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的词序变化及原因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的词序变化及原因初探 内容提要 汉语词序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在语言结构中发挥着区别意义和功能的 作用。从古到今,汉语词序有继承有发展有变化。但是对于汉语词序究竟发生了 , 怎样的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语言学界说法不一。f 以俞敏为代表的中国学 者以上古汉语s o v 词序遗迹为证、以亲属语言中s o v 词序为旁证,坚信汉语从 s o v 向s v o 发展:而戴浩一等国外学者根据g r e e n b e r g 的说法,引用基本词序 的相关语法结构为证,如修饰语与被修饰语的位置关系等,持截然相反的观点。 不仅如此,双方对词序变化的原因也有多种看法,有人认为汉语词序受北方阿尔 泰语的影响从s v o 向s o v 发展,有人认为是语言的韵律结构使汉语从s o v 向 s v o 发展,等等。其实,汉语到底是从s v o 发展到s o v ,还是由s o v 发展到 s v o ,论证上光有“遗迹”、“亲属语言”、“相关语法结构”为证是不够的。因为 彳 大多数语言都是混合的,只有一种类型的特征最为突出而以语言的变化也不是 单一原因造成的,是多种不同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本文旨在对宾语、定语的 位置作一次分析,看看古今汉语中宾语位置到底如何、定语能否成为判断词序的 一个标准,并对“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尝试着探究汉 语词序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又是如何引起的。 关键词:汉语词序变化变化原因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a b s t r a c t : w o r do r d e rc h a n g ei nm a n d a r i nc h i n e s e a n dt h et e n t a t i v ep r o b ei n t ot h ec a u s e s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i sp a p e ri st og a i nap a n o r a m ao fc h i n e s ew o r do r d e rc h a n g e a n dt h ec a u s e so f t h ec h a n g e t h e r ea r eal o to fd i f f e r e n ts t a n d t ) o i n t sa b o u tt h ec h a n g eo fc h i n e s ew o r do r d e l m a n yc h i n e s el i n g u i s t s ,s u c ha sy um i n ,b e l i e v et h a tc h i n e s eh a dab a s i cw o r do r d e r o fs o vi nr e m o t ea n t i q u i t ya n di th a sc h a n g e di n t os v ow o r do r d e ri nm o d e m c h i n e s e t h e yo f f e rm u c he v i d e n c ei n c l u d i n gs o m es o - c a l l e dt r a c e so f c h i n e s es o v o r d e r , w o r d - o r d e r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a n di t sr e l a t e dl a n g u a g e sf r o m s i n o - t i b e t a n ,e t c b u to nt h eb a s i so fg r e e n b e r g so r i g i n a lw o r do r d e ru n i v e r s a l s ,al o to ff o r e i g n l i n g u i s t sw i t hd a ih a o y ia st h el e a d e rt h i n kt h a tm o d e mc h i n e s eh a st h es o vw o r d o r d e ra n di tc o m e sf r o m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s v ow o r do r d e r ,w h i c hi sj u s ti nt h e o p p o s i t ed i r e c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w i l lm a k eas u r v e yo f t h ep o s i t i o n so f o b j e c t sa n da t t r i b u t e si nc h i n e s e b e c a u s et h ep o s i t i o n so fo b j e c t sa n da t t r i b u t e sa r et w oi m p o r t a n tp a r a m e t e r si n d e c i d i n gt h ew o r d o r d e rt y p ea c c o r d i n gt og r e e n b e r g a n dw ec a nf i n df r o mt h e s u r v e yt h a tc h i n e s eh a sk e p tt h es v o w o r do r