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中药饮片相关知识培训.ppt_第1页
中药材、中药饮片相关知识培训.ppt_第2页
中药材、中药饮片相关知识培训.ppt_第3页
中药材、中药饮片相关知识培训.ppt_第4页
中药材、中药饮片相关知识培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材 中药饮片贮存 养护相关知识 本次培训的主要内容 中药材的分类中药材仓库的分类中药材的变质现象中药材变质的主要因素中药材的性状中药材的贮存 养护技术 学习目标 1 正确鉴别中药材 中药饮片的性状 2 熟练掌握每种中药材的分类及贮存条件 3 正确识别发霉 虫蛀 泛油等变异现象 4 能正确分析中药材变异现象产生的原因 5 知道中药材库的布局及设施要求 6 熟悉掌握中药材日常养护的基本知识 中药材的分类 1 植物全草类药材2 根及根茎类药材3 花类药材4 果实种子类药材5 叶类药材6 皮类药材7 藤木类药材8 菌藻类药材9 动物类药材10 矿物类药材11 其它类药材 植物全草类药材 大青叶薄荷半夏麻黄茵陈淫羊藿芸香草 法半夏薄荷脑 根及根茎类药材 肉苁蓉黄芪穿山龙柴胡泽泻知母玉竹板蓝根百部乌药天麻黄芪锁阳黄连赤芍白芷甜地丁龙胆生地黄 党参丹参大黄山药熟地黄羌活太子参麦冬茯苓桔梗三七柴胡紫丹参甘草白前红参玄参黄柏 花类药材 金银花 果实种子类药材 山楂蛇床子炒麦芽栀子桃仁菟丝子川贝母草豆蔻连翘黑芝麻陈皮 金樱子薏苡仁枸杞子女贞子五味子罂粟壳王不留行大枣核桃仁苦杏仁 叶类药材 大青叶银杏叶枇杷叶泽兰丁香叶绞股蓝柿叶番石榴叶 皮类药材 厚朴黄柏桑白皮 藤木类药材 鸡血藤 菌藻类药材 茯苓冬虫夏草灵芝云芝 动物类药材 驴皮牛皮鹿角龟板鹿角霜鹿角胶龟甲胶阿胶 矿物类药材 石膏皂矾 其它类 冰片 中药材仓库的分类 中药材库分为 常温库 阴凉库中药饮片库分为 常温库 阴凉库易串味库分为 常温库 阴凉库特殊中药材库 需阴凉贮存的中药材 中药饮片 三七 陈皮 芸香草 草豆蔻 皂矾 乌药 白芷 苦杏仁 麦冬 薄荷 枸杞子 金银花 丁香叶 番石榴叶 绞股蓝 红参 薄荷脑 冰片 核桃仁 需常温贮存的中药材 中药饮片 丹参 黄芪 大枣 枇杷叶 罂粟壳 百部 白前 桑白皮 桔梗 太子参 山药 炒麦芽 山楂 穿山龙 厚朴 麻黄 薏苡仁 法半夏 党参 甘草 赤芍 桃仁 泽兰 王不留行 川贝母 熟地黄 肉苁蓉 金樱子 淫羊藿 菟丝子 女贞子 蛇床子 五味子 锁阳 石膏 玄参 连翘 栀子 甜地丁 黄芩 龙胆 板蓝根 知母 云芝 紫丹参 柿叶 天麻 黄连 黄柏 玉竹 龟甲 鹿角 驴皮 牛皮 鹿角霜 柴胡 大黄 羌活 大青叶 黑芝麻 生地黄 易串味中药材 冰片草豆蔻羌活蛇床子薄荷薄荷脑陈皮白芷 特殊管理的中药材 罂粟壳麻黄 中药材变质的因素 可概括为下列两类 1 自然因素生物因素 霉菌 仓库害虫和鼠类 气象因素 温度 湿度 光线 空气的影响 2 人为因素 仓储设施不佳及验收 检查 养护 堆码等工作失误 生物因素对药材的直接危害最大 自然因素决定着生物因素的危害程度 人为因素则是造成变质的关键所在 中药材变质的现象 霉变虫蛀变色泛油散气变味风化潮解粘连腐烂 霉变 概念 霉变又称发霉 是霉菌在中药表面或内部的滋生现象 条件 适当的温度 25 左右 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75 以上或中药含水量超过15 和足够的营养 中药发霉的主要原因有 中药内含有养料可供霉菌的寄生 受潮湿的影响 中药本身 发汗 生虫后引起发霉 5 外界环境不清洁 虫蛀 概念 虫蛀指昆虫侵入中药内部所引起的破坏作用 虫蛀使药材出现空洞 破碎 被虫的排泄物污染 甚至完全蛀成粉状 会严重影响中药疗效 以致不能使用 害虫来源 1 产地收取加工 2 运输过程 3 贮藏过程 4 包装物或容器 5 库房内外的清洁工作做得不好原因 含淀粉 糖 脂肪 蛋白质等成分 有利于害虫生长繁殖举例 白芷 山药 黄芪 党参 板蓝根 川贝母 法半夏 甘草 桔梗 党参等 变色 概念 药材在采收加工 贮藏过程中 由于保管养护不当而引起中药自身有色泽改变的现象 原因 因酶作用引起的变色 因发热 霉变引起的变色 3 杀虫剂的使用 4 非酶引起的变色 某些外因 如温度 湿度 日光 氧气等也与变色有关 举例 颜色由浅变深 泽泻 白芷 山药等深变浅 如黄芪 黄柏等鲜艳变暗淡 如红花 菊花 金银花等 泛油 概念 又称走油或浸油 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 或因药材受潮 变色 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原因 中药本身的性质 温 湿度的影响 贮藏保管不善 举例 含挥发油 当归 丁香等含脂肪油 桃仁 苦杏仁 核桃仁等含糖量多 太子参 枸杞子 麦冬 熟地黄等 散气变味 概念 指一些含有易挥发的成分 如挥发油等 中药 因贮藏保管不当而造成挥散损失 使得中药的气味发生改变的现象 药物举例 当归 金银花 陈皮 茵陈等 潮解 风化 粘连 腐烂 中药材 中药饮片的贮存 养护 造成中药材 中药饮片变质的主要因素 1 温度2 湿度3 空气4 光线5 时间6 包装 1 温度 药材在温度方面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温度过高过低都会使药材质量发生变化 当温度在35度以上时 中药材的某些成分氧化 水解等化学反应加速 含脂肪的药物就会因受热而使油质分离 从而少油 含挥发油多的药物也会因受热而使芳香气味散失 动植物胶类和部分树脂类药物 受热后又易于发软 粘连成块或融化 温度在20 35度时 由于有利于虫害 霉菌等孽生繁殖 而使某些药物生虫 发霉以至变质 2 湿度 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少的程度 也就是空气潮湿的程度 药物本身能否保持正常的含水量 与空气的湿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药物的正常含水量约10 20 如湿度过高 药物大量地吸收水分而使含水量增加 受潮 潮解 就容易发生霉烂变质现象 湿度过低 容易使某些药物干裂 失润 风化等 3 空气 空气含有多种成分 其中以氧气最容易与药物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 就是因为它们所含的鞣质 油质及糖分等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可导致变色 异味 分解 而影响其质量 4 光线 光线能直接引起或促进中药材发生变色 分解 氧化等化学反应而致中药材变质 其中日光对某些药材的色素和叶绿素有破坏作用 能使药材变色 5 时间 药材贮藏时间过久 亦会变质失效 6 包装 包装是药材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的包装可以有效地保持中药的完整 