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先验主义认识论及评述.docx_第1页
康德的先验主义认识论及评述.docx_第2页
康德的先验主义认识论及评述.docx_第3页
康德的先验主义认识论及评述.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卷第4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011No42002年12月Journal of Jiangxi A鲥cuItural UniVerSityDec2002文章编号:167l一6523(2002)040073一04康德的先验主义认识论及评述袁玲红12,吴瑾菁1,张海云2(1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7;2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330045)摘要:康德的先验主义认识论给西方哲学以巨大震撼和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它进行辩证的评述,既指出其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性,同时肯定其强调主体性原则和实践高于理论的积极意义。关键词:康德;认识论;评述 中图分类号:Bol7文献标识码:AKants Transcendental Epistemology and its CriticizmYUAN Linghon91一,WU Jinqin91,ZHANG Haiyun2(1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7, China; 2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330045,China)Abstract:Kants transcendental epistemology has great innunence on Western philosophyFIom the standpoint of Mar)【isms Dialeetic,this paper comments on kants epistemology by pointing out both its ideo logical metaphysics and its positive side of emphasizing subject and practicewhile on the other hand,it points out Kants emphasis on“subject”and says practice is suprior to theoryKey words:Kant;epistemology;criticism在近代认识论发展史上,开德国古典哲学先其内容。近代哲学开始时,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 河的康德占有特殊的地位。他概括了十七、十八产,反对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需要正确认识自 世纪唯理论和经验论斗争的经验,并力图调和唯然、发展科学技术,要求研究知识的发生、发展和 理论和经验论,开辟了一条从认识论上把主体和可靠性问题,为发展科学掌握知识提供正确的认 客体、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的道路。识理论和方法,在探索这些问题时,形成了经验论 一、先验主义认识论产生的土壤和唯理论两种对立的学说。经验论片面强调感觉 哲学史的里程,就象黑格尔指出的那样,恰似 经验和归纳法的重要性,贬低理性思维的作用;唯 一道洪流,在这道洪流中,每个水滴即每个派理论片面强调理性思维和演绎法的重要,否认感别、每个哲学家均有其特有的地位,均对人类理论 觉经验和归纳法的必要性。德国古典哲学是在经 思维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后起的哲学对先 验论和唯理论长期较量后登上历史舞台的。康德 前的哲学是批判继承的关系,而不是一概抛弃或认为,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无法解决思维 完全照搬的关系。康德的先验主义认识论的产生 怎么才能把握住存在的问题。因为,根据唯理论 亦如此。 的原则建立的知识,总是表现为分析批判。分析首先,它是认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认识史判断是完全可靠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但它不 的发展,始终围绕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而展开依赖于经验,因而无法据此判定事实上也是如此。收稿日期:2002一lO一28 作者简介:袁玲红(197l一),女,讲师,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思政教育和哲学研究万方数据74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卷相反,根据经验论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知识,总是表 论。其内容表现在: 现为综合判断。这类判断从经验而来,对事实有 (一)认识三阶段论 所断定。但感觉经验总是有限的,并不具有适用康德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认识过 于一切情形的有效性。经验主义的逻辑结果是休 程的三分法,用“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 谟的怀疑论。休谟只假定感觉经验为真,而对普 节构成了他的整个认识论的体系。康德说:“我 遍的原则和规律采取怀疑态度。休谟的怀疑主 们的一切知识从感性开始,进到知性而终于理 义,将经验论的内在矛盾暴露出来了:以唯物主义 性。”“感性”是其认识论的第一个环节。“感 和可知论为出发点的经验论,其逻辑发展却是主性”是一种借助于经验而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 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哲学家们认识到:要认天认识能力。“感性”这种先天认识能力和经验识世界仅仅靠感觉经验是不行的,必须改变回答 相结合,形成关于数学的先天综合判断,使数学知 问题的方向。