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姚振宗《后汉艺文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姚振宗《后汉艺文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姚振宗《后汉艺文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姚振宗《后汉艺文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姚振宗《后汉艺文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姚振宗《后汉艺文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姚振宗是清代后期一位成就卓著的目录学家 他的 后汉艺文志 是多家 补后汉艺文志中成就最高的一部补志目录学著作 但长期以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 重视和关注 这与它在补志目录中的地位和价值极不相称 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 后汉艺文志 的成书背景 取材范围与原则 义例 价值 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 论文第一部分简要评述了姚振宗的生平和著述 第二部分在前人对清代补 史志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整了整个清代补史志的发展情况 认为它的产生成书 并不是个别的 单独的 偶然的现象 与清代考据学大兴 补志之风盛行密切相 关 后汉艺文志 属于辑考体目录著作 第三部分从辑考提要的取材范围 原 则以及材料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揭示其独到的提要撰写方式以及其所体现 的目录学思想 第四部分 详细分析论述了姚 志 的义例 考作者 成书 考 书目 考学术渊源 考大旨 优劣得失等 第五部分分别从文献学 目录学和学 术史三个角度总结了 后汉艺文志 的价值 以学术史价值最为突出 该志在学 术史上的贡献具体体现在目录类目的设置 尤其是三级目录的设置方面 本文还 试图通过姚振宗的 后汉艺文志 描绘出后汉时期学术发展的史的线索 让人在 了解姚振宗目录学思想之外 也了解后汉时期的学术发展情况 关键词 姚振宗 后汉艺文志 目录学 a b s t r a c t y a oz h e n z o n gi sa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b i b l i o g r a p h e ri n l a t e rp e r i o do ft h eq 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h i sr e c o r d so f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i sa l s ot h eb e s ti na l lw o r k s b u t i t sv a l u eh a sn o to b t a i n e ds e r i o u s l yp r o p e ra n dp a i da t t e n t i o nf o r l o n gt i m e t h e r ew a s s i n o l o g yf l o u r i s h i n ga n dt h ew i n do fs u p p l e m e n t i n gb o o k si nv o g u ei nt h eq i n g d y n a s t y t h i sp a p e rw i l ls u m m a r i z e t h es t a t e so fp l a yo fs u p p l e m e n t i n gb o o k sb a s i n g o n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w h os t u d i e dt h es u p p l e m e n tb o o k s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r e t u r nt o o r i g i n a ls t a t eo ft h eb a c k g r o u n df o rf i n i s h i n gt h eb o o k e l a b o r a t et h er e a s o nt o c o m p i l ei t t h er e c o r d so f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b e l o n g st oc a t a l o go fc o l l e c t i n g t h i s p a p e rw i l ls t u d yd e e p l yi ti n a l ld i r e c t i o n sf r o mt h es e l e c t i o ns c o p e p r i n c i p l ea n d m a t e r i a la s p e c t sa n dt os h o wi t so r i g i n a la b s t r a c tc o m p o s i t i o nw a yw h i c hc o n t a i n sh i s b i b l i o g r a p h yt h o u g h t t h ef o u r t hp a r to ft h i sp a p e