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的变迁.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的变迁.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的变迁.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的变迁.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的变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明初立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明代统治者以其外交 思想为指导 在借鉴宋代外贸法的基础上 初步制定了一套新的外贸 经营管理法 这套外贸经营管理法在实践中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迁而 不断变化 到隆庆元年 随着漳州月港的开放 基本走向崩溃 本文将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主要分为三块 即外贸经营主体管 理法 货物进出口管理法 进出口货物交易管理法 从以上三部分出 发 力求从宏观上勾画出明前期近两百年外贸经营管理法变迁的概 况 并从中总结出了明前期外贸法的不稳定性 不平等性的特点 运 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其变迁的经济原因 最后简要评论明前期外贸法 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明前期 外贸经营管理法 变迁 t h ec h a n g e so ff o r e i g nt r a d em a n a g e m e n tl a wi ne a r l ym i n g a b s t r a c t i nm i n gd y n a s t y w h e nt h ee c o n o m yb e g a nt or e c o v e la n dp r o s p e gt h er u l e r t a k i n gh i sd i p l o m a t i ci d e a sa s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m u l a t e das e r i e so fn e wm a n a g e m e n t l a w so nt h eb a s i so fr e f e r r i n gt o f o r e i g nt r a d el a w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 s el a w s c h a n g e dw i t ht h et i m ea n de c o n o m yw h e ni np r a c t i c e a n di nr o n g q i n gp e r i o d t h e y b e c a m eo b s o l e t ea sz h a n g z h o up o r tb e g a nt oo p e ni t sg a t et of o r e i g nc o u n t r i e s i nt h i st e x t t h ef o r e i g nt r a d em a n a g e m e n tl a w so ff j s t p h a s ea r ed i v i d e di n t o t h r e ep a r t s f o r e i g nt r a d ed e a l e rm a n a g e m e n tl a w i m p o r ta n de x p o r tm a n a g e m e n tl a w a n di m p o r ta n de x p o r tt r a d em a n a g e m e n tl a w s t a r t i n gw i t ht h e s e sp a r t s t h ew r i t e r a t t e m p t s t od e s c r i b et h e g e n e r a lc o n d i t i o n s o ft h e c h a n g e s i n f o r e i g nt r a d e m a n a g e m e n tl a w sd u r i n ga b o u t2 0 0y e a r si ne a r l ym i n g a n dd e t e c t st h eu n s t a b l e n e s s a n du n f a i r n e s s i nt h et e x t t h ee c o n o m i cf a c t o r sf o r t h e c h a n g e sa r ea n a l y z e d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o r i e so fe c o n o m y a n df i n a l l yt h ei n f l u e n c ea n d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p r o d u c e db yt h ef o r e i g nt r a d el a w si ne a r l ym i n ga r eg i v e nab r i e fc o m m e n t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l i n gw e n f e n g m a j o r 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 d i r e c t e db y p r o l g ux i n g b i n k e yw o r d s e a r l ym i n g f o r e i g nt r a d em a n a g e m e n tl a w c h a n g e s 