d e rf r o mt h ea n c i e n ty e a r su pt on o w o fc o u r s e ,n o t h i n gi si m m u t a b l ea n dl a n g u a g ei sn oe x c e p t i o n c h i n e s ew o r do r d e r h a ds o m el i t t l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d u r i n gt h ec o u r s eo f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b e c a u s eo fs o m e c o m p l i c a t e dc a u s e s ih o p et h i s a r t i c l ec a np r o v i d es o m er e v e l a t i o na b o u tt h e l a n g u a g ec h a n g ea n di n s i g h ti n t ot h ei m p o r t a n tw a y si nw h i c hc h i n e s eh a sc h a n g e d k e yw o r d s :w o r do r d e rc h a n g ei nm a n d a r i nc h i n e s e c a u s e so ft h ec h a n g e p r e v e r b a lo b j e c t p o s t m o d i f i e r 日u青 词序,又称语序,是一种普遍现象 序就是词序。在缺少构形形态的语言中 在语言的线性表达过程中,词的先后顺 词序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在 语言结构中发挥着区别意义和功能的作用。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因 此,汉语词序非常重要。 词序有广狭义之分。狭义词序仅指词素、词语的排列顺序,广义词序除了包 括词素、词语顺序外,还包括语法成分( 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序、句子成 分( 主语、谓语) 序、分旬序等。中国古代学者对词序早有研究,但他们把各种 语言单位或成分的排列词序混在一起。比如“倒文”、“倒语”等被用来概括古今 汉语词序不同的现象,但“倒文”、“倒语”覆盖面甚广,从词素序,如琴瑟作瑟 琴,慷慨作慨慷等,到词语序,如“逆尸、逆牲、隋衅”作“隋衅、逆牲、逆尸”; 从句子成分序,如“谁与,哭者? ”到句法成分序,如“不我遐弃”,都可 以用“倒序”分析。当然,这种分析无可厚非,词序的含义本来就广泛,但是, 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概括只能在随文释义时对特殊语言现象作个大致的交代, 词序难以得到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所讨论的词序,主要是指句子结构成分的顺序, 如主动宾顺序,定语中心语顺序等。 我们知道古今汉语的一脉相承决定了古今汉语在词序上的一致性,但在汉语 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汉语词序不可避免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从马氏文通面世 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古今汉语词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宾语的位置,上古汉语是 s o v ( 主宾动) 型语言,而细小的区别还体现在定语的位置、状语的位置等方面。 然而,1 9 6 3 年,美国语言学家j o s e p hh g r e e n b e r g 提出了基本词序与其他各种 特征( 如前置词后置词,所有格位置等) 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使原来被独立在 宾语位置之外的定语位置、状语位置等,不再孤立,相反成为了判断语言类型的 重要参数。一些语言学家据此理论提出了古代汉语是s v o 型语言的论断。那么, 古汉语到底是什么类型的语言? 定语位置等是否与语言类型相互关联呢? 汉语 史上存在着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说法,无不告诉我们古今汉语词序上 的确存在某些不同,那么古今汉语词序的差异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诱因是什么 呢? 本文将尽力解答这些问题,对古今汉语词序变化的原因做出一些试探性的解 释。 第一章宾语位置 1 前人研究概述 1 1 语言同世上的万物一样,永远处于变动之中。不要说几千、几百年前 的语句在现代人听来会让人觉得稀奇古怪,就是在一个人一生的时间里,语音、 词汇、语法都在不断她变化、更改。本文要谈到的汉语词序就是汉语从古到今发 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法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总的说来,汉语词序的变化速度与语音、词汇等变化速度相比,是最慢的; 但词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先秦的句子放在去古不远的两汉人面前,就已经 不太能被理解了,必须有训诂学家注解,句意才得彰显。其中古今异序表现最明 显的、训诂者必然出注的就是“宾一动”结构。比如: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一一郑笺: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 诗硕 鼠)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一一毛传:不与我生活也( 诗击鼓* )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一一郑笺:无我有尤,无过我也( 诗栽驰) 有皇上帝,伊谁云憎? 