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及其表演艺术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是本 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本人严格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 高等学校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试行)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含为获得武汉音乐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 导 师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文作者完全了解武汉音乐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武汉音乐学院有权保 留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武汉音乐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 导 师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1 内 容 摘 要 内 容 摘 要 赣南采茶戏就是客家人创造的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 内心情感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一方面,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客家文化的产物,是 客家文化催生滋润了这棵美丽的地方戏剧花蕾;另一方面,采茶戏丰富的艺术形 式和表现内容又成为客家文化的载体,把赣南客家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现实 生活广为传扬。采茶戏与客家人相依为命,客家人的兴盛与变迁带来了采茶戏的 繁荣与发展。传统的采茶戏剧目均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与斗争、劳动与爱情、 商贸与习艺为主要内容, 作品来源于生活, 反映现实, 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同时, 也为采茶戏以后大演现代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关键词 历史沿革 内容形式 形态特征 保存发展 abstracts: abstracts: gannan caicha drama is a local theatre format created by ke people which reflects their spirits、personalities、interests and inside feelings.for one side, caicha drama is the production of ke peoples culture.for the other side, caicha drama helps to spread the social history、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actual lives of ke people. caicha drama and ke people depend on each other.the prosperity and changes of ke people bring the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of caicha drama.the main contents of caicha drama reflect the labor peoples production and controversy、labor and love、busineses and trade.,which also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aicha drama.the caicha drama works come from ke peoples daily life,reflect the reality and are deeply enjoyed by labor people. key words: history reform content form characteristic preservation and progress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2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引 言 引 言 客家先民,驻足赣南,垦荒种茶,在长期劳动生息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 财富,同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客家文化,是客家民系对中原传统文化 的一次传承与扬弃。