附件二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壹量圭堂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话文睁 签字日期 口石年f 月争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 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沦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怯 文疹 签宁日期 a i 年占月争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学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 厥等龋 签字日期 a p 年6 月孑日 电话 邮编 引言 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的变迁 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的变迁属于中外关系史研究的范畴 它涉及到法制史 经济 史 外交史的研究范围 外贸经营管理法是一个现代法学名词 中国古代对外政治经济 交往经常是混为一体的 主要以朝贡的方式进行的 所以这里的外贸经营管理法不但有 经济层面的涵义 也有政治层面的涵义 对明代外贸经营管理法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的角度大多是从 经济 政治 外交 礼仪等方面着手 过去大多数国内外史学家认为 远程对外贸易在 整个封建社会经济活动中只占很小的份额 在国民经济中不占主体地位 所以对其研究并 不充分 尤其是各贸易过程中相关的各项制度 法规 贸易的性质等有待深入研究 明代在世界发生急剧变化之际 在外交方面主要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和朝贡贸 易政策 这无疑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融入世界的进程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 今天 我们国家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之际 对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 法变迁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外贸 外交 法规 推动我国外贸 外交事业的发展 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入当今的世界并使中华民族 立于不败之地 依据学术发展的背景 从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考虑 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术兴 趣 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 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的变迁 作为我的硕士学位毕业论 文课题 2 学术史回顾 国外的研究成果 言及明代外贸经营管理法的研究 不可能不提到美国汉学家费正 清 其成果有 朝贡贸易与中西关系 t r i b u t a r yt r a d ea n dc h i n a sr e l a t i o n sw i t h w e s t 远东季刊 t h ef a re a s t e r nq u a r t e r l y 第一卷第2 期 论著有 中国的沿海 贸易与外交 中国的世界秩序 中国的传统的对外关系 t h ec h i n e s ew o r l do r d e r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a sf o r e i g nr e l a t i o n 等都论及到了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政策 其 成果理论性较强 构建了其著名的 冲击 反应模式 或 传统 现代模式 而美 张海英 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3 2 0 页 国学者何伟亚在 怀柔远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2 年中译本 中抨击了费正清的 这种朝贡理论 王赓武 明初与东南亚的关系 背景探析 对明代传统的朝贡贸易有所 研究 日 韩学者对朝贡贸易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韩国学者全海宗致力于中韩 关系的研究 韩中朝贡关系概观 载 中韩关系史论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 年中译本 等论文主要运用了定量分析对中韩朝贡贸易进行了考证 日本学者滨下武志 的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 朱阴贵 欧阳菲译 虞和平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9 9 年1 月第一版 主要研究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对 近代亚洲经济圈的影响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 曰中文化交流史 胡锡年译 商务印书 馆 1 9 8 0 年版 对中日勘合贸易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从上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明代外贸法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或某两个国家之间 去把握 而以中国社会为出发点的研究不多 国内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十年代 