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邑胡氏家族的骄傲——胡缵宗.doc_第1页
秦邑胡氏家族的骄傲——胡缵宗.doc_第2页
秦邑胡氏家族的骄傲——胡缵宗.doc_第3页
秦邑胡氏家族的骄傲——胡缵宗.doc_第4页
秦邑胡氏家族的骄傲——胡缵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邑胡氏家族的骄傲胡缵宗 以秦安为中心地区的胡姓人,大多是胡缵宗的后代,并且我们有家谱记载,在秦安胡缵宗祠堂里存放的家谱与我们家族的是延续的,同一一脉的。胡缵宗(14801560),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一号鸟鼠山人,秦安县人。他的祖父两代曾任过县官。父亲胡士济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儒生,长期在四川双流(今四川省双流县)任县学教谕,署双流县事。胡缵宗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刻苦读书。幼年时,继母虐待,深夜读书苦乏油,他的姐姐就用口衔油供他读书,时常苦读至三更方才就寝。他博文通经,日有进步。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中举人;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殿试对策拟一甲,有权宰私庇子,拟置三甲一名。李东阳怜其才,同一甲传胪,即授翰林院检讨。胡缵宗任检讨后,参与编纂了世宗实录。正德五年(1510),因刘瑾谋反被诛,他受到了牵连,被谪为嘉定州(今四川乐山县)判官。正德八年(1513),升瞳川州(今四川三台县)知州,“礼民爱士,著于一时”。正德十年(1515),召入南京户部湖广清吏司员外郎,后升为郎中。正德十四年(1519),调南京吏部验封吏司郎中,接着出任安庆府(今安微安庆市)知府。在安庆3年多的时间里,他大力恢复因宁王朱宸濠叛乱遭受破坏的安庆经济,“抚绥安辑,民以大苏”,又“开吴塘乌石堰,溉民田”,成绩显著。世宗嘉靖二年(1523),他调任苏州知府。在离开安庆时,老百姓恋恋不舍,“攀辕垂涕而遏之者以万计”,很多人乘船数百艘一直把他送到京口(今镇江)。并于文庙立“去思碑”。在苏州的4年,胡缵宗兴学馆,整吏治,减民负,时人评议“廉洁辨治,名与况钟颉頏”,皇帝勅封为“中宪大夫”。离任后,苏州士人立“吴郡守天水胡公去思碑”,今碑尚存苏州文庙。嘉靖六年(1527),升山东布政使司左政参,后调任浙江、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他同样“至能称职”,政绩颇显。嘉靖十五年(1536),升河南左布政使司。同年十二月,升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在山东时,鲁王横恣,他上疏弹劾,并修建莱河,便民灌溉。嘉靖十七年(1538),调总理河道,开考城(今河南兰考县)黄河支流,以减轻归德(今河南商丘县)、雎州(今河南雎县)的水患。嘉靖十八年(1539)三月,任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河南遭了饥荒,他向朝廷请得救灾银款20万两救济灾民。十二月,因官署失火事件而引咎辞职。 胡缵宗罢官归里后,“开阁著书”,集中精力从事写作。他文学造诣深,善诗歌,导源于六经,肆以秦汉。著书甚富,有鸟鼠山人集18卷,拟汉乐府2卷、拟古乐府2卷、胡氏诗识2卷、愿学编2卷、近取编2卷、河嵩集2卷、归田集2卷。春秋本义12卷、议礼集注25卷、安庆府志苏州府志巩郡记秦州志秦安志汉中府志羲台志。此外,还编有秦汉文唐雅雍音及胡氏家谱等。其中明史艺文志中著录9种,有胡氏诗识议礼集注春秋本义安庆府志秦州志汉中府志巩郡记鸟鼠山人集拟古乐府。胡缀宗还擅长书法,师法颜真卿,书体刚健遒劲,酣畅淋漓,名山名寺多见其墨迹。天水伏羲庙门有“与天地准”,江苏镇江焦山迎客照壁上镶嵌有“海不扬波”,苏州虎丘有篆书“千人坐”,山东济南有“豹突泉”,曲阜孔庙下面第一坊至今悬挂着他书写的巨匾“金声玉振”。他的墨迹代表木刻板早朝诗七律四首,民间至今流传颇广。其诗歌讽喻朝廷,吟民疾苦,激昂悲壮,自然不俗,颇近秦声。他的确是明代有影响的人物。正如长安人何栋为他作的墓志铭中所说的:“经济弘伟,功业垂于当年;学海渊涵,著作传于今日。”