一一郑笺:使王暴虐如是,是憎恶谁乎? ( 诗正月) 公不如谓周君日:“何欲置? ”一一高诱注:欲立谁为太子也? ( 战国策西周策* ) 但人们始终没有对这种古今异序加以概括,直至唐,人们才开始对这种古今 异序的现象有所总结。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一一传云:“中谷,谷中也”正义日:“中谷,谷中倒其言者, 古人之语皆然,诗文多此类也。”( 诗葛草)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一一正义日:“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古之人语多倒,诗之 此类众矣”( 诗汝坟) 因为是随文作注,这样的总结概括显得零散,不成体系,字、词、句异序皆 称“倒文”。不过,“倒文”、“倒语”的说法却从此深入人心,流传至今,且生发 出了“前置”、“后置”等说法。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第一次对“宾语前置” 现象加以系统的论述: “止词后乎外动字者,常也。惟外动字加弗辞,或起词为莫、无诸泛 指代字,其止词为代字者,皆先动字。” “询问代字凡在宾次,必先其所宾,其不先者仅矣。此不易之例也。” “凡止词先乎动字者,倒文也。如动字或有弗辞,或为疑辞者,率间之 字:辞气确切者,间参是字。” “以司何、是两代字,倒置为常;司之、此诸字则否。”1 后来人们对古汉语宾语位置的归纳基本不出马建忠的论述范围,即: 1 否定句的代词宾语常置于动词的前面。 2 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的前面。 3 宾语可以通过“之”、“是”等的帮助置于动词之前。 4 宾语可置于“以”、“于”等介词的前面。 无疑,马建忠的总结为古汉语词序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倒语”、 “倒文”是否真的有道理呢? 在我看来,所谓的“倒语”、“倒文”是以今律古的 结果,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倒装”,只是因为时代不同而造成的“假象”。 吕叔湘说:“一种句子成分如果有不同的几个位置,大概都有一定的条件, 合乎哪个条件就出现在哪个位置上,这就无可谓顺和倒了。”2 王力也说:“有人认为疑问代词宾语和否定句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的句子 是倒装句,那是不对的,因为依照先秦正常的语法结构正是应该这样。假定 在先秦史料中发现吾欺谁、莫毒余等,那才应该认为倒装句,因为那 种结构不是正常的。”, 我也赞成王、吕二二位先生的观点,话总是顺着说的,所谓“倒置”不过是一 些“不合群”的特例而已,是因为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发生了变化而使得词序 发生了变化。不过,本文出于行文方便的考虑,仍然把不同于一般词序的词序称 为“前置”或“后置”,但并不认同“倒置”说。 l _ 2由于上古汉语宾语前置有规律可循,再加上与汉语同一语系的藏语词 序也是宾语在前、动词在后,所以,不少学者认为汉语本来就是s o v 型,和藏 语是一样的。 1 2 1 俞敏在汉藏两族人和话同源探索一文中证明了汉藏曾经是一家 4 。在这个基础上,他从汉藏语比较出发,认为宾语在前、动词在后的形式“是 周朝人跟西藏人还是一家人的时候儿的形式”5 。论证主要集中在“是”和“之” 上。 语音上,藏文通常写的d e ,相当于北京话的“那个”,汉语中与这个词声音 相当的就是“是”字。有写成“室”的,“是”切韵音d ;i e i ,诗经音d i 岔g ( ? ) :有写成“旨”的,切韵音t 9 i i ,诗经音t i e d ( ? ) 。经典释文注 春秋中“是月也”的“是”作“徒兮反”,这个音等于切韵d e i ,诗经 d e d ,这与藏语很像。 用法上,藏语的d e 和汉语的“是”都可以规定( 笔者按:即修饰) 别的字, 如: 藏语中:o a sk a r t s a r j j o r j b a im id el t a sb j u o ( 我瞧见昨儿来的那人来着) 我昨儿来的人那端相了 汉语中:“万姓是敕”( 秦公钟铭) 、“四方是维”( 诗节南山) 例子还有很多,俞敏对藏语d e 的用法解释是“前头那个语丛太长了,怕人 注意力分散,所以再用个d e 把他重新箍结实了”6 。所以,从语音、语法上看, 俞敏认为“是”字就等于西藏话的d e ,不过“是”也用在近指上,不像藏语那 么严格。 藏语中近指用的a d i ,相当于北京话的“这个”,与其声音相当的是“时”,切 韵音d 新,诗经音d i o g 。晚期经典可能由于方音的关系转变成“之”,切韵 音t $ i o 。由于“是”的用法不严格,可以远指,也可以近指,所以,到后来,“是” 和“之”都可以被用作“倒装句的助字”( 俞敏语) 。 宾语在前、动词在后的“这个习惯西藏人一直保持到今天。汉人早在周朝就 不拿他当平常口气的形式了”7 。但是为什么汉人的词序到后来会变化,俞敏没 有答案:“汉人入中土以后,也不知道为什么( 受被征服的民族影响? ) ,词序演 变得颠倒过来了。”6 我们不能否认俞敏的研究成果是极有意义的,但要由此判断汉藏语本属一 家,似乎就有些草率了。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亲属语言之间关系的问题,汉藏语 曾经是不是一家,这也是需要打上问号的,( 1 我们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人种相同 但语言不同的情况;2 不可否认汉族的形成过程中融入了四方“戎狄蛮夷”,但 在多民族融合过程中,他们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没有人知道,没法下定论说他们 一定是占上风的。) 这一点下文将有阐述,此不赘述。 