re l a b o r a t e di t sp u r p o r ta n ds t y l e t h ef i f t hp a r tc a r r i e so nt h es u m m a r y p r o m o t i o ni nc i r c u l a t i o n t h es e l e c t i o na n dt h e s t y l er e s e a r c hf o u n d a t i o nt ot h eb o o k w h i c hs u m m a r i z e di t sv a l u es e p a r a t e l yf r o mt h e p h i l o l 0 9 5t h eb i b l i o g r a p h ya n d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t h r e ea n g l e s i ti sm o s tp r o m i n e n tb y t h e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v a l u e t h eb o o km a n i f e s t si t sc o n t r i b u t i o l i ns e t t i n g so ft h e c o n t e n t sc a t e g o r y p a r t i c u l a r l yt h et h i r d l e v e lt a b l eo fc o n t e n t s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a s p e c t t h i sp a p e ra l s ot r yt od e s c r i b e st h ea c a d e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h i s t o r yc l u eo ft h e 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t h r o u g hh i sw o r k s w h i c hl e tp e o p l eu n d e r s t a n dn o to n l yh i s b i b l i o g r a p h yt h o u g h tb u ta l s ou n d e r s t a n d st h ea c a d e m i cs t a t eo fp l a yo ft h ee a s t e r n h a nd y n a s t yt i m e k e yw o r d y a oz h e n z o n g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o f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b i b l i o g r a p h y l i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 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疟p 使 醐 呷钿汨纠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并向 圈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 务 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印 缩印 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仔学位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 学校可以公丌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 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日期 砷 d 6 o f 臼期 功 冲 良 可 币 名 签 名 师 签 教 者 导 作 指 一 绪论 绪论 正史艺文志 下文简称史志 发端于班固 3 2 9 2 之 汉书 艺文志 关于其 开创之功 前人已有诸多论述 在此不必赘述 继 汉书 艺文志 之后又有 隋书 经 籍志 旧唐书 艺文志 新唐书 经籍志 等史志目录 这些史志目录的存在为后 人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提供了材料和依据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但中国封建社会 正史中载有 艺文志 或 经籍志 的仅有七家 即 汉书 隋书 旧唐书 新 唐书 宋史 明史 以及 清史稿 其中前五家主要反映的是 代藏书之盛 后 两家则主要记录了一代著述之盛 大量史志之阙对后人考典籍之流传 学术之发展造成 了一定的障碍 补史之阙成为一种必要 近代著名目录学家姚名达 1 9 0 5 一 1 9 4 2 认为 自倪烙首倡补修辽金元史志之说 继起者数家 近数十年 其风转炽 后汉三国而下 无代不有人为之补志者 在目录学史中乃蔚为补志考志一派 姚名达认为后汉一代的学术水平应较前汉为高 著述数量办较前汉为富 隋 书 经籍志 叙日 光武中兴 笃好文雅 明章继轨 尤重经术 四方鸿生巨儒负裹 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 石室兰台弥以充积 又于东观及仁寿合集新书 m 谚这些都证明 后汉时期的典籍应该非常丰富 可惜经董卓 1 9 2 迁都之后 大半湮灭 所以晋 宋史家述 后汉书 者多不著 艺文志 据阮孝绪 4 7 9 5 3 6 