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在精神领域一种新的冒险和试验以及在认 识上的一次飞跃,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赣南采茶戏就是客家人创造的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 内心情感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一方面,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客家文化的产物,是 客家文化催生滋润了这棵美丽的地方戏剧花蕾;另一方面,采茶戏丰富的艺术形 式和表现内容又成为客家文化的载体,把赣南客家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现实 生活广为传扬。采茶戏与客家人相依为命,客家人的兴盛与变迁带来了采茶戏的 繁荣与发展。 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 、 “茶蓝灯” ,又名“三脚班” 、 “三脚戏” 。它广 泛吸收了本地及外地流传到赣南客家地区的各种民歌、民间舞蹈、民间灯彩、民 间戏曲的艺术营养,成为带有浓郁客家习俗和地域风情的地方剧曲。它盛行于客 家聚居区,对采茶戏和花鼓戏两大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赣南采 茶戏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喜剧色彩,歌舞中的音乐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鲜 明,加上“三绝” (赣南采茶戏表演的三种技巧“扇子花” 、 “矮子步” 、 “单水袖” ) 的特技表演形式,给赣南采茶戏更添一份色彩。 由于历史悠久,赣南采茶戏流行地域广阔,一些剧目和音乐曲调在全国有一 定的知名度。但在文化传媒多样化、文艺鉴赏选择多极化的现代文娱生活中,它 渐渐被人们忽视、遗忘,要使赣南采茶戏得到复兴,在当今时代有更大的舞台, 还需作出不断的努力。 关于赣南采茶戏的研究,已有多位学者涉猎过,并有部分成果面世。如杨吉 慧、林建平的赣南采茶歌舞的风格与特点 ,廖军的赣南采茶戏探究等。 笔者将在多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赣南采茶戏作较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进行更 深入的探讨。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3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的地方艺术搭得到很大发展,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采茶 戏的丰富实践,出现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如赣南采茶戏山歌情 ,从一个侧面 描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的妇女们鲜为人知的生活以及她们的高尚情 操与复杂的内心世界,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在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有这么一 个为革命作出过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超常奉献的特殊群体。 还有一些赣南采茶戏作 品向人们清晰而真实地勾勒出江西这块“红色土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 封闭状态向开放态势转型的一种动态进程,其价值在于:新的时代、新的理念在 与封建残余及传统观念的激烈碰撞中,引发人们的深层思考。这种碰撞不仅仅反 映在两种力量的对垒上,而是把重心放在个人精神领域中的矛盾心理,即人的潜 意识中灵与肉的搏斗,亦即表达个人心灵中极复杂极细微的情感。它们揭示了一 个很重要的理性思路:在社会实践中,人类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一定代价。所 谓“代价” ,是指一种痛苦的磨合过程,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变革,走向新的境界 与新的层次。采茶戏涉猎的以上重大题材,给这一地方民间戏曲带来了前所未有 的厚重感和使命感,从而具有了一种全新的当代品格。赣南采茶戏当代品格的形 成,是由其自身的“潜质”所决定的,这种“潜质”在今天的社会变革中得到充 分的释放。它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努力探索,不懈追求,对其自身的传统观念与 传统演剧模式进行全方位超越。这种超越,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前瞻性与现代意 识,为其当代品格的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中国戏曲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赣 南采茶戏充其量是个年青资浅的地方小戏剧种, 但其地域文化的底蕴却相当源远 流长。在其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它始终自觉将自己的文化形态融入具有代表性的 先进文化之中,进行锤炼、改造与整合。今天的它必将继续追随时代脉搏,在新 世纪改革大潮中进行新的探索,以求新的整合,发扬它最宝贵的品格与特质。一 个剧种及其唱腔音乐的发展,传承自己本身的优秀传统最为重要,但还应不断吸 收兄弟剧种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养料,与自己的特色相互融化,使自己不断地得到 丰富和提高,笔者以为,这是剧种音乐发展的一条规律。