1 2 2 张清常在上古汉语的s o v 语序及定语后置9 一文中收集了若干 例证,试图以此为上古s o v 词序提供线索。他的证据来自古今汉语。 古汉语中,除了上文提到的四条规律以外,还有如:1 肯定句中也有“宾一 动”结构:“民献有十夫予翼”( 尚书大诰) ;2 “自杀”、“自毙”等o v 结 构;3 “王请无好小勇”( 孟子梁惠王下) 等“请”o v 结构;4 名词宾 语也可放在动词前面,如“祗台德为先”( 尚书禹贡,孔颖达疏:“王者常 自以敬我德为先。”) ,等等。 现代汉语中,如:1 o v 结构构成的名词,如:锅贴、科学研究、废品收购 站、球迷、口罩、耳套、锅盖等:2 “把”字句:3 宾语前置句,如“我们什么 工作都认真干”;4 近代汉语中两种特殊的动补句式:一、动词+ 得+ 宾语+ 动 词2 :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却怎地斗得他过? ( 水浒第2 3 回) ;二、动 词+ 不+ 宾语+ 下、成:那父亲母亲放不心下,暗里为他请托。( 醉醒石第 7 回) ,等等。 其实,张清常所举的例子都是零零散散的,从这些细小的例子中是根本没有 办法认定古汉语就是s o v 语言,因为少数的“残迹”可以被认为是“少数的例 外”,只不过他将这些例子定位为“从上古汉语里面残存的s o v 语序”,这就掩 盖了他证据不足的尴尬。另外,他所举的这些例子也是存在问题的,例如:“研 究”既然可以做名词,那么为什么“科学研究”一定要看成是o v 结构,而不 是“名+ 名”的结构呢? 又如宾语前置句,现在普遍认为这些句子是主题句,而 非传统意义上的“宾一动”句。另外像“把”字句是不是“宾一动”句,也是存 在争议的,详见下文。 1 3 许多国外学者的观点与中国学者不同,他们根据g r e e n b e r g 的语言类 型学理论,认为汉语是从s v o 向s o v 发展的,比如戴浩一、李讷和t h o m p s o n 等。 1 3 1 g r e e n b e r g 在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中,指出词 序现象的某些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在带有名词性主语和宾语的陈述句中,主语、 动词和宾语的相对顺序有六种可能,其中三种是优势词序v s o 、s v o 、s o v , 另三种是不发生或极为少见的v o s 、o s v 、o v s 。与三种优势词序密切相关的 因素有:位置词的前胃或后置、所有者与中心名词的词序、形容词和中心名词的 词序等。经过对世界上3 0 种语言的抽样,g r e e n b e r g 得出了这些因素之间的和谐 关系,就是:( p r = 前置的地位词;p o = 后置的地位词;n = 中心名词;g = 所有 者;a = 形容词) 1 v s o p r n g n a 2 s v o p r ,n g n a 3s o v p o g n a n 4 s o v p o g n n a 1 3 2 戴浩一被认为是现代汉语s o v 词序论的最初创导者。他基本上就是 套用了g r e e n b e r g 的理论,汉语的形容词恰在名词前头,中心词在后边,并且汉 语又有后霞词( 如“:桌子上”) ,屈折助动词正好置于主要动词之后( “买了笔”) 等等,于是现代汉语就被其认为具有s o v 语言的特征,现代汉语也就被不容置 疑地认为是s o v 型语言。这样的结论恰恰与中国学者的观点古代汉语s o v 型发展到现代汉语s v o 型相反。“ 1 3 3 李讷和t h o m p s o n 同样认为古汉语是s v o ,现代汉语是s o v ,他们 还补充了一条理由现代汉语用了大量的“把”字句,说明现代汉语正在向 s o v 发展的途中。”不过,他们还是认为远古汉语是s o v ,是s o v 的内在词语 连接形式促使汉语从s v o 重新发展到s o v ,即远古s o v 一上古s v 0 一现代 s o v ,他们的这个假设很离奇。 1 3 4 其实,g r e e n b e r g 在谈至口这些普遍现象时,用词相当谨慎,像“倾向 于”、“如果”、“几乎”这些词通篇可见,但是其他语言学者在运用这些普遍原则 时,却将它们作为判断词序的铁证,这不免就会产生问题。戴、李等人没有从句 子本身的主、谓、宾关系和顺序上加以概括和研究,而是用大量材料去分析、印 证语言类型学所提出的各种参数。即先立了个假设,后为这个假设找材料,这种 做法似乎有些舍本求末,不可取。难怪也有国外学者不同意戴、李的观点,如黄 正德、日本的鸟井克之等。甚至还有学者学会了“中庸”的处事方法,认为汉语 既有s o v 型特点,又有s v o 型特点,如邓守信、荷兰的h i l d ak o o p m a n 和美国 的l i s a t r a v i s 等1 3 。 所以,与其讨论语言类型的各项参数,不如对主、谓、宾直接加以研究,再 倒过来用汉语的词序类型及其相关结构去丰富语法类型学理论及酱遍语法特征 的研究。 2 古汉语一般词序 2 1 甲骨文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语材料。这些已经发展得相当 成熟的资料,是我们研究汉语词序的出发点。陈梦家在殷虚卜辞综述中说: “汉语一般的词序是主一动一宾,b 辞也是如此。”在b 辞中带动词的句子“为 数远小于名词”,在这些句子中,有关祭祀的占h 占了很大比例。陈梦家举了其 中三类宾类、祭类、用牲类,为的就是“证明它们还是遵循着v o 的 总形式”。管燮初同样也认为:“刻辞句子的平常语序和现代语言相差不多,主 语在谓语之前,谓语中动词在宾语之前,双宾语的间接宾语在直接宾语之前。” ”陈、管两位都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汉语的总形式是“主一谓一宾”。 金文是俞敏认为的“古汉语”的代表。“说古汉语,指的是周初金文、周 书,也许加上盘庚、易、上下经、诗大雅、逸周书、左传和 经传予史什么的。这是周人的话。”m 据管燮初对金文语法的研究,可以看到“动 宾结构的词序,一般是动词( 次动词) 在先,宾语在后”。而“动宾结构的宾语 在动词( 次动词) 之先”的特殊情况与甲骨文基本相同:“( 一) 用代词作宾语 的否定式动宾结构( 共见3 次) ,宾语一概在动词之先。