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哲学思想.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哲学思想.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哲学思想.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哲学思想.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哲学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亚里士多德没有专门的关于法哲学思想的著作,其法哲学思想主要散见于 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等作品中,因此,人们在论述亚氏的法哲学思 想时大多只是作一些导读性质的论述, 而缺少的是系统的梳理和以理论为基础的 探讨。鉴于此,笔者试着把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放到哲学、伦理和政治的视野 中进行系统地考察,希望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其法哲学思想及其价值内涵。全文 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探究亚里士多德法哲学的渊源。 作为古希腊伟大思想家的亚里 士多德,其思想必然也深深植根于他当时及先行的时代。这些思想家们往往从哲 学的高度来为法律存在的必要性寻求根据, 希腊早期的梭伦改革就体现了这种法 哲学思想的萌芽。梭伦把正义视为一切财富和冲突的神圣力量,是社会道德和法 律的标准,他企图用“节制”的武器限制贵族和平民双方,贵族不要过分侵夺平 民,平民不要过分反对贵族,大家都把正义和公道置于对财富的追求之上,社会 就会安宁。这是一种中和、调停社会冲突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法哲学上表现为对 正义、 公道、 和谐以及实现正义的手段节制、 中和等的思考, 而且通过梭伦立法, 这种法哲学精神变成了希腊人早期的立法的实践, 对后来的法哲学家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同时,古希腊“立法者”们的立法实践也深深地影响了亚里士多德,正 是这些立法者们的立法实践使得希腊人对法律的遵循成为一种世代相承的习惯 和自觉的行为,使他们不认为法律是自由的羁绊,而是美德的载体,从而使古希 腊崇尚法律的社会风气得以养成。 第二部分主要探究亚氏法哲学的人性论基础。一方面,亚里士多德从人性恶 的角度指出人之所以犯罪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本性的贪婪和追求情欲, 对于这些邪 恶的行为,光靠说服教育是难以起效的,能起作用的就是强制手段。这就为实行 法治的必要性找到了依据。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同其它动物相区别的标 志就是“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但是他也认为,虽然人是有理性的,在现实生活 中仍有不少人违背人的理性,做出不合理性的事情,为了防止不合理性的事情发 生,就必须用法律来对人进行约束,以此来阻止人性中那种向恶的趋势。最后, 亚里士多德深入考察了法治与人治究竟哪一个是治国之道的问题。他明确强调, ii 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 法治是社会最有效最佳的治国方式。 第三部分着重探究了亚里士多德法哲学思想的价值基础。亚氏指出,城邦 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是树立社 会秩序的基础。在他看来,正义是良法的一种,是法律的化身和生命。他通过探 寻正义的性质、类别、关系、结构、功能而建立了系统的正义理论,使人们进一 步认识了正义的实质和意义,认识了法的价值性和法治的价值根基。同时,他又 对如何实现法的价值作了系统的论述:首先,他认为必须要有一个体现公共利益 的优良政体的存在,这是实现法的价值的前提。其次,要实行法治。他认为任何 真实的政体都必须以法律为基础,法治优于人治。最后,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体 现和保障城邦的公共利益,推行善政,建立优良的城邦,还必须建立权力制衡的 机制。总而言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正义就是合法、就是平等,是调整人与人 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护公民的共同利益和社会交往的准则,是城 邦立国的原则和社会安定的基石,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正义”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法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其构建法律思想的价值基 础,追求正义的实现是其法律思想的终极价值取向。 第四部分主要对法与政体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体和法 律都是为了共同的善德和正义而获得了存在的理由。 然而政体和法律谁又是最根 本的呢?亚里士多德给出了他的看法: “法律实际是,也应该是根据政体来制定 的,当然不能让政体来适应法律。 ”同时,亚里士多德又对什么样的政体才是理 想的政体展开了讨论,最后的结论是: “完人的君主制”是理想的政体。那么, 就是在这样的理想的君主政体中, 究竟是君主至上还是法律至上呢?亚氏的结论 是:只要可能,就应该遵守法律,只有法律没有涉及的特殊的情况,才能由人来 解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亚里士多德对法律权威高于君主权威的认识是他对他 自己以及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的否定,对现实的关切才是他的政治学的根本出发 点。 