七录序 及其 古今 书最 袁山松 4 0 1 之 后汉书 著录有 艺文志 不过袁山松之时距汉末已 经有一百多年 中间又经过了董卓和五胡之乱 其收书之不能完备是可以想见的 南朝 宋末王俭 4 5 2 4 8 9 七志 也曾 条 七略 及两汉 艺文志 中经簿 所阙之书 并方外之经 佛经 道经 各为 录 七录序 可惜袁 王二人之书目均已失传久 矣 后人若想参看后汉一代之书目便无由也 另一方面 东汉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学术发 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如姚名达就认为后汉一代的学术水平应该高过前汉 曾朴在他 的 补后汉艺文志并考 的自序中也说道 后汉一代之文籍乃我朝学术之关键也 因 此后汉艺文志之阙漏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清代汉学大兴 补志之风颇为盛行 为后汉 补写 艺文志 的先后共有八家 依次是厉鹗 钱大昭 洪饴孙 劳颞 侯康 顾榱 n 姚名达 中国目录学史 之 史忠篇 商务印书馆 1 9 9 8 年 第2 0 7 页 圆同上 岱姚振宗 t 亓汉艺文志叙录 中华i5 局本 二十五史补编 1 9 5 5 年 秘沈宝顺 补止史艺文志研究 中称有九家 但是并没有提到是哪九家 姚名达 中国目录学史 中称八家 冈九家说无考 因取姚名达之说为是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 姚振宗和曾朴 现存有五家 这五家分别是钱大昭之 补续汉书艺文志 侯康之 补后汉书艺文志 顾榱三之 补后汉书艺文志 姚振宗之 后汉艺文志 以及曾朴 之 补后汉艺文志并考 五家补志 以姚志最为精核 钱志只著录了书目和撰人 非 常疏略 侯志虽然比较详细 但是体例不完整 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缺了集部 顾志 引 书篇名 或注或否 或详或略 甚至互讹 回 曾志虽然最后完成 但他却没有看到顾 氏 姚氏之志 他虽然在体例上刻意模仿 七录 然而在博搜精考方面依然不及姚志 这也是本论文选择姚振宗之 后汉艺文志 进行研究的原因之一 这五家补志均收入 二十五史补编 中 本文即以中华书局 二十五史补编 本作为底本对姚志进行研究 目前学界对补史艺文志的研究很少 而且基本上以综述性的研究为主 即对整个 补史书艺文志的情况进行整体性的关照 如沈宝顺 补正史艺文志研究 李樱 试论 补正史艺文志及其价值 曹书杰 论清代补史艺文志的形成和发展 等 这些研究大 都关注了补志产生之缘由 背景 清代补志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还介绍了补志的 价值 成就以及不足等 但是对于个体的 单独的补志的研究非常少 目前能够看到的 对于断代补史艺文志的研究也仅限于补晋书艺文志 补元史艺文志 补辽史艺文志几家 对补后汉艺文志的研究尚属空白 姚振宗是清代后期一位非常重要的目录学家 清史 稿 卷四八五称他 目录之学 卓然大宗 目前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 快阁师 石山房丛书 汉书艺文志考证 和 隋书经籍志考证 以及他对目录学的贡献等整体 性的研究上 如朱允尧 姚振宗与 戴维民 姚振宗目录学研究 余庆蓉 姚振宗目录学研究补述 丁延峰 姚振宗 考证 辨误三 则 刘洪全 姚振宗与 等 前者是姚振宗学术成绩之总汇 后 二者则是姚振宗学术成就之代表作 对他所作的 后汉艺文志 则少有入关注 对于这 样一个著名目录学家所作的重要时期的目录学的著作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因此本论文的 选题有一定意义 本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论述有关 后汉艺文志 的成书背景 姚振宗 后 汉艺文志 的成书并不是个别的 单独的 偶然的现象 而是在整个清代汉学大兴 补 志之风也蔚为盛行的大背景之下 目前学界对补史志艺文志的兴起以及发展情况有一些 研究和论述 特别是对清代补 f 史艺文志的兴起 发展 繁荣以及衰落都做了阶段性的 m 沈宝顺 补正史艺文忠研究 上海高校图书馆情报学刊 1 9 9 1 年第3 期 盘顾榱三 补厉汉书艺文忠 之 蒋国榜跋 见中华j 5 局本 二十五史补编 1 9 5 5 年 6 姚名达 中国目录学史 之 史忐篇 商务印j l 馆 1 9 9 8 年 第2 0 7 页 2 一 绪论 分析研究 对每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也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但是对于补正史艺文志的兴 起的原因 目前的研究者的看法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 本论文将在综合分析这些不同 观点的基础上希求对该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此外 目前学界对姚振宗的 后汉 艺文志 尚无专门研究 对姚振宗的研究则都集中在其目录学成就上 且多是对他一生 目录学成就的总结 对于姚振宗的目录著作在学术史方面的价值则无人提及 这不能不 说是姚振宗研究的一个缺憾 本论文将通过对姚振宗 后汉艺文志 这部断代目录的研 究 反映这部补后汉时期的艺文志在后汉学术史方面的价值和贡献 藉此一窥姚振宗的 一些目录和学术思想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姚振宗生平及其著述 姚振宗 1 8 4 3 一 1 9 0 6 清末著名目录学家 藏书家 版本学家 字海槎 小字金 生 清浙江绍兴府山阴人 其祖至明清间代有闻人 多有以学问著述名世者 同治六年 1 8 6 7 其父姚仰云于扬州任时得奇石如狮形 因建师石山房 收藏大量古籍 命姚 