上古汉语中用代词作宾 语的否定式动宾结构,宾语前置,这是一条规律,但是宾语不前置的例外情况在 殷虚甲骨刻辞中就出现了。( 二) 指代词是作宾语的次动宾结构( 3 次) , 宾语往往在次动词之先( 2 次) 。指代词是也有在次动词之后的( 1 次) 。” 。7 也就是说,从殷商甲骨文到西周金文,在词序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主一动一 宾”的词序一直延续了下来。 2 2 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所有的人都看到了甲骨文、金文中“宾语前 置”的句式,藉此,有人提出了远古汉语是s o v 的猜测,还有人将这些前置旬 式看作是s o v “遗迹”。 陈梦家说:在h 辞中,“o v ”形式“还是很常见的”;管燮初称:“只有在用 代词作宾语的谓语中,要是这里面又有否定副词,作宾语的代词必须放在动词之 前。这一类句子的语序在刻辞中是正例,没有例外。”变例中,“外动词的宾 语在动词之前”,“这些句子的谓词都是他动词,凡宾语在他动词之前,这个宾语 前头一定有一个介词费或住做标记”。管燮初所总结的这两条其实即上 文提到的规律1 、3 ,“虫”和“隹”后来是被“之”和“是”替代了。杨树达在 甲文中之先置宾辞中举出四种形式的前置宾语,除了可以作为规律l 、3 的 例句之外,还有一类是肯定旬中不靠助动词的宾语前置,如“查鹿禽”( 粹9 5 3 ) , 这种句予在先秦文献中也有,如“民献有十夫予翼”( 尚书大诰) 。正是这 样的“例外”成了“典型的遗迹”。 但我想,这些提出“遗迹”说的学者其实已经承认了这类句子在当时很稀罕, 说明当时的汉语面貌整体情况已不是这般模样的。从少数的例子出发,而放弃当 时汉语的全貌,这不是以偏概全了吗? 如果一定要说在规律之外的这些句子是历 史某个时期汉语的遗迹,而又无充分的证据证明的话,那么代词宾语在动词后面 的否定句算不算远古s v o 的遗迹呢? 女多祖亡学我( 2 0 9 5 ) 贞我家旧老臣亡奄我( 3 5 2 2 正) 女古方出不唯岛我在祸( 6 0 8 8 ) 方出不唯商我在祸( 6 0 8 9 ) 兴方来不唯豳余在祸( 6 53 0 ) 女兹雨不唯祸我( 1 2 8 8 9 ) 伐若方不授我( 6 2 0 8 ) 很显然,“遗迹”说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同样,认为远古汉语是s o v 语 言的另两条理由一是亲属语言,二是逆推的思路也不成立。 2 2 1 在汉藏语系中,除了藏语,还有许多语言至今保留着宾动的词序, 如门巴语、彝语、哈尼语、傈僳语、纳西语、拉祜语、土家语、羌语、普米语、 怒语、独龙语、阿昌语等都是宾语在动词之前。 比如藏语: t 3 e ? 1 3 2 k h 0 5 5 耻“k i 5 我打他 我他打 t i e ? 1 3 2 k h a ”l a ? 5 s e ? 3 2 p a j i n l 2 我吃饭了 我饭吃了 a s s m a 5 5l a - k it h u k 5 5 p a 5 4 蛔:”k i “t u ? 1 3 2 妈妈在煮粥 妈妈粥煮 又如彝语,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动词前: ( 1 ) 当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时,如t 眦2 1 和3 3 ;u 3 3 ( “书读”) : ( 2 ) 当宾语所指的事物是由该动作或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时,如 t m 2 1 才3 b u ”( “信写”) ; ( 3 ) 当宾语是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时,j h m u 3 3 d z i 3 3 ( “马骑”) ; ( 4 ) 当宾语指处所或地位时,如t 5 i i i4 4 t s l 3 3 嘶3 3 ( “车坐) : ( 5 ) 当宾语是动作或行为的主动者时,如1 0 5 5 b u 3 3 t p 。3 3 ( “手拍) 。 在介宾词组中,由动词虚化而来的介词位于它的宾语之后,比如p i 2 1 t c i 5 5 t a 5 5 l a 5 5 ( 北京从来) 、l u ”h i 3 3 k 0 3 3 砰3 ( “城外到去”) 等,和汉语的词序很不相同。8 这些被冠以“同一语系”、“自古同源”的语言似乎清晰无误地告诉人们:亲 属语言在源头上是一样的,都应该是o v 结构。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语系的概念,完全不要求以一系列语言共同来源于同一原始语 为前提。语系是指一组语言,这些语言除了语言结构上有一系列共同特点之 外,还有一系列共同的语言材料上的一致,也就是说,这些语言中有相当一 部分语言的语法成分和词汇成分表现出有规律的语音对应关系”伸。在汉减语系 中,“语言材料上的一致”主要是指:( 1 ) 大多数语言的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 调;( 2 ) 单音节词根占大多数,大多可自由运用;( 3 ) 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 义的主要手段;( 4 ) 大多数语言有相当多表示事物类别的量词等。某语言符合以 上这几个特征,一般就可以被认为是汉藏语系的一分子,o v 结构并不在这些特 征之列。因此,认为汉语与藏语等亲属语言源自同一原始语,这是错误的认识。 其次,汉减语言也不一定是原始汉藏语分化的结果。“语言历史中既有分化 发展,也有聚合发展。语系可能是纯分化发展的产物,或者是纯聚合发展的 产物,也可能是两种类型的发展按不同比例相结合的产物。”2 0 汉语与其他汉藏 语言尽管能够在语音、语法上找到不少对应关系,但在追根溯源到远古时,就显 得缺乏证据。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汉藏语言经历过一个语言统一体,虽然学者们 给出了一些解释,但是那些解释毕竟只是停留在书面语言以外的猜测,没有直接 的语言材料来证明。因此,在汉藏语系的发展历史上,恐怕也根本没有存在过什 么统一的原始汉藏语可供分化。一句话,原始汉藏语与汉语、藏语等语言非母与 子的关系。 