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摘 要要 苏颋是盛唐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作为一代宰辅,他为唐朝盛世的开创作 出了一定的功绩;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凭借其超凡的文学才能,成为了当时文坛上 较有影响力的人物,与张说同时被称为“燕许大手笔” 。苏颋骈文作为盛唐文章的 代表为历代的士人所推举,“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它虽然继承了六朝骈文共有 的审美特性,但又不同于六朝骈文,因为骈文中融入了盛唐所带给苏颋独特的审美 领悟,呈现出来许多发展特质,他的文章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因此,苏 颋骈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在中国骈文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立足于苏颋现存的骈文作品,通过梳理归纳其各体作品,从儒家思想、 创作手法和美学特征三个部分评述苏颋骈文。第一部分,作为盛世的封建士大夫, 苏颋的散文浸染着浓重的儒家思想,即美王政、崇礼乐、重孝道、尚行名;第二部 分,文章涉及十五种体类,创作手法多样,文辞变博、说理透彻、布局精到、骈中 有散、形象丰满等方面;第三个部分,实用通变、典丽雅正、气盛情婉等文质相半 的美学特征也闪现其间。现代百年间,由于人们常因其作品多为台阁之作,而对他 的文学创作持忽视或贬抑的态度,使苏颋研究进展缓慢。但他的骈文见证了一个时 代的辉煌,经过岁月的洗礼,廷硕骈文终将向世人证明它在骈文领域中的独有的价 值和地位。 关键词关键词:苏颋 儒家思想 创作手法 美学特征 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bstract su ting is a famous stateman and literaturer . as a prime minister, he had devoted himself to a noble cause that helping emperor create the most prosperous phase in tang dynasty by his political talent .on the other hand,su tingoutstanding literary grace ever had great influnce on the literary world . although su ting parallel prose inherit some esthetical features of one in six dynasty, both of them have different features.because his work adds unique esthetical comprehend given by social atmosphere, there are several developing peculiarity in his parallel prose .therefore, su ting parallel prose had an great impact on the future generation of literature ahd occupied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uy of china parallel prose. the paper is based on su tingexisting parallel prose works by summarying all kinds 0f his literature style,maily covering the confucian ideas, writing styles,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units. in the first unit, there are abandant confucian ideas in su tingexisting parallel prose works , such as prettifying politics, advocating li and yue ,paying attention on principles of filial piety and so on.in the secongd unit , since his wokes include fifteen literary types, writing styles are various,for example,changing language expression, distinct reasons, strict constructure , perfect objecive image .especially,there are some sentence 0f prose in the formal parallel prose. in the third unit ,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involving content and form, is of usage and change ,elegancy, great momentum . su ting parallel prose are overlooked by common peop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reaseach is slow