嘉靖三十九年(1560)九月初三日卒于家中,享年81岁。 胡缵宗卦台记成纪之北约三十里,曰三阳川。其西北隅有台焉,羲皇画卦处也。夫成纪,故名地也。汉为郡,唐为州,宋为军,国朝亦为州;然自晋及南北朝,与雍州并称焉。陇抵亘于东,朱圉雄于西,(山番)(山冢)屏于前,崆峒望于后;汉起于南,渭衍于北,乃生羲圣。而三阳川则渭河纳陇河处也,今为三阳里。三阳云者: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卦台俨于南,长山负于北,龙马山集于西,尉迟峡约于东;承渭于上流以资沃,纳陇于下流而纳污。故是台也:前揖卦台,卦台山若屏若拱;后俯龙马山,龙马山若围若犄。渭水环乎其北,周道修乎其南,而卦台自西倾南(属岷州)蜿蜒随渭引漳而来,来至三阳川之东南而止。于其将止也,突出一小山,其出如维(即地理家所谓蜂腰然者),其止如伫(即地理家所谓山皆大,此山独小,小者为尊);自上视台缀珠,自下视之如充纩。高可若千丈,广可若千亩。其峦层起,俯视之如台之出,其周壁立,仰视之如台之升,故古今谓之卦台(亦谓之卦爻堡,俗讹称蜗牛堡)。龙马山自西倾北(属洮州郡)迤逦约渭截陇而来,至三阳川之西北而止,于其止也,循渭之滨,若启轩开襟,约台然者。而台与龙马山相若相远,而实不相连也,盖界以渭矣。渭水自陇西首阳县鸟鼠山东流,经襄武、(豕原)道、冀三县,乃受荆泉诸水,出岑峡,经新阳川(至三阳川里)。自西循北,迳东沿洄台下。其溪才容其流,两岸皆滨山;其水若为台环抱然者。前有新阳下城,下瞰新阳川(见水经。俗称为沿河城,盖在西南);后有番城(盖在东北),下瞰三阳川。故登台而望之,视卦山若即若顾,视龙马山若抱若倚,视渭水若环若带,视新阳川若吞若吐,视三阳川若沈若浮,视陇水(俗称为葫萝河)若引,视长山若附。故二山一水之间,其台若坐若盘,而羲皇观天察地于此,画卦于此也。岂天设此以启其神哉?抑地因此以兆其灵魂哉?夫岂偶然哉?嗟夫!岷(一统志:即陇山之南首,在陇蜀之交),江之源也;(山番)(山冢),汉之源也;鸟鼠,渭之源也。河出于昆仑,扬于积石;洮出于西倾也;陇出于陇首也。则西北山水皆自陇而之东南,支委繁衍不有渊耶!是羲皇之所以毓,而卦爻之所以画也。郡人相传:台有羲皇遗画,著雪即融。今候之无验。盖居人见诸田畦界址,横直层列卦山之麓,有类于画,雪将融而形益彰,遂指以为先圣灵迹。不知:羲皇,天生圣人也。务骇人观听而遗是(足旁从),示人以黎邱之幻耶?抑岂居人仰瞻圣皇,不欲见其遗台荆棘也,互为相传耶?然画不在台,今在册矣;亦不在册,今在人矣。胡缵宗(年)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一号鸟鼠山人,明陕西巩昌府秦州秦安人。正德三年(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潼川州知州、安庆知府、苏州知府,后迁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著有鸟鼠山人集、春秋本义、仪礼集注、安庆府志、巩郡记、秦州志等著作数十种。胡缵宗雅而好古,曾专程登卦台山体验伏羲画卦心境,并在庙内留住三日,创作大量诗文,还著成羲台志一卷,专记卦台伏羲庙。丰富多彩的秦安古代文化,给幼年时代的胡缵宗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在他日后的诗歌里屡有鲜明的反映。他的幼年和少年时代,有许多年是和弟弟正宗一起,随父亲在京师和四川度过的。二十岁时,他已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了。就在二十岁这一年,他告别了秦安,只身一人赴西安等地游学。二十二岁时,在西安乡试中举,后被荐入京师国子监。在西安和京师之间,曾先后受知于明代著名学者、诗人和一代名臣杨一清、李东阳,并结识了一批终生不渝的学友和诗友,如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康海、吕楠、马理等。正德三年(1508),他二十九岁,以三甲第一名举进士,特授翰林院检讨,入史馆与修孝宗实录,从此步入仕途。胡缵宗一生主要从政,其次才是诗歌创作。尽管如此,仍为我们留下了上千首的诗篇,无论从数量看还是从质量看,都是一笔丰厚的、值得我们珍视的诗歌遗产。胡缵宗的诗集在他生前即问世,嘉靖二、三年间刊出的可泉辛巳集十二卷,是他最早的一部诗集。继此集之后,又有嘉靖集、鸟鼠集、鸟鼠后集等诗文集问世,合编为鸟鼠山人小集十六卷、鸟鼠山人后集二卷。