况且,即使是同属于汉藏语系的白语、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语、 毛难语、仫佬语、黎语、苗语、瑶语、仡佬语等,它们的词序与上文提到的那些 汉藏语言的词序不同,是v o 词序。因此,用亲属语言的词序来证明远古汉语的 词序,也是行不通的。 2 2 2 而逆推的思路多少受到历史语言学的影响,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有一 定的规律,按着这条规律,发展大势不可阻挡。如果将先秦、两汉、六朝的宾语 倒置作个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宾语前置从先秦到六朝逐渐减少( 见表1 、2 、3 ) 。 下面是利用周光午对否定句中宾语位置的统计数据做成的表格。“ 表1 :先秦 我吾余 女尔之此 日后前 后 前 后日u后前后前 后 前 后 不6 35 6 1 91619ll o l22 0 674 9 弗 31 l 勿 111 1 毋 1 l 8ll11 81 86 未 23 118 52 03 莫 1 62 89l1 5 63 6 2 表2 :西汉贾子、淮南子、说苑,东汉潜夫论、论衡、孔雀 东南飞 我 e 汝 之是 此 刖后 日u后刖后刖后 刖后 一 刖后 不 57 331 28 212 19 弗4 6 莫l 3 07 1 来 3 47 无 5 末 2 文 表3 :六朝世说新语、古小说钩沉、六朝民歌、百喻经,唐变 我 五 汝他之 此 前 后 刖后刚后刖后前后刖后 不 1 53】2 5l3 51 5 勿 34 l 无 l 3 弗2 莫 241 来l 】64 如果不论否定词,那么三个时期的宾语前置所占比例如下表 i 我 吾女( 汝)之 l前置先秦两汉六朝先秦两汉六朝 先秦两汉六朝先秦i 两汉l 六朝 i 比例( 1 0 0 ) 5 8 2 3 3 8 4 60 9 6 8 8 5 0o 8 4 6 21 0 00 4 5 6 8 i3 9 1 1 f2 1 6 7 如果不论否定词和代词宾语,则三个时期宾语前置的大势更加明显: 先秦时,否定旬中代词宾语前置占到4 9 4 2 : 两汉时,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占到3 8 0 3 : 六朝时,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仅占1 0 9 2 。 从多到少的发展规律如果往上逆推,再加上从肯定旬中发现的一些宾语前 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古汉语是严格的s o v 词序,后来才慢慢放宽了,变成 了s v o 。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非常科学。因为会有两种可能同时存在:( 1 ) 在 原始汉语中,宾语或许都是前罱的,之后在一种我们不知道是什么的神奇力量推 动下,慢慢变成“主动宾”。( 2 ) 汉语一般词序就是“主动宾”,宾语前置仅仅是 作为一种构形形式出现的,具有特殊的功能。比如说,如果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就表明它不是肯定句,就如同英语疑问旬、否定旬中要将助动词加在动词前一样。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没,但这种说法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众所周知,韩愈是一位仿古主义的古文家,他的遗词造句好模仿古人,但在 他的昌黎文集中,他所运用的否定句表现形式并非一味地宾语前置,相反, 他使用的宾语前置形式与周光午统计的先秦古人运用的否定句表现形式大致相 似,宾语前置与后置的比例与先秦大致相当。 表4 :昌黎文集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位置一览 我 e 爰k汝 之此 前置 后置前置后置前置 后置前置后置前置后置前置后置 不 276l 432 85 无 1 l 未 46 2 莫 191 也就是说,韩愈清楚地知道先秦时什么情况下宾语要前置、什么情况下无需前置, 前置的条件除了否定句、代词宾语之外,可能还有隐藏在深层的原因,而我们已 经无法知晓了;不然,为何韩愈的代词宾语位置与先秦宾语位置相差无几呢。 2 3 不可否认,在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材料中存在着有规律可循的宾语前 置,且这种宾语前置增加了上古汉语语法结构的复杂性,往往一个意思既可以用 s o v 表达,也可以用s v 0 表述: 羌十人用( 乙2 l2 4 ) 用六羌,卯笮( 前3 2 3 5 ) 王亩址l 艮从( 乙2 0 9 9 ) 王勿从址载( 乙2 1 0 9 )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数学计量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类型无疑是比较科学的,因为语 言基本类型的确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使用频率的因素。有人考察了全部h 辞句 型,“发现祭祀类动词句有些特殊外,其余句型与后世汉语基本一致,主动宾 句占有绝对的优势。b 辞第一期中有主动宾句型1 5 0 0 例( 不含无主旬与重 复出现旬) ,而主宾动句仅2 0 余例,只占1 3 ,并且均有标志前置”2 2 。 1 5 0 0 :2 0 的比例已经足以包容统计上的误差。也就是说,从甲骨文词序的整体 情况来看,s v o 词序占了绝大多数,s o v 仅仅是极少数。或许我们还能找到更 多的宾语前置,但是这改变不了甲骨文总体上是“主一动一宾”词序的结论。甲 骨文“主动宾”的词序与现代汉语并无太大的差别,这也印证了陈、管二位的判 断是正确的。 2 4 也许有人会说:甲骨文的发展已经太成熟了,已经不能反映远古汉语 的真实面貌了。事实上,历史留给我们的,除了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的甲骨文、 金文,没有留下更多的材料。