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摘要 我国的装饰纹样,应该说是源远流长,从开创时期即新石器时代算 起,已经有六、七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 工艺匠师,创造了各种装饰纹样,内容题材广泛。构成变化多样丰富, 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以及它所显示的民族气魄,一贯的传统风格和独 特的创造精神,在世界装饰史上都是杰出罕见的。至秦汉时期,国家统 一强盛,经济繁荣发达。中国艺术也随之进入了一个丰富灿烂的时期。 其中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不仅以空间形式完美地表现了一种气魄宏大, 勇于丌拓;而且还具有一种崇尚阳刚之美的大气磅礴的精神。即“古拙 中见深沉,飞动时呈雄大”。如果我们从它的构图方式和装饰性来考察、 分析的话,那么还可以在继承前人砖石精神的基础之上,抓住其特点; 掌握其要领;汲取其精华。并运用现代装饰艺术的没计元素,以及点、 线、面的一些构成方式,形成一个崭新并具有时代气息的视觉语言,使 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的创新、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装饰性继承发展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a b s t r a c t : o u r c o u n t r y sd e c o r a t i o nd e r m a t o g l y p h i cp a t t e r n ,s h o u l ds a yi sw e l l e s t a b l i s h e d ,i s t h en e o l i t h i ca g ec a l c u l a t e sf r o mt h ef o u n d a t i o nt i m e ,a l r e a d ys o m es i x ,s e v e n m i l l e n n i u m sl o n gh i s t o r y , i nt h e s es e v e r a lt h o u s a n dy e a r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p e t u a lf l o w , t h ei n n u m e r a b l ec r a f tm a s t e rc r a f t s m a n ,c r e a t e de a c h k i n d o fd e c o r a t i o n d e r m a t o g l y p h i cp a t t e r n ,t h ec o n t e n tt h e m eh a sb e e nw i d e s p r e a d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c h a n g ed i v e r s er i c h ,m a n yq u a n t i t y , e s s e n c eo ft h eq u a l i t y , a sw e l l a si t 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en a t i o n a lb r e a d t ho fs p i r i t ,t h ec o n s i s t e n tt r a d i t i o n a ls t y l ea n dt h e u n i q u ec r e a t i v es p i r i t ,i nt h ew o r l dd e c o r a t i o nh i s t o r ya r eo u t s t a n d i n gr a r e t ot h e 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yt i m e ,t h en a t i o n a lu n i f i c a t i o ni sp o w e r f u l ,t h ee c o n o m i c b o o mi sd e v e l o p e d t h ec h i n e s ea r ta l s oe n t e r e dar i c hb r i g h tt i m ea l o n gw i t hi t a n dt h eh a nd y n a s t yb r i c kr e l i e fa n dt h ep o r t r a i ts t o n en o to n l yp e r f e c t l y d i s p l a y e do n ek i n do fb r e a d t ho fs p i r i tb yt h es p a c ef o r mt ob eg r e a t ,d a r e dt o d e v e l o p ;m o r e o v e ra l s oh a do n e k i n dt oa d v o c a t et h ep o s i t i v ej u s tb