他的拟乐府诸作除少量收在前两集中外,主要收在拟涯翁拟古乐府二卷和拟汉乐府八卷中。挽溪田马光禄伯循是集中可以确指其年代的较晚的一首诗。马氏死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的陕西华县大地震,此诗当作于是年,诗人已是七十七岁的高龄。这就是说,他的诗歌创作活动,是一直坚持到去世前不久的。胡缵宗的诗文集明代版本仅存于北京图书馆和北大图书馆,均系善本。而现存于秦安县图书馆和甘谷县图书馆的鸟鼠山人集均是清代补刻的版本。胡氏诗歌,从内容看,可分为四大类,即社会诗、山水诗、咏物诗和酬唱诗。其中酬唱诗似乎最多,但细察其内容,属于社会诗与山水诗的相当多,约占三分之二,单纯的酬唱诗并不多。社会诗散见于他创作活动的各个时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正德、嘉靖间的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很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追求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是他这类诗的共同主题。态度鲜明,揭露深刻,激昂悲壮,大胆泼辣,是他这类诗的共同特点。他的许多社会诗,矛头直指权奸阉宦,深刻的揭露和反映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寄予无限的同情,对官匪战乱深恶痛绝。这在明代那样腐政之下是难能可贵的。兹举一首东阿道中,使见诗人的社会诗是何等的鞭辟入里,发人深省。“农夫不食稻,蚕妇不衣锦,谁家绿紵郎,日日高楼饮”?像这样的诗,在鸟鼠山人集中比比皆是。山水诗是鸟鼠山人诗集中的“泱泱大国”,量多而质优,尤其是他在巴蜀和江南为官时所作的许多山水记游诗,足可以代表其诗歌的最高成就。胡缵宗的山水诗在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统一。他虽出生于甘肃的秦安,少染秦声,然其自幼年起,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地求学和宦游中度过的,而尤以在江南的时间为长。他的挚友中既有著名的北国诗人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等,又有著名的南国诗人沈周、唐寅、文徵明等,这些都影响到他的诗作融南北诗人之长于一炉,兼有北诗之豪放,南诗之灵秀,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试看登天柱阁三首之第一首:“与客登江楼,横江山欲浮。云当天柱出,月傍小孤流。帆外收吴楚,樽前落斗牛。弥漫忽千里,倚槛思悠悠!”此诗气象雄浑,豪气逼人,又清新俊逸,格调高古,可说是集北雄南秀之风格于一炉。在胡缵宗的山水诗中,风景绝句往往造语生动,清新秀逸,意境高远,给人以独特的美的享受。如松山庄次韵:“系马松山下,仰见松山高。山僧带云卧,门深从客敲。”山林的静寂,山僧的疏懒,行人的焦急,俱各刻画入微。他的七言又多豪放飘逸之作,其佳者大有太白,东坡遗风。胡缵宗在明代“台阁体”等形式主义文风盛行的浊世中,横而不流,继承了诗经、楚辞以来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优秀文学传统,关注社会人生,反映社会现实,激情扬浊,大雅独唱,这些当时可说是最杰出的。胡缵宗及其诗歌沉寂至今有四百多年,近代以至当代的文学史著绝口不提其人其诗,这实在是不公平的。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杨伯峻曾这样评价胡缵宗:“他有正义感,同情人民,无论在朝庭作官或者在地方上临民都尽可能地为百姓做好事。他的诗朴质而富于感情。要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像当时吴门派唐伯虎(寅),祝枝山(允明)等人逃世于书画,玩世不恭,倜傥不群,他是不肯干的。这大概是胡氏出生于西北高原(今甘肃天水地区秦安县),唐、祝出生于东南繁华之会(今苏州市),地土不同,流风遗俗有异罢。可是唐、祝诸人喧腾于众口,纷陈于近数百年来的笔记、小说,至今江南一带故老还津津乐道他们的遗事,并且还有并非事实的传说。而胡氏之后,讫今四百多年却默默无闻,寂寞身后,不见于记载,更无传于口耳,这是历史的不公平。”