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i w 代的监察制度 内容摘要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大起义胜利 推翻元朝的统治的基础上建立了 明朝 他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 对原有的监察机构和监察制度进行 了大胆的改革 建立起一套更加强化和更加高度集权的监察制度 明 朝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最注重监察制度 因此建立了庞大的监察机 构 包括都察院 十三道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以及地方上的提刑 按察使司等机构 从而构成了一张内外相控 上下交叉的严密网络 形成j 较为完备的监察体系 这一套制度是对前代制度的继承和发 展 山于这种制度既有继承 义有发展 从而更加完善 适应了历史 的涮流 更能发挥高度集权化的君主专 i j i j 度的整体功能 在国家政 治 教育以及经济生活等不同领域中发挥出监控部门的明显效用 对 王r 期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明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 革 讨论了它的作用 在六个方面的特征 及其后期的衰落和局限性 等内容 关缮佩制度明代监察 堡堕坐 堕堕鳖型些 a b s t r a c t o n eo ft h ea c a d e m i ci s s u e sm u c hc o n c e m e db yc h i n a sh i s t o r i c a l c i r c l e si sh o wt om a k e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u p e r v i s i o n s y s t e mo fm i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m i n gd y n a s t y z h uy u a n z h a n gt h ef i r s te m p e r o r s e tu pas u p e r v i s i o ns y s t e m w h i c he m b o d i e dh i st h o u g h t st oc o n t r o l e q u i l i b r a t i o na m o n g h i sc o u r to f f i c i a l s i th e l p se m p i r ez h ut ob u i l du pa c l e a na n dh o n e s tg o v e r n m e n t sw h i c hl a s tf o rm o r et h a n2 7 0y e a r s t h es y s t e mo fm i n gd y n a s t yt oi n s p e c ti t so f f i c i a l sh a sa ni m p o r t a n t p l a c ei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s y s t e mt oi n s p e c to f f i c i a l si n c h i n a a n dt h i so f f i c i a l i n s p e c t i n gs y s t e m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 t h ew h o l es y s t e m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t oc h e c ko f f i c i a l s p r o f i c i e n c y t h i sp a p e ri s o i lt h eb a s i so fb e l i e v a b l e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t om a k ea s y s t e m a t i c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t ot h es u p e r v i s i o ns y s t e mo fm i n gd y n a s t yi n s i xa s p e c t s t h i sp a p e rs u g g e s t st h a to u rh i s t o r i c a ls t u d i e so f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s h o u l db eb a s e s o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o fi t s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st ot h o s e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q u e s t i o n s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s y s t e m t h ea u t h o ra d v a n c e si nt h e c o u r s eo fd i s c u s s i o nh i so w nv i e wa n d o p i n i o n s t h ep a p e ra l s od i s c u s s e st h eg a i n sa n dl o s s e so f t h er e f o r mo f s u p e r v i s i o ns y s t e m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r