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北京市公众体育科学素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要 根据调查 2008 年北京市 16 岁至 75 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占 43.2%。公众体 育科学素养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锻炼者的锻炼效益, 以及政府制定和调整相关体育政策 的方向。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交叉分析等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对 北京市公众体育科学素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到北京市公众对体育科学知 识、体育行为以及对体育的认知和态度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1、 北京市有67.4%的公众对体育科学知识有基本正确的认识。对竞技体育和大 众健身的目标与手段的区别有明显的认识误差。 2、北京市有不到60%的公众没有因为基本体能不足影响到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3、北京市有52.0%的公众能测量自己身体形态;有63.3%的公众能够评价自己的 身体形态;有58.4%的公众从不进行体质检查。说明,公众对自身体质评价的科学素 养有缺失。 4、 北京市公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为23.9%。 5、 北京市公众获得体育科学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电视,学校在体育科学知识的 传播上起的作用很有限。 6、 北京市公众对体育的认知和态度相对较好,一般把运动中追求身心愉悦放在 首要位置。 7、 北京市公众对政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提供基本体育设施要求迫切,说明公 众要求政府投入更多公共服务的态度强烈。 8、 北京市公众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职业等因素对体育科学素养 的形成有都一定的影响。公众的教育程度越高对体育科学知识的认知越好,其他各因 素影响没有明显的特征。 关键词:北京市;公众;体育科学素养; ii abstract there are 43.2% people often taking physical exercise, according to the 2008 research data in beijing.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level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mpact directly on the efficiency of conditioned and the government formulation relevant policies and adjust the direction of sports. in this paper, document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expert interviews,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statistics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the status quo of beijing community sports sites , we make out it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tatus , fond the main difficulties and the main factors which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community sports sites. we have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67.4% people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sports science knowledge. the public have misunderstanding i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public health goals. 2、more than 40% of the public affect the normal work and life due to lack of basic physical fitness. 3、52.0% of the public can measure their body shape and 63.3% of the people are able to evaluate their body shape. 58.4% of the public have never in physical health checks that shows the public self-evaluation of their physical capacity are poor. 4、there are 23.9% of the public take regular exercise in beijing. 5、 tv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annels for public accessing to sports science knowledge. it is very limited for schools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on sports role. 6、public awareness and attitudes of sports is relatively good and pursuit of physical pleasure in the movement on the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7、it is very urgent for the public asking for government in public sports and fitness requirements of basic sports facilities which show strong attitude of the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and serveice. 8、the public sex, age, educational level, income, occupation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formation of sports science literacy have some effect.the higher education level of public is the higher of the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the better sports science and there is no obviously features on the other factors. key words: beijing; the public;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level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a 首都体育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首都体育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所用方法、手段及数据、材料真实可靠,研究工作是在导 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无任何剽窃他人成果行为。