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辩证法概论l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玉 2第一讲 绪 论l 教学要求:l 1、掌握什么是自然辩证法;l 2、理解自然辩证法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l 3、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和方法。 3第一讲 绪 论l 教学重点l 1、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和内容;l 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l 3、学习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工作者的关系。 4一、何谓自然辩证法l 自然+辩证法l 自然:指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对应,表明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l 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表明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 5自然(nature) l 辞源学:自己、本己的状态,和人为、人工相对l 西方: “本性”、“本原” 、“原则”、“自然物之集合”l 中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l 两种含义:l 自然事物的总和, 与人类社会相对应l 事物的本然状态, 或非人为、非人工的状态 6辩证法(dialectics)l 属于哲学学科l 辞源学:辩论、证明的方法l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对立产生和谐”l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对话和辩论l 康德的辩证法二律背反l 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辩证法:正、反、合l 马克思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 71、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l 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l (1)作为客体的自然界;l (2)作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重要手段的科学和技术;l (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82、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内涵l 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 9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内涵l 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总结和概括。l 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03、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l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l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l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l (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l (5)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1(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l 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l 研究自然界的发生发展规律l 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l 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l 当代形态: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2(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l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l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l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l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3(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l 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l 经验方法: 观察和实验l 理论方法:抽象与逻辑l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4(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l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l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l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l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l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l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5(5)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l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l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l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l 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l 具有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等特征 16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l 哲学性质;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l 又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学科。 17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l 哲学学科的特点:l 悠久的历史积淀l 丰富的学科内涵l 模糊的学科边界 18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l 哲学定义:l 外向式的定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图景;l 内向式的定义:智慧,思维策略。 19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l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l 马克思主义哲学:l 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l 辩证的思维方式l 实践的观点 20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l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性学科:l 历史唯物主义l 自然辩证法 21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l 交叉学科性质:l 自然科学性质:表现为科学性,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必然包含科学技术的逻辑和理性特征;l 社会科学性质:表现为人文性,以社会科学、人文的视角来认识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必然表现为人文性;l 思维科学性质:表现为认识论和方法论。 225、自然辩证法与其它相关学科l 自然哲学l 科学技术哲学l 科学技术史l 科学社会学l 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l 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236、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l 自然科学直接面对的是自然界的客观实在,而自然辩证法是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研究对象的,是间接面对自然界的。l 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反思;自然科学则是实证科学的代表。l 在历史上,自然科学是隶属于自然哲学的。随着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也就一步步地从自然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l 自然科学本身是自然辩证法的反思研究对象。 