故乡 一点也不算夸张 作为 苏州人 的冯英子 有散文集 吴宫花草 一书 该书中 所收的 一 个是忆江南的风景 一个是寻江南的旧梦 一个足怀江南的人物 也的确 书中有不 少篇什是与苏州的j x l 景有关 这些篇什中不少是赏园的 冠云峰下看留园 是亦 拙者之为政也 怡园寻梦 沧浪之景涤我尘 两园无恙乎 网师园和虎儿墓 碑 等 作者赏园 第一是善于把握园林特点 如 是办拙者之为政也 中认为拙政 园有三大特点 一是古 二是大 三是水多 第二是注重挖掘园林本身的文化 意味 将园林中蕴藏的故事 经历过的人物 细细道来 不时挖掘 如 沧浪之景涤 我尘 作者曾就沧浪亭中五百名贤祠的文化意义进行了阐述 当然 拿今天的标准 来看 贤与不肖 还得重新估价 封建道德束缚了我们几千年了 我们还能以它作为 冯英子 吴宫花草 m 苏州 古吴轩出版社 1 9 9 9 前记 i o 二 诗意的想象 标准去月旦人物吗 但是也不可否认 这五百名贤像确也反映了吴中人物之盛 他们 中间的不少人 言必信 行必果 临难不苟 舍生取义 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多么美 好的精神 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季札赠剑的故事 这位吴国的王子 薄侯王而不为 重 然诺于死生 他答应了别人的事 一定要实践诺言 在习惯尔诈我虞的那些人们中 现在仍然有着一种教育意义 作为重要景观的园林 当然是现代散文作家首选的书写对象 除此之外 苏州的 小巷 寒山寺 虎丘 西山等等 都给现代散文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陆文夫 虽然不是苏州人 但建国后久居苏州 因以苏州的小巷文学出名 人称 陆苏州 其有不少散文是以苏州为题材的 梦中的天地 可以看作是描绘苏州小 巷的经典之作 文章开头就写 我也曾到过许多地方 可是梦中的天地却往往是苏州 的小巷 接着写各种形态各异而苏味悠长的小巷 有的小巷的两边都是低矮的平房 晾衣裳的竹竿从这边的屋檐上搁到对面的屋檐上 显示这样小巷的民风淳朴 有的 小巷 两边都是高高的围墙 这围墙高得要仰面张望 任何红杏都无法出墙 只有那 长春滕可以爬出墙来 像流苏似的挂在墙头上 这样的小巷充满着古意 有的小巷 它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形式上也是把各种小巷的特点都汇集在一起 既有深院高 墙 也有低矮的平房 有烟纸店 大饼店 还有老虎灶 那石库门罩住着几十户人家 那小门堂罩只有几十个平方 巷子头上有公用的水井 巷子罩面也有只剩下石柱的牌 坊 这种巷子也是一面临河 却和城外的巷子大不一样 两岸的房子拼命地挤 把个 河道挤成一条狭窄的水巷 在这样的小巷中 可以领略市井生活的种种图景 作 者就是通过各种小巷 写出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小巷的古朴美与市井味 总之这些现代散文作家所写的有关苏州园林山水 寺庙小巷的文章 不仅展现了 苏州园林 小巷等形象 同时也展现了深埋其中的丰厚的文化与历史底蕴 这些文章 从艺术看 则大多从自己情趣出发 鉴赏园林 小巷等 情景交融 很有滋味 二 生活的诗意 苏州的生活在文人眼中也是诗意的 哪怕一份平常的吃食 茶馆消磨的一天 一 二 诗意的想象 个普通的黄昏 一两句街巷中的闲谈碎语 都能成为诗意的事物而值得书写 郁达夫 郑振铎 郑逸梅 周作人 叶圣陶 周劭等都曾留下以诗意眼光来审视苏州生活诗味 的一些散文 郑逸梅有关写苏卅i 的散文 不仅写苏州的园林山水 而且也写了苏州不少吃食 在 味灯漫笔 散文集中 有不少文章是写儿时所吃采芝斋的松子糖 阳澄湖大闸蟹 春卷和年糕 还有苏州的茶居的 苏州的茶居 一文 即是对苏州茶文化的一个小 小介绍 我们苏州人真会享福 只要有了些小家私 