谭春霖 欧人东渐前明代海外关系 燕京大学出 版社 1 9 3 6 年版 分析了明初的对外政策 海外贸易和海禁政策的得失等 五十年代 张维华 明代海外贸易简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5 6 年版 其中分析了明代 海禁政策 与朝贡贸易状况 贾敬颜 明代瓷器的海外贸易 历史教学 1 9 5 4 年第4 期 主要论 述了 瓷器 的外销问题 其中的内容涉及到朝贡贸易 九十年代 国内发表的相关论著主要有 香港学者黄枝连的 天朝礼治秩序研究 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 9 9 5 年版 专门从华夏礼治的层面 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东亚的影响 并由此形成的 天朝礼治体系 作了系统详尽的论述 李金明 明代海外贸易史 社会 科学出版社 1 9 9 0 年4 月第一版 其中对明代朝贡贸易的实质 演变等都作了详尽的研 究 而且对明代的外贸立法也有所论及 万明 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 明清前期海外 政策比较研究 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明清时期的外贸政策进行了研究 近年来的相关论著主要有 李云泉 朝贡制度史论 新华出版社 2 0 0 4 年9 月第一 版 研究了朝贡体制发展的整个历史 对明代朝贡的程序 法规 机构及组织管理作了 详尽的论述 高淑娟 冯斌 中日对外政策比较史纲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0 0 3 年1 2 月 第一版 对明清时期中日两国的对外经济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 张海英 明清江南商品 流通与市场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2 年1 月第一版 其中论及到明清时期朝 贡贸易与江南经济发展的的关系 八 九十年代 国内发表的相关论文主要有 陈尚胜 明代市舶司制度与海外贸易 2 il卜 l卜i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 9 8 7 年l 期 其中论述了明代勘合贸易 税收政策及市舶司的 职能问题 黄鸿钊 明代的海外贸易 中学历史教学 1 9 8 6 年第6 期 论述了明初 实施海禁的原因及效果 田培栋 明朝前期海外贸易研究 兼论郑和下西洋的性质 北 京师院学报 1 9 8 3 年第4 期 论述了明前期朝贡贸易的形式及对其估价 晁中辰 明代 海关税制的演变 东岳论丛 第2 1 卷2 期 论述了明代税收政策演变的概况 李金 明 明代市舶司的沿革与市舶司制度的演变 人大复印资料 经济史1 9 8 7 年第9 期 陈伯坚 明代广州市舶司之研究 货殖 商业与市场研究 都涉及到明代市舶司及 税法问题 田培栋 明朝前期海外贸易研究 兼论郑和下西洋的性质 北京师院学 报 1 9 8 3 年第4 期 论述了明代朝贡贸易的形式并对朝贡贸易进行了估价 认为它阻碍 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李金明 明代海外朝贡贸易实质初探 报刊复印资料 经济 史1 9 9 8 年l o 期 他认为明代朝贡贸易实质是政府垄断的对外贸易 并指出了其经济意 义 罗冬阳 勘合制度与明代中央集权 东北师大学报 1 9 9 7 年第l 期 主要论述了 明代堪合制度加强了明中央集权 近年国内发表的相关论文主要有 喻常森 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 南洋问题研 究 2 0 0 0 年第l 期 伍庆龄 朝贡贸易制度论 南洋问题研究 2 0 0 2 年第4 期 从 宏观上论述了朝贡制度 彭巧红 明代海外贸易机构的演变 南洋问题研究 2 0 0 2 年第4 期 主要论述了明代外贸机构的相关问题 魏华仙 近二十年来明朝海禁政策研 究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 2 0 0 0 年第4 期 总结了近二十年来对海禁政策的研究状况 及各种观点 魏华仙 论明代会同馆与对外贸易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2 0 0 0 年第3 期 主要论述了会同馆在外贸中的职能 孙海峰 略论明朝的海洋政策 河南 大学学报 第4 3 卷第2 期 他认为明代的海洋政策具有内收性和外向性 从外贸立法的角度对明代外贸法的研究成果有 洪佳期 论明代海外贸易立法活动 及其特点 法史研究 2 0 0 2 年5 期 对明代的外贸立法及特点进行了论述 他将明代 的外贸法分为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 认为明代的外贸法内容单一 具有封闭性 从上可以看出 国内外学者从外贸立法的角度对明前期外贸法的研究并不多 基于 此 本人在借鉴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以中国社会为出发点对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进行 梳理 希望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明代的海外贸易政策 了解明代的外贸法制建设 3 论文的分析框架与基本思路 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k 第一部分 概述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形成的历史背景 首先从分析明初社会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 阐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制定的经济基础 然后分析明初的外交思想 阐明其立法的思想基础 最后从对前代外贸法的继承角度分析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的 传承性 第二部分 本文将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主要分为三块 