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说课稿范文.doc_第1页
《定风波》说课稿范文.doc_第2页
《定风波》说课稿范文.doc_第3页
《定风波》说课稿范文.doc_第4页
《定风波》说课稿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风波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考纲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诵、背诵、默写培养学生欣赏宋词的基本能力提升自身的学习情趣和人文素养.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风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了解苏轼的成就和思想;.理解并准确背诵定风波这一词作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把握词鉴赏的技巧;学习赏析、评价诗词中的形象;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 3.情感目标: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4、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3.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5、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6、教学时间:我会分三个课时进行授课前两个课时进行基本内容的讲解以及课文的朗诵、背诵第三课时进行学习后的交流和巩固 7、课程分析: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8、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法: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引导交流互动的授课方法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寓教于乐.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该词结合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轼其人 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采用作家方方的散文)让学生猜测是一位词人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介绍了作者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然后揭晓答案同时解释词牌定风波的由来提出“知人论世”鉴赏方法介绍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定风波又作定风波令唐教名曲后改为词调 全词双调六十二字前阕三平韵;两仄韵后阕四仄韵两平韵 敦煌曲子词定风波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语可见调名乃取平定战乱之意) 环节二:播放音频定风波整体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所应注意的节奏示范朗读技巧检测学生预习情况设计有以下问题: A、从词前的序中知道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b.根据序言所述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的是那种情况? (明确:上阕:雨中 下阕:雨后) c.提问: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从词中找一下答案(给同学们三五分钟自行讨论)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共同参与的思想交流活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多朗读才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环节三:细节讨论讲解 (一)鉴赏上阕 1.上片从个角度写雨的? (明确“听觉写出雨势很急) 2.苏轼在雨中是怎样一种表现呢?抓住关键词 明确:抓住“吟啸”、“徐行”、“轻”三个词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轻”有轻快之意诗人并未慌张躲雨而是雨中漫步与序言中“同行皆狼狈”相比显得从容洒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卓尔不群非同一般)(反其道而行之的倔强铮铮傲骨) 3.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将烟雨和平生联系起来“烟雨”指什么? (明确:自然界的风雨即人生的风雨用了暗喻双关的手法(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异曲同工) 么我们来看看苏轼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明确:序中“三月七日”注释中有介绍元丰五年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苏轼因何贬谪的呢?PPT展示乌台诗案: 王安石变法苏轼发现新法弊端反对新法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说他作诗讽刺新法御史台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御史台因官署中种植柏树又称柏台又因树上常栖乌鸦又称乌台御史是监察百官的所以有人戏称御史台都是乌鸦嘴) 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任”字呢? (明确:任任凭之意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凸显性格中的无畏洒脱坚强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有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气度) 4.“烟雨”我们解读出别样内涵那回过头来“竹杖芒鞋”和“马”能不能挖出点什么深意呢? 明确:“竹杖芒鞋”江湖闲散生活;“马”官场奔波再看“轻”字不仅是写脚步轻快了更见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一种向往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苏轼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贾谊吊屈原赋云:“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盐服车兮” 5.学生齐读上阕 (二)赏析下阕 下阕写雨停了苏东坡人生最大的风雨也结束了我们来看一看经历了人生风雨之后的苏东坡对人生有什么样的新认识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抓住酒醒、微冷、斜照让学生分别分析) (明确: 酒醒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微冷:外部感受是内心情感的折射微表程度一切苦难在作者这里已经不算什么了 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表明作者的乐观(板书) 2.“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明确: 表层:回头看来一路风雨现今都归平静 深层:无论人生多少风雨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过去无所谓风雨晴明 提问:又提到了雨那么这里的雨和刚才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烟雨是不是一样的呢? 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隐喻义双关) 3.全词都是“常态”描写下蕴含深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语双关以曲笔写胸臆显得含蓄蕴藉从生活小事见出人生哲理(举例题西林壁) 关键问题的讨论(高潮) 4.“归去”与词中句相照应?作者要归向何处去呢? 明确:与“竹杖芒鞋轻胜马”照应同样表现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我们可以从苏轼的其他词作中找到依据PPT展示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忘却营营”“江海寄余生”可以见出苏轼是早有这样的想法的 提问:大家想起了谁?谁还有归隐之心或归隐的经历? 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 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 不能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然而苏轼的归隐却和陶渊明的归隐不相同陶、庄的归隐是真正的归隐而苏轼的归隐是精神上的归隐心灵的寄托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天下苍生没有忘记黎民百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始终是他的精神标杆不渝的信念 5、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五祖的两个弟子的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注意: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温故知新类比学习拓展延伸 六、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同学可以齐背) 不是同学举点例子如: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千里(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学习评价(小结) 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的基本心境: 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 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放小结音频) 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意思啊? 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隐喻义双关很好如果考试这儿很可能成为考点最后我们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卓尔不群非同一般)(反其道而行之的倔强铮铮傲骨从容豁达) “归去”苏轼要往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聪明把上课内容变成题了) “轻”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豁达的写照暗含无可奈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