这真是至论,确论。胡缵宗仕宦生涯与诗文艺术 明正德、嘉靖之际,甘肃曾出现了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鸟鼠山人胡缵宗。他集经学、哲学、诗赋、文章、方志、书法名家于一身,经学比肩于明著名学者湛若水、吕柟、马理哲学上继承张载的唯物主义系统,与明代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薛瑄、罗钦顺、王廷相前后相颉颃诗文已方驾于正德七子,又自成一家所撰方志与武功(康海) 、朝邑(韩邦靖) 齐名,而雅淡过之书法墨迹遍布全国名区胜地,清劲古雅,为当时儒林、文坛所瞩目,对后世亦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序刻著作流传至日本,扬名海外,产生国际影响。当时与后世均尊称其“关西夫子”,是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与书法家。言行事功均卓有建树,以其生平事迹考之,还可以称之为水利学家、出版家。胡缵宗(公元1480 年1560 年) ,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亦号鸟鼠山人。明陕西巩昌府秦州(今天水) 秦安人。其父、祖两代以通经、精毛诗而闻名于陇右,曾任知县。胡缵宗少年时代与弟正宗读书于四川双流县(今成都市区) ,二十二岁时于西安乡试中举,被荐入京师入国子监,曾先后受知于明代著名学者、诗人、一代名臣杨一清与李东阳,并结识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吕柟、马理等学友诗友,友谊深厚,终生不渝。这些人,都成为一代名人,光耀寰宇,名著后世。正德三年(公元1505 年) 他考中进士,殿试策对拟一甲,后因故抑置三甲第一名,特授一甲传胪、翰林院检讨。胡缵宗后累迁至山东、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官阶正三品,因曾任总河都御史,官阶升至正二品。“爱民礼士,著于一时”,“名于况钟相颉颃”。著有鸟鼠山人集等著作多种,大部分收入明史艺文志与清四库全书,是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与书法家,同时亦为著名的水利学家与出版家。耆旧续闻载:昔宋神宗“与近臣论文才,因曰:轼方古人孰比?近臣曰:颇似李白。上曰: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按轼即苏轼。苏轼为唐韩愈作潮州修韩文公庙记中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乎!”后人尊韩如泰山北斗。清乾隆时著名学者、诗人牛运震莅任秦安知县,特书“斗山遗范”四字在县城南街修建牌坊,纪念胡缵宗,盖以韩愈比拟推崇胡缵宗云。可见胡缵宗在天下学者、诗人心中的地位。司马迁孔子世家赞:“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因胡缵宗著作丰富,学问渊博,器识才艺,俱臻一流,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故此文概论其学术思想,确实是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仅是抛砖引玉而已。 仕宦与著作 胡缵宗既任职于翰林院,入史馆修孝宗实录,开始步入仕途。正德五年(公元1510 年) ,他出任四川嘉定州(今四川乐山县) 判官,八年升任潼川州(今四川三台县) 知州。四川总志潼川州名宦传载:“礼士爱民,始终不倦,文章政事,著于一时。”正德十年(公元1515 年) 召入任南京户部湖广清吏司员外郎,后升任郎中,又调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郎中。时宁王朱宸豪据南昌反,率水师出鄱阳湖入长江,扬言攻取南京,胡缵宗为南京兵部尚书乔宇出谋划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捕获宸豪南京内应者。事平,胡缵宗升任安庆知府,安庆为长江上游重要屏障,他升任后主要完成战乱后的恢复工作:抚流亡,修城垣,革弊政,省徭役,兴水利,奖农桑,治道路,通商旅。三年后都市繁荣,超过战前。