e f o r mo fs u p e r v i s i o ns y s t e mo fm i n gd y n a s t yh a se x e r t e d d i r e c t l yi n f l u e n c e o nt h e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o fp o l i t i cp o w e ra n dm i n g s s o c i e t y m i n gd y n a s t yi n s i s t s o nt h ep r i n c i p a lo fp u b l i c i t y f a i ra n d e q u a l i t y i tc a r r i e do u te n r o l l i n gb a c h e l o r sb y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a n d r e a l i z e dt h eh i s t o r i cc h a n g eo fs u p e r v i s i o no f f i c i a l sb ys o m e n e w m e t h o d s k e yw o r d s 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o f f i c i a l s t h es u p e r v i s i o ns y s t e m 试论明代的监察制度 目l j 吾 试论明代的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封建国家 整顿吏治 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它制约着国家机器的运转 中国古 代监察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我国旱在先秦时代就萌生了监察制度 经过秦汉时期的形成和唐 宋时期的发展及明初的进一步完善 已具有了 定的特色 传说我国 旱在黄帝时期 就设立了进行监察的官员 专门负责对管辖的属国进 行监察 夏商时设有 方伯 于坐之外设方伯 受命于王 以监 察一方者 谓之伯 1 周代的方伯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 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西周还在中央内设置了具有监察职能的大宰 小 宰等职 并且向诸侯国派遣监国使臣 以便监督诸侯国君 春秋战国 许多先进的思想家 政治家 提出了要加强监察力度的思想 为了加 强各诸侯国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致使监察内容逐步扩大 秦始皇统一 中国后 更建立了专门从事监察活动的机关 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 方的监察体系 自此 监察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 秦王朝设置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府 内设御史大夫 御史中丞 御 史丞 侍御史等职 在地方设置监御史 还制定了部分监察法规 汉 1 吕思勉 先秦史 第3 7 8 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2 年 试论l 删代的监察制度 代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 又称西台或兰台 御史负责 纠举百官 整 肃朗纲 而后历代设置类似的机构 间或在职能上有所改变 在唐 朝以后 由于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 为加强廉政监察制度 在原设监 察机构之外还出现了新设的监察系统 最初在唐朝是黜陟使 按察使 采访使 在宋朝有提点刑狱使司 在元代 御史台成为中央三大机构 之一 全国划分二十二道监察区 设肃政廉访使司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大起义胜季0 的基础上 推翻元朝的统治后建 立了明朝 他借鉴了元朝灭亡的教训 对原有的监察机构和监察制度 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建立起一套更加强化和更加高度集权的监察制 度 i 蝈韧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注重监察制度 因此建立了较为 完备的监察体系和庞大的监察机构 包括都察院 十三道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以及地方上的提刑按察使司等 从而构成了一张内外相 控 上下交叉的严密网络 这一套制度是对前代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由于这种制度既有继承 又有发展 从而更加完善 更加适应历史的 潮流 更能体现高度集权化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整体功能 在国家政治 教育以及经济生活等不同领域中更能发挥监控部门的明显效用 对统 治集团乃至封建君主逐渐形成了具有约束性的规范 使国家的决策和 制定更加有序 专制制度因而获得了稳步的发展 学术界对明代的监察制度 向来相当关心 研究论文和专著写出 了许多篇部 主要著有 王正 监察史话 台北 大百科出版社 一九九八年三月初版 白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 年三月第一版 吴观文 中国古代政治与监察制度 北京 试论i i j j f 的舱察制度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九九一年十月第 版 张薇 明代的监 控体制 监察与谏议制度研究 武昌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三 