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用Excel进行成绩分析.doc_第1页
也谈用Excel进行成绩分析.doc_第2页
也谈用Excel进行成绩分析.doc_第3页
也谈用Excel进行成绩分析.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也谈用Excel进行成绩分析众所周知,Excel的数据处理能力非常强大,用它进行学生的成绩分析也只是冰山一角。而我研究的目的是:做一套成绩分析表,能让不太懂Excel的外行老师或领导轻松使用。要求:不写代码,不用宏,只要在工作表中写几个公式,让懂Excel的信息技术老师帮忙写进去,即可处理。本文中用到的函数有sum()、average()、large()、rank()、sumproduct()、if()、sumif()、countif()、roundup()等,若读者对其中某一个函数的用法不太清楚的话,请先搞清楚再往下看,在这里我就不啰嗦了。一、基本情况介绍新建一个工作簿,取名为“成绩分析.xls”,包含3个工作表:第一个工作表,命名为“成绩名次”,存放原始成绩库,如图1中的ABCDE列数据,同时,可在右侧分别求出每个学生的各单科成绩、总成绩在年级中的名次,以及该生总成绩在班内的名次。在本文中,只以5个班次、2科成绩、399个学生为例说明方法,如有多班、多科,可变通使用。图1第二个工作表,命名为“成绩分析”,存放分析结果。按图2所示,先录入表头中相应的文字及A6:A10中的班次,并稍加美化。再手工输入相应必要的数字,比如:本次考试各学科试卷的满分H2、K2,以及学校领导和年级主任等根据经验和需要确定的优秀生基数D2。至于本工作表中的其他数据,如B6:N11和第3行中的数值,均可输入公式,求得。其中包含:各班参评人数,各班及年级单科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生、优秀生数在年级中的排名,各单科及总成绩在年级中的最高分。如无特殊要求,各学校所要的“成绩分析”内容无出其右。图2第三个工作表,命名为“分数段”。1设计理念:(1)在2-3行,除A列以外,用公式自动设置分数段的起、止分数。(2)在B4:L9中,用公式自动设置每个班在各个分数段的学生分布数。(3)可以按领导意图的不同需要,任意设置“几分一档”和“底线参考分数”。2.概念说明:(1)几分一档。一般设为10,根据需要也可以把它设小一点,比如:5、2、1等或期间某个数。(2)底线参考分数。学校领导往往关心高分区,而对总成绩低于“某分数”的学生分布并不关心,我们就把“该分数”视为“底线参考分数”。在图3所示实例中,我们在单元格M10中设“底线参考分数”为100,通过公式计算后,“最后一档分数段”显示在L3和L2处的起、止分数就是0、100,就是说,在该分数段,会把各班总成绩小于或等于100的学生数全部显示出来。图3看到这里,有人会提出问题来。比如:在图3实例中这两个参数分别是10和100,若把这两个数改为“5、100”,或“10、50”或其他任意两个数的组合,那“最后一档分数段”可不一定在L列呀。这是当然的,肯定会变化。这正是我认为非常得意的一点:若超过L列,只要您选中L2:L9,向右任意拖动填充柄进行填充,拖几次,没关系,直到拖出“最后一档分数段”来为止。若拖过了“最后一档分数段”,即拖得太多了,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因为,我们在设计公式时,已考虑了“美化”和“保险”两个因素:如果出了点小问题或某档学生分布数为0,则显示为空。另外,三个工作表所有公式中,凡涉及到原始数据(即“成绩名次”工作表的ABCDE列)的地方,全都是“名称定义”。这是我自认为非常得意的第二点:公式可移植性强。比如:即使再多加几个班(学科),我们只要正确进行“名称定义”,然后在图2和图3中再多加几行(列),再复制公式即可,且不必对公式作任何改动。二、制作过程您若有兴趣,不妨跟着我,开始进行“名称定义”和书写公式。步骤如下:1进入工作表“成绩名次”(1)定义名称单击A2,按shift+ctrl+,可选中A2:A400,单击“插入”菜单,指向“名称”,单击“定义”选项,随即弹出“定义名称”对话框,直接输入“bj”作为已选定区域的名称,单击“确定”按钮。即完成对字段“班次”下有效数据的名称定义。用同上面一样的方法,选中D2:D400,定义名称为“yw”; 选中E2:E400,定义名称为“sx”(2)求总成绩,然后定义名称。在单元格F2,输入公式: =SUM(D2:E2) 当输完公式,回车后,再选中F2单元格,双击填充柄(或拖动填充柄向下填充),可进行总成绩列的公式填充。再选中F2单元格,按shift+ctrl+(选中F2:F400),定义名称为“cj”。(3)求学生在年级的语文名次。在单元格G2,输入公式:=RANK(yw,yw)求学生在年级的数学名次。