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4 第一章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沿革 第一章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茶山赣南采茶戏孕育形成的土壤 第一节 茶山赣南采茶戏孕育形成的土壤 客家人聚居的赣南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40%,海拔平均千米左右。气候 温和,雨量丰沛,光照充足,适合作物生长,尤以植茶为最。山区的自然环境是 客家先民生存与发展的摇篮,也造就了客家人独具特色的民情风俗与语言文化。 勤劳的客家先民靠山吃山,垦荒种茶,以茶业谋生。茶,要算安远九龙山茶最具 代表。安远九龙山,因有九株上好茶树而得名,盛产九龙名茶。明代即在此兴办 茶业,每年阳春三月,赣粤闽三省茶商云集,采购春茶。茶女采茶必唱茶歌,成 为定俗。清曾燠江西诗征云:“江西妇女春日采茶,编歌联臂唱和,诸郡间 有异同”。 1 赣南茶歌普遍流行的,是唱“十二月采茶歌”,有三种形式:一是 “顺采茶”,从正月唱至十二月;二是“倒采茶”从十二月反过来唱到正月;三 是“四季茶”,以春夏秋冬为序作歌。明代万历年间石城县崖岭熊氏六修谱 记载一位熊休甫喜好茶歌的事例:“擅诗词,喜歌舞组唱。每月夕花晨,座 上常满,酒半酣,则率小奚插秧采茶歌,竹自击附和。声鸣鸣然,撼户牖。” 2 可见,采茶歌此时已十分兴盛。随着采茶歌的传唱,粤东采茶灯传入,与当地灯 彩结合,发展为“采茶灯”,又称“茶篮灯”,清信丰县志载谢肇祯南安 呤诗云: “采茶歌,呕哑嘈杂减平和;土音流传自东粤,村童装扮作妖怪娥”。 即是这种茶灯的表现形式。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民间灯彩的发展,“十二月采茶歌”由原来的十二个采 茶女,两个男队首的采茶灯,缩减为二女一男的形式。女的称大姐、二姐,男的 叫茶童。又将原来一唱众和改为姐妹对唱,茶童插科打诨,这种形式称为姐妹 摘茶。此后又创出表现三个小孩“大姐、二姐、三郎子”用一条板凳仿作龙灯 戏耍的小戏,名曰板凳龙。至此,两旦一丑的“三脚戏”,明末从安远的九 龙山茶区,由采茶灯的母胎中脱颖而出。一直传承下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后,以上形式被统称为采茶戏。 1 中国戏曲志赣南采茶戏卷m中国 isbn 中心出版 1995 年 2 中国戏曲志赣南采茶戏卷m中国 isbn 中心出版 1995 年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5 第二节 改革赣南采茶戏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改革赣南采茶戏发展的动力 赣南采茶戏在茶山形成后,有大量的灯戏面世,得到茶区广大茶农的喜爱。 但随着茶业的发展,赣南广大农村圩镇也呈现出从事茶业生产与经销的盛况。采 茶戏为适应地点、 观众对象的变化, 除灯戏为茶山茶农服务, 把重点放在农村外, 又大力发展了表现农村贸易经商和以小手工业为题材的杂套戏。 茶灯戏在内容上 一旦摆脱以 “茶山” 为唯一的表述对象时, 便出现了大批的反映民间生活的剧目, 如号称“四大金刚”的四姐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等, 主奏乐器为勾筒,用正反弦伴奏。班社称“三脚班”。通过清人黄启衔近事录 真的记载:“采茶戏,亦名三脚班,想传来自粤东,二旦一小花面。”可知采 茶原始形态的 “二旦一丑” 乃脱胎于采茶灯。 清初以后, “赣南城乡三脚班盛极” 。 出现了乾隆年间“长日演来的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嘉庆年间“满脸烟灰 十指黑,出年采茶也入魔”和光绪年间“琵琶斜拨日琴张,月下争看窈窕娘” 3 的三个鼎盛时期。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三改”(改人、 改戏、改制)方针的指引下,赣南采茶戏枯木逢春,得到迅速发展。整理改编的 传统剧目哨妹子、补皮鞋、钓虫另 、老少配历演不衰,成为该 剧种的“四小金刚”。同时,移植上演和创作演出大量现代戏,为剧种注入了新 鲜血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革中遭禁锢十年的采茶戏又得以振兴,重建 剧团,招回演员,吸纳新秀,赣南采茶戏得到复兴发展。自 1979 年茶童戏主 拍摄成彩色戏曲影片后,钓虫 另、补皮鞋、试妻等相继搬上屏幕,新 创作的剧目莲妹子、男大当婚和荣获文化部“文化奖”、中宣部“五个 一”工程奖的山歌情名噪一时,几度晋京献演,饮誉大江南北。近年来,采 茶戏更是三进宝岛,深得台湾同胞喜爱,创出新的辉煌。 第三节 迁徙赣南采茶戏流传的机遇 第三节 迁徙赣南采茶戏流传的机遇 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较早的客家聚集区与扩散地。随着客家人 不断地迁徙与扩散,他们创造和喜爱的采茶戏也同时带往他乡,这是赣南采茶戏 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流动迁徙引起赣南采茶戏的广为流传还有一些事实。 其一, 3 廖军:赣南采茶戏探究j 南方文物 2000 年第 4 期 (以上三处诗文)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6 由于赣南历届官府,尤其是清朝视采茶戏为“妖态淫声”而屡屡查禁,迫使采茶 艺人远走他乡,以艺谋生,促进了采茶戏的传播发展。其二,早期赣南客家人, 从事打铁、补锅、补皮鞋、弹棉花者甚多,正如一首民歌所唱:肩挑担子当呀当, 挑起担子走四方;好比于都打铁佬,漂洋过海到南洋。手工业者的频繁流动,也 带来采茶戏的广泛流传。其三、戏班演出和艺人授徒。