年十月第一版 李进修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 北京 求实出版 社 九八八年九月第 版 巨焕武 明代巡按监察御史 台北 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论文 一九七 年十二月 张治安 锅代 监察制度之研究 台北 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论文 王天有 明 代国家机构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 齐觉 生 明代监察制度之权力分配及其运用 台北 政治大学政治研究 所硕士论文 九六四年 这些论文和专著或对明代监察郗度的一个方面做出了程度不同 的研究 或从总体上对明代监察制度作出了程度不同的探讨 从而使 明代监察制度的大体状况为人们所了解 但是 研究深入程度上有待 加强 在规定与实态相结合以及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探研上尚不够理 想 有鉴于此 笔者对明代监察制度再作研究 希望能在前人的基础 上 再深入一层 提高一步 一 踢初监察制度的确立 明太祖重视监察机制 早在吴元年 1 3 6 7 年 就设监察机构御 史台为从一品衙门 有左 右御史大夫 御史中丞 侍御史 治书侍 御史 殿中侍御史 察院监察御史等官 曾说 国家立三大府 中 书总政事 都督掌军旅 御史掌纠察 朝廷纪纲尽系于此 而台察之 试论l 帅代的脯察制度 任尤清要 2 可见他非常重视监察机关的作用 把监察机关与长官 行政权的中书省和掌管军事大权的都督府相提并论 正是在这种指导 思想的影响下 洪武十三年 1 3 8 0 罢御史台 洪武十五年 1 3 8 2 朱元璋开始对中央监察机构进行改革 其具体作法 废除了沿袭元朝 的御史台 将原御史台内的台 殿 察三院合为一体 改设都察院 设监察都御史八人 秩正七品 分监察御史为浙江 河南 山东 北 平 山西 陕西 湖广 福建 江蓖 广东 广珏 四川十二道 各 道设御史三至五人不等 秩正九品 洪武十六年 1 3 8 3 朱元璋提 高了都察院的级别 升之为正三品衙门 设左 右都御史二长官 正 三品 以下设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 左右佥都御史各二人 将左右副 都御史定为正四品 左右佥都御史定为正五品 经历一人 正七品 知事一人 正八品 第二年 他又进一步改革 将都察院升为正二品 衙门 与六部尚书衙门品秩相齐 左右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合称 七卿 升都御史正二品 副都御史正三品 佥都御史正四品 十二道监察御 史正七品 建文中 都察院一度改名御史府 设御史大夫 分御史于 左 右两院 成祖即位后仍复旧制 永乐元年 1 4 0 3 年 改北平道 为北京道 十八年罢北京道 增设贵州 云南 交耻三道 宣德十年 1 4 3 5 年 罢交耻道 定为十三道 设官一如前列 十三道之设乃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依当时十三省行政区划分为十三道 设十三道 监察御史百余人 由都察院统领 分掌各省及一些特殊地区 此外还 设置由监察御史充任的巡按 巡视各地及某些特殊的部门 后来代表 2 明史 卷7 3 职官志 中华书局 标点本 1 9 7 4 4 下同 试论叭代的监察制度 皇帝外出拊循各地 或处理某重大事件的总督 巡抚 提督等 外出 时均加都御史 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衔 所以都御史等人员的数额时 有变化 地方机构则 于太祖吴元年 始设各道按察司 设按察使 正三品 副使 正四品 佥事 正五品 洪武十四年 1 3 8 1 年 并置各道按察分司 十五年又置天下府州县按察分司 以儒生王存中 等五百三十一人为试佥事 人按二县 4 洪武二十九年 1 3 9 6 年 设 置四十一道按察分司 又按察司佐官副使 佥事派出巡查 至宣德时 全国共设十三按察司 二 明代监察制度概况 1 总领监察事务的都察院 部察院是总领监察事务的机构 都察院设正官左 右御史二人 正二品 左 右副都御史二人 正三品 左 右佥都御史四人 正四 品 此为坐院官 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都御史 佥都御史官衔者无定 员 首领官 经历司经历一人 正六晶 都事 人 正七品 司务厅 司务四入 后革二人 扶九品 照磨所照磨 人 正八品 检校一 人 正九品 司狱司司狱六人 后革五人 从九品 属官 十三道 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 正七品 其中 浙江 江西 河南 山东四道 各十人 福建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五道各七人 陕西 湖广 3 明史 卷7 5 职官志四 4 明史 卷7 5 职官志四 试亡仑町f e 的髓搽制度 山两三道各八人 云南道十一人 都察院办事机构为经历司 司务厅 照磨所 司狱司 下属的十三道监察御史以各布政司为划分 他们是 分掌地方监察的官员 也分工兼管中央各机构的盥察工作 2 纵横交错的监察制度 明朝虽然把都察院当作总领监察事务的机构 但其监察机构不限 于此 而是汇集各代制度特点 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整套纵横交错 上下交叉 内外制衡的监察网络 在中央 既有都察院作为总揽全国 监察政务的最高机关 又有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 直接负责监督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大要害部门的六科给事中 都察院所辖十三道 监察御史以省为监察单位分管地方监察 并派巡按监察御史按临地 方 监督官吏 安抚平民 中央派往地方的有巡按攒史和巡抚都御史 均为临时性差遣 没有固定官署 定期回中央 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 地方监察机关 其临时性在初期最为明显 