24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l 1、创立l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萌芽;l 1873-1883年,恩格斯致力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写作自然辩证法(没有完成),自然辩证法已经被实际地建立起来; 25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l 2、发展l 1925年自然辩证法在苏联出版,推动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传播;l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26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l 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时期l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与观点启发了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学与技术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 274、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l 课程名称的由来与含义l “自然辩证法”来自革命导师、科学哲学家恩格斯生前未发表的一部手稿。l 1932年在中国有了全译本,杜畏之译l 1950年郑易里的新译本,三联l 1971年中央编译局本l 于光远又有新译本 28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l 如何成为了一门“科学”?l 自然辩证法的出版l 1956年国务院制定全国12年(19561967)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l 于光远主持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草案说:“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是存在着这样一门科学,正像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一门历史唯物主义一样。这门科学,我们暂定名为自然辩证法” 29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l 规划l 根据规划,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立自然辩证法研究组。1956年6月成立,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处长于光远兼任组长。第一个自然辩证法机构。l 1956年10月创办杂志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文革停刊,共出27期。l 1977年底自然辩证法规划会议:19781985年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纲要 30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l 研究会成立,遍地开花l 1981年10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于光远为理事长,周培源、卢嘉锡、李昌、钱三强、钱学森、钟林为副理事长,钟林、龚育之、查汝强为秘书长。l 到1986年除西藏、台湾外各省市区均有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31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l 新创办刊物l 1979年自然辩证法通讯l 1985年自然辩证法研究l 1983年报纸自然辩证法报,1990年停l 1987年方法,后来停l 1980年医学与哲学l 1979年自然信息后来停l 1984年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32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l 当前l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史一起前进。l 当前影响较大的:山西大学,清华大学,北师大,北大,浙大等。 33自然辩证法的发展l 国际学术界的新动向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l 科学学?科学技术学,科学技术论?l 主干学科: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与管理 345、总结l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l 在当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体系l 是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进行哲学理解的学问l 理论体系是统一的l 研究内容是开放的 35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和意义l 1、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l 着重领会它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l 理论联系实际;l 坚持“双百”方针,提倡学术自由。 362、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l (1)正确理解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l (2)理解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l (3)掌握科学思维体系和培养科学素养;l (4)理解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感;l (5)加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1第一篇 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2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自然观l 教学要求:l 掌握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辩证法自然观;l 掌握16、17世纪科学技术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l 着重理解19世纪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自然观与科学l 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根本看法和观点。l 自然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l 自然观是历史范畴,人类自然观在不断地演化。l 自然观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自然观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而萌芽,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4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自然观l 一、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辩证法自然观l 二、16、17世纪科学技术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l 三、19世纪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一、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辩证法自然观l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l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主要内容l (三)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历史地位 6(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l 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而采用的原始技术和经验知识。l 科学的最初形态出现在奴隶社会;l 高峰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后的古希腊和古罗马。l 古代科学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存在着。 7(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主要内容l 1、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自然观l 自然本原论:自发的唯物主义l 物质运动论:朴素辩证法l 2、中国古代自然观l 原始思维形态的自然观l 理性思维形态的自然观 81、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自然观l (1)自然本原论l 泰勒斯(Thales,BC.624547)认为是“水”l 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BC.585528)认为是“气”l 赫拉克利特(Heracllitus,BC.540475)认为是“火”l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BC.572497)的“数”l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322):“四元素说”(土、水、气、火)l 德谟克利特(BC.460370 )的“原子” 9泰勒斯l 泰勒斯(Thales,前624前547),古希腊学者,出生在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城的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家庭政治地位的显贵、经济生活的富足,泰勒斯均不屑一顾,而是倾注全部精力从事哲学与科学的钻研。泰勒斯素有“科学之父”的美称。 