振宗略依四部为之厘订书目 姚振宗自此开始喜欢目录考证之学 这是他踏上目录考证 之学的第一步 同治八年 1 8 6 9 父亲姚仰云逝于扬州任上 其生前曾向往居住于鉴 湖快阁 为达成父亲的遗愿 姚振宗于同年购入鉴湖快阁旧址 快阁之名 源于北宋 位于江西泰和县 黄庭坚 登快阁 诗云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眺晚晴 其后 陆游在鉴湖上建读书处 亦名快阁 但之后不知何故快阁就渐渐荒废了 直到清代乾隆 年间 快阁才又恢复旧观 成为一些耆老饮酒赋诗之地 姚振宗自入居快阁之后 更 加用力访求古籍 不求显达 隐居读书 自谓不知昏晓者将四十年 光绪六年 1 8 8 0 秋 姚振宗得旧写本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 一卷 汲古阁刊书目 一册 都是 拜经楼藏书题跋记 所著录的书目 因为看到 刊书目 著录不完且杂糅 无序 而拜经楼藏本也不可见 姚振宗于是将其重新厘订 以所刊诸丛刻为上卷 单行 本为下卷 并补缺佚 附汲古阁重镌 十三经 十七史缘起 及重镌经史目录 光绪 七年 1 8 8 1 夏 将黄丕烈之 百宋一廛赋注 以簿录之体 编 百宋一廛书录 一卷 自谓 士礼居丛书目 姚振宗还为之条理杂说 并附案语于各条之后 好友陶方琦为 寄诗日 西头快阁晚晴天 云水空明文字鲜 数万图书恣供养 几年心力费雠编 吉 金宜合双周器 精椠还齐百宋廛 早向亭林识宗旨 搜罗坠业意皇然 删光绪八年 1 8 8 2 姚振宗已居快阁十年 藏书日富 其中不乏世所罕见之宋元古本 为继先父遗志 自光 绪五年 1 8 7 9 开始重编 师石山房书录 至八年夏 自集部总集之前均已编讫 得 三十一卷 每部都有考证 分类基本按照四库之体 若稍有不同之处 皆为因时制宜不 得已而变通也 光绪十年 1 8 8 4 受好友陶方琦所托为撰 湖北艺文志 至第二年撰 成 湖北艺文志 十四卷 旧志 一卷 十四卷的 湖北艺文志 被纳入光绪 湖北 通志 中 从此更加发奋用力 自谓凡汉魏六朝簿录家之源流 汉隋唐宋诸史之经籍艺 文 靡不寻究指归 得其门径 其 师石山房丛书 七种 盖萌心于此时 光绪十四年 1 8 8 8 撰 汉书艺文志拾补 至十一月 拳h 具形状 光绪十五年 此诗为陶方墒由翰林编修出任湖南学政时 从学使院寄给姚振宗的两首诗其中的一 首 见陶存煦 姚海槎先生年谱 载 文澜学报 1 9 3 5 年 0 l 期 4 一 姚振宗之生平及其著述 1 8 8 9 姚振宗委家事于第三子福厚 专心著述 是年四月 写定 后汉艺文志 四 卷 十月 成 三国艺文志 四卷 光绪十七年 1 8 9 1 写定 汉书艺文志拾补 六 卷 凡三百一十七部 皆搪拾群书 补 汉志 之所未备 光绪十八年 1 8 9 2 四月 写定 汉书艺文志条理 八卷 光绪十九年 1 8 9 3 四月 开始撰写 隋书经籍志考证 至光绪二十年岁除 1 8 9 4 初稿略具 光绪二十三年六月 写定 隋书经籍志考证 五十二卷 光绪二十五年 1 8 9 9 辑 七略别录佚文 一百五十四条 附录十九条 又辑 七略佚文 一卷 光绪二十七年 1 9 0 1 姚振宗到耳顺之年 从事目录考证之 学已逾二十年 他将自己多年著述编成 快阁师石山房丛书 七种 其一日 七略别录 佚文 卷 其二曰 七略佚文 一卷 其三日 汉书艺文志条理 八卷 其四曰 汉 书艺文志拾补 六卷 其五日 隋书经籍志考证 五十二卷 其六日 后汉艺文志 四 卷 其七日 三国艺文志 四卷 则自三代秦汉迄于隋 学术流别 大抵略具 至于七 种著述之排列编次 姚姚振宗认为辑本 譬如残本 和本书差别不大 故首置 别录 七略 两种 其次拾补 条理 考证 皆为前辈作功臣 故次之于后 后汉 三国之 艺文志 乃一家之言 故置于末 是年冬 编 厚社姚氏一线谱 光绪二十八年 1 9 0 2 编 绍兴姚氏族谱 光绪三十二年 1 9 0 6 七月 姚振宗卒于快阁 年六十五 清史稿 文苑传 章学诚 章宗源传后有姚振宗传 日 章学诚 章宗源 后百有馀年 有姚振宗 字海槎 山阴人 著 汉艺文志 隋经籍志考证 能订宗 源之失 又补后汉 三国两艺文志 目录之学 卓然大宗 指出了姚振宗之学术成就 集中表现在目录学方面 如他在重编 师石山房书录自序 中说 目录之学 言其粗 则胪列书名 略次时代 亦不失其体裁 言其精 则六经传注之得失 诸史纪载之异同 子集之支分派别 各具渊源 版椠之古刻今雕 显有美恶 与夫纸墨优劣 字画精粗 古之人亦不废抉奥提纲 溯源散委 盖实有校勘之学寓乎其中 而考证之学 且递推递 密至无穷尽也 圆在 隋书经籍志考证 自序 中说 盖目录之学 固贵乎有所考证 而考证尤必得体要 近时为目录考证者 往往以搜辑佚文为事 余皆不甚措意 不知佚 文特考证中之一端 不与一书之本术源流 推寻端绪 徒沾沾于佚文之有无 以究心焉 则直以辑书之法为目录之学 殊不然也 除此之外 他在藏书方面也别有心得 附其 藏书法 于重编 师石山房书录 之后 日 书籍宜风而不宜曝 纸性柔脆 曝则 赵尔巽等撰 清史稿 中华i5 局 1 9 7 7 年 2 陶存煦 姚海槎先生年谱 载 文澜学报 1 9 3 5 年 o l 期 姚振宗 隋书经籍忠考让 中华i 局本 二十五史补编 1 9 5 5 年 5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易裂 且稍不慎 不俟凉而入架 则湿热相薄 蠹由是生 余二十年来 只以夹板紧紧 栓扎 皮楼阁间 使不受潮湿 而尝得四面之风 凡种种祛虫之香物 悉屏除不用 今 一一检视 亦无不完好如初 也陶存煦 姚海槎先生年谱 载 文澜学报 1 9 3 5 年 0 1 期 论文第一部分多参考此文而成 另住参考陶存煦此文的过程中发现两处明显错误 今一并指出 文第八页 同治十二年癸酉 先生 二十一二岁 先生继娶施恭人 裹河同知会稽施培增翰臣长 女 少先生八岁 则推知施恭人年二十四 然文义载 光绪元年乙亥 先生二十四岁 十一月十八日 继配施恭人卒 年三十七 此时距同治 十 年不过两年 施恭人何由二十四岁忽而变成二十七岁 此处必定有误 此其一 其二 文一无 页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先生元十八岁 