直隶安庆府志载:“皖每苦旱,为筑龙坝,开吴溏乌石堰而灌溉,堤障者利之。”离任之日,安庆士民“咸攀辕垂涕而送之”,直至镇江,并于文庙立“去思碑”,可见他在安庆士民心目中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明世宗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 胡缵宗调任苏州(今江苏苏州市) 知府。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政务繁剧,历代选德高望重、明达干练者为郡守,唐韦应物、白居易与明代况钟先后任职于此。胡缵宗在苏州时“廉洁辨治”,“名于况钟相颉颃”。离苏州十载后,吏民犹思念不已,为其立“吴郡守天水胡公去思碑”,今碑尚存苏州文庙。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 ,胡缵宗升任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 调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嘉靖十年,调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嘉靖十五年,升河南左布政使同年十二月,升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曾开修莱河,以便民灌溉。时鲁王(朱观定) 横恣,他上疏弹劾,革鲁王俸三分之二,逮杀其左右群小,吏民额手称庆。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 年) ,调升总理河道职务,开考城(今河南兰考县) 黄河支流,以减轻归(归德,今河南商丘县) 、睢(睢州,今河南睢县) 水患。明史载:“(嘉靖) 十八年,总河都御史胡缵宗开考城孙继口、孙禄口黄河支流,以杀归、睢水患,且灌徐(今江苏徐州市) 、吕(吕梁洪附近地区) ,因于二口筑长堤,及修筑马牧集决口”。按黄河唐代以前北流入海,宋熙宁中始分趋东南,一合泗水流入淮河,一合济水流入北海。金明昌中北流绝,全黄河均流入淮河。元明之际,溃溢不时,为害尤烈。明史地理志载:徐州东南有吕梁山,泗水所经,大河自萧县流入,经州城北,遂夺泗水之道,东经百步洪、吕梁洪而入邳州界,有吕梁洪巡检司。所谓徐、吕者即此。工程之巨,效益之高,变水害为水利,在明代水利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为一代治水名臣,称之为水利学家并不过分,并非夸饰。明史载:“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一员。永乐九年遣尚书治河,自后间遣侍郎、都御史。成化后,始称总督河道。正德四年定设都御史。嘉靖二十年以都御史加工部职衔,提督河南、山东、直隶河道。”因之,胡缵宗此时官价达到一生中最高地步,按明史职官志应为正二品,相当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 年) 三月,明世宗幸楚承天府(今湖北安陆县) ,谒显陵,胡缵宗受小人暗中排挤,改任河南巡抚以迎驾,这是因为治河都御史多可以入阁为相的缘故。时逢河南遭灾,他不顾个人安危,奏准救灾银两二十万以赈济灾民。同年十二月,因巡抚衙门失火而引咎辞职,归田著书。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60 年) ,因奸人王联诬告,将其迎驾诗“穆王八骏空飞电,皇英湘竹泪不磨”说成是诅咒,胡缵宗以七十一岁高龄身陷诗狱。邢部尚书刘为人公正,认为胡缵宗迎驾诗是歌颂功德,不是谤诅,应予原宥。世宗恨犹未释,将胡缵宗削籍为民。出狱时,诗人谢榛前往探视,赋诗相赠,诗中有句云:“白首全生逢圣主,青山无意见骚人!”胡缵宗口占一首作答,豪气不减当年,时人传为美谈。七十五岁时,他完成最后一部学术著作愿学编,这是一部严谨的政治、哲学、文学理论著作,从中可以窥见其思想、文艺观点等。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三日(即公1560年9月22日) ,胡缵宗方挥毫对客,溘然而逝,时年81岁,都御史长安何栋为其作墓志铭, 明史有传,附于刘讱传后。 