第五部分通过对西塞罗、托马斯阿奎那和孟德斯鸠三位不同时代的法律思 想家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一些法律思想家们从他那里撷取 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西方近现代法律思想的许多方面,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经 具有了雏形,只不过他们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变化。通过对亚氏法 iii 哲学思想源与流的分析, 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亚氏法哲学思想在西方思想史 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法哲学 法治 正义 政体 iv abstract aristotle had no specific works about the legal philosophy, its main legal philosophy contained in the “the nicomachean ethic” and “politics” and other works, therefore, people are usually on the surface of aristotles ideology when they discussed it, also, together with the lack of systematic and theoretical study. in view of this, i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aristotles thinking that coupled with philosophy, ethics and political. this would make people understand deeply the value and the meaning of aristotle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deeply. this dissertation contains five parts. firstly, considering that the great thinking usually rooted in or ahead of that time, i will mainly investigate the origin of aristotles thinking in this part. generally speaking, these thinkers are seeking the ev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the budding of this think was presented by the early greece solon reform. furthermore, through legislation, this law has become the spirit of greek philosophy and early legislative practice; the later legal philosopher produced a far-reaching impact. at the same time, this made the greeks to follow the law as a generation the habit and conscious behavior, and then they do not think the law is free of fetters, but virtue of the carrier, thereby upholding the law in ancient greece was cultivated. the second part deal with the legal philosophy based on human nature theory. the crimes result from the nature of human greed and the pursuit of lust, the legal must be a means to overcome these evil acts, therefore. this is the necessary basement for law enforcement. on the other hand, aristotle considere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nkind and animal is “people are rational animals,” but he also believes that although people are rational, there are still many people who violated the rational in real life, in order to prevent unreasonable things happen, we must use the law prevent people from the evil. thirdly,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e basement of aristotles legal philosophy. aristotle pointed out that the principle of city state is justice, and the justice derived v from ceremony, this then able to judge the merits of the world, justice was the foundation of a social order. in his view, justice is a good law, is the embodiment of law and life, he established the system of justice by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justice, type, relations, structure, function, which then raise awareness of the essence