清洁 防止微生物 害虫的侵蚀 避免外界温度 湿度 有害气体 阳光等影响 起到保质保量的作用 包装的类型很多 有麻袋 玻纤编织袋 塑料袋 纸箱 木箱等 中药储存中 根据药材含水量 温湿度 不同品种的物理化学反应性质和疗效等 选择适宜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 中药材的贮藏保管和变质防治 一 仓储管理 1 按照管理规程 经常检查 保证库房干燥 清洁 通风 堆码层不能太高 2 注意外界温度 湿度的变化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 3 药材入库前应详细检查有无虫蛀 发霉等情况 4 贮存方法和条件要根据药材本身的特性分类保管 二 霉变的防治 1 控制库房的湿度在65 70 2 药材的含水量应保持在15 以下 3 保管贮存要合理 掌握 发陈贮新 和 先进先出 的原则 4 有些药材可采取暂时放入石灰缸或埋入谷糠中保存 避免受潮霉变 三 害虫的防治 可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类方法 1 物理方法 1 利用某种药材具挥发性的气味 可以防止同处存放的药材虫蛀 2 调节温度 使害虫不易生存 低温法 药材害虫一般在环境温度8 15 时 害虫就停止活动 在 4 8 时 即进入冬眠状态 温度低于 4 经过一定时间 可以使害虫致死 高温法 药材害虫对高温的抵抗力较差 当环境温度在40 45 时 害虫就停止发育 繁殖 温度升到45 52 时 害虫将在短时间内死亡 可采取暴晒或烘烤来升温杀虫 注意烘烤药材温度不宜超过60 含挥发油的药材不易烘烤 以免影响药材质量 2 化学方法 用于药材杀虫的药剂必须挥发性强 有强力的渗透性 能渗入包装内 效力确实 作用迅速 可在短时间内杀灭一切害虫和虫卵 杀虫后能自动挥散而不粘附在药材上 对药材的质量基本没有影响 常用的杀虫剂有氯化苦 磷化铝等 养护措施 doc 中药材 中药饮片的性状 贮存方法及养护技术 贮藏保管养护技术 传统贮藏保管养护技术 清洁养护法对库房 贮存容器保持清洁和定期消毒 是贮存保管工作的基础 是杜绝害虫 霉菌传播和生存的最基本 最有效方法 密封法将中药饮片用导热性能差 隔热性能好或不透气材料严密封闭 使其与外界环境隔绝 尽量减少这些因素对其影响的贮藏方法 能有效地防止虫蛀 霉变 气味散失等变异现象的发生 通风法利用空气的自然流动或机械产生的风 使库内外的空气交换 达到调节库内空气温湿度的方法 适用于怕热 怕潮的中药饮片 吸湿法用吸湿剂或空气去湿机来降低库内相对湿度的方法 常用的吸湿剂有生石灰 无水氯化钙 硅胶 木炭 炉灰或草木灰等 对抗贮藏法将两种炮制品分别同贮于一个密闭容器中或将炮制品与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同贮 起到抑霉 防蛀的贮存方法 如花椒 吴茱萸 细辛或毕橙茄与蛤蚧 鹿茸 鹿筋 海马或白花蛇等同贮 大蒜与土鳖虫 斑蝥 全蝎或蜈蚣等同贮 滑石块与柏子仁同贮 丹皮与泽泻同贮 贮藏保管养护技术 现代贮藏保管养护技术 气调养护技术将中药饮片置于密封的环境中 通过充氮降氧 充二氧化碳降氧的方法 人为的造成低氧状态或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状态 抑制害虫及微生物等有机体的生理代谢活动 达到杀虫 防虫 防霉的效果 气体灭菌技术用环氧乙烷及其混合气体灭菌杀虫的技术 对各种细菌 霉菌及昆虫 虫卵均有十分理想的杀灭作用 低温冷藏技术利用制冷机械设备产生冷气 将库温控制在0 10 之间冷藏 能有效地防止各种变异现象发生 但投资较大 费用较高 若将库温控制在8 15 之间低温贮藏 效果好 成本低 蒸汽加热技术利用蒸汽杀灭中药饮片中的霉菌 杂菌及害虫的方法 按灭菌温度的高低 可分为低高温长时灭菌 亚高温短时灭菌和超高温瞬时灭菌三种方法 目前我国常用的是低高温长时灭菌法 丹参 性状根茎短粗 顶端有时残留茎基 根数条 略弯曲 有点分枝并具须状细根 长10 20cm 直径0 3 1cm 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 粗糙 具有皱纹 老根外皮疏松 多显紫棕色 常呈鳞片状剥落 质硬而脆 断面疏松 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 皮部棕红色 木部棕红色 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 导管束黄白色 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 味微苦涩 养护技术在贮存期中 易吸潮生霉 霉菌多在支根折断处发生 根茎顶端的残留茎基处 则是害虫首蛀的部位 直至根部的韧皮部和形成层 严重时木质部和射线处会全部被害 丹参已霉蛀时 应及时晾晒或烘炕 但曝晒不宜过久 以免降低色泽 出现虫蛀时可用气调法或熏蒸法杀虫 三七 性状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 长1 6cm 直径1 4呈cm 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 有断续的纵皱纹和支根痕 顶端有茎痕 周围有瘤状突起 体重 质坚硬 断面灰绿色 黄绿色或灰白色 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 味苦回甜 养护技术三七的干燥品若能贮存于干燥 通风处 每年夏季前后曝晒1 2次 则较易保管 一般可存10年而不坏 但在受潮后容易发霉 亦可生虫 故在夏季最好贮于石灰密封箱或坛中 切忌受潮 若发现潮霉可以曝晒 防治虫害一般用熏蒸法即可 黄芪 性状呈圆柱形 有的有分枝 上端较粗 长30 92cm 直径1 3 5cm 表面淡棕黄色或淡黄褐色 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 质硬而韧 不易折断 断面纤维性强 并显粉性 皮部黄白色 木部淡黄色 有放射性纹理和裂隙 老根中心偶成枯朽状 黑褐色或呈空洞 气微 味微甜 嚼之微有豆腥味 养护方法本品具粉性和甜味 保管不当易于霉蛀 在冬 春两季一般放置于干燥的仓库内即可 但到了夏 秋季霉蛀即易发生 所以在梅雨季节之前就应取件打开包装 日晒 以减少水分 再入熏房药熏 熏1天后放置其内闷3 6天 再取出置于库内密封 可保安全度夏 如数量较少时也可采用沙埋藏法保存 黄芪含水量11 12 相对湿度75 以下可安全度夏 但含水量超过15 时 必须摊晒 为预防生虫 每逢5月 用药熏一次及摊晒 立秋前后可再熏晒一次 夏季应经常检查 熏晒 大枣 性状呈椭圆形或球形 长2 3 5cm 直径1 5 2 5cm 表面暗红色 略带光泽 有不规则皱纹 基部凹陷 有短果梗 外果皮薄 中果皮棕黄色或淡黄褐色 肉质 肉软 富糖性而油润 果核纺锤形 两端锐尖 质坚硬 气微香 