如果一定要探讨甲骨文之前的面貌,我们所能借助 的可能只有关于史前社会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 人为神源,人创造了神,神是人的智慧和力量的多次方,与人息息相通、习 性相同。英雄代表了人,是人对自身力量的想象而产生的。因此,无论是神话故 事还是英雄传说,都具有经久不衰的永匾魅力,人们谈论他们,世代相传:可以 说,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中的人名、国名、地名是最具有古老特 色的语言。 “刑天”见于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 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1 3 ,操干戚以舞。刑”即刑罚,杀,“天”实 为“首”,“刑天”一名就是指“断其首”、砍头,这是一个典型的动宾结构。 “共工”见于山海经多处:“共工之臣日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 ( 山海经海外北经) “共工臣名日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 山 海经大荒北经) 共工是何许人? 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尧日,谁可顺此 事罐兜日: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日不可而试之t n ,共工果淫, 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舜日,谁能驯予工。皆日:垂可。于是以垂为共 工”;“垂主工师,百工致功”。可见,共工是管理工奴的头子。“共”甲骨文写作鹤, 会意字,像两手并举物,那么从字面上讲,“共工”就是双手拿着管戒奴隶的工 具监督工奴干活。 传说当中共工之臣“相柳”,即“相繇”,他独霸一方,残害百姓,侵灭诸侯, 所以,帝喾约合了四位帝君、七员天将、二十八宿共同制服相柳,将其处死。传 说当中的“相柳”是一个有来历、有修炼的妖魔鬼怪,他能看到千里之内事情, 且能在缉拿他的天神未到之时,连喊“不好,不好”。事实当然不会真是这样, 但从他仰头能预报吉凶这一点来看,相柳似乎更像一个观察星宿的巫师。从字面 上讲,“相”即仔细看、审察的意思;柳,是二十八星宿之一;“繇”,古代占h 的文辞。因此,“相柳”、“相繇”的书面意义就是“观察天象”、“细看1 - 辞”,或 许“相柳”、“相繇”就是利用这些人的职能作为对他们的通称,这样的人名恰恰 保留了古代v o 的组词形式。 帝喾的儿子弃,号“度辰”。由于弃的母亲姜原践巨人迹,感而生弃,她羞 于此事,故命人将刚出生的孩子抛弃,然而几次丢弃孩子,孩子都安然无恙,最 后一次,姜原立下规矩:将孩子棉衣尽行脱去,单衣抛在冰上,如果一个时辰仍 不冻死,就抚养他。一个时辰之后,孩子不死,姜原终于认下儿子,用心抚养。 因此,这个孩子名“弃”,号“度辰”,指的就是在冰天雪地里度过一个时辰的事 情,“度辰”当然是v o 形式。 传说中还有很多人名、国名有v o 形式,如“贯匈国”( 指这个国家的人胸 上生有一个透过胸膛的洞) 、“交胫国”( 指这个国家的人不管是站立不动,还是 走路都是交叉着两脚) 、“岐舌国”( 又叫“反舌国”,指他们的舌根长在前面,舌 尖长在喉部) 等等。由于历史久远,我们恐怕没有办法对传说中的人名、国名、 地名一一进行考证,但是,这些出现在古代神话中的名字,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 远古先民采用的多是v o 形式,而不是o v 形式。 3 “把”字句中宾语的位置 3 o 上文说到占今汉语的一般词序基本相同,都是s v o ,虽然有人主张现 代汉语是s o v 类型,但事实上,他们很难找到什么像样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论 点,“把”字句或许是他们能抓住的唯一较为有力的证据。就连反对现代汉语s o v 说的屈承熹也说:“有一种结构几可作为一条与o v 词序直接有关的真正证据” ”,即“把”字句。 “把”字句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结构一直深受语法学界重视,关于“把”字 提宾的作用在大大小小的论著中时有提及。王力在汉语史稿中就说:“就形 式上,它是用一个介词性的动词把字,把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就意义上说, 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表达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一种处置。”2 4 虽然大家都知道在介 词后的名词大多是作介词宾语而非动词宾语,然而,很多人往往出于表面意义关 系上的考虑,觉得把“把字句”看成宾语前置也未尝不可,这种想法具有很大的 普遍性。那么,“把”字句到底是不是s o v 词序呢? “把”字真的有提宾作用吗? 为行文方便,“把”字句用符号表示:sp r e p ( 把) 0 l v ( 0 2 ) 。v 可带有补 语、状语等。 3 1 宾语是动词的支配对象,一般来说总是v 的受事,但观察“把”后的 名词o l 与v 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o l 不仅仅是v 的受事,“把字句谓语中动作 的方向,有的是向外的,有的是向内的,有的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在把字句 中,把后的宾语有的是v 的受事,有的是v 的旌事,有的是v 的系事,有 的是v 的施事还是受事不能确定,也有的只是v 表示的动作发生的处所”。除 非o l 是v 的受事,否则0 i 都不能还原到v 后成s v o 句型,由此可见,“把” 字句宾语提前之说不是很确切。 3 1 1 先说0 l 是v 的施事的情况。 连这么着,刚教了几个月的书,还把太太死了呢 我编的,我还不怕,就把你怕成那样了? 