无论什么事都不想做 他们平 常的消遣 就是吃茶 苏州人对吃茶的喜爱 从这可窥见一二 点心方面 什么玫 瑰袋粽 火腿粽子 肉饼 就是要叫松鹤楼的卤鸭面也便捷的很 这种口福 真不知 吴侬几生修到呢 苏州人真的很有口福 这些精致的点心 光是听听名字就觉得非 常赚人口水 难怪郑先尘对它们是念念不忘了 作者也一是在这些回忆中 发现了苏 州f 1 常生活的诗意 这止鬯精神食粮 足够长久的追忆了 周劭 浙江海宁人 著有与苏州有关的散文集 葑溪寻梦 等 该书结集了作者 历年创作的有关苏州的ll i 川i 历史 人物及j x l 俗的文章 有不少篇什牵涉其在1 9 3 5 年至1 9 3 6 年苏州 l 三活八九个月的同忆 作者虽然只在苏州尘活八九个月 但是在一 篇回忆文章 东吴大学 中况 在苏州生活之前 作者对苏州心仪己久 我对苏州 有一种说不出的浓厚感情 垂老还不能自已 生长在东海之滨 虽不属荒凉的腹地 总觉得故乡并不美 言语乍硬 人情料犷 从书本上看到苏州 才认为它是美的世界 成年以前曾两次游过苏州 理想并未破灭 发誓以后一定要长期 卜活在苏州 但并不 能实现 后来终于有机会在苏州生活 虽然短暂 但 我只在苏州住了不到一年时 间 回顾起来 是一生最幸福快活的日子 往事前尘 忽忽近一甲子 只能于梦中 去追寻了 因此作者就不免通过文章寻找失去的梦境 而作者笔下的苏州生活 回忆起来也是很有诗意的 那时我虽尚是弱冠之年 却不爱繁华热闹而喜欢萧闲静谧 课馀之暇 常独自到葑门去走走 领略一些水木明 瑟的秋光 水乡溪泊交叉 葑门外有一条水道 是否便是护城河 不得而知 我便 叫它 葑溪 傍晚的时候 便有几只打鱼的渔舟归航 向他们买些乱蹦活跳的鱼虾 便宜得可以 尤其是深秋的河蟹 虽不是阳澄湖的 也属于清水货 买来不必携带回 1 2 二 诗意的想象 去 在小店请其加工 便在桌上剥开下酒 其风味之美 远胜今天宾馆中上百元一只 的名肴 葑溪随笔两则 在 葑溪寻梦 集子中 还有不少有关苏州吃喝方面的文章 如 苏州的饮食 主要说的是苏州的茶馆在苏州人生活中的地位 最大的一个去处便是吴苑 为吃茶 的胜处 有些茶客茗具是自备的 长期存在吴苑 并且不准洗涤 茶渍水痕 斑驳 重叠 在所不惜 在茶馆中 可读报看评弹 且花费不多 苏州人的生活好不惬意 令人难忘的苏菜 观振兴的汤包 等说的都是关于苏州的吃食 极具地方特色 以中国幅员之广 各地有各地的特殊名菜和烹调技术 但有的太甜 有的太成 有 的太辣 有的太肥 能得中庸之道者 其唯苏菜乎 令人难忘的苏菜 在苏州 念书时候 虽不能每天吃 但逢星期假同 总是一早到观前的观振兴 吃个痛快 只是汤包之梦 从此成为泡影了 观振兴的汤包 作者对汤包如此念念不忘 将吃汤包当作了一个梦来看待 足见苏州点心的魅力 在 鳃肺汤 一文中 囟巴肺汤 不仅是一种吃食了 更成为了一种象征 大名鼎鼎的于右任先生也专为它而作诗 使 其美名遍天下 文中也介绍了苏州豆腐还有鲈鱼与文人的联系 可见文人眼中的这些 菜肴 早就超脱了食物的本身 而具有了别样的意义 周劭把苏州的茶 酒 点心 菜肴等都端到读者面前 让人感受到苏州不仅是园林世界 文化之邦 而且也是美食 的天下 作为苏卅1 人的叶圣陶 其生命中的大部分时i 玎j 却不是生活在苏州 而是在上海等 其他城市度过的 叶圣陶关于故乡的散文数量不多 而回忆起来 往往是零零碎碎的 著名的篇章有 记游洞庭西山 藕与莼菜 假山 兑书 昆曲 等 叶圣陶出生在动荡的年代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和文人 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离丌故乡 来到上海 为的是追寻新文化的中心 而对于故乡 叶圣陶似乎并不怎么 满意 在 记游洞庭西山 文中 丌篇即说 苏州实在很少可以玩儿的地方 苏州 向以风景名胜著称 而叶圣陶偏偏要说苏州没什么可玩 又如在 假山 文中 假 山实在算不得一件好看的东西 