在单元格H2,输入公式: =RANK(sx,sx)求学生在年级的总名次。 在单元格I2,输入公式:=RANK(cj,cj)求学生总成绩在本班的名次。在单元格J2,输入公式:=SUMPRODUCT(bj=A2)*(cjF2)+1(4)选中G2:J2,双击填充柄,即可自动填充G3:J400中每一单元格的公式。(5)用上面“定义名称”的方法,分别定义“G2:G400”、“H2:H400”、“I2:I400”和“J2:J400”为ywmc、sxmc、jmc、bmc。2进入工作表“成绩分析”(1)在H2、K2内,分别输入语文、数学实际考试用试卷的满分,本表中两数字分别是100、120。(2)在单元格D2内,输入“优秀生基数”,该数字由有关领导根据以往经验和实际情况而定。在本实例中,我们定的“优秀生基数”是100,这样就可以计算前“100”名优秀生在各班的分布了。(注:年级总成绩降序排列第100个人,不一定是第100名,可能是并列第100、99、98、97或更小等名次。)(3)书写B6:N10区域的公式: 先求B6:N6中每单元格的公式,再统一填充。 B6中,=COUNTIF(成绩分析.xls!bj,=&A6) C6中,=SUMIF(成绩分析.xls!bj,=&A6,成绩分析.xls!yw)/B6 D6中,=ROUNDUP(SUMPRODUCT(成绩分析.xls!bj=$A6)*(成绩分析.xls!yw=$H$2*0.6)/COUNTIF(成绩分析.xls!bj,=&$A6)*100,1) E6中,=SUMPRODUCT(成绩分析.xls!bj=A6)*(成绩分析.xls!ywmc=$K$2*0.6)/COUNTIF(成绩分析.xls!bj,=&$A6)*100,1) I6中,=SUMPRODUCT(成绩分析.xls!bj=A6)*(成绩分析.xls!sxmc=$D$2) J6中,=RANK(I6,I$6:I$10) K6中,=C6+G6 L6中,=RANK(K6,K$6:K$10) M6中,=SUMPRODUCT(成绩分析.xls!bj=A6)*(成绩分析.xls!jmc=&$H$2*0.6)/COUNT(成绩分析.xls!yw)*100,1) =SUM(E6:E10) G11:I11中,从左至右公式分别为:=AVERAGE(成绩分析.xls!sx) =ROUNDUP(COUNTIF(成绩分析.xls!sx,=&$K$2*0.6)/COUNT(成绩分析.xls!sx)*100,1) =SUM(I6:I10)K11中,公式为:=AVERAGE(成绩分析.xls!cj)M11中,公式为:=SUM(M6:M10)(注:F11、J11和N11三个单元格中,没有实际意义,因此,不必再写什么公式)(5)书写各科最高分公式: 语文最高分,在单元格E3,公式为:=LARGE(yw,1) 数学最高分,在单元格G3,公式为:=LARGE(sx,1) 总成绩最高分,在单元格I3,公式为:=LARGE(成绩分析.xls!cj,1)至此,第二个工作表“成绩分析”的公式全部书写完毕。3进入工作表“分数段”(1)由学校领导根据需要定出“几分一档”和“底线参考分数”,分别填写在K10、M10单元格中,并分别定义名称为:“fd”、“dxf”。在本表中,我们以“10、100”为例,来说明如何写出各单元格公式。(2)B3、B2作为第一个分数段的起止分数,需要单独输入公式: B2中,我们可以定义为年级总成绩中的最高分数,而这个结果已经在第二个工作表“成绩分析”I3单元格中求出。因此,其公式就是:=成绩分析!I3 B3中,公式为:=B2-MOD(B2,fd)+1(3)书写其他分数段的起止分数所在单元格中的公式: C2中,=IF(OR(B3=0,B3=),B3-1) C3中,=IF(C2=,IF(C2-fd+1=dxf,C2-fd+1,0) 选中C2:C3,拖动填充柄,向右填充,填到L列,恰好是“最后一档分数段”。如果向右拖动填充时,拖过了L列,甚至到了M、N或更远,也不会有影响,只不过这些单元格显示为空罢了。(4)书写B4:L8中的公式:在B4中,计算01班满足条件“总成绩大于等于B3中的值、并且小于等于B2中的值”的学生数,其他,依此类推。因此,需把如下公式书写到B4中:=IF(SUMPRODUCT(成绩分析.xls!bj=$A4)*(成绩分析.xls!cj=B$3)=0,SUMPRODUCT(成绩分析.xls!bj=$A4)*(成绩分析.xls!cj=B$3) 选中B4,向右填充,填到L列;此时,B4:L4区域正好被选中,紧接着双击填充柄,即可填充其他班次的B5:L8区域。(5)书写B9:L9中的公式: B9中的公式如下:=IF(COUNTIF(成绩分析.xls!cj,=&B3)=0,COUNTIF(成绩分析.xls!cj,=&B3)输完后,再选中B9,向右填充,填到L列。至此,第三个工作表“分数段”的公式已经填写完毕。如果领导有意改变“几分一档”和“底线参考分数”的值,读者可以按图3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