during recently one hundred year, for the aim of most of his parallel prose is to serve and colour the feudal dynasty.but the defects cannot obscure the virtues .his parallel prose woks had witnessed an epoch resplendence. time cannot change everything . his works finally will demonstrate its unique value and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parallel prose. key words : su ting parallel prose the confucian ideas writing style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ii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导导 论论 1.1 苏颋文学研究的问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苏颋文学研究的问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1)研究的问题: 1)研究的问题: 综观二十世纪的苏颋文学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无法与同时齐名的张说 文学研究相比,其中因素很多,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研究者们对于苏颋在中国文学 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人们因其作品多为台阁之作,而对他的文学创作采取 忽视或贬抑的态度,所以,有关苏颋的研究一直停滞不前。但是,在近二十年来, 苏颋文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学术成果。在苏颋生平研 究方面,陈钧和郁贤皓两位学者对苏颋其人的关注,使苏颋的生平研究达到了前所 未有的高度,他们运用现存各种史料对其仕历进行反复求证,使苏颋这位著名的政 治家不再被历史所遗忘,而所勾勒出的苏颋的生平事迹则对其文学创作活动和诗文 成就研究起着极其大的作用。文学研究方面,苏颋诗歌在文学史上较少提及,目前 专题论文也只有两、三篇,但可以看出人们已经开始关注他作为初、盛唐的文学家 在诗歌中所呈现出的艺术风格的演变性和思想内涵的丰富性。而苏文在文学史或唐 代文学研究专著上,常因“燕许大手笔”被谈及,其评价也褒贬不一,长期以来对 其文只流于一般性的介绍,只肯定其在“唐文三变”中所起的作用,但缺少深入研 究。往往将其内容定位于台阁体,评其多代王言的骈文,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虽然 没有专题论文出现,但是,一些学者根据对其一些篇章的详细评述,注意到苏颋四 六文中的散化现象以及其对盛唐文体文风渐变的影响。最后,在对诗文集整理和版 本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苏颋的整体研究留下的空白依然很多,仍需 深入探讨。 2)研究的意义 2)研究的意义 苏颋是初盛唐之际诗文并鸣的宰相,也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但身后却非常寂 寞。因此,关注苏颋骈文的研究,不仅使他能够得到世人的肯定,而且有助于了解 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 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研究的目的 3)研究的目的 通过分析苏颋骈文中蕴涵的儒家思想、创作特色和美学特征,我们可以看到苏 颋骈文对六朝骈文的继承和革新以及对中唐古文运动的开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 而更加明确苏颋在骈文史上的地位。 1.2 苏颋文学研究现状 苏颋文学研究现状 1)生平考证研究: 1)生平考证研究: 从二十世纪初到八十年代末,没有一篇关于苏颋生平事迹的的专题论文或论著 发表,而文学史和辞典类作品,如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 、郑振铎的插图本 中国文学史,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文学大辞典中,有关苏颋的生平都依据旧、 新唐书的记载,叙述较为简略。直到九十年代以后,陈钧的苏颋年谱和郁贤皓 的苏颋事迹考 、 苏颋年谱陆续发表,他们分别对苏颋的生平作了系统的梳理, 对其重要的仕宦行事作了考证,还对于苏颋诗文作品的系年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订。 后陈钧苏颋事迹三考和关于苏颋一段仕历的订正 、柯卓英的苏颋生平事 迹考论以及吴明贤的苏颋入蜀考 ,这些都有助于对苏颋完整人生的勾勒以及 在其基础上对其诗文深入的研究。 