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 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 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首都体育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请在以下相应方框内打“”) : 1、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科学的进步使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意识到人口素 质的重要性。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人口素质的重要标准,受到世界 各国的重视。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在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从教育观念, 学术理论探讨逐渐发展为公众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 1989 年 开始对公众科学素养进行调查研究,主要采用美国米勒公众科学素养三维指标即:1、 科学术语与概念的基本词汇量;2、对科学过程的理解;3、知道科学和技术对个体和 对社会的影响。 并由中国科学与技术协会的课题组于 1989 年开始 1992、 1994、 1996、 2003、2005 和 2007 年先后 7 次进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但由于调查的侧重点不 同,对公众科学素养应包括的学科划分不具体、不清晰等因素,对于我国公众的体育 科学素养问题并未涉及。 在人口学中对人口质量的概念中已明确提出,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本质的综合性 素养和能力,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是多种素质的总和。 (1)中国 21 世界人口与发展白皮书中提出提高人口健康素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都体现出我国对人口质量的重视。2009 年 12 月卫生部公布的首次我 国居民健康素养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每 100 人中不到 7 人具备健康素养。在问 卷及报告中,与健康素养有密切关系的体育科学素养问题的调查研究并未出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致高度重视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来,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体育事业有了飞跃性的进步。截止 2009 年 8 月新中国建立 60 周年来,中国健儿在各类国际赛事中共获世界冠军 2310 个,超破世界纪录 1195 次。 (2)从 “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到 1995 年 6 月 20 日颁布的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体现着政府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运动,从口号到规章在政策执行力方面的增强。 全民 健身计划纲要 中对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 任务、 举措提出了新的明确规定。 “至 2010 年时体育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 国民体质、 健康水平等主要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这一大众体育政策的指引下,1997 年进行了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同时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区 体育现状调查研究的课题文献大量涌出。 但是对体现体育科学素养问题的研究基本没 有涉及,公众体育科学素养情况的调查十分罕见。 (1) 刘玉霞,论人口质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人口与经济,2008,4:8-10 (2) 新华社 2009,9,4 2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对北京市公众进行体育科学素养情况的调查, 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制定和检验政 策依据,提高公众体育科学素养及对参加体育活动人群进行有效指导。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对此课题进行研究是对公众科学素养研究、人口素质理论、公民健康素养研究, 及北京市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拓展和补充。 1.2.2.2 现实意义 了解公众体育科学素养的情况,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条例目标的实现。提高 政府对公众体育科学宣传的力度,提高公众参加体育锻炼的效益,提高国民经常参加 体育锻炼人口的比例, 减少运动伤害, 同时对实践体育锻炼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任务 1.3.1 通过对北京市公众体育科学素养水平的调查和研究, 了解北京市公众体育科学 素养情况。 1.3.2 探究影响北京市公众体育科学素养形成的因素, 提出增进公众体育科学素养的 途径和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概念的界定 1.4.1.1 科学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对科学做这样的解 释:科学是在检测、 检验、 试验的基础上对世界的认知。 science: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especially based on examining, testing, and proving facts。 (1) 根据相关报道最近英国科学委员会为“科学”一词下了新定义, 他们说这可能是 “科学的首次官方定义”。定义是这样的:“科学是以日常现象为基础,用系统 (1) 朗文当代英语辞典(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第 4 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4.10p1467 3 的方法对知识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理解。 (1) 1.4.1.2 素养 素养原指经常的自我修养。