e a u t yt h e a t m o s p h e r i cb o u n d l e s ss p i r i t n a m e l y u n a d o m e ds e e sd e e p l y , f l i e sm o v e st i m e a s s u m e sg r a n d ”i fw ei n s p e c t ,a n a l y s i sf r o mi t sc o m p o s i t i o nw a ya n dt h e c o s m e t i c ,t h e nm a ya l s oi ni n h e r i t s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b r i c k sa n ds t o n e ss p i r i ta b o v e 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h o l d si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k n o w si t sm a i np o i n t ;d e r i v e si t se s s e n c e 。 a n du s i n gt h em o d e md e c o r a t i v ea n sd e s i g ne l e m e n t ,a sw e l la st h es p o t ,t h el i n e , t h es u r f a c es o m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w a y , f o r m so n eb r a n d n e wa n dh a s t h ec u r r e n t r e l e v a n c ev i s u a ll a n g u a g e ,c a u s e su sw h i l eh a n dd o w nat r a d i t i o n ,u n c e a s i n g i n n o v a t i o n ,c o n s u m m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w o r d s :t h eh a nd y n a s t yp a i n t sap o r t r a i tt h es t o n ea n dt h eb r i c kr e l i e f c o s m e t i ci n h e r i t a n c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2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 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 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剖 1 日 期:) 卅产子、:;1 ff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 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零浦卅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_ 石 第一章汉代装饰艺术的背景 我国的装饰纹样,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闪烁出它动人的艺术光彩,经过 世世代代的锤炼、继承、革新和创造。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f 1 臻完美。 在两汉时期,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发达。“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 之事,非遇水旱,则民给家足,而府库馀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 不可校。”“太仓之杰阵阵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中国艺术也随 之进入了一个丰富灿烂的时期。呈现出雄大深沉、热烈浪漫的宏伟气魄。理 性精神的胜利,“天人感应 思想的传播,儒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的交融,以及 神学的兴起,厚葬之风的盛行和楚汉文化的嬗变传承,使得汉代的装饰题材 异常丰富,或是神奇诡异,或是亲切自然,形态的夸张和气势的凝聚,都构 成了汉代的总体装饰特征,其中在两汉的墓葬文化及画像砖与画像石艺术中 尤为鲜明突出,成为中国美术和装饰艺术历史的重要内容。汉代画像砖与画 像石的大量出现是与当时的观念意识和社会习俗密不可分的。 第二章汉代装饰艺术形成的总体风格及题材 两汉时期的装饰,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写实风格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绘画方式呈现不规则纹样,在画像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画像砖与画像石上 多平衡的布局,铜镜和瓦当多对称处理,织物常见的是二方和菱形连缀的四 方连续。