味甜 养护技术在贮存养护时 夏季可以摊晾或日晒 以防生霉 若有生虫可用药物熏 但不宜久熏 以防颜色变淡 在夏季可以贮于密封箱或坛中保管 枇杷叶 性状呈长圆形或倒卵形 长2 30cm 宽4 9cm 先端尖 基部楔形 边缘有锯齿 近基部全缘 上表面灰绿色 黄棕色或红棕色 较光滑 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 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 侧脉羽状 叶柄极短 被棕黄色绒毛 革质而脆 易折断 气微 味微苦 养护技术因枇杷叶内含皂苷 维生素 葡萄糖 鞣质等成分 为了保持较多的维生素 在贮存养护时 干燥需用较高的温度 以迅速干燥 应避免压碎或受潮 因压碎易损失 受潮易发生霉变 开始出现斑点 逐渐变色 甚至变黑 故应经常保持干燥 通风 防止霉变 罂粟壳 性状呈椭圆形或瓶状卵形 多已破碎成片状 直径1 5 5cm 长3 7cm 外表面黄白色 浅棕色至淡紫色 平滑 略有光泽 无割痕或有纵向或横向的割痕 顶端有6 14条放射状排列呈圆盘状的残留柱头 基部有短柄 内表面淡黄色 微有光泽 有纵向排列的假隔膜 棕黄色 上面密布略突起的棕褐色小点 体轻 质脆 气微清香 味微苦 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 通风法 吸潮法 密封法 晾晒法 不建议 百部 性状呈纺锤形 上端较细长 皱缩弯曲 长5 12cm 直径0 5 1cm 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 有不规则深纵沟 间或有横皱纹 质脆 易折断 断面平坦 角质样 淡黄棕色或黄白色 皮部较宽 中柱扁缩 气微 味甘 苦 养护技术由于百部含有较多淀粉及苷类 极易吸湿 当夏季受潮后 容易发霉变色 在相对湿度85 时 7天左右即易霉变 而且水分可显著增到21 5 为预防霉变 减少水分含量 在夏季可行日光曝晒 晒后及时包装 并压紧 存放于干燥处 若含水量能在16 左右 而相对湿度保持在75 则百部不会霉变 同时质量佳者 皮质致密 吸收水分较慢 有的药材含水量可达18 以上 如能控制相对湿度 亦可安全保管 但夏季应经常检查 发现受潮生霉 可进行摊晒 并擦去霉丝 霉点 也可熏蒸杀霉 百部质轻脆 易折断 堆垛搬运应避免重摔和挤压 白前 性状呈细长圆柱形 有分枝 稍弯曲 长4 15cm 直径1 5 4mm 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 节明显 节间长1 5 4 5cm 顶端有残茎 质脆 断面中空 节处簇生纤细弯曲的根 长可达10cm 直径不及1mm 有多次分枝呈毛须状 常盘曲成团 气微 味微甜 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 密封法 吸潮法 晾晒法 桑白皮 性状呈扭曲的卷筒状 槽状或板片状 长短宽窄不一 厚1 4mm 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 较平坦 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 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 有细纵纹 体轻 质韧 纤维性强 难折断 易纵向撕裂 撕裂时有粉尘飞扬 气微 味微甘 养护技术易生虫和发霉 储存时应防潮 置于阴凉 干燥处 桔梗 性状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 下部渐细 有的有分枝 略弯曲 长7 20cm 直径0 7 2cm 表面淡黄白色至黄色 不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 具纵扭皱沟 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 上部有横纹 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 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 质脆 断面不平坦 形成层环棕色 皮部黄白色 有裂隙 木部淡黄色 气微 味微甜后苦 养护技术本品含有皂苷 菊糖 桔梗糖等 在贮存中易发生虫害蛀蚀 蛀蚀部位常为顶端的根茎 尤半月形的茎痕处 或支根折断处 严重时根的形成层和木质部均会受到危害 使根蛀空 不可药用 由于桔梗含有较多糖质 也易吸潮 当其含水量增至12 以上时 在24 36 温度的环境中 最易发生灰绿色霉菌 若此现象发生过久 会致使其原色减退或加深 使质量下降 在梅雨季节前后注意检查 定时用药物熏蒸 有条件时可采用气调养护法贮存 太子参 性状呈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 稍弯曲 长3 10cm 直径0 2 0 6cm 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 较光滑 微有纵皱纹 凹陷处有须根痕 顶端有茎痕 质硬而脆 断面较平坦 周边淡黄棕色 中心淡黄白色 角质样 气微 味微甘 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 通风法 密封法 炒麦芽 性状呈梭形 长8 12mm 直径3 4mm 表面棕黄色 偶有焦斑 有香气 味微苦 养护技术置通风干燥处 防霉 防蛀 山药 性状呈圆形片 皱缩不平 直径1 2 5cm 厚0 2 0 4cm 外皮红色 具皱纹 有灰白色小斑点 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 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 但核多脱落而中空 有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萼残迹 气味清香 味酸 微甜 养护技术山药由于含有多量的粘液和淀粉 如果受潮则易变软发粘 两个星期左右就会发霉 皮色变黄 并最易生虫 故在贮藏过程中应防止湿气的侵入 贮存时置于通风 凉爽 干燥处所 山楂 性状呈圆形片 皱缩不平 直径1 2 5cm 厚0 2 0 4cm 外皮红色 具皱纹 有灰白色小斑点 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 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 但核多脱落而中空 有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萼残迹 气味清香 味酸 微甜 养护技术贮存时置于通风 凉爽 干燥处所 陈皮 性状常剥成数瓣 基部相连 