于是,以主体为中心来研究主客体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知性”是康德认识论 的关系的康德先验主义认识论出现了。 的第二个环节。“知性”是一种对感性对象进行 其次,它的产生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科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使 学发展状况的影响。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 之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 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 “感性”管直观,“知性”管思维,二者结合形成有 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 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理性”是康德认识论的最 决。”康德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爆 后一个环节。“理性”指人先天具有的一种要求 发的时代。工业革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产实 把握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的能力,即要求超越 践中充分表现出来,人类不断积累知识指导实践, “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之物”的能力。认识三生产力迅猛发展。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阶段理论,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原始时代“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 的人类认识是感性直观阶段,古代科学是知识性 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阶段,哲学的产生则表明人类的认识进入理性阶 还要多,还要大。”这种变化引发人们思考:何以 段。 自人类产生以来人力从未引起自然如此巨大的变(二)对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是主体的“综合作 化,因而使人类长期受自然的统治,现在人类却能 用” 征服自然,使过去梦想不到的东西现实地呈现在 康德结合休谟和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的 人们面前?这种探究改变了人们关于主体和客体 思想,主张知识既要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又要有普 关系的认识,客体不仅是主体的认识对象,更是主 遍性、必然性的形式。他把认识的全过程理解为 体改造的对象;人们认识、改造客体是为了使之更 主体能动地综合认识材料的过程,强调认识过程 好地服从主体利益的需要。社会实践强调主体对 中主体的能动作用。一方面康德肯定在我们之外 客体的能动作用,在认识论的反映就是重视主体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从而产生感觉的客体,即 认识的能动性。康德的任务就是解决主体和客体 “自在之物”;另一方面,他又断言这个客体本质 在认识上的统一。 上是不可知的,所以它不是科学知识的对象,而只二、康德先验主义认识论的内容 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对知识起主导作用 康德给自己的哲学挂上“批判”的招牌。他的是作为人类普遍意识的主体的“综合作用”,主 的批判哲学并非专对某个思想体系的批判,而是体靠自己的“综合作用”把多样性的东西统一于 有关“理性离一切经验所努力寻求之一切知识, 普遍性、必然性之下,从而构成科学知识。康德把 以批判普泛所谓理性之能力”固。这指出了批判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归属于理性思维的先天形哲学是要研究纯粹的知识,此项任务只有通过对式。 理性本身的批判考察才能实现。康德所说的理性 (三)“二律背反”理论 是指不依靠经验的纯粹的先验的认识能力,他肯康德认为,理性运用知性范畴规定“世界”时 定有这种能力,标志他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先验 出现了二律背反。形而上学理性宇宙论和机械唯万方数据第4期袁玲红等:康德的先验主义认识论及评述75物主义宇宙论在关于“世界”问题上观点截然对 下通过感觉论而引向唯物主义。在康德承认空 立。凡是理性宇宙论用知性范畴对“世界”所作 间、时间、因果性等等的先验性时,他就把自己的 的似乎是有力的论证,都遭到来自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引向唯心主义。” 宇宙论同样有力的反驳。这两种观点都能自圆其再次,二律背反理论看到了非此即彼方法的 说,谁也驳不倒谁。这说明人的“理性”一旦运用 片面性,也揭示了某些范畴之间的对立矛盾,但他 “知性”范围去规定“世界”这一“自在之物”时, 否定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看不到矛盾双方的依存 就会陷入不可克服的矛盾。康德称之为二律背 和转化,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简单排除 反,即对同一对象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而这 矛盾的方法。在二律背反中,康德不自觉地认识 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又能同等程度地得到证明。 到:当人们一旦要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时, 康德宣布“理性”想要追求绝对完满的实体就会 思想上就必然会出现矛盾。他还认为,“理性”中 陷入二律背反的矛盾。理性陷入“二律背反”表 出现“二律背反”并不是违反逻辑推理规则而出 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 现的错误,而是认识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现象。 识“自在之物”。 