车骑狩猎、宴乐百戏、马虎鹿豹、飞禽鸿雁、神仙羽人、四神四灵 和吉祥文字等,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纹样。植物纹饰有所增多,这证明农业比 以前有了更加进步的发展。新创的风景图案,数量虽少,但前所未见;以文 字为主的装饰图案,在刻画精美之于还富有规律性,纂体的变化富于创造, 有的在纂隶之间具有时代的特点。陕北绥德王得元墓出土的一块石刻字体, 方头齐笔,笔画粗壮,以具有所谓“黑体 美术字的典范。十分珍贵的是, 在陕北的绥德和米脂,江苏的徐州和四川的成都等地区,出土了批牛耕、 收获、弋射、采桐、捕鱼、纺织、冶铁和煮鱼等画像砖和画像石。真实生动 地纪录了当时的各种生产场景,歌颂了劳动;歌颂了当时人民的伟大创造。 这时的动物纹样,既写实又夸张,非常重视气势的描写,而不求形似的象真。 其中,为了突出马的矫健,特意加强它的四肢;为了表现虎的威猛,特意夸 大了它的尾部和躯体;为了显示鸟的美丽,故意强调它的尾部和羽毛。而漆 l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器和铜镜上的云纹,则是多样生动。有的飘如行云,有的势若流水,有的风 转流动,有的轻似烟雾。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受。云纹它是古代的一种吉祥 图案,象征着高升和如意,所以应用起来比较广泛。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的漆器、丝织、刺绣以及帛画上墓主人的服饰,都装饰有云纹,这就是例。 而且这时少数民族的器物上表现的动物纹,就特别细致,深入和生动。少数 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所以畜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自然 动物也就成为了艺术匠师门最主要和最善于描绘的对象之一。这正是反映了 他们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张骞通驶西域以后,西方艺术的不断融入,孔雀、 葡萄和鸵鸟等新题材的出现,也丰富了两汉时期人民的生活内容,与此同时 两汉的文化也对邻国的进步起到了有利的影响。我国装饰纹样的独特风格, 至两汉时期更臻完美。以线为主的造型特征,既写实又概括的艺术手法,有 程式无拘束的组织结构。不仅是图案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而且的民族形 成装饰风格的成长和发展。这些特征,从仰韶文化、商周到秦汉,形成为各 种基本格调和体系。这是我国装饰艺术民族形成的奠基,给后人以长远和巨 大的影响。并为后来中国造型艺术的发展及其艺术审美均积淀了极为丰富和 宝贵的经验。 第三章汉代精神中确立的画像砖与画像石 汉代精神是我们民族初步形成时期特有的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乐观主 义精神,它气魄宏大,勇于开拓,是一种崇尚阳刚之美的大气磅礴的时代精 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汉代精神,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指出:“一个民族 的兴衰存亡,都系于这个民族特有的自信力,“无论诗歌、绘画、音乐、 小说、雕刻,都可以左右民族思想的。”汉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自信 力 最为强劲的时代。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所刻画的形象,龙飞风舞,雄姿 英发,气度恢宏,这就是汉代时期的社会形象,也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 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汉代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确立的时期,汉代 画像砖与画像石不仅浓缩了汉代的历史,也折射出汉代时代精神的演变过程。 对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的研究,既要置身于汉代人的历史情境,又要结合我们 当代人的现时情境。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既是汉代人精神创造的真实写照; 同时由于他是世界墓室装饰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他又代表了贯穿于人 2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年i 类精神始终的永恒追求。因此我们应当把对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的认识置身 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乃至人类精神的创造过程中来加以研究。