外贸经营主体管理法 货 物进出口管理法 进出口货物交易管理法 明前期通过对海外各国发放外贸经营许可征 勘合 及朝贡贸易的贡期 贡道 朝贡规模的规定来对外贸经营主体加强管理 货物 进出口管理主要规定了货物的种类 哪些是违禁品及关税问题 此外还对货物的交易做 了具体规定 并阐明这些规定变迁的情况 力求从宏观上勾画出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 的内容及变迁的概况 第三部分 从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的具体内容及变迁的概况中分析总结出明前期 外贸经营管理法的特点 它主要有不稳定性和不公平性两大特点 不稳定性体现在内容 经常变更 执行的不彻底 不平等性主要体现在 明政府与国内外商人之间的外贸机会 不平等 对外贸易被明政府所垄断 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明政府手中 朝贡国在中国的贸 易机会不均等 朝鲜 琉球的贸易机会比较多 而日本等其它国家相对较少 中夕t 2 q 纷 的解决往往偏袒外方 存在不公正的对待 第四部分 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外贸管理法变迁的经济原因 明政府很长一段时 间实行免征关税的政策 使大量实用价值不大的贡品涌进国内市场 导致市场供需失衡 另外商品交换时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 使明政府经济损失很大 而且这种贸易运行程 序复杂 杂费开支过高 最终随着明政府经济的衰退 明前期外贸管理法失去了其经济 基础 走向解体 最后 分析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的影响以及对当今我国政府在外贸管理方面有何 现实借鉴意义 一 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的立法背景 明初立国后 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随着社会经济的恢 复发展 在外贸方面 统治者按照自己的一套外交思想 在借鉴宋代的外贸立法的基础 上 逐步形成了一套外贸经营管理法 这套外贸经营管理法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 到 隆庆元年 1 5 6 7 漳州月港开放 它基本走向崩溃 本文将明代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主 要勾画出从明初立国到隆庆元年这段历史时期的外贸经营管理法变迁的概况 并从中总 4 结出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的特点 分析其变迁的经济原因 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以及 现实意义 算 1 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明初立国 由于经过2 0 多年的长期战争的破坏 社会经济凋敝 人口减少 农田荒 芜 正如 明太祖实录 记载 兵革连年 道路皆榛塞 人烟断绝 为了巩固新生政 权 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采取 休养生息 的政策来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在农业方面 实行开荒屯田 兴修水利 增加农业收入 早在至正二十七年 1 3 6 7 朱元璋就专门设立了司农司 开治河南 掌其事 倒洪武三年 1 3 7 0 下令 北方近城 的荒地 召民耕种 人给1 5 亩 菜地2 亩 勉租3 年 提供牛具和种子 洪武二十八 年 1 3 9 5 十二月 下诏 河南 山东桑枣及二十七年后新垦田 毋征税 在农业方 面实行 休养生息 的勉税政策 此外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进行 明政府还重视兴修 水利 洪武二十七年 1 3 9 4 太祖告谕工部 陂塘湖堰可蓄波以备旱潦者 皆因其地 势修治之 由于实施积极发展农业的政策 明初的耕地面积 人口大增 洪武元年 1 3 6 8 的垦田数仅为7 7 0 余顷 洪武二十六年 1 3 9 3 核天下土田 垦田数猛增到8 5 0 7 6 2 3 顷 户口数据洪武十四年 1 3 9 3 统计 全国户1 0 6 5 4 3 6 2 口5 9 8 7 3 3 0 5 到洪武二十 六年 1 3 9 3 户数增加到1 6 0 5 2 8 6 0 口6 0 5 4 5 8 1 2 明初的农业得到恢复发展 在手工业方面 明政府把在官府中服役的工匠分为 轮班匠 与 住坐匠 由于 轮班匠 在服役期外 可以自己自由支配生产 生产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出售 这使 部分劳动力得到有限的解放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时手工业的发展 如瓷器制造业 洪武二年 1 3 6 9 明太祖在景德镇的珠山之麓建立御器厂 设大龙缸窑 青窑 色窑 风 火窑 匣窑 大小赓窑六种共2 0 座 专门生产御用瓷器 这些官窑瓷器除了供宫廷使 用外 有部分是作为赏赐品赐予外国朝贡者或带到国外交换马匹 从这些耗用数量之巨 亦可说明当时瓷器收发展之盛 如洪武七年 出使琉球的使臣 带去的赐品中有瓷器1 0 0 0 明太祖实录 卷3 3 5 9 7 页 明史 卷7 7 1 8 8 3 页 明史 卷7 7 1 8 8 2 页 明史 卷3 5 3 页 明史 卷8 8 2 1 4 6 页 明太祖实录 卷3 7 7 5 3 页 明史 卷7 7 1 8 8 3 页 明太祖实录 卷1 4 0 2 2 1 6 页 明史 卷7 7 1 8 8 0 页 吴仁敬 辛安潮 中国陶瓷史 1 9 8 4 年 上海书书店 5 l 页 iil 卜 件 此外用来交换马匹的货物中有瓷器6 9 5 0 0 件 在商业方面 采取轻税政策 规定 凡商税 三十而取一 过者以违令论 洪武 十三年 1 3 8 0 在全国范围内裁减了岁收额米不及5 0 0 石的税课司局3 6 4 处 同时下令 农具及 军民嫁娶丧祭之物 舟车丝布之类 皆勿税 这种轻税政策 有利于商业的 恢复和发展 明初的国内商业都市 除了有些宋 元时期的都市仍继续繁荣外 