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 厚1 4mm 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 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 内表面浅黄白色 粗糙 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 质稍硬而脆 气香 味辛 苦 养护技术为了保证质量 在养护时不宜干燥过度 否则会使挥发油损失过多 通常将其含水量保持在15 16 之间 质柔软 以手握之有弹性 但由于水分稍高 夏季保管不当极易发霉 虽在相对湿度75 以下不致霉变 而湿度再稍高些 数日后即可出现霉斑 因此严格保持库内的干燥是必要的 陈皮在贮存养护时 若有受潮发霉现象 可进行摊晾 但不宜曝晒 以免辛香之气散发和破碎 穿山龙 性状根茎呈类圆柱形 稍弯曲 长15 20cm 直1 0 1 5cm 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 有不规则纵沟 刺状残根及偏于一侧的突起茎痕 质坚硬 断面平坦 白色或黄白色 散有淡棕色维管束小点 气微 微苦涩 养护技术置于通风 干燥处 厚朴 性状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 长30 35cm 厚0 2 0 7cm 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 习称 筒朴 长13 25cm 厚0 3 0 8cm 习称 靴筒朴 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 粗糙 有时呈鳞片状 较易脱落 有明显椭圆形皮孔和纵皱纹 刮去粗皮者显黄棕色 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 较平滑 具细密纵纹 划之显油痕 质坚硬 不易折断 断两颗粒性 外表灰棕色 内层紫褐色或棕色 有油性 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 气香 味辛辣 微苦 养护技术本品因含挥发油 必须贮存于干燥 凉爽之处 主要是防热走油和气味散失 如果挥发油散失 即成干皮 无药用价值 因此贮存环境不宜过于燥热或通风 本品应防止过分受潮 最好避光及少接触空气 以免影响药材质量 本品质硬而脆 容易断裂 应避免重压和碰撞 芸香草 性状用肉眼观察其性质颜色 量其长度和厚度 用鼻闻其气 品尝其味 本品茎长40 110cm 直径约0 3cm 表面灰绿色或棕绿色 有的带紫色 节处膨大 质脆 易折断 叶片狭条形 30 70cm 宽0 1cm 0 6cm 叶鞘包茎 茎基的叶鞘多破裂 里茎内卷 上部的叶鞘短于节间 叶舌钝圆 长0 2 0 4cm 膜质 先端多不规则破裂 气香特异 味辛辣 有麻凉感 养护技术本品因含挥发油 必须贮存于干燥 凉爽之处 主要是防热走油和气味散失 如果挥发油散失 即无药用价值 因此贮存环境不宜过于燥热或通风 本品应防止过分受潮 最好避光及少接触空气 以免影响药材质量 麻黄 性状呈细长圆柱形 少分枝 直径1 2mm 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 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 有细纵脊线 触之微有粗糙感 节明显 节间长2 6cm 节上有膜质鳞叶 长3 4mm 裂片2 锐三角形 先端灰白色 反曲 基部联合成筒状 红棕色 体轻 质脆 易折断 断面略呈纤维性 周边绿黄色 髓部红棕色 近圆形 气微香 味涩 微苦 养护方法本品受潮后会变色 发霉 含量降低 受阳光长期直接照射 会引起褪色和有效成分的减少 在储存中应贮放在干燥 通风和避光处 不易生虫 若发现吸潮 生霉 只能摊晾 不宜暴晒 久贮或干燥不当 则变为黄色 影响药材质量 金银花 性状本品呈棒状 上粗下细 略弯曲 长2 3cm 上部直径约3mm 下部直径1 5mm 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 贮久色渐深 密被短柔毛 偶见叶状苞片 花萼绿色 先端5裂 裂片有毛 长月2mm 开放者花冠筒状 先端二唇形 雄蕊5 附于筒壁 黄色 雄蕊1 子房无毛 气清香 味淡 微苦 养护技术本品易被烟草甲 药材甲害虫危害 害虫常从筒状花冠顶端开裂处蛀蚀雄蕊和雌蕊等部位 有时蛀蚀成粉或粘连成串 由于害虫发育繁殖 分泌排泄物不断增加 吸潮过多 又会引起霉变 严重时霉丝相互交织致使金银花粘连成团 若有霉蛀发生 应及时晾晒 或用药物熏杀 本品干燥后盛于竹篓并压紧 置阴凉干燥库内 以气调养护法贮存 若有潮湿 可用文火缓缓烘焙 安全水分为10 12 可防霉蛀于未然 薏苡仁 性状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 长4 8mm 宽3 6mm 一端钝圆 另端较宽而微凸 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 背面圆凸 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 微鼓起 表面微黄色 养护技术本品体糯粉质 极易生虫 贮存期间应经常翻晒 夏季生虫时常数粒或数十粒粘成一团 蔓延十分迅速 蛀蚀的情况很严重 因其虫蛀先从基部凹入处或腹面纵沟中发生 故应注意检查 为了防止生虫 除经常翻晒外 还可使用药物熏蒸 这样既可防虫 又能使色泽洁白美观 薏苡仁在贮存时常遇老鼠为害 损失极大 除堵塞鼠洞外 可在存放的四周撒些石灰粉 或在老鼠出入处放杀鼠药剂 法半夏 性状呈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 表面淡黄白色 黄色或棕黄色 质较松脆或硬脆 断面黄色或淡黄色 颗粒者质稍硬脆 气微 味淡略甘 微有麻舌感 养护技术法半夏内加有白矾 甘草 石灰水等 这些辅料除适用医疗需要外 也有利于成品的储存 一般不易生虫 较生半夏容易保存 可置木箱或坛内 防潮即可 草豆蔻 性状本品为类球形的种子团 直径1 5 2 7cm 表面灰褐色 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 将种子团分成3瓣 每瓣有种子多数 粘连紧密 种子团略光滑 种子为卵圆状多质硬 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 纵断面观呈斜心形 种皮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约占整个表面积的1 2 胚乳灰白色 气香 味辛 微苦 养护技术本品需防潮 防霉及防虫蛀 受潮后不仅生虫 亦能发霉 夏季特别注意保存于凉爽库房内 避免受热 受潮后应晾干 不宜直接曝晒 党参 