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 这句话流传 已久 而假山作为园林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元素 在叶圣陶的眼里看来 也是如此 地格格不入 要堆这样一座假山当然不是容易事 不比建筑整整齐齐的房屋 可以 二 诗意的想象 预先打好平面和剖而的图样 然而不容易的事不一定做成功具有艺术价值的东西 作者似乎不同意假山是一门艺术的事 一般按情理上来看 人们对故乡总是抱着欣赏和怀念的态度的 大加赞赏 并用 美文 堆砌来抒发对故乡的情感 而叶圣陶不然 但也并不是说作者对苏州就没有 一点留恋和怀念了 在 藕与莼菜 中 似乎看出了作者对故乡那一点点浅浅的乡思 同朋友喝酒 嚼着薄片的雪藕 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 在这里上海 藕这东西几 乎是珍品了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 在故乡的春天 几乎天天吃莼菜 莼菜本身 没有味道 味道全在于好的汤 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 无味之味真足令人一1 5 醉 取得这样方便 当然能r 餐一碗了 而在这罩上海又不然 非上馆子就难 以吃到这东西 由吃食想起故乡 可见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其实深藏于日常生活的点 点滴滴中 在外地的生活l 一 这些点滴就像报时的时钟一般 每当特定的时刻就敲打 出作者的乡思 而吃莼菜吃m 了诗意 可说是苏州诗意生活的一个代表 说书 则 足作者怀念儿时生活的一点记忆 我从七八岁的时候起 私塾单放了学 常常跟着 父亲去 听书 到十三岁进了学校 d 间断 这几年 日j 听的 书 真不少 文章短小 对说书艺术有个大体的介绍 其实也给读者描绘了苏州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 而到了 昆曲 中 似乎有了些批判的意味在其中 昆曲彻头彻尾是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 宴饮的当儿 叫养着的戏班了 f 来演几出 自然是蛮写意的 昆曲岂不将就此 绝 响 这也没有什么可惜 昆曲原不过是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罢了 昆曲作为曲艺 艺术 应该是值得保存的 而作者在这罩的态度有些阶级化 一股脑儿地打翻 似有 些不近情理 无论如何 虽然叶圣陶对于苏州似乎有着种种的不满意 但渗透骨髓的点点生活 诗意还是打动得了读者的 周作人在其 苏州的回忆 这样写道 仿佛已入故乡境内 虽然实在还有五六 百里的距离 现在通称江浙 有如古时所谓吴越或吴会 本来就是一家 看见那里 的小河 小船 石桥 离岸枕河的人家 觉得和绍兴一样 这是江南的寻常景色 在 我江东的人看了也同样的亲近 恍如身在故乡了 其实周作人不仅把苏州视为故乡 而且很推崇苏州 由我看去 南京 上海 杭州 均各有其价值与历史 惟若欲求 1 4 洁 布置简易 没有洋派气味 固已很好 而吃茶的人那么多 有的像是祖母老太太 带领家人妇子 围着方桌 悠悠的享用 看了很有意思 淡定的人生态度 即使在 战争年代都保持着这种不慌不忙的人生态度 让作者很是羡慕 总之 苏州的回忆 用短小的篇幅 写了作者在苏州两天旱所体验到苏州的景 苏州的点心 苏州的茶室 领略了苏州人的人生态度 同时 作者还把苏州与北京等 其他城市进行比较 从而写出苏州城市的文化特色 虽然 苏州的回忆 只是写了些 零碎感受 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