陈钧苏颋年谱和郁贤皓苏颋年谱中都建立详细的世系表,并将苏颋一 生大部分重要行事做了考证和系年,如:咸亨元年(公元 670 年) ,苏颋生;武后 垂拱二年(公元 687 年) ; 十七岁游太学;永昌元年(公元 689 年)二十岁左右, 进士高第;长寿二年前(公元 692 年) ,任乌程尉,兼漕务;长寿三年(公元 694 年) ,二十五岁,颋与宋璟同时考判俱入殊等;天册万岁二年(公元 696 年) ,二十 七岁,举贤良方正异等,入京,除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万岁通天二年(公元 697 年) ,二十八岁登绝伦科; 景龙元年(公元 708 年) ,三十八岁,在给事中(正五品上) ;景龙二年十月四 日,授修文馆学士,不久,又拜中书舍人(正五品上) ,知制诰;景龙三年(公元 709 年) ,四十岁,父子同掌枢密,时以为荣;景龙四年(公元 710 年)四十一岁, 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复位,诏颋草制书,迁太常少卿(正四品上) ,十一月二十三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日,父丧,守制三年;先天二年, (公元 713 年)四十四岁,为工部侍郎,七月以 前破格任用为中书侍郎(正三品) ,仍知制诰,开“供政事食”的先例;开元二年, 阻谏用兵,紫微侍郎,谏阻立靖陵碑;开元三年,与卢怀慎等删定了格式令,是为 开元前格十卷;开元四年,在紫微侍郎任,闰十二月,同紫薇黄门平章事;开 元八年, (公元 720 年) ,五十一岁,除礼部尚书(正三品) ;开元九年(公元 721 年) ,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从三品) ;开元十一年(公元 723 年) ,随驾北巡, 祭汾阴后土,后,二次入蜀;开元十二年(公元 724 年) ,率任返京,开元十三年, 随驾东封泰山,其冬参加吏部铨选;开元十五年(公元 727 年) ,五十八岁,病卒 于长安。 由于新旧唐书所记载不详或未记载苏颋的一些重要行事,使其争议大致集中在 他二十八岁到三十八岁的仕历方面。1任莱庭县尉(从九品下) ,陈钧关于苏颋 一段仕历的订正认为苏颋任莱庭县,大约在圣历元年(698 年)至长安二年(702 年) ;2任监察御史(正八品下) ,长安二年(702) ,三十三岁在监察御史任上重查 来俊臣判定旧案,平反冤狱。郁贤皓苏颋年谱认为神功元年(697) ,策绝伦科 登第迁监察御史,直到长安二年(702)在监察御史任上。陈钧关于苏颋一段仕 历的订正 任监察御史在长安二年 (702 年) 至长安四年 (704 年) ; 3任起居郎 (从 六品上)郁贤皓苏颋年谱认为长安三年(703)当在起居郎任上。陈钧关于 苏颋一段仕历的订正 认为起居郎的任期应在长安四年 (704) , 苏颋监察御史任满, 迁起居郎当在其后;4任考功员外郎(从六品上)郁贤皓苏颋年谱在长安四年 拜考功员外郎,陈钧关于苏颋一段仕历的订正任考功员外郎在神龙三年(707 年) 七月之后; 5任考功郎中 (正五品上) 郁贤皓 苏颋年谱 认为在神龙元年 (705) 由考功员外郎迁考功郎中,至神龙二年十一月,在任。陈钧关于苏颋一段仕历的 订正任考功郎中在景龙元年(707 年)而他由考功员外郎,是因神龙改元景龙之 故;6苏颋任合宫县县令任期(正五品上),陈钧认为苏颋在合宫县作县令任期不到 一年。柯卓英苏颋生平事迹考论认为神龙二年(706)十一月至景龙二年(708) 大约应是九月间任河南府合宫县令。郁贤皓苏颋事迹考认为不到一个月;7 苏颋两次入蜀时间,郁贤皓在苏颋事迹考中认为:开元九年春初第一次入蜀, 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至十年秋返长安。十一年秋又入蜀,十二年春夏之间由张嘉贞接任,苏颋卸任又返 长安。陈钧在李白谒见苏颋年代考辨中认为开元年春,首次入蜀,是年秋返京; 十一年夏、秋间,二次入蜀,十二年春,离蜀返京。吴明贤在苏颋入蜀考中认 为:苏颋首次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 年)春入蜀,本年秋冬之际返回长安。第二 次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初夏入蜀,次年夏秋之际返回长安。两次入蜀路 线大致相同,皆由长安向西到宝鸡,再南向汉中入广元进入蜀中。 郁贤皓的苏颋事迹考 ,陈钧的苏颋年谱 ,以及柯卓英苏颋生平事迹考 论对苏颋在任宰相和益州长史事期间的重要事迹考证,基本达成一致,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第一, 任宰相期间的政事:开元六年严禁恶钱,建议太府出钱,平 价买百姓之物,稳定市场;与宋璟等修开元后格 。第二,苏颋任益州长史事, 在益州的政绩:停织新样锦进贡,为减少当地人民生活负担做出贡献;赞赏李白; 释放颜春卿。 2)性格和思想研究 2)性格和思想研究 到目前为至,没有专论苏颋性格和思想研究的文章出现,但在研究作品中零星 可见,如郭预衡在中国散文史称其为人,亦以公正。郁贤皓苏颋事迹考中 也以其事迹证明其为人正直。而陈钧的苏颋其人及其诗文 (载入李白与苏颋 论考 )这是第一篇较为系统的论述苏颋为人及其文学创作活动的文章,作者根据 多年对苏颋的研究,认为苏颋的性格特点有三,其一, “有正义感,但也有时偏私” ; 其二, “善于发现人才,乐于奖掖后进,但有时也用人不当” ;其三, “奉儒尊礼, 有时不免保守。 ”这是目前比较深入探讨苏颋性格的文章。 3)诗歌研究 3)诗歌研究 早期,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对苏颋生平作了简要的叙述外,提及他 的小诗时有佳趣。李维的诗史 、马承五的诗歌论要也曾提及苏颋对唐诗的 始盛起了较大的作用,但从未将苏颋诗歌列为专章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有五篇文章是比较深入的探讨苏颋诗歌创作的文章。柯卓英的试论苏颋 的山水诗主要论述其山水诗,从四个方面着眼,认为苏颋的山水诗拓宽了当时诗 歌的表现主题,诗歌的描写对象从宫廷转向自然界;较早运用完备的格律诗描写自 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然景物,以景抒己怀;艺术风格清新自然,大多以白描手法写出了景物的自然之美 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从而认为苏是改变初唐宫体诗风、促进唐代山水诗成 熟的关键诗人之一。