性状呈长圆柱形 稍弯曲 长10 35cm 直径0 4 2cm 表面灰黄色 黄棕色至灰棕色 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 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 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 向下渐稀疏 有的达全长的一半栽培品环状横纹少或无 全体有纵皱纹和散在的横长皮孔样突起 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 质稍柔软机票稍硬而略带韧性 断面稍平坦 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 皮部淡棕黄色至黄棕色 木部淡黄色至黄色 有特殊香气 味微甜 养护技术本品味甜质柔润 夏季易吸湿 生霉 走油 虫蛀 因此必须贮存于干燥 凉爽 通风处 党参若生虫长霉 可在烈日下曝晒1 2小时 时间过长 易泛糖变色 以杀死虫卵 霉菌和保证药物干燥为度 然后 迅速筛去虫卵 擦去霉 趁热用塑料袋分成1 2kg装的小袋密封 放入容器内 盖严备用 党参的含水量一般在15 左右 夏季在相对湿度75 以下贮存是安全的 但由于极易吸湿 故在相对湿度达80 以上时 水分迅速增加 身潮软 5 6天后即可生霉 为安全保管起见 木箱内衬垫防潮纸 或箱内外用毛头纸糊好 盖严 固封 可免潮气侵入 竹篓装者经药物熏蒸后 可埋于干沙内 以防霉蛀 甘草 性状根呈圆柱形 长25 100cm 直径0 6 3 5cm 外皮松紧不一 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 具显著的纵皱纹 沟纹 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 质坚实 断面略显纤维性 黄白色 粉性 形成层环明显 射线放射状 有的有裂痕 根茎呈圆柱形 表面有芽痕 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 味甜而特殊 胀果甘草根和根茎木质粗壮 有的分枝 外皮粗糙 多灰棕色或灰褐色 质坚硬 木质纤维多 粉性小 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和根茎质地较坚实 有的分枝 外皮不粗糙 多灰棕色 皮孔细而不明显 养护技术甘草保管中较易生虫和受潮霉变 生虫后危害蔓延十分迅速 必须拣出或立即火烘 然后用麻袋装好 置干燥通风处 如有条件应用气调法或冷冻杀虫最佳 害虫一般在甘草内部蛀蚀 由外表很难察觉 一旦外面呈现小孔 其内部则已蛀蚀得十分厉害 在经验上常用一下方法检查 查看甘草的两头 如发现有小的白点 即表明内部已生虫 取两根甘草对敲 若一敲即断 可证明内部已生虫 一般粉甘草较带皮甘草易虫蛀 故应特别注意 经常检查 甘草的相对湿度升高至85 以上 库温在25 左右时 2周内即开始霉变 可见控制甘草贮存的湿度和温度极为重要 故凡贮存原件货在梅雨季节前应放烈日下曝晒1 2天 后用麻袋封包堆放 其四周最好再用麻袋围封 以防害虫侵入和湿气影响 切制的甘草饮片 待晒干冷却后 可装入木箱内或坛内 蜜炙甘草宜置坛内存放 但时间不宜过长 以防变质 赤芍 性状呈圆柱形 稍弯曲 长5 40cm 直径0 5 3cm 表面棕褐色 粗糙 有纵沟和皱纹 并有须根痕和横长的皮孔样突起 有的外皮易脱落 质硬而脆 易折断 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 皮部窄 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 有的有裂隙 气微香 味微苦 酸涩 养护技术置通风干燥处 桃仁 性状呈扁长卵形 1 2 1 8cm 宽0 8 1 2cm 0 2 0 4cm 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 密布颗粒状突起 一端尖 中部膨大 另端钝圆稍偏斜 边缘较薄 尖端一侧有短线行种脐 圆端有颜色略深不甚明显的合点 自合点处散发出多数纵向纤管束 种皮薄 子叶2 类白色 富油性 气微 味微苦 养护技术置通风干燥处 乌药 性状本品多呈纺锤状 略弯曲 有的中部收缩成连珠状 长6 15cm 直径1 3cm 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 有纵皱纹及稀疏的细根痕 质坚硬 切片后0 2 2mm 切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 射线放射状 可见年轮环纹 中心颜色较深 气香 味微苦 辛 有清凉感 质老 不呈纺锤状的直根 不可供药用 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 通风法采取石灰吸潮法吸潮 泽兰 性状茎呈方柱形 少分枝 四面均有浅纵沟 长50 100cm 直径0 2 0 6cm 表面黄绿色或带紫色 节处紫色明显 有白色茸毛 质脆 断面黄白色 髓部中空 叶对生 有短柄或近无柄 叶片多皱缩 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形 长5 100cm 上表面黑绿色或暗绿色 下表面灰绿色 密具腺点 两面均有短毛 先端尖 基部渐狭 边缘有锯齿 轮伞花序腋生 花冠多脱落 苞片和花萼宿存 小包片披针形 有缘毛 花萼钟形 5齿 气微 味淡 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 通风法 晾晒法 吸潮法 王不留行 性状呈球形 直径约2mm 表面黑色 少数红棕色 略有光泽 有细密颗粒状突起 一侧有1凹陷的纵沟 质硬 胚乳白色 胚弯曲成环 子叶2 气微 味微涩 苦 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 通风法 吸潮法 白芷 性状呈长圆锥形 长10 25cm 直径1 5 2 5cm 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 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 具纵皱纹 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 有的排列成四纵行 顶端有凹陷的茎痕 质坚实 断面白色或灰白色 粉性 形成层环棕色 近方形或近圆形 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 气芳香 味辛 微苦 养护技术白芷含较多挥发油和淀粉 在储存中极易吸潮霉变 霉变常发生在顶部的茎痕和支根折断处 且多为灰绿曲霉 若有此变化时 可通过日光曝晒 散发水分 杀灭霉菌 白芷也易发生虫蛀 有时从被损处或根头部蛀入 严重时根的形成层和木质部都会受到破坏 