只有这样我 们对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的研究才能够跨越艺术的本体的感性欣赏。达到一 个“探索一个时代复杂灵魂 的目的。 第四章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构图方式与装饰性 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砖石是坚硬无比,但是没有任何生命意义可言的。而 回到我们的远古汉代时期,画像砖与画像石则是用于建造墓室、祠堂及碑阙 的建筑构件和材料,他们兼有祈愿记事表意的目的和作用,是承载人们的意 识情感和装饰建筑空间的重要手段和形式。所以说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是遗 存已久,丰富且具有传统特色的美术史料。它是艺术匠师们以刀代笔,在坚 硬的砖石之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绝伦的装饰图案,从而使它产生艺术活力并 具有了生命的意义。 4 1 汉代画像石及平视体装饰构图 画像石这一装饰形式是以石板为材料,在光滑的表面上将所设计的图案 以减地平雕的形式刻制出来,或是浅浅地刻去背景部分。( 所谓减地平雕就是 将物像以外的部分薄薄剔除一层,使物像呈现凸起状,它可分为减地平雕不 加阴线刻和减地平雕加阴线刻两类) 。从而使其形成高( 装饰图形) 低( 背景) 两大平面。并简练地刻画出图形纹饰的轮廓线、结构线。在画像石的图案中 反映的是大量的生活和劳动场面。比如宴乐、歌舞、狩猎、耕作、收获等等。 同时还有许多的神话题材及民间传说。例“东王公”“西王母”“泗水捞鼎” “后羿射日 “伏羲女娲”等。在这些造型中多以侧面描绘为主,正面造型则 比较少。表现形式为阴刻块面、阳刻线等姿态。在构图方面,多采用平视体 构图,描写单一的生活场景或是不同的情景组合。 汉代画像石上的构图,是采用米字格中横直两个方向而构成图案的,是 平视体。所谓平视体是把人物、器物、建筑物等形象都从一个方向看去,不 看侧面;换句话说,就是把对象看成是个影,而且放置在一个平面上,一般 用一条直线,之后把形象也作为一个平面立在这条直线上。比如同一匹马, 四个蹄都平放在这条基线上。再把景物一层层,一条条向上推,使后面的、 远处的景物也像前面一样,平放在一个线条上,于是画面便产生了一条条的 3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景致。 例如,山东、苏北地区的东汉后期画像石,以创建于东汉桓帝时期的嘉 祥武氏石祠、安丘画像石墓、沂南画像石 墓及徐州矛山画像石墓等为代表。武氏石 祠位于山东嘉祥县武宅山村西北。早在宋 代即为金石学家所重视,其中的武梁祠画 像最初著录于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 南宋洪适在隶释中录其榜题文字,在 隶续中采录部分画像,下面我们就武 氏石祠的西壁的装饰构图说起。 西壁画像总分为五层:第一层为山墙 如酗1 1山东武氏石祠西壁局部图 锐顶部分,刻有西王母与奇禽瑞兽,西王 母做篷发戴胜状,画面右方有玉兔倒药的场面;第二层,自右至左刻有伏羲、 女娲、祝触、神农、黄帝、尧、舜、禹、桀等古代传说中的始祖及帝王图像; 第三层,刻有曾母投杼、闵子骞失锤、丁兰刻木等孝子故事;第四层,刻有 曹沫劫齐桓公、荆轲刺秦王等义士故事;第五层,刻有车骑、人物。这幅作 品同时也是汉代最流行的画像石刻题材。 西壁石刻画像在整体构图上均采用了类似于战国的青铜宴乐铜壶上水陆 攻占国的平行分割形式,采用分层排列,平面展开的处理方式具有素朴而明 了的叙事性和象征性,不失为一种具有创新特点的图式和时空表现手法。从 总体印象上看,武氏墓群主要是利用整体的“图”与“地”的体面对比,来 凸显各类图像的特征和大的体态动势,产生剪影般的艺术表现效果,而线条 在其中的作用是较次要和辅助性的。因此可以说,武氏祠画像石刻艺术给人 以统一、概括、细致而又大气、壮观的视觉感受,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 到的艺术表现力。其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语言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 一) ,善于以有限的构图方式和造型手段驾御丰富复杂的画面内容与 情节,特别善于利用形象的玉f 面展开及平行构图的手法,繁而不乱地表现出 纷繁多样的画面内容。武氏墓群石刻画像大量运用人物或景物侧面的轮廓剪 影,以平视的造型手法简约而生动的表现出形象的身份空间。这类表现手法, 4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在战国时期宴乐铜壶的装饰画面上就已经出现。 ( 二) ,武氏祠石刻画像的造型手法,细致而放达,形象的刻画于精致 中显出整体和流畅的造型特征。人物和景物的轮廓及轮廓内的用线,圆中带 方,方圆结合,刚柔相济,流利、洒脱而有力度。物象的造型大胆的运用了 想象、夸张及联想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大量的故事性的画面情节表现的简要 而精粹,形成了独特的技巧和风格特征,给人以鲜明和强烈的视觉感受。 ( 三) ,画面的构图紧凑而饱满。大量平视体的构图方式,巧妙的运用 景物、建筑物、道具或图案纹饰等形式元素穿插和分割画面,使得“满”取 胜的画面变化多样,有条不紊,动静结合,紧凑中略显从容的气质和节奏的 美感。其在加大了画面的戏剧性和表现力的同时,又起到了繁丽而庄重的装 饰性视觉效果,这种视觉效果的产生,在较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构图所采用的 平行分割的手法,即以平行线为基线,使各种物象平稳而有序的立于其上, 并予以上下渐层地排列,即形成了装饰的秩序感,也以由上到下的排列方式象 征着由远及近的空问关系以及尊卑等级的伦理关系 总之,武氏石祠石刻画像皆采用减地平雕加阳刻线的技法雕成,作者利 用的是那种组合式的构图方式,把所有的人物、景致及飞禽走兽同致于一条 水平线上,再加上侧面式的人物造型,以动势见感情,使之更加具有一种运 动向上、生动豪放之感。所以说底线求平在汉代画像石中己成为了一个普遍 现象,从而使画面产生了一种秩序、安定和统一的效果。而且还增强了二维 平面的装饰美感。 在现代装饰艺术当中,例如张一民先生的大型丙烯壁画舜耕历山中 的人物,景物也同样采用了底线求平的手法,就如舜的父亲做梦,舜的母亲 生舜的局部画面,人体底线就是严格求平的。如果按照正常人的比例结构和 外形来画人物的底线的话,那两个人则会在画面当中站立不稳,则会有一种 要掉下来的感觉。 4 2 汉代画像砖及立视体装饰构图 它是古代用来装饰祠堂、墓室的印纹砖,是利用模具压印而成的。一种 样式的模具可以反复印制,因制作简单方便,使用极为广泛。画像砖的模具 一般为阴刻,压印出的砖坯为阳刻。图案的造型方式分线、面、线面组合及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彳f 影象造型等不同形式,有一种浅浮雕的感觉。由于砖的面积较小、材料质地 较粗,表现的内容也更为简练生动、高度概括,不仅有丰富的几何图形、各 种祥禽瑞兽还涉及到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诸多方面。而且在手法上特别注意 表现大型与动态,简化细节,建筑画法颇具有创造性,它把建筑的结构和建 筑空问的立体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构图富于变化,有些则采用了立视体的构 图方式。 汉代的另一种装饰手法则是立视体的构图方式,立视体是把米字格向上、 向左或向右立起来,就象立体的格子笼一样。然后在地盘上按照位置、御局, 把形象一个个地安放进去,和平视体相区别的是在于立方体式的表现,j 下面、 顶面、侧面都要表现出来。最重要的是“以大观小”,把自己当做无限大,把 对象看成盆景一样。比如说我们画一个庭院,院内、院外、左面、右面、楼 上、楼下,凡是眼睛能够看到的都要画出来,其中立视体画法在我国的敦煌 壁画中运用的也很出色。而且在现代的装饰艺术当中也会经常看到这一类构 图。 如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此图是由两部分组成。上为射雁;下为收 获。整个画面动感很强。从图中 来看,射雁部分人物动作尤为明 显,他们隐藏于草丛之中,聚精 会神,肌肉紧绷,呈现一种拔箭 弩张的趋势。再弓箭一响,雁鸟 皆惊,四处飞窜,甚至连水中的 鱼都被惊的跳了起来。但是画面 当中的树、荷是静止、平稳的, 从而有效的衬托了画面的动感。 肥胖笨重的鱼也起到了补充空 如图l 一2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 间、稳定画面的作用。在整个画面当中的构图自由、朴实:人物禽鸟及静物 等造型写实,简略生动。画面把陆地、莲池、天空三个部分的景物做了自然 分割。并运用鱼鸟的走向和人物的动态构成画面的动势和视觉中心,从而突 出了画面的主题。在画面下以一条横直的边际线相隔出另一表现收获主题的 6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画面,在收获图中,从人物的形态来看,不仅成功的塑造了每个人各不相同 的动势,看上去都在忙碌;而且在画面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那时已经初步应 用了透视原理,即立视体的构图方式。图上三个人物的组合就给人以前后相叠 的视觉效果,其中两个动感较明显的人物安排在右边,并与左图中弯腰放箭的 人正好相对,对画面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所以整幅画面都给人以自然的、 田园诗情般的浪漫感觉。 不论画像石与画像砖在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在刻画形象上着 重形神兼备,形虽简练,其意尽达,而且带有强烈的装饰性,构图上也往往 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而使平面的艺术,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节,并 扩大了意境。 4 3 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的装饰性 所谓装饰,它是作为人类生活和意识等方面所释放出来的一种产物,是 人类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的思想情感 及内在信仰的自然反映,也是人类造物和审美历史的见证。