按明史地理志载:终明之世,为直隶者二:即京师(北京) 、南京为布政使司者十三:即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以现代语言来附会,即全国有十三个行省,两个直辖市。胡缵宗后任山东、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又莅任总河都御史,政绩卓著,其事功亦大有可观者在。明史艺文志收录胡缵宗著作有胡氏诗识三卷, 礼仪郑注附逸礼二十九卷, 春秋本义十二卷, 安庆府志三十一卷、汉中府志十卷、巩郡记三十卷、秦州志三十卷、鸟鼠山人集十八卷, 拟古乐府四卷, 诗七卷。此外著作尚有拟汉乐府潼川州志苏州府志羲台志秦安县志愿学编近取编读子录,编有汉音魏音雍音唐雅等。又胡缵宗序刻唐诗正声一书,明嘉靖时刊刻,国内十分罕见,可是日本国汉学学校重建于1439 年的足利学校(位于东京都北部的木县,地处足尾山地的南端) ,却有这部明版的唐诗正声一书收藏。蜚声国际文坛,应非虚誉。 学术思想 胡缵宗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登峰造极的时代,自秦至元,作为政府首脑的宰相与作为国家元首的皇帝是分职的。虽君权至上,但宰相还可以“封还诏书”与“不肯平署”来制约皇帝。至明代朱元璋,嫌相权掣肘,因废除宰相制度,相权归皇帝独揽,原宰相之下分掌具体事务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成为直接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执行机关,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更何况他主要活动的武宗、世宗两朝,是一个明王朝急剧走下坡路的时代。武宗、世宗均非明君。武宗初用宦官刘瑾,后用佞臣江彬,行幸无时,荒淫无度,为明代著名酒色皇帝。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北部边防时时告急,藩臣谋乱,民不聊生。世宗初期曾一度重振纲纪,后任用张璁,桂萼、夏言、严嵩为首辅,二十余年不理朝政,以致朝政日非。终嘉靖之世,内忧外患频繁发生,一派风雨飘摇之景象。胡缵宗多次在诗文中称其所处时代为“季世”、“叔末之世”,惊叹“海内民穷财尽”。他有才能,有抱负,推崇历史名臣谢安石、范仲淹,然而时无明君,权奸当道,社会黑暗,仕途坎坷,所以又时有归隐思想,景慕陶渊明、林和靖,这些矛盾心态都在其诗文与学术著作中有真实反映。 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代以下,政治哲学一直是儒表法里,而道家又为潜流,共同维持着社会的运转。在诸种学术中,儒学为显学,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而儒道两家思想均导源于易经。至唐代李翱吸收佛教思想,提出复性说,开宋明理学之先河。宋代周敦颐论证世界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用太极图,建立以孔孟思想为主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形成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宋明理学事实上通过道教吸收了佛教某些思想,如“空有合一”的本体观,”“渐修”与“顿悟”合一的认识论“, 明心见性”、“返本复初”的修养方法等,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宋代张载与明代薛、罗钦顺、王廷相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系统,另一是以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与明代王阳明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系统。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宋代承唐末五代战乱之后,士人思想混乱,有些人甚至以在契丹统治中原时期取得的官职为荣而元代士人既失去以科举入仕的道路,生活作风颓废,放浪形骸,故宋儒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激励士气,鼓励士人保持高尚节操,移风易俗明代继承并加以发展,这在宋明时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明了以上历史背景之后,现在再来研究胡缵宗的政治思想与经学、哲学思想。