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比例题型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三、中学教学四、中学生学习心理七、中学德育68%单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二、中学课程五、中学生发展心理六、中学生心理辅导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32%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合计100%单项选择题:约30%非选择题:约70%一、单项选择题:21题2分=42分;二、辨析题:4题8分=32分;三、简答题:4题10分=40分;四、材料分析题:2题18分=36分;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章: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涵义及其本质属性二、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三、教育的起源四、教育的基本形态五、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六、教育功能一、教育的含义及其本质属性(一)教育的涵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后天形成的),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教育的特性:育人性社会性目的性教育的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有目的性、专门性、组织性、计划性)。学校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专门教育机构是校园。教育的词源中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把教育最早合并起来做解释的是孟子,出自孟子尽心上。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把教育最早分开做解释的是许慎,出自说文解字。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说: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1、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在战国时期的那本著作( )A、说文解字B、礼记学记C、孟子尽心上D、论语(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目的性专门性组织性计划性2、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父母教子女B、幼猴学跳跃C、到电影院看电影D、课外活动做航模二、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一)教育者(主导)教育者是指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教育者:学校教师(教育者的主体);教育计划的设计者;教科书的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及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二)受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的学生;(三)教育影响(教育媒体、教育中介)教育影响内容上: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 形式上: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教育内容课程标准教材、课程教育环境校风、班风、班级氛围教育措施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3、在构成教育活动的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内容D、教育措施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要素即相互区别,又相互独立,三者缺一不可。没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得不到指导,教育活动无法展开;没有受教育者,教育者没有教育对象,教育活动无法开展;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缺少纽带,教育活动无法开展。(四)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教育;(2)历史性:古与今不同;(3)继承性:古与今相同;(4)相对独立性:超前或滞后;(5)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6)民族性:国与国不同;三、教育的起源分为: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说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学说、最不科学的学说)所有宗教(朱熹)神、古代神话、传说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的学说)法国 利托儿诺英国 沛西能美国 桑代克动物的生存本能本能生利西心理起源说美国 孟禄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心理仿孟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目前最科学的学说)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社会劳动米凯爱劳动第一次把教育从动物联系到人的学说是心理起源说。1、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A、神话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生物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2、“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成,教育既无需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四、教育的基本形态(一)社会教育广义:指有意识的培养人,有益于人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除学校、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社会举办型:社会机构举办的(如:教育机构、少年宫、图书馆);学校举办型:社会借助学校力量举办的(如:继续教育学院、教学人员进校区)特点:群众性、开放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二)家庭教育(含义不重要)广义: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侠义: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由父母或其他家庭长者对其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特点: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体现了家庭教育的( )A、终身性B、针对性C、先导性D、感染性(三)学校教育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特点: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下列不适于学校教育特点的是( )A、职能的专门性B、教育的先导性C、组织的严密性D、作用的全面性五、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一)原始教育1、非独立性:教育是在社会和生产中进行的,没有和生产劳动相脱离;2、非专门性: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教育场所;3、无阶级性和等级性: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历史上唯一个没有等级性和阶级性的教育形式);4、教育具有原始性: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方法单一;(二)古代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及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这一时期的特点:1、阶级性:鲜明的阶级性;2、独立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相对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制度尚不完善;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较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规模较大、类型增多、内容丰富。具有1、等级性2、专制性3、保守性4、独立性,基本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原始社会显著的特点是( )A、全民性B、阶级性C、等级性D、专门性教师职业最早出现在(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民国时期1、古代中国夏代最早出现了学校教育的形态;教育场所:一类是校,孟子曰:“夏曰校,教也”;一类是序;商出现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教育场所:瞽宗(g zng)大学特有的名称,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的场所;西周学校教育制度比较完善,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特点: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国学: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乡学:地方的学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学的中心内容。春秋特征: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私学盛行,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稷(j)下学官官家举办、自家主持。特点:学术自由;西汉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最高的教育机构:太学;隋唐科举制度:打破了“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六学二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二馆的职能:培养中央官学的主干;宋代以后国学:程朱理学儒家经典: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明代以后科举考试的固定形式:八股文;清代废止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现代社会2、西周时期“六艺”教育的中心内容是( )A、书数B、射御C、礼乐D、礼数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兴,其中规模最大的是( )A、孟子私学B、孔子私学C、墨子私学D、荀子私学4、中国早在( )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A、夏代B、商代C、周代D、唐代5、( )以后,儒家经典被缩减为成为四书、五经。A、夏朝B、宋朝C、秦朝D、西周(2)古代印度特点: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掌权者:婆罗门教和佛教;婆罗门教教育经典:吠陀(fi tu)又叫韦达经;教育思想:教条;教师:僧侣;教育活动:背诵经典、钻研经义;在婆罗门教中阶级等级为:1、婆罗门种姓(最高);2、刹帝利种姓(军事贵族);3、吠舍种姓(从事工农商业);4、首陀罗种姓(最低)(被剥夺受教育权);佛教关心大众、广设庙宇,寺院学府;婆罗门和佛教都主张:敬奉梵天,主张禁欲主义;1、婆罗门教的主要教育内容是( )。