还新形 成了纺织业交易中心南京 杭州 苏州 杨州等地 粮食业中心济南 开封 松江 常 州 荆州 南昌 成都等地 沿边茶马交易地大同 开原 河州 大理等地 沿海对外 贸易港口福州 泉州 广州 宁波等地 随着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使发展海外贸易成为必然 从而导致明前期外贸 经营管理法的出台 2 明初的外交思想 明初 刚刚立国 政局不稳 北有残元的威胁 南有张士诚 方国珍的余党及倭寇 之患 针对这种局势 明太祖的外交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 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 为了防止海内外的反叛势力相互勾结 对明政权造成 威胁 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 规定 寸板不许入海 洪武四年 1 3 7 1 明太祖就下 令 禁沿海民私出海 如果敢有私下出海贸易者 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洪武七年 太祖 罢泉州 明州 广州市舶司 进一步限制了中外交往的渠道 洪武十四年又再 次下令 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a 洪武二十三年 又诏户部重申严禁 通外番 同 年更定 大明律 令 守御边关官军不得与外夷交通 如有假公事出境交通及私市易者 全家坐罪 洪武二十七年 复命户部严禁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 必置以重法 使海 禁更加严厉 并 禁民间用番香番货 洪武三十年 1 3 7 9 将 私将人口军器出外 境及下海 及 私越冒渡关津出外境 条刊入 大明律 同年4 月 申禁人民不得擅自 出海与外国互市 5 月 正式颁行 大明律 并 令子孙守之 群臣有稍议更改 即坐 明太祖实录 卷9 5 1 6 4 6 页 明史 卷8 1 1 9 7 6 页 明史 卷8 1 1 9 7 6 页 李洵 明清史 1 9 5 7 年人民出版社 4 4 页 明史 卷9 1 2 2 4 3 页 明史 卷7 5 1 8 4 9 页 明太祖实录 卷1 3 9 2 1 9 7 页 古今图书集成 祥刑典 卷2 7 9 3 5 4 0 页 明太祖实录 卷2 3 1 3 3 7 3 页 以变乱祖制之罪 从此海禁成了明代各朝皇帝奉守的 祖训 其次 实行朝贡贸易政策 明太祖建国不久 为了消除元朝的影响 以取得海外诸 国的承认 明政府遣使招徕 明太祖在洪武二年 1 3 6 9 正月遣使以即位诏谕日本 占城 爪哇 西洋诸国 二月又遣吴用 颜宗鲁 杨载等使占城 爪哇 日本等国 专程送还 使者 在诏谕即位的过程中 明太祖采取了相应的安抚手段 如赐诸国王以织金绮缎纱 罗 明政府这种招徕的措施 使许多国家开始对明朝贡 洪武二年 1 3 6 9 六月 安南国 王率先遣使朝贡方物 因请封爵 八月 高丽国王遣其礼部尚书洪尚载等奉表贺即位 请封爵 且贡方物 九月 占城国王阿答阿者遗使贡方物 纷纷表示和元朝断绝关系 承认明政府的 正朔 此外 由于海禁切断了中国同外国的一切经济交流 但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对外贸 易 当时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奢侈品 香料等亦需要由海外进口 朱元璋只有采取国家垄 断外贸的政策 即海禁与朝贡贸易相结合 为了鼓励海外诸国入明朝贡 洪武十七年 1 3 8 1 正月 规定 凡海外诸国入贡 有附私物者 悉蠲其税 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正是 以海禁与朝贡贸易相结合的外交思想为指导而制订出台的 3 对前代外贸法的继承 为了消除元朝在海外的影响 明代统治者在外贸经营管理立法方面 改变元代在外 交上的强权政治 既追求政治利益又追求物质利益的做法 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宋代外贸 经营管理法 首先 明前期统治者和北宋的统治者一样在外贸经营管理上都先考虑的是政治利益 而不是经济利益 北宋统治者对朝贡国的贡物 估价酬直 回赐国王 王室成员及贡使 大量的物品 即所谓 厚其委积而不计其贡输 假之荣名而不责以烦缛 交易法 甚至认为估准贡物 有伤事体 因而规定 国王贡物不估直回赐 以绢万匹永为定数 刨由此可见它的非经济性 明政府继承了宋代这一传统 在外贸经营管理法上 重政治不 重经济 从明政府对进口物品的处理可以看出它的非经济性 对朝贡的物品实行赏赐法 明史 卷9 3 2 2 8 0 页 明太祖实录 卷3 8 7 7 5 页 明太祖实录 卷3 9 7 8 5 页 明太祖实录 卷4 3 8 4 7 页 明太祖实录 卷4 4 8 5 8 页 明太祖实录 卷4 5 8 8 3 页 明太祖实录 卷1 5 9 2 4 5 9 2 4 6 0 页 宋史 卷4 8 5 1 3 9 8 1 页 宋史 卷4 8 7 1 4 0 4 7 页 7 采取 厚往薄来 的原则 给价收购法 采用 官给钞定 酬其价值 亦即官方 给 价收买 的办法 定出的价格往往高出贡物的实际价值 仅有很少的部分在互市进行平 等交易 其次 明前期和宋代对朝贡贸易都由鼓励到限制 北宋初期 对朝贡贸易采取 厚 往薄来 的原则 朝贡的国家之多和次数之频繁都是罕见的 据统计 高丽4 1 次 交趾 4 5 次 占城5 6 次 后来由于赏赐无度 朝贡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 宋政府难以承受由 此带来的经济压力 到宋真宗时期 政府开始通过限制进京贡使的人数 严禁番商假冒 贡使 削减贡物数量等措施 控制朝贡的规模 并且除进京所携带贡物估直回赐外 其 余的部分作为商品 纳入市舶管理制度征税 宋会要辑稿 番夷 记载 大中祥符九年 1 0 1 6 七月 海外番国 非举物悉收税算 每国贡使 副 判官各一人 广州番客有冒代者 罪之 缘赐与所得贸市杂物 则免税算 自余私物不在次例 这 样做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也有利于市舶贸易的发展 到南宋时期 政府进一步限制 朝贡贸易 发展市舶贸易 使朝贡贸易慢慢降到次要地位 并转入萧条 明前期对朝贡 贸易也经历了由鼓励到限制 永乐时期 大力鼓励发展海外朝贡贸易 甚至遣使招徕 后来由于财政困难 倭寇入侵等原因 