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调 查资料记载:早期赣南采茶戏“徐八龙班”中的何中贵,在广东和平演出时,带 有王宗财(旦)、郑阿东(旦)、王某(丑)和乐手黄兴为徒;刘璋、夏凤祥组 成的三脚班在广东仁化演出时,正式传艺当地人刘溶光,后刘在英德传艺给邓常 添,邓学成后又传艺邓水生,邓水生在东乡又收刘吉增(艺名邓亚娣)为徒,刘 又传授结广西人刘锦来等。如此代代相传,使赣南采茶戏不断扩散。 赣南采茶戏向外流传,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个走向:一是向东北,经武夷山脉、 闽西宁化、建宁、邵武,进而传至赣东、赣中各县;二是向东南,由闵西经漳州 一带传至台湾,成为歌仔戏形成的基本因素(中国戏曲志.福建卷);三是向西 南经粤东、粤北进入桂南的玉林、钦州、悟州和南宁一带;四是向西北,经万安、 遂川沿罗霄山脉、赣湘交界处,直至贵州。至今,上述客家地区仍能找到赣南采 茶戏的足迹。 第二章 赣南采茶戏剧目内容和表演形式 第二章 赣南采茶戏剧目内容和表演形式 第一节 赣南采茶戏的剧目内容 一、贴近生活、反映现实 第一节 赣南采茶戏的剧目内容 一、贴近生活、反映现实 传统的采茶戏剧目均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与斗争、劳动与爱情、商贸与习 艺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品如九龙山摘茶、挖笋、盘花生、南山耕 田、补皮鞋、补锅等。这些作品来源于生活,反映现实,深受广大民 众喜爱。同时,也为采茶戏以后大演现代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如1949年后,赣 南采茶戏为配合土地改革运动,成功上演了三世仇;为声援抗美援朝演出了 志愿军的未婚妻;为大跃进排练了社日;为颂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创 作演出了五岭之春;为纪念苏区革命战争,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6 由于赣南历届官府,尤其是清朝视采茶戏为“妖态淫声”而屡屡查禁,迫使采茶 艺人远走他乡,以艺谋生,促进了采茶戏的传播发展。其二,早期赣南客家人, 从事打铁、补锅、补皮鞋、弹棉花者甚多,正如一首民歌所唱:肩挑担子当呀当, 挑起担子走四方;好比于都打铁佬,漂洋过海到南洋。手工业者的频繁流动,也 带来采茶戏的广泛流传。其三、戏班演出和艺人授徒。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调 查资料记载:早期赣南采茶戏“徐八龙班”中的何中贵,在广东和平演出时,带 有王宗财(旦)、郑阿东(旦)、王某(丑)和乐手黄兴为徒;刘璋、夏凤祥组 成的三脚班在广东仁化演出时,正式传艺当地人刘溶光,后刘在英德传艺给邓常 添,邓学成后又传艺邓水生,邓水生在东乡又收刘吉增(艺名邓亚娣)为徒,刘 又传授结广西人刘锦来等。如此代代相传,使赣南采茶戏不断扩散。 赣南采茶戏向外流传,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个走向:一是向东北,经武夷山脉、 闽西宁化、建宁、邵武,进而传至赣东、赣中各县;二是向东南,由闵西经漳州 一带传至台湾,成为歌仔戏形成的基本因素(中国戏曲志.福建卷);三是向西 南经粤东、粤北进入桂南的玉林、钦州、悟州和南宁一带;四是向西北,经万安、 遂川沿罗霄山脉、赣湘交界处,直至贵州。至今,上述客家地区仍能找到赣南采 茶戏的足迹。 第二章 赣南采茶戏剧目内容和表演形式 第二章 赣南采茶戏剧目内容和表演形式 第一节 赣南采茶戏的剧目内容 一、贴近生活、反映现实 第一节 赣南采茶戏的剧目内容 一、贴近生活、反映现实 传统的采茶戏剧目均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与斗争、劳动与爱情、商贸与习 艺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品如九龙山摘茶、挖笋、盘花生、南山耕 田、补皮鞋、补锅等。这些作品来源于生活,反映现实,深受广大民 众喜爱。同时,也为采茶戏以后大演现代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如1949年后,赣 南采茶戏为配合土地改革运动,成功上演了三世仇;为声援抗美援朝演出了 志愿军的未婚妻;为大跃进排练了社日;为颂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创 作演出了五岭之春;为纪念苏区革命战争,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7 演出了送子当红军、莲妹子、山情歌等。赣南采茶戏始终以反映现 实,服务群众为主要任务,使其在各个历史进程中,生机勃勃,永葆青春。 即使在近百出传统采茶剧目中,也没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均以劳动人民 为主体,依据劳动人民的志趣、爱好、纠葛为主线展开戏剧矛盾与冲突,反映的 是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内容。如传统剧目茶童哥,以茶童与二姐的劳动、生 活和他们的爱情为主线, 展开与贪财好色的剥削阶级代表朝奉的斗争, 贯穿始终, 发展剧情。颂扬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揭露剥削阶级的丑恶与凶狠。钓虫 另是 以农民田七郎与四妹的坚贞爱情为主线,展开与游手好闲不劳而获的刘二的斗 争,主导全剧。采茶戏的剧中人物还常以茶公、船妹、作田佬、大宝、王茂生、 阿祥古、店嫂、爆脑子、皮鞋师傅等来取名,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风趣幽默的喜剧色彩 二、风趣幽默的喜剧色彩 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的戏剧风格主要通过形象化、 口语化的语言和运用大量 的谚语、歇后语、谐音和正话反说来达到。