而他的另一篇文章苏颋诗歌内在情愫与退隐思想探析主要 从挚烈的爱情、浓厚的乡愁、退隐的思想及报国的情怀五个方面探析苏颋丰富的内 心世界,从而肯定处于初盛唐之交的苏颋是把丰富的思想感情与多彩的社会风貌完 美结合在一起的大家之一。陈钧的苏颋其人及其诗文 (载入李白与苏颋论考 ) 中对其诗分别从内容、体裁两方面分类,就内容而言,多为应制之做,总体上是不 足取,稍有可观者,比较具有个性是行旅、即事之作。就体裁而言,其诗多数为五 言、格律诗,而且,五言律诗的数目校多,因此,他对五言律诗的定型有一定的贡 献,称苏颋诗的一大特色“语言朴素、通俗易懂” ,而“苏颋的诗之所以通俗,原 因之一是少用典或不用典,尽量捕捉相关的意象,运用白描手法以创造意境。 ”并 认为有些诗歌通俗浅现的原因,在于作者学习了民间歌词,而苏颋的诗也反映了初 唐诗歌向盛唐诗歌的过渡。郑洁的苏颋入蜀诗所体现的文学新变中认为入蜀诗 是苏颋在罢相后,远赴益州期间所作的诗歌,由于暂时脱离了宫廷环境,这些诗歌 写得纯净、流利、有所兴寄,而且入蜀诗在思想内涵和艺术风貌上分别呈现出初盛 唐诗歌交替转换的某种变化的迹象,如在思想内涵上,苏颋的入蜀诗无论与其他宫 廷诗人相比还是和自身的宫廷诗相比,都已由不得不作的状态转向自觉创作的状 态, 体现了一种独立的政治人格和健康的政治追求, 这是盛唐气象明朗恢宏的底气; 在艺术风貌方面,作为盛唐诗歌很重要的“兴”的语言系统,在苏颋的入蜀诗中已 经有明显的痕迹,而且其诗歌言辞简约、意向集中、意蕴含蓄,透露出某种盛唐气 象。邢蕊杰的诗坛过渡的使者-重塑张说、苏颋的诗人身份中认为苏颋诗歌 风格清新,基本沿袭了初唐诗的传统与风貌,讲究字词的选择与锤炼,语言雅致, 重视对偶及细描;由于苏颋是在初唐宫廷诗风熏染之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诗人,对 宫廷诗人有着割舍不去的认同和继承,因此,多因袭旧习而少有变革。但有些应制 名篇显示出宏大气象,展示了新的审美风尚。 毛水清在隋唐五代文学史第三章“盛唐诗坛两张”后附有“苏颋”一节, 这说明文学史方面开始关注苏颋诗歌的研究,在此主要评其应制诗、五律以及五言 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小诗。称其一些著名的应制诗庄丽兼有韵致,但不深刻;认为苏颋的五律诗中也有 诗风清淡自然的,而一些五言小诗往往别有风致。 4)散文研究 4)散文研究 1.“燕许”总的评价和比较 在文学史、散文史或骈文史,如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中最早列“燕许”一 节,金钜香骈文概论 ,姜书阁骈文史论 、尹恭弘骈文 、于景祥的中国 骈文通史等对苏文的研究多以“燕许”专为一节,还有,王太阁的论“燕许大 手笔” 专题论文在对两人的文体风格进行总的评价的同时,对两人进行比较。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中最早列“燕许”一节,称唐初文辞浮丽, “开元之 初,燕许角立,始有浑茂之制风气一变。 ”认为盛唐文章繁盛是从苏颋、张说、张 九龄此三人开始。并引用皇甫湜的评价,认为许文公的文如笙簧钟磬,可以“奉明 神,享宗庙” 。金钜香骈文概论中,在讲述隋唐五代骈文一章中,设“燕许大 手笔之骈文”一节,认为苏颋“虽无史鱼之直,其文则极工整矣”并称赞其志,而 认为张说文品亦卑。姜书阁的骈文史论在“唐骈衰变第十三”中第三节“ 所 谓燕许大手笔张说、苏颋及其前后的骈文” ,对苏颋骈文的评价很低, “燕许并称, 似为不恰,而张说之文为长,其影响深远” 。郭预衡在中国散文史中称张说、 苏颋两人作为开元盛世之文,二人是最有代表性,但风格不相同,引唐语林中 对此二人的评语, “张燕公文逸而学奥;苏许公文似古,学少简而密。 ”并称“就文 采论,燕胜与许” 。尹恭弘在其著作骈文中以“凝重化燕许大手笔一文 认为张说和苏颋的创作风格是凝重、 沉雄, 其骈体文多纳入应用性文章的范围之内。 创作倾向具有台阁气与实用性,显示出当时骈体文的一种发展趋向,认为“燕许二 公尽管创作的主体风格是凝重、沉雄,但是由于创作内容的不同,他们的创作风格 也不是没有一些变化的。在这方面,张说的成就比苏颋大得多” 。于景祥中 国骈文通史中, “ 燕许等人的骈文”一节时,对“燕”许总的评价为两人“骈 文不仅较为充分地反映出盛唐气象,而且其庙堂之作更为台阁体文学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又称“骈文大抵以经典为本,以辞采为末,笔力古劲,直追汉魏,气韵沉 雄,接轨曹刘;卓然成家,备一体之典型。尤其他们以散入骈,以古杂今,骈散结 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合” 。最后,认为燕许是盛唐早期开骈文一代风气的作家。刘衍的中国古代散文 史认为以燕许当时的社会地位,他们对盛唐骈文的兴盛和文风文体的渐变的影响 是至关重大。王太阁的论“燕许大手笔” 专题论文,对苏颋和张说关系、燕许 大手笔名号的由来及其指称的演变作了考述,张说、苏颋在唐代散文史上居于承前 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两人的共同特点其一,作品内容以“润色王言“和“润 色鸿业”为主,其二格调雄浑,气势恢弘,显示了蓬勃向上的盛世气象,其三,由 骈入散,文体一变,开启了清拔宏丽的文坛新风。 2.文体研究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对苏文具体的研究多以文体分类。姜书阁骈文史 论主要评苏颋制、敕、碑志等文体,认为多代“王言“的制、敕,少自抒情意的 文辞,多为骈俪套语;其碑志语言拗涩,不通畅,远不如张说。郭预衡在中国散 文史对苏颋的制敕、碑颂、赋做了比较性的论述。称其制诰之文,十分适应当时 的政治需要。认为为天子起草的制敕之文,虽然难抒己见,却也形成了“思如泉涌” 的文章,在当时为“王言之最” 。