A、吠陀B、梵书C、森林书D、奥义书2、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其中没有受教育权的是( )A、婆罗门种姓B、刹帝利种姓C、吠舍种姓D、首陀罗种姓(3)古代埃及学校性质教育对象特征宫廷学校有史可查的最古老的学校法老教育皇子皇孙、贵族子弟职官学校肩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贵族和官员子弟“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文士学校(设置最多)培养精通文字,能写善书的人才奴隶主子弟开设数量最多,目标:“学为文士”注:农民子弟与奴隶子弟没有受教育权。辨析题:“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印度的教育特征(4)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教育目的: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灵活;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教育目的: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强调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5)中世纪的欧洲特点: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联系、相互利用教育体系教会教育骑士教育教育目的:培养僧侣人才;教学内容:神学和“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育方法:背诵;教育场所:无专门教育机构教育内容: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口诀:文修辩,天天听音乐算老几口诀:马永健,猎枪骑士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1、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 )A、演说家B、智者C、军人和武士D、全面和谐发展的人2、下列不属于“骑士七技”范围的是( )A、骑马B、投枪C、音乐D、吟诗3、在古代教育中,“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的是( )A、古代中国B、古代埃及C、古代印度D、古代希腊4、“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表明了封建社会的教育具有( )A、等级性B、专制性C、刻板性D、象征性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不重要)主张人文主义;主张人性;(四)近代社会的教育(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兴起;(2)教育走向法制化;(3)初等义务教育普及(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4)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口诀:国法普世(五)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20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学习、终身发展;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参与、各种教育;3、教育的民主化机会均等、教育自由;4、教育的多元化否定单一、拒绝统一;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口诀:全民多现身1、反映教育活动中个性化要求的现代教育特征是( )A、教育的民主化B、教育的全民化C、教育的多元化D、教育的终身性2、“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3、扩大教育机会,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均等,教育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均等。这体现了教育的( )特点。A、终身性B、全民化C、民主性D、多元化六、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的概念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系统内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外部系统: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二)教育功能的类型1、作用对象: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社会功能(派生功能):通过培养人促进社会进化过程;2、作用方向: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功能:积极;负向功能:消极3、作用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可预期;隐性功能:不可预期;1、教育的派生功能是( )A、个体功能B、社会功能C、显性功能D、隐性功能2、思想品德教师在讲授“坚强”一课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坚强的古诗句和经典人物事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坚强意志的表现和含义,进而达到自己行为的内化。但是出乎预料的是,这样的作业布置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复习了语文课上重点的古诗词句,同时搜集的内容的整理对于日后写相关的语文作文也大有裨益,这样一来就体现了教育的( )A、既有正向的显性功能,又有负向的隐形功能B、既有负向的显性功能,又有正向的隐形功能C、既有正向的显性功能,又有正向的隐形功能D、既有负向的显性功能,又有负向的隐形功能(三)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个体社会化:如思想意识、行为、职业意识和角色;个体个性化:如独特性、创造力、个体价值;2、教育对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谋生:如职业知识和技能;享用:如满足需要、获得精神享受;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做法:教育内部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四)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教育促进文化延伸和发展的功能;3、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4、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5、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二章:教育学及其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目的: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教育活动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1、下列选项中,( )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A、教育规律B、教育社会现象C、教育认识现象D、教育问题2、辨析题教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二、教育学的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儒家墨家道家学记代表人物著作孔子墨子(墨翟)老子、庄子教学主张有教无类“兼爱”和“非攻”教循自然启发式教学著名言论1、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诱导。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途径:亲知、闻知、说知(推理)知识:注重文史 知识和实用技术的传习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3、时教必有正 业,退息必有居学;4、教学相长、学 不鬣等,藏息相辅5、道而弗牵,强而 弗抑,开而弗达地位收录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开启了我国启发式教育的先河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和儒家同为显学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注,因此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一书中。A、论语B、礼记C、师说D、学记2、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3、我国开创启发式教学先河的教育家是( )A、朱熹B、孟子C、孔子D、墨子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教育D、理想国2、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的著作是( )A、论语B、学记C、大学D、理想国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论语B、学记C、大学D、中庸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昆体良古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是教育史上大大发展完善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先驱。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雄辩术原理(论演说教育);宗旨:培养雄辩家(2)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问答法的三个步骤:斯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产婆术)。西方第一个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3)柏拉图柏拉图是对哲学本位论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古代哲学家。作用:教育与政治有密切关系,教育可以帮助统治者获得真知,教育是帮助现实世界的人们实现理想的工具。代表作:理想国(4)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追求美德(或追求理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代表著作:政治学主张:教育应该属于国家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教育遵循自然: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1、古代西方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伊拉斯谟2、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 )。A、忏悔录B、政治学C、雄辩术原理D、教育漫话3、西方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思想家是( )A、昆体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4、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学者是( )A、昆体良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苏格拉底(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独立阶段)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1、教育学科的建立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主要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1、教育要遵循自然2、泛智、学制、班级授课制卢梭(性善论)爱弥儿主张:人性本善主体:自然教育理论核心:归于自然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赋自我完善最早将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裴斯泰洛齐(教育实践者)林哈德和葛笃德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首要职责: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洛克教育漫画提出“白板说”后天的教育、环境倡导“绅士教育”1、“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是出自(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 2、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A、大教学论B、学记C、普通教育学D、教育论3、著有林哈德与葛笃德,并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化”主张的瑞士平民教育家是( )。