如上广东一剧中,表妹与表哥的 对话:十二月的蛤蟆亏你开得了口;一个人打线连累别人。哨妹子 米童与妹子对白,妹子问“哪一个?”米童便打岔道:“什么,来一个打一个 呀?”妹子说:“不是的,我问你名姓哪一个?”米童接着说:“我没有名字, 刚刚过和过水跌掉了。”名字又不是一张纸,一块板子,怎么过河水会跌掉呢? 像这样的幽默的内容,令人禁不住捧腹大笑。 在采茶戏传统剧目中, 明明是骂, 却说: “你发财发到死, 走路不看后脑袋。 ” 明明被人踩了一脚又痛又气, 却说: “一只脚五个脚趾拿你踩出四个丫叉来了。 ” 这种说痛不说具体之痛状,说愁不说具体之愁态,让你去想想,去思索“声外之 声”、“意外之意”的喜剧性内容与风格色彩,是采茶戏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 的重要原因。 第二节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 一、乡土气息浓郁的喜剧形式 第二节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 一、乡土气息浓郁的喜剧形式 赣南采茶戏原有的传统剧目都由艺人口头创作,因此,生活语言丰富,常常妙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8 语连珠,妙趣横生,使其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喜剧表演形式。如补 皮鞋,试妻等剧目,情节都比较简单,撷采日常的生活琐事入戏,但靠其 幽默的语言,调侃的态度,浓浓的生活情趣,丰富多采的唱腔和载歌载舞的表演 却使观众捧腹。同时,赣南采茶戏中的大部分动作都是对劳动过程、生活动作和 动物形态的模拟美化,如摘茶、捡菌子、打猪草、捡田螺等动作都被加工运用到 歌舞戏中。例如,九龙山摘茶里便有一系列生活、生产动作入戏;双捡菌 子一戏中的大宝、三妹子则有深山对歌和双捡菌子的歌舞场面等。经过历代采 茶歌舞艺人的加工、提炼,特别是历经千百次夸张和即兴的表演,产生了丰富多 采的、趣味性很浓的舞蹈动作。 幽默的语言和趣味性的舞蹈动作,使赣南的采茶戏富有浓厚的喜剧色彩,哪 怕是悲剧事件,也往往以喜剧形式来表演,如采茶戏大劝夫,讲述一对穷夫 妻的辛酸史,却以喜剧来进行调侃;采茶戏满妹贺喜描述老夫少妻与呆汉俊 妻的两对婚姻悲剧,亦以喜剧手法为基础。采茶戏的喜剧表演形式折射出赣南客 家人充满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三绝”的表演技巧 二、“三绝”的表演技巧 1变化莫测的扇子花 赣南采茶戏无论男女老少,手中必拿一物:彩扇。小小一把扇子,可以拟作 任何生活用具、 生产工具, 起着延伸四肢, 帮助表情的功能。 千姿百态的扇子花, 表演起来夸张得体,传递丰富的情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渲染喜剧气氛。如早 期剧目 小摘茶 中的扇子, 成了反映茶农劳动生活的道具: 时而扬鞭挥戈千里; 时而运笔书写绘画;时而作茶篮,时而为锄头,运用收放自如,变化无穷。扇子 花常用的有“单扇花”和“双扇花”, 表演时有“五指花头朝天, 四指花头朝前, 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耕、按、抓、抖靠肚面”的艺诀。扇法种类达30 多种, “转扇”、“抛扇”、“绞扇”、“削扇”、“风车扇”、“吊扇”、“波 浪扇”等,各种姿态,令人美不胜收。此外还有“龙头凤尾”轻松活泼,“水漂 漂”连滑步一气呵成,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 2独具特色的矮子步 矮子步,是赣南采茶戏中男角的基本舞蹈基础,特点在于“屈”,每个动作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9 都在双腿保持半蹲或全蹲的姿态中进行。有高桩、中桩、低桩之分。其基本律动 规律为:内在阴劲,气息深沉,必须和唱腔融为一炉。因此,练习三步桩矮步有 “老虎头鲤鱼腰, 双手柔如月, 下身轻漂漂, 腰腹稳紧住, 膝头定三步”之要诀。 矮子步的舞蹈动作也是从现实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本来男性一般比女性 高,而在赣南采茶戏中却是男矮女高。在摘茶季节,茶郎身背茶篓,茶女手提茶 篮,一同上山采茶。由于茶树矮小,不能直身采摘,茶女摘满茶篮要随时倒入茶 篓,且要按实压紧,茶郎如不双腿半蹲,茶女则不能倒茶入篓。天长日久,这种 特有的生活形态,经历代采茶艺人的加工,形成采茶戏中的“矮子步”。独具特 色的“矮子步”夸张得体,风趣幽默,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3别具一格的单水袖 戏曲艺术中的甩袖,所用服装之袖,或长或短,都是双水袖。相传采茶戏的 传人,被困在四川峨眉山上,山林浓密,迷途难返。突然来了一只黄狗,默默走 在前面带路,引导他走下山来。传人感恩不尽,特把左袖加长,意似狗尾,并模 仿狗尾摇摆的姿态,编出各种水袖动作,如“黄狗摆尾”、“黄狗伸腰”等。采 茶戏的单水袖动作非常丰富,有抓袖、遮阳袖、绕肩袖、腋下袖、穿针引线袖、 花篮袖、拜年袖、缠腰高抛袖等。表演时有“摆动像狗尾,站势像马腿,游走像 蛇过,龙头又凤尾”之艺诀。单水袖与另一只手的扇子花相对称,一手甩袖,一 手舞扇,踏着特有的矮子步,独特而富有情趣。 三、“两旦一丑”的三脚班 三、“两旦一丑”的三脚班 赣南采茶戏的茶戏传统剧目中,不论大戏和小戏均以两旦一丑,三个人来完 成,俗有“三角成戏,小丑当家”之说。如补皮鞋有阿祥古、妹子、老娘完 成;挖笋有爆脑子、妹子、嫂子三个角色。即使在反情、大工夫、 卖杂货大戏中,也是有一男(小丑)二女(姐妹或姑嫂)三人完成全剧的演 出任务,只不过有时还需加入配角,穿插进行。人物少,行动方便,为采茶戏走 向窜镇广泛流传迅速发展提供了便利。