胡缵宗的最高政治思想是实行王道政治:“政不出于王霸而已矣,教不出于圣艺而已矣。故修政以武城为要道。立教以安定为稽古。然王,要道也圣,至德也。”按王道为儒家政治主张,与“霸道”对称。指“以德服人”,用“仁政”进行统治。语出尚书洪范:“无便无党,王道荡荡”。孟子主张王道,认为“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要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得民心,用俊杰,则天下无敌。但不并排斥刑罚,“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要实行王道政治,胡缵宗认为:“纪纲立,教化行,礼乐兴,政刑平,之谓有成,复帱如天,照临如日,无声无色,不识不知,黎民于变,四时风动,之谓仁。”王道政治的核心是仁政,实行仁政虽重教化与美育,但不废除制度(纪纲、礼) 与法律。而且胡缵宗认为需要以法治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贵戚犯法亦与庶民同罪。愿学编中有一段太后族人犯法,族人求救于太后,太后询之明孝宗欲赦之,时刑部尚书白圭、兵部尚书刘大夏公正守法,太后族人终于谪戍的记载,足以证明其法治思想。 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胡缵宗对此曾有继承发挥:“天至大也,虽地亦包乎其内,而日月系焉,星辰丽焉,风雨兴焉,河岳奠焉,草木殖焉。然天其主也,而生物其心也。君至大也,虽后亦御乎其内,而三公辅焉,九卿弼焉,百王理焉,万姓辑焉,四海晏焉,九州谧焉。君其主也,而生民其心也。”为此,他提出上要尚贤任能,慎选军政要员,亲君子,远小人,辅弼者必饱学多识,满腹经论,而又具有实践经验,明了下情对下要使民以时,薄敛民财,不竭泽而渔。“夫丞相者,天下之阿衡也,国家治乱系焉,天下安危系焉。”“相府有申屠嘉,陆敬舆铨部有范希文,司马君实御史台有汲长孺,傅休奕本兵而有赵翁孙,诸葛孔明,天下有不治平者哉!”“故獭未祭鱼,渔不入津梁,而俎豆未闻弛也鸠不化鹰,畋不设罗,而宾客未闻格也。“秘阁辅弼左右丞,必一二多学士,必一二曾作郡县士。”“不以应诛求悦上,不以奸慝绳下,不以悦上苦下,不以绳下媚上,可以言政矣。”值得注意的是胡缵宗为民请命,锋芒所向,直指当时皇帝:“先帝(指正德帝) 岂不武毅耶? 观诛逆谨、逆宁,伐逆豪可见矣。而乃为诸群小所蔽。”这在当时应说是十分大胆的,其精神之可贵可想而知。但是,时世艰难,仕途险恶,对此胡缵宗发出了深沉的感叹:“夫三代而上之才,臣与君同,而君用之也三代而下之才,臣未必与君同,而君未必用之也。嗟呼! 同不同,时也。原才矣,而国不容亮才矣,而天又不假年,今不如古也,为之何哉!”他在君不见行赠朱士光太守七言古诗中一口气举出历史上好人遭遇困厄的九个事例,接着以“剑阁险”、“江涛汹涌”、“豺虎哓哓”、“荆榛翳翳”形容仕途的险恶。既然仕途如此,则惟有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像柳下惠一样“不羞污君,不辞小官”,在官场里仍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胡缵宗是选择了后者的,这是一条艰难困苦的道路。但实践证明“, 圣之和者”柳下惠并不好学,他最后还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在故乡生活二十年。“士之入仕也,君子故多,小人亦不能无。而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有难以得失曲直争者。镲其他阳排阴挤,公夺窃倾,不蹊田夺牛,即投井下石者,不可胜纪。吁? 可畏也。然则如之何? 寅亮者,当以进君子,退小人为急明哲者,当以亲君子,远小人为切。”这是他晚年回顾自己仕途经历所写体会,含义是深刻的。愿学编谓: “先皇表彰六经、四书,以启迪学者,治道攸系焉。以羲轩禹汤尧舜为百主法,以周孔为百世师,以颜曾思孟为继往圣,以周程张朱而开来学,信乎如日行天,如水行地,迥出汉唐宋之上,虽千万世罔坠也。” 