而他的碑颂文有的可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较 好的结合在一起。与制敕之文完全不同。他的抒情性的赋体之文极具个性化。 中 国古代散文史刘衍认为苏颋其文多代王言,以制敕之体为主,也有一些表状、碑 铭,总成就不及张说。认为其程式化的骈体“王言” ,虽有盛世气象,但“文辞典 奥,句法凝滞” 。对碑记行文所呈现的散化,口语入文等现象加以肯定,认为这些 有特色的碑记文章,推动了骈体改革和文风革新。 3.艺术特征研究 陈钧的苏颋其人及其诗文 (载入李白与苏颋论考 ) ,除探讨其性格和诗 歌外,还着重分析了苏文的艺术特征及其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其一, “少用典或不 用典,用则自然、贴切。 ”其二, “言简意明,感情比较真挚。其三, “骈散结合, 时用散句,偶有通篇散文者。 ”并分析其人与其文的关系,给予苏颋比以往更为深 入的品评, “作为初、盛唐之交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苏颋其人所处的历史环境。 所走的人生道路,其个性,其家世,对于其诗文的制作和创造,必然产生重要的影 响。反过来,作为初、盛唐之交的一位有影响的文人,苏颋的诗文,也必然反映出 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他那个过渡时期的方方面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研究苏颋其人与其文, 都是有意义的。 ”这一结论,是作者研究了苏颋的生平事迹,并深入分析了苏颋人 品与诗文关系后得出的,较之以往对苏颋的研究有明显的突破。于景祥中国骈文 通史中,认为“现存苏廷硕集系后人所辑,其中应制之作,十之七、八。其 文总的特点是结构严谨,文词淳雅,比较张说之文,台阁气更重,虽也以散入骈, 却不如张说运用自如,但在当时却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王太阁论“燕许大 手笔” 认为苏颋之文个性语言为低昂应节,气韵雍容典雅。 中国文学通典散文 通典认为他的夷齐四皓优劣论四六文中间有散句,显示由骈向散的过渡痕迹, 并开了后世历史人物合论的先河。 5)诗文集整理和版本研究 5)诗文集整理和版本研究 1.版本研究 对苏颋作品集的版本和流传情况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万曼的唐集叙录 、陈 耀东的唐集考唐经眼录 、陈均的苏颋诗文的流传及版本源流考 、 读札记和苏颋集提要三种 (载入李白与苏颋考论 ) , 他们对苏颋诗文的明、清刻印本作了详细的考校。 尤其是,陈钧的苏颋诗文的流传及版本源流考 、 苏颋集提要三种最为详 尽: 第一, 苏廷硕集二卷,明铜活字印本, (宋)钱著作选。此苏颋诗集为宋人 选校本, 见杭州大学图书馆藏 唐人诗集 。 明嘉靖庚子 (1540) 朱警 唐百家诗 苏 颋集盖源于此本:编次、体例略同;明嘉清三十三年黄贯曾刻唐诗二十六家 本同此本;明万历间新安毕效钦祖孙三代增订、板刻,秣陵王杞、王文卿同校十 家唐诗 、 十九家唐诗中初唐诗苏颋(集) ( 初唐苏颋诗集 )一卷亦源于 此本。 全唐诗所录,较为完备,亦以此本为源。 第二.苏许公文集十一卷, (唐)苏颋撰, (清)苏廷玉汇辑。此本为苏瓌、 苏颋父子诗文全集,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同安苏颋玉刊刻。 第三.苏廷硕文集二十卷附录二卷集外附一卷, (唐)苏颋撰,阙名编。是 诗文合集的抄本,是迄今为止苏氏文集传本最足之本,是清宣统元年(1909)出为 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禹门“购于清和书贾” ,旋归燕京大学,今藏于北京大学善本书库特藏部。 2.文集整理 陈钧先生在 2000 年出版的苏颋诗文集编年考校中对苏颋诗文集作了大量、 有效的校堪和整理工作,此书的校堪,以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影印清康熙扬 州诗局本全唐诗为苏颋诗之底本,中华书局据清嘉庆本缩印之全唐文 、据 潜园总集本附印之唐文拾遗 、 唐文续拾为苏颋文之底本,又参校 14 种 刊本,罗列异同,以备众说。有编年诗文共 394 篇,未编年诗文 6 篇,存疑诗文 17 篇,误收诗文 35 篇和伪作垄上记40 篇,这对进一步研究苏颋诗文提供了极大 的方便。 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唐文三变及大手笔的由来唐文三变及大手笔的由来 在唐代散文史中, “唐文三变”作为文风变革之说对后世具有较大的影响。梁 肃在补阙李君前集序中提出, “唐有天下凡二百载,而文章三变,初则广汉陈 子昂以风雅革浮侈;次则燕国公张说以宏茂广波澜;天宝以还,则李员外、萧公曹、 独孤常州比肩而出。故其道益炽。 ”指出唐王朝建立的二百年间,唐文已经三变, 而在新唐书文艺传序中所讲的唐文三变,却贯穿了整个唐代, “唐有天下 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絺句绘章,揣合低 昂,故王、杨为之伯。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琢,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 则燕、许擅其宗。是时,唐兴已百年,诸儒争自名家。大历、贞元间,美才辈出, 擩哜道真,涵泳圣涯,于是韩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 法度森严,抵轹晋、魏,上轧汉、周,唐之文完然为一王法,此其极也”。 (新 唐书文艺传序) 这里,宋祁以整个唐王朝作为整体背景将唐文的发展分为三个 阶段,精辟的解构了每一个阶段,分别指出文章发展的原由及其特点,将唐文的发 展脉络清晰的显现出来。