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10 第三章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特征 第三章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特征 第一节 民歌小调入戏腔 第一节 民歌小调入戏腔 勤劳的赣南客家先民素有爱唱山歌的习惯,不论在茶山劳作,还是在野外赶 路;不论是田园耕种,还是绣花衲鞋;或为了消除疲劳,振奋精神;或为了恐吓 虎狼,壮助胆量;或为了传递情感,表白心声;均借助于山歌。 山歌,最具代表性的要算“十二月采茶歌” 。从正月顺次唱至十二月的叫“顺 采茶” 。从十二月唱至正月的叫“倒采茶” 。唱春、夏、秋、冬的叫“四季采茶歌” 。 还有以地域或劳动种类命名的,如“上山调” 、 “进坑调、 “割韭菜” 、 “打鞋底” 、 “挖笋” 、 “梳妆” 、 “补缸调” ;以花木或虫鸟取名的,如“牡丹调” 、 “石榴子打 花” 、 “梨子调” 、 “瓜子仁” 、 “斑鸠调” 、 “螃蟹调” 、 “数麻雀” 、 “芒冬鸟仔” ;以 情绪取名的,如“骂调” 、 “哭调” 、 “还魂调” 、 “劝郎调”等。茶歌与采茶灯、龙 灯、狮舞并以唢呐锣鼓的配合就成灯影,再经历代艺人的努力,使其戏曲化、人 物化、地方化,渐渐形成了赣南采茶戏的舞台唱腔音乐。 第二节 “三腔一调”的民歌曲牌 第二节 “三腔一调”的民歌曲牌 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现存 280 余首, 根据其来源、 风格、 调式、 使用情况等, 可分成“三腔一调” ,即“茶腔” 、 “灯腔” 、 “路腔” 以及“杂调”四类。 一茶 腔 一茶 腔 茶腔是赣南采茶戏音乐最主要的腔调。大部分剧目都使用这一腔系的曲牌。 而曲牌绝大部分都是从赣南的山歌、灯调、茶曲等民间音乐衍变而来。 茶腔共有曲牌一百多首, 常用的有 长歌 、 斑鸠调 、 上山调 、 打鞋底 、 三句板 、 绣花 、 磨铜镜 、 芙蓉调 、 石榴子打花 、 芸冬雕子 、 十样 锦 、 枣子调 、 数板 、 照镜子 、 进坑调 、 山歌 、 长铜钱歌 、 工尺调 、 下山洞 、 劝夫 、 反长歌 、 反三句板 、 反数板等。全用 rela 五度 定弦。仅“反调”例外。这类曲调富有浓郁的田园山野风味和鲜明的赣南地方特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11 色,风格高亢、爽朗、甜美、抒情。善于表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劳动与爱情 故事。 伴奏以“勾筒”为主奏乐器,正反弦是该腔的主要伴奏组合形式。过门、间 奏音乐中的打击乐,最具赣南采茶戏剧种的音乐特征。用客家方言演唱,唱腔中 衬词甚多,显得别具一格。如“里格” 、 “都” 、 “且端且” 、 “合四乙” 、 “该只里格” 、 “叻” 、 “介只格” 、 “妹子叮当滴打丢” 、 “陀里郎打格束束束” 、 “叽哩咕噜咕噜叽 哩”等。 曲牌调式多为徵调,其次是商调、羽调,还有少数双重调式和调式交替的唱 段。 二灯 腔 二灯 腔 灯腔包括“九龙山摘茶”一剧的全部音乐及赣南的马灯、龙灯、狮灯、摆字 灯、茶兰灯、大堂花鼓、彩莲船等灯彩音乐曲牌。也有少数是从“大班” (如东 河戏等剧种)中吸收进来的。有曲牌 90 余首。如春景天 、 闹五更 、 姐在 房中 、 双牵手 、 五月踩地 、 十二月花 、 茶童调 、 荷花透水开 、 报三 声 、 问茶名 、 报茶名 、 倒采茶 、 小小仙鹅 、 春谷雨等。 这类曲牌音调雄浑热闹、节奏鲜明、舞蹈性强。 “灯腔”的伴奏乐器主要是 唢呐加一套锣鼓(四件头) ,气氛热烈火红。其调式多为征调、宫调,少数为羽 调、商调。 灯腔除小部分没有衬词外,其它大都有各种各样的衬词,如“哟嗬咳” 、 “衣 呀衣子哟嗬咳” 、 “且当且”等。 三路 腔 三路 腔 路腔部分曲牌相传来自湖南, 故老艺人称这个腔为 “湖南调” , 其过门叫 “湖 南托子” 。 路腔的打击乐点子, 是赣南采茶戏特有的锣鼓经。 该腔有曲牌 50 多首。 如割韭菜 、 对花 、 折打 、 摇兰花开 、 新年酒 、 “一韵” 、 “二韵” 、 “三 韵” 、 捎妹子词 、 老补缸 、 开四门 、 补皮鞋 、 卖纸花 、 眉灵调等。 这个腔中的少数曲牌和广西彩调还有许多共同之处,如路腔中的曲牌开四 门和广西彩调的四门摘花几乎一样。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12 路腔曲调风趣轻松,欢快幽默,常与“茶腔”曲牌用于同一个剧目,尤其适 宜载歌载舞型的歌舞喜剧使用。 主奏乐器为 “勾筒” 加唢呐, 还有打击乐。“勾筒” 定弦为 la-mi, 或 sol-re。 曲牌调式以商调式为多,征调、宫调次之。还有少类角调式。 大量、大段衬词的运用是路腔最为突出的特征。如“喂是喂”这个曲调的 衬词、衬句成倍的多于主词,补充表达正式唱腔的未尽之意,但并不用于拖腔。 。 四杂 调 四杂 调 杂调是赣南采茶戏中作为插曲使用的民歌小调或来自其它剧种的一些曲牌。 如“瓜子仁” 、 “北调” 、 “孟姜女” 、 “茉莉花” 、 “新八仙” 、 “九连环” 、 “大风阳花 鼓” 、 “相交十郎”等,计有 38 首。这些曲牌大都小巧玲珑、优美抒情。 这个腔系中由于曲牌没有统一的风格,也没有什系统性,且弦路繁杂(有 sol-re、re-la、la-mi、do-sol)等,在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中,主要用敬酒, 打彩,打花鼓等场合。不作为一个独立的声腔运用,所以称之为“杂调” 。可以 视为不断吸收其它艺术养分的见证。 在赣南采茶传统音乐中,曲牌名称也与其它剧种不同。如依据表演命名的曲 牌有打鞋底 、 割韭菜 、 绣花 、 打草鞋 、 补瓷碗 、 补缸等,依剧目 名称命名的曲片有补皮鞋 、 捎妹子调 、 捎同年 、 上广东 、 卖杂货 、 劝夫等,以花冠命名有桃花、牡丹、荷花、莲花、石榴花、茶花、竹花、芙 蓉花、梨花、梅花、兰花、茉莉花、卖仙花等,还有一组发数字命名曲调,如一 韵 、 二韵 、 三句板 、 四季牡丹 、 五子等姐姐 、 八板头 、 九条河 、 十送妹 、 十二月花等,以动物命名的斑鸠调 、 芸冬雕子 、 蛤蟆叫 、 蚊虫歌等。 