and meaning of justice, and the value of law and the valuable foundation of law. from this we can see that justice theory was aristotles legal at the core, was building its legal thinking of the value of foundation, the pursuit of justice is the realization of its legal thinking of the ultimate value orientation. the fourth part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w and regime. aristotle thought that the reason for the existence of polity and law were the common perfect morality and justice. however, which one was the fundamental, regime and law? aristotle considered that “the law is actually developed under the regime; of course, it can not allow regime to adapt to the law.”at the same time, aristotle discussed on what kind of regime is the ideal form of government, the final conclusion was: the monarchy is perfect is the ideal form of government. moreover, in this ideal monarchy, which one was paramountcy, the monarch and the law? aristotles conclusion was: as long as possible, they should abide by the law, only the law did not address the special circumstances can be resolved by the people. from this we can easily find that aristotle on the authority of the law but the sovereign authority, which was denying his own and platos ideal thinking, the starting point of aristotle was the concern of reality. lastly, it can be easily found that some legal philosophers, after aristotle time, gain much from aristotl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thinking of cicero, thomas aquinas and montesquieu. there were some rudimentary of aristotle in the modern western thinking, along with further develop the aristotles thinking. by analyzing the drain and source of aristotles legal philosophy, we can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aristotles legal philosophy in the history. keywords : aristotle; legal philosophy; rule of law; justice; regime vi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abstractabstract 引引 言言1 第一章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法哲学的渊源2 一 、 前亚里士多德时期的自然法哲学思想2 二、前亚里士多德时期立法者的立法活动6 第二章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法哲学的人性论基础 8 一、法律与人性的善恶8 二、 法律与人的理性10 三、法治优于人治13 第三章第三章 法的价值及其实现 16 一、法的价值正义16 二、法的价值的实现20 第四章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法哲学中对政体的设计24 一、法的制定与政体24 二、法律的权威与政体25 第五章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法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28 一、对西塞罗法律思想的影响28 二、对托马斯阿奎那法律思想的影响 29 结结 语语3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33 致致 谢谢3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6 引言 1 引引 言言 被黑格尔誉为 “人类的导师” 的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 384前 322 年)在古希腊乃至世界史上无疑都是一个“丰碑”似的人物。不要说在文艺复兴 之前他是西方文化的泰山北斗,即使在文艺复兴之后,许许多多的有作为的思想 家和学者在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几乎都是从借鉴或攻击亚里士多德学术开始 的。在多个学科领域,如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乃至物理学、生物学 等,亚里士多德都写下了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因此,可以说近现代的很多学科都 或多或少地带有亚里士多德的烙印。