所谓装饰性,常 常被人们理解为点缀的花花草草,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实际上它的内涵要比 这大的多,一件具有好内容的艺术品是要有完美的形式去表达的。而形式美 与装饰性又很难分开,如果说写实性作品在形式美上带有内在的装饰性,那 么汉代画像砖这类作品其装饰性就比较外露。因为它打破了一般的视觉常规, 舍弃了对现实生活中的如实描写,是经过了人的主观意象化处理,并采用了 简练、夸张、组合等手法,使之看起来意韵其中。艺术的表现力也得到了增 强。遥想汉人在从事砖石画像的创作时,并非有意去追求“装饰性 ,而是基 本以求平的手法,为了使艺术表达得更加丰富所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五章再现砖石精神 5 1 概述现代装饰艺术 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艺术、设计及装饰艺术设计的含义和手段都发生 了显著变化。人们把装饰又分为对环境的装饰,对产品的装饰及对视觉传达 的装饰。装饰艺术设计就是使设计艺术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7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其实,社会发展越快,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就越需要装饰来满足人们深层次 的精神需要,只不过装饰的形式可能是内隐的。装饰依附于主体而存在,装 饰艺术是一种美饰主体的艺术,各种服装和饰物用以美化人们的身体,各种 壁饰、柱饰、门饰、灯饰用以美化建筑物,从而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现代 设计强调材料、结构和功能的美,也应该是一种“无装饰”的美,并没有违 反装饰艺术的规律。装饰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不 同时代不同的装饰艺术,深刻、生动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内涵,时代的 精神往往在装饰艺术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装饰艺术强调形式、强调形式美, 但又不只是对于主体的表面的修饰,装饰与装饰主体有着内在的联系,装饰 本身往往具有独立的意义。在一定的条件下,独立的装饰形式给予装饰主体 以巨大的影响。装饰是美化主体的手段,是给予人们视觉刺激的方式,又是 社会文化观念交流的重要工具。它常常被看作是一种象征符号,标志着一个 人所信奉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在现代社会,装饰成为一种市场价值很 高的商品,可以由商业利益和市场力量加以控制和利用。东西方美术虽然缘 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体系。但在审美意识方面,它们 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而西方的现代设计与东方的 传统装饰艺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从中更体现了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社会不 容忽视的价值。 装饰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态,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 艺术形式,我们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装饰艺术对于其他造型艺术具有着 一种“母体艺术 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当最早的装饰艺术以最原始、最单纯 的视觉符号去把握世界的时候,它其实已经孕育了有关艺术之本质的那些最 基本的方面。比如造型符号的象征意义,通过抽象形式对规律性的把握及体 现形式美的各种法则等等,都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且宝贵的遗产,与此同 时,它也成为对后来艺术进行美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中国现代图案理论 的奠基人雷圭元先生说过:图案是现代设计的基本功;而传统艺术又是学习 艺术的基本功。 5 2 像砖与画像石装饰艺术的现代思变 无论画像砖与画像石在艺术上它们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在刻画形象 8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上着重形神兼备,形虽简练,但意尽达。而且带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如何把 汉代的砖石精神发扬光大,如何把它很好的运用到现代的装饰艺术当中,这 对于研究汉画的我们来说的确比较艰巨。