10泰勒斯的水l 泰勒斯有句名言:“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l 他否定了神创造一切的观点,开创了从世界本身来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l 泰勒斯格言就是:“水是最好的”。 11赫拉克利特的本原观l 赫拉克利特: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部的以弗所,是该城王室的后裔。但是他放弃了贵族特权,专心研读哲学。l 他提出火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都是火的转化形态。 12德谟克利特l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哲学家,原子唯物论的创立者,出生于色斯雷的海滨城市阿布德拉。在宇宙原子论的发展方面有重要的贡献。 13德谟克利特的本原观l 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l 原子论后来又被伊壁鸠鲁和克莱修所继承,再后来被道尔顿所发展,从而形成了近代的科学原子论。 141、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自然观l (1)自然本原论l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在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以及本原有多少的问题上有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本原是物质性的东西。l 具有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 151、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自然观l (2)物质运动论l 古希腊哲学家把自然的本源归结为物质后,还提出了构成自然本源的物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思想。l 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6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l 自发辩证法的奠基人;l 一切皆流,无物常驻;l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l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l 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l 相反者相成,一切通过斗争而产生。 172、中国古代的自然观l (1)原始思维形态的自然观l 原始思维的两种形态:l 神话:精卫填海、女娲补天l 巫术:风水、塔罗 182、中国古代的自然观l (1)原始思维形态的自然观l 阴阳八卦和五行学说是关于自然界变化及其规律的另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它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重要影响。l 具有辩证的思想,也具有非理性神秘主义色彩。 19阴阳八卦说乾 兑 离 震 巽 坎 艮 坤天 泽 火 雷 风 水 山 地 20五行学说l 五行相生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春秋繁露五行之义)l 五行相胜序:“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春秋繁露五行相胜) 21五行说(肺)金水(肾)土(脾)木火(肝)(心) 222、中国古代的自然观l (2)理性思维形态的自然观l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l 主要有六家:儒、墨、道、法、名、阴阳。儒、墨、道三家其中是最重要的。l 后来总体上是儒道交融,墨学中绝。儒学总体处于主导地位,道学亦始终延绵不绝。 23儒家学派与周易l 主要经典是周易 l 周易包括两部分:l 易经(周易上经)l 易传(周易大传) 24周易思想l (1)自然界是一个生成中的变易世界l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序卦传) l “天地之大德曰生” (系辞下传)l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系辞上传)l 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 25周易思想l (2)自然界的变易是有规律的l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上传)l 产生一个层次系统的世界,这是一个自发组织起来的过程,其中没有上帝的位置。l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26周易思想l (3)自然界变易的动力在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l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系辞上传)l “一阴一阳谓之道” (系辞上传)l “刚柔者,立本者也”(系辞下传) 27周易思想l (4)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l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第一)l “地势坤,君子以厚物载德。”(坤卦第二)l “是以立天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传) 28道家学派与道德经l (1)道的含义:l 本原:l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l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l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9道家学派与道德经l (1)道的含义:l 规律:l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渔父)l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一章) 30道家学派与道德经l (2)道学的特点l 自然界是自发运动、自组织的世界,这种自组织是合规律的。l 自然观是社会观、人生观的基础:l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l “反者道之动” :大智若愚l “弱者道之用” :以柔克刚l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 31古代中国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不同点l 古代中国 古希腊l 重关系 重实体l 阴阳互补(重协同) 对立统一(重冲突)l 自组织 他组织(外力推动)l 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月上、月下世界分离l 具象思维 抽象思维 32(三)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历史地位l 1、特点:l 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l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l 局限性:l 直观性、思辩性、猜测性。 33(三)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历史地位l 历史地位l 是人类在认识自然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l 成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l 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 34二、16、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l 近代前期(1618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经验阶段,积累科学材料进行初步整理。l 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阶段。l 近代后期(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末):自然科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由经验阶段上升到理论阶段。l 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阶段。 35二、16、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l (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时代背景l (二)16、17世纪自然科学的标志和主要成就l (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l (四)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和局限性 36(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时代背景l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动力l 2、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l 3、新航路的开辟与地理大发现l 4、科学实验和科学团体的兴起 37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l 提出大量问题需要科学解答l 为科学提供初步的仪器装置 382、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l 文艺复兴: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复兴是为了新生。 l 主题:人文主义,反对宗教神学;l 作用:引发了天文、哲学、音乐法律、政治等众多领域的科学成就;l 宗教改革:宗教信仰是个人的事情,不需要依靠教会的权威 ;l 作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39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l 中世纪(公元515世纪)l 基督教五大论题l 上帝创世论 l 人类中心论 l 人的原罪说 l 神恩说 l 对不朽的信仰 40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l 经院哲学: 托马斯 阿奎那l 对科学来说是一个黑暗的时代l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人类从宗教神学自然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类自然观进入了新的阶段。 