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法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没有专门的关于法 哲学思想的著作,其法哲学思想主要散见于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等 作品中,以往人们在论述亚氏的法哲学思想时大多只是作一些导读性质的论述, 而缺少的是系统的梳理和以理论为基础的探讨。鉴于此,本文试着对亚里士多德 的法哲学思想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力求能探索到大师的思想足迹,使之对我 们的思想有所启迪。 笔者拟从以下思路来完成本论文:一、深入钻研亚氏原著,力求忠于原著。 二、注重把亚氏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在以亚氏的法哲学思想为焦 点的同时,将古希腊社会当作背景,力图使焦点在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 三、在对亚氏法哲学思想进行探讨时,将会更加注重对其法哲学思想继承前人的 地方进行追溯,力求找出亚氏法哲学思想得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四、笔者试着 把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放到哲学、伦理和政治的视野中进行系统地考察,希望 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其法哲学思想及其价值内涵。同时,笔者尝试着提出这样一 组问题: 亚氏法哲学思想的来源是什么?亚氏法哲学思想中的法律与人性的关系 如何?亚氏法哲学思想中的法律的最终价值取向是什么?亚氏对法律与政体的 关系持何种观点?亚氏的法哲学思想对后世的思想家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本文 试着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回答, 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 亚里士多德的法哲学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哲学思想 2 第一章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法哲学的渊源亚里士多德法哲学的渊源 要理解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就要深入到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时代背景中去探 寻。作为古希腊伟大思想家的亚里士多德,他的思想也必然深深植根于他当时及 其先行的时代。因此,本章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法哲学思想之源进 行探寻: 一一 、前亚里士多德时期的自然法哲学思想、前亚里士多德时期的自然法哲学思想 马克思在分析古代民族的形成时说过: “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 希腊人走 的是与古代东方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们用一种革命精神同旧制度决裂,创造了一 个崭新的世界,这给人类精神花朵的开放准备了必要而优厚的条件。希腊哲学以 米利都学派为其开端,从现有的资料看,他们虽也论及人类的正义与不义,但主 要讨论自然哲学问题,这就为希腊人的法哲学思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一些思想家开始从哲学的高度来为法律存在的必要性寻求根据。比如希腊早 期的梭伦改革就体现了这种法哲学思想的萌芽。梭伦出身古老的中等贵族世家, 远古的文化传统和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进取精神在他身上合而为一。 他不满雅典的 现状,认为社会冲突是因为贵族们对金钱和财富的贪得无厌造成的,为了缓和冲 突,他提出社会需要公道和正义。他说: “人们总想用不正当的行为来发财致富, 他们彼此明抢暗偷,甚至对于神圣的或公共的财产也不放过,并且没有防备公道 找到了可怕的把柄她对于一切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罪行总是默默地加以 注意,并且及时地、丝毫不爽地加以报应。 可见,梭伦把正义视为一切财富和 冲突的神圣力量,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标准。并且,他进一步指出“正义”的要 义是“那种唯一维持事物界限的内在智慧尺度” 。 “尺度”是当时希腊人的一 种新观念,正义女神的新形式,有“分量” “适当” 、 “节制”的意思。梭伦企图 用“节制”的武器限制贵族和平民双方,贵族不要过分侵夺平民,平民不要过分 反对贵族,大家都把正义和公道置于对财富的追求之上,社会就会安宁。这是一 种中和、调停社会冲突的法哲学思想,这种思想是古希腊公元前六世纪前后一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114 页。 杨适: 哲学的童年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第 107 页。 杨适: 哲学的童年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第 107 页。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法哲学的渊源 3 多年间兴起的一种进步的新思潮,这种思潮渗透哲学、政治、法律、文艺、医学 等各个领域, 它在法哲学上表现为对正义、 公道、 和谐以及实现正义的手段节制、 中和等的思考,而且通过梭伦立法,这种法哲学精神变成了希腊人早期的法的实 践,对后来的法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希腊早期法哲学形成过程中,后来的赫拉克利特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但 他的法哲学并不是“鼓吹反动的贵族政治” , 而是“响彻千年”的进步思想。