而郭预衡先生在中国散文史中认为: “唐文之变,似 可划分更多的阶段。就文风而言,变化之始,可以上溯到贞观年间。在这以后,武 周、开元,都有不同的文风。而安史之乱前后,朝政改革期间,黄巢起义前后,从 唐末到五代,文章都有变化。 ”这些见解都是非常中肯的。 盛唐之文是唐代文章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承上启下,标示着骈文的一种发展趋 向,为文风文体的渐变和中唐散文的勃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更应关注 这个时期的公认的文学现象,由一般到个别的进行循序渐进的研究。而这个时期文 章以“燕许大手笔”为宗,“燕许”分别指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颋,他们的骈文 “大抵以经典为本,以辞采为末,笔力古劲,直追汉魏,气韵沉雄,接轨曹刘;卓 然成家,备一体之典型。尤其他们以散入骈,以古杂今,骈散结合” , 开启了盛唐 早期骈文的一代风气。目前,燕国公张说的文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相 中国骈文通史于景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第 553 页 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对于许国公苏颋文学研究只是刚刚起步,所以应正视其人和其文以及在文学中的地 位。 “燕许大手笔”之一的许国公苏颋(670728) ,字廷硕,雍州武功(今陕西 省武功县)人,他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掌机要,居相位,起草各种 重要的朝廷政令。“大手笔”一词出自晋书王珣 ( 晋书卷六十五) , “时 帝雅好典籍,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及王国宝 自媚于会稽王道子,而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 委珣端右。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 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后其它史书对“大手笔”也有载录, 陈书徐陵传 ( 陈书卷二六) :“世祖、高宗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陈书陆 琼传 ( 陈书卷三十) :“及讨周迪、陈宝应等,都官府及诸大手笔,并中敕付 琼。”又旧唐书李峤传 (卷九十四)载“则天深加接待,朝廷每有大手笔, 皆特令峤为之” 。这些史书所记载的“大手笔”都指对国家社稷极其重要的朝堂之 文,而后,执笔的朝廷显臣因文辞卓越,也被称为“大手笔” 。 苏颋被称为“大手 笔”是当之无愧的。他作为一代名相,起草的文书不计其数,全唐文中收录苏颋二 百多篇文章,涉及了十五种体类,思想内涵丰富,创作手法多样,美学特征繁富, 他的骈文推动了骈体的改革,开启了清新宏丽的文坛新风。 1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苏颋骈文中的儒家思想苏颋骈文中的儒家思想 儒学强调纲常名教,以维护既定的社会生活秩序,实现社会完善为己任,“古 称儒学家者流,本出于司徒之官,可以正君臣,明贵贱,美教化,移风俗。” 因 此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而唐代统治者更是如此,他们对儒学持积极支持的态度, 始终将儒学作为自己统治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工具。在两唐书儒学传中都详细记 载了上升及鼎盛时期的三位帝王,高祖、太宗、玄宗对儒学的重视以及采取的一些 举措。如高祖“建义太原,初定京邑,虽得之马上,而颇好儒臣。” “诏有司立 周公、孔子庙于国学,四时祠。求其后,议加爵土。” 而太宗 “又以经籍去圣久 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 ,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又 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 卷,名曰五经正义 。” “锐情经术,即王府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 与议天下事。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馆,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听朝之间,则与讨古 今,道前王所以成败,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贞观六年,诏罢周公祠,更以孔子 为先圣,颜氏为先师,尽召天下惇师老德以为学官。” 玄宗在任太子期间便“亲 幸太学,大开讲论,学官生徒,各赐束帛”。继位后,“数诏州县及百官荐举经通 之士。又置集贤院,招集学者校选,募儒士及博涉著实之流。以为儒学篇 。令 天下传习。” 因此,在政治方面,上层统治者崇尚儒学思想的这种形势下, 虽然唐朝是 各种思想大融合的朝代,入朝为官的途径也很多,但对文人来说,要想真正的建功 立业,有所作为,必潜心研读儒书,尊崇儒家。