第三节 勾筒正反弦的伴奏形式 第三节 勾筒正反弦的伴奏形式 勾筒是赣南采茶戏的主奏乐器,形似二胡又不同于二胡的音色、构造及演奏 风格。勾筒是赣南客家先民创造的一种民间乐器而运用于戏曲舞台,因其能挂在 墙上,行走时勾在肩上取名勾筒。勾筒各个部分全是竹子所制而非木质,并在琴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13 筒 一端蒙的是蛤蟆皮,且琴筒比二胡要大些,其音色浑厚、粗犷、音量、独具 乡土气息, 善于表现劳动者朴实、 豪迈、 坚强的性格。 在演奏方法上一般采用 “切 把” ,拉“re-la”弦时,左手食指始终按在外弦“i”音位置上,要拉“mi”和 “si”时,只用食指熟练地往上滑移,形成特殊的风味。有人说: “百日笛子千 日精,小小勾筒拉断腰。 ”可见,要拉好勾筒也是不容易的。 正反弦即随唱腔的称正弦,其他助奏的称反弦。反弦必须与正弦低一度、四 度或五度。在伴奏时同调不同弦,充分发挥空弦功能和每个人的演奏风格,并采 用你高我低、你简我繁、你上我下、你左我右,既垫补了唱腔又形成了支声复调 的炽体,犹如珠联璧合,绚丽多彩,提高了对唱腔的表现力。 第四节 曲牌的唱腔与润腔 一、唱腔风格特点 第四节 曲牌的唱腔与润腔 一、唱腔风格特点 唱腔无疑是构成地方戏曲风格特色的最重要因素。 赣南采茶戏传统演唱方法 整体可分为“河东” 、 “河西”两大派。河东派唱腔略带说唱性,旋律线条的起伏 度小,较为抒情雅致;河西派唱腔跳跃幅度大,开朗激越旋律性强。当然,即使 在每个剧种中,唱腔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同一个曲牌,唱法也常常不一样。由于 演员的天赋和演唱方法的差异,因而每个行当中,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流派。以 赣南采茶戏谢德胜老艺人传唱的“三句板”曲牌为例,赣南采茶戏曲牌唱腔的风 格可见一斑。 谱例 1: 三 句 板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14 1、三句板是“茶腔”的代表性曲牌,旋律优美抒情且平稳。在传统剧中多 在男角出门时演唱,以四分音符为一拍,过门和演唱在内,共计 42 小节。属五 声征调式。一般采用 bb 调演唱,嗓音条件好的,也可用 c 调。 2、打击乐在赣南采茶戏歌舞表演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有“半台锣鼓半台 戏”之说。所有曲牌“过门”几乎都伴有打击乐,如同一篇文章中标点的功能, 明句读,分段落,使戏剧脉络清晰。打击乐的轻重快慢,还像文章中标点有表情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15 的功能:逗号停顿,冒号提示,问号惊疑,叹号感叹。打击乐能强调演员的外型 动作,将演员不可见的情绪明白地传达出来,产生强烈感人的魅力。所以艺人们 常说: “锣鼓一打,勾筒一拉,扇子一耍, (我的)脚就会发嗲” (音 dia,意为 禁不住地起舞) 。三句板曲牌中的过门都伴有击乐。如谱例中 1-5 小节、16-20 小节、38-42 小节的旋律中的打击乐。 谱例 2: 3、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绝大部分以客家话作舞台用语,唱腔旋律与客家语 的结合,基本上是一脉相承。三句板曲牌用客家方言演唱,唱词中的衬词要配合 得天衣无缝。 如:托子中的最后一小节的(哎呀)两字。 过门中的第(20)小节中的(哩格)两字。 过门中的第(31)小节中的(哩格)两字。 以上三处在演唱进行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联接作用。唱词中的“哎呀” 、 “里 格”和“罗里格” 、 “依呀嗬咳”都是客家方言的代表性衬词。这类衬词,乡土气 息浓厚,不仅在三句板曲牌中有体现,在众多曲牌中也被反复运用。借助衬词扩 展旋律,使人物的感情得到充分表达,成为乐句不可分割的部分。 4、三句板曲牌中,有几处细腻的润腔色彩,也很有特点。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16 如:旋律中的第(8)小节中的(哟)字 用三十二分音符演 唱;第(14)小节的 中的(去)应唱成 第(36)小节 的 中的(门)应唱成 。 分析谢德胜老艺人演唱的三句板曲牌,及另外近三百首曲牌,还发现唱腔有 如下鲜明特色: 1、高音起腔。 如牡丹调 、 扇子摇摇 、 上山调等,都是在“sol”音上起唱,对演 唱者的嗓音条件,及音准、乐感、吐字、咬字、喷口等技巧有较高要求。 谱例 3: 牡丹调 扇子摇摇 上山调 2、曲牌尾句归腔翻高八度 3、这种唱腔必须保证曲牌连贯性和完整性,因而对演唱者的气息运用、音 准、乐感要求较高。如(谱例 4) : 谱例 4: 红绣鞋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17 摇兰花开 4、男、女对唱的特色。如哨妹子中的“对花” 、 “十打”和长铜钱歌 、 开四门等,这类对唱曲牌要求演唱配合默契,节奏感强,略带口语化。 其中长铜钱歌的男声接唱的“喂”字,就要用口语化的方法。 谱例 5: 二、曲牌润腔特点 二、曲牌润腔特点 曲牌唱腔德润腔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形成唱腔风格的艺术魅力。对此,艺人 们又生动的总结: 润腔虽有各特点,唱法技巧意不同。 适应剧情和人物,自如灵活实践中。 由表及里声情茂,喜怒哀乐悲惊恐。 演员关键在表现,表达不出白费功。 下面几种不同的润腔唱法的实例。 1、 牡丹调中“做生意”的意字,用勾腔方法演唱。 2、三句板中的“慢叻去”的“去”字,用颤抖腔方法演唱。 3、芙蓉哭调中的“芙蓉花开叶又细”的“细”和(呃)字,用“泣腔”方 法演唱。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18 4、打鞋底中的“依呀哟哟、呀呀哟哟” 用滑腔方法演唱。 