赫 拉克利特法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逻各斯”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逻各斯就是隐藏 在事物内部的对立和斗争, “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 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 而“斗争就是正义” 。也就是说,正义、和 谐要经过斗争才能实现. 赫氏之所以赋予“逻各斯”这个含义是与当时的社会历 史条件分不开的,他生活在希波战争前夜,希腊人面临做自由人或奴隶的生死抉 择,这不能不引起哲人沉痛而深刻的思考,因此,他大声疾呼“斗争就是正义” , 这是对那个时代精神的集中和强烈的反映。 但是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绝不仅仅 只是包含有斗争、对立的含义,尺度、分寸同时也是它的重要内涵。世界秩序是 一团活火,这团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正义之神不准 许任何事物超越“尺度” 。可见,赫拉克利特的对立与斗争是有“度”的,有“分 寸” 的, 这样的斗争才能造成最美的和谐和人间的正义。 显然, 这与梭伦的节制、 尺度、正义是一致的。 赫拉克利特主张成文法,反对过时的习惯法,认为法律是城邦国家的武装, 如同理智、思想对于人那样重要。在他看来,神的即神圣的法律可理解为“逻各 斯” ,逻各斯作为客观规律、自然法则决定一切、支配一切,它养育了人类的法 律,是法律的主宰。人类社会的法源于自然神圣的法的思想,这在西方法哲学史 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当然,这种萌芽状态的自然法思想还具有原始朴素性质,自 然主义的特征很鲜明,对法的哲学把握还沉浸在感性思维之中,是一种感性的领 悟,但它毕竟宣告了古希腊法哲学的开端。 希波战争的胜利把希腊人推进到了最骄傲的年代。 但是, 伯利克里时代以后, 希腊开始衰落,这个时期产生了企图挽救希腊衰败局面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 学,从而使古希腊法哲学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法哲学开端的那些人比,他们虽然 徐爱国等: 西方法律思想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27 页。 古希腊罗马哲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57 年,第 19 页。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哲学思想 4 也关心自然,但更加关心的是人事和社会。从城邦的政治、法律、道德本身来研 究社会的发展和规律,人本主义思潮兴起了,这决定了法哲学思想必然发生大的 转折。这一转折以智者派人物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为标志。在 智者派看来,正义、法律、道德都是人为的约定,不是自然的,正义应该人人分 有,每个人都有权参与一切公共的政治和社会的事务,并以这种权利作为人的本 性。权利是人的本性这一观点,开创了西方法哲学史上权利理论的先河。它把人 置于历史舞台的中心,表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一次觉醒。但是,苏格拉底和柏拉 图并不满足于智者派的理论, 因为它包含着强烈的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 只能 “拯 救现象” ,而他们要寻求一般, “拯救本质” ,追求最高的、普遍的“善”和“正 义” ,并以此批判一切不义。苏格拉底之死的悲剧和柏拉图理想国的破灭,深刻 地展现了希腊古典时代法哲学的内容和深度。 这种古典的悲剧冲突亦表现了希腊 法哲学精神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和新的追求。 苏格拉底法哲学思想有其显著的道德特征,这一点很像中国的孔子。他把 希腊的衰败归结为道德沉沦, 人们丢掉了正义和美德, 国家才遭到不幸。 事实上, 当时雅典人已陷入了普遍的深刻的法制、道德和智慧的危机,邪恶充斥社会,法 制空前破坏,违法乱纪触目惊心。雅典道德的堕落、精神的沉沦,是奴隶主阶级 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但是,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的 哲学家是不可能认识这个根本原因的, 因此, 他只能从精神上、 思想上寻找原因。 苏格拉底热爱祖国,他三次参军作战,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同伴的生命, 他勇敢地捍卫国家的法律,尖锐地批评民主政体的违法行为,也反对过僭主寡头 专制的暴虐。他从道德原则出发,对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持独立不倚的态度。他 强调正义是从政、治国、治民的准绳,法律的灵魂。法律之所以是国家不会地覆 天翻的保障,正因为法律代表正义。如果不遵行城邦和国家之命,那就必须改变 法律对什么是正义的规定。在他看来,不管什么人、什么政体,只要言行不合正 义、不合法律,他就要批评和反对。苏格拉底一生清贫,他却废寝忘食地引导人 们去认识和追求善、正义,关怀社会和人生,关心法律的正义美德,成为他法哲 学思想的中心。 柏拉图沿着老师的足迹继续前进, 但他把苏格拉底正义论理想进一步抽象为 一种绝对的“理念” , “理想国”就是这种“理念”的实现。实际上,理想国不过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法哲学的渊源 5 是斯巴达专制体制的法哲学表现形式。 当然, 他对民主制的批评也不乏深刻之处。 他说: “任何国家和个人,极端的自由必然会导致极端的奴役。 ”这是对希腊雅典 奴隶制民主制时弊的针砭,令人震聋发聩。但是,无论怎样, “其整个精神恰恰 是同希腊人的全部历史发展从英雄时代直到古典全盛时代相反的。 ”他 的哲学王理论,是苏格拉底知识治国、道德救国的极端发展,而且这种发展与苏 格拉底追求的正义、善已有了一些区别,表现出严重的轻视法治的倾向。