光绪二十七年辛n 先生八十岁 文一六页 光绪 二 十八年癸卵 先生六十二岁 据前斤文则可推知光绪二十八年癸卯 姚振宗应该是六十一岁 而不 是八十二岁 发生这种简单错误的原 灭i 可能是该年谱的作者陶存煦英年早逝 而此稿正是他的遗稿 内尚未来得及校定才会发生这种错误 6 二 后汉艺文志 之成书 二 后汉艺文志 之成书 一 编纂缘由 梁启超在 清代学术概论 中将整个 清代思潮 的发展分为四期 以顾炎武 胡渭 阎若璩为代表的启蒙期 以惠栋 戴震 段玉裁 王念孙为代表的全盛期 以康 有为 梁启超为代表的蜕分期及衰落期 梁启超所说的这一 清代思潮 实际上就是指 清代考据学 关于这一命名的缘由可参见郭康松教授的博士论文 清代考据学研究 的 绪论 部分 在清代考据学的全盛时期 学风趋于统一 考据学者们以经学为中心 对小学 音韵 史学 夫算 舆地 典章制度 金石 目录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细致的研 究考证工作 后汉艺文志 成书于光绪十五年 1 8 8 9 此时姚振宗从事目录考证之学 已逾二十余年 先后也编订了多部目录学方面的著作 尤其是光绪十年到光绪十一年 1 8 8 5 1 8 8 6 编撰 湖北艺文志 期间 他感受颇多 知 目录亦如经学有古今 凡 汉魏六朝簿录家之源流 汉隋唐宋诸史之经籍艺文 靡不寻究指归 得其门径 此外 后汉书 无艺文志 姚振宗之前补后汉艺文志者有六家 姚氏得见的是钱 大昭和侯康的两家 顾榱三的 补后汉书艺文志 虽然成书比姚振宗的 后汉艺文志 要早 但是刊行却比较晚 因此姚振宗成是书时并未得见 姚振宗认为 钱师璩 钱氏 艺文志略 称 补续汉书艺文志 二卷 书目答问 上记载钱大昭 补续汉书艺文志 也是二卷 但是他所见的广雅书局新雕本却只有一卷 二十多页 现收录入 十五史 补编 中的广雅书局本钱大昭 补续汉书艺文志 中的邵晋涵序也称钱志为两卷 且从 时间范畴上来讲上及两汉下包三国 在分类体例方面 极草率而不免重复误收 漫无裁 制 由此推断可能并不是钱氏手订本 至于侯康的 补后汉书艺文志 姚振宗认为 侯志虽大致依照 隋书 经籍志 的四部分类体系 但是全书却止于 子部 小说家 集部整体阙遗 且子部的一些编目如兵家 历算 五行 医方 杂艺五类之下未收一书 佛道之书也未尝关注 并由此推断这可能是侯康未竣之初稿 而非完书 姚振宗作 后 汉艺文志 正是因为觉得钱氏 侯氏之书敛略不完 不名 补 则是不自以为补旧史之 阙的缘故 该志 人物撰著悉以献帝逊位之年为断 其卒在是年之前则无论乃心魏室如 王粲 陈琳 尽事吴朝如张纥 陆绩 皆比之诸侯王官属 不以汉之统系 豫假于魏吴 故亦阑入 三国志 所载 非牵合时代 漫无限断 其门类则以书之有无为断 如经部 陶存煦 姚海槎先生年谱 载 文澜 学报 1 9 3 5 年 0 1 期 第1 2 页 偿姚振宗 后汉艺文忠序 中华i5 局本 二十最史补编 1 9 5 5 年 7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五经总义 史部之载记 史钞 史评 子部之杂艺术 集部之文史皆后起之目 而东 都人士实有其书故立此数类以著其朔 亦非杂揉古今漫无区别焉 综四部为类四十有二 附以佛道凡四十四类 二 成书背景 后汉艺文志 的出现并非是历史的偶然现象 该书成于光绪十五年 1 8 8 9 而 光绪年间正是清代补史艺文志发展的繁荣时期 圆关于补史志之风的兴起 目前存在这 样一些观点和看法 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认为补志之风始于黄虞稷及其 明史 艺文志稿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学者有姚名达 见 中国目录学史 之 史志篇 高路明 见 古 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 第五章第三节 也有一些研究者将补志之风追溯到唐代以前 如沈宝顺在 补正史艺文志研究 中认为清代学者补史志所采用的一些目录学方法在唐代以前就已经有理论 有实践了 宋代欧阳修等编纂的 新唐书 艺文志 时补录一代著述的方法也为后代补正史艺文志 的作者所采用 研究者谢芦青 吴鹏程在其论文 补史艺文志述略 中则认为宋代王应 麟之 汉书 艺文志考证 为补史志艺文志开了先例 鉴于以上状况 我认为可以综合这两种说法 因为前一种观点主要说的是清代补 史志产生的源头 这个是没有争议的 后一种观点则是将补史志这种现象放在整个古代 中国学术发展史的背景下进行关照 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 补史志虽 然繁荣于清代 但是在清代以前就已经萌芽 这种观点也是可信的 因此应该将这两种 观点综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描述补史志这一历史现象产生发展之过程 清代以来补史艺文志共有七十多种 见下表 编号作者书名及卷数备注 0 1 王仁俊 汉书艺文志校补 十卷见原稿本 1 8 6 6 1 9 1 4 0 2 王仁俊 汉书艺文志考证校补 十光绪未 卷 籀挪移杂著十种 清王仁俊 撰 稿本 姚振宗 后汉艺文忠序 中华 1 局本 二十再史补编 1 9 5 5 年 岱参见曹le 杰 清代补史艺文志述评 史学史研究 1 9 9 6 年第2 期 沈宝顺 补止史艺文志研究 上海高校图i 馆情报学刊 1 9 9 1 年第3 梵h 8 二 后汉艺文志 之成书 0 3 章宗源 汉书艺文志拾补 六卷 历代经籍志 杨家骆编 民国 1 7 5 2 1 8 0 0 南京辞典馆铅印本 0 4 厉鹗 后汉艺文志 佚 1 6 9 2 1 7 5 2 0 5 洪饴孙 补后汉艺文志 一卷嘉庆间 1 7 7 3 1 8 1 6 佚见 授经堂 未刊书目 0 6 劳颍 订补续汉书艺文志 道光二十年问 佚 0 7 不详 补续汉书艺文志 一卷 国朝金陵丛书 清傅春官编 清光绪间江宁傅氏晦斋刻本 0 8 钱大昭 补续汉书艺文志 二卷 乾隆五十二年 1 7 4 4 1 8 1 3 n j 庐著述十种 清钱大昭撰 清乾隆五十七年得自怡斋刻本 