“就中国来说,自汉武帝(公元前 140前 87 年)以后直至清末,两千年间,历代统治者都是公开标榜以儒家理念作 旧唐书儒学上 二十四史 缩印本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7 列传一百三十九 同上 新唐书儒学上二十四史 缩印本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北京 : 中华书局, 1997 列传 第一百二十三 旧唐书儒学上二十四史 缩印本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7 卷一百九十六 新唐书儒学上二十四史 缩印本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北京 : 中华书局, 1997 第一百二十三 旧唐书儒学上二十四史 缩印本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7 卷一百九十六 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指导思想的,同时也是以儒家理念来选拔官僚和培养官僚的。因 此,自然而然地儒家理念也就成为官僚们处世理世,判断是非的准则,成了官僚文 化的核心。” 出身于“四代相门,十卿崇构”的苏颋更是儒家思想的积极拥护者, 张说称其“儒庭善训,雍容文雅”,又“制事典以示好恶,敦术学以兴礼义。” 苏 颋也称自己“颇习儒训,更超宗伯。” 所以,在他的文章中,处处闪现以美王政、 遵礼乐、重孝道、尚行名等儒家思想,并将其作为立身处事和治国安邦的基石。 3.1 美王政 美王政 荀子儒效曰: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认为,儒家学 者在朝廷上当官,就应使朝政完美;而在下面作个老百姓,就应使风俗完美。为官 三十八年的苏颋也往往以“美王政”为己任。特别是在中书省期间,所作文章更发 挥其美化王政的作用。在初至益州上讫陈情表中,称己“十有四年中书省,三 命承明庐” 。自景龙二年(709) ,苏颋拜中书舍人,知制诰,到开元九年(721) , 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在这十四年间,所撰制诰之文甚多,文辞雍容典雅,为 玄宗和同僚所称赞,“时李乂为紫微侍郎,与颋对掌文诰。他日,上谓颋曰:“前 朝有李峤、苏味道,谓之苏、李;今有卿及李乂,亦不让之。卿所制文诰,可录一 本封进,题云臣某撰,朕要留中披览。”唐玄宗统治期间是唐王朝国力鼎盛的 时期, “唐代诸君主在位期最长的玄宗帝是一位非常能干的统治者,王朝经过了几 十年的篡位、权利衰落和政治腐败的苦难,他又使他的力量到了顶峰。 ” ( 剑桥中 国隋唐史 )作为大手笔的苏颋在此时也逐渐登上了仕途的顶峰, 而“润色鸿业” 更成为是他职责的所在。 在各种制诰奏议之文中,苏颋注重美化王政的内容及其功利性。颂美范围有对 帝王形象的神性建构,也有对王政德化的渲染,这些都诉诸于宏丽的文字,使王政 儒家思想与官僚文化楼宇烈 引言摘自儒家政治思想研究 20 世纪儒学研究大系主编 傅永聚,韩钟 文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3 第 521 页 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世音菩萨像颂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二 (清)董诰等编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3 影 印本 初至益州上讫陈情表苏颋诗文集编年考校陈钧著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第 216 页 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得以整体美化,正是“润兹鸿业,钦若要道。爰制近臣,敢扬大宝” 。 在对帝王,特别是玄宗,苏颋一方面着重其神性的建构,使其帝位巩固,为世 人信服。因此,君权神授首先是其主要论据, “王者为天所子,受天明命,代天 育物。 ” (为群官请虞卒哭表) “天授命者,为天所子。 ” 并一再强调帝王在 神的庇佑下统治天下,如在贺太阳不亏状称玄宗“缵千岁之统,拥三神之休, 道洽功成,增高益厚” 。又在开元元年赦书中称其“通於神祗,格於上下。 ” 另 一方面,从塑造帝王英武形象入手,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如睿宗受 禅制中,李隆基作为储君,未来的天子,其形象在文字上的构拟异常生动, “皇 太子隆基,正气凝资,端命毓德,自家刑国,英徽日甚。移孝为忠,雄谟电发。北 军驰入,扫搀枪於紫微。南宫反正,开日月於黄道。平乱宁国,翼戴朕躬。一旅不 劳,功逾复禹。七德咸举,事邈兴周。声应吹铜,望归当璧” 。这些语言郑重华丽 而又具飞动之势,分别从太子内外德行以及平定内乱的绝世之功,将其未来帝王的 神性的威仪刻画的栩栩如生。同样,在上开元神武皇帝册文中苏颋再次描写玄 宗当年平定内乱的的情景, “景龙之末,长蛇纵祸。陛下虑宗社之堕,提剑而夷之, 则因亲以尊主。间者朝有贼臣,天罚大憝。陛下拯邦家之难,援旗而剿之,则措枉 以举直。 ”但在这里,苏颋将玄宗的形象塑造的更像一位拯救苍生的大无畏的勇士, 而玄宗人性的一面也表现了出来。 在对王政德化的渲染中,苏颋往往采用多种方法,或直接称赞其德政, 封东 岳朝觐颂并序中称赞玄宗“临为十四年,考虞氏岁巡之义,颂周主时迈之什。 ” 或通过圣情为上天所感, “德音朝降,才出于岩廊。膏泽晚飞,已周于城阙。 ” 突 出一位心忧农事的圣君形象, ( 为政事贺雨状 ) ;或注意用 “王言”自疚之辞来 表现帝王之圣德,如焚珠玉锦绣敕 “朕以眇身,讬於王公之上,曷尝不日旰 忘食,未明求衣,思使返朴还淳,家给人足。而仓廪未实,饥馑相仍。水旱或愆, 糟糠不厌。静思厥故,皆朕之咎” 。这一系列手法达到了美化王政的目的。 