明政府对朝贡贸易由鼓励转为限制 值得注意的 是宋代对朝贡贸易限制的同时 鼓励发展市舶贸易 而明前期对市舶贸易的发展并不重 视 而是重海禁 再次 明前期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管理制度 宋代规定了贡使必须携带表章 方许进 京 如三佛齐呈 金字表 表章象征了君臣主从关系 对贡物 估价酬直 并对朝贡 国王 贡使进行回赐册封 天圣六年 1 1 3 7 三佛齐遣使朝贡时 特以浑金带赐之 此 外对有些国家的贡期等也进行了规定 如许令安南三年一贡 明前期在这些具体管理制 度上对宋代进行继承并进一步发展 在朝贡程序 贡期 朝贡规模 赏赐等方面都有具 体明确的规章 明政府正是在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 以海禁和朝贡贸易相结合的外交思想为 指导 通过对宋代外贸经营管理法的借鉴制定了一套较完备的外贸经营管理法 明会典 卷1 1 3 给赐四 给赐番夷通例 5 9 8 页 周宝珠 宋代东京研究 河海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5 8 3 5 8 7 页 宋会要辑稿 番夷 7 2 0 页 宋史 卷4 8 9 1 4 0 8 9 页 章深 宋朝与海外国家的贡赐关系 学术研究 1 9 8 8 年第6 期 8 二 外贸经营主体管理法 明政府 方面实行海禁政策 限制走私贸易 维持明政府对海外贸易的垄断 另一 方面 在保持政府对海外贸易垄断的前提下 对海外商人实行招徕政策 对于这些合法 的商人 明政府主要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其进行管理 首先 通过表文勘合法来确保经营 主体的合法地位是否属实 然后通过对朝贡商人的贡期 贡道及朝贡规模的管理来确保 明政府的安全 下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外贸经营主体的管理法进行论述 1 表文勘合法 明代为了确保外国贡使的身份是否属实 实行表文勘合法 通过表文和勘合来加强 对外贸经营主体的管理 限制朝贡的国家 所谓表文是外国贡使向明政府呈递的官方文书 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的象征和体 现 明代把海外贸易纳入朝贡制度 规定 四夷入贡中国 必奉表文 其主要目的是 通过朝贡的政治属性来体现其经济利益 因此 奉表称臣 成为海外国家对华贸易的 敲门砖 而不奉表文的非官方朝贡贸易行为 则被拒之门外 洪武年i j 明太祖对不奉 表文而私自朝贡的日本 多次 却其贡献 例如 洪武七年 1 3 7 4 日本贡使宣闻溪 等 赍书中书省 贡马及方物 而无表文 帝命却之 仍赐予 其使者遣还 明成祖 即位后 日本国王始 奉表称臣 频频遣使朝贡 明人王圻指出 夫贡者 夷王之所遣 有定期 有金叶勘合表文为验 使其来也以 时 其验也无伪 我国家未尝不许也 贡未尝不许 则市舶未尝不通 d 文中的金叶表 文 是朝贡表文的一种 为东南亚所用 洪武四年 1 3 7 1 占城国王遣使 奉金页表来 朝 长尺余 广五寸 刻本国字 馆人译之 其意日 大明皇帝登大宝位 抚有四海 如天地覆载 日月照临 表文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对明帝称颂之语 恭候明帝起 居 兼贡方物之类的话语 朝贡贸易虽然原则上规定有朝贡者才许贸易 非朝贡者则不许贸易 但是仍有不少 外商以个人名义要求进献方物 如洪武九年 1 3 7 6 日本商人藤八郎到京进献弓 刀 马等物 明太祖命令却其献 有的商人甚至冒充使臣入贡 洪武七年 1 3 4 7 三月 暹 罗斛人沙里拔自称是本国派遣来朝贡 船至乌诸洋遭风损坏 漂到海南 以收获漂余苏 郑舜功 口本一 鉴 贫河话海 卷7 表章 1 9 3 9 年影印旧抄本 转引 朝贡制度史论 8 7 页 明史 卷3 2 2 8 3 4 2 页 王圻 续文献通考 卷3 1 市籴考 市舶互市 明史 卷3 2 4 8 3 8 5 页 明太祖实录 卷1 0 6 17 6 7 页 9 i i li iii l lil l l iii l lii lillllllllllliiiilllllllloll 木 降香等物来献 明太祖认为他没有表状 命令却之 为了辨别商人身份的真伪 防 止假冒 洪武十六年 1 3 3 明太祖命礼部颁发勘合文册 赐给逞罗 占城 真腊诸国 规定凡至中国使者 必验勘合相同 否则以假冒逮之 嘻这就是明政府对海外朝贡国家颁 赐勘合的开始 所谓勘合是明代国家管理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纸质凭证或文书 是古代符卷的发展和 完善形态 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外贸经营主体的管理 将其用于朝贡制度 据 明会典 记载 当时获得这种贸易通行证的国家有 暹罗 日本 占城 爪哇 满刺加 真腊 苏禄国东王 西王 柯支 渤泥 锡兰 古里 苏门答刺 古麻刺等1 5 国 勘合法究竟是怎么执行呢 据 明会典 记载 凡勘合号薄 洪武十六年 始给 暹罗国 以后渐及诸国 每国勘合二百道 号薄四扇 如暹罗国 暹字号勘合1 0 0 道 暹 罗字号底薄各l 扇 全送到内府 罗字号勘合1 0 0 道及暹字号薄l 扇 发给暹罗 罗字号薄l 扇发给广东布政司收管 每逢改元 则更新换旧 凡暹罗派到明朝的朝贡船 每艘需带勘合l 道 上面填写朝贡使臣及随船人员的姓名 朝贡物品 数量等 由广东 布政司核对底薄后 护送到北京 再同礼部保存的勘合及底薄进行核对 鉴定彼此的朱 墨字号 而明使派到暹罗时 则需带礼部保存的暹字号勘合 同暹罗所保管的勘合底薄 进行核对 返回时 须把暹罗赠送的礼物一一填上勘合带回 明朝将勘合用于朝贡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将海外一切对华贸易纳入官方垄断的朝贡 贸易中 保证国家安全 杜绝走私贸易 2 贡期 贡道 明政府为了自身的安全 还通过对朝贡国的贡期 贡道的规定来加强对外贸经营主 体的管理 所谓的贡期是指对朝贡国朝贡的频率和时间的规定 洪武五年 1 3 7 2 当时由于朝 鲜朝贡过于频繁 于是明太祖于该年十月令中书省臣 高丽贡献繁数 既困敝其民 而 涉海复虞覆溺 宜遵古诸侯之礼 三年一聘 贡物惟所产 毋过侈 其明谕朕意 但 从实际效果看 朝鲜几乎是年年朝贡 少则一年一次 多则三四次 永乐年间定为一年 明太祖实录 卷8 8 1 5 6 4 页 9 明太祖实录 卷1 5 3 2 3 9 9 页 李云泉 朝贡制度史论 新华出版社2 