侯康 补后汉书艺文志 四卷道光十四年 0 9 1 7 9 8 1 8 3 7 岭南遗书 本 顾榱三 补后汉书艺文志 三十一道光二十年间 1 0 1 7 8 5 卷 山阳丛书 段朝端编 民国六 年用清河王锡祺铅板改印本 姚振宗 后汉书艺文志 四卷 光绪十五年 1 1 1 8 4 2 1 9 0 6 快阁师石山房 稿本 曾朴 补后汉书艺文志一卷考 光绪二十一年 1 2 1 8 7 1 1 9 3 5 十卷 光绪乙未刊本 1 3 陶宪曾 补侯康后汉书艺文志补 光绪三十一年初 灵华馆丛稿卷4 1 4 侯康 补三国艺文志 四卷道光十四年 岭南遗书 本 1 5 姚振宗 三国艺文志 四卷光绪十五年 囝梁启超 中国近 二白年学术史 之十无 清代学者整理旧 学之总成绩三 史学 j 补各史表 志 中记载该i 为 一卷 二十五史补编 也著录为 一卷 二十五史补编 者录为 十卷 9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快阁师石山房 稿本 1 6 陶宪曾 补侯康三国艺文志补 光绪三十一年初 灵华馆丛稿卷4 1 7 丁国钧撰子辰 补晋书艺文志 四卷 附光绪二十年初 注 9 1 9 1 9 录 一卷 补遗 一卷 丁氏丛书 本 1 8 文廷式 补晋书艺文志 六卷 宣统元年 1 8 5 6 1 9 0 4 道希先生手稿十三种 清文廷 式撰 手稿 1 9 秦荣光 补晋书艺文志 四卷光绪十二年 1 8 4 1 1 9 0 4 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2 0 吴士鉴 补晋书经籍志 四卷光绪十一年 1 8 6 8 1 9 3 4 含嘉室旧著 吴士鉴撰 清光 绪至民国间刻本 排印本 2 1 页连兀 补晋书艺文志 四卷咸丰 同治年间 1 8 6 3 1 9 2 5 长沙排印本 2 2 不详 补晋书艺文志 历代经籍志 杨家骆编 民国 南京辞典馆铅印本 2 3 侯康 补晋书艺文志 未见 2 4 王仁俊 补宋书艺文志 卷约光绪末 籀邾移杂著十种 清王仁俊 撰 稿本 2 5 聂崇歧 补宋书艺文志 一卷稿本 1 9 0 3 1 9 6 2 2 6 陈述 补南齐书艺文志 四卷稿本 1 9 1 1 1 9 9 2 粱启超 中国近 二自年学术史 之十五 清代学者整理l r 学之总成绩三 史学 j 补各史表忠 中著录为五卷 梁肩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北京市中国10 j 占 1 9 8 5 年 第2 8 7 页 武作成编 清史稿艺文忐补编 中著录为人卷 清史稿艺文忠补编 武作成编 中华i s 局 1 9 8 2 年 梁启超 中国近j 二白年学术史 之十五 清代学者整理i r 学之总成绩三 史学 j 补各史表忠 中并录为五卷 梁启超 中国近三卣年学术史 北京市中国le j 占 1 9 8 5 年 第2 8 7 页 1 0 二 后汉艺文志 之成书 2 7 陈鸿儒等编 补南齐书经籍志 四卷 二十四史订补 第7 册 民国兰印暨抄本 2 8 孟传铭 北齐书艺文志 2 9 王仁俊 补梁书艺文志 一卷约光绪末 籀郛爹杂著十种 清王仁俊 撰 稿本 3 0 汤洽 补梁书艺文志 一卷未见 3 1 褚德彝 补梁书经籍志 1 8 7 1 1 9 4 2 3 2 李云光 梁书艺文志 3 3 汤洽 补陈书艺文志 一卷未见国 3 4 杨寿彭 陈书艺文志 3 5 赖炎元 魏书艺文志 3 6 王忠林 周书艺文志 3 7 侯康 补宋齐梁陈魏北齐周各未见 书艺文志 各一卷 3 8 李正奋 补后魏书艺文志 北京图书馆有抄本 二十四史订补 第7 册民国 抄本 3 9 王仁俊 隋书经籍志校补 约宣统年间 丛书大辞典 杨家骆 吴县王 轩郑所著书 4 0 张鹏一 隋书经籍志补 二卷 光绪三十年 1 8 6 7 1 9 4 3 排印本 4 1 李正奋 隋代艺文志 一卷北京图书馆有抄本 4 2 徐崇 补南北史艺文志 三卷稿本 1 见梁启超 中国近三自 年学术史 之十而 消代学者整理i f l 学之总成绩三 史学 j 补各史表 忐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白 年学术史 北京市中国抒店 1 9 8 5 年 第2 8 7 页 2 ml 州j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3 徐炯 五代史记补考 艺文考 适园丛书本 1 8 6 2 1 9 3 6 三卷 隋唐五代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4 年版 4 4 陈鳢 续唐书艺文志 一卷 隋唐五代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 7 5 3 1 8 1 7 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4 年版 4 5顾榱三 补五代史艺文志 一卷道光十几年间 国朝金陵丛书 清傅春官编 清光绪间江宁傅氏晦斋刻本 4 6 宋祖骏 补五代史艺文志 一卷 二十四史订补 第1 1 册咸丰 一1 8 7 7 刻本 朴学庐全集本 清光绪已亥 1 8 7 5 抄本 4 7 汪之昌 补南唐艺文志 一卷 二十四史订补 第l l 册 光绪 1 8 3 7 1 8 9 5 2 5 年刻本 隋唐五代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4 年版 4 8汪士铎 南北史补志 十四卷 南 道光二十八 九年间 1 8 1 4 1 8 8 9 北史补志未刊稿 十三卷 淮南书局本 原写本 4 9 黄虞稷 宋史艺文志补 一卷 国朝金陵丛书 清傅春官编 1 6 2 9 1 6 9 1 清光绪间江宁傅氏晦斋刻本 倪灿 1 6 2 7 1 6 8 8 撰 卢文诏 1 7 1 7 1 7 9 5 录 5 0 朱文藻 宋史艺文志 清吟阁书目 1 7 3 5 1 8 0 6 5 1 王荣兰 宋史艺文志补遗 见光绪 湖南通志 艺文六 未 见传本 1 2 二 后汉艺文志 之成书 5 2 刘纪泽 宋史艺文志匡谬 刘纪泽 目录学概论 