但在地方监察中却起着 异常重要的作用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 还有巡城 巡盐 巡 河 清军 屯田 巡茶 巡关御史分门别类地延伸到全国各地分担专 职监察 同肘 在各省还设提刑按察使司 掌管全省的司法 监察 按察使之下又将一省划分成若干分巡道 作为按察司派出机构迸行监 察 在明代前中期 按察使与巡按在行使监察权方面可以相互抗衡 制约 在巡历州县 纠劾贪墨 受理词讼时 双方互相配合 这种监 察机制的实质即中央按系统监察和地方分区监察相结合的双重体制 试论明代的监察制度 其制度的详细情形如下 朱元璋将部察院都御史职责明确为 纠劾百官 辩明冤枉 提 督各道 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凡大臣奸邪 小人构党 作威作福乱 政者 劾 凡百官猥茸 贪冒 坏官纪者 劾 凡学术不正 上书陈 言变乱成宪 希进用者 劾 遇朝觐 考察 同吏部司贤否陟黜 大 狱重囚 会鞫于外朝 偕刑部 大理谳平之 其奉敕内地 拊循外地 各专其敕行事 6 凡大臣奸邪 为非作歹 小人结党 擅作威福 扰乱 朝政 破坏吏治者 又或贪墨受贿 违法乱纪 营私舞弊 学术不正 变乱祖宗之法者 都属都察院职责监管范屡 都要检举和弹劾 在地 方官朝觐和考察官员时 要会同吏部了解官员的才能 人品 对五品 以下官员开具考语 提出升迁或降黜 对四品以上官员的 自陈 提 出意见 对峪察御史称职与否提出评语上奏 都察院还直接参政 与 吏部共同决定官员贤否升降 同大理寺 刑都共同会审重大案件 并 监督部寺对案件进行处理 邸 三法司会审 三法司日荆都 都察院 大理寺 刑部受天下刑名 部察院纠察 大理寺驳正 7 参 与廷推 廷议 由此可见 明朝所设都察院是将公安 司法 纪检 组织等职能集于一身 正因为都察院不仅拥具有独立的监察权 还具 有吏部的行政权 刑部的司法权 自此台职与部权并重 七卿之名 遂为一代定制 8 都察院作为专司稽查和弹劾的机构 方面作为 5 高春平 论明代的提刑按察使司 载 晋阳学刊 1 9 9 2 年第3 期 6 明史 卷7 3 职官志 7 嗡史 卷9 4 粥法志 8 清 夏舞 明通鉴 卷8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0 1 试论州代的监察制度 皇帝耳目 监督百官以防腐败 另一方面上陈民情 辨别是非 客观 上起到了防止官员腐败 保持百官廉洁和政治清明的作用 都察院之长都御史 主持都察院工作 负责奏请皇帝点差御史 考核各道诸官 纠举文武百官 还有参与会审和奉旨出巡等 佥都御 史为都御史的助理 他们经常被派赴地方巡视 监察御史的监督对象 是中央的各级官吏和地方官吏 他们人数较多 虽然隶属于都察院 但有较大的独立性 他们分为十三道 职掌纠内外百司之官邪 巡视 光禄 仓库 巡盐与茶马 巡漕 查算钱粮等 明十三道监察御史 与以往历代监察御史最大的不同是 除各理本布政司 分道纠察州县 外 还分别带管内府监局 在京各衙门 直隶府州卫所 如 福建道 协管户部 宝钞提举司 钞纸 印钞二局 承运 广惠 广积 广盈 脏罚 甲乙丙丁戊字 天财 军储 供用 行运各库 在京金吾后 武成中 飞熊 武功左 武功右 武功前 献陵 景陵 裕陵 泰陵 十卫 及直隶常州 池州二府 定边 开平中屯二卫 美峪千户所 河南道独专诸内外考察 并 协管礼部 都察院 翰林院 国子监 太常寺 光禄寺 鸿胪寺 尚宝司 中书舍人 钦天监 太医院 司 礼 尚膳 尚宝 直殿等监 酒醋翔局 钟鼓司 教坊司 在京羽林 左 留守前 留守后 神武左 神武前 彭城六卫 伊 唐 周 郑 四府 及两淮盐运司 直隶扬州 大名二府 扬 i 1 高邮 仪真 归 德 宁山 潼关 神武右各卫 泰州 通州 汝宁各千户所 9 另外 朱元璋还在十三道监察御史中选派 设立巡按御史 建立 9 明史 卷7 3 职官志 御史巡按地方的制度 巡按御史的职责在于监察地方 但在组织上属 中央监察机关 都察院 是明代中央为了强化地方监察 而向地方 派遣的 永乐元年 遣御史分巡天下 为定制 1 0 永乐十年成祖曾 说 每岁遣人巡行郡邑 明史 职官志 中提到 巡按则代天 子巡狩 所按藩服大臣 府州县官诸考察 举劾尤专 大事奏裁 小 事立断 御史巡按地方 其首要任务是考察纠劾官吏 举廉黜贪 这些官吏是代天子巡狩 其职责和考察范围是吏政 刑名 钱谷 治 安 档案 学校 农桑 水利 风俗 民隐 作为在明代监察中起重 要作用的制度 直至正统四年 宪纲事类 的颁布才正式形成 弘治 以后 巡按御史的权力扩大 侵入了许多其他领域监察之外的权力 如行政方面 凡有大兴革及诸政务 会都 按议 经画定而请于抚 按若总督 在军事方面 地方战守事宣 巡按得参与谋政 在治安 方面 地方若出现贼盗 巡按要下令征剿 明代以巡按御史为核心 还设有其他负有专门任务的专差御史 例如巡盐御史 巡茶御史 巡漕御史 巡仓御史等 对盐 茶 马 漕运 关税 屯田 仓库 钱粮等重要经济部门进行专职监督 如巡 漕御史对漕运中水次交兑 寄囤 除豁漂漉粮米 完粮期限 监追挂 欠等 参与提问究治 明于各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 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 1 2 其职能 举劾奸贪 刷磨文卷 稽核钱粮收支 监督所属府州县卫所的钱粮 1 0 明史 卷6 成祖本纪二 1 1 明太宗实录 卷1 2 9 台北 中研院史语所校琦3 本 1 9 6 2 下同 1 2 明史 卷7 5 职官志四 试论明代的监察制度 作为主管一省的 刑名按劾之事 的监察机关 按察司当然负有 分 道巡查 的职责 凡官吏贤否 军民利病 皆得廉问纠举 在明 之前 地方监察官员由中央临时派遣 无驻所 无定员 发展到后期 i 也方化 行政化 明代的提开1 j 按察使司有自己的驻署 长官 属官等 完整的体系 按察使一人 正三品 副使 正四品 佥事 正五品 均有定员 1 4 专人专职 提高了监察效率 这一制度在明代前期占有 主要地位 明中叶以后提刑按察司 监察职能逐渐萎缩 成为重在 提 刑 而少有 按察 的地方司法部门 明代还有尚书 侍郎 少卿等官 加上都御史或副 佥都御史等 衔 以兼职执行监察任务 其称号有总督 提督 巡抚 总理 巡视 抚治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总督和巡抚 成为督抚制度 兼领都御史 衔而常驻地方 并受命兼管地方行政 民政者 称为 巡抚 若是兼 