语见汉书李寻传 : “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 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现多用以指人们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和自我锻炼,在某一 方面所达到的较高的水平和境界,如文化素养、道德素养、艺术素养等。 (2) “素养” 的英文为“literacy”根据词源学由拉丁词“litteratus”演变而来,其意思为会 读、会写。 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的解释为(1)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 面的一定水平”; (2)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3) 1.4.1.3 科学素养 “对科学素养概念的现代讨论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 sputnik发射成功后,引发了美国关于科学技术教育危机、科学技术落后、公众对科 学技术支持程度低、公众科学素养差等问题的担忧,引起众多学者、政府有关机构参 与讨论,并促使科学素养成为科技传播、科学教育、科技哲学等领域关注的重要问 题”。 (4) 科学素养的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 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及研究机构从 多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对此概念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有如下: a a 国外对科学素养概念的研究国外对科学素养概念的研究 柯南特(j. b. conant) 美国著名教育家柯南特(j. b. conant)1952年在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中 首次使用科学素养一词。 赫德(p. d. hurd) 著名科学教育家赫德在科学素养理论研究上突破了当时把科学素养作为普通教 育层面的局限。 佩勒(m. o. pella)等人 科学素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理论积淀。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威 斯康星大学科学素养研究中心的佩勒等人,系统地挑选了1946到1964年之间的100种 报刊文章, 并检索了与科学素养有关的主题的出现频率。 “经过统计分析, 他们发现, 在100篇文章里设及的共同主题可概括为6个方面: (1)科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2) 科学的伦理; (3) 科学的本质; (4) 学科知识; (5) 科学和技术; (6) 人文中的科学”。 (5)佩勒还对当时理科教育“新课程”进行了评价,得出“新课程”多集中于学科知 (1) tm (2) 宋希仁,陈劳志,赵仁光 主编.伦理学大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第 810 页 (3) 现代汉语词典 (4) 李大光.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研究 20 年.科技导报。2009,27p104-105 (5) 魏冰.西方科学素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6:p16-18. 4 识,对其他主题很少涉及的结论。佩勒等人的研究是科学素养理论形成的雏形,为后 来的研究奠定了关键性基础。 索尔特(v. m. showalter)等 美国索尔特(showalter)等人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 对科学素养的概念进行了更深入的综合概括。他们提出科学素养包括7个纬度(1)科 学的本质;此外,索尔特等人还提出个人的科学素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不成熟到成 熟逐步发展的。这种连续性不仅反映在科学素养的整体上,也反映在每一个纬度上。 (1)索尔特等人的研究从研究上是佩勒等人研究的沿袭,但是索尔特等人研究从内容和 次序上更为饱满,体现出科学素养理论向前发展和不断丰富。索尔特的连续性理论是 科学素养理论发展到70年代中期的一种进步和创新。 布兰斯科姆、(branscomb) 80年代初期,学术界对科学素养的讨论尤其活跃。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如 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等,深入探讨科学素养的内容和含义。 (2)1981年,布兰斯科姆 检验了“科学”和“素养”的拉丁文词根,将素养定义为“具有读、写和理解人类系 统知识的能力” (3)布兰斯科姆的理论为米勒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米勒(j. miller) 1983年米勒在总结以前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实证调研,提出科学素养概念的三 维模型,它包括三个维度: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本质)的理解;对重要科学术 语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 (4)由于米勒的研 究既有理论基础又有数据支持得到普遍认可。目前包括我国在内多个国家,采用米勒 的三维理论设计问卷对公众科学素养进行调查研究。 谢姆斯(shamos) 、拜比(bybee)申(shen) 谢姆斯、拜比等人延续并发展了索尔特科学素养连续性理论。谢姆斯认为科学素 养可分为三个水平(1)文化科学素养; (2)功能的科学素养; (3)“真实”的科学 素养。 拜比则从人的理解、 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的角度方面把科学素养分为五个水平: (1)科学文盲; (2)词语的科学素养; (3)功能的科学素养; (4)概念和过程的科 学素养(5)“多维”的科学素养。申的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决定了人对科学素养不同 的需求。“他认为,科学素养概念大致分为三类。 (1)实用的观点(practical) (2) 公民权利观点(civic) 。 (3)文化的观点(cultural) 。他认为,虽然这种素养仅限 于一小部分人,但是,仍然很重要,不可忽视。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一部分这样的舆 论领袖和决策者”。 (5)申对科学素养概念的观点比上述学者的研究更进一步。 (1) 魏冰.科学素养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s1:p105-108 (2) 魏冰.科学素养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s1:p105-108 (3) branscomb, a.w. knowing how to know. science(j),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1981,6(36),5-9 (4) 潘苏东 褚慧玲,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函三位模式j.科学(双月刊),2004,11(56,6):p39-41 (5) 李大光.科学素养的概念化过程与中国的理解j.