1 9 0 0 1 9 6 0 5 3 王仁俊 西夏艺文志 一卷 实学丛书 王仁俊撰 清光绪 三十年起陆续自刻本 5 4 厉鹗 辽史拾遗补经籍志 一卷 乾隆八年 杨家骆主编中国学术名著第六 辑中国目录学名著第三集第五 册 辽金元艺文志上下 世界 书局印行 5 5 杨复吉 辽史拾遗补补经籍志 一乾隆五十九年前 1 7 4 7 1 8 2 0 卷杨家骆主编中国学术名著第六 辑中国目录学名著第三集第 五册 辽金元艺文志上下 世 界书局印行 5 6 缪荃孙 辽艺文志 一卷 辽文存 附刻本 1 8 4 4 1 9 1 9 5 7 黄任恒 补辽史艺文志 一卷光绪二十一年 1 8 7 6 1 9 5 3 史料丛编 台湾广文书局编 台湾广文书局印本 5 8 王仁俊 辽史艺文志补证 一卷 实学丛书 王仁俊撰 清光绪 三十年起陆续自刻本 5 9 杭世骏 金史补阙 艺文志 雍正九年 16 9 6 1 7 7 3 铁琴铜剑楼旧藏抄本9 册 燕京大学旧藏抄本4 册 北京图书馆藏稿本 存艺文志 风 土志 列传 6 0 郑文焯 金史补艺文志 四卷刘纪泽 目录学概论 1 8 5 6 1 9 1 9 6 1 龚显曾 金史艺文志补录 一卷 约同治年闯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家骆主编中国学术名著第六 辑中国目录学名著第三集第 五册 辽金元艺文志上下 世 界书局印行 6 2 孙德谦 金史艺文略 六卷 杨家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1 8 6 9 1 9 3 5 骆一卷 二十四史订补 第1 4 册第 2 6 9 2 9 3 页稿本 6 3 万曼 金艺文志 万曼文集 河南大学出版社 1 9 0 3 1 9 7 1 2 0 0 7 年1 2 月第l 版 6 4 吴骞 四朝经籍志补 乾隆四十几年 1 7 3 3 1 8 1 3 6 5 钱大昕 补元史艺文志 四卷乾隆五十六年 1 7 2 8 1 8 0 4 潜研堂集 本 6 6 张景云 元史艺文志补 一卷 乾隆四十八年 杨家骆主编中国学术名著第六 辑中国目录学名著第三集第 五册 辽金元艺文志上下 世 界书局印行 6 7 张景云 补元史艺文志 四卷 清吴氏 拜经楼 抄本 6 8 魏源 元史艺文志新编 1 9 3 6 年上海大光书局 中国历代 1 7 9 4 18 5 7 年 艺文志 本 6 9 倪灿 补辽金元三史艺文志 一 国朝金陵丛书 清傅春官编 卷清光绪间江宁傅氏晦斋刻本 7 0 卢文粥 补辽金元艺文志 一卷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 八史经籍志 本 7 1 会门诏 补三史艺文志 一卷乾隆初年 1 6 7 3 1 7 5 2 八史经籍志 本 7 2 倪瑶 补辽金元艺文志 民国 杭州府志 卷八七 艺文 二 未见传本 1 4 二 后汉艺文志 之成书 7 3 不详 补辽金元艺文志 历代经籍志 杨家骆编 民国 南京辞典馆铅印本 7 4 明杨士奇原本 明书 经籍志 明史艺文志 补 附编 一九 清傅维鳞五九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1 6 0 8 1 6 6 6 重编 7 5 宋定国 谢星缠 国史经籍志补 明史艺文志 补 附编 一九 编五九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7 6 尤侗 明史艺文志 五卷西堂馀集本 此明史馆初稿 体 1 6 1 8 1 7 0 4 例庞杂 7 7 金门诏 明史经籍志 一卷 金太史集 本 7 8 徐甄 明史艺文志补遗 未见 1 8 1 0 1 8 6 2 7 9 杭世骏 历代艺文志 未见 1 6 9 6 1 7 7 3 以上七十九部补志 其中近三十种补志产生于清代道光以后直至清朝灭亡的几十 年间 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这是从数量上来说 另一方面 这一段时间 特别是道光 到光绪年间 从补志的质量来说 也是清代补志之中最高的 这和清代考据学的发展密 切相关 考据学经过了乾嘉时期的全盛发展 到道光 光绪年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考据 方法和经验 考据学发展所积累的方法和经验被广泛应用到补史志艺文志当中 因此这 一段时间成为了清代补史艺文志发展的一个高潮阶段 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这一阶段的补 史志大多数采用了辑考体的提要撰写方式 姚振宗的 后汉艺文志 就成书于这样一个 时期 凭借上表也可将整个清代补史志艺文志的发展情况一览无余 梁启超 中国近二白 年学术史 之十五 清代学者整理l 开学之总成绩三 史学 丁 补各史表忠 梁启超 中国近二白年学术史 北京市中国is 店 1 9 8 5 年 第2 8 4 2 8 8 页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 后汉艺文志 之取材 一 取材的范围 后汉艺文志 属于辑考体 来新夏在 古典目录学浅说 中将解题目录 或称 提要目录 分为三种类型 叙录体 传录体 辑录体 辑录体提要是一种广泛搜集 辑 录与一书相关的各种资料来反映该书内容的解题目录 这种目录的撰写方式以元代马端 临的 文献通考 经籍考 为代表 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辑考体便是从辑录体的 发展而来 清代考据学兴盛 这是清代补志兴起的大背景 因此在补志提要的撰写方式 上也深受考据学的影响 清人所作的补志大都既采用辑录的方法从各种文献中收集和一 书相关的资料 在使用的过程中同时又对这些资料进行辩证地分析和考证 这种撰写提 要的方式就叫辑考体 它为后人保留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 值 姚振宗的 后汉艺文志 取材范围非常广泛 据初步统计 该书引用书目达3 0 0 种以上 广涉经史子集四部 