并被蛀空成粉 若发现此危害时 应及时用药物烟熏杀灭 由于本品易霉蛀 必须经常检查 因为白芷一旦生虫 很快即被蛀成空洞 不堪药用 且在外部发现有虫眼时 其内部即已蛀蚀甚烈 故不可大意 一经发现异状 应立即处理 不宜拖延 鉴此 每当梅雨季前可采用熏蒸措施 将霉 虫危害消灭在发生之前 有条件时 熏蒸后及时采用气调养护法储存 即可安全度夏 苦杏仁 性状呈扁心形 长1 1 9cm 宽0 8 1 5cm 厚0 5 0 8cm 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 一端尖 另端钝圆 肥厚 左右不对称 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 圆端合点处向向上具有多数深棕色的脉纹 种皮薄 子叶2 乳白色 富油性 气微 味苦 养护技术本品含脂肪油 极易 泛油 使白色种仁逐渐变成黄白色或黄棕色 有的在表面呈现油样物质 并产生油哈气味 苦杏仁也较易产生霉变 虫蛀 尤其破碎的种子较为常见 若已发现霉蛀 可行日晒 但时间不宜过久 待水分散发后 即以药物熏或气调贮存养护 还应防鼠害 本品质实而坚 含油量多 在堆垛时不宜重压 应轻搬轻放 以免造成破坏和挤压走油 夏季注意检查及经常倒垛 以防止受潮变质 有条件者夏季可以冷藏保管 鉴于种皮完整不破者有保护作用 对贮存有利 因此 加工 堆垛 运输时应尽量减少摩擦和撞击 川贝母 性状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 膏0 3 0 8cm 直径0 3 0 9cm 表面类白色 外层鳞叶2瓣 大小悬殊 大瓣紧抱小瓣 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习称 怀中抱月 顶部闭合 内有类圆柱形 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 2枚 先端钝圆或稍尖 底部平 微凹入 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 偶有残存须根 质硬而脆 断面白色 富粉性 气微 味微苦 养护技术本品因富含淀粉 易吸潮 虫蛀 霉变 应经常抽样检查 如受潮发霉 可以曝晒 阳光强烈时 上面宜覆盖一层纸 若用火烘 可能变色 霉斑较重时 可先用豆渣擦去其霉 再用水洗净 晒干 并用药熏一次 若已生虫 最好用气调法及熏蒸法 即可杀虫 又能保色 为了预防虫蛀 可在4 5月间 用药物熏蒸一次 贝母含水量一般在15 左右 外界温度 湿度稍高 在短时间即可潮软发霉 夏季相对湿度在80 以上 经一周即可出现霉变 一般若在梅雨季前药熏一次 平时注意检查翻晒 可防霉蛀的发生 入库验收时应注意含水量的大小 若用手摸之有冷凉的感觉则为有潮 同时还要检查内部是否干燥 有时经烈日曝晒的产品会有外燥而内潮的现象 必要时 应晒干用药物熏一次 以防霉蛀 麦冬 性状本品呈纺锤形 两端略尖 长1 5cm 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 有细纵纹 质柔韧 断面黄白色 半透明 中柱细小 气微香 味甘 微苦 养护技术本品在条件不善时极易吸潮 发热 发霉 久则表面发黏 质地变软 颜色加深 断面呈黄棕色 形成走油 出现油哈气味或霉酸味 此时 应迅速开箱摊开 使潮气 热气发散 然后移入干燥 阴凉库房中 如发现生霉 可先用清水洗净 再用药物熏蒸 晒干后贮存 轻微生霉最好不用水洗 因易变成油色 若已变油色则用太阳晒 以防加深 晒时最后有风 夏季必须勤检查 勤翻晒 一般可在阳光下晒一整天 并应在下午3时左右收起 趁热装箱 压紧 密封 同时把木箱倒置2小时 使热气透过箱底 再放正 然后贮存则不易走油 大量散装可选择一个密闭库房 地板上先垫草席 周围用席围好 上面用蔑席稻草盖严 如果库房严密 冬季可贮存3个月左右 而夏季雨量多 潮气大时 只能贮存1个月左右 因此这种散装堆存仅是临时措施 不宜久藏 少量散装最好贮存于石灰缸内 但勿使麦冬于石灰直接接触 地黄 性状呈纺锤形或条状 长8 24cm 直径2 9cm 外皮薄 表面浅红黄色 具弯曲的纵皱纹 芽痕 横长皮孔样突起及不规则疤痕 肉质 易断 断面皮部淡黄白色 可见橘红色油点 木部黄白色 导管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 味微甜 微苦 养护技术本品易发霉 走失气味 应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 贮藏期间要保持低温 低湿的环境 并注意包装的严密性 以免泄气 走味 若受潮 可行晾晒处理 玉竹 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 略扁 少有分枝 长4 18cm 直径0 3 1 6cm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 半透明 具纵皱纹及微隆起的环节 有白色圆点状的须根痕和圆盘状茎痕 质硬而脆或稍软 易折断 断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 气微 味甘 嚼之发黏 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 通风干燥 经常晾晒 发现有霉点刷掉或搓掉霉点后晾晒干 甘草 性状根呈圆柱形 长25 100cm 直径0 6 3 5cm 外皮松紧不一 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 具显著的纵皱纹 沟纹 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 质坚实 断面略显纤维性 黄白色 粉性 形成层环明显 射线放射状 有的有裂痕 根茎呈圆柱形 表面有芽痕 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 味甜而特殊 胀果甘草根和根茎木质粗壮 有的分枝 外皮粗糙 多灰棕色或灰褐色 质坚硬 木质纤维多 粉性小 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和根茎质地较坚实 有的分枝 外皮不粗糙 多灰棕色 皮孔细而不明显 养护技术甘草保管中较易生虫和受潮霉变 生虫后危害蔓延十分迅速 必须拣出或立即火烘 然后用麻袋装好 置干燥通风处 如有条件应用气调法或冷冻杀虫最佳 害虫一般在甘草内部蛀蚀 由外表很难察觉 一旦外面呈现小孔 其内部则已蛀蚀得十分厉害 在经验上常用一下方法检查 查看甘草的两头 如发现有小的白点 即表明内部已生虫 取两根甘草对敲 若一敲即断 可证明内部已生虫 一般粉甘草较带皮甘草易虫蛀 故应特别注意 经常检查 甘草的相对湿度升高至85 以上 库温在25 左右时 2周内即开始霉变 可见控制甘草贮存的湿度和温度极为重要 故凡贮存原件货在梅雨季节前应放烈日下曝晒1 2天 后用麻袋封包堆放 