A、洛克B、裴斯泰洛齐C、赫尔巴特D、苏格拉底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教育学赫尔巴特杜威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民主主义教育学地位“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现代教育学的代言人教学主张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性恶论)四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为了当下的生活服务,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中心教师、教材、课堂(旧)学生、经验、活动(新)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儿童主义中心论著称1、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德国赫尔巴特的( )作为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A、普通教育学B、教育学C、大教学论D、民主主义与教育2、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 )。A、柏拉图B、赫尔巴特C、康德D、杜威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 )。A、夸美纽斯B、杜威C、赫尔巴特D、苏格拉底4、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A、赫尔巴特B、杜威C、夸美纽斯D、洛克(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即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发展阶段化。克鲁普斯卡娅加里宁马卡连柯凯洛夫杨贤江(李浩吾)代表作民国教育与民主制度论共产主义教育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教育学新教育大纲地位、影响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在流浪儿童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的教育家是( )A、克鲁普斯卡娅B、加里宁C、马卡连柯D、凯洛夫2、由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民主主义与教育D、教育学3、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新教育大纲的作者是( )A、蔡元培B、晏阳初C、陶行知D、杨贤江4、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 )。A、克鲁普斯卡娅B、凯洛夫C、马卡连柯D、杨贤江(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赞科夫(苏联教育家)1、代表作科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2、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是所有学生得到一般发展布鲁纳(美国教育家)代表作教学过程教学思想:倡导结构主义学说“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现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力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个例范例、以小见大、举一反三)皮亚杰代表作: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教学目的:发展学生的智力保罗朗格朗教育思想:终身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被称为“活的教育学”教育思想:和谐教育思想(和谐、全面)记忆口诀:智力皮,终身郎钠有结构赞发展,瓦根找范例全面发展好斯基1、强调通过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的教育学者是( )A、瓦根舍因B、布鲁纳C、皮亚杰D、赞科夫 2、( )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A、亚里士多德B、苏霍姆林斯基C、保罗朗格朗D、卢梭3、自从法国成人教育家( )的终身教育引论问世以来,终身教育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A、保罗朗格朗B、涂尔干C、瓦根舍因D、克伯屈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除此之外还有教育内容、教育体制等)(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别名: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1、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C、传统文化D、科学技术2、辨析题: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答:错误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的关系A、教育与政治B、教育与文化C、教育与科技D、教育与经济二、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专业设置。1、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A、人口分布B、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D、生产力水平2、有关研究表明教育对当代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这说明教育具有( )A、经济功能B、政治功能C、文化功能D、育人功能(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1、在当代,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这是因为教育具有(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人口功能2、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 )。A、经济功能B、育人功能C、政治功能D、文化功能3、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三、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二)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三)校园文化(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二)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教育的双重属性1、教育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 )。A、教育的文化功能B、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C、教育的本质属性D、教育的社会属性(三)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校园文化包括:(1)学校物质文化(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3)学校精神文化:处于学校文化的核心地位。1、校规、校纪属于校园文化中的( )A、学校物质文化B、学校精神文化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D、教师文化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校园物质文化B、校园精神文化C、校园制度文化D、校园组织文化3、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学校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种族和家庭,通过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学生掌握现代文化知识,建立独特的族群和阶层文化,社会也因此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主要体现了教育的( )。A、经济功能B、文化功能C、人口功能D、政治功能四、教育与人口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影响教育的发展规模;影响教育需求的大小;2、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1、控制人口数量;2、改善人口质量;3、完善人口结构。1、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起直接决定性作用的是( )A、社会教育投资的发展水平B、社会人口数量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社会文化发展水平2、以下不属于教育对人口的影响的是( )。A、改善人口素质,提高民族素质B、促进人口迁移C、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D、再生产劳动力第四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成果,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着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增长,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以及神经组织的变化等。心理发展:是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如:感知、记忆、思维等)和意向(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两方面的发展。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观点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先天遗传素质,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的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及观点:孟子: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记忆口诀:内蒙四耳佛 理论观点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代表人物及观点: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又如一张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其祖先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记忆口诀:外出寻找落花生理论观点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等的条件下,个体能主动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有一定的顺序。