其中引史部之书为最多 子部 经部次之 集部为最少 具体来看 经部主要是以历代诸儒的经学著作为主 史部则主要是史传 方志和目录 著作 其中史传 方志包括正史 别史 杂史 方志 墓志铭等 目录则主要是以史志 目录为主 兼及官修目录和私撰目录 子部除了诸家之说以p i 弓i 用了很多类书和政书中 的相关材料 集部引用材料相对较少 引用较频繁的有严可均的 全后汉文编 等 二 取材的原则 后汉艺文志 中姚振宗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他所辑录 考证材料之取材原则 但 是我们却可以从他在 隋书经籍志考证 叙录 中所说的一段话大致可以看出他选择和 运用材料的原则 今所编录 凡撰人爵罩 著书指归 但有可以考见之处 靡不条举 而疏通证明之 务使一书源委大概可见 而佚文有无多寡之数亦约略可稽 圆试举一例 进行说明 如 经部 易类 著录的郑玄 周易注十二卷 下的提要为 范书 本传 玄字康成 北海高密人也 少为乡啬夫 不乐为吏 遂造太学受 业 师事京兆第五元先 始通 京氏易 公羊春秋 三统历 九章算术 又从 东郡张恭祖受 周官 礼记 左氏春秋 韩诗 古文尚书 以山东无足问者 m 参见本论文后附录 后汉艺文 引l5 目录 姚振宗 隋is 经籍忐考证 叙录 中华l0 局本 二十五史补编 1 9 5 5 年 1 6 三 后汉艺文志 之取材 乃西入关 因涿郡卢植 事扶风马融 游学十余年 归乡里 尝以书戒子益恩日 吾 坐党禁锢 十有四年 而蒙赦令 举贤良方正有道 辟大将军三司府 公车再召 吾自 忖度 无任于此 但念述先圣之元意 思整百家之不齐 亦庶几以竭吾才 时大将军 袁绍总兵冀州 举玄茂才 表为左中郎将 皆不就 公车征为大司农 给安车一乘 玄 乃以病自乞还家 建安五年春 寝疾 时袁 曹相距于官渡 绍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 不得已 载病到元城县 疾笃不进 其年六月卒 年七十四 魏志 袁绍传 注 英 雄记 载太祖作 董卓歌 辞云 德行不亏缺 变故自难常 郑康成行酒 伏地气绝 郭景图命尽于园桑 如此之文 则玄无病而卒 余书不见 故载录之 凡玄所注 周 易 尚书 毛诗 仪礼 礼记 论语 孝经 尚书大传 中候 干 象历 玄经传洽孰 称为纯儒 齐 鲁间宗之 又 儒林传 曰 陈元 郑众皆传 费氏易 其后马融亦为其传 融授郑玄 玄 作 易注 魏志 高贵乡公纪 帝幸太学 问诸儒日 孔子作彖 象 郑玄作注 今彖 象不与经文相连 而注连之 何也 易 博士淳于俊对日 郑玄合彖 象于经 欲 使学者寻省易了也 释丈叙录 周易郑玄注 十卷 录一卷 七录 云十二卷 隋书 经籍志 周易 九卷 后汉大司农郑玄注 唐 经籍志 周易 九卷 郑玄注 唐 艺文 志 郑玄注周易 十卷 宋史 艺文志 郑玄 周易文言注义 一卷 崇文总目3 日 周易 一卷 郑康成注 今惟文言 说卦 序卦 杂卦合四篇 余皆逸 指趣渊确 本去圣之未逮 张惠言 易义别录 日 郑 易 之于马 犹 诗 之于毛 今马传既亡 所见 仅训诂碎义 就其一隅而返之 大抵以乾坤十二爻论消息 以人道政治议卦爻 此郑所 本于马也 马于象疏 郑合之以爻辰 马于人事杂 郑约之以 周礼 此郑所以精于 马也 遵义郑珍 郑学录 日 康成自叙为袁谭所逼 来至元城 乃著 周易 珍案 著 即 注 也 康成是年春已寝疾 至季夏遂卒 其在元城多不过四五月 而九卷 易注 成于病中 以知精力过人 临死不衰如此 又 年谱 日 建安五年至元城 注 周易 毕 知病不起作自序 按 郑氏 易 今存宋王应麟辑本一卷 明姚士粪补辑二十五条 国朝惠栋辑本 三卷 孙堂辑本一卷 臧镛堂辑本九卷 丁杰 张惠言辑本十二卷 又按 周易正义 湖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云 郑玄作 易赞 易论 诗谱序疏 日 易 有序卦 书 有孔子作序 故郑 避之 谓之为 赞 赞 明也 明己为注之意 郑学录 日 易赞 书赞 止是 易 书 注一序耳 非别一种 按 易论 论 易 互体 或亦是易赞中一篇 或编入六艺论及本集 今不别出 4 此为摘录文字在 后汉艺丈志 中的页码 下同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 提要所辑录运用的材料可以说是对姚振宗 凡撰人爵里 著书指归 但有可以考见之处 靡不条举而疏通证明之 务使一书源委大概可见 而佚 文有无多寡之数亦约略可稽 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先是从 后汉书 中辑录出了郑玄的 生平 即 撰人爵里 后汉书 郑玄传 中的材料其实是很多的 远不止姚振宗所辑 录的这些 他只是选择性地辑录了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即和郑玄的学术和他的 周易 注 相关的材料 其它的则概不摘录 这段材料的中间 姚振宗还用小字加了一段 魏 志 中关于郑玄的记载 因为关于郑玄生平的所有传记材料中 惟有 魏志 的记载中 与别家不同 从这段小字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姚振宗稽考文献材料之勤 如果不是遍翻 了所有有关记载 是决不能有此段文字的 另一方面此段文字也给我们提供了关于郑玄 的不一样的生平记载材料 为我们进一步的考证研究提供了材料和线索 第二段辑录了 后汉书 儒林传 中的材料 简单描绘了 费氏易 的传承情况 也是郑玄的学术渊 源 第三段 魏志 中的材料则是考证了郑玄 周易注 的体例 即 合彖象于经 第四段主要是从史志目录中辑录的材料 考证了该书的篇卷问题 第五段 崇文总目 中的材料考证了该书的存佚情况 第六段考证了该书的得失问题 第七段 郑学录 中 的材料考证了该书的成书时间a 最后一段是姚振宗的按语 这段按语姚振宗综合所有所 见的相关材料 列举了所有郑氏易的现存辑本的作者和篇卷情况 还考证出易赞 易论 只是郑玄 周易注 中的序而己 并非别为一书 通过这八段材料 的的确确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