科学,2006,5:p25-28 5 其他国际组织、美国官方机构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 体证据的结论, 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 定的能力”包括“运用科学的基本观点理解自然世界并作出相应决定的能力”和 “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作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报告c.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该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pisa)为各参与 国提供精准的测试工具, 一测量义务教育结束阶段15岁在校生、 数学、 阅读素养。 pisa 测量的“素养”是指学生为迎接当今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挑战, 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 问题的能力。 (2)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为美国“2061计划”出版的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 美国人的科学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认为“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 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 有科学思维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它们的长处和局 限性。同时,还应该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 (3) 1982年美国科学教育协会(nsta)发表的年度报告科学技术社会:80年代 的科学教育中提到科学素养包括7个方面(1)科学技术过程与探究能力; (2)科学 技术知识; (3)个人与社会决策中的科学与技术; (4)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价值与鉴 赏; (5)通过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 (6)对科学的 兴趣; (7)与科学相联系的能力。 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在国家科学教学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中对科学素养做如下表述:“科学素养是人们在进行个人决策,参与社会、文化和经 济事务是所需要里了解的科学知识、 概念及过程。 ”“科学素养有不同的层次和形式, 科学素养的提高和扩展是一生的事,而非仅仅在校期间”。 (4) 上述组织对科学素养的界定各有异同, 从中可以看出因实现目标的不同产生了科 学素养定义的侧重点,通过表1可以看出其交集与差异。 b 我国对科学素养概念的研究b 我国对科学素养概念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科学素养的研究相对较晚, 对其概念的探索多集中在对美国学者和机 构关于科学素养文献的研究。正如周光召的评论:“科学素养”术语和概念, 中国学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2001 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c.北京:科学普及 出版社,2002. (2) oecd. learning for tomorrows world: first results from pisam. paris:oecd,2004:25 (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2001 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c.北京:科学普及 出版社,2002. (4)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6:5 6 者没有进行过长时期的漏斗形成过程。 (1)与美国研究现象相反,我国对科学素养的定 义性理解最先体现在具有权威的官方文件中。 官方组织机构 2000年中国科技部、 教育部、 中宣部、 中国科协和共青团中央五个部门组织专家, 根据中国青少年科普活动实际状况,制定了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 活动指导纲要和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内容与目标 。这两 份文件中都将科学素养理解为: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科学 行为、习惯。 2003年中国教育部制定的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对科学素养进行了明确 的定义:科学素养是对个人决策、公共文化事务以及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及其过 程的理解和一定的运用能力。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 ;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 。 梁树森和谷秀娥采用报刊检索法,总结出科学素养因素包括:科学能力;科 学态度;思想道德;科学精神;科学知识;身体健康;美育。 李大光先生对科学素养十分关注, 但只是总结前人的研究并未提出新的见解, 和定义。 张晓芳;潘苏东、褚慧玲;魏冰;于海波;陈发俊、史玉民、徐飞;张红霞 等人从科学素养发展历程, 结构变化等方面介绍科学素养概念形成的过程同样对科学 素养的概念没有准确的定义。 总之,科学素养的研究从50年代,个人关注和经验总结;60年代,系统性研究建 立科学素养理论的雏形,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关键性基础;70年代,多角度多层面的 进行探讨及科学素养内涵的泛化;80、90年代被世界范围内认可的米勒三维模式理论 成立,和其他研究理论的补充与实践,到目前,世界各国的关注与研究的继续发展。 可以说关于科学素养的研究是一个延续和递进性发展过程。横向、纵向、横纵向不断 交织深化扩展的过程。由于研究的社会语境、目的、角度不同,科学素养的概念出现 多元化现象,不可能达到完全统一准确的单一概念。但应该注意的是我国对科学素养 的研究缺乏必要的概念化过程,借鉴、照搬理论严重。 1.4.1.4 体育科学 我国1998年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写道: “体育科学(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研究体育各种现象及其规律的各门体育学科的总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培养体育师资的学科体系有新的发展,且群众体育和竞技运动 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建立相应的理论与学科。从而形成内容结构较齐全的,独立的 体育学科体系。 ” (2) (1) 周光召.代序m/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理论与实践. 长沙: 湖南长沙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1. (2)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p1539 7 我国2006年6月出版的体育大辞典对体育科学是这样定义的: “研究体育的现 象及规律的学科群。研究和揭示利用体育的手段和方法,全面发展,改善和提高人类 身体、心理和运动水平及其对社会影响关系的规律。 ” (1) 鲍恩荣主编的大众体育指南一书中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 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有系统的学科群。 1.4.1.5 体育科学素养 对体育科学素养的研究极少,赵立在“北京市市民体育活动者体育科学素养初 探”一文中提出:体育科学素养包括:锻炼者的基本健身行为、知识与理念。 郑晓静在其论文“大众体育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认为, 大众体育科学素 养是指大众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体育知识、体育行为能力与体育态度的总合。从广义上 来看,大众体育科学素养可划分为体育知识、体育行为能力、体育态度三个维度。 周登嵩等在“首都体育现代化综合研究总课题研究报告” 中对体育素养的界定 是: “市民的综合体育素质和修养,具体包括体育知识水平、体育意识、体育技能、 体育行为和体育道德。 ” 本文根据研究需要采用上文郑晓静对科学素养的定义及维度。 1.4.2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研究 1.4.2.1 美国 科学素养调查始于美国,是了解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主要手段。1957年,美国首 次在全国进行公众对科学技术态度的抽样调查。 1972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公众科学 素养调查。90年代后采用电话访谈形式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体现在科学和工程学 指标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中。同时此报告也对其他国家公众 科学素养调查情况进行汇总比较。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除了一般性的科学素养测评,即 通测,还进行很多专门的科学素养测评。 1.4.2.2 其他国家 1988年英国采用米勒的指标进行一般测评外, 其他年度基本都是每次一个专题进 行。1989年加拿大和欧盟、1990年新西兰采均用米勒的体系进行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同时也进行其他很多专门的测评。其他进行测评的国家还有很多,如俄罗斯、日本、 韩国、马来西亚、印度等。目前,一共有32个国家采用米勒的维度和指标以及测试题 目进行本国的调查。 (2) 1.4.2.3 我国对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研究 中国科学与技术协会的课题组于1989年开始1992、 1994、 1996、 2003、 2005和2007 年先后7次进行我国大众科学素养调查,并形成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同时各 (1) 陈荫生,陈安槐主编.体育大辞典m.上海词书出版社.2006.p4 (2) 宋悦华.公众科学素养测量指标及测量过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3(25):p121-123. 8 年调查结果收入中国科技指标 (黄皮书)中,为国家制定科技政策提供依据。在 国家课题组的调查之外,上世纪90年代后期各省市也相继开展了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如北京、上海、浙江、湖北、湖南、山东、辽宁、江苏、云南、青岛、宁波、杭州、 大连等地。除不同地区的公众科学素养情况调查外,调查研究还细化到对不同人群、 不同性别科学素养的关注。主要的文献如下: 姚昆仑、李象益、张仲梁在“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抽样调查”一文中对1994 年秋季, 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有关部门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性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 与用我国1992年和1994年的调查结果与美国1990年和1992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在 了解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同时发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 张鹏,赵卓慧对广东省2005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情况进行群体性差异分析, 提 出了进一步提供广东省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建议。 (2) 谭界忠在对柳州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情况分析都得出结果柳州市公众基本科 学素养水平远低于全国和广西平均水平。 (3) 陈果, 利用2005年湖北省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数据,集中分析18-29岁青年公 众的科学素养情况,得出结论:湖北省青年公众科学素养1、女性青年的基本科学素 养水平更高;2、大专学历者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更高;3、城乡青年科学素养水平差 异突出。 (4) 郭虹、沃文芝,对2006年四川省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获得的统计数据进行 了性别分析得出:女性科学素养低于男性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加强其偏向性的 结论。 (5) 张奇、滕国鹏、郑琳娜、王彦静自编问卷对大连市小学教师进行科学素养情 况的调查得出:学历较高教师的科学素养高于学较低者;小学教师掌握小学水平知识 较好,对中学以上水平知识掌握较差;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没有表现出随教龄的增长 而提高。 (6) 施咏梅;明杏芬;王伟分别在各自的硕士论文从不同阶层;女性平权视角; 社会分层视野的角度对全国七城市3981为居民科学素养情况进行分析。 施咏梅认为:“不同阶层地位的居民,其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 也程不同的特征。阶层地位越高,其科学素养水平也越高,反之亦然”。 (7) 明杏芬认为:“从整体水平来看,我国城市女性科学素养水平比男性低;随着受 (1) 姚昆仑,李象益,张仲梁.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抽样调查j.科技导报 1995,8:p15-22 (2) 张鹏,赵卓慧.2005 年广东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6,10):p253-252 (3) 谭界忠.柳州市公众科学素养状况分析2006 年柳州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研究报告之一j柳州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6(6,04) (4) 陈果.2005 年湖北省青年公众科学素养状况及其特点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6,10:p35-37. (5) 郭虹,沃文芝.四川公众科学素养的性别分析研究j.浙江学刊.2008(1):p207-211 (6) 张奇,滕国鹏,郑琳娜,王彦静.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p66-68 (7) 施咏梅.