但康德不懂得:人们思想中的矛盾正是客观事物三、对康德先验主义认识论的辩证评述 的矛盾的主观反映。在他看来,似乎客观事物是 (一)先验主义认识论思维方式具有形而上不该有矛盾的,矛盾仅仅是主观的幻想;思想上发 学性生矛盾,只能说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因此,他也 首先,康德在认识之前考察人的认识能力,脱 不理解矛盾双方的联系和转化,依然陷入了形而离认识过程。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基本分歧是知识 上学的困境。 的来源及其可靠性问题。唯理论在没有对人的认 (二)尽管康德的认识论被称为“僵死外化的 识能力进行批判考察前就断定理性具有把握客体 先验图式”,但他天才地考察了人类自身的精神 的绝对能力,陷入了独断论。休谟把认识仅仅看活动。探讨了主体对形成知识的作用。强调实践高 作是主体范围内的活动,根本否定客体的实在性, 于理论,这在认识史上是很有价值的 陷入了怀疑论。康德指出,二者均有片面性,要解具体表现在: 决分歧,不能只是研究认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 第一,对主体性原则的发展。康德是近代哲 在认识主体发挥认识作用之前,先探讨人类认识 学中第一个系统地从哲学理论的高度论证人的主 能力本身,判明人类认识的界限。这种把人的认 体性的哲学家。他在论述其知性学说时,极大地 识能力看成是先天的脱离实践来考察人的认识能 发挥了人的认识能动性思想。知性是一种把没有 力显然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认识 联系的感性材料“综合统一”成为有规律的自然 活动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科学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知性的这种主动的 过程,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 “综合统一”的能力是通过纯范畴来进行的,这种其次,康德的知识构成方式是机械地凑合,而 能力的基础和根源是“自我意识”。康德说:“这 不是辩证的有机结合。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是 种统觉即知性能力本身。”康德还认为,我们所 科学知识的表述形式,即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并有 以能由知觉、想象、概念而认识一个对象,杂乱无 感性经验的东西。人的认识活动就是用先天的认 章的感觉印象所以能够通过知觉、想象、概念的综 识能力去整理感觉经验形成先天综合判断,使零 合而形成统一的对象,完全是由于主体意识中有 散的、或然的感觉经验变成普遍性、必然性的科学一种主动的统一性将它们联系综合起来。 知识。康德力图克服唯理论和经验论割裂感性和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看到了认识是人 理性的片面性,把科学知识看作是感性和理性的们对外界对象的反映,但没有深究,怎么会在头脑 统一。但他只做到了拼合,只是把两种对立的见 中产生作为外界映象的观念呢?主体起了什么作 解兼容在自己的体系中。正如列宁指出的“在康用呢?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认识的能动性,而 德承认经验、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源泉时,他是康德则冲破了近二百年来形成的这一防线,把主 在把自己的哲学引向感觉论,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体问题突出来,推动了人类认识的深入发展。能万方数据7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卷动的反映论认为,主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一个认识中时,后者就占了优先地位。因为 体不是消极地适应客体,而是积极地改造它,在改 如果没有这种隶属关系,理性会陷于自相矛盾的 造中能动地感知对象,把客体纳人主体范围,从而地步,因为它们如果彼此平排并列,那么前者就会 形成关于对象的知识,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严锁关疆,凡属后者之事一概拒不纳入自己的领 对于知识来说,其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却是主观域,但是后者则会冲决樊篱,肆行扩张,而且只要 的,与主体因素相关,主体发挥能动作用才能揭示符合自己需要,还要企图把前者列入自己版 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图。”康德认为,理论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 第二,强调实践高于理论。康德的纯粹理实践中即在道德生活中得到解决。虽然康德所说 性批判从认识论角度研究可知的现象世界,侧的实践是一种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但他强调实 重从“现象”方面说明“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对践高于理论的观点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他的实立。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从“自在之物”方面践观后来为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所批判、继承和 进一步说明“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对立。康德 发展。 认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是“同一的理总之,康德的先验主义认识论包含着唯物主 性”,只不过前者是理论的,后者是实践的。康德义论和辩证法因素,但总倾向却是先验唯心主义 指出:“当纯粹思辨理性和纯粹实践理性结合在 的,其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性。注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l 8、256页康德纯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