0 0 4 年 8 9 页 明会典 卷1 0 8 朝贡四 朝贡通例 5 8 5 页 明会典 卷1 0 8 朝贡四 朝贡通例 5 8 5 页 凹 日 木宫泰彦 日中文化交流史 胡锡年译 商务印书馆1 9 8 0 年版 5 4 2 页 明史 卷3 2 0 8 2 8 0 页 三次 据 明太宗实录 记载 在明成祖在位的2 2 年间 朝鲜朝贡9 1 次 远远超过一 年三次的规定 在所有朝贡国家中最为频繁 琉球的朝贡次数仅次于朝鲜 永乐时期定为二年一贡 后来增加到一年一贡 但其 朝贡的频率实际上接近一年三贡 只是在成化年间 由于琉球贡使在福建怀安县杀人越 货 明政府才严格限定其二年一贡 日本因倭寇骚扰沿海地区 永乐初 明成祖诏 日 本十年一贡 但实际上日本多一年一贡 大部分东南亚国家都是三年一贡 洪武八年 明太祖命中书省臣谕安南 高丽 占城等国 三年一贡 明政府通过对朝贡国贡期的规定来掌控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加强对外贸的管理 如 果明政府不愿朝贡国频繁贸易 则可以以违反贡期为借口 加以拒绝 如正德九年 明 武宗 令抚按等官禁约番船非贡期而至者即阻回 所谓贡道即商路 指明政府规定各国贡使必须按规定的登陆口岸和入关地点 然后 按规定的路线进京 具体规定主要为 宁波通日本 泉州通琉球 广州通占城 暹罗 西洋诸国 第一 日本的朝贡路线是 从宁波的四明驿乘船溯甬江 绍兴 萧山等地 渡钱塘 江至杭州 然后由运河经嘉兴 苏州 常州抵镇江 横渡长江 再进入运河 经过扬州 淮安 彭城 今徐州 沛县 济宁 渡过黄河到达天津 再溯运河到达通州登陆 从此 前往北京 而在往返途中 还要溯长江到达南京 占第二 永乐时期规定琉球从泉州入贡 但实际上琉球的船只大多停泊于浙江定海或福建长乐五虎门 然后到福州城南河口 贡 使北上进京的路线 自来远驿起程 乘船溯闽江而上 经延平 建宁到崇安 翻越武夷 山进入浙江境内 然后循上述日本的贡道进京 邑第三 广州一港要接纳包括东南亚以及 印度洋地区国家的朝贡使团入境 广东新语 记载 海外贡舶抵达广东沿海后 主要停 泊地点有新宁的广海 望洞 奇潭 香山的浪白 十字门 东莞的鸡栖 屯门 虎头门 等 嘉靖后 上述 诸澳 舶口 悉废 而h a o 虫加豪 境独为舶薮 譬贡使进京的路 线 自怀远驿出发 乘船到佛山 溯北江而上 经韶关到南雄 然后翻越梅岭 进入江 西南安 由水路辗转以抵北京 明史 卷3 2 2 8 3 7 4 页 明武宗实录 卷1 1 3 2 2 9 7 页 明史 卷8 1 1 9 8 1 页 2 目 木宫泰彦 日中文化交流史 胡锡年译 商务印书馆1 9 8 0 年版 5 6 4 5 6 5 页 强李金明 明代海外贸易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版 1 j 一1 6 页 曾屈大均 广东新语 卷2 地语 澳门 中华书局1 9 8 5 年 板 3 6 页 李金明 明代海外贸易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版 1 6 页 明政府为了防止外夷窥探内情 对贡道规定非常严格 如果不按规定的贡道前来 则却其贡 禁止贡使入境 弘治二年 1 4 8 9 撒马儿罕使臣由海路经满束j j j n 至广东矿贡 狮子 鹦鹉诸物 礼部官员闻悉后上奏 南海非西域贡道 请却之 孝宗从之 u 弘治 三年 1 4 9 0 广东等地官员因对贡道的限制不严 致使吐鲁番贡使从广东登陆 潜诣 京师 为此 孝宗允准礼部奏请 将玩忽职守的 广东都 布 按三司及沿路关津官 治罪 并将贡使驱逐出境 固 3 朝贡规模 明前期 海外国家之所以愿意频繁来贡 主要是由于明政府实行海禁 朝贡成了他们 对华贸易的主要渠道 他们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并获得明政府的赏赐 而明政府出 于节约财政支出和边境安全的考虑 往往对朝贡规模进行限制 从日本 琉球对明政府 的朝贡就可以看出明政府如何限制朝贡规模 第一 对日本贡船 贡使数量的限制 永乐初 诏日本十年一贡 人止二百 船止 两艘 如果朝贡不在规定时期 人船超过规定数 携带军器 就以寇论 日本往往并 不按规定朝贡 其朝贡的人数 携带的附进物等远远超出了规定 宣德初 对日本朝贡 规模的规定有所扩大 规定 人毋过三百 舟毋过三艘 但这种扩大并不能满足日本 对明贸易的要求 日本仍然不能按规定朝贡 嘉靖六年 1 5 2 7 规定 凡贡非期及人过 百 船过三 多挟兵器 皆阻回 嘉靖二十九 1 5 5 0 年 规定日本贡船每船水夫七十 三名 正副使二员 居坐六员 从僧七员 从商不过六十人 后来 日本不满明政府的 限制 经常入寇 从此朝贡关系一度中断 第二 永乐时期规定琉球每只朝贡船不超过1 0 0 人 多不过1 5 0 人 但这 规定并 未得到严格的执行 成化十年 1 4 7 4 琉球贡使 至福建 杀怀安民夫妇二人 焚屋劫 财 捕之不获 第二年朝贡时 礼部请求规定二年一贡 人数不可超过百人 不得附 携私物 骚扰道途 弘治年间 还规定琉球贡使登陆后 只许2 5 人进京 后由于琉球贡 使的请求 人数有所增加 此后对琉球贡使的限制有所放宽 嘉靖时期大致维持在1 5 0 人左右 明史 卷3 3 2 8 6 0 0 页 明孝宗实录 卷4 3 8 8 5 页 明史 卷3 2 2 8 3 4 7 页 明史 卷3 2 2 8 3 4 7 页 明会典 卷1 0 5 朝贡一 日本国 5 7 2 页 明会典 卷1 0 5 朝贡 琉球国 5 7 2 页 明史 卷3 2 3 8 3 6 6 页 1 2 有时贡使被减削得太多 连礼部官员也觉得过当 成化十八年 1 4 8 2 夏四月 礼部 上奏 琉球国进贡按照旧例 进京人数少则四五十人 多则六七十人 全都给予赏赐 近来由于许多外夷进贡时多奸弊 每国只许五至七人进京 多不过十五人到京 其余的 全都留边以待 以福建为例 止容正议大夫梁应等十五人赴京 既已给赏 余六十七人 俱留之布政司 针对这种状况 礼部认为 宜发官币 次次均给 庶不减削太甚 失 柔远之意 u 皇帝也觉得有失怀柔远人 于是批准了奏折 外国贡使对这种限制不满 要求增加入京人数 如弘治三年 1 4 9 0 琉球国中山王 尚真上奏 琉球朝贡只许二十五人进京 物多人少 担心遗失 请求增加五十人 补充 人手 琉球国贡船抵岸 有关部门只供给一百五十人的口粮 其余多出的得不到供给 请求增d h 十个名额 针对琉球国的请求 明政府给予了一定满足 明政府对朝贡规模 的限制 一方面是随着财政状况的恶化 通过限制朝贡规模来减少财政开支 另一方面 是但为了减少 因生边隙 的麻烦 三 进出口货物管理法 明前期对进出口货物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 