其四周最好再用麻袋围封 以防害虫侵入和湿气影响 切制的甘草饮片 待晒干冷却后 可装入木箱内或坛内 蜜炙甘草宜置坛内存放 但时间不宜过长 以防变质 桔梗 性状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 下部渐细 有的有分枝 略弯曲 长7 20cm 直径0 7 2cm 表面淡黄白色至黄色 不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 具纵扭皱沟 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 上部有横纹 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 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 质脆 断面不平坦 形成层环棕色 皮部黄白色 有裂隙 木部淡黄色 气微 味微甜后苦 养护技术本品含有皂苷 菊糖 桔梗糖等 在贮存中易发生虫害蛀蚀 蛀蚀部位常为顶端的根茎 尤半月形的茎痕处 或支根折断处 严重时根的形成层和木质部均会受到危害 使根蛀空 不可药用 由于桔梗含有较多糖质 也易吸潮 当其含水量增至12 以上时 在24 36 温度的环境中 最易发生灰绿色霉菌 若此现象发生过久 会致使其原色减退或加深 使质量下降 在梅雨季节前后注意检查 定时用药物熏蒸 有条件时可采用气调养护法贮存 薄荷 性状茎呈方柱形 有对生分枝 长15 40cm 直径0 2 0 4cm 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 棱角处具茸毛 节间长2 5cm 质脆 断面白色 髓部中空 叶对生 有短柄 叶片皱缩卷曲 完整者展平后呈宽披针形 长椭圆形或卵形 长2 7cm 宽1 3cm 上表面深绿色 下表面灰绿色 稀被茸毛 有凹点状腺鳞 轮伞花须腋生 花萼钟状 先端5齿裂 花冠淡紫色 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 味辛凉 养护技术本品应严防受潮 以免霉烂和走失香味 且不应曝晒 久晒后色黄绿 气味也变得淡薄 均影响质量 夏季不易生虫 但遇热及潮湿 容易走油和发霉 在储存养护时 如若发霉 不仅变色 而且挥发油也被破坏 香味不纯 故应防潮 切忌雨淋 受潮后可自行摊开晾晒 不宜置强烈阳光下曝晒 久晒则绿叶变黄 香气大量挥发 在堆垛时 不宜太高 以防挤压 搬运时轻拿轻放以避免破损 枸杞子 性状呈类纺锤形或椭圆形 长6 20长cm 直径3 10mm 表面红色或暗红色 顶端有小突起状的花柱痕 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 果皮柔韧 皱缩 果肉肉质 柔润 种子20 50粒 类肾形 扁而翘 长1 5 1 9mm 宽1 1 7mm 表面浅黄色或棕黄色 气微 味甜 养护技术由于枸杞子难以保管 极易霉蛀泛油变黑 少量可将原药材晒干以纸包封 贮于石灰缸内存放 但应注意石灰不宜过多 否则会因吸湿过盛 使其干燥过快而变色 由于本品含水量较大 可达17 19 如外界湿度稍高 很易超过安全水分的限度 以致潮软 发霉 变色 因此 不要经常开箱 特别是在阴雨天 这样才能确保在其相对湿度下不致霉变 枸杞子在贮存养护时 夏季最好贮存于冷藏库中 可以安全保管 但必须检查密封箱是否漏气 在冷库若有湿气侵入 仍会变色 如果包装不严密 又无条件冷藏 可在5 6月间利用阳光晾晒一次 装箱密封 为了防治害虫 也可用药物熏蒸 或以充氮降氧气调法杀虫治霉 肉苁蓉 性状呈扁圆柱形 稍弯曲 长3 15cm 直径2 8cm 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 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叶 通常鳞叶先端已断 体重 质硬 微有柔性 不易折断 断面棕褐色 有淡棕色点状维管束 排列成波状环纹 气微 味甜 微甘 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 阴凉干燥储存 忌热 忌晒 金樱子 性状为花托发育而成的假果 呈倒卵形 长2 3 5cm 直径1 2cm 表面红黄色或红棕色 有突起的棕色小点 系毛刺脱落后的残基 顶端有盘状花萼残基 中央有黄色柱基 下部渐尖 质硬 切开后 花托壁厚1 2mm 内有多数坚硬的小瘦果 内壁及瘦果均有淡黄色绒毛 气微 味甘 微涩 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 通风法 吸潮法 晾晒法 淫羊藿 性状三出复叶 小叶片卵圆形 长3 8cm 宽2 6cm 先端微尖 顶生小叶基部心形 两侧小叶较小 偏心形 外侧较大 呈耳状 边缘具黄色刺毛状细锯齿 上表面黄绿色 下表面灰绿色 主脉7 9条 基部有稀疏细长毛 细脉两面突起 网脉明显 小叶柄长1 5cm 叶片近革质 气微 味微苦 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 晾晒法 通风法 菟丝子 性状呈类球形 直径1 2mm 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 粗糙 种脐线形或扁圆形 质坚实 不易以指甲压碎 气微 味淡 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 吸潮法 密封法 晾晒法 女贞子 性状本品呈卵形 椭圆形或肾形 长6 8 5mm 直径3 5 5 5mm 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 皱缩不平 基部有果梗痕或具缩萼及短梗 体轻 外果皮薄 中果皮较松软 易剥离 内果皮木质 黄棕色 具纵棱 破开后种子通常为1粒 肾形 紫黑色 油性 气微 味甘 微苦涩 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 通风法 密封法 蛇床子 性状本品为双悬果 呈椭圆形 长2 4mm 直径2mm 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 顶端有2枚向外弯曲的柱基 基部偶有细梗 分果的背面有薄而突起的纵棱5条 接合面平坦 有2条棕色略突起的纵棱线 果皮松脆 揉搓易脱落 种子细小 灰棕色 显油性 气香 味辛凉 有麻舌感 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 通风法 密封法 五味子 性状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 直径5 8mm 表面红色 紫红色或暗红色 皱缩 显油润 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 白霜 果肉柔软 种子1 2 肾形 表面棕黄色 