但是艺术的道路是广阔的,并非只 此一途,只要掌握其方法,发挥其特长,就会找到其结合点。那么汉代神韵 也会在现代装饰艺术当中再放奕彩。 首先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问题出现了,在如图( 卜3 ) 所示的造型器物上进行 装饰图案设计,当我们在一器物上设计构图的时候,首先注意的就是要服从 环境装饰和工艺制作的要求,从属于器物的装饰艺术,是器物的有机组成部 分,在设计构图时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器物的形制或平面或立体或方或圆等 形状。要像图案中的适合纹样那样和 器物保持统一或是基本统一。其次, 除了要表现装饰图案与器物造型,还 要与被装饰物结构上保持统一之外, 造型外观和内在美的统一也是同样 重要的,这样才能使装饰品达到浑然 一体的感觉。再次,在表现丰富多彩 如图1 3 的装饰形象上,排列、结构、色彩、 处理方法等方面是否能达到多样统一的效果,而且它所反映出来的形象应该 是比自然形象更集中、更完美、更典型。 5 2 1 在图案设计上 我采用的是汉代画像石朱雀纹,朱雀纹 最早在汉代瓦当装饰纹样在出现,它是当时 人们信仰的四个保护神之一。在方向上代表 着南方;在色彩上代表着红色;在时间上代 表着夏季。在这里有着很好的寓意和象征性, 如图1 4 汉代画像石朱雀纹 后来在画像石中开始大量出现,从而衍生出许多形态的朱雀纹。如图( 卜4 ) 。 首先是在纸上绘出原形,抓住其特点,再结合现代图案设计中的一些元素, 运用“点、线、面、形”的多种变异和排列组合,通过把客观形象和色彩以 主观意识和自我需求用装饰的手法进行必要的归纳、取舍、夸张,从而获得 9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新的形象和意境,使这些符号再现出令人惊叹的 艺术魅力。如图( 卜5 ) ,在这一器物造型上是利 用汉代树纹与朱雀纹的结合,形成了朱雀的羽毛 相互盘绕,直伸入瓶口内部的视觉效果,从造型 的整体来看,不仅饱满,而且具有一种节奏性和 律动感;不仅丰富,而且具有一种神秘性和纵深 感。使人耳目一新。如图( 1 - 6 ) ,在四边型的造 型器物内进行装饰图案的设计,我们首先想到的 就的应当运用圆形或是流畅的线条来刻画,因为 这样可以打破器物四边的束缚,以显得不是那么 生硬。其中四个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进 出之间具有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 又统一协调。使它与造型很好的融为一体。另外 在图案设计时应考虑到每个造型当中都要有一 个视觉中心,如图( 卜7 ) ,从器物形制方面考虑, 是中间粗两头细的造型,所以在描绘的时候,我 把羽毛部分进行夸张、提炼,完全环绕并集中到 器物的中下部,在中上部则是在朱雀头部和羽毛 之间做了一个很好的衔接,使前后、大小、虚实 关系上也得以充分体现。从而吸引观者的注意 力。总之这些装饰图案的设计都是在适合造型器 物的前提下完成的,让我们看起来更生动,更自 然,更具有生命气息。 5 2 2 在表现手法上 回到汉代,如果看砖石原物的画面,在光线 下衬出阴影,则具有一种雕刻之美;若将画面用 纸墨摹拓下来作成拓片欣赏,白纸乌墨,极色分 明,形象上则出现了斑剥的效果,又具有一种金石 如图1 7 般的版画之美。鲁迅先生曾说过:“汉人石刻, 1 0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气魄深沉宏大 “倘取木刻,或可另辟一境也。 于是我便大胆尝试,把汉代 石刻与现代木刻结合到一起,以木刻的形式在造型上进行雕拙,为了保留其 原有的古拙特点,便用木刻刀在上面表现为阴刻线条、阳刻线条、浅浮雕等 相结合的效果,在所刻画的线条上,也并不是那么僵硬,使其有粗有细;有 深有浅。而且该破的地方也决不让它变的精细。而且在装饰纹样的边缘会浅 浅地刻去一层,出现类似于汉代砖纹的肌理效果,使图与底更好的融入到一 起的同时,给人以强烈的层次感和回归感。 5 2 3 在色彩方面 因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至今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用纸墨摹拓下来作 成的拓片,从而形成了一种由黑白两色构成的画面,及凸出的形和凹下的底 之间的关系。老子日“知其白守其黑就是要把握宇宙充满运动的本质,计 自为黑,计黑为白,白中有黑,黑中有白;既立足于黑的本质,又立足于白 的变化。所以我不光在设计上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还把造型中的装饰图案根 据黑白布局的需要来安排设计,达到一阴一阳;一实一虚;一疏一密,对立 中求统一,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之余,又带来了良好的视觉感受。另外从 色彩的明度来考虑的话,( 辨认物体和环境必须有光,一片漆黑便无所见,所 以,一,黑暗中的物体有了明度才能显现其存在;二,在一定明度时才能显 示物体的形状;三,光较亮时才能看清物体的颜色和细部。) 就会要求我们在 绘画时首先遵守的基本原则是图和地必须有明度差别,差别越大越清楚,如 果差别不大时,则需要用轮廓线来达到有差别的目的。