413、新航路的开辟与地理大发现l 动因:资本积累,开辟市场l 过程:l 1487年(葡)巴 迪亚士好望角l 1497年(葡)达 伽马印度l 1492年(西班牙)哥伦布新大陆l 15191522年(葡)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l 航海活动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引发了地理学的进步,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424、科学实验和科学团体的兴起l 实验方法的运用,使16、17世纪的自然科学获得了新的科学形态。l 实验方法的奠基人:伽利略;l 代表人物:培根、笛卡尔。l 实验方法的运用,推动了一系列科学团体的出现; 43(二)16、17世纪自然科学的标志和主要成就l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以及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复苏,产生了以天文学发端的自然科学革命。l 实验方法和科学团体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44(二)16、17世纪自然科学的标志和主要成就l 1、天文学:哥白尼“日心说”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实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第一次综合。l 2、生理学:血液循环理论建立:哈维。l 3、力学(刚体)的大发展。 451、天文学革命: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l 1543年,哥白尼 (Nicolas Copernicus, 14731543) 天体运行论 的发表对“神学的绝交书”l 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46天体运行论主要论点l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l 地球在运动:绕太阳转,年周;绕自轴转,每日周。l 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这个中心旋转,惟独月亮绕着地球为中心的轨道运行。地球带着他的“卫星”月亮一起绕太阳旋转。l 动摇了中世纪以来的神学上帝创世说,实现了自然观念上的根本变革。 472、生理学革命l 1543年,维萨留斯(Ardreas Vesalius, 15141564) 人体构造的发表,为现代人体解剖学奠定了基础。l 塞尔维特(Michael Servetus,15111553)基督教的复兴,最早公开提出血液是通过肺由心脏的右边流到左边的见解。l 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根据解剖学推知了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沉重打击了神学世界观。 483、牛顿力学:机械自然观的科学基础l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l 总结了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的成就,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经典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l 实现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科学的大综合,是16、17世纪科学的顶点,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划时代的标志。l 牛顿的力学定律成为机械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494、对近代前期自然科学的总体评价和哲学概括l 总体上是关于存在的科学;l 主要的科学方法是分析方法:形成还原主义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l 主要的成就是力学:近代前期自然科学主要是力学得到充分发展,力学的辉煌成就引导人们用力学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形成机械论的自然观. 50(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l 1、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l 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物质是原子;l 运动发展观: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惯性运动;l 时空观:绝对时空观 51(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l 1、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l 因果观:力学的因果关系,机器,排斥偶然性;l 相互作用观:存在万有引力;l 人与自然的关系观:自然作为征服对象。 52(四)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和局限性l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l 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l 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有重要的积极作用。l 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53(四)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和局限性l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l (1)机械性;l (2)形而上学性;l (3)不彻底性。 54(1)机械性l 用纯粹力学的观点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l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用牛顿力学的规律可以解决一切科学问题,一切现象都可用力学来加以解释。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许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实际上是力学解释不了的,但为了根据力学去解释,就不得不引入多种多样的“力”和适用于经典力学的虚假物质,不仅没有促进这些学科的进展,反而造成了许多困难。 55(1)机械性l 这种观点否认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异,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性质上的差别;l 这种观点与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观点相比,显然是一种倒退。 56(2)形而上学性l 形而上学性与当时经验自然科学与运用的还原分析的方法密切相关的。l 所谓的还原分析法,就是把复杂的事物和复杂的关系,还原为简单的事物(要素)和简单的关系,即把一个统一的整体分割为若干孤立的部分(要素),分别研究各个部分(要素)的属性、特征、结构和功能,然后再把这些部分合为一体。l 还原论的观点,奠定了追求简单性的思想基础。即认为总体总是可以分解为部分的,复杂的现象总是可以分解成为简单的现象来理解的,非线性系统就总是可以化简为线性问题来解决的。 57(2)形而上学性l 还原分析法对于当时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必要的,然而,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即孤立地考察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撇开它广泛的总的联系;不是把自然界看做是运动的,而是看做静止的;l “这种考察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58(3)不彻底性l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并不回答诸如运动是如何发生的这样的问题,天体是怎样运动起来的,不同的物质形态是如何转化的,最终就不得不把造物主请回来,这就使得在向神学挑战中诞生的自然科学,在18世纪未能彻底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把上帝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上帝从后门请进来。 59(3)不彻底性l “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最高思想,是关于自然界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根据这种理论,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l 这种目的论实际上根本否定了科学,使科学又回到了神学的怀抱之中,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60三、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l 由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自身存在的重大缺陷l 以及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受到的光学、电磁学领域的挑战,其中法拉第和麦克斯韦提出的场概念,明确“场”是一种独立的物存在,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l 再者由于19世纪自然科学产生重大进展,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入到综合化、理论化阶段,建立一种新的自然观已势在必然。 