管军事的则称 提督 三者都兼的就称之为 总督 这是明朝监察制 度的又一重大发展 督抚的职权范围有 第一 总督有总理漕运 兼 理粮饷 带管盐法等职责 崇祯三年 擢吴维祺南京户部右侍郎 总督粮储 设会计簿 钩考隐没侵欺及积逋不输各数十百万 大者弹 奏 小者捕治 立法严督 囤课仓庾渐充 m 第二 督抚往往通过 考察属吏 来罢黜奸贪不职者 除此之外 朱元璋还创立了六科给事中的组织机构 对应中央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部行政机构 朱元璋专设吏 户 礼 兵 刑 1 3 明史 卷7 5 职官志四 1 4 明史 卷7 5 职官志四 1 5 清 龙文彬 明会要 卷3 1 中华书局 1 9 5 6 1 0 下同a 试论明代的舱察制度 工六科 合称 六科给事中 单名 给事中 各科设都给事中1 人 左右都给事中各一人为副贰 都给事中秩正七品 左右都给事中及给 事q 1 秩从七品 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是为了监察中央吏 户 礼 兵 工 刑六部的活动 洪武十七年 曾谕给事中 朕日总万机 岂能 一一用遍 苟政事有失 将为天下害 卿等能各悉心封驳 则庶事百 无不当 1 6 六科给事中的职权有 监察六部长官和规谏皇帝 按规定 凡以皇上名义发出的制敕 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 若有不妥之处 可以封还奏报 全国各地上报给皇上的奏章 六科要根据分工按类抄 报各部 并提出驳正意见 六科之官虽然为七品 但权力极大 他们 侍从皇上 每日都有一入值班 站在殿中 珥笔记旨 皇上交派各 衙门办理的事件 由他们检查督办 倘若有拖延不办 或是动作迟缓 者 由他们向皇上报告 若各衙门完成了皇上交办的任务 便由六科 核销 每逢京官考察自陈政绩时 这些给事中还要会同六部进行审核 在考核中 有的官员政绩突出而被皇上召见时 一般要由吏部尚书及 相关科的都给事中共同相陪面见皇上 综上所述 明代监察网络十分严密 中央有都御史总揽事务 地 方有监察御史 既分管十三道 又带管中央各部门 六科给事中则作 为一个独立机构 与监察御史配合 对六部等进行科道双重监督 各 省按察使常驻地方监察 在重要地区或部门还设有总督或巡抚进行督 察 有事则随时派御史巡按 这样 御史可以随时随地对中央内外各 个部门和地区进行监察 1 6 明会要 卷3 7 试论州代的监察制度 3 照刷文卷 行使监察职能的常规方式 明代承元旧制 监察机构行使监察职能的一个最常见的做法是 照刷文卷 对记录行政过程的档案文卷定期予以察看 查看政务 处理有无稽迟 失错 埋没 违枉等现象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对有 问题的地方加以纠正弹劾 为了保证文卷自身的真实可靠 从而体现 照刷磨勘的严肃性 明代进行了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从洪武十五年起 实行文书半印勘合制度 在组织上 朱元璋自立吴王后就在都督府设 立了 照磨 以保证文卷的检查 明王朝建立后 在增设六部官员 时 义增设照磨人员 且在六部和五军都督 都察院等中央机构中设 立 照磨所 明代内府诸衙门文卷也遣御史照刷 隘察御史和按察 司负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衙门文卷的照刷 凡在京大小有印信衙 门 并直隶卫所州府等衙门 在外各都司 布政司 按察司文卷 除 于碍军机重事不刷外 其余卷宗从监察徇史每岁一次 或二岁三岁一 次照刷 即每一年或每两三年一次 派监察御史将各衙门的各种 档案文卷进行编目 逐一加以审查 根据办理的不同情况 分别给予 批语 通过检查各部门的工作 以最终得出的批语作为考核官吏的一 项根据 只要不是涉及军事机要的文件 所有卷宗 都由监察御史主 持照刷 照别五军都督府和六部大理寺 可由其书吏先具报事目 再 行照刷 在地方 照刷磨勘由按察司按察分司主持进行 对不能尽职 者 监察御史和按察分司分别由都察院 按察司调查取证后奏报皇上 定罪 加以监督改正 1 7 申时行等重修 万历会典 卷2 1 0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3 6 下同 试论明代的监察制度 4 监察官员的选拔 考核与地位 明初政治较为清明 监察工作也较有成效 这与明太祖思想上重 视监察是有紧密关系的 明代严格监察官员的选拔 考核和奖惩等程 序 明代对监察官员的选拔非常严格 非进士不能录用 体现了监察 官员尊崇的地位 明代十分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要求他们品行端正 有较高的伦理道德修养 气节刚正 为官正派 年貌适中 通晓刑名 钱谷 有较高的学识 富有治国安邦的政治才能 按明制规定 充任 给事中之职者 一般是 在各衙门办事进士 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 博士 并推官 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1 8 不可不公 不可不核实 不可不獯古 不可不通古 不可不通世务远人情 1 9 只有在恪守廉耻 的前提下 责其事功 才能使廉政和勤政的实绩交相辉映 为此 要 求各级官吏务必 约己而爱人 2 0 和做 不为私欲所敝 2 1 的清官廉 吏 尤其是监察官员更应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 治人者 必先自治 则人有所瞻仰 2 2 因而 只有贤良方正和道德高尚之入 才能授官 连任和升迁 否则 穷其源而搜罪之 2 3 同时 为了起到对监察官 员巨大的激励作用 监察官员的升迁非常快 这也有利于对国家的管 理 明代一般是通过考试选拔科 道官 对选拔要求严格 只是由于 明前期百废待举 所以举人 秀才 监生 才均有被征或被保举直接 1 8 明会要 卷3 7 1 9 王安石 王安石文集 谏官论 6 3 卷 中国文史出版社 1 9 9 9 2 0 明史 卷2 8 1 循吏列传 2 1 明史 卷2 8 1 2 2 明太祖实录 卷2 台北 中研院史语所校印本 1 9 6 2 下同 2 3 朱元璋 御制大诰序 洪武2 0 年 1 3 8 7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 