于是我便尝试用单纯 的黑白两色,但为了使整个效果更加生动感人,便用大红、群青两色以点的 形式置于其中,在主色凋既黑白两色的衬托之下若隐若现,使其更加跳跃, 更有活力。产生出魅力无穷的诱惑。在施色方法上,为了突出装饰图案中斑 驳的肌理效果。则利用了海绵占色后轻轻往上点,整体看起来自然而生动; 朴拙而单纯;明朗而又强烈。 总之,第一,我们在掌握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造型方法之后, 也就是对各个元素的造型要点、各元素间的贯穿与排布以及整体效果的秩序 感、规律性等等熟悉了解之后,在运用这些造型方法做装饰艺术设计的时候, 还要尝试对方法本身作出一些革新,并且加人新的元素,产生新的艺术形式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与视觉效果。这是一种发展与延续,也是一种超越和继承。第二,我们在掌 握传统装饰图案之后,还需在传统装饰纹样的固有模式和基础上,对它的色 彩形式乃至秩序感方面都要进行突破。我们既要提炼出其中传统的意味,也 要创新和发展一些新鲜而充满活力的血液。而且我们在采用中国传统装饰纹 样的内涵及审美意义的同时,还要完全超越它形式方面的限制。目的就是传 承并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即在“传神写意”之余,延其意变其形。 第三,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真正融人到我们的血液之后,便不要依赖传 统装饰艺术的这种现有形式,开始探索和尝试各种各样新的造型和装饰手段, 并尝试运用这种美学理念作为指导,再现传统装饰艺术。而中国的装饰艺术 在吸收外国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的同时,又很好的结合我们本国的传统装饰 艺术,如0 8 奥运会的祥云火炬,正是在中国古代祥云这一装饰纹样的基础上, ( 因为它代表着吉祥如意和步步高升。) 再运用现代设计元素当中的点、线、 面,进行变形,重构,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且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代表性符 号。这一设计不但在世界上得到赞同,而且也再次说明中国的装饰艺术在世 界装饰艺术的领域里所占的地位也在不断地提高。 硅 五 三口后 进入新世纪,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一方面给我们这一代 人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机会;另一方面也无形当中使我们变得懒惰和机械。让 我们不愿更多地去想;去发现;去创造。虽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给 我们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但现在,在我们的设计中更多奉行的 则是“拿来主义”,没有新的活力冲击,也没有新鲜血液注入,结果将会导致 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停滞,最终只能使我们的时代留下大批的传统艺术的拷 贝,而无设计可言。对于中国的传统装饰纹样,张道一先生概括说:“图案像 一面镜子,照见了各个时代的精神面目:又像一部史诗,述说着当时人的审美 与情趣。 传统装饰纹样是中华民族审美情结的典型代表之一,我们在其间用 “心 解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变迁的同时正是寻找属于自己的语 言。好像花盆里的花,要从根生起,我们自己的语言要从根上寻。现在的事 实是,传统装饰纹样往往被当作美丽的外衣,纯属装饰与点缀。如果它己经 被简化为某种形式规则系统,就可以假定现在的困境是源于这些规则的程式 1 2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化和封闭性特征,相信补救的方法在于改变其形式化的走向。而“我们重新 获得关于一段历史时期的概念方式意味着这些概念也包含着我们对于它们的 认识,这是真正理解的一部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要加进新的养料,必须 走到今天的生活感受中,寻找与生活真实相沟通的感觉,探索当代社会中人 的潜在心理,注入现实关怀,创造出能够充分展示当代人心理的视觉语言, 寻求超越既定图式中的传统意味,而进行新的解释与创造。“当知中国文化之 特别伟大处,并不在推翻了旧的,再来一套新的。而是在一番新的之后,又 增添出另一番新的。也就是说当人们接受和吸收传统时,对它己加入了自己 的理解,从而使传统具有了某种新的,某种与现代人相沟通的意义,才能使 传统继续具有生命力与吸引力。如著名旅美艺术家丁绍光先生对我国现的装 饰绘画做出巨大的贡献,他的装饰作品就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血脉,民族的风 格。耀眼的色彩、充满音乐旋律的线条、大胆创新的构图,把古典艺术和现 代艺术、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融为一炉。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