睿宗大圣真皇帝哀册文苏颋诗文集编年考校陈钧著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第 164 页 依王公等请上尊号制苏颋诗文集编年考校陈钧著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第 80 页 1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2 崇礼乐 崇礼乐 礼乐文化是封建政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和乐是用来维护宗法社会尊卑 秩序与上下和谐的典章制度,它们相辅相成,礼的功能主要在于外在规范的建立, “礼者,君之在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 ” ( 礼运礼记 )乐的作用在于内在精神秩序的培育。 “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 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 礼记乐记 ) ,在吕氏春秋孟夏中: “立 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一迎夏于南郊,还,乃行赏,封侯庆赐,无不欣说。 乃命乐师习合礼乐。 ”立夏这天,天子亲自率领百官来到国都南郊敬迎夏天的到来, 礼毕回朝后,天子庆赏百官,并指派乐师练习合演礼乐, 高诱注: “礼所以经国家, 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故命乐师合习之。 ” 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谐的统治目的。因此,礼和乐 独具的教化功能成为加强君主统治的主要手段。从高祖到玄宗,都非常重视礼乐, 如多次增补礼书,唐初沿用隋礼,太宗时在此基础上增礼数篇为贞观礼 ,高宗 时又诏大臣增补为一百三十卷为显庆礼 ,玄宗时诏人撰大唐开元礼 。而贞观、 开元年间为礼乐之盛世,君王这样作的目的正是“教其民为孝慈、友悌、忠信、仁 义”,更以“礼乐达天下,使天下安习而行之,不知所以迁善远罪而成俗也”。 儒家的礼乐思想是封建士大夫遵循的基本准则, “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 , 而士人正是用礼来调节其身的言语和行为,用乐来抒发感情,达到和谐。苏颋出身 于士门望族,深知礼乐的社会功用,因此,在他的文章中,不仅以“礼乐同归”来 称赞他人,而且在行文中极力推崇礼乐教化功能的重要性,并一再用礼崩乐坏导致 的国家之危的观点来劝戒君主。 如在禁断女乐敕中称“天生黎蒸,区别男女。外则导之以礼,中则由之以 乐。 ”明确指出礼的外在约束作用和乐的内在调和功能。此文是苏颋代王所写的一 篇敕文,针对当时所盛行的“郑卫”之声而下的禁止令,篇首便点出作为教化目的 的乐应具有的性质, “乐者起于心,心者动于物,物不正则不可为乐,乐不和则不 能理人。 ”因此,当时的女乐“徵声偏于郑卫,炫色矜于燕赵”而“伤风害政” ,因 1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此必须禁断。 神龙二年,苏颋三上公除表请求中宗遵循礼制,除去丧服,在第二表为群官 固请公除表中,他强烈指出国家在礼乐废除的形势下将不再安定, “废於礼乐, 万邦之化安寄?不荐不享久矣,其如奉先何?礼坏乐崩久矣。 ”在这里,他强调礼 乐文化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求帝王应以身作则,依先圣之礼而使天下安乐。 3.3 重孝道 重孝道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中,孝是一种作为基础的人伦规范和礼仪制 度。统治者以孝道作为教化的根本和治国的有力武器。唐代从高祖李渊起就宣扬孝 道,称“民禀五常,仁义斯重,士有百行,孝敬为先。 ”唐太宗亲自到太学,听经 师孔颖达讲孝经 ,而唐玄宗更两次注释孝经 ,并亲自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布艺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品牌授权合同
- 2025年金属氧化物买卖合同书样本
- 2025版新型消费金融借款利息调整协议
- 2025版高科技设施维护保养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土地租赁与买卖合同范本
- 2025版智能穿戴设备入股合伙协议书
- 贵州省思南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时尚搭配服装赛事方案
- 身体符号化空间-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审计师初级面试核心题及答案
- 市场监管个人纪律作风整顿心得体会
- 育婴员理论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 电影音乐欣赏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南农业大学
- 小学数学教师业务水平考试试题
-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支付申请表实用文档
- 杨式85式太极拳现用图解
- YY/T 1095-2015肌电生物反馈仪
- GB/T 328.13-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3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尺寸稳定性
- GB/T 2480-2022普通磨料碳化硅
- 茶叶实践报告3篇
- 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件:细胞组分的分级分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