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循渐进的原则,不可凌节而施。原因: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二)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阶段间的关系:上一阶段影响下一阶段,下一阶段承接上一阶段。每一阶段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还具有人生全程的意义。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可“一刀切”、“一锅煮”、“成人化”。(三)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是总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体现多元化的特点。体现: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发展最佳期):指身体或心理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得不到补偿。(四)互补性指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互补。启示: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可以预见的,有些却是隐形的,培养自信和坚持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五)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存在着。群体差异男女性别差异;个体差异身心所有方面。要求: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1、“失明者一般在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具有超常水平”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2、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的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D、阶段性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单选题)(一)遗传(二)环境(三)学校教育(四)个体主观能动性(一)、遗传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等特点,又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意义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格赛尔“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楼梯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原因: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二)环境概念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是能动的;(三)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专门的目标)(2)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专门的方法);(3)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专门的人员)。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功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因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体自身发展的动力。决定口诀:遗传是基础坏境来影响学校是主导决定在个人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倶黑。”这句话反映了( )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A、遗传素质B、环境C、学校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素质B、环境C、个体主观能动性D、教育 3、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现象。A、关键期B、依恋期C、混沌期D、最近发展期 五、中学生青春期生理的变化(一)身体外形(二)体内技能(三)脑的发育(四)性的发育和成熟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内容概述学校教育制度概述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义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述(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 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 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学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核心:学校教育制度三要素: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结构、学校的级别1、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 )A、国民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管理体制D、学校教育结构 (二)建立学制的依据建立学制的依据主要有:1、生产力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人口发展状况4、民族文化传统5、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6、国内外学制的历史经验(三)现代学制的类型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欧洲学制类型形成时间代表国家特点评价双轨学制19世纪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学术性职业性不利于教育的普及单轨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所有人享受同样的教育系统有利于教育普及,但水平参差不齐分支型学制20世纪上半叶苏联、中国初中为分界有利于教育普及, 学术性水平保持高2、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A、单轨学制B、双轨学制C、分支型学制D、综合型学制二、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一)旧中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二)老解放区的学制(三)新中国学制的改革与发展(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一)旧中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学制开始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1、壬寅(rn yn)学制又叫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文件,时称“壬寅学制”这一学制虽公布但未付诸实施,称为新学制的先声。2、癸卯(gu mo)学制又叫奏定学堂章程吸收日本明治维新的学制形式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最大特点:修业年限长(自7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时间长达2021年)我国修业年限最长的一个学制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局限: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3、壬(rn)子癸(gu)丑学制蔡元培主持修改男女平等,允许男女同校设置了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是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4、壬(rn)戌(x)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以美国为蓝本沿用时间最长,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首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记忆口诀:人(壬)颁布,鬼(癸)实施丑男女,人(壬)新长3、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二)老解放区的学制原则:为工农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任务: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培养军政干部。特点: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依靠群众办学(三)新中国学制的改革与发展1、1951年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2、1958年的学制改革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4、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5、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1951年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1951年10月1日,新中国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为中国初步制定了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1958年的学制改革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记忆口诀:教育指示二三六两条腿:官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并行的双轨模三结合:即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并举:在具体的办学形式上,各地要采取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三个结合”和“六个并举”,就是“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内容:(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的实施九年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4)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4、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到本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建设好一批重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5、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教育大法,它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学制的改革成功1、下列颁布的文件中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的是(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D、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2、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