不同阶层城市居民科学素养水平的差异-对全国七城市 3981 位居民的调查d华中科技大学.2007. 9 教育程度的提高,两性科学素养水平在缩小;收入越高,两性科学素养差异越明显; 职业层次越高,两性科学素养差距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两性科学素养水平差距增 大”。 (1) 王祎的结论认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的城市公众,其科学素 养的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特征公众在科学素养上表现出不同特点。但与以往研究 相比,本文发现,科学素养并未因公众性别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是与以往 研究不大相同的地方”。 (2) 以上三位研究者对同一资料从不同视角得出各自结论。 其中有共性也有差别甚至 相反观点。 1.4.3 公众体育科学素养调查研究 2004年,赵立等人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8个区县的锻炼人群进行了,体育科 学素养的调查。得出:北京市市民体育活动者体育科学素养有明显的“缺失”现象, 应加强对此的宣传指导力度,增加他们健身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 马宏霞,对河南省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的体育知识现状调查的结论是:河南省教 育学专业本科生体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良好。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较差,体育知识 较贫乏。 (4)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北京市公众体育科学素养现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参阅1979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多篇期刊、文献集、学位论文及中国群众体育调查报告 、 科学素养的基准 、 (1) 明杏芬.女性平权视角下的科学素养性别差异及其原因探析-基于一项全国 3981 名城市居民的调查d.华中 科技大学.2007. (2) 王祎.社会分层视野下的我国城市公众科学素养研究-对全国七城市 3981 人调查材料的分析与阐释d.华中 科技大学.2007 (3) 赵立,刘平江,李敏.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j.2004 (4) 马宏霞.河南省大学生体育知识的调查现状与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7,24(4):p104-106 10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等书籍。 文献资料来源: 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数字期刊 网、中国知网、维基百科及其他互联网和报刊。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的设计 根据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任务,选取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问卷的制定参 照“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研究报告” 、 “北京市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研究 报告” 、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及“我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同时借 鉴大众科学素养指标体系和首都体育现代化综合研究中关于体育素养的指标 体系,确立公众体育科学素养包括:公众对体育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体育科学行为 实践情况和对体育的认知与态度三个维度,共设计了38个问题。问卷的主要内容围绕 这三个维度展开,涉及体育生理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心理学、运动营养学和体育 社会学方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遵循社会学对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北京市 公众体育科学素养情况”的调查问卷(见附件1) 。 通过小规模发放问卷,发现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时间、文化程度、视力情况(被 调查者中含部分老年人口)等因素的制约,问卷最终采用相对简易的选择题形式获取 信息。选择题无法获取的信息,采用对被调查者进行访谈作为补充。 2.2.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本问卷请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生理生化、运动营养保健、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 运动心理学等领域的10位为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效度检验表见附件2) 其中, 教授6名、副教授4名。检验结果表明,本问卷的内容、结构及整体效度比较完善,具 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问卷的效度检验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 表1 专家对问卷内容效度的评价 (n=10) 非常有效 有效一般 不太有效 无效 专家人数 1 8 1 0 0 百分比 10.0 80.010.0 0 0 表2 专家对问卷结构效度的评价 (n=10) 非常有效 有效一般 不太有效 无效 专家人数 0 9 1 0 0 百分比 0 90.010.0 0 0 11 表3 专家对问卷整体效度的评价 (n=10) 非常有效 有效一般 不太有效 无效 专家人数 1 8 1 0 0 百分比 10.0 80.010.0 0 0 2.2.2.3 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参阅“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调查对象16岁以 上人口,及“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研究对象16-69周岁人口,根据具体研究情 况,有关北京公众体育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对象界定在16周岁及以上人口。 2.2.2.4 问卷的抽样发放与回收 问卷采用向被调查者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方法。根据北京市各区县的功能与特 征,本文选取了9个区县作为问卷发放地点。分别是: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海 淀区、昌平区、丰台区、通州区、顺义区和密云县。 在所选取的9区县中,采用随机形式发放问卷共1400份,回收1291份,回收率为 92.2%;其中有效问卷1224份,有效率为94.8%。 