有光泽 种皮薄而脆 果肉气微 味酸 种子破碎后 有香气 味辛 微苦 养护技术五味子不易生虫 含较多糖分和树脂状物质 冬季不易干透 因此在春季又易返潮 发热 如不及时通风晾晒 极易发霉变质 所以养护是关键 在养护时 夏季应特别注意保管 经常进行检查 若内部发热 必须立即倒出晾晒 为了检查方便 可用竹板或木棍插入袋内 每隔1 2天抽出以手试之 如发现竹板或木棍发热 即须倒出晾晒 以防生霉腐烂 在贮存养护时应把它的含水量控制在14 以下 且应长期保持干燥 通风 不使受潮 一般来说可以经久不致变质 只是颜色逐渐变黑而已 如果是新入库的五味子 由于呼吸的作用 吸收水分过多 更能引起回潮发热 若不及时晾晒 即会发生霉变 故在梅雨季节来临之前 须用药物熏蒸1 2次 条件允许可采用气调密闭贮存 锁阳 性状呈扁圆柱形 微弯曲 长5 15cm 直径1 5 5cm 表面棕色或棕褐色 粗糙 具明显纵沟及不规则凹陷 有的残存三角形的黑棕色鳞片 体重 质硬 难折断 断面浅棕色或浅褐色 有黄色三角状维管束 气微 味甘而涩 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 通风 阴凉 干燥处存放 用透气袋子装 不易长期贮存 若受潮用石灰吸潮法吸潮或加热 石膏 性状本品为纤维状的集合体 呈长方块状 模块状或不规则快状 白色 灰白色或淡黄色 有的半透明 体重 质软 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 气微 味淡 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 密闭干燥 应避光 防潮 防热 金银花 性状本品呈棒状 上粗下细 略弯曲 长2 3cm 上部直径约3mm 下部直径约1 5mm 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 贮久色渐深 密被短柔毛 偶见叶状苞片 花萼绿色 先端5裂 裂片有毛 长月2mm 开放者花冠筒状 先端二唇形 雄蕊5 附于筒壁 黄色 雄蕊1 子房无毛 气清香 味淡 微苦 养护技术本品易被烟草甲 药材甲害虫危害 害虫常从筒状花冠顶端开裂处蛀蚀雄蕊和雌蕊等部位 有时蛀蚀成粉或粘连成串 由于害虫发育繁殖 分泌排泄物不断增加 吸潮过多 又会引起霉变 严重时霉丝相互交织致使金银花粘连成团 若有霉蛀发生 应及时晾晒 或用药物熏杀 本品干燥后盛于竹篓并压紧 置阴凉干燥库内 以气调养护法贮存 若有潮湿 可用文火缓缓烘焙 安全水分为10 12 可防霉蛀于未然 玄参 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 中间略粗或上粗下细 有的微弯曲 长6 12cm 直径1 3cm 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 有不规则的纵沟 横长皮孔样突起和稀疏的横裂纹和须根痕 质坚实不易折断 断面黑色 微有光泽 气特异似焦糖 味甘 微苦 养护技术玄参体糯味甜 易生虫发霉 且易吸潮 霉变多发生于皮部破损处或两端的断面 严重时 蔓延至全根 根的表面和内部色泽也会加深 玄参蛀蚀的部位常先从表面的横裂纹和皮孔处蛀入 有的也在根的两端开始 危害严重时 蛀成许多乌黑色粉末 放射状的浅棕色点状维管束也会遭受破坏 并产生微酸气或酒精样气 故发现上述变异时 必须注意防受潮生虫 若吸湿返潮身软时 应行复晒 发现虫蛀的药材最好拣出隔离 并入熏房熏之 以防虫蛀蔓延 含水分在20 以上的 潮参 在冬季易冻糠心 在梅雨季节时严重者可被蛀空 故过湿或受潮均应日晒或烘焙至干 也可采用气调法或熏蒸法杀虫 连翘 性状本品呈长卵形至卵形 稍扁 长1 5 2 5cm 直径0 5 1 3cm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和多数突起的小斑点 两面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 顶端锐尖 基部有小果梗或已脱落 青翘多不开裂 表面绿褐色 突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 质硬 种子多数 黄绿色 细长 一侧有翅 老翘自顶端开裂或裂成两瓣 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 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 平滑 具一纵隔 质脆 种子棕色 多已脱落 气微香 味苦 养护技术本品若能保持干燥 一般不易变质 受潮 湿易发霉 少量的连翘宜用木箱贮存 木箱或麻袋内衬防潮纸或塑料薄膜 有利贮存 习惯认为本品存放愈久 色泽愈黄 且不易虫蛀 故以陈货质量为佳 栀子 性状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 长1 5 3 5cm 直径1 1 5cm 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 具6条翅状纵棱 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 并有分枝 顶端残存萼片 基部稍尖 有残留果梗 果皮薄而脆 略有光泽 内表面色较浅 有光泽 具2 3条隆起的假隔膜 种子多数 扁卵圆形 集结成团 深红色或红黄色 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 气味 味微酸而苦 养护技术置通风干燥处 甜地丁 性状本品根茎簇生或单一 圆柱形 长1 3cm 直径0 2 0 7cm 根长圆锥形 有的略扭曲 长9 18cn直径0 3 0 8cm 表面红棕色或灰黄色 有纵皱纹 横向皮孔及细长侧根 质硬 断面黄白色 边缘棉毛状 茎短而细 灰绿色 有茸毛 单数羽状复叶 丛生 具托叶 叶多皱缩 破碎 完整小叶片展平后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 长0 5 2cm宽0 2 1cm灰绿色 有茸毛 碟形花冠紫色 荚果圆柱形 长1 5 2 5cm 棕色 有茸毛 种子黑色 细小 气微 味淡 微甜 嚼之有豆腥味 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 通风法 晾晒法 黄芩 性状本品呈圆锥形 扭曲 长8 12cm 直径1 3cm 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 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 上部较粗糙 有扭曲的纵纹或不规则的网纹 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 质硬而脆 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