61三、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l (一)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成就l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l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62(一)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成就l 1、历史背景l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开始) 向机械化大工业生产过渡。l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入到综合化、理论化阶段。l 631、历史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l (1)工业革命的起点纺织工具机的变革l 1733-1738年 飞梭(凯伊)l 1764年 珍妮纺车(哈格里沃斯)l 1769年 水力纺纱机(阿克来德)l 1774-1779年 “骡机” (mule机)(克伦普顿)l 1785年 自动织布机(卡德莱德)l 纺织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 641、历史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l (2)动力机的技术革命l 托马斯纽可门 1705 大气活塞式蒸汽机l 詹姆斯瓦特:蒸汽机实用化l (3)蒸汽时代的技术跃进l 煤铁工业诞生l 交通运输革命:富尔顿蒸汽轮船;斯蒂芬森蒸汽机车 651、历史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l (4)工业革命对科学发展的影响l 开始了科学和工业以技术为中介的结合l 科学研究方式从个人研究进入到集体研究的时代l 提出了许多研究课题以及解决这些课题的大量研究材料l 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先进的仪器和设备 662、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l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l (1)关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性,即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发现;l (2)关于演化特别是进化的研究,是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67(1)关于自然界的统一性l 物理学:19世纪40年代“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l 化学:1828年维勒人工合成尿素;1870年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l 生物学:1838年1839年,施莱登、施旺分别提出植物、动物细胞学说。 68物理学:能量转化守恒定律、电磁理论l 迈尔、焦尔、赫尔姆霍兹、格罗夫等,在不同领域独立发现能量转化守恒定律。l 法拉第、麦克斯韦提出电磁理论。l 揭示了热、机械、化学、电、磁等各种运动形式的统一性,物理科学的第二次大综合,摧毁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彼此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展示了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 69化学:人工合成尿素、元素周期律l 1828年化学家维勒用普通的化学方法,从氰、氰酸银、氰酸铅和氨水、氯化铵等无机原料中,按不同途径合成出有机物尿素,说明有机物与无机物也是统一的,打破了把有机物同无机物截然分开的形而上学观点。l 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由量变到质变、量与质相互关联的实质。 70生物学:细胞学说l 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植物构造最基本的单位的理论。l 德国的动物学家施旺进一步指明动物与植物,整个生物界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说明动物界与植物界也是统一的。 71(2)关于演化发展l 天文学:康德(1755年)、拉普拉斯(1796年)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l 地质学:赖尔地质渐变论(1833年,地质学原理)l 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859年,物种起源) 72天文学: “星云说”l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l 太阳系及其它天体起源于“星云”,“星云”是宇宙的弥漫物质。l 由于星云物质不断旋转,从而形成一个一个天体,说明天体是物质内部矛盾的推不断旋转运动而形成的。l 拉普拉斯1796年独立提出类似假说。运用数学证明,得到科学界承认。星云假说被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73地质学:地质渐变论l 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一书中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地球地层渐变的理论。他认为地球表面的变迁是由于各种自然力(如雨水,河流冲刷,潮汐摩擦,地震,火山爆发等)的缓冲作用而形成的,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如上帝的作用)。l 赖尔提出的“地质渐变论” ,从自然的原因来解释地球的形成及变化,驳斥了“灾变论”和“神创说”。 74生物学:进化论l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59年发表了物种的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l 达尔文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现代的植物和动物以及人类在内,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生物界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而来的。人类也是从古猿变化而来的。 75(3)科学突破的哲学意义l 科学从分门别类的研究自然界各过程的联系研究;l 从既成事实的研究自然过程的变化发展研究;l 从机械运动的研究各种运动形式的特殊本质研究。l 暴露出机械自然观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要求建立新的自然观和新的思维方式。 76(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l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基础l 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l 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l 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l 借鉴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77借鉴德国古典哲学成就l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古典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l 康德:开创德国古典哲学,先验唯心主义哲学家,对现代哲学有重要影响。l 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近代辩证法大师,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l 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家。唯物主义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有重要影响。 78黑格尔的功绩l 黑格尔把整个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的集合体”。l 认为世界的辩证发展经历: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l 逻辑阶段:绝对精神的发展。存在本质 概念(外化为自然界)l 自然阶段:机械性物理性有机性(人类精神的产生) 79黑格尔的功绩l 精神阶段:主观精神(个人意识)客观精神(社会意识)绝对精神(哲学认识绝对精神自身)l 恩格斯:“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80(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l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l 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l 运动发展观: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l 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81(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l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l 因果观:因果关系具有历史性、多样性和相互转化性,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因果关系;l 相互作用观:存在万有引力;l 人与自然的关系观:实践的基础上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82(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l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l 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l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l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83(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l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l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完善。