丢东西把我丢怕了 这些句子中“把”字后的宾语显然不是动词的支配对象,“死”是不及物动词, 没有宾语可带:“怕”是心理动词,后面有“成那样”作补语,表示“怕”的结 果,“怕”不是“怕”“你”,而是“你。怕”;“丢”的是东西,不是“丢我”, “怕”是“我”怕,不是“怕我”。所以,如果将o ,放在v 后,表达的意思就 不一样了,甚至是相反的意思。由此可见,这些句子中的o l 根本不是v 的前置 宾语。反之,如果把“把”字及其前面的连词“还就去掉,句子意思却并 不改变,只是表达效果略有不同:“把”字句能强调某件事的发生致使某种结果 的产生,一个“把”字就可以清楚地揭示前因后果;如果不用“把”,强调的意 味没有那么浓重,但整个句子中各成分的语意关系是不变的,可见,这类“把, 字句绝对不是o v 类型。 3 1 2 o l 如果是表示人体或动物某一部分的名词,那么,这个宾语是不是 动词的受事宾语也难说。也就是说:“把”的宾语是v 的施事还是受事不能确定。 他把脸背着我 把腿一盘,闭上眼打坐你道容易么? “脸”、“腿”都是人身体的一部分,“背”这一动作的发出者是“脸”,也是“人”, “腿”是腿自己盘起来,还是被人“盘”的也很难说。因此宾语是否是v 的受 事难下结论。第二个例句或许可以“还原”成“盘腿”,但“一盘腿”和“把腿 一盘”语意表达上还是有所不同的,至于第一旬,是真的不能还原: 他背着脸我 他背脸着我 他背着我脸 因此这样的o l 怎么说也不能算是v 的宾语吧? 3 1 3 “说着把袖口对住王安福的袖口一捏”,o l 也分不清是施事还是受 事,只是与动作有很密切的关系,此类句子还有如:“我的历史,组织上会去了 解,何必把火烧到你身上去? ”“他把妈妈说的都加上一倍”等等。另外, 如果0 1 是v 动作发生的处所,如“把屋里烧得像个佛堂”也绝不能还原成“烧 屋”。 3 1 4 以上这些不能还原的“把”字句并不仅仅存在于现代汉语,在古汉 语中,这样的句子也有。如“劝君莫证大菩提,何必将心苦执迷? ”( 变文破 魔3 5 1 ) “以此思量此丈夫,何必将心生爱恋? ”( 变文佛说观弥勒6 5 3 ) 这些句子的结构与现在的“把眼睛哭红了”无甚区别。又如:“每将干暖交j l i l i - , 湿处寻常母自眠。”( 变文父母6 8 3 ) “将”后的处所词“干暖( 处) ”和上 例中的“屋里”一样不能作v 的宾语。又“只将国主半朝善,便抵凡夫万劫修。” ( 变文常兴4 1 8 ) 如果把“将”及前面的副词去掉,剩下的结构仍可成立, 是一个主谓结构,这就表明“将”字后0 - 的是v 的施事,而非受事。从上可以 看出,至少在中古时期,现代汉语“把”字句的几种类型基本上都已具备,且从 那时起,就不是所有的0 l 都可以还原到v 后。 3 1 5 以上所说的0 l 不是v 的宾语,可以从语意上直接分辨出来,不会 被误解;而从语意上分辨不出来的0 l 则往往被认为是“提宾”的“宾”。这类 0 l 是v 的受事,所以让人感觉0 l 仿佛是前置的宾语,其实不然。因为现代汉语 中的v 都不是单纯的单音节动词,v 有的重叠,有的后面带“了”,有的后面带 趋向动词,有的后面带补语,有的后面带“怎样”或“怎么样”,有的前面有“一”, 有的前面有“都”或“也”等等,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受事0 一都可以轻易地放 回到v 后。如“把话说得清楚点”还原时必须去掉“得”:“也许大家还把我当 成了傻瓜哩”还原时,要去掉“了”并把“当成”拆开:还有“绝不能把郭主任 的话露了风”、“把外间那木板门拉开一道缝”、“把大门上了锁”等v 后已经有 宾语的“把”字句不能还原:“希望同志们把我所讲的加以考虑”、“他把这个问 题进行了一番推敲”也很难还原;“要把冲天干劲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 来”除非去掉“起来”二字,不然,难以还原:另外,“那里的( 国民党) 政府 把工农兵和革命文艺互相隔绝了”也不能还原。“没把主任怎样予”变成“没怎 样子主任”简直就不成话了。 3 1 6 当然,o l 是v 的受事时,由于意义上的施受关系,大多的o l 可以 放到v 后面,但o l 放回的位置也并非都是在单纯动词的后面,很多0 1 只能在 带有其他成分的v 后面。如: 把铅笔写秃了一写秃了铅笔 写铅笔秃了 也就是说,0 l 即使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以色列和阿联酋协议书
- 客户关系管理软件选型与实施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肿瘤影像学影像解读能力考核答案及解析
- 海水养殖环保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森林绿色债券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中职急救护理技术题库及答案解析
- 小麦深加工绿色认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水稻种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大豆速溶饮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水果康复护理食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GB/T 17219-2025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防护材料及水处理材料卫生安全评价
- 出差工作安全培训课件
- 占道施工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少先队大队委笔试试卷及答案
- 证券业反洗钱培训课件
- GJB3165A-2020航空承力件用高温合金热轧和锻制棒材规范
- 2025年执业药师考试题库大全-附答案
- 退换货方案及措施
- 2025年食药监局考试题库
- 密室逃脱消防应急预案
- 2025年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高工咨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