他说: “如果一个国家完全由好人来治理,就可以避免当今之世为获取职位而争权夺 利” ,国家就可以得到拯救。这与中国古代“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政治格言 何其相似!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理想国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柏拉图法 哲学思想的必然结果。柏拉图生活在古希腊城邦制度面临危机,政局动荡不安的 时代,他目睹了民主制暴露出的种种弊端,特别是苏格拉底之死的悲剧,加之他 本人的贵族出身和教养,使他对斯巴达贵族制度自然存有幻想,因此,可以说理 想国“是柏拉图在批判雅典的罪恶时物极必反的产物” 。 伟大的思想家是“勇于自新”的。柏拉图在后期写的政治家篇 、 法律篇 就表现了他思想的较大变化,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期思想的片面性,少于幻想而 比较现实些了。斯巴达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胜利后表现出的腐败、内争、内战, 还有他们支持的贵族僭主专制,暴露出比民主制下更令人憎恶的弊端。特别是柏 拉图本人三次西西里之行的失败, 实际上宣告了他企图通过培养哲学王作统治者 的贵族式幻想的破灭。严酷的事实和历史教训深深地震撼了他,他不得不重新审 视自己的思想。从他八十一岁猝然去世时正在写作法律篇的事实看,其反思 精神亦可见一斑。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认为君主政体、寡头政体和民主政 体都可以按照法律或不按照法律来起作用,如果实行法治,民主政体则不如贵族 政体,而贵族政体又不如君主政体:如果不实行法治, “君主政体则成为压迫平 民最残醋的统治形式” ,而平民政体是“最好的统治形式” 。在这里,他显然看到 了贵族政体或君主政体的弊病,承认了民主制度的优点。在法律篇里,柏拉 图已不再谈哲学王的教育和他们的统治了,因为那是幻想。 法律篇主张法治, 把公正、 平等、 自由同法治联系起来。 柏拉图认为, 法律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 因此它才是正义的,否则法律就不公正。他说,一国之法律应是最高权威,如果 古希腊罗马哲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57 年,第 229 页。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哲学思想 6 “当一国的法律处在从属地位并且没有任何权威时, 它就是在走向毁灭; 反过来, 我以为那种法律凌驾于统治者之上, 而统治者也要服从法律的国家必将得到神的 拯救和赐福” 由上可以看出,前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家们在对社会现实体察的基础上,酝酿 出了自己的法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为后世的立法者的立法实践提供了理论依 据,而且为亚里士多德的法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前亚里士多德时期二、前亚里士多德时期的立法活动的立法活动 顾准认为: “立法者在希腊史上有两种意义:一是编纂法典,使之成文化, 并予以公布的政治家兼法学家,旧邦如雅典的德拉孔,新邦如建城不久的西西里 的卡塔拉请卡伦达斯为之立法。二是梭伦、莱库古等实现了社会和政治制度上的 重大改革的立法家兼最高政权的执掌者。 ” 这种立法及实践活动在古希腊城邦的 政治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代表两种不同的政治统 治形式,雅典代表的是民主制的国家政体,而斯巴达代表的则是寡头制的国家政 体,他们的立法对古希腊法律思想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 希腊法哲学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荷马时代,在荷马史诗中, “正义” 和“法”的概念就已经开始使用。但是,古希腊法哲学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却应 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那时希腊开始步入城邦社会的时代,城邦的诞生为人们的 思想观念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 城邦时代的希腊人不再用神话的形式来表达他 们的法律理念,斯巴达的创建者莱库古率先为城邦立法,并且依照法律在斯巴达 建立了寡头政体,即由 78 人组成的元老院行使城邦的立法权,由国王行使城邦 的最高行政权, 由公民大会行使提案的表决权, 由 5 个监察官行使法律的监督权。 尽管莱库古的立法是以“神谕”的方式而不是以成文法的方式出现,但它具有很 高的权威性。斯巴达人具有极强的法律观念,这使得他们对法律的遵循成为一种 世代相承的习惯和自觉的行为,他们不认为法律是自由的羁绊,而是将法律看成 是美德的载体。 在雅典,梭伦改革使公民对法律尊崇的信念得以建立。公元前 594 年,梭伦 担任执政官并积极推行民主改革,他力图通过法律建立一种新型的城邦秩序。根 柏拉图: 法律篇 ,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 顾准: 希腊城邦制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142-143 页。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法哲学的渊源 7 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载,梭伦“把法律写在牌子上,牌子立在巴西勒斯的柱廊里, 所有的人都发誓遵守法律;执政官通常是对那块石头宣誓,说他们如果违反任何 一条法律,就得奉献一个黄金人像,因此之故,他们甚至现在还用这样的誓言来 宣誓。梭伦决定,这样的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 ” “梭伦用法律建立了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他奉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使得法律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和信赖。 ” 但是随着梭伦退出政坛,希腊史上的僭 主政治随之而来,最有名的僭主当属庇西特拉图,庇西特拉图处于雅典由寡头制 向民主制的转型时期, 他是作为立法者梭伦没有全部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情况下 以强力手段加以完成的后继者。 “可能梭伦以后需要这样一个人,一个充满了精 力和毅力,能使雅典自缺乏的生活走上强壮与稳健之途的人,并且在最初的冲力 中就能使社会建立秩序与法律习惯。 ” 僭主政治以后,雅典进入民主时代,梭伦 所构建的法律体系仍然存在。 正如黑格尔所言: “梭伦诚然立了法,但要使这个法律成为习惯,成为风俗, 深入一个民族的生活,却是另外一回事。 ” 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 “使雅典人 习惯梭伦的法律,使它成为风俗,由于法律成为了习惯,权威也就成为多余。 ” 到了伯里克利的时代,民主制达到鼎盛,并且最早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 想,这将古希腊崇尚法律的风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林志纯: 世界通史资料上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62 年,第 239 页。 潘斌: 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年。 美威尔杜兰: 世界文明史第 2 卷,幼狮文化公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3 年,第 88 页。 德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年, 第 168 页。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哲学思想 8 第二章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法哲学的人性论基础亚里士多德法哲学的人性论基础 一直以来,人们在研究法律时都过多地对法律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加以考虑, 而忽视了法律的人性论基础。然而, “任何一种社会秩序类型都以对人性的特殊 设定和估价为前提,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和评价直接关系到人们行为的自律和他 律、自由与控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看法,关系到选择什么样的社会调整方式去 达到社会秩序。 ” 实际上, “法律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社会秩序,其制定者便是 人,其终极服务对象也是人。如果不把法律与人性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就很难对 法律思想作出深刻的理解。 ” 思想家们很早就开始了对人性的探讨,柏拉图认为人是有天生的资质禀赋 的,从自生自成的角度来考察人性,则会较多地对人性的善恶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以及柏拉图的性有善有恶说等等。但是从古希腊 开始,西方的思想家们就更注重从人与动物的区别这一角度来考察人性,如亚里 士多德提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个命题,这就为人们对人性论的研究提供了 一种范式,同时,他的这一人性设定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法哲学思想的构建。 一、法律与人性的善恶一、法律与人性的善恶 在我国,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的学说相当多,主善主恶或又善又恶,众说纷 纭,莫衷一是。发端于孟子的性善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他 们看来,人从出生开始体内就有了善的因子,并有着向善发展的无限潜能。人们 通过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作为人格发展的唯一途径。至于生活中的恶,那是人的 善被泯灭而导致的结果。因此,以人的内在超越而达到外在事功是中国传统政治 思维的根本点,理想的社会治理方式是由内圣而达到外王,由此衍生的则是“人 治”的社会秩序。这种秩序把一切社会控制手段都伦理化,在 “亲”与“和” 的氛围中是非的界限则变得十分模糊了。因此,大量的礼教成分渗入本该作为正 义象征的法律之中,从而使得法律松弛,可以为人所任意解释,法治因此变为人 治。 然而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十分崇尚法律,在古希腊的思想家中, 叶传星: 论法的人性基础载于天津社会科学 ,1997 年第 2 期,第 102 页。 潘斌: 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年。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法哲学的人性论基础 9 亚里士多德对法律的重视显得尤为突出, 他从人性善恶的角度论证了实行法治的 必要性。对人性善恶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那里,柏拉图的思想深刻地影 响了亚里士多德。然而,亚氏的人性论有着更为深刻的根源 ,从本质上说,他 不是一个讲求平等的人。 在他看来, 那些能够运筹帷幄的人天生就适于做统治者, 而那些只能够用身体去劳作的人就是被统治者,而且是天生的奴隶。他认为只要 存在灵魂与肉体以及人与兽区别的地方,低一等的自然就是奴隶,那些只有体力 而缺乏理性的人自然就是奴隶。 人的资质禀赋的高低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环境中有 着不同的地位。 由于资质禀赋的不同, 使得人的本性不相同。 亚里士多德说: “人 们认为,有些人由于本性而成为善良的,另一些人则由于习惯,还有一些人是由 于教育。