l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l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1第二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自然观的新发展l 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揭示了系统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也为揭示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l 系统科学的发展,还深刻地触及了自然界运动和演化的方向问题。l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不断地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的新发展。 2第二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自然观的新发展l 教学要求:l 掌握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l 掌握16、17世纪科学技术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l 着重理解19世纪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l 主要线索l 十九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l 开尔文勋爵(1900.4.17):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 4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l 1、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l 2、分子生物学的创立l 3、系统科学和非线性科学的发展l 追求统一性: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的统一l 探索复杂性: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 51、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l 十九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l 开尔文勋爵(1900.4.17):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 61、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l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三大发现l X射线:1895,(德)伦琴l 放射性:1896,(法)A H 贝克勒尔(最离奇的一次科学发现)l 电子:1897,(英)J J 汤姆逊,动摇了传统的原子观念(1906)。 71、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l (2)物理学上空的“两朵乌云”l “以太漂移”的否定结果:1887,M-Ml 黑体辐射和“紫外灾难”:1900,瑞利l 经典物理学体系陷入全面彻底的危机 81、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l (3)物理学革命:相对论和量子力学l 狭义相对论l 广义相对论l 量子力学 9狭义相对论l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l 两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l 洛仑兹变换方程组l 时空观的变革:尺缩效应;钟慢效应;质增效应;质能关系式。 10狭义相对论l 两个基本原理l 相对性原理:物理体系的状态据以变化的定律,同描述这些状态变化时所参照的坐标系究竟是两个在互相匀速运动着的坐标系中的哪一个并无关系。l 光速不变原理:任何光线在“静止的”坐标系中都是以确定的速度C运动着,不管这道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由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 11广义相对论l 1916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广义相对论理论。l 水星轨道近日点的反常进动l 光在引力场中传播时发生频移l 光线在引力场中发生偏转l 1919年广义相对论理论被验证。 12相对论的哲学意义l 牛顿绝对时空观:时间、空间、物质之间的绝对分割;l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四维时空,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l 广义相对论时空观:时间、空间与物质之间不可分割。 13相对论的哲学意义l 第一,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l 牛顿认为空间是不变、不动和平直的,具有欧几里德几何特征,给物质运动提供了一个三维的场所;l 时间则是均匀流逝、表现物质运动持续性的量度标志,它是一维的、均匀的;l 宇宙中存在着绝对的、统一的时间,它们与物质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时空容纳和制约着物质的运动,但又独立于运动的物质存在。 14相对论的哲学意义l 第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时空观l 它认为空间与时间密切相关,时空成为一个整体的四维时空;l 与物质的运动和分布状态密切相关的几何性质,是由物质所产生的引力所决定,即时空曲率随引力场的强弱而变化。l 揭示了空间与时间、空间时间与物质及其运动、质量与能量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 15量子力学l 1900年普朗克(Maz K.E.L.Planck,18581947)1900年12月4日,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提出能量子基本假设(= h),量子力学诞生;l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l 1913年玻尔提出量子论原子模型;l 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 16量子力学l 1925年海森堡提出和矩阵力学;l 1926年薛定谔提出波动力学,并证明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等价;l 1927年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原理”,玻尔提出“互补原理”。l 经过一批科学家的努力,到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体系被建立起来。 17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l 量子力学标志了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揭示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证统一l 凸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打破了机械决定论的观念,机械决定论与统计决定论 。 182、分子生物学的创立l 50年代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l 60年代遗传密码破译,人工合成蛋白质l 70年代生命起源新理论,人工合成核酸l 80年代生物工程l 90年代克隆技术,人体基因组工程l 伦理学问题,法律问题,道德问题等 19分子生物学的哲学意义l 分子生物学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l 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界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 203、系统科学和非线性科学的发展l 40年代:系统工程,一般系统论,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利申请授权管理办法
- 网网络交易管理办法
- 谷歌科技创新管理办法
- 羊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 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分类
- 中国志愿活动管理办法
- 贵重原材料管理办法
- 个人信贷发放管理办法
- 专业调整优化管理办法
- 街办网格巡查管理办法
- 2025年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培训试题及答案
- 医疗机构应急管理与急救技能手册
- 《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解读
- 2025留置辅警笔试题库及答案
- 辽宁沈阳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及所属企业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详解(新)
-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 2025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十年真题考点
- 2025未签合同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
- 2025年职业指导师考试试卷:实践操作
- 幼儿园2025师德师风应知应会知识测试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北京中考真题英语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