三、唱词音韵特点 三、唱词音韵特点 曲牌的特点,是以词为基础,词曲有机结合,共同塑造艺术形象。赣南采茶 戏的传统剧目中,唱词多有七字句,也有小量的五字、九字句。相当部分是表达 男女爱情为内容的作品。下面略举几例。 1 “触景生情”的还魂调 : 雕子一叫就天光, 牛子挨栏妹挨床; 牛子挨栏想草食, 细妹挨床想情郎。 2 “以物传情”的螃蟹歌 : 正月唱起螃蟹歌, 一只螃蟹脚几多; 一个螃蟹八个脚,两把钳子一个海螺壳。 玲珑塔 塔玲珑, 玲珑宝塔九层门; 一层宝塔一扇门, 一盏琉璃一盏灯, 一个木鱼一本经, 一个童子拜观音。 十里衣子罗嗦, 罗嗦罗嗦三流嗦, 思想起我的亲哥哥, 思想起我的花鼓婆。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19 3 “以物思情”的山担水 : 老妹担水荫南山, 情郎哥哎子又哎呦; 哪个阿哥同捱接一肩, 同捱接一肩荷包并香鞋。 4“借物煽情”的芒冬雕子: 芒冬雕子扯当扯, 扯扯子当距芒冬, 距得芒冬扯打扯丢嘭打丢, 妹子过介来呀妹呀妹。 “触景生情,以物传情,以物思情,借物煽情”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这 与客家山歌中“情歌”类中的唱词内容一样,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显得淳 朴自然。 阴韵的讲究使“五音”(即唇、舌、齿、牙、喉),“四呼”(即开、齐、 撮、合),“四声”、“归韵”、“收声”、“交代”等,按规律的要求在演唱 中得到体现。如牡丹调曲牌中的唱词: 花开里格牡丹叶又细, 大妹妹细妹过来哇过你; 去出门本里当格做生意, 家中里格事情就全靠你。 该曲牌中每句唱词的最后一个字,即“细、你、意、你”属“十三辙”中“一 七辙”,“一七辙”,在“五音”中介乎“唇、舌、齿”三音之间,在“四呼” 中属“齐齿”类,在“四声”中属“去声”。所以,在演唱“细、你、意、你” 四字时,口型位置要准确,力度用在“齿”上,节奏延长时要咬住韵母,口形始 终不变,避免字与音模糊走样。 第五节 创腔手法 第五节 创腔手法 采茶戏多采用“主调选择”和“主题贯穿”的创腔手法。 “主调选择” ,就是在采茶戏传统曲牌中,寻找与表现内容和人物性格相吻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20 合的曲调作为某一角色的基本腔调。 “主题贯穿” ,即将基本腔调经过变化发展后 不断出现反复使用,贯穿始终。采用这样的创腔方法,既能保持剧种风格,又可 以出新,赋予时代精神,适应不同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 剧种的灵魂是音乐。音乐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同时,音乐改革的路子与 步伐又直接关系到剧种前进与发展。赣南采茶戏唱腔音乐原来为套曲,随着大演 现代戏,内容的出新,总结出“主调选择”与“主题贯穿”这一创作新腔的手法, 使赣南采茶戏在时代前行的过程能够同步前行。 第四章 赣南采茶戏的保存与发展 第四章 赣南采茶戏的保存与发展 第一节 创新保存与发展的灵魂 第一节 创新保存与发展的灵魂 赣南采茶戏的保存,说到底应当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过程。 “传统是一条 河”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管以什么方式传承,赣南传统客家音乐都是随着不同 时代的发展而变革的。这就要求作为传统艺术的赣南采茶戏,在保存时必须去掉 原有的僵化模式,抛弃封建迷信等糟粕内容,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结合时代的 发展要求,对其进行解构重组、多层融合。整个过程也是观念推陈出新与实践的 的过程。前两年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曹禺剧作奖、梅花奖的大型 赣南采茶戏山歌情,从剧本创作到音乐创作,几乎囊括(或借用)赣南客家音乐 中的兴国山歌、茶腔、灯腔、路腔、杂调、道情、渔鼓等,可以说是创造了赣南 采茶戏新的辉煌的一页。作品在保留传统赣南客家音乐的特质的同时,从形式、 内容上对其进行创新,使其焕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笔者认为,传统若要保存,理念必须创新。理念创新的根本,,在于结合当 代的特点,对传统剧目进行变革,来个二度创造。这种变革不是简单的扬弃,而 是一种去芜存菁地批判性地继承。 当代客家音乐面对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 要求,其理念上的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音乐内涵的丰富和变革都要与“现代化” 、 “市场化”等时代特点相适应。在江西省第二届艺术节上夺金摘银荣获十余项奖 项的大型客家音乐剧围屋女人的实践创作,也证明了这一点。该剧音乐在用 采茶戏音乐、灯彩、客家山歌、构成音乐剧的主体基础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 欣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20 合的曲调作为某一角色的基本腔调。 “主题贯穿” ,即将基本腔调经过变化发展后 不断出现反复使用,贯穿始终。采用这样的创腔方法,既能保持剧种风格,又可 以出新,赋予时代精神,适应不同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 剧种的灵魂是音乐。音乐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同时,音乐改革的路子与 步伐又直接关系到剧种前进与发展。赣南采茶戏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