2.2.2.5 问卷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使用“再测法”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 具体操作:在问卷正式发放前,分别从海淀区和朝阳两区共抽取60名被调查者发 放问卷,在第一次填表20天后,重新向60名被调查者发放同一份问卷,将两次填写结 果进行统计处理。得出信度系数=0.93,p0.01,说明两次结果高度相关,其可靠 性显著,信度符合调查的要求。 2.2.3 访谈法 在当面向被调查者发放问卷的过程中,采用半结构性访谈的方式,对问卷中某些 问题直接向被调查者进行焦点访谈,同时也采取集体访谈的形式向学生、离退休人员 及公司职员等团体进行访谈。根据研究需要也对街道、社区管理人员,体育行政部门 管理人员进行采访。 (提纲见附件3) 2.2.4 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的有效问卷,运用体育统计学的方法,使用spss17.0软件对其进行频数统 计、百分比统计及交叉分析等。 12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北京市公众体育科学素养现状 3.1.1 公众的体育科学知识情况 调查选取了14个难易程度不同的体育科学知识的问题:1-14(见附件1)通过对 北京市公众的调查得出,北京市有67.4%(平均)的公众基本掌握了相关的体育科学 知识。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 那么补充人体运动后的能量是哪些基本物质 呢?数据显示: 有 68.0%的公众选择出正确的答案糖类、 脂肪和蛋白质, 同时有 16.4% 的人不知道和 15.3%的人说不清楚。(见表 4)当问及是否会按正确答案进行合理的 补充时,68.0%的公众当中只有少数公众回答会有意识地进行合理补充,多数公众回 答“不那么讲究,和平时的饮食没有区别,或者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在运动后需要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物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达到身体摄入 与消耗的平衡。从数据可以看出有超过 3 成的公众对此问题有错误或模糊的认识。 表 4 补充人体运动后的能量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n=1224) 名称 人数 百分比 是 832 68.0 不是 201 16.4 说不清 187 15.3 缺失值 4 0.3 合计 1224 100.0 运动中会大量出汗,如果不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就会引起脱水,脱水可以使人体 的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下降。当向公众问及“中等负荷运动中每 20 分钟应及时补充 水”的问题时有 63.2%的公众回答是,23.6%的公众回答不是,12.5%的公众回答说不 清。(见表 5)对此问题的理解,36.1%的公众出现偏差,主要因为部分公众认为运 动中并未感觉到“口渴”身体应该不缺水,所以不需要补水。用生活中固有的常识理 念对待运动中补水的做法明显是不科学的。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为了应对不断加 快的城市工作、生活节奏,公众有意识地通过长跑、跳绳、自行车、器械练习等项目 锻炼自身的耐力素质。由于耐力练习时间较长,在耐力练习之后应该首先注重对糖补 13 充,在受调查的公众中只有53.7%的人选择是。(见表6)许多公众仍然以生活中不科 学的常识为依据认为“口渴”了是身体需要补水的信号,缺少糖分没有或者分不清明 显的信号,所以长时间运动后不会着重补充糖类物质。 表 5 中等负荷运动中每 20 分钟应及时补充水(n=1224) 名称 人数 百分比 是 773 63.2 不是 289 23.6 说不清 153 12.5 缺失值 9 0.7 合计 1224 100.0 表 6 耐力练习之后应该首先注重对糖的补充(n=1224) 名称 人数 百分比 是 657 53.7 不是 373 30.5 说不清 191 15.6 缺失值 3 0.2 合计 1224 100.0 准备活动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前奏, 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之一。 公众对 “做 准备活动耽误锻炼的时间”回答有 79.6%的人选择不是,14.6%的人选择是和 5.3%的 人选择说不清。数据说明公众对锻炼前做准备活动的认识较好,但是在实地调查中获 悉,有小部分公众在做运动前从不做任何准备活动,或者做准备活动的时间及短,更 不会因季节温度变化科学地进行准备活动。 表 7 做准备活动耽误锻炼的时间(n=1224) 名称 人数 百分比 是 179 14.6 不是 974 79.6 说不清 65 5.3 缺失值 6 0.5 合计 1224 100.0 适量运动是达到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则。有34.2%的公众错误的认为 适量运动是指符合自身条件的最大运动负荷,有11.2%的人说不清,只有54.3%的人能 正确认识适量运动。(见表8)由于参加体育锻炼个体的体质不同,找到适合自己的 14 活动强度和活动量,锻炼才能安全有效。一味追求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高强度运动不 但对身体健康无益还容易造成运动伤害和疾病。 表 8 适量运动是指符合自身条件的最大运动负荷(n=1224) 名称 人数 百分比 是 418 34.2 不是 665 54.3 说不清 137 11.2 缺失值 4 0.3 合计 1224 100.0 在运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 崴脚是其中发生较高的损失 之一。崴脚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伤害扩大。通过问 题“崴脚后应尽快按摩使其迅速恢复” 有61.8%的人选择是,31.1%的人选择不是和 6.7%的人选择说不清。也就是说有近4成的公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出现偏差。 (见表9) 如果对运动中的损伤处理不当,会直接导致大伤害扩大。调查中虽然有61.8%的公众 能做出正确选择但多数公众却不知道正确的处理方法。 在这方面应该加大科学处理运 动损伤知识的传播,把运动损伤降到最低。 表9 崴脚后应尽快按摩使其迅速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办公室文具用品采购供应合同协议
- 采购合同评审与审批模板
- 早餐水彩课件模板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1《口算乘法》课时练(含答案)
- 历史的长河:九年级语文历史题材课文教学教案
- 职业需求与教育目标的交融探索专科生之路
- 早教清洗双手课件
- 早教培训课件
- 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作物种植养护协议
- 纪念129爱国运动课件
- 2025年度充电桩充电设施安全检测与维修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高级综合英语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浙江中医药大学
- 电信行业网络优化与安全保障措施
- JJF(京) 114-2023 安德森六级撞击微生物采样器校准规范
- 番茄病毒病图谱及简介
- 幼儿园情商培训
- 承插盘扣落地脚手架施工方案
- 物流无人机技术与应用解决方案
- DB14∕T 1822-2019 旅游景区安全评估规范
-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保政策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