本性上的事情,自然而然,显然非人力所及,而是由于神的判定而赋予 那些实际上幸运的人。 ” 幸运者是由于本性的善而更可能成为善良的人,但是恶 的倾向始终不离人身。在他看来,一个人并不是绝对地善或恶,善或恶可能在一 个人的身上同时存在。针对人性中的恶的一面,如何抵制恶或将恶转化为善呢?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是建立伦理准则,以此对人进行化育;二是通过强制,以法 律对人起到约束的作用。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伦理对社会秩序的整合作用,他的 尼各马可伦理学和大伦理学对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伦理准则,如勇 敢、正义、节制、中庸等都作了讨论。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就此认为伦理学可 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他看到,本性贪婪和感性冲动的人是不会 把那些伸缩性极强, 并可以做任意解释的伦理准则放在眼里。 人们高唱伦理高调, 却处处充斥着诈骗、凶杀和奸淫。亚里士多德对这些日常的犯罪原因作了如下陈 述: “ (一)有些犯罪是由于缺乏衣食,(二)但衣食并不是犯罪的唯一的原 因。人们在温饱之余,或为情所困,就寻欢作乐以自解烦恼,他毕竟又触犯了刑 法。 (三)人们还不仅仅为了解除其情欲的烦恼,而入于刑网;尽有情欲可得慰 藉、名利可以满足的人,还是抱有漫无边际的愿望,于是他终究由于肆意纵乐而 犯罪了。 ” 由此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认为犯罪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本性的贪婪和追求情 欲, 这些都是人性恶的表现。 对于这些邪恶的行为, 光靠说服教育是难以起效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 , 苗力田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第 229230 页。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年, 第 71 页。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哲学思想 10 能起作用的就是强制手段,对于那些天生卑劣的人,就要用惩罚使他们服从。法 律所具有的强制力量虽然不能像伦理教化那样将人性中的恶以一种潜移默化的 作用引导到善的方面,但是却可以将人性的恶所外化出来的犯罪行为予以惩治, 从而对有犯罪企图的人形成强大的威慑。在今天看来,亚氏的强制理论显得尤为 必要,因为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人的本性在这样一个时期比较 容易暴露出恶的一面, 在加强道德文明建设的同时, 法律的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亚氏还认为,绝对不能赋予任何个人以绝对的权力,而只能赋予公平、公正 以绝对的权威。在人治的状态下,人的恶更容易扩张并给社会带来祸害。他说: “让一个人来统治,这就是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 ” “所以可以说崇尚 法律的人是只相信神和理性的,而那些崇尚人治的人则在其中添了几分兽性,因 为欲望就是兽性,激情会扭曲统治者的灵魂,即使他是最好的人,法律是摒弃了 欲望的理性。 ” 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 二、法律与人的理性 在希腊哲学史上, 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将眼光主要投向了遥远的苍穹和丰富 的大自然,他们用理性的思辨来考察宇宙万物,因为宇宙的博大和自然的丰富多 彩吸引了他们太多的注意力。但从“智者运动”开始,思想家们开始将眼光逐渐 转向了“人” 。在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振聋发聩的宣言以后, 对人本身的关怀逐渐成为哲学的主题。苏格拉底对智者大加贬斥,但是他以人为 本的哲学价值取向与智者们如出一辙。不过,苏格拉底以一种更为理性的眼光来 审视关乎人们生活的各种美德。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秉承苏格拉底哲学的价值取 向,为人的安身立命做出各种设计。 “人”就是他们哲学的核心,在这种思想氛 围里,对人本质的追问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性问题。阿那克萨戈拉首先回答 了这个问题,他说: “在体力和敏捷上我们比野兽差,可是我们使用我们自己的 经验、记忆、智慧和技术。 ” 在阿那克萨戈拉看来,经验、记忆、智慧和技术是 除人以外的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这也正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由此 可知他已经开始从人的认识能力的角度来考察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年,第 169 页。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年, 第 169 页。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 40 页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法哲学的人性论基础 11 也从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角度来考察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他提出“人是有理性 的动物”和“人是政治动物”这两个命题。这是亚里士多德对人本质的设定,正 是基于这一设定,亚氏构建了他的法哲学体系。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的命题,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