2 0 0 1 试论明代的l 隘察制度 任命为科道官的 也有的历政三个月后被任命 或随 般文职官员的 升转途径而升授 天顺 成化以前 进士 举贡和监生都有初授科道 的可能 外官中的府推官 知县 学官也有升迁为科道官的 另外 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庶吉士改授 或从两京进士出身的户 礼 兵 刑 工五部主事 中书 行人 评事 博士及国子监博士三年考满者 中考选 或从进士 举贡出身的推官 知县中 行取 2 4 永乐二十二 年 从国子监中拣选有文学者6 0 人 于翰林院考得刘宣等2 0 人 分 置六科 考试内容为奏议弹文 刑名文字 由都察院堂上官和吏部官 员共同阅卷 参以访单 确定高下等第 具奏皇帝 决定取舍 其入 选标准 不仅要看考试成绩 还要看品德修养 体貌语言 崇祯年问 另加而试 根据 明会典 记载 给事中 只于进士内年3 0 以上者 考选奏补 御史以进士 举人 教官等项选除 明太祖认为 一个好的监察官吏应该是清正廉明的 凡任风宪 者 宣以公正为心 以廉洁自守 监察官员只有 贵在廉明 以为百 官表率 才能辨别是非 从而肃清官场上的种种弊端 据 明会典 卷1 2 载 凡科道官考满 洪武二十六年定 监察御史从都御史考核 给事中从都给事中考核 都给事中从本衙门将行过事迹并应有过犯备 细开写 送本 吏 部考核 据 昭代典则 记载 当时有一个监 察官员口l 凌汉 他在其浙江道任职期闻查出了不少冤案 其中q l l 成国 的人在路上遇到他 拉他去家里喝酒 并赠以重金 以报答往日伸冤 之恩 而凌汉说 子罪当尔 律有定法 非我私子 酒可饮 而金 2 4 明会典 卷5 选官 试论i 判代的临察制度 不受 明太祖知道后 非常高兴 马上提升为右副都御史 明代要 求监察官员巡行地方 若发现守法奉公 廉能昭著者 要随即举闻 若发现贪官污吏蠹政害民者 要当即拿下问罪 御史捉拿贪官污吏 地方长官不得干预 作为行省最高长官的布政使 若有不法行为 亦 在御史捉拿权限之内 明代还规定 御史若知善不举 见恶不拿 杖 一百 发配烟瘴之地 明代对监察官吏出巡考察 根据所考察地区离 京师的远近和交通便利程度规定出巡期限 监察官吏必须按规定期限 回京复命不得稽违 否则给予处罚 也有很多监察官吏为宫不刚正 则依律给予各种处罚 洪熙元年 山西按察佥事张萃被考不称职 依 照履历规定应贬任边远杂职 只是由于宣宗退人以礼 才令吏部让张 萃去当知县 如仍刁i 称职再依律降为杂职 洪武年间山西按察佥事宋 幸l 被谪为户部主事 建文初年 他被推荐为陕西按察佥事 后又坐事 谪为刑部员外郎 建文年间 山东按察使汤宗坐事谪为刑部郎中 宣 德五年 黜监察御史王琏为吏 初琏巡按辽东 违命专擅召人 告 奸多所诬枉 又多挟私 纵驰驿马 事闻 上曰 挟势作威 以枉 为直 岂可复任御史 其谪边卫充吏 2 5 明代监察官员的地位也有一些特点j 郢 秩卑 位尊 权重 厚 赏 秩卑 则因官轻爱惜身家之念亦轻 不会因 高官厚禄 而犹 豫不决 位尊 则因地位特殊受人尊崇而敢于进言 明朝皇帝特别 明令 凡 死谏 死节 阵亡者都给赠官 的殊荣 极力提倡和宣扬 爱国忠君的理念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 监察官员勇于以身殉职 报 2 5 明宣宗实录 卷6 8 台北 中研院史语所校印本 1 9 6 2 下同 试论i 代的监察制度 效国家 权重 则因有 整饬吏治之威重 所以能充分发挥其监察 效能 权重 的结果肯定了他们地位的重要性 为他们树立了威望 让监察官员倍感责任重大 达到了 以小驭大 的作用 厚赏 则 因奖励丰厚 激发了他们进取的精神 鼓励了正确的行为 使他们觉 得其仕途进身是最有利的途径 则勇于承担此项职责 正是由于监察 官员具有 秩卑而位尊 官小雨权重 的地位 因此明代的监察制度 才在整顿吏治 治理国家方面取到了很大的效绩 三 明代监察制度在政治制度中其他方面的体现 前文从整体上论述了明代监察制度的概略情形 为了加深对明 代监察制度的了解 兹 再将明代对政治制度中其他几个方面实行监察 的情况 加以论列 1 对官吏的监察 封建国家利用官吏来执行政策和职能 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和办法 用以保证和强化监督职能 经常性地监督宫员们的工作 对 他们提出严格要求 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 经受磨难的朱元 璋深知官吏的品行好坏 直接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 他曾指出 纯 良之臣 国之宝也 残暴之臣 国之蠹也 2 6 朱元璋认为清正廉洁 是为官应具的道德操守 强调官员们的忠直 明法 为此 很重视对 官员的监督 明代监察机构不仅是监察现任官吏 而且直接渗透到各 2 6 明太祖实录 卷3 9 试论叫代的蝻察制度 个层次官吏的选拔和任用过程中 在其中起到了监管作用 对官吏实 施了全方位的监察 这可以说是明初监察制度的一大特色 例如 科 道官主持和参与对选举生员到各级考试所用主考官的推选以及对官 员的荐举 诠选 拾遗等 保证了皇权对人事权的绝对控制 明代由 吏部和都察院共同负责对文官的考核 其主要部门虽为吏部 但都察 院作为监察机关 也参与其中 对考核中的不公及疏漏错误之提出纠 举 即 拾遗 参与人员包括吏部尚书 吏部考功司郎中 都察院 郜御史 吏科都给事中 河南道御史等 还有各地按察使 布政使 巡按御史 监察御史及巡抚等官 永乐元年 都察院奏定监生犯 公罪依律纪录 私罪当杖者断发充吏 2 7 宣德四年 谪开封府知府 文b 进为吏 初进受所属部良官绮帛 遇赦还职 又犯不法 巡按监察 御史言进既犯脏罪 赦后又犯不法 不可以长郡政 上日 卿言是 其罢为吏 用警守令之贪污者 2 8 明初的考察分为定期考察和非定期考察两种 定期监察规定 三 年一考 九年通考 2 9 官员任期的九年要经三次考核 而三次考核 的结果又不可能一样 对象包括所有京官和地方官 文官和武官 内 容 明史 概括为 八法 由吏都 察其言行 考其功能 课其殿 最 3 0 根据考绩 定出称职 平常和不称职 然后再分上中下三等 级以确定任免升降 对贪赃枉法者治以重典 昏庸无能者免为平民 不定期考察的特点是不定期 不定员 不定点 明代 在外加都御史 2 7 明太宗实录 卷1 7 2 8 明宣宗实录 卷5 5 2 9 明太祖实录 卷2 6 3 0 明太祖实录 卷1 8 8 试论i l j 