通过立法加强对违禁品进出 口的管制 另一方面 对进出口的货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关税政策 1 违禁品管理法 明前期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非常严格 特别对出口货物的限制更严 明代大多数统 治者都错误地认为 中国利用之物 不可有资于外国者也 从这一思想出发 明政府针 对货物的进出口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关于货物出口方面 大明律 规定 凡将马 牛 军需 铁货 铜钱 缎匹 绸 绢 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 杖一百 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 物货船车并入官 若 将人口 军器出境及下海者 绞 因而走泄事情者 斩 其拘该官司及守把之人 通同 夹带或知而放纵者 与犯人同罪 从这一法律条文 可以看出 当时属于违禁品的货 物如此广泛 经营范围非常狭小 处罚是相当残酷的 轻则没收货物 重则处以绞刑 斩刑 针对这些违禁品 不但商人不敢走私 即使是奉使出国的大臣也不能私自携带出 口 如果走私违禁品 则罪上加罪 明宪宗实录 卷2 2 6 3 8 8 2 3 8 8 3 页 窖 明孝宗实录 卷3 7 7 9 6 页 明太祖实录 卷1 5 1 1 9 9 页 固 大明律 法律出版社 1 9 9 9 年版 1 1 9 1 2 0 页 此外 洪武期间多次重申海禁 洪武二十三年 1 3 9 0 1 0 月 太祖诏令户部 严交 通外番之禁 他认为中国的金银铜钱 缎匹 兵器等物 自前代以来就不许出口 现在 两广 浙江 福建愚民无知 经常带着这些违禁品出国贸易 所以要禁止这种走私发生 如果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相交易者 悉治以罪 洪武二十四年 1 3 9 1 太祖下令 严 禁番使带麻 铁出境 并且 命榜揭海上 使成知之 如果有私运违禁品下海的 杖 一百 货 船都将被没官 由于违禁货物的范围广 走私处罚严格 加上多次实施海禁 明代初期商人早就可怜到 寸板不许入海 的地步了 即使使臣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可 见出口管制是何等的严格 关于进口货物方面 明政府严禁私自买卖香料 武器等进口货物 甚至禁止民间使 用进口香料 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限制走私贸易 规定凡私买或贩卖苏木胡椒至1 0 0 0 斤以 上者 发边卫充军 货物一律被官府没收 为了彻底堵住私自出海贩买香料事件的发生 明朝统治者多次下令禁止民间使用香料 洪武二十七年 禁民间用番香番货 明太祖 下令 不许贩买所有的番香番货 其见有者 限以三月销尽 民间祷告 祭祀 禁止 使用松柏枫桃等香料 违反规定者将被治罪 建文三年 1 4 0 1 十一月 明惠帝又规定 不论官员或老百姓 一切番香番货 都不许存留或贩卖 如果一经发现 限其在三个月 内销尽 如仍有存留或贩卖者 则处以重罪 明成祖时期 海禁有所放松 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也有所放松 最有力的证明是 郑和出使时带了大量的铜钱赏赐给所到之国 今天考古仍在这些地方发现中国的铜钱 但铜钱在前代是属于违禁品 即使出使的大臣也不准携带 这种形势没有延续多久 随 着明政府经济势力的下降 无力承受朝贡贸易中的经济损失 海禁又逐步加强 对进出 口货物的限制也随着加强 明成祖以后的统治者 相继恢复了洪武时期的对进出口货物的管理法 景泰四年 1 4 5 3 漳州知府谢骞 因月港 海沧等处居民经常下海贩卖香料等货物 于是下令拆毁 靠海的违式船只 规定本地人须朝出暮归 如有暮不归即赴府呈告 否则 事发连坐 正统十四年 1 4 4 9 禁止两京 陕西 河南 湖广 甘肃 大同 辽东镇店军民 商人等对外私自贸易 规定 不许私将白地青花瓷器皿卖与外夷使臣 后在历经修订 明太祖实录 卷2 0 5 3 0 6 7 页 雷礼 皇明大政记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 卷1 8 1 2 7 3 5 页 明太祖实录 卷2 3 1 3 3 7 4 页 罗清 漳州府志 卷4 转弓 李金明 明代海外贸易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2 页 明英宗实录 卷1 5 8 3 0 7 7 页 1 4 的 问刑条例 中依然规定下海出洋船只 如果携带违禁品下海 前往番国贸易 如果 同海贼私通 同谋结聚 或者为其当向导 劫掠良民的 正犯将按照谋叛的刑律处斩 舢 枭首示众 全家发边卫充军 这一规定 与明太祖的做法相比毫无二致 对于违禁者处 罚是相当严格的 如弘治十三年 1 5 0 0 年 命法司删定条例 题准敕令 官民造违式大船 带违禁货物入番国者 势豪包揽把持番夷货物者 俱依律例治罪 弘治十年 1 4 9 7 年 规定 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因而走泄事情者 处以绞罪 嘉靖四年 1 5 2 5 又题准严 禁私造双桅大船及松杉木枝圆藤靛等物 违者及通同故纵不举者 俱依律例治罪 这里 的依律治罪 就是依照前代 大明律 治罪 可见对违禁品的管制是非常之严格 到嘉靖二十九年 1 5 5 0 年 违反进出口货物规定而受死罪斩罪的条目有 打造违式 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 比将应禁军器下海因而走泄事情律 将应禁军器卖与夷人图利 者 比将军器出境走泄事情者律 擅造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往番国买卖 潜通海贼 图谋结聚及为向导 劫掠良民者 正犯极刑 私自贩卖硫磺焰硝卖与外夷者不拘多寡 比私将军器出境律 定充军罪的条目有 会同馆内外四邻人等代夷代买违禁货物 牙行 及棍徒诓赊货物年久无还 累死客商属军卫者 擅造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 潜通海 贼同谋劫掠 正犯极刑 全家发边卫 若止将大船转雇分取番货及虽无大船纠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