这一段可以说是胡缵宗经学、哲学的纲要,自唐代以来,进士必习儒经凡是士大夫,基本上都自认是儒生(自认佛道的是少数) ,有所议论,总不敢违背儒学或违背过远。自唐李翱建立儒家的心性说,又为宋儒所扩大,从此儒学大兴而佛成为儒的附庸,佛徒谈性不敢违儒而自立怪说。宋明建立的新儒学,宋明两朝理学建立的广阔境界,使士人摆脱佛教思想的束缚,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四书与六经的关系是学习四书为学习六经之阶梯,其中大学有较多的思辨哲学思想。虽然,其“虽千万世罔坠也”的说法是有些绝对化,因五四时期西方新思想的输入而中断,但其维持中国社会数百年运转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胡缵宗的经学著作有礼仪郑注附逸礼二十九卷, 春秋本义十二卷。他对六经、四书的认识是:“读易以见天人之理一,读书而见帝王之道大,读诗而见岐酆之化深,读周礼而见文周之制精,读仪礼而见节文之意和,读春秋而见邹鲁之教远,读记而见礼乐之用急,读论语而见孔子之大成,读大学而见曾子之明明德,读中庸而见子思之笃恭,读七篇而见孟子之性善,则圣贤为吾道立极,为斯文垂宪。其明如日月,其行如四时,万古彪炳,则非秦火所能燔者。”“故春秋成而君天下者知执大经、持大法矣,相天下者知处大事、决大疑矣。”“予读湛氏正传而有感焉,乃参之左氏,择之公、谷氏,述之胡氏,而本之程子,而为是义,盖不为义例所拘,不为以一字为褒贬所弊。雅淡与湛同,而欲尽去所谓凿者,而未能也。”由此可见胡缵宗博采众长,不穿凿,不附会,不拘于成法的治经态度,与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治经思想“大学古本在礼记中,记多错误,此未必无错简。然程子谓为孔氏遗书,朱子谓古教人之法。夫明此足以训矣, 顾学者学之如何尔。”“程、朱语录固多格言,然皆出于门子弟之编录,恐有不尽出程、朱子所授者,此在学者之祥之云尔。揆之定性书、易传、颜学、论、易学、启蒙、集注,可以类推矣。”在明代,程、朱理学已被提到儒家正学的地位。用之于科举考试,士林趋之若鹜。胡缵宗敢于提出疑问,这说明他是能坚持独立思考的经学家,胆识超人。 至于胡缵宗的哲学思想,则上承宋代张载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系统,与明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薜、罗钦顺、王廷相前后相颉颃,学术思想互为表里,在太极、心性、性命、理气、动静、天人等一系列哲学范畴的论述上都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他公开排斥佛老,对于陆九渊、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亦提出异议。现将其论述摘要引之如下: 今人以物质意识孰先孰后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以为世界上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否则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又分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着一种神秘的、独立于自然界、亦不依懒于人的“客观精神”是世界本源,物质世界不过是它的产物或表现。如南宋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至于宋代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代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则是主观唯心主义了,因其认为个人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事万物只存在于人个主观意识之中,是人意识的产物。考察胡缵宗的哲学思想,应当说是既是唯物的,亦是辩证的。我们固然没有必要拔高胡缵宗的哲学思想,认为其等同于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但亦不必抱着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