代的监察制度 或副都御史钕者 有总督 提督 巡抚 经略 总理 赞理 巡视等 名目 他们都是中央不定期派出临时考察官吏的监察官 用以确保 各级官吏奉公守法 忠君效国 都有监察职权 可见不定期考察官员 名目之繁 巡按御史也是不定期考察的执行者 万历十九年 1 5 9 1 神宗再次强调 都察院所属各道 纠参不直 原系宪体 近来多徇情 避怨 以致风纪不肃 今后出巡回道 有不称职韵 也都要指实参治 为避免各级官吏利用宗法 地域 亲朋等关系徇私枉法 明朝制 定r 如科考回避 做官回避等各种回避制度 万历年间吏部重申官员 回避办法 朝廷以爵为叙 除巡按御史照例从方面宫回避外 余皆 从卑回避 不得以族序论 着为令 3 2 这一规定 禁止父子 叔侄 兄弟在同一机构或同一系统中同时任职 并按照官职品级的高低 以 小官避大官 调小官到别的机构中任职 以防止他们借助职位关系谋 图私剥 嘉靖九年 以父胡琏丹侄右副都御史巡抚濒江 摄建沿海 地方而奏当回避 令将效才子在京别衙门相应职事改授 们3 为防微杜 渐 规定 各布政司人禁充六部各相应清吏司吏及都察院各相应道吏 如浙江人则禁充浙江清吏司或浙江道吏役 余如各处巡抚 巡按 清 军 刷卷之令史 人吏 书吏 也要回避本乡贯 3 4 明史 选举志 中记载 凡内外富管属衙门 系父子 兄弟 叔侄者 以官职论 从卑回避 改调 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的职责之一就是 监临乡 3 1 万历邸钞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 9 9 1 5 影印本 3 2 明神宗实录 蔷6 3 台北 中研院史语所校印本 1 9 6 7 3 3 焦弦 玉堂丛语 卷6 事例 中华书局 1 9 8 1 3 4 皇明吏部志 验封二 试论明代的 临察制度 会试及武举 明会典 中提到 凡御史监视 如有兄弟子侄应 举者回避 意思是说 当御史监临乡试 会试时 如果有其兄 弟 子 侄亲属参加考试即应该回避出任监视之职 明代实行职务回避 制度 不许大臣子弟亲属任监察官 有助于防止大臣通过亲属把持科 道监察机构 按察使为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 正三品 掌一省刑名 不许任按察使 只许任参政 仍支正三品俸 也是要用职务回避办法 防止朝中大臣把持地方的司法监察大权 3 6 按照巡察官吏的身份和职责等的不同 分为职能性巡察和授权性 巡察两种 由监察官吏依监察职权所进行的巡视考察称为职能性巡 察 职能性巡察主要由监察御史充任的巡按官和地方按察司进行 由 皇帝委派的中央非监察官对地方的巡视考察称为授权性巡察 主要通 过以下方式对管理的各方面进行考察 l 吊剥案卷 或 磨勘卷宗 即通过查阅或检查各衙门的文书档案进行考评 分别写出评语 作为 考核地方官政绩的 项标准 2 亲自巡视检查仓库 学校 民政等情 况 检查库储情况 核对收支存留的各项帐目 并通过审录在押囚徒 了解狱政状况 3 考察官吏 凡违法失职的官员 五品以上的参劾 由皇帝裁决 六品及其以下的 即可 就便拿阔 4 访问有关吏民 考察民情礼教以 正风俗 振纲纪 听取他们对官吏品行治绩等的 评价 由此来加强中央对基层的联系 通过如上众多的考察活动后 巡察官必须按照规定册试和内容填写好考察报告 巡按御史任满回 道 由都察院堂上官 河南道御史及各道御史根据 宪纲 通过磨 3 s 明史 卷7 3 酝官志 3 6 董倩 明代人事回避制度据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 9 9 6 第3 期 试论i j 代的监察制度 勘其 行过文卷 考核其称职与否 称 回道考察 可见对巡按御 史的考察是更为严格 2 对教育的监察 明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文教事业也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 也促 学校大量兴办 天下府 拍 县 卫所 皆建儒学 教官四千二百 余员 弟子无算 教养之法备矣 3 7 完备的教育制度培养了众多的人 才 充实了官僚队伍 弘扬了民族文化 但也要求对教育的发展进行 监督管理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明朝逐渐重视监察在教育中的作用 明正 统以前 在中央由礼部 都察院掌管全国的教育监察 地方则由中 央特派监察官员巡按御史和省级监察长官按察使共同掌管 到正统元 年 1 4 3 6 为了加强管理 始特置提学官 专使提督学政3 8 在南北 两京设提学御史 专教行事 直接对卒l 部负责 不理刑狱 不受地方 官员的领导和干预 各省设学政由按察副使 佥事充任 尽管总督 巡抚属封疆大吏 巡按御史为奉旨钦差 布政使 按察使坐镇 方 但都不得侵扰学政的职权 在科举考试中 会出现种种弊端 如考官营私 有司嘱托 考生 作弊等等 考生作弊魁有顶名冒籍 环挟倩代 割卷传递等 统治者 认为科举为国家选才大典 关系到士风吏治 因而必须认真严格 不 断完善考试制度 堵塞漏洞 于是 明朝规范了l 临时考试管理机构 3 7 明史 卷6 9 选举态一 3 8 明史 卷6 9 选举志一 试论明代的监察制度 加强命题和阅卷的管理 严格考场纪律 加大对违纪的查处 明政府 对于违法行为 常常予以重罚 甚至不惜兴大狱 为了防止考官作弊 明朝将乡试主考官由地方教官改为京官 提 高会试主考官品级以减少嘱托贿买 建立糊名 誉卷 钦定殿试等制 度 以堵塞漏洞 并制定了相应的回避制度 明史 选举志 中说 各有其回避觉察诸禁例 成化二年 根据京师科场上出现的问题 提出 提调官 监视官公同往来巡视 不许私自入号 其巡绰官只 于门外看查 不许入内与举人交接 违者听提调 监视举问 十年 义规定 每场进题 考试官先行密封 不许进题官与闻 以致露泄 9 乡试开考前 主考 丽考官及有关人员提前两天进入考场 实行 锁 院 以清除闲杂人员 安排考生号房刻印试卷 为防止挟带舞弊 考 试当天黎明入场 有巡绰搜检官带人对考生逐个进行检查 从头发 衣服直到鞋袜 如发现夹带 立即驱出考场 并取消考试资格 每位 考生有一席所 称 号房 由1 名军人 称 号军 看守 严禁说 话 询问 代答 替考 文字不许自叙门第 密封人编号作三合字 誊录用红笔 考官用墨笔 以防欺伪4 0 洪熙以后 为平衡北方与南 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的差异 定会试分南 北卷 试卷例缄其 姓名 请于外书 南 北 二字 如当取百人 则南六十 北四十 南北人才 皆入彀矣 4 到正统年问 又细分为南 北 中卷 以百 入为率 刚南取5 5 名 北取3 5 名 中取1 0 名 中卷范围为川 广 3 9 申时行等重修 正德会典 卷7 7 礼部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 9 3 6 4 0 明会典 卷7 7 4 1 清 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 卷2 8 中华书局 1 9 7 9 下同 试沦叫代的监察制度 云 贵及风阳一带 但更重要的还是加强了监察 乡试 会试时设巡 按御史为监临官 专主外帘事 又没监试官 在内则为监察御史 在 外则为按察司官 3 对财政的监察 明朝 由都察院 六科 按察司等中央 地方监察机关行使财政 监督权 内府 z 叫k 有时也参与执行权力 监督机关在实行财政监督的 同时 也直接参与财政管理 明代都察院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对财政实行监督 一是都御史 参与对国家财政收支预算的审核 并对财政管理部门出现的重大失策 进行弹劾 二是十三道监察御史可通过露颦面劾或封章密劾的方式抨 击财政管理中的弊端 并要求有关部门作出解释 三是通过巡按 巡 视等方式 对各地 各行业进行财政监察 监督财政的职能体现在三 个方面 纠劾百司 百官只要犯有违犯财经政策 贪赃枉法的 就要 举劾 考核百官 即对官员经济政绩进行审核 提督各道 即管理十 三道监察御史 明朝都察院堂官与六部堂官并列 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并列 称 七卿 显示出其显赫的地位 不仅有对官员进行财政监督的权力 而 且在查处经济违法 违纪案件中也拥有较大的权力 主察纠内外百 司之官邪 即监督 察举文武百官的经济违法行为 在都察院都御 史之下 具体对中央和地方实施财经监督的是十三道监察御史 十三 道监察御史的财经监督可谓达到 无微不至 的地步 如工部属于经 试论 目代的监察制度 手钱粮较多的部门 较其他各部更容易贪污 监察御史对其进行严密 的监督 凡有工作 俱要该衙门先期上请 敕下工部奏差科道官 会同内外委官 从公估计 料无冒破 是非得已 方会本具题 仍听 工部斟勘复议 然后派行天下 凡验收物料 严加稽查 足用即止 如有仍前冒破者 昕科道官参究 4 2 巡按御史对地方财政监督的主 要任务是考察纠劾文武官员 按察使的财政监督职能为 凡科差赋役 督令各地须于黄册丁粮响应入户内 周而复始 从公点差 毋地放富 差贫 挪移作弊 并将现役里长姓名同重甘结罪文状 依准回报 凡 荒闲田地 督令各府正官召民开垦 及时布种 该纳钱粮 须候年限 满日解征 从 巡按御史满日造极册式 可知 巡按御史必须禁约地 方仓粮奸弊 科差奸弊 以及科害里甲之事 完销勘合 追讨赃罚等 而专差御史可对仓库钱粮等重要经济部门进行专门性监督 巡瀵御史 对漕运中水次交兑 寄囤 除豁漂流粮米 完粮限期 监追挂欠等参 与提问究治 明朝于各省建立的提刑按察使司 负责所属府州县卫所 的钱粮 凡在京及各布政使司并巡历地面仓库局务等衙门 但系钱 粮出纳去处 从监察御史 按察司并分司官不时巡视 若有作弊 就 便究治 4 3 明代的督抚监察职能有总理漕运 监理粮饷 带管盐法等 职责 巡抚有权处置地方徭役 里甲 钱粮 驿传 仓廪 城池 兵 马粮饷等事 禁约诸司不敢擅兴工作 裁抑浮费 月稽季考 一钱 寸帛 囊括在公 除起运粮站等项 额例不敢轻重者 听其转解外 4 2 申时行等重修 万历会典 卷1 8 1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 9 3 6 下同 4 3 万历会典 卷2 1 0 试论明代的监察制度 其余百计清查 但有赢余上仓入库 盘查入库 4 4 同时 按察司 官员会同巡按御史对地方官员进行随时性监督 揭发其违法行为 给 事中的财政监督体现在监察中央六部等官署及考核 考察官员等方 面 六科中吏科 户科和工科在其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吏科主要是在 官吏考满 考察时对其任期内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配图插画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商务合作合同模板汇编
- 2025年初三英语河南试卷及答案
- 2025企业短期用工合同范本
- 工程钻塔定制方案模板(3篇)
- 供热工程运营方案模板(3篇)
- 2025标准土地流转协议样本
- 2025年加法减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军校考试题目数学及答案
- 2025年数学绝对值试卷及答案
- 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第二版)
- 五倍子提取物对临床分离鸡源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 2025年反洗钱知识竞赛多选题库及答案(共70题)
- 2025时事政治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公职考试)
- 2025年秋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DB32 T538-2002 江苏省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标准
-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2024年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试题题库
-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物理试题
- 癌因性疲乏治疗指南
- 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附教材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